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合集下载

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与预防对策

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与预防对策

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与预防对策第一篇: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与预防对策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的思考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频发,不良的思想、文化、风气随社会的高度发展而充斥泛滥,导致青少年的心灵受到严重侵蚀,特别是寒暑假期间,青少年脱离了学校的教管,父母又忙于工作,更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发时期。

据统计,2013年以来,华蓥市青少年犯罪案件共27件,34名青少年进行拘留教育,如何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已是当前社会各界刻不容缓的责任。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一)犯罪人员日趋呈现低龄化。

根据近几年来的数据统计,青少年案件中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出现危害社会行为的逐渐增多,且年龄结构逐渐偏小,一般从10岁开始表现出劣迹的,13、14岁就容易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到15至18岁,青少年正处于叛逆的阶段,使得这一阶段更加成为犯罪高峰年龄;当到了18到24岁初涉社会时,正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人冲动的性格暴露无遗,这一阶段所犯案件都是。

由此可见,青少年犯罪越来越呈现低龄化,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监管,加强未成年人的道德法制教育势在必行。

(二)犯罪方式逐渐形成团伙化。

2012年3月25日晚,华蓥市天池镇雷家桥老纸厂(原广安示范纸厂)附近发生一起杀人案,抓获了犯罪嫌疑人杨某(男,24岁,广安市代市镇人)、贺某(男,18岁,华蓥市阳和镇人)、王某(男,19岁,华蓥市双河镇人),杨某某(男,21岁,华蓥市双河镇人),四名犯罪嫌疑人坐上受害人的出租车到达老纸厂后,见此处偏僻、寂静便将受害人赵某某拖下车,抢走其身上的600余元现金并将其杀害,之后又若无其事的回到双河镇网吧上网。

纵观现状,青少年犯罪日趋由单独作案向集体性的共同作案转化,据调查资料显示,在去年审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中,共同犯罪的案件占犯罪总数的一半以上,青少年团伙犯罪中,已有相当数量的犯罪团伙向犯罪集团发展,许多青少年犯罪团伙不仅有称号、有头目,而且有纪律、有章法,特别是当团伙中加入了“两劳人员”或“惯犯”、“累犯”等成员时,团伙便很快从一般的结伙犯罪发展成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集团,从而加大了作案的成功几率,一旦犯案就多是大案要案。

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青少年犯罪一直是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现出多种变化,包括暴力犯罪、网络犯罪、毒品犯罪等等。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令人担忧,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对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对应的对策。

一、青少年犯罪的原因1.社会环境因素现代社会发展速度很快,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这些都会使得青少年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学业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都会使得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进而产生犯罪倾向。

此外,媒体的影响也是信不可缺的原因之一。

对于过于崇拜电影、电视剧中的明星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可能对一些电影、电视剧中的场景、角色产生模仿和跟从的心理。

这些都会导致青少年走向犯罪的道路。

2.家庭因素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基础的地方,一个稳定和温馨的家庭环境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然而,当前家庭教育存在很多问题。

不良家庭环境、家庭关系紧张等现象导致的父母和孩子之间失衡的家庭关系,会使得青少年的心理产生问题和迷茫,进而导致犯罪倾向的发生。

且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青少年违法行为出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父母忙于自己的工作或事业,缺乏对孩子的管教,缺位甚至失去管教能力,而恶劣的家庭环境往往导致孩子逐渐形成一些不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和导致犯罪的行为习惯。

3.学校因素学校作为青少年重要的成长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身心和心理健康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其身心健康。

对于一些教学质量不高的学校,学生缺乏正常的生活保障和关爱,能够接触到的信息内容过于单纯,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中,难以找到属于自己的正确人生方向,这也为犯罪的发生埋下了种子。

二、青少年犯罪的对策1.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手段。

政府和社会机构应该加大对青少年的宣传教育,要从青少年爱好、心理、文化、栏目中选出一些适合青少年接受的宣传教育材料,使得他们具备基本的犯罪防范意识和法律观念,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树立起来。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跨世纪的接班人。

青少年的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困扰法学理论界与司法实践部门的一个难题,同时也是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

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寻觅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1、所犯罪行严重,大要案多,社会危害性极大。

青少年犯罪经常表现为抢劫、故意杀人、盗窃、绑架等故意犯罪,很少为过失犯罪,犯罪时不计后果,手段残忍,社会危害极大。

2、暴力性犯罪占很大比例。

暴力性犯罪是以给被害人造成肉体上的损害为主要手段或以人的生命、健康为直接侵害对象的各种犯罪。

据统计,青少年涉及的故意杀人、抢劫案件各占总数20%以上,故意伤害、强奸、绑架等也均占有一定的比例,且近一两年呈上升趋势,1999年重大杀人、抢劫案件占总案数的70%。

