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天人合一”命题的现代意义

合集下载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摘要:从不同层面对古人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进行仔细分析,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现状,指出了在人与自然相处的漫长阶段里产生的问题。

总结出人类必须应用自然资源,维护有利于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及良好环境的最终目的在于保护人类自己。

其现代意义在于指导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我们建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

关键词:天人合一;和谐社会;科学发展一、“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

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

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

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

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

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人类有较之于其它任何高级动物更高的智慧以及更强的工具使用能力,更完善的社会组织与文化,有动物所不及的语言技能,这一切都使人类有别于自然界的任何一种物种。

然而人类无论如何也还是大自然亿万物种中的一种,这仍然是永远也不可能改变的现实。

试论天人合一思想的现实意义

试论天人合一思想的现实意义

试论天人合一思想的现实意义试述天人合一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的观念出现的甚早。

《易经》中的一段话,即:“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是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早表述。

《庄子?齐物论》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在这里,世界的真相就是一个不为人意私智封限的意义世界本身,本就是一个自适逍遥的造化本体,造化本体优游自适,天地万物自然齐一。

这里的“天人合一”具有道家无道德意义得“道“与人合而为一的含义。

在中国儒释道三家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中都能看到它的踪迹。

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天人合一”的含义,就不得不从天的含义说起。

古往今来,”天“的含义屡经变迁,但是概括起来不过就以下五种:第一,是指命运之天;第二,是指自然之天;第三,是指道德义理之天;第四,是指是指自然之天与道德义理之天的交叉整合,不是纯自然的也不是纯道德的天;第五,是指保留有宗教神性与主宰意义的天。

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强调的是天与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自然和谐关系,倡导把人看做宇宙自然的一部分,在实践中达到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性、权利与义务、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仍是我们今天可以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个人修养境界、传承中华文明精髓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和借鉴意义。

本文拟就天人合一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祖国医学的弘扬、提高人生境界、顺天应人的管理模式之间的关系方面加以浅析,来说明天人合一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一、天人合一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就是强调人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同步,人类应该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

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反对片面的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

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人类才能享受大自然的丰厚赐予,否则就会遭到“自然之罚”。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谈“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意义

谈“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意义

谈“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意义摘要:“天人合一”思想由来已久,影响深远,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具有广泛的现代意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对解决当今人与自然的矛盾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天人合一;和谐一、“天人合一”思想的注解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思想是一个基本的信念。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天人合一”思想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世界观。

中国古代先哲用“天人合一”思想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

天人合一,或称天人合德、“天人相应”,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生理、伦理、政治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

在儒家看来,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

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

而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天人本是合一的。

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

人类行为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中国医学典籍《内经》也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学说。

《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灵枢·经水》)。

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

因此,《内经》的天人合一观是《黄帝内经》天道观的目的所在。

“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价值

“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价值

[提要]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不仅是一根本性的哲学命题,而且构成了中国哲学的一种思维模式。

其三,“天”和“人”之所以有着相即不离的内在关系,皆因为“天”和“人”皆以“仁”为性。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不仅是一根本性的哲学命题,而且构成了中国哲学的一种思维模式。

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思想)认为,研究“天”(天道)不能不牵涉“人”(人道);研究“人”也不能不牵涉到“天”。

这就是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石,对今天解决“人”和“自然”的关系应该说有着正面的积极意义。

对解决当前生态问题,“天人合一”思想(即“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的思想)作为一种哲学的思考,一种思维模式,或可有几点启发:其一,不能把“人”和“天”看成是对立的。

这是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人之始生,得之于天”。

作为“天”的一部分的“人”,保护“天”应该是“人”的责任,破坏“天”就是对“人”自身的破坏,“人”就要受到惩罚。

因此,“人”不仅应“知天”(知道“天道”的规律),而且应该“畏天”(对“天”应有所敬畏)。

现在人们强调“知天”(所谓掌握自然规律),只是一味用“知识”来利用自然,以至于无序地破坏自然,把“天”看作是征服的对象,而不知对“天”应有所敬畏,这无疑是“科学主义”极端发展的表现。

