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1.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
我国城镇化进程相对较为缓慢。

在这个时期,大部分人口仍聚集在农村地区,城市的规模和数量相对较小。

重点是进行农村土地,提高农民的生产
水平和收入,同时逐步发展城市经济。

2.开放初期(1978-1990年):开放的政策推动了我国城镇化进程的
加速。

国家开始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向城市聚集。

特别是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进入到城市中。

3.经济腾飞时期(1990-2000年):在这个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迅
猛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快速增加。

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得到了大力发展,提高了城市的吸引力。

4.城市化进程加速(2000至今):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城镇化进
程进一步加速。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城市化规划,大力推动了农村地区向
城市转移的劳动力和资源。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如低效
率的城市化进程、城市贫困和不平等等问题。

总的来说,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加速阶段的演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我国的城市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比重
也不断提高。

城市化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是
一种产业和经济结构的转变,也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的变革。

未来,我国城
镇化发展仍将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但城镇化进程将持续推进,为我国经
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城镇化

城镇化

城镇化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城镇化伴随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以及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逐渐转移这一结构性变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放开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城市,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据《2012中国新型城镇化报告》,新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历程大致包括1949-1957年起步发展、1958-1965年曲折发展、1966-1978年停滞发展、1979-1984年恢复发展、1985-1991年稳步发展、1992年至今快速发展6个阶段。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51.27%,首次突破50%。

意味着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进入新的阶段,成为继工业化之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合理科学的城镇化进程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使生产生活方式、聚落形态、价值观等变化。

城市迅速发展,大量吸收农村转移人口就业,不仅利于解决农村现实矛盾,且能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更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为城镇化提供持续推进动力。

此外,城镇化进程还有利于促进科技文化交流,提高区域科技、信息化发展水平;利于城市乡村之间交流融合,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以人为核心,以质量为关键,以改革为动力,使城镇真正成为人们的安居之处、乐业之地。

第9章 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

第9章 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
城镇化是市场主体分享外部经济偏好在空间聚集上 的显示,是市场主体空间自由选择的过程。
城镇化过程中既要发挥市场机制对推进城镇化发 展、合理配置生产要素的作用,又要发挥政府的 宏观调控作用,健全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城镇 化实现机制。
一是要完善市场机制,以市场的力量引导要素流 动和生产活动的集中。
二是要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发挥各级政府,尤 其是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工业调整时期的逆城镇化阶段(1961━1965年)
工业化停滞时期的城镇化停滞发展阶段 (1966━1978年)
1. 工 业 化 起 步 时 期 的 城 镇 化 阶 段 (1949─1957)
这一时期的城镇化可以细分为两个时期: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工业化起步时期的城镇化(1953━1957年)。
四、同步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 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 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 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 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 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从“四化”之间的内部关联机制来看:
首先,工业化创造供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 动力,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能够带动城镇化、信息 化和农业现代化;
其次,城镇化创造需求,为工业经济发展、信息化 和农业现代化提供支撑和保障;
最后,工业化发展需要由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 现代化为其提供平台。
(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式是集约、可持续发展
(3)必须实现农村转移人口对城镇的心理 认同和融入。让新移居城镇居民十分容易适 应城镇生活,在心理上获得认同,在情感上 找到归宿。

城镇化政策的发展历程

城镇化政策的发展历程

城镇化政策的发展历程城镇化政策的发展历程1. 前言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的过程,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城镇化政策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这些政策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以及加强社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出发,全面评估中国城镇化政策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2. 城镇化政策的起步阶段(1949-1978)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城镇化政策开始获得重视。

这个阶段的城镇化政策主要集中在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建设方面,旨在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引导农民到城市就业和生活。

政府大力推动农村工业化,兴办乡镇企业,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吸引和支持农民进城。

此时,政府重点关注城市工业化,农民进城主要以工人身份居多。

在这一阶段,城市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一线和二线沿海城市,特别是重点工业基地。

城市化的效果开始显现,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之间的交通和通讯得到了极大改善。

然而,也出现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的问题。

3. 经济转型与城镇化政策(1978-2000)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对城镇化政策的思考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城镇化政策开始注重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平衡发展,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政府重点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农民改革试点、土地承包制度等政策,加强了农民的生产意愿和创业动力。