3、青少年犯罪者的文化素质不高,大部分为中低等文化程度。

青少年罪犯中,大都接受的文化教育少,好多人小学期间就辍学,甚至就没上过学,初中以下文盲、半文盲占90%以上。

4、团伙犯罪案件较多,甚至还有的形成犯罪集团。

青少年罪犯虽年轻力壮具有体力优势,但由于他们的思想还不是太成熟,缺乏作案经验,对犯罪心理压力大,且他们大都实施暴力犯罪,担心被害人反抗,总觉得单个人作案势单力薄,故他们经常纠集几人去共同作案形成犯罪团伙甚至犯罪集团,这样既能使部署安排周密,又能在力量上足以抵制被害人的反抗。

5、外来人口流窜作案较多。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再加上对流动人口管理上的不健全,暂住、录用外来人员不予申报,使得外来人口管理上很混乱,给一些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且作案后逃之夭夭、不留踪迹,给侦破工作带来很大难度,故而也使得流窜分子大肆进行作案。

6、再犯比例高、有前科,构成累犯的人员占很大比例。

1999年有前科、累犯占22?79%。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优秀范文五篇)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优秀范文五篇)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犯罪行为却有增无减,并出现了新的特征和趋势。

这些违法行为不仅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而且阻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且尽快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当前我们司法工作者的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本文试通过对滨江法院近年来审理的25周岁以下青少年犯罪案件的调查,分析探究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提出一些预防违法犯罪的对策。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及特点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是一个仅有19万人口的高新技术开发区,2002年审结刑事案件78件93人,其中青少年犯罪37件47 人,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全年犯罪人数的50 %;2003年审结87件116人,其中青少年犯罪41件63人,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全年犯罪人数的54 %;2004年审结 110件178 人,其中青少年犯罪案件53件76人,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全年犯罪人数的43 %; 2005年审结136 件203人,其中青少年犯罪案件63件84人,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全年犯罪人数的41 %。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青少年犯罪无论是在案件数量上还是在犯罪人数上,在整个刑事案件中的比例都相当大,几乎占了一半。

如何有效控制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要针对性的开展防治青少年犯罪,必须全面了解和正确把握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根据调查分析,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新特点:(一)从犯罪性质看,犯罪类型增多,以侵犯财产犯罪为主。

从被判处的270名青少年罪犯来看,初中学历147名,占54%;小学及文盲77名,占29%;高中毕业43名,占16%;大专及以上学历仅3名,占1%。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有效防治青少年犯罪必须从控制和消除引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入手。

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因素很多,既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也有家庭和社会的因素。

关于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和预防的调研报告

关于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和预防的调研报告

关于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和预防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和预防一、引言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青少年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探讨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以及相关的预防措施,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政策提供参考。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1. 频率高: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犯罪群体中占比较大,并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2. 集团化倾向:青少年犯罪更容易形成犯罪团伙或集团,其犯罪行为往往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3. 倾向性犯罪:青少年犯罪主要表现为偷盗、抢劫、吸毒、校园暴力等与年龄群体相关的犯罪行为。

三、青少年犯罪的成因1. 家庭环境:不良家庭环境、家庭暴力、父母溺爱或冷漠等因素会导致青少年的不健康发展和犯罪倾向的增加。

2. 教育因素:教育质量低、学校氛围差、教育失灵等原因会使青少年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3. 社会环境:社会流氓文化、媒体暴力影响、社区犯罪多发等会对青少年产生消极的影响,容易导致犯罪行为的出现。

4. 心理因素:青少年个体的心理问题,如自卑、攀比心理、叛逆心理等也会导致他们选择犯罪作为表达自我、追求刺激的方式。

四、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措施1. 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家长对子女的关注与引导,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注重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2. 学校教育:加强学校教育,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注重素质教育,教育青少年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

3. 社会环境改善:加大社会治理力度,扫除社会流氓文化,减少暴力媒体内容,提供安全和健康的社区环境。

4. 心理辅导: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5. 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并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法律惩处与教育改造措施。

五、总结与建议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特点与成因需要多方面的探索和解决。

未来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研究机制,并在政策制定层面加大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力度,以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首先体现在青少年心智未成熟、法律意识淡薄。

由于未成年人的大脑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他们的行为控制与冲动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

同时,由于对法律知识的缺乏,他们常常无法评估一些违法行为造成的后果,从而盲目做出决策。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分为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

家庭因素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家庭环境的恶劣将会对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家庭冲突、亲子关系不良、缺乏经济保障等都可能促使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社会风气虚浮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到未成年人对法律的尊重和依从心理。

个人因素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心理健康问题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未成年人心理不稳定,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采取以下对策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加强家庭教育,培养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环境,通过家庭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其次,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为贫困家庭提供经济保障和教育资源,减少因贫困而导致的犯罪情况。

再次,加强学校教育,开展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此外,加强社会监管,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打击力度。

对于犯罪的未成年人,要依法惩处,同时也要进行思想教育和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生活。

在实施对策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政府部门要提供资源和支持,组织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价值观。

学校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塑造积极健康的个性。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要加入到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中,为他们提供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并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教育。

总之,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提供社会救助、加强学校教育和加大社会监管,可以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并帮助他们重新回到正轨,实现健康成长。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与对策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与对策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与对策引言青少年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

