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金融的变革之路

合集下载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融合发展探讨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融合发展探讨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融合发展探讨作者:罗少薇来源:《中国市场》2016年第22期[摘要]自2013年以来,以互联网货币基金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在中国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金融构成了冲击,并由此引发了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大讨论。

文章在分析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就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在进行必要的竞争的同时,利用各自的优势开展分工合作,融合发展等问题做出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金融服务;金融产品[DOI]10.13939/ki.zgsc.2016.22.1281 引言顾名思义,互联网金融是指依托互联网进行的金融活动和交易。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4年4月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互联网金融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互联网金融包括作为非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企业从事的金融业务,也包括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进行的金融业务;狭义的互联网金融仅指互联网企业开展的,依托互联网技术进行的金融业务。

本文的分析立足于狭义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比较优势认为,互联网金融虽然会对传统金融产生一定的冲击,但并不会取代传统金融业,互联网金融为传统金融业注入新的活力,开启传统金融的变革之路,而传统金融业参与,让互联网金融摆脱桎梏,取得长足发展。

2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2.1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形式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属于广义范畴)。

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是指金融机构将传统的线下业务转换为线上业务,借助互联网技术,用电脑和手机终端交易取代传统柜台交易模式。

(2)第三方支付。

基于互联网的支付清算体系,是以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为基础的新型支付体系在移动终端智能化的支持下迅猛发展起来的。

从整体看,互联网支付又分为网上银行、独立的第三方支付模式、综合的第三方支付模式三种。

(3)融资中介。

互联网信用业务,大致可以分为以P2P为代表的网络债权融资和以众筹平台为代表的网络股权融资。

1979-2009:中国银行业改革回顾

1979-2009:中国银行业改革回顾

1979-2004:中国银行业改革回顾前言:关于中国银行业改革,如果将视角仅仅集中在当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热情于海外上市的话,可能会使我们得出过于片面的结论。

因此,我们认为要把握当前中国的银行业改革,就需要对整个金融业改革的历史脉络和改革进程做一个清晰的梳理。

银行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改革的不同阶段,银行业改革的中心任务和侧重点都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但是如果仔细分析整个的改革历程,我们会清晰地发现,中国的银行业改革表现出的是一条沿着市场化改革道路逐步的艰难探索。

第一阶段:1979年至1983年这一阶段是为适应中国整体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银行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时期。

此期间的主要任务是改变中央银行仅作为财政出纳的金融角色,打破单一的中央银行体制,构建规范的双层银行体制,推行了央行和商业银行的分立。

1979年2月2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恢复中国农业银行的通知》,据此通知,农业银行总行于1979年3月30日正式办公。

1979年3月13日,国务院同意并批转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革中国银行体制的请示报告》,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专司外汇业务,同时设立国家外汇管理局。

1979年8月,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从财政部独立出来,此后改称中国建设银行。

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作出《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据此决定,中国工商银行于1984年1月1日正式成立。

中国工商银行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银行管辖下的四大专业银行体系的初步形成,由此也基本完成了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银行体系的重建。

第二阶段:1984年至1993年中国银行业在这十年间所表现出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政府促进银行业竞争的意图开始显现,银行间的市场竞争势头开始显现。

期间出现了一批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当前一些具有很强竞争力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都是在这一时期创立的。

1987年至1988年的两年间,包括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等一批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得以创立。

金融行业的未来趋势

金融行业的未来趋势

金融行业的未来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和进步,金融行业正在不断地变革和发展。

未来,金融行业的趋势将具有以下几个方向:一、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是金融行业未来的主要趋势。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应用,各金融机构将会把数字化转型作为增长和竞争的关键。

数字化技术已经在金融行业中广泛使用,不仅帮助各大银行提高了效率,还能在金融业务开展的同时,具备更高的安全性。

未来,金融机构将继续加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力度,完善数字化安全体系,应对各种风险和安全挑战。

二、金融科技服务于普惠金融金融科技已经成为继政府、社会组织和商业机构之后,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力量之一。

未来,金融科技还将在普惠金融方面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金融科技可以提高服务的效率和降低管理费用。

普通消费者(包括农民)可以通过金融技术得到便捷和低成本的服务和普惠金融产品,同时,金融科技还可以使那些传统上缺乏信贷记录或掌握群体小,难以取得金融服务的群体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金融还将会深度融合未来金融互联网的发展将会是一种深度融合的趋势,这将会推动互联网和金融的深度融合,促进互联网和金融的共同发展。