这一时期,农民进城的形式也开始多样化,不仅仅局限于工人身份,有些农民开始从事自主创业和服务业。

由于城镇化政策在这一时期的转变,中国农村地区迅速发展,许多农村地区变成了小城镇,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

与此大城市的发展也继续加快,一些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和金融等在城市发展壮大,城市人口快速增加。

城镇化政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如城市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4. 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创新与发展(2000至今)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进一步推动城镇化政策的创新与发展。

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工业革命时期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工业的兴起和农业机械化的推动,大量农民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工作。工业化的进程也催生了新型的城镇,这些城镇通常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工业区域。大规模的城镇化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城镇成为经济的中心。
20世纪以后,城镇化的进程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发展。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技术的推动,使得农村地区的劳动力逐渐减少,人口逐渐向城市聚集。城市的发展也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逐渐成为经济增长和创新的中心。城镇化改变了不同地区和国ຫໍສະໝຸດ 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城镇化是指在人口和经济结构中,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聚集,农村地区逐渐转变为城市的过程。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城镇化逐渐成为一个普遍的趋势。
古代城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农业文明阶段。在这个阶段,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城镇逐渐形成。城镇通常位于农田周围,作为农业的支持区域和交易中心。这些城镇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活水平。
当代城镇化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速,城市面临着房屋供需不平衡、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城乡差距和社会不平等的问题也增加了社会治理的难度。因此,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和管理,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
总之,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带动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城镇化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不同时期和阶段的变化,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未来,城镇化的发展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

2001-2023全国31城镇化率

2001-2023全国31城镇化率

2001-2023全国31城镇化率一、城镇化的背景和意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城镇化进程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镇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它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

城镇化的背景是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速。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城镇人口规模迅速增加。

城镇化的意义在于提高人口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推动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二、中国城镇化率的发展历程200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39.1%。

接着,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城镇化进程逐渐加快。

到2010年,城镇化率已经提升至46.6%。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城镇化的力度,城镇化发展得到了进一步推动。

到2023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0.6%,城镇人口超过了8亿人。

预计到2023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进一步提升至70%左右。

三、中国城镇化率的影响中国城镇化率的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城镇化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更完善的医疗保障,为居民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城镇化可以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大量的人口流入城市,促进了城市消费和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了城市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城镇化还能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环境的改善,提高全国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城镇化进程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房地产泡沫、低效的城市规划和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城镇化也可能导致农村人口减少和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需要采取合适的政策措施来解决。

四、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和政策,中国城镇化进程将继续推进。

在发展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消除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促进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新中国的城镇化历程和经验教训

新中国的城镇化历程和经验教训

经济不发展 没有工业化 就不会有城镇化 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是客观规律 1949 年到 2003 年的 54 年间 除了近 20 年受到政策的
参考文献 1.城市发展与城镇化科技问题研究专题组. 城市发展与城镇化科技问题 研究专题报告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专题报告之十一 . 2004. 2. 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 1945. 毛泽东选集 . 第三卷. 人民出版 社. 1991. 3. 肖冬连. 中国二元社会结构形成的历史考察. 中共党史研究 . 2005/1. 4. 周一星. 中国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http://www.worldbank.org/wbi/ sdenveconomics/udm/docs/M1S6ZhouyixingCN.pdf 5. 叶耀先. 中国城镇化的进展和未来. 建筑学报. 2002/2.
反过来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现在不少地方政府的城镇化热 情很高 甚至把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当作政绩目标 好像城镇 人口的比重增加了 GDP 就会上去 在对城镇化规律缺乏 了解和急切发展经济 表现政绩的思想指导下 不少地方制 定了城镇化目标 城镇化水平每年平均提高数字高达1.5到 1.9 个百分点 一些省大搞拆并乡镇 拆县设区 有的城市 宣布 把所有农民变为城市居民; 不少城市大幅度扩大城区 面积 有的地方甚至强迫把农民迁入城镇 建设城市群和国 际大都市之风在全国盛行 全国竟有183个城市宣称要建成 国际大都市 看来 现在就应当采取切实的措施 防止 大 跃进 式的城镇化
1988 1110.26
286.56
25.81
1961 658.59
127.07
19.29
1989 1127.04
295.4
26.21
1962 672.95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从农耕社会到现代化都市的蜕变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度。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城市化的进程缓慢而坚定。