究其原因,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1. 家庭因素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言传身教对青少年的影响深远。

•父母离异:调查显示,父母离异的青少年犯罪率明显高于普通家庭的青少年。

缺乏父母关爱和陪伴,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增加犯罪风险。

•家庭暴力:生活在家庭暴力中的青少年,容易形成暴力倾向,可能模仿家庭中的暴力行为,进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教育缺失:若父母不注重子女教育,或自身文化水平低下,青少年容易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增加犯罪的可能性。

2. 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校园暴力:校园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使得一些青少年在心理上形成阴影,甚至会寻求通过暴力来解决问题。

•学业压力:过重的学业负担和竞争压力,可能导致一些青少年由于无法承受心理压力而走上歧途。

•缺乏心理辅导:一天班级里,老师的关注多集中在学业,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缺乏心理辅导的青少年在面对挫折时,可能采取极端行为。

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良社会风气: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例如暴力电影、网络游戏等,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社交圈影响:青少年受同龄人影响较大,若交友不慎,可能进入不良的社交圈,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经济因素:家庭经济条件不佳,青少年可能受到物质匮乏的影响,走上偷盗、抢劫等犯罪的道路。

对策建议1. 加强家庭教育•父母的责任:父母应更加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和关爱,通过良好的家庭氛围来塑造孩子的性格。

•家庭咨询:对于离异家庭或存在家庭暴力的问题,社会应提供更多的家庭咨询和心理辅导服务,帮助青少年走出阴影。

2. 完善学校管理•加强心理辅导:学校应设立心理辅导老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应对压力与挫折。

论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预防对策

论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预防对策

论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预防对策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预防对策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处于人生阶段的转折点,既具有稚嫩纯真的一面,又会出现一些叛逆、冲动和不理智的行为。

因此,青少年犯罪成为社会治安的一个严重问题,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会造成巨大的伤害。

为了预防和遏制青少年犯罪,必须了解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并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对策。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一)犯罪类型较为单一相对于成年人犯罪者,青少年犯罪者的犯罪类型更加集中,主要以盗窃、打架斗殴、伤害他人、涉毒等为主。

蓄意杀人、绑架、贩毒等重大暴力犯罪,少见于青少年犯罪案件中,这也反映了青少年犯罪者的心智不足,还未发展到完全意识到犯罪危害。

(二)喜好闲逛和团伙犯罪青少年活力充沛,好奇心强,喜欢结伴外出,此类闲逛青少年具有易感性、易受影响性强的特点,极其容易被犯罪团伙利用。

团伙犯罪是青少年犯罪的一大特点,青少年犯罪主要以小团伙为主流,少数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童年创伤导致了一定的犯罪倾向。

(三)心智发展不完善青少年的发展过程尚未完全发展成熟,心智和认知发展还处在探索学习的阶段,自制力、责任心、判断力和理智力比成年人差,在面对困境时会感到恐慌、无助和无从选择。

因此,青少年犯罪者不是纯粹的罪犯,而是极易受到环境刺激、诱惑和吸引的受害者。

(四)教育和家庭环境问题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受到家庭和教育环境的影响,教育和家庭环境的问题既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也是青少年犯罪的出路。

许多青少年犯罪者是在家庭和社会环境问題影响下成长的,受到了生活水平的限制,长期缺乏关爱、疏忽、甚至受到家庭暴力和虐待。

同时,教育环境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缺少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机会不能够获得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一)家庭教育关注家庭是人际关系中最初的环节,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习惯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应该注重家庭环境和情感关系,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合理的行为准则。

青少年犯罪的调查报告

青少年犯罪的调查报告

青少年犯罪的调查报告一、背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的调查,分析其发生的原因、特点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数据统计据统计,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犯罪类型包括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等。

在犯罪的青少年中,年龄主要集中在12至18岁之间,其中15至17岁是最主要的犯罪群体。

三、原因分析1. 家庭环境: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不良的家庭环境如家庭破裂、家庭教育缺失等,可能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2. 社会环境:社会不良风气、网络游戏、暴力影视等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可忽视,容易使青少年产生模仿心理,导致犯罪行为。

3. 教育缺失:学校教育过于注重成绩,忽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导致部分青少年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4. 心理问题:部分青少年存在自卑、叛逆、抑郁等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可能导致极端行为。

四、犯罪特点1. 团伙犯罪增多:部分青少年犯罪呈现团伙趋势,他们相互支持、共同作案,增加了打击难度。

2. 暴力犯罪增多:部分青少年受网络暴力文化影响,倾向于采用暴力手段实施犯罪。

3. 犯罪手段智能化:部分青少年犯罪手段日益智能化,如利用网络进行诈骗、盗窃等。

五、影响分析1. 对个人:青少年犯罪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可能导致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引发自杀。

2. 对家庭:青少年犯罪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和压力,可能导致家庭破裂,影响家庭和谐。

3. 对社会:青少年犯罪会破坏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增加社会治理难度。

六、对策建议1. 强化家庭教育: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成长,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2. 优化社会环境:加强对网络暴力文化的监管,净化网络环境,减少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同时,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

