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碱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草药生物碱类的心血管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草药生物碱类的心血管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时及缺 血复 灌 后神 经 元 损 伤 有 保 护 作用 l 1 。夏 天 无 总 碱
(O C AMT 是 由罂粟科植物伏生紫堇 中提取 出的总生物碱 。 A) 实验表 明, OAMTA可延长小 鼠张 口喘气 时间 , 作用较 尼 C 但 莫地平 弱。采用大 鼠大脑 中动脉缺 血 2 / 灌注 2 h模 型实 h再 4 验, 结果显示可降低脑 缺血/ 灌注后 梗死 范围 , 善神经 病 再 改
AP 发挥抗心律失 常作用 的重要机制之一【] D, 。
2 2 抗脑 缺血作用 . 二 氢石蒜碱 ( iy rlcr e D ) Dh doyoi , L 为石 n 蒜科石蒜属植物 中提取 的生物 碱氢化 而得 , 经试 验表 明二 氢 石蒜碱 明显 产加 缺血再 灌 注损 伤引 起 E o 抑制 的恢 复 程 CG 度 。二氢石蒜碱对海 马脑 片缺氧缺糖 早期 无影响 , 而在后期 减缓缺氧缺糖对 P S的抑 制 , 使复灌后 P 并 S恢 复程度和恢 复 率增加 , 这表明二氢 石蒜碱对缺血早期 无影 响 , 但对缺 血严重
学症状 , 降低脑 含水 量 , 表明 C AMT O A对脑 缺血损伤具有 一
定 保护作 用 。C ) ( AMT 可降 低大 鼠脑 缺 血 2 / 灌注 2 h A h再 2 后 N OS活性和 MDA含 量 , 而增 高 S)) (r 活性 , 明 C AM— 表 O T A抗脑缺血损 害的作用机制与减少 自由基产生 , 减少过 量的 N O产生 , 增强 S ) (D抗 氧 化损 伤作 用有关 。C ) (AMTA可 产 生抗凋亡作用 , 明 C 表 OAMT A对 缺血性 脑损 伤 的保 护涉 及 抗 凋亡机制【 1 。 2 3 抗血栓作 用 . 乌苏瑞宁 (eusr ieVS N) 由藜芦 vrsui n , R 是 n

尼莫地平的药理研究进展

尼莫地平的药理研究进展

143BIOTECHWORLD 生物技术世界1 尼莫地平对脑血管的作用尼莫地平作为钙离子的拮抗剂,在改善脑缺血和脑血管痉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有研究表明,钙超载现象经常发生在脑组织中毒,缺血,缺氧时。

在钙离子超载期间细胞的线粒体和内质网的钙库中钙离子被释放出来,钙离子大量的向细胞内流,从而导致了细胞内钙离子严重超标。

结果因为钙离子的超标直接造成了血小板聚集,血管中血液的粘稠程度提高从而引起了血管痉挛的发生[1]。

尼莫地平脂溶性较强,能很好的通过血脑屏障,选择性作用于脑血管。

Wangquanjia等研究表明早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服用尼莫地平第七天可以降低脑水肿,第14天作用更加明显,治疗效果显著[2]。

同时尼莫地平可以抑制钙离子内流降低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达到舒缓血管的作用,有助于改善脑供血扩张全身小动脉[3]。

2 尼莫地平对癌细胞系的抑制作用钙离子是细胞内的第二信使,在细胞凋亡等许多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有资料表明,钙通道的阻滞剂与肿瘤的发生相关,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提高可以作为早期细胞凋亡的检测证据[4,5]。

有研究证实钙离子是细胞凋亡中的关键启动因素,许多早期凋亡的细胞都出现了钙离子浓度增高的现象[6]。

尼莫地平可以抑制HCT细胞增殖,加速其凋亡,并且使HCT细胞停滞于G0~G1期。

Floersheim GL 等研究发现尼莫地平可以保护正常的组织细胞免受辐射的影响,并且没有妨碍肿瘤细胞辐射治疗的效果[7]。

3 尼莫地平神经细胞神经系统的影响有数据表明尼莫地平能区分多巴胺和类胆碱的神经终端,同时尼莫地平能提高多巴胺的释放和抑制类胆碱的释放被证明有助于帕金森症的治疗,尼莫地平在亚微摩尔浓度(10-7-10-5M),提高了钾(25毫米)或电刺激(1赫兹,1毫秒,180脉冲)诱发释放同时抑制了[3H]乙酰胆碱的释放[8]。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尼莫地平无法阻止LPS诱导辅酶II氧化酶(PHOX)缺陷型小鼠(PHOX-/-)多巴胺神经元的损失,同时显著抑制LPS诱导的野生型小鼠(PHOX+/+)PHOX胞质亚基p47phox的输给细胞膜易位和多巴胺神经元。

石蒜科生物碱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_宋德芳

石蒜科生物碱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_宋德芳

Research advances in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Amaryllidaceae alkaloids
SONG Defang,SHI Ziqi,XIN Guizhong,LI Ruoqian,CHEN Jun,LI Ping (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Natural Medicines,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09 ,China) [ Abstract] Amaryllidaceae plants are abundant in alkaloids. Nearly 500 alkaloids have been isolated from the plants of family Amaryllidaceae. Recent researches indicated that Amaryllidaceae alkaloids are structurally diverse and possess various pharmacological effects,including effects o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nd cardiovascular system ,and antitumor, antiinfectious,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et al. Much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Amaryllidaceae alkaloids because of their biological significances,especially effect on Alzheimer's disease. In this article, we have reviewed all of these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alkaloids from Amaryllidaceae. [ Key words] Amaryllidaceae; alkaloids; Alzheimer's disease; tumor;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石蒜科植物属于单子叶植物纲, 包含 85 个属 1 100 个种, 广泛分布于热带、 亚热带及温带地区, 具 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石蒜科植物富含生 物碱, 目前从石蒜科植物中分离得到了近 500 个生 物碱类化合物, 按结构类型主要分为石蒜碱型 ( lycorinetype) 、 type) 、 文殊兰碱型( crinine加兰他敏型 ( galanthaminetype ) 、水 鬼 蕉 碱 型 ( pancratistatintype) 、 type ) 、 高 石 蒜 碱 型 ( homolycorine水仙碱型 ( tazettinetype) 、 type ) 、 车瑞灵型 ( cherylline孤挺花 [1 ] ( belladinetype ) ( 1 ) 。 定型 等 见图 石蒜科生物碱 因结构多样而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如抗中枢神经系 抗肿瘤、 抗感染、 抗炎及抗心血管系统疾病 统疾病、 等, 特别是在抗阿尔兹海默病 ( Alzheimer's disease, AD) 、 抗肿瘤等方面研究成果显著。近年来, 石蒜科 生物碱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关于其药理作用的报 道也屡见不鲜, 但对其药理作用的系统性报道尚显 缺乏。全面认识石蒜科生物碱的药理活性, 并从中 发现先导化合物, 对创新药物研发具有意义。因此, 本文对近年来报道的石蒜科生物碱的药理作用进行 综述, 为其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最新】生物碱的研究进展

【最新】生物碱的研究进展

【最新】生物碱的研究进展
生物碱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

近年来,关于生物碱的研究进展如下:
1. 生物碱的化学合成:传统的生物碱提取方法受到限制,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化学合成生物碱。

近年来,许多独特和高效的化学合成方法被开发出来,并且这些方法已成功地制备出多个具有生物活性的生物碱。

2. 生物碱对疾病的治疗作用研究:生物碱在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和炎症等疾病的治疗中越来越受到关注。

高通量筛选和分子模拟等先进技术已经用于发现新的生物碱,并且许多生物碱的药理和毒理作用已经得到了深入研究。

3. 生物碱的结构作用研究:生物碱的结构对其生物活性至关重要。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不同结构的生物碱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和药理特性。

因此,通过生物碱结构的修改和优化,可以设计出更有效的药物。

4. 生物碱的生产:生物碱由于其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已成为一类非常重要的天然药物资源。

为了提高生物碱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更多的研究集中于开发新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策略。

综上所述,生物碱的研究进展涵盖了化学、药理、生产等多个领域。

未来,人们将继续深入研究生物碱的特性和应用,以期开发出更多有效的药物。

海洋生物的生物碱探索海洋天然药物

海洋生物的生物碱探索海洋天然药物

海洋生物的生物碱探索海洋天然药物海洋是地球上最神秘、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其中,海洋生物碱作为一类重要的海洋天然药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对人类健康产生着巨大的潜在价值。

本文将介绍海洋生物碱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在海洋天然药物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一、海洋生物碱的定义和特点海洋生物碱是一类来源于海洋生物体内的碱性化合物,具有多样的结构和生物活性。

这些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海洋生物体内,如海藻、海绵、海洋动物等。

与陆地生物碱相比,海洋生物碱具有独特的结构和特性。

研究表明,海洋生物碱具有抗菌、抗肿瘤、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对治疗多种疾病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

二、海洋生物碱的研究进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科学家们对海洋生物碱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通过采集海洋生物样品并进行生物筛选、化学分离和活性评价等方法,已经发现了大量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海洋生物碱。

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人们对海洋生物资源的认识,也为海洋天然药物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三、海洋生物碱在海洋天然药物领域中的应用前景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多样的生物活性,海洋生物碱在海洋天然药物领域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目前,已经有多种海洋生物碱被应用于临床医学,用于治疗癌症、炎症等多种疾病。

此外,海洋生物碱还被广泛用于医药中间体合成和新药开发等领域。

未来,随着对海洋生物资源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海洋生物碱将发挥更大的潜力,并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的福祉。

结论海洋生物碱是海洋生物体内的一类重要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

其在海洋天然药物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备受关注。

通过对海洋生物碱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将有助于挖掘海洋生物资源中的更多宝藏,并为人类的健康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选择。