“科学主义”否定“天”的神圣性,从而也否定了“天”的超越性,这样就使人们在精神信仰上失去了依托。

中国人的“天人合一”学说认为,“知天”和“畏天”是统一的,“知天”而不“畏天”,就会把“天”看成是一死物,而不了解“天”乃是有机的、生生不息的。

“畏天”而不“知天”,就会把“天”看成外在于“人”的神秘力量,而“人”则不能体现“天”的活泼的气象。

“知天”和“畏天”的统一,正是说明“天人合一”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而表现着“人”对“天”的一种内在的责任。

其二,不能把“天”和“人”的关系看成是一种外在关系。

这是因为“天即人,人即天”,“天”和“人”是相即不离的。

_天人合一_的当代思考

_天人合一_的当代思考
30 天地人。”[2]P415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富有诗意的异 1991,04期.
质同构的关系。
(郭德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XIANDAI YUWEN
Modern chinese
2006.12
的生产方式。农业生产周期长,与工业相比,更明显地受到
第二,“天人合一”与人们的道德境界。在社会主义现
自然规律的制约。人对自然的顺应是维持生产活动的前提, 代化中,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无疑是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人们必须特别注意自然的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靠天吃饭 的。“天人合一”十分注重人的自省、自律,这也是现代人
制章奏杂文二百余篇,皆切事理,由是见重于世”(《陈书· 有这种风雅当家的文化优势。
文学列传》),有文集十卷见于《隋书·经籍志》。褚氏家族
的这种好文学的风气,传至隋唐而风采不减,褚玠子褚亮“幼 注释:
聪敏,好学善属文,博览无所不至,经目必记于心”(《旧唐 [1]林 宝.元和姓纂[O].北京:中书局,1994
与自然的区别这一问题上模糊而笼统,其目光专注于人和自 了对“天人合一”审美境界的追求。
然的统一上:一方面,自然是人生成的基础,亦是人发展的

基础;另一方面,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又不能脱离自然
钱穆曾认为“天人合一”观“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最大
界。因此,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是“和”,只有和,才能共 贡献”,“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归宿处”[3]。的确,“天
的,因而对天有一种深厚的感情。我们的祖先在土地上耕 提高自我修养的一种重要方式。“天人合一”中“自省”、
耘,直接与大自然接触,为大自然的静谧、深沉所熏陶,感 “修身”、“慎独”等修养理论及修养方式,对于我们完善
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恩赐感激之情,与 自我人格和升华人生价值,至今仍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总

浅谈庄子“天人合一”自由思想的现代意义

浅谈庄子“天人合一”自由思想的现代意义

浅谈庄子“天人合一”自由思想的现代意义浅谈庄子“天人合一”自由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摘要】庄子的《逍遥游》提出了道家的“三无”境界,“无己、无功、无名”所达到的自由展开了一条走向自我的、超然的、明达的生命路径。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现代人执着于名利,给心灵带来了种种巨大的压力,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

庄子的自由思想追求精神的解放,在今天仍带给我们一些启迪。

【关键词】天人合一;自由;现代意义道家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

自然是自在而已然的存在。

“道”是含括万物的整体,亦即无所不在,是天地万物之根源,亦是天地万物之归宿。

庄子曰:“人与天,一也。

”即人与天是合一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

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的,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的《逍遥游》提出了道家的“三无”境界,“无己、无功、无名”所达到的自由展开了一条走向自我的、超然的、明达的生命路径。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现代人执着于名利,给心灵带来了种种巨大的压力,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

庄子的自由思想追求精神的解放,在今天仍带给我们一些启迪。

自由——“相忘于江湖”张世英这样描述:“婴儿在其天人合一境界中尚无主客之分,根本没有自我意识,这种原始的‘天人合一’,我把它叫作‘无我之境’;有了主客之分,从而也有了自我意识之后,这种状态,我称之为‘有我之境’;超越了主客之分所达到的更高一级的‘天人合一’,应该说是一种‘忘我之境’。

”因此,“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是最高层次的精神自由,展示的是最初的本真自我。

《庄子·大宗师》说:“泉涸,鱼相与处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涸”是一种隐喻,它表征自然状态的破坏,鱼生活在水中,正如虎豹生活在丛林中,万物各得其所,这便是“自然”。

而“自然”与“人为”对立。

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意义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意义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

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生态文明要求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

