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报告

合集下载

2011测绘工程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指导书 2

2011测绘工程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指导书 2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指导书班级:2011测绘工程《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课程设计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是完成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后进行的综合应用该课程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个教学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所学基本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掌握采用测量平差原理处理观测数据的方法,理论实际相结合,完成野外控制网的平差解算和卫星轨道多项式的拟合。

三、任务一:筠州大桥平面控制网平差解算1、控制网基线的确定根据设计院提供的导线点D4、D5,采用合格的索佳SET2110全站仪用前方交会法观测出桥轴线点DQ2(x=146096.552,y=502089.710),与原DQ2坐标(x=146096.554,y=502089.709)比较,差值dx=-2mm,dy=1mm ,精度较高,可作为筠州大桥平面控制网的基准点,采用桥轴线(DQ2----DQ1)方向方位角2.2915143''' 作为起算方向。

2、筠州大桥平面控制网的布设与外业观测:筠州大桥位于高安市锦江河上,桥南、桥北有防洪大提,地势复杂。

根据施工需要和桥位处地形条件,平面控制网点均布置在锦江河上游。

根据布设好的平面控制网点位,采用索佳SET2110(经鉴定:加常数为2.35mm ,乘常数为-3.22ppm )进行观测。

按照四等精度要求,角度观测6个测回,距离观测2个测回。

观测过程中,一测回内2C 值互差大于31''或测回间方向观测值大于9''时,应重新观测;边长观测时,同一测回边长值互差不超过2mm ,测回间边长互差不超过3mm ,往返测边长值互差不超过5mm ,否则重测。

外业观测成果见附表1、附表2。

附图:筠州大桥控制网平面布置图:DQ3DQ6附表1:筠州大桥平面控制网边长观测值:附表2:筠州大桥平面控制网方向观测值:3、筠州大桥平面控制网的平差处理和精度评定:筠州大桥平面控制网的外业观测成果,边长经加常数、乘常数改正后,利用DQ2作为已知点,桥轴线点DQ2至DQ1方向的方位角作为起算方向,采用方向平差法进行严密平差,完成未知点点位的精度评定。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实习报告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实习报告

《测量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实习报告目录一、目的和要求 (1)(一)、目的 (1)(二)要求及上交的资料 (1)二、控制网概况 (2)三、测量数据的整理与检验 (3)(一)、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 (3)1、测距中误差计算: (3)2、测角中误差的计算: (4)(二)、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4)四、测量数据的整理与检验 (5)(一)、水准测量数据的整理与检验 (5)(二)、导线测量数据的整理与检验 (8)五、条件平差 (11)(一)、条件平差的公式汇编 (11)(二)、水准网条件平差 (12)六、间接平差 (16)(一)、间接平差公式汇编 (16)(二)、水准网间接平差 (16)(三)、导线网间接平差 (22)七、误差椭圆 (26)八、技术总结 (27)(一)、水准网的技术总结 (27)(二)、平面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27)(三)、测量平差技术总结 (28)九、个人实习小结 (28)《测量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实习报告一、目的和要求(一)、目的通过控制测量外业工作采集的数据,应用测量平差基础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对数据进行处理,通过数据处理更好的理解测量平差的两个基本任务:对带有观测误差的观测值,运用概率统计的方法消除它们之间的不符值,求出未知量的最可靠值;对测量成果进行精度评定。

通过平差作业进一步掌握平差的函数模型和随机模型的建立,掌握测量平差最常用的两种基础方法:条件平差和间接平差,并对这两种方法的成果评定精度。

(二)要求及上交的资料1、控制网概况及测量数据的整理和检验;2、列出条件平差和间接平差的函数模型并进行线形化,将线形化后的系数阵和常数向量列表;3、采用条件平差和间接平差的方法求控制点的坐标平差值;4、对控制点的坐标平差值进行精度评定,求出各点的点位中误差;对水准测量求各点高程平差值的高程中误差;5、对平面控制网间接平差法计算的点位,计算并绘制点位误差椭圆;6、技术总结(或技术报告);7、个人实习小结。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指导书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指导书

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指导书(测绘工程专业适用)华北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测绘工程教研室2012年8月24日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课程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该课程设计是测量数据处理理论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专业基础课“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后进行的一门实践课程。

其目的是增强学生对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理论的理解,牢固掌握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式,熟悉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技能和计算方法,灵活准确地应用于解决各类数据处理的实际问题。

课程设计中所用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在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中讲授,二、课程设计内容根据上述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设计主要是要求学生完成1-2个综合性的结合生产实践的题目。

如目前生产实践中经常用到的高程控制网严密平差及精度评定,边角网(导线)严密平差及精度评定等内容。

重点培养学生正确应用公式、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计算能力。

在下面内容中高程控制网必做,平面控制网二者选其一即可。

1、高程控制网严密平差及精度评定根据题目要求,正确应用平差模型列出观测值条件方程、误差方程和法方程解算法方程,得出平差后的平差值及各待定点的高程平差值,评定各平差值的精度和各高程平差值的精度。

