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昆明的雨》教案
预习检测一、读准字音
菌.子(jùn)鲜腴.(yú)择.净( zh
ái)吆喝.(he)苔痕
..(tái hén)
密匝匝.(zā)连绵不断篱笆
..(lí
ba)黄焖.鸡(mèn)
二、走进作者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
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
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人,中国最
后一个士大夫”。
代表作品有《受戒》、
《大淖记事》等。
1939年夏,考入西南
联大,在云南生活了七年。
三、昆明的雨有什么样的特点?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
人动情的。
1.学生添加
批注,标准
读音,每个
字词读两
遍。
2.学生在课
下注释补充
作者简介。
3.学生文中
批注。
合作探究一、“吃”是一种文化,作者在文中提
到了哪些吃的?(设计意图:通过吃来
体会昆明的雨的特点)
吃的:种类多、大、味道各异。
雨:雨
季长、丰满正是有了“雨”这个粗壮的
4.学生在文
中找寻关于
吃的描写。
5.学生思
考:文章为
什么写了这
么多事物,
但是并不显
的杂乱?
(体会散文
“形散神
聚”的特点,
思考主线是
什么)
牛肝菌、青头菌、
鸡枞、干巴菌、
鸡油菌、杨梅
雨。
昆明的雨(教案)-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雨相关的自然现象或情感体验。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短的写作练习,尝试模仿作者的笔触,描绘一种自然现象。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昆明的雨》是汪曾祺以其独特的笔触描绘昆明雨季的美景和情感。这种描绘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记录,更是作者对生活情感的抒发。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绘。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如何运用生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昆明雨季之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昆明的雨》教学难点与重点-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学生需要理解作者汪曾祺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昆明雨季的特点,以及这种描绘所传达的情感。
-修辞手法分析:学生应掌握课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分析其表达效果。
-文化内涵体会:学生应体会到课文所反映的地域文化特色,理解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深厚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并表达美”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鼓励他们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昆明的雨》这一章节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反思。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16、昆明的雨》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16、昆明的雨》教案一. 教材分析《16、昆明的雨》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昆明地区的雨景,通过作者对昆明雨季的观察和体验,展示了昆明雨季的独特魅力。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欣赏课文语言美,体会作者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昆明地区的雨季特点和气候不够了解,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补充讲解。
此外,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存在理解困难,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会欣赏课文语言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
2.难点:欣赏课文语言美,体会作者情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欣赏法:引导学生品味课文语言美,体会作者情感。
六. 教学准备1.备课:老师要提前熟悉课文内容,掌握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解释。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原文、生僻词汇解释、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自然景观描绘和赞美的文章,供学生拓展阅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昆明地区的雨季景色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昆明的雨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老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朗读,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朗读结束后,老师解释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能准确朗读诗歌《昆明的雨》2. 能准确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 能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写出类似的诗句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昆明的雨》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 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教学难点:1. 能准确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 能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写出类似的诗句教具准备:1. 课件,包含诗歌的全文和相关图片2. 黑板、粉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用图片展示昆明的风景,引起学生对昆明的兴趣。
2. 老师引导学生联想、回忆有关昆明的雨的情景。
二、呈现(10分钟)1. 老师展示诗歌《昆明的雨》全文,并让学生跟读诗歌。
2. 老师解读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并引导学生理解。
三、感知(15分钟)1.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 随机选取几组展示讨论结果,并与教师进行对话。
四、学习(20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
给学生提供一些例子进行分析,并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类似手法。
2. 随堂小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分组完成写一首以昆明的雨为主题的短诗。
五、展示(10分钟)1. 每组学生将自己的短诗展示给全班。
2. 学生互评,评选出最好的诗句,并解释为什么觉得这句好。
六、总结(5分钟)1.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指导。
2. 老师布置课后作业:复习诗歌《昆明的雨》的歌词和意境,并写出自己对昆明的雨的感受。
教学延伸:1. 带学生去昆明旅游,亲身体验昆明的雨,进一步感受诗中的情感。
2. 让学生创作更多类似的诗句,扩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昆明的雨》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昆明的雨》的主旨和艺术特色,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学习并运用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抒情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情感共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感悟,培养他们对地方文化和自然美景的欣赏。
教学重点:文章中对昆明雨季的细腻描写和情感表达。
学生对自然现象与人文情感结合的理解。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深层情感和文化内涵。
激发学生通过自然现象感悟生活,表达个人情感。
作者简介:汪曾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以其细腻的文笔和对日常生活的深刻洞察著称。
《昆明的雨》是其散文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昆明雨季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准备:《昆明的雨》课文PPT课件,包含汪曾祺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学背景。
昆明雨季的图片、视频资料,展示昆明雨季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
学生作业本、笔、情景模拟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我与雨季”写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昆明雨季的图片和视频,简要介绍昆明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昆明雨季的兴趣和好奇心。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汪曾祺的生平和《昆明的雨》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尤其是对昆明雨季的描写。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如“淅沥”、“氤氲”等,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描写和情感表达。
深入探讨(15分钟)1. 描写手法: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如使用细节描写、感官描写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2. 情感与自然:讨论作者如何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课文原文及教案
课文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
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
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