2、“天人合一”思想对生态文明的诠释生态文明就是以可持续的和谐发展观,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现代和后代之间的关系,要求人们生活方式生态化,在日常生活和物质消费领域中确立全新的道德标准。

而传统的“天人合一” 思想中,内在地包含着处理这些关系的追求和思考。

首先,“天人合一” 是系统整体的和谐观。

其次,“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体的。

人类的命运始终与大自然的存在和发展密切相关。

人类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虽然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但同时,也造成了对自然的破坏,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

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准确定位,既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天人合一” 的意蕴。

第三,“天人合一” 建立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秩序。

3、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分析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但我们不能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能忽视自然规律去改变自然环境,更不能牺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天人合一的意义和当今时代的价值感悟

天人合一的意义和当今时代的价值感悟

天人合一的意义和当今时代的价值感悟摘要:一、天人合一的内涵及历史背景二、天人合一在古代的实践与应用三、天人合一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现四、如何践行天人合一的理念五、天人合一对未来发展的启示正文:天人合一这一概念,源自我国古代哲学思想,是道家、儒家等诸子百家的核心理念之一。

它主张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人类应当顺应自然、和谐共处。

在历史的长河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在我国古代得到了广泛的实践与应用,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天人合一这一古老的思想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展现出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

一、天人合一的内涵及历史背景天人合一主张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人类应当顺应自然、和谐共处。

这一观念起源于古代,受到道家、儒家等诸子百家的推崇。

古代哲学家认为,天地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社会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人类应当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观念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二、天人合一在古代的实践与应用在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影响了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古代皇帝祭祀天地,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农民依据节气耕作,遵循自然规律;医学家研究阴阳五行,以求人与自然平衡。

这些实践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此外,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儒家倡导仁爱、礼仪,以和谐人际关系,这些都反映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古代社会的广泛应用。

三、天人合一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能力不断增强,但同时也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天人合一的思想重新受到关注。

现代社会应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天人合一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现在:提倡绿色环保,节约资源;强调可持续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四、如何践行天人合一的理念要践行天人合一的理念,首先要有尊重自然的意识,将自然视为人类的朋友而非征服的对象。

“天人合一”对个人的现代意义

“天人合一”对个人的现代意义

“天人合一”对个人的现代意义学习“天人合一”思想最重要的就是提高认知,然后化为行动,改变自己的言行。

如果也学了,也懂了,只是弄懂了古人的意思,其实对个人成长作用有限,我们学习“天人合一”最重要的是要赋予其现代意义,特别是给予个人工作、生活以指导,这才是真正发扬“天人合一”思想。

想真正的清楚“天人合一”对个人的意义,还要从其来源说起。

任何文化的来源都离不开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

我国的传统文化从中原地域逐渐发展而来,而中原地区完全是农耕社会,人们靠地生存。

中原的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植物的生长、成熟、结果、凋零很有规律,人们不管穿衣还是种植粮食只能顺时而为,严重依赖自然环境。

况且,天时变化很有规律,还有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古人解释不了,只能归于有超级意志存在主导着这一切。

所以人们敬天,也只能顺天而行,与天地同一,不可违背。

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初来源。

从上面可以看出,古人因为靠天生存,所以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

而现代社会,我们个体大部份都不靠种地生存,而是靠市场交易。

付出时间、精力、体力、专业技术等交换生活资源,而交易就离不开市场。

所以,对现代的我们来说,国际环境、国家政策、社会环境、行业环境、公司、专业技术、客户等其实就是所谓的“天”,我们要靠它们生存。

至此,“天人合一”对我们每个人的意义也就明显了。

不论从事何种行业,不仅要与规律合一,更要与大势合一。

甚至规律可能有时候也不好使,只能顺大势。

现代社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技术进步可谓是一日千里,而技术的进步,进而改造着各行行业,跨界成为常态,颠覆也成为常态。

任何个人或公司不知道什么时候就遭到淘汰。

所以,仅仅掌握规律好像还不够,还要顺大势而行。

只有跟着社会变迁的大潮顺流而下,才能跟的上奔涌向前的时代。

作为个人,就要善于借助外力,如大公司、大平台等;或者,想法用自己的专长同这些大平台产生联结,只有这样,才能搭载着大船顺流而下。

不论何种特长,要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合一“天人合一”,“天”可以是科技、文化、产品或服务,“人”更多的是人民,或是服务的对象。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著作《庄子》是一部系统阐述他的思想观点和哲学思考的重要著作。