具体算例为:如图1所示四等水准网,有2个已知点,3个未知点,7个测段。

各已知数据及观测值见下表已知点高程H1=5.016m H2=6.016m 高差观测值(m)图1 高程控制网已知高差观测值(m)端点号高差观测值测段距离序号1-3 1.359 1.1 11-4 2.009 1.7 22-3 0.363 2.3 32-4 1.012 2.7 43-4 0.657 2.4 53-5 0.238 1.4 65-2 -0.595 2.6 7求各待定点的高程;3-4点的高差中误差;3号点、4号点的高程中误差,并检验是否满足精度要求!对于高程控制网平差,一般采用间接平差模型,平差参数可以选择测段观测高差值作为参数,也可以选用未知点高程作为参数,本网可采用以测段的高差为平差元素,进行平差计算,亦可采用间接平差法编写程序计算。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实习报告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实习报告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设计实习报告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专业:测绘工程14 学号: 20140456052 姓名:杨福权一.实习概况1.1 实习名称:《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设计1.2 实习目的:此次实习是对这个学期学习成果的检验。

要求用《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中和VB 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对测量平差的两大基本任务有更好的理解,一是处理一系列带有观测误差的观测值求出最或然值;二是对测量成果进行精度评定。

通过所学的VB 语言编制简单的高程(水准网)的间接平差计算程序,进一步掌握间接平差和随机模型的建立。

1.3 实习要求1.通过所学的VB语言进行简单的水准网间接平差软件编制;2.通过EXCEL 程序设计,编写平面控制网(边角网、测边网、测角网)平差程序;3.手工或程序实现控制边角网的严密平差及精度评定。

二.水准网平差程序设计1.这个实习要求利用所学过的任何一种编程语言,编写高程网间接平差的平差程序,并以文件格式存储平差结果。

这个过程相对学习当中练习的小软件来说是要复杂很多的,而且里面需要使用的控件以及好多方法在VB 课程中并没有学习过,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实习。

2.该程序的第一步就是输入文本类型的已知数据。

由于该方法vb课程里面没有学习过,想了很久也没有办法,最后从网上找到了使用commonDialog 控件可以打开外部菜单的方法,解决了输入数据的问题。

第二步,观测数据信息的提取,通过判断语句将输入的已知数据进行分类,并将其赋值给相应的数组,用于后面的计算。

第三步,间接平差是一个需要大量矩阵运算的过程,接下来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就是对所有需要运用的矩阵算法过程或者函数进行编写,包括矩阵的加减乘、线性方程的求解、矩阵转置、逆矩阵以及高斯约化过程的编辑。

第四步是根据间接平差的计算过程进行未知点近似高程的计算、误差方程的求解和未知参数以及观测值改正数的求解。

3.程序界面的设计是开始编程的第二个步骤。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_3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_3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目的: 课程设计是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教学的组成部分, 除验证课堂理论外, 也是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有机结合的重要环节, 更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训练严格的实践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的手段。

通过课程设计, 增强平差相关理论的概念, 提高应用能力, 为今后解决实际工程中有关测量工作的问题打下基础。

二.课程设计题目内容描述和要求要求: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按照要求完成实例计算过程, 结束后提交计算成果资料。

1.设计的任务(1)该课的课程设计安排在理论学习结束之后进行的, 于第5学期第7周进行, 时间为一周。

2.(2)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 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本课程设计的全部内容。

3.课程设计要求4.测量平差课程设计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遵守课程设计的具体项目的要求,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独立完成设计内容, 并上交设计报告。