3. 完善学校教育:学校应加强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

青少年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犯罪行为不仅对自身的未来造成了严重影响,也给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了挑战。

深入了解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并制定有效的预防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1、犯罪年龄低龄化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年龄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

一些未成年人在 14 岁甚至更小的年龄就开始涉足犯罪活动,这无疑给社会敲响了警钟。

2、犯罪类型多样化青少年犯罪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盗窃、抢劫等类型,还包括网络犯罪、校园暴力、吸毒贩毒等新型犯罪。

其中,网络犯罪的增长速度尤为惊人,如网络诈骗、网络色情传播等。

3、犯罪手段成人化受到不良社会风气和影视作品的影响,部分青少年犯罪的手段越来越成人化,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隐蔽性,给案件的侦破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4、团伙犯罪增多青少年往往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和对群体的依赖,容易结成团伙进行犯罪活动。

团伙犯罪不仅增加了犯罪的危害性,也使得青少年更容易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5、犯罪动机简单化很多青少年犯罪往往是出于一时冲动、好奇或者盲目模仿,缺乏深思熟虑的犯罪动机。

例如,为了追求刺激而参与打架斗殴,或者因为好奇而尝试吸毒。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1、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环境的好坏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些家庭存在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父母教育方式不当等问题,导致孩子缺乏关爱和正确的引导,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

2、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但部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同时,校园欺凌现象的存在也给一些青少年的身心造成了伤害,成为他们犯罪的诱因。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忽视。

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良文化,如暴力、色情、享乐主义等,这些文化通过网络、影视等渠道传播,容易侵蚀青少年的心灵。

青少年犯罪现象探讨

青少年犯罪现象探讨

青少年犯罪现象探讨
引言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社会秩序和青少年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探讨青少年犯罪现象,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策略。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家庭环境:家庭不和谐、亲子关系紧张、父母缺乏教育意识等都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和犯罪行为。

2. 社会环境:社会上的不良行为模范、犯罪文化的渗透、毒品滥用等都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3. 学校环境:学校暴力、欺凌等问题可能导致部分青少年产生攻击性行为。

4. 心理因素:青少年常常处于自我认同和自我探索阶段,心理问题可能导致他们寻求刺激和违法行为。

青少年犯罪的解决策略
为了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策略:
1. 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培养良好的家庭关系和亲子沟通,提高父母的教育意识和能力。

2. 社会教育:加强社会教育,提供良好的行为模范和正面价值
观的引导,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教育。

3. 学校教育:加强学校教育,建立积极的学校环境,加强对欺
凌和暴力行为的防范和处理。

4. 心理辅导:为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处理内心困扰。

5. 社会支持:提供适当的社会支持和帮助,帮助青少年解决生
活中的问题,减少其犯罪倾向。

结论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心理辅导和社会支持等
措施,我们可以帮助青少年远离犯罪,促进其健康成长和社会融入。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策略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策略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策略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个体和整个社会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策略。

一、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对其行为的塑造有重要影响。

缺乏家庭教育、父母长期缺席、不负责任的家庭环境,都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问题的产生。

2.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社会道德沦丧,社会秩序混乱,可能会导致青少年逐渐产生犯罪倾向。

3.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是塑造青少年行为的重要一环。

如果学校教育缺失,没有足够的关注和指导,青少年容易受到不良影响,产生犯罪行为。

二、解决策略1.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最重要环境,加强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关键。

父母应该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2. 增强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培养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政府、学校、社会团体等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向他们传递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同时,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维护社会秩序,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3. 强化学校教育学校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场所。

加强学校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增强责任心和自律能力。

4. 提供帮助和机会对于已经涉嫌犯罪的青少年,应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机会。

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对于犯罪行为给予相应的惩罚,并通过各种社会资源,如心理咨询、职业培训等,帮助他们重新回到正轨。

5. 加强社会监管和参与社会各界应加强对青少年的监管和关心,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同时,加强社会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关注,提高社会参与度,形成社会共治的局面。

三、结论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提供帮助和机会,加强社会监管和参与,我们有望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为青少年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第一篇: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摘要:青少年犯罪是一个极其复杂而严重的社会问题。

本文阐述了我国目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探讨了其预防对策,对当今社会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特点;原因;预防措施青少年犯罪是指 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违犯国家法律法规,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而应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

据统计,在全国2.2 亿青少年学生中,平均每分钟发生一起刑事案件。

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的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同时,青少年犯罪年龄正不断下降,现在青少年犯罪的平均年龄只有15.7岁。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世界上每个国家都不愿意面对却又无法回避的话题。

加强青少年预防犯罪工作,有利于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不仅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也给青少年自身以及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

因此,我们要结合地方实际,加强新时期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探索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必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一)从犯罪形式看,犯罪呈现多样化一是盗窃犯罪增多,许多青少年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在受到父母或家庭、学校的约束时就开始小偷小摸,从而走向盗窃犯罪。