本文将从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角度出发,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他哲学体系的核心观点之一。

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庄子主张人应该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追求自然的无为而治,摒弃功利主义的追求,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二、天人合一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启示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呼吁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对于当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爱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2. 人文关怀与社会和谐庄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和和谐相处。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人成功,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互助精神。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提醒我们要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利益,培养人文关怀的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个人修养与内心宁静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精神困惑。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摒弃功利主义的追求。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心灵的平静和自在,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内心的宁静。

这对于现代人来说,意味着要关注个人修养,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从而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

4. 和谐发展与全球化时代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变得日益频繁。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提倡和谐发展的理念。

这对于全球化时代的人们来说,意味着要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推动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和谐与发展。

综上所述,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现代意义摘要: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论包含两方面的观点:“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认为,人与天乃相通之整体,天道乃人道之根据,人的生活应当遵循、适应天道而不应违背天道。

“天人相分”的基本思想认为,人与天是互相区别、对立的,包括天对人的制约和人对自然的改造。

“天人合一”观点与“天人相分”观点相互融汇,形成了“天人协调”思想,“天人协调”是中国古代“天人关系”论中的主流传统。

[1]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同时应该正确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做到“天人协调”。

关键词:天人合一自然界人类天人协调“天人合一”思想植根于传统农业经济条件下的人与自然关系,朦胧认识到了人与自然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倾向于强调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但是,由于传统农业经济时代人类自身能力的不足,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往往感觉到自身的弱小,所以这种“和谐”是以人类的在自然面前的消极让步为主要内容的。

这样一种内涵的“天人协调”,与建立在现代生产力基础上, 积极主动地开拓建立新的人与自然交往方式,以充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的现代“循环经济”思想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从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并不能孕育出现代的“循环经济”理论。

但是其对古代中国人发展与自然和谐关系还是有一定指导意义,如先秦的古籍中就有关于对伐木、漁猎活动规定的记载:“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

”( 《逸周书·大聚解》) “仲春斩阳木, 仲夏斩阴木。

”( 《周礼·山虞》) “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

”( 《礼记·王制》) 孟子在回答梁惠王问怎样才是“王道”之政时,就有关于保护自然生态的内容: “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

”( 《孟子·梁惠王上》。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其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论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论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论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摘要: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命题,而“天人合一”思想是天人关系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儒家的“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上占据着主导性地位。

本文主要从环境问题方面研究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并结合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揭示出该思想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儒家;天人合一;生态危机;现代价值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天,环境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危及人类生存的迫切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提倡回归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

追根溯源,我国古代儒家的“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该思想虽然不能直接指导我们解决生态危机,但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不少有益的教诲和启示,进而去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出路,以缓解当代社会的生态危机,构建和谐社会。

一、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古代天人观中始终居于绝对主流地位,而其文化渊源当首推儒家。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它的“天人合一”思想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万物一体”: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将人与自然置于同等的地位,强调“万物一体”的整体观念,把天地万物看作是一个统一的生命系统,认为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孔子虽没有明确提出过“天人合一”,但他思想中却包含了“万物一体”这一层面。

他主张敬天畏天,但他并不认为天就是神,他眼中的“天”主要就是自然界,“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以及“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论语·泰伯》)也就是说,天是自然的,但又是可认识的,人与自然是可以统一的。

可见,他将人和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整体。

由此可看出,中国先哲早已认识到自然界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存在系统,人类只有和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和谐相处,才能共存和受益。

浅谈“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浅谈“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发展进程中,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极具历史价值。

“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极具自然性、人文性的哲学理论,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本性等和谐统一的辩证思想。

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文明价值观的大潮中,显示出了它惠通天下的包容精神和无与伦比的生命力。

“天人合一”对当前社会构建、文化传承、国民素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甚至经济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一、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意涵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继承和发扬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

《庄子?齐物论》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认为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万物同源同归,所以要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所谓“天人合一”有两层涵义:一是天人相一。