从最早的城邦国家,到如今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1. 古代城市的兴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就已经开始。

这一时期,诸侯争霸,各国纷纷筑城自卫,城市逐渐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到了秦朝统一六国,城市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都城咸阳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2. 唐宋时期的城市发展唐宋时期,我国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商业繁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长安、洛阳、开封等城市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商贾前来经商。

3. 明清时期的城市化进程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继续发展。

这一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空前繁荣,城市数量和规模进一步扩大。

北京、南京、苏州、杭州等城市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4. 近现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1)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1980年代,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城市化迅速推进。

(3)1990年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

(4)21世纪初,我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5. 当前城市化的挑战与机遇如今,我国城市化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环保的前提下,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课题。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城市化发展仍具有巨大的潜力,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勇于创新,必将书写更加辉煌的城市化篇章。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迈向和谐人居的未来6.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我国政府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这一战略旨在转变以往片面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推动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发展。

试论我国城镇化及与农业现代化的关联性

试论我国城镇化及与农业现代化的关联性

试论我国城镇化及与农业现代化的关联性引言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城镇化指的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而农业现代化则是指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转型。

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本文将通过对我国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并对两者的关联性进行分析。

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我国城镇化进程始于改革开放以来,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民工城市化(1978年-1993年)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从事工业生产。

以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为代表的经济特区迅速发展,成为“农民工工厂化”的代表。

这一阶段城镇化的推动力主要是经济发展,而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关联性较弱。

第二阶段:农民工城镇化转型(1994年-2002年)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实行新农村建设战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同时,农村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程度地发展,逐渐形成了农村市场。

这一阶段的城镇化进程更多地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关联,农民通过城镇化转型获得了更多的农业科技信息和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第三阶段:新型城镇化(2003年至今)进入21世纪,我国城镇化进入了新阶段。

政府提出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理念,注重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

这一阶段的城镇化推动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通过在农村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效益。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联性分析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

首先,城镇化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市场。

随着农民进城以从事非农业职业,城市劳动力的增加为农业现代化培养了一批农业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同时,城市的市场需求也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逐渐提高。

其次,城镇化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

城市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不仅为农民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

农民通过参与城市化进程,学习了现代农业生产和管理的知识,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转型。

简述我国城镇化特征和发展方向

简述我国城镇化特征和发展方向

简述我国城镇化特征和发展方向摘要:一、我国城镇化历程及特征1.城镇化历程2.城镇化特征二、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向1.人口城镇化2.质量城镇化3.绿色城镇化4.创新城镇化5.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正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城镇化呈现出鲜明的特征,并展现出明确的发展方向。

一、我国城镇化历程及特征1.城镇化历程回顾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至1978年,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人口比重在10%左右;第二阶段是从1979年至2011年,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城镇人口比重从17.9%上升至51.3%;第三阶段是从2012年至今,城镇化进入新型城镇化阶段,强调人口、质量、绿色、创新和区域协调发展。

2.城镇化特征(1)政府主导型城镇化:我国城镇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政府在基础设施、产业园区、住房保障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2)人口流动性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形成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3)土地城镇化较快:为了满足城市扩张的需求,我国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加快了土地城镇化进程。

(4)区域差异明显: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区域差异较大。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向1.人口城镇化:未来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重点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2.质量城镇化:强调城市内涵式发展,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品质。

3.绿色城镇化: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城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4.创新城镇化:加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体制创新,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

5.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优化城乡布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总之,我国城镇化进程呈现出清晰的特征和发展方向。