二是抢夺、抢劫、寻衅滋事等犯罪人数增多。

有很多学生是单亲家庭,孩子从小就在家庭暴力或家庭冷战中成长,造成孩子冷漠、内向、残酷的性格。

还有的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一点委屈,少许的言差语错就要采取残忍的报复手段。

三是网络犯罪迅速兴起,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社会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针对和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逐渐兴起,成为新的犯罪形式。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对策在当今社会,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未成年人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然而,一些未成年人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不仅给他们自身的成长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也给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挑战。

深入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并采取有效的对策,对于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1、犯罪年龄低龄化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呈现出越来越低的趋势。

一些孩子在12、13 岁就开始参与违法犯罪活动,甚至有更小的孩子出现了严重的不良行为。

这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等因素密切相关。

2、犯罪类型多样化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日益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盗窃、抢劫等财产型犯罪,还涉及到故意伤害、强奸、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等暴力型犯罪,甚至出现了网络犯罪、毒品犯罪等新型犯罪。

3、团伙犯罪增多未成年人往往缺乏独立犯罪的能力和胆量,因此团伙犯罪成为了常见的形式。

他们在团伙中相互影响、相互教唆,犯罪的胆子更大,危害也更大。

4、犯罪手段成人化受影视作品、网络游戏等的影响,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手段呈现出成人化的特点,手段残忍、狡猾,具有较强的反侦察能力。

5、犯罪动机简单化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往往比较简单,可能因为一时冲动、好奇、寻求刺激或者为了在同伴中显示自己的“能耐”而犯罪。

6、再犯罪率较高由于未成年人在心理和生理上尚未成熟,缺乏自我约束和改造的能力,一旦犯罪后,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教育和矫正,很容易再次犯罪。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1、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父母溺爱、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都可能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2、学校因素学校教育的缺失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

一些学校过于注重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没有及时发现和纠正;学校管理不善,导致校园欺凌等问题的发生。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社会问题,有人将未成年人犯罪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同样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十分突出,青少年犯罪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

如何针对性地预防青少年犯罪,已是一个十分关键且棘手的问题。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1、从犯罪形式看:①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

楚雄州1997—1998年所查获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两人以上共同作案的人占总数的60%,超过半数。

②内部组织结构紧密。

以2001年末兰州市青少年结伙抢劫出租车司机类案件为例,吕建龙集团的成员分为核心成员、一般成员和外围分子三种,核心成员吕建龙、汪文旭、马慧清、唐占仓4人同居一屋,吕建龙专门制定了值班制度,规定4人中每天留一人在家值班,吕作为集团首脑,通过掌握集团犯罪收入分配权控制了其余6人,形成吕位于塔尖位置的、较为稳定的金字塔状权力结构。

2、从犯罪手段来看:①作案手段凶暴、残忍,犯罪后果严重。

福建省漳平市一名少年犯杀人案,该少年看着手表杀人,计算杀一个人需多长时间,杀完以后还准备杀第二个人。

②犯罪手段趋于成熟化、智能化,具备了一定的反侦察和逃避打击的意识。

作案前周密策划,多次踩点,选择时机,准备作案工具;作案时分工明确,注意配合。

如2001年末兰州市青少年结伙抢劫出租车司机类案件。

3、从犯罪性质看:盗窃、抢劫犯罪等各类案件俱有出现,并且均有上升趋势,而又以盗窃犯罪居多。

许多青少年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又想不劳而获,从小偷、小摸走向盗窃犯罪;而有些则走向抢夺、抢劫、寻衅滋事等犯罪;更有甚者,模仿电影电视中人的做案手法,呈“英雄”,无所顾忌,不故后果挥刀作案,以致犯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罪行。

某高校一男生,因多次接受同学吃请,也欲请同学吃请却囊中羞涩,盗窃未成,遂杀人抢劫。

4、从犯罪年龄看:逐渐趋向低龄化。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论文摘要青少年的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困扰全社会的一个难题,同时也是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是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

青少年犯罪呈现所犯罪行严重;团伙犯罪案件较多,甚至还有的形成犯罪集团等主要特点。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仅靠一个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应建立预防网络,广泛动员各界力量,积极开展群防群治工作。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原因对策目录前言 (1)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及其特点 (1)(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1)(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2)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3)(一)青少年犯罪的主观原因 (3)(二)青少年犯罪的客观原因 (5)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 (6)(一)家庭预防 (7)(二)学校预防 (8)(三)社会预防 (9)参考文献 (9)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前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社会都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

但近年来, 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青少年犯罪案件不断增加。

对此,全社会都必须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课题列入最重要的议事日程, 加强防范和治理。

因此, 本文就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以及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等方面作点探讨。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及其特点(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依据人的生理年龄所作的犯罪类别划分。

在我国有关的法律文件中,对“青少年”的概念未予明确的界定。

就其词义而言,“青少年”即指青年与少年的合称,“青年”是指人从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年龄段,“少年”指人从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年龄段。

理论界对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指从刑事法学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概念所下的定义。