即宇宙万物成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二是天人相应。

即人与自然本质相通,故一切人事应顺于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应达到和谐。

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中国古典哲学基本观点之一,强调天与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自然关系应达到和谐,倡导人作为宇宙自然的一部分,应在认识和实践中达到客观与主观、理性与感性、权利与义务、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如何达到“天人合一”?人应在改造和认识世界中尊重自然规律,自然则在人的改造中趋于和谐,更好地为人类的生存生活提供更多更便利的资源。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野,让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带着敬畏感、融入感来面对自然,审视自我,具有一定的自然、社会和人文改良价值。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改良价值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体现是和谐,和谐也是社会生态运转的一种理想状态。

因此,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对现实的改良意义在于,要求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人文属性要不断进行自我调节,以逐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我的和谐。

(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

随着近现代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取得巨大的物质文明成就,同时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哲学理论,具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本性等和谐统一的多重意蕴。

“天人合一”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推动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观念出现的甚早。

《易经》中有:“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

”是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早表述。

最先阐述这一思想的是庄子,《庄子·齐物论》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

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

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

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

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

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强调的是天与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自然和谐关系,倡导把人看做宇宙自然的一部分,在实践中达到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性、权利与义务、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仍是我们今天可以借鉴的重要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个人修养、传承中华文明精髓,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天人合一的现实价值

天人合一的现实价值

天人合一的现实价值
天人合一是一种哲学观念,主张宇宙万物是一个有机整体,人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该理论的现实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天人合一可以促进人们对自然的尊重。

人们意识到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应该随意破坏自然环境。

人们应该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资源,从而保障人类的生存。

第二,天人合一可以促进人类的内心平衡和健康。

人们应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不是将自然作为自己的敌人。

在这种和谐中,人们可以得到内心的平衡和健康的精神状态。

第三,天人合一可以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的和谐需要人们的和谐,而人们的和谐需要与自然的和谐。

只有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下,人们才能意识到自己与自然的联系,从而达到社会和谐的状态。

第四,天人合一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下,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繁荣。

总之,天人合一是一种有着深刻现实价值的哲学理念。

通过天人合一的理念,人们可以学会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社会和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人类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 1 -。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现代意义一、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理解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和精神的实质。

它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描述了事物的矛盾变化规律,提供了社会化进程所需的观察工具和思维模式。

古人很早就形成了天这一概念,并将之与人建立关联。

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自然观源自于人类的天道观。

天道观源于原始社会。

当时人们知识匮乏,认为有一种超越人类的力量在支配着万物,这种超人的力量便是天。

在此期间,人对天的态度是畏多于敬,怕多于服。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孟子·尽心》).孟子把天与人的心性联系起来.由于从孔子、子思到孟子,他们这一套维护剥削制度的理论,对后来的封建统治者很有用,更有利于专制政权的统治。

到西汉为董仲舒所继承并加以体系化,构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成为西汉封建帝国专制政权统治的理论基础。

后由宋明理学总结并明确提出。

天人合一从字面上看,天是指头上的天空,而实际上天在中国文化中有更广泛含义,日月星辰运行是天文,四季交替是天时,昼夜循环是天道,风雨雷电是天气。

所以中国文化中的天其真正的内涵是泛指自然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

人代表着决定物质资源思想的主体.人的思维意识和天客观存在是一体的.天道的变化和人的意识思维活动是有关的。

这种一体性就是天人合一,这种关联性就是天人感应。

合一,是矛盾间的形式转化.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为人类自我与自然的相辅相成和相互转化。

人类依附大自然而存在,自然作为人类生存的载体,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阳光、水源&&同样,自然在人类生存的影响下发生着改变,同时也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现代意义笔者认为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发展至今,凝聚了中国历代的政治、经济现状以及发扬者对其的看法和态度.这个思想的发展与今日所宣扬的天人合一思想已有了很大的差别,单纯的讲,古代这种思想中有一定的奴性。

天人合一思想对我国当前教育的启示

天人合一思想对我国当前教育的启示

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这一世界观强调万物系统性,对中华民族社会生活发生过深远影响。

天人合一思想关于天人关系统一性的探索和实践,对当代社会文明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天人合一思想能够给当代社会建设带来积极启示。