5.课程设计报告内容题目二: 导线网如图所示,A.B.C.D为已知点, P1~P6为待定点, 观测了14个角度和9条边长(观测数据见表4)。

已知测角中误差, 测边中误差, 已知点数据和待定点近似坐标见表5, 求待定点坐标平差值及点位中误差。

观测数据点号坐标点号近似坐标X/m Y/m P X/m Y/mA 871.1893 220.8223 1 825.810 272.250B 632.2173 179.4811 2 740.107 312.579C 840.9400 533.4018 3 768.340 392.230D 663.4752 570.7100 4 732.041 470.8855 681.630 279.3006 674.567 506.177k jk k jk j jk j jk jkjkjkjk jk jk jkjkjk jk jk y b x a y b x a S S X b S S Y a ˆˆˆˆcos )(sin )(0020000200--+=''''-=∆''-=''=∆''=αδαρραρρ已知点数据及待定点近似坐标利用公式000)(ˆˆˆˆˆˆjkjk j jk jk jk jk k jk k jk j jk j jk j jk j j L L Z L l l y b x a y b x a z v Z Z Z j-=--=---++-=+=α11ˆˆˆˆ0ˆˆˆ0ˆ00000)(ˆˆ,ˆˆˆˆˆˆˆ--====-=-∆+∆+∆-∆-=PB B N Q Q Q tn PVV l yS Y xS X yS Y xS X v T BB x x y y y x x x T i k jkk jk j jkj jk i ii iii jjkjkjkjkσσσσσ)(202yyxx P Q Q +=σσ Pl B PB B xL L l l x B V T T 10)(ˆˆ-=-=-=平差值方程为: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14141313121211111010998877665544332211PP PP P P P P DPDC P P D P C P P P PP P P B P PP BA BP CP CD P P C P P P P P P P P P A P P P AB APv L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222323222222222121222020221919221818221717221616221515)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6664642525554443433232212111D P D P P P P P P P P P P B P B C P C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A P A Y Y X X v L Y Y X X v L Y Y X X v L Y Y X X v L Y Y X X v L Y Y X X v L Y Y X X v L Y Y X X v L Y Y X X v L -+-=+-+-=+-+-=+-+-=+-+-=+-+-=+-+-=+-+-=+-+-=+误差方程为:23090090232208008008008022210700700700702120060060201905005019180400400400401817030030030030171602002002002016150100101514141313121211111010998877665544332211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l y SY x SX v l y SY x SX y S Y x S X v l y S Y x S X y S Y x S X v l y SY x SX v l y SY x S X v l y SY x SX y S Y x S X v l y S Y x S X y S Y x S X v l y S Y x S X y S Y x S X v l y SY x SX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PD P P D P PP P P P P PP P P P P PP P P P P PP P P P P P BP P BP PC P P C P P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P P P P P PP P P P P P P P P P P P AP P APP P P P P P P P DP DC P P D P C P P P P P P P B P P P BA BP CP CD P P C P P P P P P P P P A P P P AB AP -∆-∆-=-∆+∆+∆-∆-=-∆+∆+∆-∆-=-∆+∆=-∆-∆-=-∆+∆+∆-∆-=-∆+∆+∆-∆-=-∆+∆+∆-∆-=-∆+∆=-''-''=-''-''=-''-''=-''-''=-''-''=-''-''=-''-''=-''-''=-''-''=-''-''=-''-''=-''-''=-''-''=-''-''=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 求出x 为⎥⎥⎥⎥⎥⎥⎥⎥⎥⎥⎥⎥⎥⎥⎥⎥⎥⎤⎢⎢⎢⎢⎢⎢⎢⎢⎢⎢⎢⎢⎢⎢⎢⎢⎢⎡21620-3214-2875723580289121857-10307-65950-6608118164-4295-90134 点位中误差为。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实习报告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实习报告

《测量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实习报告目录一、目的和要求 (1)(一)、目的 (1)(二)要求及上交的资料 (1)二、控制网概况 (2)三、测量数据的整理与检验 (3)(一)、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 (3)1、测距中误差计算: (3)2、测角中误差的计算: (4)(二)、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4)四、测量数据的整理与检验 (5)(一)、水准测量数据的整理与检验 (5)(二)、导线测量数据的整理与检验 (8)五、条件平差 (11)(一)、条件平差的公式汇编 (11)(二)、水准网条件平差 (12)六、间接平差 (16)(一)、间接平差公式汇编 (16)(二)、水准网间接平差 (16)(三)、导线网间接平差 (22)七、误差椭圆 (26)八、技术总结 (27)(一)、水准网的技术总结 (27)(二)、平面控制测量技术总结 (27)(三)、测量平差技术总结 (28)九、个人实习小结 (28)《测量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实习报告一、目的和要求(一)、目的通过控制测量外业工作采集的数据,应用测量平差基础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对数据进行处理,通过数据处理更好的理解测量平差的两个基本任务:对带有观测误差的观测值,运用概率统计的方法消除它们之间的不符值,求出未知量的最可靠值;对测量成果进行精度评定。

通过平差作业进一步掌握平差的函数模型和随机模型的建立,掌握测量平差最常用的两种基础方法:条件平差和间接平差,并对这两种方法的成果评定精度。

(二)要求及上交的资料1、控制网概况及测量数据的整理和检验;2、列出条件平差和间接平差的函数模型并进行线形化,将线形化后的系数阵和常数向量列表;3、采用条件平差和间接平差的方法求控制点的坐标平差值;4、对控制点的坐标平差值进行精度评定,求出各点的点位中误差;对水准测量求各点高程平差值的高程中误差;5、对平面控制网间接平差法计算的点位,计算并绘制点位误差椭圆;6、技术总结(或技术报告);7、个人实习小结。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设计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设计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是测量领域中重要的理论基础,课程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理论,并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以下是关于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设计的一般步骤和内容:
1. 课程设计目标:
-深入理解误差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测量平差的方法和技巧。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测量中的问题。