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
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
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 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的雨季。
“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
但是并不使人厌烦。
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而且并不使人气闷。
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
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
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 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
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
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
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
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昆明菌子极多。
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
最多,也的是牛肝菌。
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
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
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菌中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
鸡枞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
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
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枞,他跳下去把鸡枞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
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枞随处可见。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六课《昆明的雨》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六课《昆明的雨》教案及知识点一、课文内容简介《昆明的雨》是一篇描写雨季里昆明的雨景的散文,作者从多个角度,包括雨后的湿润、野外的美感、城市的喧嚣、人们的生活等方面,描绘了昆明雨季的特色。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不仅能够了解昆明雨季的景色和人文环境,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雨季的独特感受和生活态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和美景;2.感受散文的文学魅力;3.掌握描写方式和修辞手法。
2.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审美情趣,欣赏雨季的美景;2.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3.增强对自然、生活的感性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描写方式和修辞手法;2.听、说、读、写各项能力的训练。
2. 教学难点1.准确把握文章的内涵,理解作者的感受和思想;2.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准备一段视频或图片,展示昆明雨季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文的主题;2.以“雨季,你会想起什么?”为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分享彼此的答案。
2. 阅读理解1.分段阅读课文,带领学生理解并解析课文的主旨、结构、情感和修辞等方面;2.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提问、讨论和思考,逐步增强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3. 文本分析1.分组讨论、分享感受和体会,并结合具体课文举例,让学生探究文章的描写方式和修辞手法;2.针对文章的语言特点和特色,进行语言分析和语法学习。
4. 写作训练1.要求学生以昆明雨季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或诗歌,展示自己对文章内涵的感受和理解;2.带领学生互相交流答案,完成作品互评和修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强调知识点、技能和情感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五、作业布置影片/文章阅读+写作:在家中观看一部雨季的电影或者读一篇有关雨季的文章,写一篇短文或者诗歌,表达自己对雨季的感受和情感。
六、拓展阅读1.《雨巷》——雨季的另一种特色景色;2.《雨中的散步》——探究雨季与人文生活的关系;3.《雨季的味道》——探究雨季与美食的关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 大赛获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大赛获奖教案一. 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昆明地区的雨景以及雨中的人文景观。
通过作者对昆明雨的细腻描绘,使学生感受到昆明雨的独特魅力,进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对散文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昆明地区的风土人情了解不多,可能会影响对课文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补充昆明地区的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阅读、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昆明雨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课文中所描绘的昆明雨景及雨中人文景观的理解。
2.突破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形象地展示昆明雨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昆明雨景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图片、视频等资料,用于展示昆明雨景。
2.准备相关背景知识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准备课文朗读音频,方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展示昆明雨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昆明雨景。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昆明地区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操练(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所描绘的昆明雨景及雨中人文景观。
语文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课文描绘的昆明雨景特点;
-培养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感受作者的情感;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昆明雨的喜爱,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细节,提高审美情趣。
4.课文内容:
-第一部分:昆明雨的特点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对作者描绘昆明雨的细腻笔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然而,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部分学生仍然感到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通过具体实例来解释和演示这些手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掌握。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的成果展示表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运用所学的写作手法。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课本内容,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为此,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开放性的讨论话题,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语文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一、教学内容
语文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汪曾祺及其代表作;
-掌握课文生词、短语,如“淅沥”、“清新”等;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描绘景物的写作方法。
2.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昆明的地方文化,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爱护。
-能够认识到地域文化对个人情感的影响;
-能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思考,尝试运用不同的写作手法表达个人观点。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手法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深入理解课文。
运用比较阅读,分析不同作家对昆明雨的描绘。
尝试进行创意写作,表达自己对昆明雨的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昆明雨的深厚情感,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
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眷恋,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暗示意义。
理解作者对昆明雨的深厚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昆明雨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提问:你对昆明的雨有什么印象?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标注生字词。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昆明雨的特点。