总结本文介绍了海洋生物碱的定义和特点,概述了其在海洋天然药物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通过对海洋生物碱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我们可以期待未来海洋天然药物领域的更多突破和创新。

刺桐属植物的生物碱类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刺桐属植物的生物碱类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第46卷第9期2018年5月广 州 化 工Guangzhou Chemical IndustryVol.46No.9May.2018刺桐属植物的生物碱类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赵浩恩,金传山,许凤清(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2)摘 要:刺桐属(Erythrina )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有生物碱和黄酮㊂其中生物碱类成分的结构类型主要是6-5-6-6环系刺桐烷类生物碱,药理作用主要有抗焦虑,促进睡眠,抗痉挛,杀虫和抗乙酰胆碱酯酶作用㊂本文对此属中分离得到的刺桐生物碱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今后对此属植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㊂关键词:刺桐属;刺桐碱;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O6-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9677(2018)09-0013-05第一作者:赵浩恩,男,硕士,研究方向为中药学㊂通讯作者:金传山,男,教授,研究方向为中药学㊂Alkaloids of Erythrina Species and Their Biological ActivitiesZHAO Hao -en ,JIN Chuan -shan ,XU Feng -qing(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Anhui Hefei 230012,China)Abstract :The main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Erythrina plants are alkaloids and flavonoids.The main structural type of the alkaloids is 6-5-6-6ring Erythrinane alkaloid.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re antianxiety,antisleep,antispasmodic,insecticide and antiacetylcholinesterase.The present research status of the alkaloids and their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from the Erythrina were reviewed.Key words :Erythrina ;Erythrina alkaloids;pharmacological effects豆科蝶形花亚科刺桐属(Erythrina )植物,全球约有200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㊂在我国西南部至南部地区,有5种刺桐属植物,常见于树旁或近海溪边,或栽于公园[1]㊂我国原生的有刺桐(E .variegata L.)㊁翅果刺桐(E .subumbrans (Hassk.)Merr)㊁鹦哥花(E .arborescens Roxb.)和劲直刺桐(E .strica Roxb.)㊁2种变种是云南刺桐(E .Stricta var yunnanensis)㊁(E .stricta var.stricta ),6种引种是珊瑚刺桐(E .corallodendron )㊁鸡冠刺桐(E .crista -galli ㊁E .caffra ㊁E .humeana ㊁E .lysistemon ㊁E .specicosa )[2]㊂20世纪30年代,外国学者首次发现刺桐生物碱具有箭毒样神经肌肉阻滞作用[3],后来又陆续发现刺桐生物碱主要有抗焦虑[4]㊁促进睡眠[5]㊁抗痉挛[6]㊁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7]㊁杀虫[8]等生物活性㊂查阅目前的文献综述得知,刺桐属植物的生物碱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初始于国外,发展于国外,国内研究报道较少,国内报道更多的是黄酮类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㊂在我国西南地区,刺桐属植物一直作为民间药物使用,且分布广泛,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此属植物进行生物碱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研究,继续寻找化学结构新颖和具有抗肿瘤生物活性的化合物㊂1 生物碱类成分1.1 刺桐碱类化学成分从刺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生物碱主要是刺桐碱类成分㊂刺桐生物碱具有独特的四环结构,其母核包含吲哚基本骨架与另一个二环的骈合,根据与吲哚环骈合的二环的结构差异可将其分为两大类[9],一类是刺桐烷类生物碱(Erythrinane alkaloid),母核为6-5-6-6环系骨架,即吲哚异喹啉的四环结构;另一类是高刺桐烷类生物碱(Homoerythrinane alkaloids),C环为7环,形成6-5-7-6环系骨架,即吲哚苯并氮杂卓骨架㊂刺桐生物碱的D 环多为苯基,少数为吡啶基或吡喃基㊂还有少数9位氮氧化形成季铵盐,一些11位㊁15位或16位和糖形成糖苷㊂根据这些不同归纳为以下几类㊂1.1.1 简单结构的刺桐碱母核为6-5-6-6环系骨架的刺桐生物碱是已知文献中报道的最多的一类生物碱㊂1α,2α-Dihydroxyerythralinne (1)[2],2α-Epoxyerythralinne (2)[2],2α-Epoxyerythrinine (3*)[2],Erythrivarine A (4*)[2],Erythrivarine B (5*)[2],Erythrivarine C(6)[2],10,11-Dioxoerythraline (7*)[10],Erythrisubine D (8)[2],Epierythratidine (9)[11],8-Oxoerysodine (10)[12],Erysotrine (11)[11],Erythristemine (12)[13],11β-Hydroxyerysotrine(13)[14],Epierythratine (14)[15],Erythratine (15)[16],11β-Hydroxyerythratine(16*)[17],Erythratine E(17*)[2],Erythratine F(18*)[2],Erythratine G (19)[2],8α-Acetatemethoxyerysotrine (20)[2],8α-(2-Oxopropyl)-erysotrine(21*)[18],Erythraborine14 广 州 化 工2018年5月H(22*)[19],ErythraborineI(23*)[19],Erythraborine J(24*)[19],Erythraborine K(25*)[19]Erythraborine L(26*)[19],ErythraborineM(27)[19],Erythrinan-8-oxo deriv(28)[20],Erytharbine(29)[21],8-oxoerthraline epoxide(30)[10],Erythratidinone(31)[8],11β-Hydroxyerthratinone(32)[2],Erythratine(33)[22],ErythriarborineN(34)[23],11β-Hydroxyerythratidine(35)[24],11β-Methoxyerythratidine(36*)[25],Erythrisubine O(37*)[2],Erythricrine P(38*)[23],Erythrisubine Q(39*)[2],ErythrisubineN-oxide R(40*)[2],11β-Hydroxyerythrisubine(41*)[2],Erythrisubine S(42*)[2],Erythratinone N-oxide(43*)[2],11β-Hydroxyerythratinone(44*)[2],Erythrisubine T(45*)[2],Erythrisubine U(46*)[2],Erythrisubine V(47)[2],11β-Epihydroxyerythratinone(48)[26],Erythratinone(49)[26],11β-Hydroxyerythratine(50)[17],Erythratine(51)[27],Erythratine N-oxide(52)[28],10,11-Dioxoerythratine(53)[28],Erythratidinone(54)[8],Epierythratidine(55)[4],Epierysotine(56)[29],Erysovine(57)[8],Erysodine(58)[5],11β-methoxyerysotrine(59)[30],Erysopine(60)[31],Erysotrine(61)[4],Erysodine(62)[5],11β-Hydroxyerysotrine(63)[32],Erysotramidine(64)[4],11β-Hydroxyerysotramidine(65)[33],10,11-Dioxoerysotrine(66)[34],Erysotrine(67)[4],Erytartine(68)[32],Erysotine N-oxide(69)[32],Erythrartine N-oxide(70)[32],11β-Hydroxyerysotramidine(71)[33],8-Oxo-11β-methoxyerysodine(72)[32],11β-Methoxyerysotrine(73)[34],Erythrabin(74)[34],11α-Methoxyhydroxyerysotramidine(75)[35],Erysovine(76*)[2],8α-Acetatemethoxyerythraline(77)[2],8α-Acetatemethoxy-11β-methoxyerythraline(78*)[2],8α-Acetatemethoxyerythrinine(79*)[2],8α-Carbomethoxyerythriniine(80*)[2],8α-(2-Oxopropyl)-11β-methoxyerythraline(81*)[2],8α-(2-Oxopropyl)erythrinine(82)[2],Erythrinine(83)[34],Erythraline(84)[4],11β-methoxyerythraline(85)[30],8-Oxoerythrinine(86)[36],8-Oxoerythraline(87)[7],8-Oxo-11β-methoxyerythraline(88)[4]㊂外国学者Rodrigues Serrano M A,Flausino O等[4]研究表明刺桐生物碱Erysodine㊁Erysothrine具有抗焦虑作用㊂Daiane SantosRosa,Silmara Aparecida Faggion等[6,49-50]从Erythrina mulungu分离出的刺桐碱(+)-Erythravine㊁(+)-11-α-Hydroxy-erythravine作用于wistar大鼠,结果表明其具有抗痉挛的作用㊂CresteyF.,Jensen A A等[7]研究表明Erysodine相对于Erysovine㊁Erythraline刺桐碱,其是最具有竞争力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㊂Callejon D R,Riul T B等[8]从E.verna中分离出的刺桐碱Erytharbine㊁Erythratidinone㊁Erysovine㊁Erythrinine㊁Erythraline㊁8-Oxoerythrinine作用于利什曼虫,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Erythrinine杀虫活性最好㊂第46卷第9期赵浩恩,等:刺桐属植物的生物碱类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15 1.1.2 内酯类刺桐碱15,16位缩合成内酯形成内酯类刺桐碱,内酯类刺桐碱也是已知报道的数量很少的一类刺桐碱㊂如β-Erythroidine (89)[19],8-Oxo-β-erythrodine(90)[38],α-Erythroidin(91)[38],8-Oxo-α-erythrodine(92)[38]㊂1.1.3 含两个氮杂环的刺桐碱查阅文献可知,含两个氮杂环的刺桐碱的另一个氮一般位于16位,其它位置没有文献报道,且数量很少,如Erythrivarine(93)[39],8-Oxo-erymelanthine(94)[40]㊂1.1.4 季铵盐刺桐碱9位氮原子易氮氧化形成季铵盐,化合物103(Hypahorine)是一个由吲哚类母核形成的内酯盐㊂这种类型的化合物有11β-Methoxyerythraline (96)[41],Erythraline N -oxide (97)[42],Erythricrine A(98)[2],Erythrartine N -oxide(99)[32],11β-Methoxyerysotrine N -oxide (100)[33],Erysotrine N -oxide(101)[32],11β-Hydroxyerythratidine N -oxide (102)[19],Hypahorine(103)[43]㊂Ozawa M,Honda K 等[5]用从E .velutina (Leguminosae.)