2. 课程设计内容:
-误差理论:包括误差类型、误差传播规律、误差分析方法等。

-测量平差:包括最小二乘法、最小二乘平差、参数平差等内容。

-实例分析:选取实际测量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和平差处理,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况中。

3. 课程设计步骤:
-确定课程设计题目和内容范围,包括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部分。

-提供相关资料和参考书目,引导学生进行文献查阅和理论学习。

-组织实验或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测量平差的过程和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

-撰写课程设计报告,总结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的经验,提出改进建议和思考。

4. 课程设计要点: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测量中。

-注重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在课程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他们未来从事测量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

1 1 2
h7 = 1.650
1.水准网条件平差 列条件方程: 由题意可知:n=7,t=4,r=n-t=3.观测方程为 A=,W= 建法方程: 令1km的观测高差为单位权观测,即,又。即 ,且法方程为,其中: ,由此可得法方程: 解算法方程 可得 计算改正数。可得: 计算平差值 ,得: 又 可得: 精度评定 ,其中,又 可得
46
15
10
52
48
0.456 0.067 -0.174 1.303 0.719 0.043
24 30 47 3 49 59 -9 52 52 29 35 42 2 27 44
14
43
58
四、感想与体会 (要求1000字左右) 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课程设计。通过这次误
差理论与测量平差的课程设计,使我对测量平差有 了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在课程设计中将我们所学的 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逐步在实践中认识体会测量 平差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式,并熟悉测量数据处理 的基本技能和计算方法。
通过本次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的课程设计 实习,我获得很多很多的收获。把在平时学习理论 课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和盲点都搞清楚了,比如说导 线网的条件平差方程的列法,间接平差方程的建立 等。同时自己也和庞大的数据打了一回交到,是我 不在像从前那样畏惧那些庞大的数据了。这次的成 功要感谢我的老师,我的同学。他们的确给了我不 少的帮助,没有他们我很难想像我会顺利完成任 务。经过这次实习,我对测量平差有了深刻的认 识,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巩固了课堂教学 内容,加深了对测量平差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具体的 实际操作。学习是为了应用!这次实习真正做到了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我感到很有意义。加深我对书 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掌握与综合应用。通过实 习,我掌握了matlab、CAD软件的应用。在这次实 习中,我们遇到了不少问题,不过都在老师的指导 和同学间的讨论下一一地解决了!作为一个大学生 最终是要走上社会的,我们要重视培养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深刻地认识到,无论什么工 作,特别是作为一个测绘工作者,更要有不怕苦、 不怕累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工作,并把工作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专业:测绘工程班级学号:xxx姓名:xx指导教师:xx起屹日期:2016年1月11日~2016年1月15日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1.概述(1)课程设计名称、目的和要求。

(2)工程和作业区概况、平面控制网布设情况和已有资料的利用情况。

(3)课程设计完成情况。

2.平差方案的技术设计(1)平差原理。

(2)技术要求。

(3)平差模型的选择和探讨。

(4)计算方案的确定及依据。

(5)计算方法和程序设计。

3.平差计算的过程和质量评价(1)平差方案执行情况。

(2)计算过程说明。

(3)计算过程出现的问题、处理方法和效果。

(4)控制网测量数据的质量评价。

4.课程设计成果及体会(1)平差成果。

(2)课程设计效果、经验、体会、设想和建议。

(3)上交成果和资料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清单。

1.概述(1)课程设计名称、目的和要求。

名称:南京工业大学校园数字化测图平面控制网的平差计算目的: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加深对“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基本知识的理解,增强应用测量平差原理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的能力,学会对实际工程的有关资料进行计算分析和设计的方法,提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认真复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中的有关知识,收集测区已有的各种资料,了解工程概况,查阅相关平差资料,分析比较各种平差模型,写出你所选用的平差方案的理由。

各种数据的计算应运用Excel和MATLAB完成,计算过程要写入报告中,并尽可能利用Excel表格或编写MATLAB函数完成各重复计算,Excel表格或编写的MATLAB函数要写入报告中。

(2)工程和作业区概况、平面控制网布设情况和已有资料的利用情况。

南京工业大学校园数字化测图项目按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布设一个一级导线网作为首级平面控制网。