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界、与社会相协调的当代价值。

比如,“民胞物与”“万物一体”观念,能增进我们体认社会和谐;博爱万物与差等之爱,对我们灵活和谐地处理不同群体和民族国家关系;尊天帝、顺天道、重天理等观念,提醒我们探索和尊重社会客观规律;天人合一思想“以天合人”特点,促使“顺天”和“修身”,能强化人们主体性,敦促人们做好自己事情。

第二,天人合一思想民族性对于我们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天人合一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其丰富的民族特色思想及其实践活动,蕴含着中国智慧,让我们深切体会中华文化优秀本质、历史价值及其穿越时空的当代意义。

诚如李约瑟说过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在整个自然界寻求秩序,并将之视为一切人类关系的理想”;就思维方式而言,季羡林先生指出“天人合一命题正是东方综合思维模式的最高最完整的表现。

挽救西方文化衰落的方法就是以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模式济西方的分析思维模式之穷。

”第三,天人合一思想的局限性对当代社会建设具有镜鉴意义。

在全球化背景下发挥天人合一思想当代意义,我们要充分借鉴中国传统思想的“天人相分”和西方“主客二分”思想的积极价值。

天人合一思想中对“人”的限制,弱化人的价值和能动性,存在“不明天人之分,难以制天命而用”局限性。

荀子提出“天人相分”,主张应“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

强调在认识和尊重规律前提下发挥主体能动性。

西方主客二分思想认为世界万物与人彼此外在,并以我为主体,以他人他物为客体,主体通过对客体本质的认识和实践实现主、客体统一。

冯友兰先生曾说到:“认识论问题在中国哲学里从未得到发展……认识论的问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主观和客观已经有了明确的界限。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现代价值论文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现代价值论文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现代价值论文摘要:纵之以人之欲,拔之以天之道。

人与天同本一源,其发用流行也有一致性。

不尽人道不足以与天地并,人道即天道,天道即人道。

无论个体,还是人类族群,皆应以“仁民爱物”治其心、干其事,与天地同德,成圣以合天人,至少也应该在这个道路上去努力。

否则结果只会是自取灭亡。

儒家所谈的天人合一强调人必须与天相认同、相协调。

“无论在汉儒那里或宋儒那里,无论‘天’作为‘气’的自然或作为‘理’的精神,虽然没有完全去掉那原有的主宰、命运含义,但这种含义确乎极大地褪色了。

汉儒的阴阳五行的宇宙论和宋儒的心性理气的本体论从内外两个方面阻碍了‘天’向人格神的宗教方向的发展。

”从这一总结来看,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更多的是带有自然哲学味道而非宗教神学之类的东西,在他们那里没有那种宗教式的虔诚皈依,作为核心部分的是那种由天所代表、所指称的道或理或说规律,而他们所提倡的正是人要与天道合一,这样人类才能够吉祥。

我认为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直接地归结为“下学上达”,即下学人之道,尽其善尽其美,以达致天之道,使人的所作所为都能与天之德性相合,而达到圣人之境,按照圣人的标准为人处事。

“天人合一”不应仅仅是一种理念性的思想,而更应该是一种实践,也就是说“天人合一”或“下学上达”更应该是一个过程,以及过程的结果——“合一”或“上达”。

言价值,重在致用。

言现代,则应关注现今时代的特点。

现在来谈“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价值意义,显然应以现时社会之现状来看,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实践与“天人合一”有怎样的出入,以及人们又应该如何去纠偏归正,合于大道。