金融业的深度融合可以促使金融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融合,从而创建更多的机会,使现有业务更加高效、安全、高效,推动行业不断发展。

四、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未来金融行业还将大量运用人工智能技术。

目前,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的应用已经扩展到了金融行业很多领域。

比如,智能风险评估、投资者自适应能力测试、投资组合自动咨询、智能倾力分析等等,这些都是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行业中不断发展的典范。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将在金融行业迸发足够的活力和创造力。

五、小微金融发展与微信支付宝的崛起小微金融发展是未来的另一个重要趋势。

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系统借助于其智能手机中的即时通信、位置识别以及社交媒体的特殊性质,提供了更加便利、覆盖广泛的支付方式,加深了人们对手持设备的依赖。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冲击与应对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冲击与应对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冲击与应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金融逐渐崛起,并对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

传统金融行业一直以来都是封闭且需求旺盛的市场,但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崛起使得互联网成为金融行业的另一个重要渠道。

互联网金融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模式为投资者提供交易、支付、保险、贷款等一系列金融服务。

这种新型金融服务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减少中间环节和交易成本。

由于互联网金融市场开放且具有出色的灵活性,早期聚集了很多消费者的关注和支持,逐渐扩大了规模,形成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但是互联网金融的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

传统金融业有其自身的底线规范,而互联网金融缺少完善的行业标准和监管。

这给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隐患。

例如,P2P理财平台的暴雷事件时有发生,而这些事件的爆发,往往使得投资者的资金无法得到及时的保护。

因此,强制性资本要求和流动性规范等监管措施必须加强。

除此之外,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为传统金融业带来了同样的挑战。

它不仅加速了金融市场的变革,而且重新定义了金融服务的边界。

传统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现在必须通过数字化转型提高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同时也要扩展其业务范围,以满足互联网时代的需求。

在这个转型时期,传统金融机构需要拥抱数字化,并开发互联网金融产品来满足新的市场需求。

跨界合作、并购重组、全面转型等都是传统金融机构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方式。

例如,银行和保险公司可以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发金融科技产品,以提高业务效率,同时利用互联网推广产品。

华夏银行就与小米实现合作,推出了小米钱包及支付带来的优势。

这种联合创新的方式只有更多的合作,才能实现传统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

虽然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很强烈,但是对于传统金融业来说,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也是一个机遇。

传统金融业需求旺盛,而互联网金融科技则提供了新的途径,以更快的速度提供更多样化、更优质的服务。

因此,金融行业需要积极应对新型业务发展并尽快拥抱变革。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协同发展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协同发展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协同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的金融形式,正逐渐改变着传统金融行业的格局。

互联网金融以其高效、便捷、低成本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用户的青睐,同时也对传统金融业务模式提出了挑战。

然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之间并非简单的竞争关系,二者可以实现协同发展,相互借力,共同推动金融行业的进步。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协同发展之路。

一、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融合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实现有机融合。

传统金融机构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提升服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拓展线上业务。

同时,互联网金融平台也可以通过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获取更多资源和信誉背书,提升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例如,传统银行可以与互联网支付平台合作推出线上支付产品,实现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提升用户体验。

二、互联网金融的创新驱动互联网金融以其创新性为特点,不断推动着金融行业的变革。

传统金融机构可以借鉴互联网金融的创新理念和技术手段,加速业务升级和转型。

例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优化风控模型,提升金融服务的精准度和效率;引入区块链技术改善金融交易的安全性和透明度。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驱动可以为传统金融注入新的活力,促进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也伴随着一些风险挑战,如信息安全、合规风险等。

传统金融机构在与互联网金融合作过程中,需要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业务的稳健运行。

同时,互联网金融平台也应加强自身风险管理能力,提升用户信息保护和交易安全性,增强市场信誉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互联网金融的普惠金融作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普惠金融提供了新的契机。

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金融服务的精准定位和覆盖,让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人获得金融支持。

传统金融机构可以借助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网络优势,拓展服务范围,满足不同群体的金融需求。

互联网金融的普惠金融作用有助于促进金融资源的均衡配置,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转型的政策框架与路径分析

中国经济转型的政策框架与路径分析

中国经济转型的政策框架与路径分析中国经济正在进行一场历史性的转型。

这场转型是从过去重视规模的经济发展模式,向着质量和效率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转变。