该项目位于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南门紧邻浦珠南路,后面临沿山公路,总地势为丘陵地形,高差变化复杂,数目茂密,所以对于导线的布设会造成一定的难度。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
357.3370
14
N008
N004
-772.714
-276.2480
-271.0350
15
N003
N008
156.627
643.1340
-763.3190
16
N004
N003
616.087
-366.8860
1034.353
表7
点号
X
Y
Z
N001
-2830754.6300
4650074.3450
3312175.0540
3、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习题集第66页习题
要求:1)基于Matlab编程实现该导线网间接平差过程,包括误差方程、法方程的组成与解算。得出平差后各角度观测值和边长观测值的平差值及各待定点的坐标平差值;评定各待定点坐标平差值的精度。给出程序设计思路、流程图、程序代码和计算结果。
2)将书上计算结果与计算机计算结果进行比对,检核验证程序编写是否正确。
图2
表2
角度
边长
编号
观测值
(°′″)
编号
观测值
(°′″)
编号
观测值s
(m)
中误差
(cm)
1
2
3
4
44 05 44.8
93 10 43.1
42 43 27.2
201 48 51.2
5
6
201 57 34.0
168 01 45.2
7
8
9
10
2185.070
1522.853
1500.017
1009.021
1137.077
983.7240
405.9790
10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总结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总结‎篇一:‎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报告导线网平差计算‎——间接平差法计算‎待定点坐标平差值任‎务及精度要求某工程‎按城市测量规范(CJ‎J8-99)布设‎一、二级导线网作为‎平面控制网,主要技术‎要求为:平‎均边长200 m,测‎角中误差??8??,‎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1/10000,最弱‎点的点位中误差??5‎c m。

经过测量得到‎观测数据,方向和角度‎为等精度观测值、方向‎和测角中误差‎8??,边长为光电测‎距、测距中误差为?S‎??0.8Si(m)‎m m,根据所学的“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 i‎基础”提出一个最佳的‎平差方案,完成该网的‎平差计算,并写出课程‎设计报告。

导线网资‎料1、已知点‎成果表2、角‎度和边长观测值‎3、导线网略图第‎1页4、导线‎点及结点的近似坐标‎【选用间接平差方案的‎理由】⑴间接平差方‎法中的误差方程,形式‎统一,规律性较强,便‎于计算机的程序设计;‎⑵所选参数是平差后‎所需要的最后成果。

‎【解题过程】本题n‎?21,即有21个误‎差方程,其中12个角‎度误差方程,9个边长‎误差方程。

必要观测数‎t = 2×7= 1‎4。

现选取待定点坐标‎平差值为参数,即 ?‎?X?Y?X11 ?‎?X2?Y2?X3‎?Y3?X4?Y4?‎X5?Y5?X6?Y‎6?X7?? Y7 ‎?1. 由已‎知点坐标及待定点近似‎坐标计算各边的近似方‎位角,近似边长,并算‎出系数a、b。

列表如‎下:第2页‎第3页第4页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2.‎由此可得误差方程:‎角度:‎ ?1?0.930‎4y?1 v1?0.‎0181x ?1?‎ 1.9817y?‎1?0.0642x?‎2?1.051‎3y?2 v2??0‎.0822x ?1?‎1.0512y‎?1?0.2589x‎?2?1.92‎92y?2?0.19‎48x?3?0.87‎80y?3?5 ‎5.48 v3?0.‎0641x ?2?0‎.8780y?2? ‎ 1.0637x?‎3?2.168‎8y?3?1.‎6584x?4?‎1.2908y?4‎?21.66 ‎v4?0.1948x‎?3?1.0‎882y?3?‎1.6585x?4?‎1.2909y‎?4?1.07‎95x?7?0.20‎28y?7?20.6‎v5??2.‎7381x ?2?0‎.8780y?2?‎ 1.2743?3‎?1.0808‎y?3?1.0‎795x?7?0.2‎028y?7?‎1.4 v6??0.‎1948xx?4?‎ 1.0832y?‎4 v7??0.08‎97x ?3?‎1.2908y?3?‎1.5686x‎?4?2.37‎4y?4??2‎5.34 v8?‎1.6584x ?‎5?0.1297y?‎5?4 v9??‎1.3263x ?‎5?0.293y?5‎?1.3247‎x?6?0.4227‎y?6?3.6‎v10?2.‎651x ?5?0.‎4226y?5?‎2.684x?6?‎0.5025y?6?‎1.3593?‎7?0.0799y?‎7?0.4 v11?‎?1.3247‎x x?3?0.202‎8y?3?1.‎3593?6?0.0‎799y?6?‎2.4389x?7?‎0.1229y?7?‎6 v12??‎1.0795xx 边‎长:1‎0.0194y?1 ‎v1??0.9998‎x?1?0.060‎9y?1?0.998‎1?2?0.0609‎y?2 v2?0.9‎981xx?2?0.‎2166y?2?0.‎9763x?3?0.‎2166y?3?‎2.7 v3?0.‎9763x ?4?0‎.0826y?4 v‎4?0.9966x‎?3?0.7891?‎3?0.6142x?‎4?0.7891?4‎?18.71 ‎v5??0.6142‎x yy?5?0.99‎53y?5v6?0‎.0973x ?5?‎0.9527y?5?‎0.3039x?6?‎0.9527y?6‎v7?0.3039x‎?6?0.9983‎y?6?0.0587‎x?7?0.9983‎y?7v8?0.0‎587x ?3?0.‎9828y?3?0.‎1846x?7?0.‎9828y?7?3‎ 1.59 v9?‎?0.1846x‎ 3.确定角和边的‎权设单位权中误差?‎0 ?8 ,则角度观‎测值的权为2?0 ‎P?1 ??2?? ‎i各导线边的权为‎2?064 ?pS?‎2?秒2mm2? ?‎S0.64SimI ‎i ps1?0.45‎pS2?0.51 ‎p S3?0.44 p‎S4?0.53 pS‎5?1.02 ‎p S6?0.65 p‎S7?0.67 pS‎8?0.66 pS9‎?0.53‎4.计算角度和边长误‎差方程的常数项,并列‎表如下第5页‎‎篇二: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报告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设计课‎程名称:水准‎网严密平差及精度评定‎院(系):‎土木工程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目录‎1. 目录·‎··········‎··········‎··········‎·········‎12. 课‎程设计的目的....‎..........‎..........‎ (2)‎3. 课程设计‎题目及相关要求···‎··········‎·········‎ 4. 设计思路‎··········‎··········‎··········‎······5‎.程序流程图···‎··········‎··········‎··········‎·6. 程序源‎代码及说明·····‎··········‎··········‎···7. 执‎行调试,得出计算结果‎··········‎··········‎··8. 题目‎计算及精度评定过程·‎··········‎··········‎·9. 总结·‎··········‎··········‎··········‎·········‎ 10.参考资料‎··········‎··········‎··········‎······ 2 4‎6 7 8 11 ‎14 15 一. 课‎程设计的目的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课程名称: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学院:矿业学院专业:测绘工程姓名:学号:班级:指导教师:《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一、本课程设计的性质、目的、任务《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该课程设计是测量数据处理理论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专业基础课“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后进行的一门实践课程。