它一般是指14—25岁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

它以我国开始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14岁为起点。

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概述: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介绍青少年犯
罪的一些主要原因,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来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主要原因:
1. 家庭环境问题:不良家庭环境、缺乏家庭关爱和监督是导致
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2. 社会压力:学业压力、同伴影响、社会经济压力等也会使一
些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3. 精神健康问题:部分青少年可能面临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这也可能导致他们从事犯罪行为。

解决方案:
1. 家庭教育和监护:加强家庭教育,提倡父母或监护人对青少
年的关爱和监督,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2. 学校教育和心理辅导:学校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和辅导,帮助他们应对学业压力和其他社会压力。

3. 社会支持和帮助:提供丰富的社会康复项目和资源,以帮助青少年摆脱不良环境和犯罪行为。

4. 刑法和法律教育:加强对青少年的刑法和法律教育,增加他们对犯罪行为的认知和责任意识。

结论: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支持和刑法教育,我们可以帮助青少年远离犯罪,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青少年犯罪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合作,才能有效解决。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与对策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与对策

# # # #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与对策 # # # #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严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犯罪不仅对家庭、社会产生负面影响,更对青少年的成长与未来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那么,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有效地应对这一问题呢?一、青少年犯罪的原因1. 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第一环境,对其行为和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许多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中,家庭环境的破裂往往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例如,父母离婚、家庭暴力等情况,会使青少年缺乏安全感,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此外,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对孩子的关注不够以及教育方式的不当,也会导致青少年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 社会环境的压力社会环境包括学校、社区和社会风气等,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框架。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如暴力文化的渗透、歧视现象的存在,都会使青少年误入歧途。

与此同时,学业压力、社交压力等也可能促使青少年采取极端手段以释放压力,甚至产生冲动犯罪行为。

3. 心理因素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发展阶段,容易受到情感波动的影响。

一些青少年心理素质较差,缺乏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容易冲动行事。

此外,青少年对社会规则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相对不足,可能因为一时的愤怒或不满而选择非法手段来解决问题。

4. 同伴压力同伴关系在青少年度过的成长阶段中极为重要。

许多青少年在面临同伴压力时,可能会选择跟随他人,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特别是在群体中的引导和影响,往往能够快速改变青少年的行为选择,增加犯罪的风险。

二、对策1.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基石,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孩子沟通,关注其心理变化,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同时,家长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他们在情感和行为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2. 改善社会环境为了降低青少年犯罪率,社会应该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

学校与社区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倡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媒体应多宣传正能量的信息,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龙岩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探讨

龙岩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探讨

龙岩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探讨龙岩作为福建省的一个地级市,其犯罪情况一直备受关注。

如今,由于社会发展的原因,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多,而犯罪的特点和原因也越来越复杂。

本文将从龙岩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方面进行探讨。

一、龙岩青少年犯罪的特点1. 青少年犯罪类型多样龙岩青少年犯罪类型多样,主要包括偷盗、抢劫、敲诈勒索、寻衅滋事、毒品犯罪、校园暴力等,涉案人员多为中小学生和未成年人。

2. 犯罪动机复杂青少年犯罪不同于成年人的犯罪动机,对于青少年犯罪来说,动机往往更加复杂,可能是因为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或者是受到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3. 犯罪手段渐趋智能化随着网络和科技的迅速发展,青少年犯罪手段也愈加智能化。

通过网络进行诈骗、盗窃信息等,甚至通过网络进行组织和策划犯罪行为。

这对防控青少年犯罪带来了新的挑战。

4. 犯罪群体化现象明显青少年犯罪不再是单纯的个体私人行为,而是呈现出群体化的趋势。

一些小团伙或者类似组织的形态出现,这些行为更具侵略性和危险性。

二、龙岩青少年犯罪的原因1. 家庭教育缺失现代家庭的无序和快节奏的生活背景下,往往缺乏对青少年进行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这导致青少年无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产生各种不良的行为。

2. 心理压力大现代社会中,青少年的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心理压力相对较大,青少年对此缺乏应对的能力,常常通过暴力、成瘾等途径来解压。

久而久之,就会演化成犯罪行为。

3. 模仿影响现代社会中,音乐、电影、游戏等媒介中都有各种暴力、犯罪的描写,容易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一旦受到模仿,就会心生犯罪的念头。

4. 社会环境恶劣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影响也很重要。

如果青少年成长在一个社会环境恶劣、道德失范的地方,他们也很容易受到负面影响,产生犯罪行为。

三、龙岩青少年犯罪的对策1.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最初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非常重要。

家长应该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切实关注孩子的成长问题,培养正直诚信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概念今大的青少年就是明大党和国家的保卫者、建设者;是振兴中华民族,是祖国繁荣昌盛的希望;是各条战线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

因此,青少年是否能健康成长,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是否后继有人,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百年大计。

青少年是否能健康成长,关键在如何加强对他们的法制教育。

邓小平同志曾提出“法制教育从娃娃抓起”,这正是因为青少年时期可塑性很强,正是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位观、法制观的重要时期。

只有加强法制教育,青少年自觉遵纪守法,长大成人后才能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学会用法律行使监督权,当好国家的主人。