这不仅是经济领域的一次深刻变革,也是历史赋予中国的伟大机遇。

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框架和路径。

本文将对这些政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改革是中国转型的主攻方向。

它涵盖了从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产业空间布局、财政体制、金融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等各个方面的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一项综合性的改革。

它将改变传统的扩大总需求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向提高供给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和改善供给结构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

此外,还包括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创新型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举措。

二、金融改革金融改革是中国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可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促进经济增长,也可以为民众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中国政府将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完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以便更好地引导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投放贷款。

同时,加强对非法金融活动的监管和打击,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三、开放政策开放政策是中国转型的一个关键方面。

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范围和水平,增强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同时,中国将进一步深化双边、多边贸易和投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

四、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中国转型的必修课。

中国政府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对环境的污染治理,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如加大环保投入、改善能源结构、调整工业结构等,为实现绿色经济转型奠定了基础。

五、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中国转型的必经之路。

中国政府将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加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推动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创新服务业模式,提高服务业的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六、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是中国转型的关键因素。

金融科技如何改变传统银行业

金融科技如何改变传统银行业

金融科技如何改变传统银行业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金融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量重塑着传统银行业的面貌。

这种变革不仅仅是在业务流程和服务方式上的改进,更是对整个银行业生态系统的深度重构。

过去,人们办理银行业务往往需要亲自前往银行网点,排队等待,填写繁琐的表格。

而如今,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人们只需轻点手机屏幕,就能随时随地完成转账、支付、理财等各种操作。

这种便捷性的提升,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与银行互动的方式,也对银行的服务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金融科技为传统银行业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数字化渠道的拓展。

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平台的出现,使得客户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银行服务。

不再受限于银行的营业时间和物理网点的位置,客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金融交易。

而且,这些数字化渠道还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的服务体验。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银行能够根据客户的消费习惯、财务状况和投资偏好,为其推送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建议。

支付领域也是金融科技改变传统银行业的一个重要方面。

移动支付的兴起,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支付方式。

与传统的银行卡支付相比,移动支付更加快捷、方便,并且能够与各种消费场景紧密结合。

这使得银行在支付领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不得不加快自身支付业务的创新和升级,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在风险管理方面,金融科技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银行风险管理主要依赖于人工审核和经验判断,效率低下且容易出现误差。

而金融科技通过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快速分析和处理,更加准确地评估客户的信用风险。

例如,利用社交网络数据、电商交易数据等非传统数据源,银行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客户的信用状况,从而降低信贷风险。

金融科技还推动了传统银行业在金融创新方面的步伐。

以区块链技术为例,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安全可靠的特点,为银行业带来了诸多潜在的应用场景。

比如,在跨境支付和清算领域,区块链技术可以大幅提高交易速度,降低成本,同时增强交易的安全性和透明度。

从路径依赖视角初探中国金融制度变迁

从路径依赖视角初探中国金融制度变迁

3年第期总第3期&信息决策(下半月刊)从路径依赖视角初探中国金融制度变迁□张和祥摘要本文将通过路径依赖市郊分析中国金融制度经历的二十多年从计划导向市场的改革变迁,分析出其中所存在的特征,即强制性、渐进性、滞后性,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路径依赖制度变迁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中国所经历的改革就是一个重大制度变迁过程,这种过程本身就是具备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

“这就是说,第一初始的体制选择会提供强化现存体制的刺激和惯性。

因为沿着原有的体制变化路径和既定方向往前走,总比另辟蹊径要来得方便一些。

第二,一种体制形成以后,会形成某种在现存体制中的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

他们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进一步的改革。

哪怕新的体制较之现存的体制更有效率。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具体地分析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特征:一、政府供给主导型变革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的变迁是选择何种方式进行,主要取决于一个社会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结构或力量对比。

回顾中国20几年的金融改革历程中,我们不难看拿出,金融制度的变迁一直延续的是种自上而下的政府强制性行为,而不是自下而上的需求的诱致性行为。

无论是商业银行的综合化到分业经营,还是中国人民银行的统一监管到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足鼎立”的分业监管,甚至在我国金融市场逐步走向市场化的时候,一直是采取了政府供给性制度变迁方式。

这无疑也指出了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作为计划和集权中的中央政府在资源配置和改革过程中占有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这种方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制度变迁的所需耗费的成本,但是作为以政府为导向,使得利益主体单一,而难以满足微观金融主体的制度需要。