城镇化发展历程

城镇化发展历程
第二阶段:工业城镇化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农民逐渐变成了工人。工业化带来了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成为了工厂和工业中心。工业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功能开始多元化,并且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第三阶段:资源城镇化
在资源型经济国家,城市化过程主要是由资源开发和能源供给驱动的。城市在资源开发和加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资源城镇化加速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也使城市成为了资源的集散中心。
城镇化发展历程
城镇化发展历程是指一国或一地区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城市化社会转变的过程。城镇化发展历程的特点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聚集,城市人口比例不断增加,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第一阶段:农业城镇化
在农业国家,城市主要是为了农业生产而存在的集市和集镇,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人们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只在特定时间到城市进行交流和交易,城市的功能相对单一。
第四阶段:服务城镇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城市化逐渐向服务业转变。服务业对城市化的需求越来越大,城市开始成为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和教育等领域的中心。城市的功能结构进一步多元化,并且城市的人口结构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第阶段:可持续城镇化
可持续城镇化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包括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社会公平等方面的考虑。城市发展需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和民生福祉。
总之,城镇化发展历程是一个从农业城镇化到工业城镇化再到资源城镇化、服务城镇化,最终走向可持续城镇化的过程。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发展的功能和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中国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二、中国城镇化发展特点
城镇化发展速度普遍较慢
2002~2011年,中国31个省市的城镇化率平均增速为 1.35%,江苏增速最快,年均增速超过2%,而北京年均 增速为0.52,上海仅增长0.04%;中部地区中发展最慢的 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其城镇化增速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除了西藏和新疆两省之外,其西部各省的年均增速超过平 均水平。
三、面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应对措施
工业化与城镇化实现良性互动。
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协调发展,走出一 条以工业化、信息化、产业化为城镇化发展内在动力的内 涵式发展道路。
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工业化的大幅提高会 极大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根据 各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不同,因地制宜的发 展工业,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工业布局,增加就 业岗位,使城镇化与工业化达到良性互动。
三、面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应对措施
努力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
农民工技能水平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发展城镇化的基 础保障。只有从制度上保证、政策上支持、内容上创新、建 立农民工培训的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民工技能水 平的提高。 一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应该制定有关农民工培训工作的 法律法规,推进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法律化、制度化。 二是加大培训的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农民工专项培训基金, 并引进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民工的培训中来。有条件的地方可 以免费帮助初中毕业的学生到正规的职业技术学校参加一年 或者更长时间的职业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三是建立农民工培训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全面、及时公布劳 动力市场需求状况的信息,帮助农民工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 内容,并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法规上的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 企业介绍服务。只有解决好农民工的技能培训问题,才能更 好的促进工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新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历程

新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历程

新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经历了探索发展、快速发展和提质发展三个阶段:
- 1949年-1978年:探索发展阶段
- 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城市常住人口共394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仅为2741万人,城镇化率只有10.64%。

- 1958年后,中国城市数量持续增加,截至1961年,全国一共208个城市。

- 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开始后,一批城市被撤销。

到1965年,城市数量下降至168个。

- 1966年到1978年的12年间,中国处于城镇化的探索发展阶段,全国仅多了26个城市,平均每年只增加2个。

- 1979年-2011年:快速发展阶段
-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改革重点很快转向城市,中国城镇化进程开始加速。

- 小城镇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开发区的普遍建立以及乡镇企业的兴起,带动了城镇化水平的高速发展。

1979到1991年的十二年间,全国共新增加城市286个,相当于前三十年增加数的4.7倍。

- 2012年至今:提质发展阶段
-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国城镇化开始进入以人为本、规模和质量并重的新阶段。

- 2015年后,为推动城镇化建设,一系列的户籍、土地、财政、教育等配套改革相继出台。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速度加快,大城市管理更加精细,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加速发展,城市群建设持续推进,城市区域分布也更加均衡。

截至2018年末,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58%,比2011年提高了8.31个百分点。

城镇化政策的发展历程

城镇化政策的发展历程

城镇化政策的发展历程
城镇化政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年至1992年的改革开放初期。

这个阶段主要是以农村改革为主,政府提倡农村地区的发展,并通过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等措施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鼓励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

第二阶段是1992年至2002年的农村城镇化试点阶段。

这个阶段,中央政府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了城乡统筹和农村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性。

政府开始实施农村城镇化试点项目,通过改革农村户籍制度、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等措施,推动城镇化进程。

第三阶段是2003年至2012年的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城镇化成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政府提出了“新农
村建设”和“小康社会”目标。

政府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大
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土地流转等方面的投资,进一步推动城镇化进程。

第四阶段是2013年至今的城镇化深化阶段。

这个阶段,国家
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以“人才优先、生态优先、精细
化管理”为主要原则。

政府加大对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
地流转、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力度,推动城镇化进一步深化。

总的来说,城镇化政策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农村改革阶段到试点阶段到快速发展阶段再到深化阶段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理念。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成为了城市化发展的主体。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规模城市化启动期(1978年~1990年)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城市化程度低,主要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镇规模和城市化比例均不高。