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可以说全球相继都陷入了这样一种境况。

为了发展,你争我夺,甚至拼抢厮杀。

其结果无非是各有伤损,某些物质或资源之占有发生了转移。

而其目的也总是逃脱不掉满足人们感官的或心理的刺激性需求。

这种刺激性需求就是人们过乎其本然的欲望。

人与天本无间。

天人之流通贯彻,初无间隔。

关于“天人合一”的现代意义

关于“天人合一”的现代意义



首 要 前提 是 要 知 道 什 么 是 天 命

而 知 天命 的 方法 是 尽 心
、 , ,
尽 其 心 者 知其性也 知 其性 则 知 夭 矣
;
,

至于 为什 么 尽心便 能知性 知性 便 能 知天 就 因为
“ ” ”
,

诚者 天 之 道 而 思 诚者 人 之道
,



,
天 之 道 与 人 之 道 本 来 就 是 同 一 个 道 而 这 个 道 的 内涵 并 且 仁 义 礼智 根 于 心
湘潭 师 范学院 学报
1
年第

关 于

天 人 合 一
王 健康

的 现 代 意 义
万 高潮
西 方 有学 者 认 为 致的

数 千年 来 中 国文化 和 哲学 有 两 个对 当 今世界 产 生重 大 影 响 的 主题

与 自然 和 谐 发 展 以 及 对 家 庭 的 承 诺
中 国 的 传 统 和 哲 学 与 可 持 续 发 展 社 会的 现 代 概 念 是 一


根据

周 代 商 后 周 公 旦 称 非 我 小 国 敢 弋殷 命 唯 天 不 界


⑤ 这 里 的 天 也是 殷 命 之据所 在
至 于 天 视 自 我 民 视 夭 听 自我 民 听


,

,

天 在 周 公 夭 命观 中 的 政 治 伦 理 意 义
,

就 更是 一 目了然 了

,
西 方 文 明 史 上 人 与 自然 关 系 的 发 展 归 结 为 从 史 前 时 期 人 类 以 自 然 为 自 己 与 之 搏 斗 的 敌

“天人合一”及其现代意义

“天人合一”及其现代意义

组成部分。 研究天人关系的过程 中, 非常重要 、 非常现 实的是人在天地 万物中的正确定位 , 明确人的责任和担当。 这种 定位更重要。 人应当在应对 当前的天灾人 祸中, 有大智慧、 大胸怀、 大气势, 对天地 万物 负责, 对人类 自身负责。 [ 关键词 ] 天人合一; 天人一体 ; 天人之 分; 天人相参; 现代意义 [ 中图分类号 ] 2 2 [ B 2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61 87 2 1 ) 3 0 0 — 4 17— 32( 00 0 — 0 8 0
Ke r s h r n e w e u n b i g a d n t r ; au e ma ne r l oe s p r t n o au e a d h ma ; y wo d : a mo y b t e n h ma e n n a u e n t r - n i tg a wh l; e a a i f t r n u n o n
r s o s i t f u n b i g a et er ait n i n f a tp o lmsd rn h e e r h o a u e — n r l t n h p . e p n i l y o ma en r h e l i a d sg i c n rb e u i g t e r s a c fn t r — b i h sc i ma e ai s i s o Hu n b ig w e h y fc h u r n a u a n n ma e c l mi e , h u d h v r a s o g e t n , n ma en , h n t e a e t e c re tn t r l d ma — d aa t s s o l a e g e twid m, r a a i mi d a d g e t io , ob s o s l fr u nb ig n v r t i gi au e r a g r t er p n i e o ma en sa de ey h n n t r . v e b h 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论文题目:论“天人合一”命题的现代意义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
考生姓名: ****
学号:
所在院系:地球科学学院
专业年级:地科研8班
任课教师:李卫红
完成日期:2013年1月2日
考试得分
教师评语
(从选题的意义、论文整体思路、论证材料、论文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评语字数最少不少于20字)
教师签名:
年月日
论“天人合一”命题的现代意义
摘要: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哲学理论,具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本性等和谐统一的多重意蕴。

“天人合一”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推动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天人合一;和谐社会;精神境界;现代意义
未来学家们指出,21世纪是信息与知识经济的时代,迅速发展的高新科学技术将从根本上改变21世纪社会生活的整体面貌。

但是,有一件事情同样是清楚的,这就是,人们在不断庆祝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却遭遇到人文价值的不断失落。

人们一方面享受着高科技所带来的舒适生活,另一方面却变本加厉地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1]。

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道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种有毒食品的曝光,社会上诈骗方式的不断更新,以及各地贪官的不断落网,无一不在暗示着,人们的精神文明没有跟上物质文明的发展。

上述两类问题可以总结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哲学理念。

对此,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天人合一”思想包涵了丰富的关于天、地、人三才和谐统一的思想,而这恰恰是我们现在所要追求、实现的理想价值目标[2]。