政府是作为推动金融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在取决金融制度变迁走向的时候,一方面得考虑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益并使得金融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得维护“公共金融产权”不变,通过金融制度的有效实施,确保国名经济的不断增长,以实现政府自身利益最大化。

探索民国时代金融革新历史

探索民国时代金融革新历史

探索民国时代金融革新历史民国时期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尽管这一时期伴随着战争、贫困、通货膨胀等多种不利因素,但仍出现了一些重要的金融革新。

这些革新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今天的金融制度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一、民国时期金融繁荣的背景民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环境较为动荡,然而,中国的工业和商业却开始崛起。

受西方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开始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和商业经济转型。

在这一坚实基础上,金融市场得以发展。

同时,也受制于全球大萧条的影响,中国的经济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成为了一条恶性循环,给金融业带来了严重冲击。

在这个环境下,金融创新开始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

二、商业银行的发展与改革20世纪20年代,随着中外合办银行纷纷落户中国,民国时期的金融业开始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上海、广州、天津等地的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迅速扩大。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作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者,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民国时期的商业银行大多数是外资银行,对于国有资本的影响力有限。

1930年代以后,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始筹办民族银行,如广东银行、广西银行、湖南银行、河南银行等。

这些银行大多数资本来自于地方或者港商巨贾,因此其内部管理模式上较为独立,与内资银行存在差异,但对于当时发展中国民族资本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

银行大多数都可以发行债券、折旧券等金融工具,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实现金融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三、货币革命的发展与背景经济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前进,货币革命的发展已经成为必然选择。

银元和银两已经不适合作为货币流通的工具,时新的货币工具需要开发。

1928年,国民政府设立了国家银行,负责发行新的“法币”,即纸币银元。

在国家银行的推动下,新货币逐渐取代了银元,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货币流通工具。

货币革命并不只是简单的纸币代替银元,它还涉及到整个国家货币制度的变革。

在国家银行的推动下,国家开始实行中央化货币发行制度。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产业在面临新的挑战时,必须进行转型升级以适应时代的变革。

本文将着重探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并提出有效的改革策略。

传统产业是指长期以来在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行业,例如制造业、煤炭产业等。

传统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技术进步的影响,以及国内外竞争的压力。

为了保持竞争力和持续发展,传统产业必须进行转型升级。

首先,传统产业应注重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

通过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传统产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改进产品质量。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推动技术创新的广泛应用,可以使传统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其次,传统产业要积极发展互联网经济。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已经改变了传统产业的商业模式。

传统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提升产品销售和服务质量,拓宽市场渠道。

同时,通过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等新业态的发展,传统产业可以与互联网企业进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第三,传统产业应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

金融支持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传统产业可以寻求金融机构的合作,获得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为传统产业提供优惠贷款、股权投资等方式,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此外,金融机构可以提供风险管理和咨询服务,帮助传统产业降低经营风险和提高经济效益。

另外,传统产业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人才是推动一个行业发展的核心因素。

传统产业应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通过建立科研院所、技术培训机构等,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同时,吸引优秀人才加入传统产业,注入新鲜血液,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此外,政府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扮演重要角色。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金融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鼓励传统产业发展。

政府还可以加大对高新技术研发的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转化。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传统产业企业的监管,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促进行业的优胜劣汰,推动产业集中度的提高。

互联网对传统金融业务的冲击及应对策略

互联网对传统金融业务的冲击及应对策略

互联网对传统金融业务的冲击及应对策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传统金融业务已经逐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不仅引领了消费者的消费方式,也改变了金融行业的运作方式。

互联网对传统金融业务的冲击已经愈发明显,传统金融机构必须寻找应对策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一、互联网改变了金融消费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金融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如今,不仅仅是传统的金融机构可以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不断涌现的金融科技公司也在不断地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互联网让金融消费变得便捷、低门槛,不仅能够随时随地使用电子设备进行金融业务操作,还能够享受到更加灵活、适应性更强的金融服务。

二、互联网对传统金融业务的冲击互联网对传统金融业务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服务便利化互联网提供的金融服务更加便利,操作更为简单,让用户不再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等候开户、申请贷款等,只需要在家就能完成所有金融操作。

互联网在金融服务上的便利化,给传统金融机构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2.资金利率更具市场竞争力因为互联网金融可以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资金利率,让传统金融业的客户自然会流失到互联网平台。