这时期,国家提出了“削尖门槛、引进外资、改革住房制度、扩大就业规模”的城市化发展战略。

同时,土地供应机制也得到了改革,迅速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城市建设用地。

城市在这个时期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

第二阶段:城市化持续推进期(1990年~2010年)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城市化程度快速提高,规模效应明显,城市人口持续增长。

这时,国家出台了《城市规划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条例》等法规文件,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障等方面的工作。

同时,城镇化发展政策也得到了全面落实,为城市化建设提供了坚实力量。

城市化发展步入了快速、规模化阶段。

第三阶段:城市化新发展时期(2010年至今)这个阶段是城市化质量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时期,国家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并提出了“推动城镇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品质化、人文化”等五大发展战略,意在实现城市化的高质量发展。

同时,城镇化政策也不断改进完善,为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总体而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充满了奋斗、收获、反思与蜕变,并在不同阶段展示了不同的城市化特点和发展方向,但城市化总体发展的目标是提升城市化质量、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助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的城镇化历程

中国的城镇化历程

中国的城镇化历程城镇化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起步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数的30%以下加速阶段:城市人口占30%~60%之间,稳定阶段:城市人口占60%以上。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与西方国家相比较晚,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

中国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大概是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末。

城市化的起步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城镇化本身就很困难,但是国家为了配合国家的优先发展重工战略,却设置了一系列的政策来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195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此后,以户口制度为基础,先后制定了粮食、副食品、燃料、住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制度,将“城市人”和“农村人”分为两个不同的“二元世界”的身份。

直到20世纪90年代,户籍制度的壁垒才被慢慢打破。

中国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大概从20世纪末开始,至今尚未结束,去年统计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1.27%。

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速度往往很快,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

从1993年到2009年,中国的城镇人口由33173万增加到了62186万,年均增长4.3%,城镇化率由28%提高到46.6%,年均提高1.24个百分点。

总的来说,中国的城镇化的特点有三:速度快、城市规模大、地区发展不均衡。

虽然中国城市化速度在前期受到影响,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城镇化速度还是很快的;而城市规模方面,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占全球的20%;从地区发展速度方面看,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化程度要远远高于内陆地区,2011年中国大陆各省区城镇率排行榜中前五名都是沿海省份。

推动城镇化的意义是重大的,不仅能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有利于改善民生,而且还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所以城镇化发展一定要保证稳定健康发展。

中国城镇化的历史,现状与未来(道路应该怎么走)

中国城镇化的历史,现状与未来(道路应该怎么走)

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城镇化发展概况
1
1843年我国城镇人口2070万,城镇化率约为5. 1% (不 包括边远地区) 。
2
1843—1949年,增加到5765万,由5. 1%增加到10. 6% , 而此时世界城镇化率为28%。
3
1900年世界人口城市化率13. 6% ,比我国1949年城镇化 水平还高出3个百分点。
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历年),中国统计 出版社。蔡昉,2008
城镇从业人 比率(1)/ 农民工(1) 员(2) (2) 7849 21274 36.9 8399 23940 35.1 10470 24780 42.3 11390 25639 44.4 11823 26476 44.7 12578 27331 46 13212 28310 46.7 13697 29350 46.7
8.87%
上升1.91
• 农村地区人口结构失衡状况,在 一定时期内难以改变。
–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出,其中 20-40岁青壮年占到55.4%。 – 农村地区“三留守”状况突出。相 关研究表明:全国有2000万留守儿 童、2000万留守老人、4700万留守 妇女。 – 乡村地区“空心村”增多。
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
案例:江西省农村劳动力流向变化,单位万人,%
2010 农村外出劳 动力 省内从业 省外从业 718.3 148 570.3
2011 780.2 211.3 568.9
增量 61.9 63.3 -1.4
增幅 8.62% 42.77% -0.25%
中国城镇化发展趋势
巟业化推进影响:
• 工业化仍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中国城市化进程重要年表

中国城市化进程重要年表

中国城市化进程重要年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国现代城市化的历程。

1953年:中央首次提出加快城市化进程,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

1984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明确城市规
划的法律地位。

1994年:中央城市化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以合理规模控制大城市人
口增长,加快县域城市发展。

2000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意见》,明确提
出实现新型城镇化。

2007年:国务院批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06-2020年)》,
提出促进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相协调。