其目的是增强学生对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理论的理解,牢固掌握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式,熟悉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技能和计算方法,灵活准确地应用于解决各类数据处理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所学的计算机理论知识,编制简单的计算程序或借助常用软件,如Matlab、Excel等解决测绘数据处理问题,从而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进行工程实测数据资料的处理打下基础。

二、课程设计内容和重点根据上述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设计主要是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综合性的平面控制网的平差处理问题,如目前生产实践中经常用到测角网严密平差及精度评定,通过此次课程设计,重点培养学生正确应用公式、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借助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内容如下:根据题目要求,正确应用平差模型列出观测方程和误差方程、法方程并解算法方程,得出平差后的未知点坐标平差值、点位中误差、在控制网图上按比例画出误差椭圆等。

三、课程设计要求总体要求:课程设计必须体现平差过程,每一步不得直接给出结果,课程设计过程中如有问题,可以向指导老师请教或同学之间讨论解决,但不得相互抄袭,必须独立完成,任何同学,一经其他同学检举抄袭或被发现发现抄袭,本次课程设计即以零分记,毕业前重修此环节。

具体要求如下:1.设计说明书必须严格按照贵州大学矿业学院课程设计格式要求(见附件一)进行认真、按时撰写完成(课程设计起止时间:2015年6月8日-2015年6月21日,共2周)。

2.完成课程设计报告一份,即课程设计说明书文本(相关格式等要求见附件一)一份,报告必须包括以下内容:1)近似坐标计算过程2)误差方程系数计算过程(可自行绘制表格,并辅以文字计算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目录一、目录 ----------------------------1二、序言 ---------------------------- 2三、设计思路 ------------------------ 3四、程序流程图 ---------------------- 4五、程序及说明 ---------------------- 5六、计算结果 -----------------------12七、总结 --------------------------- 15第二部分序言1、课程设计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其课程设计是测量数据处理理论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它是在我们学习了专业基础课“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后进行的一门实践课程。

其目的是增强我们对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理论的理解,牢固掌握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式,熟悉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技能和计算方法,灵活准确地应用于解决各类数据处理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所学的计算机理论知识,编制简单的计算程序。

2、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和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这次课程设计中所用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是我们在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中所学的内容,所使用的C程序语言使我们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所学知识。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是测量平差和计算机程序设计等课程的综合实践与应用,同时也为我们今后步入工作岗位打下了一定基础。

3、课程设计重点及内容本次课程设计重点是培养我们正确应用公式、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计算机编程能力。

另外它要求我们完成1-2个综合性的结合生产实践的题目。

如目前生产实践中经常用到的水准网严密平差及精度评定,边角网(导线)严密平差及精度评定等。

此次我所选的课程设计课题是水准网严密平差及精度评定,其具体内容如下:根据题目要求,正确应用平差模型列出观测值条件方程、误差方程和法方程;解算法方程,得出平差后的平差值及各待定点的高程平差值;评定各平差值的精度和各高程平差值的精度。