传统银行或保险公司的资金利率落后于互联网金融公司,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很多客户会转向互联网金融平台。

3.创新金融产品互联网的特性让其有更多的灵活性,可以在短时间内创造出不同于传统金融产品的创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更适合个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相比较于传统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在金融创新领域有着更强的竞争优势。

三、传统金融业务应对策略为了与互联网金融保持竞争,传统金融行业需要找到应对策略,提升其服务质量,获取更多客户,以永续企业发展。

1.优化服务传统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优化服务,改善客户体验来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要想提高顾客的体验,传统金融机构可以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使服务更加亲和化、专业化、高效化和个性化。

同时,金融机构还可以改善产品的质量和升级产品服务,在客户的体验上做足文章。

近代中国经济变革的历史背景分析

近代中国经济变革的历史背景分析

近代中国经济变革的历史背景分析近代中国的经济历程,是一个由困难和挑战构成的过程。

它由一个极度贫困、经济落后、政治不稳定的国家发展而来。

自从1840年前后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传统的经济秩序开始瓦解,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帝国主义的掠夺也让中国的经济日趋落后和不断衰退。

一百多年的磨难和熬煎,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变革并没有从清朝发起,而实际是从民国开始,民国时期中国经济上出现了各种变化,其中的一些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也产生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那么,让我们从宏观层面入手,来分析一下这段历史背景的变革和发展。

一、列强侵略下的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着数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经济实力曾是世界上的最顶尖,但随着欧洲列强的发展和掠夺,中国逐渐失去了它的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

1840年的鸦片战争和之后几场与西方列强的战争,为清朝的崩溃埋下了伏笔。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被迫开放五个沿海口岸,向英国等西方列强开放贸易,并割让香港岛,这标志着中国的商品贸易体制和经济命运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逐渐降低。

1894年,日本侵略中国并发动中日甲午战争,甲午战争的惨败,比起其他战争更使中国东北工业重心后移,东北百姓在列强侵略下生活更加窘迫,也成为评估民族经济能力的一个标志。

二、展开的思想解放对于中国的经济来说,剥削和压迫的困境并没有从列强侵略中松动,甚至还因慕名唯白皮养、洋务事业、新政、维新等过程,深化了中国经济的衰落。

但与此同时,在思想界和文化界中出现了逐渐扩大的口径,中国的思想解放也深度地影响到经济领域的变革。

思想解放使中国人民的思维更为广泛化和开放化,这也反过来推动了国家经济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三、从点滴改革开始王同文时期,实业银行和企业自负盈亏的投资制度开始发展。

筹建银行和企业的首要目标是特别针对油、照明煤气、纺织厂等行业生成自负盈亏的精神。

此外,特权企业扑街的文化与制度的推动,也为贸易产业转型奠定了基础。

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案例

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案例

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案例在当今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行业纷纷踏上了数字化转型的征程。

这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举措。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几个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案例。

案例一:制造业的数字化变革以某知名汽车制造企业为例,过去,其生产线上依靠大量人工操作,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然而,通过引入数字化技术,实现了智能化生产。

首先,在设计环节,运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等软件,大大缩短了产品设计周期。

设计师们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模拟测试,提前发现潜在问题,从而减少了实际生产中的失误。

其次,在生产过程中,部署了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线。

这些设备通过传感器和网络与中央控制系统相连,实现了实时数据采集和监控。

管理人员能够随时掌握生产进度、设备状态和产品质量等关键信息,及时做出调整和优化。

再者,通过建立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实现了对供应链的高效管理。

从原材料采购到零部件配送,再到成品销售,整个流程都实现了数字化协同,大大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了资金周转率。

数字化转型后的这家汽车制造企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产品质量更加稳定,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案例二:零售业的数字化突破曾经,传统零售业面临着电商的巨大冲击,许多实体店铺经营困难。

但一些零售企业通过积极拥抱数字化,成功实现了逆袭。

以一家大型连锁超市为例,他们搭建了自己的线上购物平台,并与线下门店实现了深度融合。

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应用随时随地选购商品,选择送货上门或到店自提。

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偏好进行深入研究。

基于这些数据,精准地进行商品推荐和营销活动策划。

比如,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推送个性化的促销信息和商品组合。

此外,引入了智能库存管理系统,实时监控商品库存水平,实现了自动补货和库存优化。

这不仅避免了缺货现象,还减少了库存积压。

传统银行业的挑战和未来转型之路

传统银行业的挑战和未来转型之路

传统银行业的挑战和未来转型之路传统银行业一直是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庞大的资金实力和广泛的业务渠道,一度是金融行业的佼佼者。