分离出的吲哚生物碱Hypaphorine 作用于小鼠,研究结果表明,其具有促进睡眠的作用㊂1.1.5 刺桐碱糖苷还有一些刺桐碱的11位㊁15位或16位和6碳糖形成糖苷㊂这种化合物如Erythraline (104)[17],Erythriarborine B (105)[2],Erythriarborine C (106)[2],Glucoerysodine (107)[20]㊂在E .velutina [51]种子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107,Masaaki Ozawa 等将其与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RAIL)结合,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107表现出了增强细胞毒性的作用㊂1.2 其它生物碱类成分除以上生物碱外,该属植物还含有增碳降碳的生物碱(107~108)和异喹啉生物碱(109~112),但是含量不多㊂有Discretamine (109)[44],Erythrisubine A (110)[2],(s )-Norreticuline (111)[45],(s )-Reticuline (112)[46],Norisoorientaline(113)[47],Erythrinabine(114)[48]㊂3 讨 论当3位是甲氧基,15位和16位其中有一个是甲氧基或者都有甲氧基,其它位置没有取代基;当3位是甲氧基,15和16位形成亚甲二氧基,8位是羰基,其它位置没有取代基;这两种类型的刺桐生物碱表现出增强细胞毒性的作用,如化合物62,67,76,84,87,107㊂当3位是羟基,15位和16位有一个是甲氧基或者都有甲氧基,11位是羟基或者没有羟基,其它位置都没有取代基,这种类型的刺桐碱表现出抗焦虑作用,如化合物58㊂当3位,15位和16位都是甲氧基,11位是羟基,其它位置没有取代基;或者8位是羰基,其它位置没有取代基,这两种类型的刺桐碱表现出抗痉挛作用,如化合物63,64㊂当3位,15位都是甲氧基,16位是羟基,11位有羟基或者没有羟基,其它位置没有取代基,这种类型的刺桐碱表现出DPPH 清除自由基作用;当3位是甲氧基,15位和16位其中,有一个是甲氧基,其它位置没有取代基;或者当3位是甲氧基,15和16位形成亚甲二氧基,其它位置没有取代基;这两种类型的刺桐生物碱表现出抗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作用,如化合物57,58,84㊂当3位是甲氧基,15和16位形成亚甲二氧基,8位是羰基,其它位置没有取代基;当3位是甲氧基,15和16位形成亚甲二氧基,11位是羟基,其它位置没有取代基;或者11位是羟基,8位是羰基,其它位置没有取代基;这种类型的刺桐碱表现出杀虫作用,如化合物83,84,86㊂4 结 语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刺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了上百个生物碱成分,为该类生物碱的结构研究及药物开发利用提供了物质和理论基础㊂此外,国内学者研究发现,部分二聚体的刺桐生物碱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为进一步寻找刺桐生物碱结构的多样性,为生物活性的筛选提供物质基础,我们将继续进行刺桐生物碱成分的研究㊂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开展以植物的亲缘关系及化学成分结构为导向的活性天然产物化学成分的研究;与此同时,还需要关注化学成分是来源于天然产物还是人为产生的化合物,这将有利于我们对刺桐属植物进行合理开发与综合利用,必将为人们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㊂16 广 州 化 工2018年5月参考文献[1] 唐峥嵘,王利勤,叶广达.刺桐属植物的生物碱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2,40(2):43.[2] 张冰洁.九种植物生物碱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云南:昆明植物研究所,2016.[3] Craig L E,Erythrina alkaloids(curare like effects).In:Manske RHF,Holmes HL(eds).[4] (a)Rodrigues Serrano M A,de Luca Batista A N,Bolzani V d S,etal.Anxiolytic-like Effects of Erythrinian Alkaloids from Erythrinasuberosa[J].Quimica Nova.,2011,34,808-811;(b) Flausino O Jr,Santos L d A,Verli H,et al.Anxiolytic Effects of Erythrinian Alkaloids from Erythrina mulungu[J].J.Nat.Prod., 2007,70:48-53.[5] Ozawa M,Honda K,Nakai I,et al.Hypaphorine,an indole alkaloidfrom Erythrina velutina,induced sleep on normal mice[J].Bioorg.Med.Chem.Lett.,2008,18(14):3992-3994.[6] Faggion S A,Siqueira Cunha A O,Fachim H A,et al.Anticonvulsantprofile of the alkaloids(+)-erythravine and(+)-11-α-hydroxy-erythravine isolated from the flowers of Erythrina mulungu Mart ex Benth (Leguminosae-Papilionaceae)[J].Epilepsy&Behavior,2011,20(3):441-446.[7] Crestey F,Jensen A A,Borch M,et al.Design,Synthesis,and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Erythrina Alkaloid Analogues as Neuronal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Antagonists[J].J.Med.Chem., 2013,56:9673-9682.[8] Callejon D R,Riul T B,Feitosa L G P,et al.LeishmanicidalEvaluation of Tetrahydroprotoberberine and Spirocyclic Erythrina-Alkaloids[J].Molecules,2014,19(5):5692-5703.[9] W Herz.,H Falk.,G W.Kirby.,et al.Synthesis Pathways toErythrina Alkaloids and Erythrina Type Compounds[J].Chemistry of Organic Natural Products,2007,1-62.[10]Tanaka H.,Tanaka T.,Etoh H.,et al.Two new erythrinan alkaloidsfrom Erythrina x bidwillii[J].Heterocycles,1999,51(11):2759-2764.[11]Chawla A.S.;Chunchatprasert S.;Jackson A.H.,Studies ofErythrina alkaloids:VII 13C NMR spectral studies of some Erythina alkaloids[J],Magn.Reson.Chem.,1983,21(1):39-41. [12]Amer M.E.,El-Mssry S.,Shamma M.,et al.Three NovelGlycodienoid Alkaloids from Erythrina lysistemon[J].J.Nat.Prod., 1991,54(1):161-166.[13]He M M,Qu C R,Ding B B,et al.Total Synthesis of(±)-8-Oxo-erythrinine,(±)-8-Oxo-erythraline,and(±)-Clivonine[J].Eur..Chem.,2015,15:3240-3250.[14]Sarrogiotto M H,Filho H L,Marsaioli A J,Can.J.Chem.,1981,59(18):2271-2275.[15]Barton D H R,James R,Kirby G W,et al.The biosynthesis of theErythrina alkaloids[J].J.Chem.Soc.C,1967,6:266-268. [16]Barton D H R,James R,Kirby G W,et al.Phenol oxidation andbiosynthesis.18.The structure and biosynthesis of Erythrinaalkaloids [J].J.Chem.Soc(C),1968,10:1529-1537.[17]Jackson A H,ChawlaA S.Studies of Erythrina alkaloids.V.G.C./M.S.investigations of alkaloids in the seeds of Erythrina subumbrans, Erythrina lanata,Erythrina rubrinervia,Erythrina acanthocarpa, Erythrina variegata,and Erythrina melanacantha[J].Allertonia,1982, 3:39-45.[18]He Y,Funk R.L.Total syntheses of(+/-)-beta-erythroidine and(+/-)-8-oxo-beta-erythroidine by an intramolecular Diels-Alder cycloaddition of a2-amidoacrolein[J].Org.Lett.,2006,8:3689-3692.[19]吴静.两种刺桐和药用狗牙花生物碱成分的分离与结构鉴定[D].云南:昆明植物研究所,2017:9-13.[20]Sano T,Toda J,Tsuda Y.Dioxopyrrolines.XXIII.Syntheses ofErythrina and related alkaloids:Total synthesis of erysotrine and erythraline[J].Heterocycles,1982,18:229-232.[21]Tanaka H,Hattori H,Tanaka T,et al.A new Erythrina alkaloid fromErythrinaherbacea[J].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2008,62(2): 228-231.[22]Barton D H R,James R,Kirby G W,et al.Structure and Biosynthesisof Erythrina Alkaloids[J].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C-Organic,1968(12):1529-1537.[23]肖文娜.鹦哥花生物碱成分及活性研究[D].昆明:昆明医科大学,2016:25-49.[24]Toshio O,Yosuke T,Takashi F,et al.First Total Synthesis of(+)-11-Hydroxyerythratidine[J].Synlett,2009,7:1041-1046. [25]Chawla A S,Redha F M J,Jackson A H.Alkaloids in seeds of fourErythrinaspecies[J].Phytochemistry,1985,24(8):1821-1823. [26]Boar R B,Widdowson D A.Mass spectra of the Erythrina alkaloids:anovel fragmentation of the spiransystem[J].J.Chem.Soc(B),1970, 8:1591-1595.[27]Barton D H R,James R,Kirby G W,et al.Phenol oxidation andbiosynthesis.18.The structure and biosynthesis of Erythrinaalkaloids [J].J.Chem.Soc(C),1968,10:1529-1537.[28]Rukachaisirikul T,Innok P,Suksamram A.Erythrina Alkaloids and aPterocarpan from the Bark of Erythrinasubumbrans[J].J.Nat.Prod., 2008,71:156-158.[29]Millington D S,Steinman D H,Rinehart Jr K L.Isolation,gas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and structures of new alkaloids from Erythrina folkersii and Erythrina salviiflora[J].J.Am.Chem.Soc.,1974,96(6):1909-1917.[30]Letcher R M.Alkaloids of Erythrina lysistemon.11-methoxyerythraline,a new alkaloid[J].J.Chem.Soc(C),1971: 652-654.