具体算例为:如图所示水准网,有2个已知点,3个未知点,7个测段。

各已知数据及观测值见下表(1)已知点高程H1= , H2= (2)高差观测值(m)(3)求各待定点的高程;3-4点的高差中误差;3号点、4号点的高程中误差。

第三部分设计思路一、解题步骤(1)此次设计我所采用的模型为间接平差模型,根据已知条件我们可知观测总数n=7,必要观测数t=3(则多余观测数r=n-t=4),因此我需先选定三个参数,即3、4、5点的最或然高程X3、X4、X5(X=X0+x,X30=、X40=、X50=;其中X0为参数的近似值,x为其改正值)为参数。

(2)列出条件方程,即将每一个观测量的平差值分别表达成所选参数的函数,H1+h1=X3、H1+h2=X4、H2+h3=X3、H2+h4=X4、X3+h5=X4、X3+h6=X5、X5+h7=H2;整理后得出误差方程,v1=x3、v2=x4、v3=x3-4、v4=x4-3、v5=-x3+x4-7、v6=-x3+x5-2、v7=-x5,即v=Bx-l的形式。

(3)定权,令每千米的观测高差为单位权观测,即P i=1/S i,从而可写出权阵P;根据误差方程式又可得其系数矩阵B和自由项l,并由它们组成法方程N BB x-W=0(其中N BB=B T PB,W=B T Pl),法方程的个数等于所选参数的个数。

(4)解算法方程,求出参数改正值x并计算参数的平差值X=X0+x。

(5)由误差方程计算V,并求出观测量的平差值。

为了检查平差计算的正确性,将所求的值代入条件方程,看其是否满足方程。

(6)精度评定,计算单位权中误差,按照题设要求列出权函数式,再根据平差参数的协方差阵求出协因数,最后求出某段高差中误差,某些点的高程中误差。

二、程序设计思想考虑到在解题过程中一些计算的复杂性,我们需借助一些技术将计算简单化,快捷化,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把一些C语言程序设计引入其中;通过一些简单、明了的程序及子函数调用,我们就可以很方便快捷的求出用笔算比较繁琐、费时的矩阵乘积、矩阵的逆(如B T PB、B T Pl)等运算。

第四部分程序流程图↓↓↓↓↓↓↓第五部分程序及说明一、矩阵相乘计算函数#include “”void Matrix(a,b,m,n,k,c)int m,n,k;double a[],b[],c[];{int i,j,l,u;for(i=0;i<=m-1;i++)for(j=0;j<=k-1;j++){u=i*k+j;c[u]=;for(l=0;l<=n-1;l++)c[u]=c[u]+a[i*n+l]*b[l*k+j];}return;}1.计算B T Pmain(){int i,j;static double a[3][7]=B T;static double c[3][7],b[7][7]=P;Matrixmul(a,b,3,7,7,c);printf(“\n”);for(i=0;i<=2;i++){for(j=0;j<=6;j++)printf(“%\t”,c[i][j];printf(“\n”);}printf(“\n”);return0;}2.计算B T PB,即N BBmain(){int i,j;static double a[3][7]=B T P;static double c[3][3],b[7][3]=B;Matrixmul(a,b,3,7,3,c);printf(“\n”);for(i=0;i<=2;i++){for(j=0;j<=2;j++)printf(“%\t”,c[i][j];printf(“\n”);}printf(“\n”);return0;}3.计算B T Pl,即Wmain(){int i,j;static double a[3][7]=B T P;static double c[3][1],b[7][1]=l;Matrixmul(a,b,3,7,1,c);printf(“\n”);for(i=0;i<=2;i++){for(j=0;j<=0;j++)printf(“%\t”,c[i][j];printf(“\n”);}printf(“\n”);return0;}二、矩阵的逆计算函数(求N BB-1)#include ""#define M 3void main(){float MAT[M][2*M];float MAT1[M][M];float t;int i,j,k,l;/***********************************************//*对矩阵进行初始化*/for(i=0;i<M;i++)for(j=0;j<2*M;j++)MAT1[j]='\0';/*对MAT1矩阵赋初值 */for(i=0;i<M;i++)for (j=0;j<M;j++)scanf("%f",&MAT1[j]);/*打印目标矩阵*/printf("原矩阵为:\n");for (i=0;i<M;i++){for (j=0;j<M;j++)printf("%",MAT1[j]);printf("\n");} /********************************************//*对MAT1矩阵进行扩展,MAT1矩阵添加单位阵,由M*M变成2M*2M矩阵 */for(i=0;i<M;i++)for(j=0;j<2*M;j++)if (j<M) MAT[j]=MAT1[j];else if (j==M+i) MAT[j]=1;else MAT[j]=0;/*对M矩阵进行变换,使得前半部分矩阵成为单位阵,则 *//*后半部分矩阵即为所求矩阵逆阵 */for(i=0;i<M;i++){/*对第i行进行归一化 */for (j=0;j<2*M;j++)for(k=i+1;k<M;k++)MAT[j]=MAT[j]+MAT[k][j];t=MAT;for(j=i;j<2*M;j++)MAT[j]=MAT[j]/t;/*对矩阵进行行变换,使得第i 列只有一个元素不为零,且为1*/ for(k=0;k<M;k++)if(k!=i){t=MAT[k];for (l=i;l<2*M;l++)MAT[k][l]=MAT[k][l]-MAT[l]*t;}}/*将后半部分矩阵即所求矩阵逆阵存入MAT2矩阵。