然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传统银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分析传统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银行业的转型之路。

一、传统银行业面临的挑战1. 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改变了传统银行业的经营模式。

比如,P2P借贷、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出现,使得银行的存款、贷款、支付等传统业务受到影响,因为这些业务可以直接在互联网上完成,而无需通过银行。

这对银行的利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2. 新型金融科技公司的崛起金融科技公司(fintech)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金融服务企业,它们利用互联网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提供金融服务,比如,数字货币、区块链等。

这些新型金融科技公司的出现,突破了传统银行业的局限,为人们提供了更便捷、更高效的金融服务,这也对传统银行业带来了挑战。

3. 顾客需求的变化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比如,很多人现在更喜欢通过手机进行转账、支付等日常金融服务,而不是去银行网点。

银行如果不能满足这种变化的需求,就会失去顾客。

二、银行业的转型之路虽然传统银行业面临诸多挑战,但是银行业依然是金融行业的中坚力量,拥有庞大的资源和资金实力,银行业需要抓住机遇,顺应潮流,转型升级,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下面是银行业的转型之路。

1. 加强互联网化、数字化建设互联网和数字化已经成为银行业转型的关键词汇。

银行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建设互联网和数字化平台,提升自己的在线服务能力,开拓新的增长点。

在互联网上开展业务,可以增加银行的曝光率和覆盖范围,提高顾客黏性,并能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深入了解顾客需求,提供更加定制化的服务。

2. 加强投资银行和财富管理领域传统的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存款、贷款、支付等领域。

银行如果能够拓展投资银行和财富管理等高端业务领域,将会增加自身的盈利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2013年金融行业变革分析报告

2013年金融行业变革分析报告

2013年金融行业变革分析报告2013年6月目录一、金融变革加速,机构边界模糊化,业务重合度提高 (3)1、宏观视角,融资体系加速脱媒化 (3)2、业务视角,产品创新推进业务替代 (4)(1)非银行投融资业务对银行传统存贷业务的冲击加大 (4)(2)银行依赖业务创新和渠道优势对抗脱媒化冲击 (6)(3)非银行金融机构间的业务替代也在快速发生,重点在资产管理领域 (9)二、从海外经验看脱媒化、混业化与利率市场化 (10)1、开放环境、利率管制、分业经营、高通胀四大条件驱动金融脱媒 (10)2、脱媒与银行危机倒逼利率市场化与混业化 (12)3、美国居民部门:衰退期脱媒化减速,繁荣期脱媒化加速 (13)4、美国企业部门:脱媒化一直未停步 (14)5、美国三化过程中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 (15)6、从美国股票和债券资产的管理结构看专业化资产管理机构发展前景 (17)7、启示:加速推进资产证券化和金融混业化是维持金融稳定的必由之路. 19三、中国金融机构竞争力分析 (20)1、金融机构中期竞争力分析 (20)(1)牌照保护决定了专业领域竞争能力,形成初始格局 (20)(2)规模效应带来的渠道议价能力决定金融体系的利润分割 (21)(3)体制灵活性决定脱媒化过程的成长空间 (22)(4)风险定价能力是混业环境下的竞争力核心 (22)2、长期竞争力变化趋势 (23)3、网络金融化对传统竞争格局的影响 (24)4、金融机构的定位选择 (26)一、金融变革加速,机构边界模糊化,业务重合度提高随着传统业务领域增长减速,金融机构内在创新动力在快速提高,而自上而下的政策放宽,也正推动金融机构间边界模糊化、业务重合度提高,新型金融机构对传统金融业务的冲击和挑战也日渐增长。

金融机构需要重新面对和审视竞争环境的变化,努力寻找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避免在新一轮金融剧变中落伍。

1、宏观视角,融资体系加速脱媒化从宏观层面看,随着企业和居民部门对金融产品的要求逐步提高,投融资产品、渠道的脱媒化正在加速,社会融资中非信贷类融资占比、非银行融资占比正在快速上升,开始占据融资增量中的主要部分。