[31]Cuil Thuong P T,Fomum Z T,et al.A new erythrinan alkaloid fromthe seed of Erythrinaaddisoniae[J].Archives of Pharmacal Research, 2009,32(3):325-328.[32]Sarragiotto M H,Leitao H,Marsaioli A J,et al.Erysotrine-N-oxide,two novel alkaloids from Erythrina mulungu[J].Canadian Journal of Chemistry-Revue Canadienne De Chimie,1981,59(18):2271-2275.[33]Juma B F,Majinda R R T.Erythrinaline alkaloids from the flowers andpods of Erythrina lysistemon and their DPPH radical scavengingproperties[J].Phytochemistry,2004,65(10):1397-1404.[34]Wanjalla C C W,Juma B F,Bojase G.et al.Erythrinaline Alkaloidsand Antimicrobial Flavonoids from Erythrina latissimi[J].Planta.Med.,2002,68(7):640-642.[35]Ito K,Furukawa H,Tanaka H.Studies on the Erythrina Alkaloids.VI.Alkaloids of Erythrina arborescens Roxn.Extraction and of Alkaloids [J].Yakugaku Zasshi.,1973,93(12):1611-1616. [36]Isobe K,Mohri K,Takeda N,et al.Stereoselective Introduction ofOxygen Functionlities at the11β-Position of Erythrinan Skeleton:Total Syntheses of(±)-Erythristemine and(+)-Erythrartine[J].Chemicaal and Pharmecetical Bulletin,1994,42(2):197-203. [37]Chawla A S,Gupta M P,Jackson A H.Alkaloidal Constituents ofErythrina crista-galliFlowers[J].J.Nat.Prod.,1987,50(6):1146-1148.[38]Sefirin Djiogue,Maria Halabalaki1.Erythroidine Alkaloids:A NovelClass of Phytoestrogens[J].Planta.Med.,2014,80:861-862. [39]Zhang B J,Bao M F,Zeng C X.Dimeric Erythrina Alkaloids from theFlower of Erythrinavariegate[J].Org.Lett.,2014,16(24):6400-6403.(下转第19页)第46卷第9期秦芳芳,等:煤基沥青烯的结构与性能19难,其转化为油的速度远低于煤中的 活性组分”转化为油的速度,需更高活性的催化剂及更苛刻的反应条件,导致煤加氢液化工艺对设备要求较高㊂因此,沥青烯加氢利用成本较高,对促进资源合理利用意义不大㊂在制备炭材料方面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沥青烯结构复杂㊁分子量分布较广,聚合缩合及炭化时难以获得规整有序的结构,限制了其应用性能㊂沥青烯易石墨化,将其经溶剂热过程形成微球,制备石墨化碳微球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过程简单和结构可控的优点,是沥青烯利用的新途径㊂沥青烯由于具有较高的芳香性和含碳量,容易发生聚合或交联,因而适宜作为制备炭材料的前驱体㊂但其具有热塑性,不宜直接炭化制备多孔炭㊂国内外主要采用硬模板法制备沥青烯基多孔炭[12]㊂但硬模板合成多孔炭过程复杂,结构可控性差,另外除去模板时需消耗大量的酸碱溶液,既提高了成本又造成环境污染,限制了沥青烯基多孔炭的实际应用㊂因此,沥青烯在可控条件下进行热缩聚合成大分子,通过改变热缩聚历程实现高芳香度㊁窄分子量分布且分子中含适量烷基侧链和环烷结构,进而获得优质的可纺沥青,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㊂5 结 语沥青烯的结构决定其化学性能和应用途径,认识其形成规律和结构控制,是高效利用沥青烯的基础;结构可控㊁分子量分布集中㊁杂原子含量低的沥青烯是合成新型功能炭材料的优质前驱体㊂研究沥青烯分子组成和解析,实现结构控制与调节,不仅可获得煤液化机理信息,而且对煤分级转化过程中富碳产物的后续利用至关重要,因此研究沥青烯的结构控制㊁利用途径对于优化整个煤液化过程的经济性㊁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深入认识复杂的煤分子结构具有实际意义㊂参考文献[1] Wang Z C,Ge Y,Shui H F,et al.Molecular structure and size ofasphaltene and preasphaltene from direct coal liquefaction[J].Fuel Process Technol.,2015,137:305-311.[2] Wargadalam V J,Norinaga K,Lino M.Size and shape of a coalasphaltene studied by viscosity and diffusion coefficient measurements [J].Fuel,2002,81:1403-1407.[3] Badre S,Goncalves C C,Norinaga K,et al.Molecular size and weightof asphaltene and asphaltene solubility fractions from coals,crude oils and bitumen[J].Fuel,2006,85:1-11.[4] Yang Q J,Kandt A R,Miller S F,et al.Effect of Process Parameterson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Coal-Derived Liquids[J].Energ Fuel, 2011,25:2119-2129.[5] Rogel E,Ovalles C,Vien J,et al.Asphaltene content by the in-linefiltration method[J].Fuel,2016,171:203-209.[6] Li X,Hu H Q,Zhu S W,et al.Kinetics of coal liquefaction duringheating-up and isothermal stages[J].Fuel,2008,87:508-513. [7] Rogel E,Ovalles C,Vien J,et al.Asphaltene Solubility Properties bythe In-Line Filtration Method[J].Energ Fuel,2015,29:6363-6369.[8] Nie Y,Bai L,Li Y,et al.Study on Extraction Asphaltenes from DirectCoal Liquefaction Residue with Ionic Liquids[J].Ind Eng Chem Res, 2011,50:10278-10282.[9] Bai L,Nie Y,Huang J,et al.Efficiently trapping asphaltene-typematerials from direct coal liquefaction residue using alkylsulfate-based ionic liquids[J].Fuel,2013,112(10):289-294. [10]Wang S Q,Liu J J,Zhang L Y,et al.Colloidal Interactions betweenAsphaltene Surfaces in Toluene[J].Energ Fuel,2009,23:862-869.[11]Lei H,Yang S L,Qian K,et al.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andApplication of the Asphaltene Precipitation Envelope[J].Energ Fuel, 2015,29:6920-6927.[12]Wang L P,Zhou Y,Qiu J S.Influence of pore structures on the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asphaltene-based ordered mesoporous carbons[J].Micropor Mesopor Mat,2013,174:67-73.(上接第16页)[40]Yoshida Yuki,Mohri Kunihiko,Isobe Kimiaki,et al.Biomimetic TotalSynthesis of(±)-8-Oxoerymelanthine[J].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2009,74(16):6010-6015.[41]Dagne E,Steglich W.8-Oxoerythrinine:An alkaloid fromErythrinabrucei[J].Phytochemistry,1984,23(2):449-451. [42]Ozawa M,Kawamata S,Etoh T,et al.Structures of New ErythrinanAlkaloids and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Inhibitors from Erythrina crista-galli[J].Chem.Pharm.Bull.,2010,58(8):1119-1122. [43]Kondo K,Nishi J,Ishibashi M,et al.Two New Tryptophan-DerivedAlkaloids from the Okinawan Marine Sponge AplysinaSp[J].J.Nat.Prod,1994,57(7):1008-1011.[44]Leboeuf M,Cave A,Tohami M E.Alkaloids of Annonaceae.XXXV.Alkaloids of DesmosTiebaghiensis[J].J.Nat.Prod.,1982,45(5): 617-623.[45]Chang L,Hagel J M,Facchini P J.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O-methyltransferases Involved in the Biosynthesis of Glaucine in Glaucineflaucium[J].Plant.Physiol,2015,169(2):1127-1140.[46]Castro-Saavedra S Fuentes-Barros G,Tirapegui C,et al.Phytochemical Analysis of Alkaloids from the Chilean Endemid TreeCryptocarya alba[J].Journal of the Chilean Chemical Society,2016,61(3):3076-3080.[47]Toni M Kutchan,Heinz Dittrich.Characterization and Mechanism of theBerberine Bridge Enzyme,a Covalently Flavinylated Oxidase of Benzophenanthridine Alkaloid Biosynthesis in Plants[J].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1995,270(41):24475-24481.[48]Erythrinaarborescens[J].Chin.Chem.Lett.,1999,10(2):139-142.[49]Daiane Santos Rosa,Silmara Aparecida Faggion,et al.An alkaloidextracted from flowers of Erythrina mulungu Mart.ex Benth:Evaluating its anticonvulsant and anxiolyticpotential[J].Epilepsy&Behavior, 2012,23(3):205-212.[50]Silmara Aparecida Faggion,Alexandra Olimpio Siqueira Cunha.Anticonvulsant profile of the alkaloids(+)-erythravine and(+)-11-α-hydroxy-erythravine isolated from the flowers of Erythrina mulungu Mart ex Benth(Leguminosae-Papilionaceae)[J].Epilepsy& Behavior,2011,20(3):441-446.[51]Terezinha de Jesus Faria,Mariana Carrara Cafeu,Gisele Akiyoshi,etal.Alkaloids from Flowers and Leaves of Erythrina speciosa Andrews [J].Quim.Nova,2007,30(3):525-527.。