2010年:全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城市化社会阶段。

2014年:中央召开城镇化工作座谈会,提出城镇化应以人为核心,
注重生态环境建设。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2019年:中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座谈会召开,提出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推动高质量城市化。

2020年:中央城市化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上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年表,展示了从建国初期至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政策文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城市化将继续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为实现现代化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的自然过程,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不断向原有和新兴城镇转移和聚集的现象和过程,包括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的增加及城乡经济社会的现代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城镇化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如何选择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是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我国城镇化存在着严重滞后1.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自1949年至今的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有了较大的发展,城镇化率从1952年的12.46%增加到1999年的30.9%,年均增加0.39个百分点。

但与我国工业化进程相比城镇化仍严重滞后,1952年城镇化滞后工业化5.14个百分点,到1978年扩大到26.4个百分点;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重视了城市的发展,逐步将生产性城市向消费性城市转变,调整了城镇发展方针,鼓励发展中小城市,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程度有所减缓,但仍然滞后,1990年滞后10.6个百分点,1998年滞后11.7个百分点。

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状况,恰恰与世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超前于工业化呈鲜明的对比。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对近100个发展中国家在1950~1970年间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的比较分析表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过程始终超前于工业化过程。

当人均GNP在200美元左右时,城镇化速度开始加快,人均GNP在300美元左右时,城镇化明显高于工业化水平。

2.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同等收入国家的城镇化水平据对世界有关国家1997年的GNP和城镇化水平分析表明,我国城镇化与同等收入国家城镇化水平相比仍然滞后,从表中分析可知,同我国人均GNP水平相当的13个国家城镇化平均水平为45%,我国为30%,滞后了15个百分点(见表1)。

表1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比较(钱纳里的发展模型)土库曼斯坦喀麦隆科特迪瓦刚果洪都拉斯人均GNP(美元/人)630 650 690 660 700城镇化率(%)45 46 57 29 45人均GNP(美元/人)750 750 800 840 950城镇化率(%)38 33 23 59 62人均GNP(美元/人)1010 1040 1110 814 713城镇化率(%)42 71 37 45 30 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深层原因在于我国政府实行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城乡分割体制和赶超型工业化战略,延缓了城市的发展,造成了城镇化的滞后。

总之,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相比,与亿万农民对成为城镇稳定居民的渴求相比,我国存在严重的城镇化滞后。

我国城镇化滞后,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大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加剧了人均占有耕地资源过少的矛盾,使农业和农村中的许多深层次矛盾难以解决;抑制了消费需求特别是农村消费需求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的增长;扩大了城乡差距,阻碍了国民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严重制约了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二、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必要性1.只有加快城镇化,才能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我国农村居民近年收入水平增长不快(表2),有的地区甚至出现负增长,主要原因就是人均占有的资源太少。

我国目前农村人均占有耕地1.64亩,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按每亩年利润500元计,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过820元。

劳均耕地3.07亩,每个农村劳动力创造的财富不到世界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

单纯地依靠耕地不可能使农民走上富裕生活,要使农民致富,除了发展牧业和渔业外,更主要的是减少农村人口,转移农业劳动力,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

表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变化单位:元项目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1997 1998纯收入133.57 191.33 397.6 686.31 1577.74 2090.13 2161.98 年平均增长率%19.68 15.75 11.54 18.11 15.1 3.44第三产业是解决劳动力就业的根本途径,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成正比。

1998年我国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为18.0∶49.2∶32.8,第三产业的比重比低收入国家低10个百分点,比中等收入国家低近20个百分点,比高收入国家低近30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为49.8∶23.5∶26.7,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更大,原因就是城镇化滞后。

就业问题关乎到国家的稳定,要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而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就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

2.只有加快城镇化,才能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增加对农产品和工业品的消费需求,刺激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业发展,扩大投资需求尤其是民间投资,缓解当前内需不足的矛盾努力开拓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

只有加快城镇化进程,才能直接带动最终消费需求,推动国民经济的更快增长,有效启动投资需求尤其是民间投资,优化社会投融资结构。

农民进入城镇,其生活消费将由自给、半自给消费变为商品消费,对农产品和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量会大大增加;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的近3倍,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比城市家庭滞后10年以上(见表3)。

只有加快城镇化进程,才能缓解当前我国农产品相对过剩的现状,才能为城市工业的发展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