然而我国青少年暴力犯罪呈上升趋势,杀人、抢劫、强奸、恶性伤害等严重刑事犯罪案件所占比重也愈来愈大,在我国有的地区每年以6至8个百分点递增。

青少年犯罪已占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

可见,遏止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热点问题。

本文对山东省青少年管教所1996-2005年度收押青少年罪犯的基本情况入手,分析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倾向及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多重因素。

表:山东青少年管教所1996-2005年收押各类未成年犯占当年收押总数的百分比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盗窃31.05 29.32 30.62 32.80 35.15 41.67 43.52 20.85 16.20 13.99 抢劫26.40 27.49 38.11 38.72 37.38 33.73 29.12 43.94 51.41 56.48 杀人 5.13 4.19 4.23 2.05 5.69 3.77 2.94 5.07 4.69 6.48伤害8.65 7.33 4.89 2.00 4.46 4.56 4.12 3.10 5.87 5.44强奸14.43 13.61 7.49 8.20 5.70 6.15 7.94 6.48 6.10 7.77奸幼12.47 13.87 13.03 11.16 9.41 7.54 10.59 16.06 11.97 7.77 其他 1.96 4.19 1.63 4.11 2.21 2.58 1.77 4.50 3.76 2.07 (表中“其他”犯罪案例包括放火、抢夺、诈骗、爆炸、投毒、绑架等类型)从上表可以看出,在20 世纪90年代,青少年犯罪大多为侵财案件,而且这几类案件所占比例分布基本均匀,而从2003-2005年这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尤以抢劫罪发案率最为突出。

从表上数字来着,十年来山东省青少年犯罪变化并非中纯性直线上升或直线下降,而是波浪式发展。

另外,从总趋势上来着,抢劫犯罪上升幅度较大,由1996年的26.40%上升到2005年的56.48% ,增加了1.13倍.所以通过标准差及比重数值可以看出,青少年犯罪已从以前的侵财案件转向暴力案件,而抢劫犯罪已成为青少年犯罪的“老大”。

(二)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据一般习惯,青少年是“青年”和“少年”的简称。

现代心理学认为“少年”是十岁左右到十四五岁左右的年龄段;“青年”是十六七岁到二十四五岁左右的年龄段。

无论是《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诠释还是心理学上的分段,青少年应该是“趋于成熟”到“成熟”这样一个年龄段的人群体,是生理各因素和心理各素质定型也是易变的阶段。

这主要是从生理和心理上对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一个年龄界定。

尽管在我国现行法律条文没有“青少年犯罪”的确切称谓,但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刑法》第十七条将自然人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年龄划分的4个阶段的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方针,青少年犯罪应该是:第一,绝对无责任年龄阶段的犯罪。

指不满14周岁的人对所有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应该承担刑事责任。

第二,相对有责任年龄阶段的犯罪。

指已满14周不满16周岁的人,只对几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负刑事责任。

即“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好、、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三,从宽责任年龄阶段的犯罪。

指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实施了犯罪且依法应承担刑事责任的人,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这一阶段的人犯罪。

通常又称之为未成年人犯罪。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1、犯罪趋向低龄化。

来自公安机关的一则统计数字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现在,未成年人犯罪呈低龄化发展趋势。

在上海,14 16岁的少年犯己占未成年人犯罪的64.2%。

尤其让人心惊的是,刚刚进入法定处罚年龄的14岁孩子竟占了其中的15.1%。

据广州市警力统计在2001 2003年,被警方抓获的刑事犯罪嫌疑人当中,14-15岁占14- 17岁年龄段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36.22% , 36.77% , 38.2%,这一比例相当大,且逐年上升。

据贵阳市警力一统计,1997年以前,贵阳市未成年人犯罪平均年龄为17-18岁。

到了2003年,平均年龄降到14-15岁。

自1995年以来,贵阳市14周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2、犯罪向暴力型转化。

青少年犯罪中暴力犯罪所占比例也在上升,在绑架勒索、谋财占命、杀人放火、走私贩毒等恶性犯罪中都有未成年犯参加,被判处重刑的人数及比例均有增长。

其中以抢劫、故意杀人、强奸、济窃这4类犯罪所占的比重为最大。

如:福建5少年杀死同学后又勒索其家人20万兀人民币,被警力一抓捕并缴获军用手枪一支;北京一少年为偷钱上网,将奶奶砍死、爷爷砍成重伤;大津一群少年组成的砍刀帮,持砍刀,疯狂伤人,抢劫作案数10起;贵州清镇4少年上网后无聊,将一路过12岁少年胁持到一空旷地,折磨至死……3、犯罪呈现智能化和反复化。

以前犯罪的青少年受的教育比较少、头脑简单、控制能大差、犯罪情节简单,而现在他们当中的不少人往往善于运用现代化术进行犯罪,伪造证件和信用卡、充当“黑客”破坏他人计算机系统等等。

另外,青少年思想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极易受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所以违反犯罪的青少年,相对易于接受教育改造,但另一方面,青少年犯罪也存在较大的反复性。