植物来源的生物碱类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植物来源的生物碱类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植物来源的生物碱类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对医药领域的深入研究,生物碱类化合物因其独特的药理活性和广泛的生物活性,已成为新药研发的重要来源。

特别是植物来源的生物碱类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尤为广阔。

这类化合物能够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从而增加乙酰胆碱的含量,进一步影响神经传导,对于治疗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近年来植物来源的生物碱类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包括其提取工艺、作用机制、构效关系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未来相关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二、乙酰胆碱酯酶及其抑制剂概述乙酰胆碱酯酶(AChE)是一种水解酶,其主要功能是催化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的水解,从而终止胆碱能神经的突触传递。

在生物体内,AChE在神经-肌肉接点、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外周神经系统等多个部位发挥关键作用,对于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因此,AChE也成为了许多神经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的重要治疗靶点。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是一类能够抑制AChE活性的化合物,通过抑制ACh的水解,增加突触间隙中ACh的浓度,从而增强胆碱能神经的传递功能。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就开始了对AChEI 的研究,并发现了多种具有抑制AChE活性的化合物,如毒扁豆碱、他克林等。

然而,这些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些副作用,如他克林的肝脏毒性等,限制了其应用。

近年来,随着天然产物研究的深入,从植物中发现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植物来源的AChEI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其化学结构和抑制机制各异,为开发新型、高效、低毒的AChEI 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例如,从某些药用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类化合物,就被发现具有显著的AChE抑制活性,并显示出良好的神经保护和治疗潜力。

因此,对植物来源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对于寻找新型神经性疾病治疗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碱

生物碱

五、生物碱类物质的毒副作用
双稠吡咯啶生物碱能引起人的肝静脉闭 塞症,动物长期摄入可导致肝硬化和肝 癌。 倒千里光碱主要具有肝毒性。
结语与展望
生物碱是一类重要的天然化合物,目前 对中药中生物碱类物质的药理活性研究 资料较多,而对生物碱类物质的作用机 制和构效关系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生物碱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尚处于 初期阶段 同时进一步丰富和提高生物碱类化合物 的体内分析方法。
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苦豆碱、槐果碱、槐定碱、苦参碱、野靛碱、 槐胺碱、氧化苦参碱均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主 要是免疫抑制作用,它们能抑制抗体形成细胞 的产生,抑制抗体的生成。 汉防已甲素具有很强的免疫调节功能,通过下 调T细胞蛋白激酶C信号传导通路,抑制T细胞 增殖,减少IL-2的分泌及下调T细胞激活抗原 CD71的表达。
三、对平滑肌的作用
苦豆子总碱和一些单体生物碱均能对抗 由炎症介质诱导的离体豚鼠回肠收缩 苦参碱能明显对抗组胺、乙酰胆碱兴奋 气管平滑肌而达平喘作用 槐果碱对离体豚鼠支气管平滑肌有松驰 作用 汉防已甲素能降低膀胱平滑肌的收缩力 (P<0.01)
四、保肝作用
氧化苦参碱防治CCL4造成的大鼠慢性肝 损伤纤维化,抑制胶原合成和肝内纤维 组织增生,下调血清透明质酸,IV型胶 原,TNF-α水平,其机制是通过抑制肝内 星状细胞的增殖而减缓纤维化形成。
中药生物碱类物质实验药理学 研究进展
生物碱(alkaloids)是一类重要的天然 有机化合物。 生物碱结构多样,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和 明显的药理作用,主要有心血管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抗炎、抗菌、抗病毒、 保肝、抗癌等。
生物碱物质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一、抗心率失常的作用
苦参碱类 苦参碱(matrine,Mat)、氧化苦参碱、槐果 碱 直接抑制心肌细胞膜Na+内流的作用 显著增加乌头碱诱发大鼠室性早搏、室速和室 颤的用量,显著缩短BaCL2诱发心律失常的时程 负性自律性、负性频率、负性传导作用可能是 Mat抗心律失常作用的药理基础。 生物碱提高DET,延长ERP是其抗心率失常的作 用机制。

生物碱类化合物抗菌活性研究进展_李杨

生物碱类化合物抗菌活性研究进展_李杨

sion and phenotypic variation in plant polyp loids [J ].AnnualRev P lant B iol ,2007,58:377-406.[36] Buggs R J A ,Dou st A N ,T ate J A ,et al .Gene loss and si -len cing in Tra gopogon miscellus (Asteraceae ):comparis on of natu ral and syn th etic allotetrap loids [J ].Her ed ity ,2009,103(1):73-81.[37] Luca C .T he ad vantages and disadvan tages of being polyploid [J ].Na t Rev Genet ,2005,6:835-846.[38] 吴云江,陈庆富.二倍体和四倍体栽培苦荞的细胞学比较研究[J ].广西植物,2001,21(4):344-346.[39] Abbott R J ,Low e A J .Origins ,estabishment and evolu tion of new polyploid species :S enecio cambrensis and S .ebora -cen sis in the British Isles [J ].Bot J Linnean Society ,2004,82:467.[40] Auger D L ,Gray A D ,Ream T S ,et al .Nonadditive gene ex pres sion in diploid and trip loid hyb rids of maize [J ].Gene -tics ,2005,169:389-397.[41] Yadegari R ,Drew s G N .Female gam etophyte development [J ].P lant Cell ,2004,16:133-141.[42] M c Cormick S .Control of male gam etophyte development [J ].P lant Cell ,2004,16:142-153.[43] Singh R J .P lant Cy togenetics [M ].Boca Raton :CRC Pres s ,2003.[44] Bhatt P N ,Bhatt D P ,Su ssex I M .Organ regeneration from leaf disks of So lanum nigr um ,S .d ulcamara an d S .khasia -num [J ].P lant Genet Breed ,1979,95(4):355-362.[45] 段英姿,客绍英,曹 静,等.秋水仙碱诱导南丹参多倍体的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6):445-448.[46] Zhang G H ,Peng H ,Li P C ,et a l .The microar ray analysis for gene expres sion in hap loids and diploids derived from twin -seedling rice [J ].S ci China Series C :Lif e S ci ,2008,51(6):503-512.[47] Blanc G ,W olfe K H .W idespread paleopolyploidy in model plant s pecies inferred from age distributions of du plicate genes [J ].P lant Cell ,2004,16:1667-1678.[48] Cui L ,W all P K ,Leeb ens -M ack J H ,et al .Widesp read ge -nome duplications th rough out th e history of flow ering p lan ts [J ].Genome Res ,2006,16:738-749.[49] Ramsey J ,S chemske D W .Neopolyploidy in flowering p lan ts [J ].Ann Rev Ecol S yst ,2002,33:589-639.[50] 杨 继.植物多倍体基因组的形成与进化[J ].植物分类学报,2001,39(4):357-371.[51] C omai L .Genetic and epigenetic interactions in allopolyploidp lan ts [J ].P lan t Mol B iol ,2000,43:387-399.[52] W endel J F .Genom e evolu tion in polyploid s [J ].P lant MolBiol ,2000,42:225-249.[53] S ong K ,Lu P ,T ang K ,et a l .Rapid genome change in syn -thetic polyploids of Br assica an d its implications for polyploid evolution [J ].P roceed N at Aca d Sci US A ,1995,92:7719-7723.[54] Ferrie A M R .C urrent status of doubled hap loids in medici -nal plants [A ].Advances in Hap loid Prod uction H ig herP lants [M ].Dordrecht :S pringer ,2008.[55] Ferrie A M R ,Bethune T ,Kern an Z .An overview of prel im -inary stud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doubled haploid protocols for nutraceu tical species [J ].Acta Phy siol P lant ,2005,27:735-741.[56] Iqbal M C M ,W ijesek ara K B .A brief tem perature puls e en -hances th e com petency of micros pores for androgenesis in Da -tur e metel [J ].P lant Cell Tiss Org Cu lt ,2007,89:141-149.[57] C hand S ,Sahraw at A K .Em bryogenesis and plant regenera -tion from unpollinated ovary culture of P s ora lea cory li fo lia [J ].B iol P lant ,2007,51:223-228.[58] Zhao F C ,Nilanthi D ,Yang Y H ,et al .Another cultu re andh aploid plant regeneration in purple coneflow er (E chinacea p urp urea L .)[J ].Plant Cell Tiss Or g Cu lt ,2006,86:55-62.[59] Nilan thi D ,C hen X L ,Zhao F C ,et a l .Influence of gen edos e on in vitro culture responses of purple coneflower (Echinacea p ur pur ea L .)[A ].Proceeding s o f The 3rd In -ter nationa l Con fer ence on B ioin formatics and B iomed ical Eng ineering [C ].Beijing :T he Institute of E lectrical and E -lectronics Engineers ,2009.[60] Kash kush K ,Feldman M ,Levy A A .Transcriptional activa -tion of retrotransposons alters the exp ression of adjacent genes in w heat [J ].Na t Genet ,2003,33(1):102-106.[61] F ransz P ,De Jong J H ,Lys ak M ,et al .Interphase chromo -s om es in Ar abidop sis are organized as w ell defined chromo -centers from w hich euch romatin loop s emanate [J ].P roceed Na t Acad S ci US A ,2002,99:14584-14589.[62] Hegarty M J ,H iscock S J .Genomic clues to the evolu tionarysuccess of review polyploid plan ts [J ].Curr B iol ,2008,18:435-444.生物碱类化合物抗菌活性研究进展李 杨1,2,左国营1(1.昆明总医院天然药物研究中心,云南昆明 650032;2.昆明医学院,云南昆明 650031)摘 要:生物碱作为一类重要的天然产物,其数量众多,结构类型复杂。

生物碱类植物化学物治疗和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生物碱类植物化学物治疗和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生物碱类植物化学物治疗和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李宝龙;单毓娟;刘旭;贾博宇;周忠光【摘要】Alzheimer disease (AD) is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senile dementia, a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without effective therapeutic drugs. At present, some phytochemicals with excellent bioactivities in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AD have been targeted in the field of new drugs exploitation.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related literatures published recently which mainly show the latest and resegrch progress of a variety of alkaloids such as galanthamine, physostigmine, huperzine, vinca -derived alkaloids, nicotin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herapy for AD.%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老年痴呆型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研究与开发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有效植物化学物是当今医药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对近年来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加兰他敏、毒扁豆碱、石杉碱、长春花属以及烟碱等生物碱类植物化学物治疗和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年(卷),期】2012(040)003【总页数】3页(P145-147)【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植物化学物;生物碱【作者】李宝龙;单毓娟;刘旭;贾博宇;周忠光【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9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05植物化学物(phytochemicals)是植物中存在一类生物活性成分,由种类繁多的化学物质组成。

川乌生物碱类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川乌生物碱类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川乌生物碱类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目的:分析了川乌生物碱药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方法:经过文献研究法总结相应的文献资料,检索川乌生物碱类成分及药理作用相关的文献资料,总结归纳资料的观点与结论。