3.合作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昆明雨的情感?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表现昆明雨的特点?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比较阅读出示其他作家关于昆明雨的描写,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学生分析不同作家对昆明雨的描绘,探讨各自的特点。
5.课堂小结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6.作业布置写一篇关于家乡雨的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7.课堂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雨,展示家乡的美。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比较阅读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把握了作者的情感。
学生在讨论中积极参与,对昆明雨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学会了分析不同作家的写作手法,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但在课堂延伸环节,部分学生分享的内容较为简略,今后教学中需加强引导,让学生更加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教学建议1.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让学生先谈谈自己对昆明雨的印象,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合作讨论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感受作者对昆明雨的描绘。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结构,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框架。
3.讲解重点句式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领会作者描绘昆明雨景的高妙之处。
4.分析课文中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对昆明雨的喜爱之情。
c.编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昆明雨的感受。
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课文中的重点知识,如生字词、句式、修辞手法等。
2.强调课文所体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等。
3.提醒学生注意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提高语文素养。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4.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体验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5.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如仿写、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领会作者运用修辞手法描绘明雨景的精妙。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
3.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学会总结、概括文章大意。
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大赛获奖教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大赛获奖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绘了昆明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感悟,展现了作者对昆明的热爱和赞美。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昆明的美丽和独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但他们对昆明这座城市可能了解不多,对课文中的某些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去感受昆明的美丽,激发他们对昆明的好奇心和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昆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通过对课文的欣赏,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昆明,感受昆明的美丽。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对昆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3.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感悟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昆明风景的图片、音频等资料。
2.课文朗读录音。
3.相关背景资料:关于昆明的人文、历史、地理等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昆明的美丽风景,让学生对昆明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优美语言。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如“昆明的雨,缠绵而细腻”,“远山如黛,近水如烟”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其次,在修辞手法的教学中,我发现同学们对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设计更多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这些技巧。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有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偏离主题的现象。我应该在讨论前给出更明确的指导,确保讨论能够围绕主题展开,提高讨论的效率。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同学们在写作练习中有些拘谨,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多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同学们敢于表达,勇于创作。
-文化理解:了解课文所涉及到的昆明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举例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讲解文章主题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如“我想念昆明的雨”,并分析这些句子如何体现作者的情感。
-在语言表达方面,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关键词汇,让学生在课堂上造句,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昆明的雨》这篇课文在学生心中引发的共鸣。通过这篇文章,同学们不仅学会了欣赏散文的美,还体会到了地域文化带来的独特魅力。然而,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发现部分同学在把握作者情感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细节出发,体会作者的情感。可以通过更多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3.写作技巧:分析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学习如何通过具体描绘表现事物的特点。
4.文化背景:了解昆明雨季的地理、气候特点,以及作者汪曾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第一部分教案设计教材分析:本文选自现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散文《昆明的雨》,是一篇选读课文。
文中主要描写了昆明雨季中的果子、花儿及一些印象较深的事与人。
选择这些昆明雨季最有特色的事物,也是最能触动作者思绪的,写出自己40年后对昆明的雨的怀念。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兴奋的。
整篇文章语言自然,将昆明的雨写得令人神往,似乎就是一个画中的故事,是一段让人怀念的时光。
课文共13个自然段。
第5、6自然段写出了昆明的雨给“我”的感受。
第9自然段描写的是雨中的杨梅。
第10自然段写雨中的花儿。
第11、12自然段写对一段往事的怀念。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份乡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难点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教学突破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融人文本,通过语言的感悟和品读,细品汪曾祺说的“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的写作特色。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想:教学该课,要按照新课改的精神,一是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二是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研读课文;三是逐步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习惯,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四是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学习,体会作者对40年前的“雨”的深刻记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趣引思师: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读他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案《昆明的雨》
教案名称:《昆明的雨》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汪曾祺的《昆明的雨》,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散文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官体验、讨论和创意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散文中对自然现象的细腻观察和深切感受,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生活细节的关注。