根据研究资料,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多年间,我国青少年重新犯罪率很低,一般不到5名;到了八十年代,重新犯罪率上升到10%左右;近些年来,青少年重新犯罪率不断增加,有些地方达到15%以上,甚至在20%左右,个别地区超过了30%。

据调查,青少年重新犯罪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所犯新罪往往比以前的犯罪严重得多,特别是一些青少年累犯、教唆犯及犯罪团伙头子,他们虽然经过多次处理和教育挽救,但是,由于他们多次作案强化了犯罪动机,已由初犯的恐惧转为熟练,当他们的犯罪行为受到制裁或不切实际的需求受阻后,非但不思悔改,不予收敛,反而疯狂地报复社会,成为对社会治安极具危害的分子。

4、犯罪向团伙犯罪转变。

青少年结帮犯罪现象成上升势头。

据统计,约80%的少年犯罪案件属于结帮犯罪范畴。

如湖北省公安县上世纪80年代以来,被公安机关查获的未成年人团伙犯罪成员约占性个查获人员的90%。

近年来,校园黑帮势力上升势头明显,在一些大、中学校都出现了诸如“虎头帮”、“神鹰会”等青少年黑帮。

苏北某县1990年1994年间,公安机关查获的学生帮会就达13个,占学生犯罪团伙的32.5%,帮会成员92人,占违法犯罪学生的26.5`%。

校园黑帮具有犯罪低龄化,犯罪手段成人化等特点。

与社会上的黑帮相比,这此学生帮会只算是带黑社会性质犯罪的雏形:出于好玩、好奇,或仿效影视上的黑社会模型结帮,同学之间产生矛盾,为在同学面前争面子而拉帮结派;为了搞钱,玩弄女性而结帮。

有的校园黑帮虽然没有帮会名称,却己形成了校园黑势力。

贵州艺术学校就曾经有一帮十五、六岁的男女学生,以毒打、虎待同学为乐,以在校园充当“大哥大”、“大姐大”为自豪。

93级中专班的3个女生吴某、莫某、李某和音乐班的女生张某结为“死党’,与同级的七、八个男生为主体的“实业派”会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校园恶势力,与报警电话110同号的一间男宿舍成了他们对低年级学生施暴的“刑堂’,暗地里被受害人称为“76号魔窟”。

他们犯罪的动机就是为了维持不成文的校园“公理”:高年级压低年级。

欺凌他人没有别的特殊理由,顶多说一句“打你就因为看你不顺眼”。

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一)社会原因青少年的生活离不开五彩缤纷和充满形形色色诱惑的大千世界。

但在一些阴暗的角落里常有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和精神文明不相称的丑恶现象,从而导致青少年犯罪。

主要表现在:一是现实社会日益泛滥的充满色情、颓废、暴力的影视片、刊物以及淫秽制品,对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腐蚀着青少年。

二是社会上疏于管理的各种“黑网吧”、不健康的娱乐场所以及“玩就玩个心跳”、“过把瘾就死”等反映社会转型期的一种浮躁心态及其它一些灰色民谣、黑话,无不对青少年身心造成消极的影响。

三是近年来,虽然多次开展禁毒、禁赌、扫黄、打非“专项斗争”.但一些地和部门管理不严、查禁不力,有的戒毒所甚至在森严的高墙内出现了贩毒行为、毒品和不良文化毒化了社会风气,毒害和摧毁了青少年,在城市、农村常有“救救我的孩子”的呼声。

四是社会上很多大学生甚至研究生,经过多少年的学习却找不到一份工作,从而使青少年产生了厌学情绪,经常逃学,失去学习兴趣,同时就业困难也使一些青少年整日无事可做,最终走上了邪道。

五是由于社会改革中出现了贫富分化,一切向“钱”看等不正常观念的影响,使青少年中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念,盗窃、抢劫等财产型犯罪居高不下。

六是执法部门打击不力,犯罪分子有恃无恐。

有的政法干警执法不严、水平不高、办人情案、金钱案、重罪轻处、以罚代刑,导致一些违法犯罪青少年气焰越来越嚣张。

(二)家庭原因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环境,父母的举止言行、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有重大影响。

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则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囚素,主要有:一是家庭经济上的贫困使有些孩子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和信心,甚至为了有一些零花钱而去抢、去偷。

二是父母简单、粗暴甚至趋向家庭暴力型的“高压式”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心理畸形,在其幼小的心里埋下了逆反的种子与实施暴力犯罪的祸根。

三是现代家庭的不稳定性,导致孩子从小失去家庭温暖,缺少亲情的呵护,极易误人歧途。

四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宠爱加溺爱使孩子从小就养成了以自己为核心,随心所欲、我行我素,助长了子女的自私和奢侈。

五是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行为,经常赌博,不务正业,严重影响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六是父母不能很好的履行对子女的监护义务,任其发展、不闻不问,使青少年极易产生孤独、自卑、怨恨、狂妄自大心理,甚至被坏人所利用走上犯罪道路。

(三)教育原因目前,在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道德,重文化、轻思想的教育模式,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