结果:近几年,越来越多学者开始研究二萜生物碱,并且发表了不少报道,为川乌的医学应用提供了参考。

川乌两类药品具备去寒、止疼、去风、清湿等功用,其还是临床中普遍运用的药材。

结论:研究得出川乌生物碱药理作用主要包含抗抑郁作用、抗肿瘤作用、镇痛作用、抗炎作用等,为了提高川乌生物碱应用效果,需要针对药物药理作用用药。

关键词:川乌;生物碱类;成分;药理作用1 绪论1.1选题意义/背景及目的川乌是一种毛茛科植物,是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iDebx.)干燥的母根,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

川乌的外形较高,高度为60~120厘米之间,宽度在5~12cm。

川乌的形态明显,块根通常是2个连生,叶互生,茎比较直,具柄,叶片呈现卵圆形,掌状3深裂,两侧裂片再2裂,边缘具粗齿或缺刻。

其外在颜色各有分层,颜色不同。

其花序长度在不同的植物表皮长度不同,且呈现出来的颜色也不相同,具有不同的外形特征。

川乌的花期一般在6~7月,果期在7~8月。

川乌这种药物有大毒,主要功效是温经止痛与祛风除湿,可以有效的治疗风湿疾病和关节疼痛等。

川乌中含有许多有效的化合物,其中的活性成分主要是各种碱类,具有良好的药理作用,可以有效的抗抑郁、抗肿瘤、镇痛、抗炎等。

川乌主要生长在四川地区[1],因此也被称之为乌头,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叫法,它还有众多别名。

川乌是种带毒的草药,中毒以后,会出现发热、头昏、恶心等症状,它会使中毒者身体虚弱无力,呼吸不畅,心律失常等,中了川乌毒以后,其身体内在和外在的表现都比较明显。

但是,川乌不仅是一种毒草,如果加以利用,发掘它的其他药理药效价值,它还可以被应用于临床医学的治疗当中。

古代关于川乌的记载有很多,《普济本事方》中有关川乌的记载写到,生川乌可用于治风寒湿痹,麻木不仁[2]。

黄连中生物碱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连中生物碱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连中生物碱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黄连中生物碱主要包括黄连碱、巴马汀、表小檗碱、药根碱,具有抗菌、抗炎、降血脂、降血糖、减肥、抗焦虑、抗肿瘤、保护胃黏膜等多种药理学作用,在心脑血管病、痴呆、糖尿病、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

【关键词】黄连;生物碱;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生物碱是含负氧化态氮原子,存在生物有机体中的环状化合物,常表现出较强的生物活性[1]。

黄连是常用中药材,属毛莨科黄连属,始载于《神农百草经》,其根茎呈连珠状且色黄而被称为“黄连”,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功效[2]。

中药药理学研究是当前药学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文对黄连中生物碱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行概述。

1 黄连中生物碱成分研究进展小檗碱又称黄连素,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黄连是提取小檗碱的主要药材,目前已开发出多种制剂。

黄连素是一种氮杂环化合物,在生物系统中可经氨基酸合成,熔点145℃,小檗碱以季铵型、醛型、醇型三种不同形成存在,其中前者最多。

黄连碱主要来源于黄连根茎,是一种常见的异喹啉生物碱,在乙醇溶液中可以浅黄色针状结晶形式存在,其硫酸盐为黄色晶体,不溶于水和乙醇。

巴马汀又被称为黄藤素,是黄连中特殊的生物碱,主要存在于黄连根茎部位,熔点198-201℃,易溶于热水,但在有机溶液中不易溶解,经氢化可生产延胡索乙素。

药根碱属四氢异喹啉生物碱,组成与黄连素基本相同,熔点208~210℃,碘化物呈红黄色,易溶于水、乙醇,硝酸盐为黄棕色针状晶体,分解温度228~229℃。

2 黄连中生物碱药理作用研究进展黄连中生物碱含量丰富,具有较好的抗菌作用,为天然的抗菌药物,长期以来被用于感染性疾病治疗;近年来还被用于防治老年痴呆性疾病[3]。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黄连素的药理作用研究越来越深入,为黄连价值开发奠定了基础。

2.1 抗菌作用黄连中的四种生物碱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为一种广谱抗菌药物,研究证实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如伤寒杆菌、肠炎沙门氏杆菌、金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生物碱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生物碱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3-03-17; 修订日期:2003-09-18作者简介:蒙其淼(1979-),男(汉族),广西横县人,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药物分析工作.生物碱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蒙其淼,梁 洁,吴桂凡,陆 晖(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南宁 530001)摘要:对生物碱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和分析。

生物碱类化合物具有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抗炎、抗菌、抗病毒、保肝、抗癌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

关键词:生物碱类化合物; 药理作用中图分类号:R 28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05(2003)11-0700-03 生物碱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植物中,有多种生物学活性。

本文就其药理作用研究情况作一概述。

1 心血管系统作用苦参碱类生物碱是以苦参碱为代表的化学结构相似的一类生物碱,存在于豆科植物苦参、苦豆子、及广豆根中,主要包括苦参碱(matr ine ,M at )、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 )、槐果碱(sopho-car pine )等。

大量实验研究表明苦参碱类生物碱在强心和抗心率失常功能方面具有显著而肯定的作用,它们均能对抗乌头碱、哇巴因、氯仿-肾上腺素、氯化钡及冠脉结扎等诱发的动物实验性心率失常,且多为室性心率失常[1]。

临床应用苦参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心率失常,发现苦参对房性、室性心率失常均有作用[2]。

苦参碱提高DET ,延长ERP 是其抗心率失常作用机制。

槐果碱(sophocarpine )能对抗室性心率失常,可能是通过对心脏的直接作用及通过神经系统对心脏的间接作用。

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对心肌表现为正性肌力作用,能使离体家兔心房和豚鼠乳头肌标本、离体蛙心和蟾蜍心脏收缩力加强,振幅增加,并呈剂量依赖关系。

用电激动左心房实验证明,苦参碱的正性肌力作用可被Ca 6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显著抑制,推测其可能与激活钙通道有关。

苦参总碱还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扩张离体兔的肾及耳血管,能延长小鼠在常压下的耐缺氧时间。

刺桐属植物的生物碱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刺桐属植物的生物碱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刺桐属植物的生物碱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唐峥嵘;王利勤;叶广达【摘要】The main constituents of Erythrina plants were flavonoids and alkaloids. The alkaloids were erythrina alka- loids which had TRAIL- enhancing, antibacterial, anticonvulsant activity and DPPH radical scavenging properties. The alkaloids and their bioactivities were summarized to supply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further exploitation of Erythrina species.%刺桐属(Erythrina)植物的主要成分有黄酮和生物碱。

其中生物碱成分的结构类型主要为刺桐生物碱,药理作用主要有增强细胞毒性,抗焦虑,抗痉挛和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

本文对此属中分离得到的生物碱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今后对此属植物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广州化工》【年(卷),期】2012(040)002【总页数】4页(P43-46)【关键词】刺桐属;生物碱;药理作用【作者】唐峥嵘;王利勤;叶广达【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1刺桐属(Erythrina L.)植物蝶为形花科(蝶形花科植物亦有学者将其置于豆科植物Leguminosae中作为亚科处理)植物,约200种,分布于全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5种,产西南部至南部,引入栽培的约有5种[1]。

此属木材可作器具和造纸原料,根和树皮亦入药,如鹦哥花(E.arborescens)树皮有祛风除湿的作用;龙牙花(E.corallodendron)树皮有麻醉和镇静作用;刺桐(E.variegata)树皮和根皮入药,称海桐皮,具有前两种植物同样的作用,但有毒性且有积蓄作用,毒性主要表现为心肌及心脏传导系统的抑制[1]。

植物生物碱在医药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植物生物碱在医药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植物生物碱在医药领域的研究与应用3沈以红1 朱 见2 李 竞2(1.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2.西南大学药学院 重庆 400716)摘 要 生物碱(alkaloids )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植物中的含氮碱性有机化合物,它具有明显的药理学活性,是人类使用的最古老药物之一。

本文对植物生物碱的种类和药理活性如抗肿瘤、抗炎、抗病毒、降血糖等及在中医药中的应用作一个概述和分析。

关键词 植物生物碱 生理活性生物碱(al kaloi ds)是一类存在于天然生物界中含氮原子的碱性有机化合物,主要产生于高等植物中,但低等有机体和某些动物中也能产生,具有明显的药理学活性[1]。

大多数生物碱为含氮的杂环化合物是人们研究得最早而且最多的一类天然有机化台物,目前已发现生物碱约1万种[2]。

生物碱是古老的药物之一,也是现代药物的最主要来源之一,许多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是生物碱,多具有保健和药理活性。

从上世纪70年代起,大规模寻找天然活性物质的研究开始兴起,对植物生物碱的提取、分离、成分鉴定、含量测定、生理活性的研究现成为热点。

本文对植物生物碱的分类、性质、生理活性及在医药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植物生物碱的分类生物碱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来源不同,分类方法众多。

如按其植物来源分类的茄科生物碱、毛茛科生物碱、百合科生物碱、罂粟科生物碱等;按其生理作用分类的降压生物碱、驱虫生物碱、镇痛生物碱、抗疟生物碱等;按其性质分类的挥发碱、酚性碱、弱碱、强碱、水溶碱、季铵碱等,按其来源分为鸟氨酸类生物碱、赖氨酸类生物碱、邻氨基苯甲酸类生物碱、色氨酸类生物碱、萜类生物碱、甾类生物碱七大类,每类又分若干组。

在医药应用领域常采用按生物碱的结构分类,重要的生物碱类型有以下七类[325]。

1.1 吡啶和哌啶类主要是喹喏里西啶类(quinolizi dine )。

该类生物碱来源于植物体内赖氨酸衍生物。

代表性化合物有苦参碱、金雀花奥豆碱、羽扇豆碱、烟碱和石松碱等。

生物碱类化合物的药理学研究

生物碱类化合物的药理学研究

生物碱类化合物的药理学研究生物碱类化合物是一类天然产物,有着广泛的医疗用途。

从古至今,它一直被用于药物治疗和农业防治方面。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生物碱类化合物的药理学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发现了很多新的用途和应用。