中国金融转型路径研究

中国金融转型路径研究

中 国 金 融 转 型 进 化 发 展 阶 段
中 国金融 转 型 进化 发展 阶 段 ( 0 8年 20 至2 1 0 5年甚 至 更 长 一段 时 间 ) 一 阶段 :这 是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经 济体 系调 整 运 行 的 时期 , 由初级 阶 段 向高级 阶段 发 展 的转折 是
来 中 国金 融转 型 的路 径 ,在 “ 中国特 色
集 中统 一 监 管 ;保监 会则 统 一 监 管全 国 的
保 险市 场 。 而 中国人 民银 行 作 为 中 央银 行
履行一定的金融监管职责 ,并负责协调三
家 监 管 委 员会 的 工 作 , 当最 后 贷款 人 , 充 在
防 范金 融 系统 性 风险 方 面发 挥 着重 要作 用。
经 济 则面 临 着结 构调 整 的艰 巨任 务 , 些变 这 化 已经并 正在 对 中 国金融 业 产生 深 刻影 响 。
同时 , 从金 融 领域 来 看 , 球 银行 业 发 生着 全
济体制 向市场经济体制 的转变 ,金融业已 上升为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 ,并有力地 支
持 了国 民 经 济 其他 部 门的 改 革 ,适应 了经 济 高 速 发 展对 金 融 服 务 的 需 要 。从 金 融 转 型 的 路 径 来看 ,这 一 阶 段 大体 上 可 以分 为
期, 是经 济 结构 大调 整 、 济发 展 方式 大转 经
划分 为 :初 级发 展 阶段 ( 步期 、发 展 起
期 和 调 整 期 ) 进 化 发 展 阶 段 (危 机 期 、 、
续性 , 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 求不足等。 这

阶段 的显著特 点是 经济 的快速 增长使)和 高级 发展 阶 段

2022年互联网金融行业现状及传统金融发展趋势分析

2022年互联网金融行业现状及传统金融发展趋势分析

2022年互联网金融行业现状及传统金融发展趋势分析互联网金融将进入优胜劣汰、行业整合和市场洗牌的阶段,与此同时,并购、倒闭、甚至跑路现象可能增加。

尽管行业仍处高速进展期,但原本充斥于耳畔的“颠覆”之声已慢慢消弭。

2022年互联网金融行业现状及传统金融进展趋势分析详情如下:随着各路资本的相继涌入,近年来互联网金融行业呈现快速的进展势头。

与此同时,随着监管文件的密集出台,这个新兴行业也将逐步告辞“野蛮生长”,走上健康理性的进展之路。

行业变革的征兆已经初显。

过去几个月,曾经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一掷千金的创投资本正变得日趋理性,互联网融资环境发生剧变,大量互联网金融创业公司进入融资寒冬。

谁能在这股寒风中矗立不倒,互联网金融的生存之道有哪些?在11月12日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举办的“2022中国互联网金融高峰论坛”上,来自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企业大佬们,进行了一次思维的碰撞。

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生存法则面对P2P跑路现象的消失,创投资本的日趋理性,互联网金融“过冬论”说法渐抬头。

那么,毕竟什么样的平台能熬过资本寒冬,最终生存下来?与会嘉宾达成的共识是:风控是互联网金融的生存之本,有了过硬的风控技术与手段,才能让平台生存下来。

更多最新互联网金融行业市场分析信息请查阅发布的《2022-2022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调研及进展前景讨论报告》。

作为工商银行公司金融业务部的副总经理,李新彬深谙风控对于金融企业的重要性。

“我个人认为,能持续健康进展的P2P平台公司主要基于两点:一种是向纯平台化的模式进展;另一种是基于线上筹资融资之外,要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其实,不局限于P2P,放眼整个互联网金融领域,风控亦是各企业的命脉。

对此,华泰证券网络金融部总经理陈天翔深有感受。

“不仅仅是P2P,任何行业与互联网相互深化、融合的时候,必定会遇到一个优胜劣汰的周期,这个周期从任何时候进展角度来说都是很正常的,而核心还是风险掌握。

传统行业的科技转型与升级之路

传统行业的科技转型与升级之路

传统行业的科技转型与升级之路近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各个行业也在不断地探索如何把科技运用到生产中去,以期达到效率提升、成本降低等目的。

但有些行业,比如传统的制造业、服务业,他们的转型升级之路却并不那么容易。

在传统行业中,科技的创新往往指的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也就是所谓的“技术创新”。