在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观念出现的甚早。

《易经》中有:“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

”是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早表述。

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天人合一”的含义,就要先从“天”的含义说起。

古往今来,“天”的含义屡经变迁,但是概括起来不过有以下五种:第一,是指命运之天;第二,是指自然之天;第三,是指道德义理之天;第四,是指自然之天与道德义理之天的交叉整合,不是纯自然的也不是纯道德的天;第五,是指保留有宗教神性与主宰意义的天。

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强调的是天与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自然和谐关系,倡导把人看做宇宙自然的一部分,在实践中达到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性、权利与义务、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仍是我们今天可以借鉴的重要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个人修养、传承中华文明精髓,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同步,人类应该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

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反对片面的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否则就会遭到“自然之罚”。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这“四大”既不是相互冲突,也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井然有序和谐统一的,这集中体现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要尊重天地万物自然存在的状态及其运行规律,尽量克制自己的占有欲、好奇心无限制地扩张,尊重其他物类存在的权益,尽可能地避免与其他物类发生矛盾与
冲突”,尽可能地实现人与自然万物的平等与和谐统一。

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物质和技术层面的,进步的概念似乎被无形地扭曲,造成人类不加节制地占有和掠夺自然资源,使生态平衡严重遭到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病毒蔓延等问题越发严重。

靠着类似“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掠夺性开掘,人类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被满足着。

然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生活的意义不只是在于对于物质的占有,还有对于生命意义的追求。

而生命意义的追求绝对是不能在人与自然的对立之中实现。

虽然,人类的智力可以帮助人们取得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新发明新创造不断突破自然局限的阻力。

但是,我们不能忘了,我们所有的科学都要遵循自然规律,人类赖以生存和创造发明的物质原料也离不开自然的恩赐。

因此,人类并不是无所不能的,更不是自然的主宰。

人类能改造自然并不等于能征服自然,在自然力量面前,我们还是显得极其弱小。

正因为人类的智力和自然力量之间都有它相互难以克服的地方。

所以,人类更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自觉成为自然之中的一员,肩负起保护和尊重自然的使命,不能为一己私欲而早早地亲手葬送了我们人类自己未来的发展前程。

二、人与人的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社会的和谐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说到底,社会是由个体的人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构成的,因此我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归结在了人与社会的和谐之中。

孔子理想中的社会是“和”,即人与人、个体与社会之间高度的和谐统一,他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4]他强调“和”“同”的一面,重视“礼”的规范调节作用。

孔子把“仁”作为“礼”的思想依据。

“仁”用孔子的话概括起来就是“爱人”。

孔子还明确主张,君子应弃前者而取后者。

孟子把“仁政”发展为“仁义道德”,他主张天下“定于一”。

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他为“人和”的实现提出了两点建议:统治者实现“仁政”,使人民有“恒产”,能够“乐岁终身饱”,实现安居乐业;每个人都要遵守“仁义道德”,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当下,在中国社会上,奉金钱和物质至上的人比比皆是,社会道德底线屡屡遭受挑战,诚信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触碰道德和法律红线的事情层出不群,正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超过了精神文化的发展速度,造成道德缺素质发展滞后所致,在社会中的表现就是“道德滑坡”现象。

在中国这样一个长期以“道德仁义”立国的传统文明古国,何以会出现这么多的社会道德问题,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不得不承认,中国的经济力量在改革开放之后有了质的飞跃,但是,人民的整体国民素质却是整体上比较低下。

要解决上述问题,除了加强社会监管外,最重要的是要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真正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齐头并进,而不应该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仅仅只是一句口号。

根据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与理想信念,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逆天而行,不能逾越或改变自然规律,不能拔苗助长;恰恰相反,应该顺应自然,聆听大自然的呼唤、韵律和节奏,回归大自然的温馨怀抱。

而且,依据这种天人合一思想,自然界也不是神秘的可怕的异己的存在,不是人类的对立面,恰恰相反,天地自然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天地万物是我们的亲戚朋友,人与自然
天生具有亲和性而非敌对性。

因此,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必然就是得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一致,自我身心的平衡与自然环境的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了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

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振纲. 解读“天人合一”哲学的四重内涵.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第46 卷.
[2]徐春根.“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第3期第29卷.
[3] 唐雄山. .老庄人性思想的现代诠释与重构.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10.165.
[4] 论语.学而[M]北京:中华书局.2006.1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