生物碱类化合物的来源生物碱类化合物是从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天然物质中提取的。

植物里所含的生物碱最为丰富,其数量和种类都非常多。

而且不同部位、不同品种甚至不同季节的植物中同一种生物碱含量也会不同。

生物碱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学疗效,其常见的药理学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1.抗肿瘤作用:生物碱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有些生物碱能够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自我死亡,有助于肿瘤的治疗。

2.保肝作用:常见的生物碱类化合物如马钱子碱和紫杉醇等,具有显著的保肝作用。

它们能够抑制肝细胞损伤,促进肝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3.抗炎作用:许多生物碱类化合物具有抗炎作用,可以降低体内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

4.调节神经系统活动:有些生物碱类化合物如麦角类化合物等,具有兴奋和抑制神经系统的作用。

能够对神经系统进行调节,有助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5.减轻疼痛:大多数生物碱类化合物都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可以缓解各种疼痛,对于缓解慢性疼痛尤为有效。

6.降低血压:生物碱类化合物可做为降压剂用于调节血压,有助于维持心血管健康。

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应用前景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生物碱类化合物被发现和应用,例如瓜子金,马先蒿,鸦胆子等。

使用生物碱类化合物治疗疾病有以下几个优点:1.自然无污染:生物碱类化合物是天然存在的,取自自然界,不会产生污染和环境危害。

2.活性明显:生物碱类化合物具有许多生物活性,重要的是活性明显,效果显著,可以快速发挥药理作用降低疾病的影响。

3.来源丰富:生物碱类化合物的来源非常广泛,它们可以从大自然中提取,采用基因工程也可通过大量培养获得,这样大大降低了实际生产的成本。

总之,生物碱类化合物有着多种多样的药理学作用,因此也有着广泛的医疗应用前景。

生物碱类天然产物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生物碱类天然产物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生物碱类天然产物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概述:生物碱类天然产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化合物,具有多样化的结构和生物活性。

这些天然产物在草药和植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在药物研究和开发领域中具有巨大潜力。

本文将探讨生物碱类天然产物的分类、生物活性以及其在药理学研究中的最新进展。

一、生物碱类天然产物的分类:生物碱类天然产物根据其化学结构可以分为多个类别,包括吡咯烷类生物碱、喹啉类生物碱、吲哚类生物碱、色胺类生物碱等。

每类生物碱都具有独特的结构和生物活性。

许多生物碱具有抗菌、抗肿瘤、抗炎和抗氧化等活性,因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二、生物碱类天然产物的药理作用:1. 抗菌活性:许多生物碱展示了显著的抗菌活性。

例如,伯克三线虫生物碱可以有效抑制某些细菌的生长,并具有抗菌治疗潜力。

此外,喹诺酮生物碱也显示出抗菌特性,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2. 抗肿瘤活性:生物碱类天然产物在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某些生物碱,如马钱子碱和紫杉醇,显示出广泛的抗肿瘤活性。

这些化合物通过不同的机制,如细胞凋亡的诱导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3. 抗炎活性:生物碱类天然产物对炎症反应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多种生物碱,如甘草酸和巴马叶,显示出明显的抗炎效果,并可用于治疗炎症相关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

4. 抗氧化活性:生物碱类天然产物也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

抗氧化能力可以保护机体免受自由基的损害,降低疾病的发生风险。

一些具有强抗氧化活性的生物碱,如类黄酮类化合物,已成为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

三、生物碱类天然产物在药理学研究中的最新进展:1. 细胞信号途径: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生物碱类天然产物在调控细胞信号途径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例如,阿尔卡洛因A可通过抑制Akt/mTOR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2. 调控基因表达:生物碱类化合物还可以通过调节基因表达来影响细胞功能。

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一种名为雷公藤多酚的生物碱可通过抑制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生物碱类天然产物的药理学研究

生物碱类天然产物的药理学研究

生物碱类天然产物的药理学研究生物碱是一类含有多种原子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

这些物质因其多样的化学结构和广泛的生物学活性而备受药物研究工作者关注。

其中,天然产生的生物碱是药物研究的重要来源。

在中国和其他国家,许多天然产物已被使用为药物,比如阿托品、奎宁、曲马多等等。

本文将深入探讨生物碱类天然产物的药理学研究。

一、生物碱类天然产物的来源及药理活性生物碱类物质广泛存在于植物和微生物中。

它们具有多样的化学结构和生物学活性,已被广泛应用于人类药物研究。

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生物碱类物质如下:(一)黄连素黄连素是黄连中的主要生物碱。

它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和抗炎症作用。

近年来,黄连素的研究表明,它还具有调节免疫系统和抗肿瘤作用等生物学特性。

(二)小檗碱小檗碱是一种天然产物,广泛存在于小檗科植物中。

它是一种强效的胆汁酸生物合成抑制剂,因此被应用于治疗肝脏疾病。

此外,小檗碱还具有抗病毒、抗菌、抗炎症和抗肿瘤等作用,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天然药物。

(三)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天然产物。

它们具有多种生物作用,比如抗氧化、细胞凋亡、调节免疫和抑制病毒等。

黄酮类化合物中,黄芩素和蒽醌类化合物是常用的抗氧化剂和免疫调节剂,可用于各种病理状态的治疗。

(四)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局部麻醉作用一些生物碱类化合物,比如可卡因和二甲双胍等,具有局部麻醉作用。

可卡因被广泛用于牙科手术等麻醉或止痛中。

二甲双胍则被用于治疗糖尿病和其他疾病。

(五)抗肿瘤活性生物碱类物质还被广泛用于肿瘤治疗。

生物碱类物质的抗肿瘤活性源自于它们与癌细胞结合的能力和对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比如卡培他滨就是一种生物碱类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其他白血病等疾病。

二、生物碱类天然产物的药理学研究进展随着研究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碱类天然产物的药理学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以下是一些近期的研究进展:(一)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某些生物碱物质,比如丁香碱、表沙参碱和常山碱等,具有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

生物碱的生物合成及功能研究

生物碱的生物合成及功能研究

生物碱的生物合成及功能研究生物碱是一类有机生物活性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和生物学功能,广泛分布于植物、昆虫、真菌等生物种类中。

其化学结构多样,但通常都含有环状亚硝基(pyrrolic nitrogen)和/或氮杂环(heterocyclic nitrogen)结构,具有强烈的碱性。

在植物中,生物碱往往作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用来防御外来侵害,如避免被食草动物破坏或抵御各种真菌、病毒和细菌的侵袭。

生物碱的生物合成方式多样,但通常都是通过生化途径在细胞内合成完成的。

在植物中,生物碱的生物合成主要涉及电子供体和电子受体的转移,包括从糖酸、葡萄糖、丙酮酸等原料中通过甲基转移、氧还原、环化等反应形成不同类型的生物碱。

其中,生物碱类对氨基酸的合成为一类重要的生物合成途径。

例如,植物色素类物质芸香素、羟基苄基异喹啉(HBOA)以及同系物甲基紫杉醇(Taxol)等化合物的合成都与氨基酸苏氨酸的代谢有关。

研究表明,生物碱在多种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其中,生物碱的药理活性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领域。

已经发现多种生物碱具有抗肿瘤、抗白血病、抗结核、抗病毒等药理活性,并在生物化学药物和中药材开发中得到广泛应用。

此外,生物碱在植物生长和发展、植物与害虫之间的相互作用、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互动等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和多样化的作用。

近年来,生物碱生物合成和功能的研究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例如,研究人员通过对生物碱生物合成的途径及其调控机制的深入了解,已经成功地筛选出多种潜在的生物合成酶和基因,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些新型生物碱合成途径和新型的生物碱分子,为更深入地探究生物碱的生物合成及其功能提供了必要的数据基础。

在未来,生物碱分子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研究手段的不断更新和技术的不断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生物碱将会在生化、药学、植物生长发育、农业、生态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3-03-17; 修订日期:2003-09-18作者简介:蒙其淼(1979-),男(汉族),广西横县人,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药物分析工作.生物碱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蒙其淼,梁 洁,吴桂凡,陆 晖(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南宁 530001)摘要:对生物碱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和分析。

生物碱类化合物具有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抗炎、抗菌、抗病毒、保肝、抗癌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

关键词:生物碱类化合物; 药理作用中图分类号:R 28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05(2003)11-0700-03 生物碱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植物中,有多种生物学活性。

本文就其药理作用研究情况作一概述。

1 心血管系统作用苦参碱类生物碱是以苦参碱为代表的化学结构相似的一类生物碱,存在于豆科植物苦参、苦豆子、及广豆根中,主要包括苦参碱(matr ine ,M at )、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 )、槐果碱(sopho-car pine )等。

大量实验研究表明苦参碱类生物碱在强心和抗心率失常功能方面具有显著而肯定的作用,它们均能对抗乌头碱、哇巴因、氯仿-肾上腺素、氯化钡及冠脉结扎等诱发的动物实验性心率失常,且多为室性心率失常[1]。

临床应用苦参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心率失常,发现苦参对房性、室性心率失常均有作用[2]。

苦参碱提高DET ,延长ERP 是其抗心率失常作用机制。

槐果碱(sophocarpine )能对抗室性心率失常,可能是通过对心脏的直接作用及通过神经系统对心脏的间接作用。

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对心肌表现为正性肌力作用,能使离体家兔心房和豚鼠乳头肌标本、离体蛙心和蟾蜍心脏收缩力加强,振幅增加,并呈剂量依赖关系。

用电激动左心房实验证明,苦参碱的正性肌力作用可被Ca 6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显著抑制,推测其可能与激活钙通道有关。

苦参总碱还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扩张离体兔的肾及耳血管,能延长小鼠在常压下的耐缺氧时间。