教学重点:散文的描写手法和感官体验。
散文中对昆明雨景的细致描绘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散文中的感官描写和情感变化。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创意写作表达个人对自然现象的感悟。
教学准备:《昆明的雨》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昆明雨景及相关自然现象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散文分析练习题。
创作用的纸笔、感官体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昆明雨景及相关自然现象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汪曾祺的生平和《昆明的雨》的创作背景,为理解散文内容做铺垫。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和情感,学生跟读,体会散文的韵律和情感。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逐一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散文分析:分析散文的描写手法、感官体验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散文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感官体验:学生通过闭眼聆听雨声,记录自己的感受,尝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和触觉描述。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散文的主题思想和感官体验的描写,准备分享讨论成果。
3. 情境模拟:学生根据散文中的描述,模拟昆明雨中的不同场景,加深对感官体验的理解。
拓展延伸(10分钟)1.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散文中的描写手法,创作自己的短文或诗歌,表达对自然现象的感悟。
2. 感官体验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对自然现象的感官体验,鼓励表达个人感受。
课堂小结(5分钟)1. 要点回顾:总结《昆明的雨》的主要内容、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同时,我也在思考如何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我需要在课堂上加入更多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探讨、合作交流,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含义和使用,如“淅沥”、“潮湿”等,以便于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正确运用。
-理解并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明确文章通过描绘昆明雨季的特点来表达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
-学习并模仿作者观察自然、描绘景物的写作技巧,如对比、排比等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举例:课文中“雨滴打在仙人掌上,仙人掌像是穿了珍珠衣。”这里的比喻手法将雨滴比作珍珠,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雨中的仙人掌,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创造性地使用比喻。
-难点二: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学生需要理解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结构,并能分析这种结构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举例:文章从对昆明雨季的总体描述,到具体描绘雨中的景物,再到对雨后昆明生活的描写,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构建文章结构,使文章条理清晰。
举例:作者通过对雨中景物的细致观察,写出“雨中的叶子绿得发亮,花也更加鲜艳。”学生需要通过实践,学会如何通过观察来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昆明的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留意过雨天的景色和心情变化?”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雨带给我们的情感和启示。
部编版初中昆明的雨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昆明的雨》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昆明的雨》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掌握作者对昆明雨的描绘和感受,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昆明的雨》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昆明的雨》的主要情节和人物。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描写和情感表达。
2. 分析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3.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表达。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昆明的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情节。
2.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 写作练习: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表达对家乡的情感。
3.2 教学手段1. 课文朗读:通过朗读课文,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2. 图片展示:展示昆明雨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描述。
3. 写作指导:提供写作素材和示例,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昆明的雨》的作者和背景。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理解课文内容和情节。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讨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表达。
4.2 教学活动1. 朗读课文:组织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2. 图片展示:展示昆明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2.创设更多真实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2)运用修辞手法:学生要学会在实际写作中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表现力。
举例:如何引导学生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3)文化背景理解:学生需要了解昆明雨季的地域文化特点,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我国其他地区雨季的差异。
(4)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展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昆明的雨》是一篇描绘昆明雨季的散文,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修辞手法,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绘。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自然景观,以及这些手法如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散文的基本概念、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的重要性。《昆明的雨》这篇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描绘自然景观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让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描绘,包括雨的形态、气息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举例:课文中“昆明的雨,细细的,密密的,像牛毛,像花针”等句子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段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围绕“雨”,突出“想念”二字,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怀念,引出下文。本题运用中间句(段)作用分析法。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接上文的画面介绍,引出下文对“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叙写。
3、“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昆明的雨》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的文章或写人或写景,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深厚真挚的情感。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江南小令般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记下自己青年时代的足迹,倾诉着对昆明的雨的喜欢与怀念。
【教学目标】
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 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二、作者简介及生活背景
汪曾祺(1920年—1997年),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代表作《受戒》《大淖纪事》等。曾经在昆明求学、工作生活了7年 ,对昆明怀有深刻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要求:(1)标出段号,不明白,不认识字词的画出来,一起解决。
昆明的雨不连绵,气压不低,所以是明亮的;雨季中植物枝叶饱满,色泽浓绿,生命力旺盛,故说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这样明亮、丰满的雨季,令人喜爱动情,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情。
4、“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如何理解句中的“格调”一词?