*/for(i=0;i<M;i++){for(j=0;j<M;j++)MAT1[j]=MAT[j+M];printf("\n");}/*********************************************/ /*输出所求的逆阵*/printf("逆阵为:\n");for(i=0;i<M;i++){for(j=0;j<M;j++)printf("%",MAT1[j]);printf("\n");}}4.求N BB-1W,即改正数xmain(){int i,j;static double a[3][3]=N BB-1;static double c[3][1],b[3][1]=W;Matrixmul(a,b,3,3,1,c);printf(“\n”);for(i=0;i<=2;i++){for(j=0;j<=0;j++)printf(“%\t”,c[i][j];printf(“\n”);}printf(“\n”);return0;}5.计算Bxmain(){int i,j;static double a[7][3]=B;static double c[7][1],b[3][1]=x;Matrixmul(a,b,7,3,1,c);printf(“\n”);for(i=0;i<=6;i++){for(j=0;j<=0;j++)printf(“%\t”,c[i][j];printf(“\n”);}printf(“\n”);return0;}6.计算V T Pmain(){int i,j;static double a[1][7]=V T;static double c[1][7],b[7][7]=P;Matrixmul(a,b,1,7,7,c);printf(“\n”);for(i=0;i<=0;i++){for(j=0;j<=6;j++)printf(“%\t”,c[i][j];printf(“\n”);}printf(“\n”);return0;}7.计算V T PVmain(){int i,j;static double a[1][7]=V T P;static double c[1][1],b[7][1]=V;Matrixmul(a,b,1,7,1,c);printf(“\n”);for(i=0;i<=0;i++){for(j=0;j<=0;j++)printf(“%\t”,c[i][j];printf(“\n”);}printf(“\n”);return0;注:程序中有下划线部分在C语言环境中运行时,需根据已知条件及所求结果进行替换!第六部分计算结果根据条件方程及定权原则写出B、l、P及B TB={{,,},{,,},{,,},{,,},{,,},{,,},{,,}}l={{},{},{},{},{},{},{}}P={{,,,,,,},{,,,,,,},{,,,,,,},{,,,,,,},{,,,,,,},{,,,,,,},{,,,,,,}}B T={{,,,,,,},{,,,,,,},{,,,,,,}}一、在矩阵相乘计算函数的程序前提下,进行以下子程序的调用1.替换第1个程序中的B T 、P并运行程序得到B T PB T P={{,,,,,,},{,,,,,,},{,,,,,,}}2.替换第2个程序中的B T P、B并运行程序得到B T PB,即N BBN BB={{,,},{,,},{,,}}3.替换第3个程序中的B T P、l并运行程序得到B T Pl,即WW={{},{},{}}二、在矩阵的逆计算函数程序中进行以下操作运行程序,按照提示及以上运算得到的矩阵N BB输入其元素,运行的结果即为N BB-1 N BB-1={{,,}, {,,},{,,}}三、再次在矩阵相乘计算函数的程序前提下,进行以下子程序的调用1.替换第4个程序中的N BB-1、W并运行程序得到N BB-1W,即所选参数的改正数xx={{},{},{}}2.替换第5个程序中的B、x并运行程序得到BxBx={{},{},{},{},{},{},{}}3.根据V=Bx-l求出各观测值的改正数V,并写出V T,然后替换第6个程序中的V T、P并运行程序得到V T P V={{},{},{},{},{},{},{}}V T={{,,,,,,}}V T P={{,,,,,,}}4.替换第7个程序中的V T P、V并运行程序得到V T PVV T PV=四、求出各个观测值平差值并按要求平定精度X3= m X4= m X5= mh1=h2=h3= h4= h5=h6= h7=根据公式可求得单位权中误差为h34=X3- X4Q34=[1 -1 0] N BB-1[1 -1 0]T=H3=X3Q34=[1 0 0] N BB-1[1 0 0]T=H4= X4 Q34=[0 1 0] N BB-1[0 1 0]T=3、4点高差中误差为3号点高程中误差为4号点高程中误差为第七部分总结通过这次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的课程设计,我又对整本书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