用苦参碱50mg/kg 能显著降低大鼠实验性高脂血症的血清甘油三酯,升高HDL 水平,降低血黏度,使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有所改善,从而达到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3]。

以具有心血管活性的异喹啉类生物碱为先导物,结合某些钾通道阻滞剂的结构特征,设计合成了28个3,4—二氢和1,2,3,4—四氢苄基/萘甲基异喹啉化合物及其有关季铵衍生物。

药理实验表明,大多数化合物具有不同程度的降压和减慢心率活性。

异喹啉母核氮原子电荷可能为影响作用于血管或心脏组织的重要因素之一[4]。

从茜草科钩藤植物滇钩藤中分得的四氢鸭木碱具有舒张血管平滑肌的作用,其对兔胸主动脉平滑肌收缩的抑制百分率达53%以上[5]。

枳实生物碱成分能迅速显著升高大鼠血压,给药前后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 <0.01)[6]。

小檗碱主要来源于毛茛科植物黄连,其静脉注射或口服对麻醉(犬、猫、兔)或不麻醉大鼠均可引起血压下降。

在一般剂量或小剂量时,它能兴奋心脏,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大剂量则抑制心脏,即使再增加剂量,在离体蟾蜍或猫的心脏上亦无起搏现象。

降压机制可能是直接兴奋毒蕈碱样受体[7]。

从吴茱萸中分离得到的2-烃基取代的4(1H )-喹诺酮生物碱有一定的阻断钙离子通道并抑制高钾离子引起的钙离子富集作用,从而能扩张血管[8]。

从中药川芎中得到的川芎嗪与阿魏酸反应合成阿魏酸川芎嗪盐,药理实验发现两者都具有较强的抗凝血功能和较强的抗血栓作用,能使APTT 、TT 和PT 延长,而阿魏酸川芎嗪盐作用强于川芎嗪[9]。

普洛托品(P rotopine,P ro)又名原阿片碱,是从夏天无、紫金龙等我国广泛分布的植物中提取的一种异喹啉类生物碱,具有对抗血小板聚集,影响血小板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保护血小板内部超微结构的作用。

P ro 对乌头碱、毒K 、中枢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氯仿、苯-肾上腺等引起的心率失常有保护作用,负性频率作用和延长有效不应期是其抗心率失常作用的基础[10]。

甲基连心碱(neferine ,Nef )是从睡莲科植物莲成熟种子的绿色胚芽中提取的一种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对心血管具有多种作用。

Nef 能对抗乌头碱、氯仿-肾上腺素、电刺激丘脑下区诱发的心率失常作用。

Nef 在较大剂量(6mg /kg )iv 后,对正常血压、醋酸去氧皮质酮盐型高压和肾性高压大鼠都有降压效应,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直接扩张血管平滑肌而起作用。

Nef 对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能依剂量减少整体大鼠缺血再灌注后VF 发生率,缩VF 持续时间。

Nef 对电解性氧自由基损伤离体大鼠心脏、冠脉流量减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也都具有保护作用。

Nef 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的作用。

对心肌收缩力,Nef 具有抑制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可增加冠脉流量,为该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11]。

附子中的双酯型二萜生物碱既是毒性成分,又是有效成分,如乌头碱具有扩张冠状血管和四肢血管的作用,在小剂量(未致心室纤颤)时,就已产生抗急性心肌缺血的作用,并有明显的常压耐缺氧作用[12]。

贝母素丙4.2mg /kg 的剂量可导致猫的血压缓慢降低,并最终维持在较低水平。

湖北贝母总碱对猫血压也有短时中等程度的降压作用,与阿托品作用相似。

贝母生物碱FH 1与F H 2具有正性肌力、负性频率和舒张血管作用。

在离体血管上,F H 1—F H 4均可明显对抗甲氧胺引起的血管收缩作用[13]。

汉防己甲素(tetr andine ,T ET )又称粉防已碱,是从防己科植物粉防己根中提取的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

TET 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并能极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内脂质过氧化物、血栓素水平,极显著升高SOD 、前列环素水平,降低T XB 2/6-Keto-PGF 1A 比值。

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犬,TET 能明显降低升高的肺动脉压和肺血管阻力,并提高CO 和氧搬运能力而对系统循环和血气水平无明显影响。

TET 有抗心绞痛作用,能显著降低心肌耗氧指数,是一个治疗心绞痛、预防心肌梗死和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药物[14]。

来自石蒜科植物的生物碱同样具有心血管系统作用。

石蒜伦碱能抑制蟾蜍心脏。

石蒜碱则先兴奋后抑制,对麻醉大鼠、猫、犬及兔均有降压作用,机制为直接扩张外周血管及抑制心脏。

二氢石蒜碱可减弱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因其能阻止儿茶酚胺的释放[15]。

2 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石蒜科植物生物碱加兰他敏及力克拉敏为可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小剂量对大脑皮层及延脑内胆碱酯酶活性有较强抑制作用,大剂量则抑制脑内胆碱酯酶活性。

应用加兰他敏、二氢加兰他敏治疗小儿麻痹后遗、重症肌无力和外伤性截瘫等病症有效,且毒性较小。

石蒜碱对小鼠及家兔有明显镇静作用,能延长巴比妥类药物的睡眠时间,还能加强延胡索乙素及吗啡的镇静作用。

石蒜碱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对人工致热家兔均有明显解热作用,·700·时珍国医国药2003年第14卷第11期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2003VOL.14NO.1130min后体温开始下降,90min后达最低,与氨基比林有协同作用[15]。

胡椒中的胡椒碱150mg/kg有明显的对抗戊四唑惊厥作用,使惊厥率显著降低,100,150mg/kg均有对抗电惊厥的作用,且能明显对抗大鼠“听源性发作”。

胡椒碱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能减少小鼠的自发性活动,对硫喷妥钠有协同作用,剂量依赖性的延长苯巴比妥钠的催眠时间,能使苯巴比妥钠的血药浓度维持在高水平[16]。

蛇足石杉所含生物碱石杉碱甲和石杉碱乙具有很强的抑制胆碱酯酶活性,临床试验石杉碱甲对治疗重症肌无力和早老性痴呆有显著疗效,已被国际上列为第二代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之一[17]。

贝母有中枢抑制作用。

浙贝母碱和去氢浙贝母碱在2mg/kg的剂量下能够减少小鼠自发活动,并能对抗咖啡因所致的活动次数增加,与氯丙嗪有协同作用,两者还能延长小鼠戊巴比妥睡眠时间及提高睡眠率,对小鼠腹腔注射HAc所致的扭体反应也有抑制作用。

宁国贝母碱与镇静药和解热镇痛药具有协同作用。

11种贝母总碱对氨水小鼠引咳和豚鼠引咳有非常显著的镇咳作用,机制为抑制咳嗽中枢[13]。

附子生物碱也有较强的镇痛作用[12]。

粪箕笃生物碱部分,高、低剂量组均有镇静作用,能明显抑制HAc所致的小鼠扭体反应[18]。

Pro10~40mg/kg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抑制小鼠自发活动,促进戊巴比妥钠诱导的睡眠,延长睡眠时间,缩短潜伏期,主要是通过阿片及钙机制,部分是通过肾上腺素能机制[10]。

苦参碱类生物碱具有镇静镇痛、解热降温等中枢抑制性作用,能明显抑制小鼠的自主活动,与水合氯醛等中枢抑制剂有协同作用,对苯丙胺等中枢兴奋剂则具有拮抗作用,对化学刺激和热刺激所致小鼠疼痛反应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明显降低正常大鼠体温。

苦参碱ip 或po均能抑制酵母菌致小鼠直肠升温作用[1]。

3 抗炎作用苦参生物碱有一定抗炎作用。

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及槐果碱对巴豆油、角叉菜胶和冰HAc等致炎剂诱发的动物急性渗出性炎症均有明显的拮抗作用。

苦参碱不但能明显抑制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对大鼠后足致炎后肿胀及肉芽组织增生也有抑制作用。

氧化苦参碱的抗炎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炎性细胞因子(IL-1, IL-6,TNF-A等)的产生有关。

临床上苦参生物碱的抗炎作用在皮肤科、妇产科、内科都得到了应用。

苦参碱制成阴道栓剂治疗慢性宫颈炎,对霉菌性及滴虫性阴道炎也有疗效。

苦参生物碱对接触性皮炎,湿疹等皮肤炎性病变也有良效[1,2]。

黄连小檗碱用于治疗流行性脑脊髓炎、大叶肺炎、肺脓肿、滴虫性阴道炎、皮肤感染性炎症等[7]。

TET能抑制实验性葡萄膜炎,显著降低眼部炎症反应,房水蛋白含量,血清免疫复合物和外周T淋巴细胞转化率。

TET还显著抑制晶体蛋白引起的家兔前色素膜炎的发生,降低虹膜中前列腺素E总量抑制白细胞的渗出,这可能与其降低细胞内钙水平,抑制炎症介质的生成有关[14]。

石蒜碱静脉或皮下注射对兔甲醛性及大鼠蛋清性脚肿胀有明显对抗作用,切除肾上腺后作用消失,说明其可能与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有关[15]。

4 对平滑肌的作用苦参碱能明显对抗组胺、乙酰胆碱兴奋气管平滑肌而达平喘作用,机理与钙离子有关。

苦参生物碱可使Ca6进入结合状态,游离Ca6水平下降,致使平滑肌收缩蛋白下降,平滑肌舒张。

同时,细胞内钙离子减少还能使组胺释放减少而达平喘作用[2]。

Pr o能抑制高钾引起的豚鼠回肠、结肠和兔主动脉、门静脉、肠系膜动脉的收缩;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兔主动脉、门静脉、肠系膜动脉的收缩且抑制肾上腺素和高钾的作用无选择性,机理主要是抑制细胞内钙的释放[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