表3 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及家庭耐用消费品的对比元/人,台/百户年份生活消费支出(元)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城镇乡村城/乡城镇乡村城镇乡村城镇1985 673 317 2.12 17.21 0.8 48.29 1.9 6.58 1990 1279 585 2.19 59.04 4.72 78.41 9.12 42.33 1995 3538 1310 2.8 89.79 16.92 88.97 16.9 66.22 1998 4332 1590 2.72 105.43 32.59 90.57 22.81 76.08据世界银行测算,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CDP增长1.5个百分点以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转移到生产率更高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这种转移本身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10%。

如果算上城镇建设产生的经济增长以及互补性效率收益,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更大了。

国家计委文件课题报告估计,如果每年有1250万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相当于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则可以相应增加消费需求1000亿元。

加快城镇化,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扩大内需,启动市场,刺激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3.只有加快城镇化,才能尽快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与长期稳定我国目前城乡差别巨大,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5倍,城市居民在医疗、养老、就业、接受教育等方面所享受到的优惠,更是农村居民难以相比的。

只有逐渐取消城乡之间的体制限制,加快城镇化步伐,才能尽快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

中国的现代化,主要是“三农”(农村,农业,农民)的现代化。

农村居民的生育观念、教育观念和城镇居民明显不同,重男轻女仍十分严重,二胎率超过城镇1倍多,平均受教育程度比城镇居民少2.5年,文盲率是城镇居民的两倍。

根据1998年统计数字计算,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文盲率降低约0.25个百分点。

可见,只有推进城镇化,才能有效地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素质。

4、只有加快城镇化,才能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农村宅基地面积平均高达2.42亩,人均约180平方米。

城镇人均占地面积是农村的一半。

若每年转移1200万人口,可为国家节约1080平方公里土地;全国城镇化率达到45%,可比现在少占用1.6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我国人均国土面积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节约土地,保护耕地,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基本建设的重要方针,只有加快城镇化进程,才能把这一方针落到实处。

我国的乡镇企业布局分散,据统计,在1992年的2079万个乡镇企业中,92%分布在自然村,7%在建制镇,1%在县城。

过于分散的乡镇企业使用地规模增加了约1/3,能源利用率降低了40%,资金利用率降低了20%左右,行政管理费用却增加了80%。

乡镇企业中过度分散的小造纸厂、化肥厂、水泥厂等,还是我国环境恶化的主要污染源。

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国家环境保护局、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统计局,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显示,1995年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为121.6万个,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59.1亿吨,占当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21.0%;烟尘排放量849.5万吨,占全国工业排放总量的50.3%;固体废物排放量1.8亿吨,占全国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的88.7%。

乡镇企业分散布局,三废处理成本很高,环境质量难以控制,乡镇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已成为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和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

只有推进城镇化,将乡镇企业尽可能地集中布局,才能真正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时机已经成熟1.在城镇存在着大量从事非农产业的农业人口由于受到户籍制度的城乡分割体制的影响,存在着大量的从事非农产业的农业人口,这些人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已经成为城镇人口的一部分,但在户籍统计上仍算做农业人口。

根据公安部1998年的统计数据,在城镇的4045万暂住人口中,剔除各种因素,估计属于农业户口的人口约为2000~3000万。

在小城镇镇区的常住人口中,约有4500万人仍是农业户口,未被列入城镇人口。

因此,在城镇长期居住属于农业户口的人数达到6500~7500万(见表4)。

表4 1998年在城镇长期居住仍为农业户口的人数(估计值)城市暂住人口(万人)4045其中:属于农业户口人数(万人)2000~3000小城镇镇区常住人口中属于农业户口的人数(万人)4500在城镇长期居住属于农业户口的人数(万人)6500~75002.非农就业人口比重高于城镇化水平1978~1998年的20年间,我国城镇化率、非农就业比重和非农产值比重分别增加了12.5、20.7和9.7个百分点。

城镇化水平与非农就业比例的差距逐步拉大,1978年为11.6个百分点,1998年增大到19.8个百分点。

非农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71.9%上升到1998年的81.9%。

非农就业人口增加和非农产值的提高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基础条件。

3.我国城镇化已进入加速发展时期世界城镇化过程符合S型曲线规律,即当城镇化率达到30%以后,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目前是30.9%(1999),已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