“格调”原指“人的品格或风格”,此指炒熟后青头菌的诱人色泽。
(2)课文围绕“昆明的雨”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正字音:重点词语 菌(jùn)子 择(zhái )净等
四、合作探究
同学们同桌或者小组合作,思考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1、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给宁坤的画呢?
所画的倒挂而且开花的事物仙人掌、几朵青头菌与牛肝菌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事物,也是下面所要写到的内容,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我想念昆明的雨”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文章的什么位置?为什么作者这样安排?
7、文中用不少笔墨写了多种植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与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
这些植物的共同特点是生长旺盛、肥大、滋润。这属于侧面描写,衬托出昆明的雨季持续时间长、雨水均匀的特点。
品味语言
1、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如何理解句中的“张目结舌”一词?
3、品析“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句中的“爬”“遮”字的好处。
“爬”“遮”等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4、如何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这首诗中包含了作者对昆明那段生活的留恋之情和对那种心境的怀念,以及作者淡淡的乡愁。
5、文章结尾采用了哪些手法?这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反复、抒情。语段的作用:在内容上,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怀念之情;在结构上,照应第②段内容,收束全文,使结构显得完整。
6、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的“我想念昆明的雨”这句话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昆明之雨季,明亮、丰满,饱含感情,且时间长,以此可观昆明的雨的明丽、频繁而不连绵、丰满却颇具柔情。这篇文章本意不是写雨,而是由昆明的雨写当时的生活,虽处艰难困苦之时,也可享受自由快乐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宁静、恬然生活的留恋。
5、昆明菌子极多?第七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极多”这一特点?
品种多,菜市场里多,餐桌上多,原野上多
6、作者写昆明的雨却不单纯写雨的特点,还写了昆明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的写法符合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从昆明的雨写起,写了昆明雨季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和人们的生活等,使昆明的雨变得饶有情味。
3. 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雨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寄托情感的载体,比如有“潇潇暮雨”、“寒雨连江”的悲情与愁苦,也有“润物无声”、“空山新雨”的喜悦和希望。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汪曾祺先生一起走进《昆明的雨》,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
五、主题升华
回味 “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这句话,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我们该怀着怎样的感情去读这句话?
明确:对昆明的雨的喜爱、想念、赞美;对以往美好生活的怀念和热爱;
指导朗读:“明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丰满”用轻松愉悦的语调,“动情”要重读,拖长音。
六、艺术特色和语言艺术
同学们,读完这篇课文后,作者是用怎样的手法和语言来描绘饱含如此深情的昆明的雨的?明确:以小见大;语言简单、平淡、自然、朴实。仙人掌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以及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美,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
张目结舌 原指睁大眼睛说不出话,这里指干巴菌味道好的令人吃惊。
2、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这个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用卖杨梅女孩子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七、小结:
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才能享受到生活的滋味,希望同学们能在平淡自然的生活中去享受生活的美好。
八、作业
模仿汪曾祺先生的笔法来描绘一下家乡的雨中景色。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文作者善于摄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如话家常,娓娓道来,具有一种自然朴实之美。在学习的时候,我引导学生从中感悟平淡的生活中并非没有写作素材,而是要有体味生活的心,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