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这样的创新方式已经远远不够了。

如何将数字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与传统行业融合,是摆在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因此,传统行业的科技转型与升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重新审视传统业务模式传统行业面临的挑战往往是业务模式陈旧,难以跟上时代步伐。

改变这些情况,需要借助科技力量,利用数字化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等工具重新审视传统业务模式,创造出符合新市场需求和时代趋势的业务模式。

以传统的物流行业为例,从物品运输到信息流转,再到智能物流的时代,通过大数据技术,企业可以更加精准地制定物流战略和运营计划,提高了物流的可效率和效益。

二、数字化转型,互联网+打造智慧工厂在传统制造行业中,数字化转型是一大亮点。

智能加工技术、自动化生产设备、先进物联网系统的应用,让制造过程变得更加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安全。

也正因为如此,数字化经济时代,智慧工厂的时代已经到来,这让传统制造和制造业转型更加紧迫。

特别是近年来的“互联网+”倡导,也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新的变革机遇。

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不同生产线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优化。

这样做,生产效率将得到最大化,在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上将产生巨大的提升。

三、强化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在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人工智能也是一项重要的技术。

通过对自然语言、图像、声音等多模态信息分析,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企业自动化解决运营中的问题。

例如,智能质量检测技术的应用,可以更精准地识别产品的质量问题,提高产品的合格率。

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业的冲击和挑战

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业的冲击和挑战

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业的冲击和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金融科技(Fintech)已经成为金融行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变革力量。

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到移动支付、P2P网络借贷、区块链等业务,金融科技正对传统金融业的运营与发展模式、竞争格局、创新能力等层面带来深刻挑战和重构。

本文将探讨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业的冲击与挑战,并探讨传统金融业应对的出路。

一、金融科技的冲击和挑战传统金融业自20世纪以来一直是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柱,其独特的运营模式和规模化的经营特点,为众多企业和个人提供稳定的融资和资金存储功能,同时也对整个经济体产生着巨大的引导和控制作用。

然而,金融科技的崛起却对传统金融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和冲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业务创新与颠覆金融科技业务模式的便利性和灵活性,使得传统金融业的运营模式和业务形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颠覆和创新。

移动支付、网络借贷、电子商务、虚拟货币和数字化投资等新型业务已逐渐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进行金融活动的新方式。

在线分析和算法优化,使得金融科技能够具备智能化分析和模型预测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金融业的效率与风险管理水平。

相比传统金融业的固有限制和繁琐的手续,金融科技极大地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开放度和普及度,颠覆了传统金融的融资、投资等方面的管理模式。

2. 创新管理模式传统金融机构只会对经过严格审核和资质下达的单位和个人提供金融服务,且绝大部分金融服务从繁密的申请程序,到复杂的审核机制,再到细致的合作安排,等待时间已演变为许多客户所不愿承担的负担。

然而,通过金融科技途径的创新服务,使得无资质的个体和企业也可以享受到金融服务,传统银行与金融机构必须下功夫改革其服务流程和审批机构,并减少客户等待时间。

3. 竞争格局的变化传统金融业是一个高度垄断的行业,中小银行与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相对较小,金融产品服务和银行底层技术缺乏行业标准化,这种模式限制了行业的长期成长。

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影响研究

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影响研究

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影响研究金融科技是指利用先进科技手段改善金融服务、提升金融业效率的行业。

近年来,金融科技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金融科技所带来的变化也在不断深刻地影响着传统金融行业。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影响。

一、传统金融行业的挑战传统金融行业长期以来的核心竞争力集中在其规模、资本和客户资源这几个方面。

然而,随着金融科技的崛起,传统金融机构已经开始面临更为细分化、更为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在金融科技之前常规的一些观念和方式已经被颠覆。

这也为金融科技公司提供了机会,通过创新技术驱动创新市场,进而在传统金融行业中立足。

二、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业务的影响1.银行业务传统银行业务长期以来的服务客户是通过分支机构。

但随着金融科技技术的高速发展,银行机构通过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为客户提供了在线服务的平台,逐渐从分支网络转向线上渠道。

同时,金融科技也为银行业务带来了更方便的支付、投资、贷款以及安全等技术,满足了用户对金融服务的多元化需求,逐步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使得传统的银行服务方式受到了冲击。

2.保险业务金融科技对保险业务的影响同样重要。

传统的保险业务吸引的是那些需要保险的大型企业和机构,但是金融科技带来的互联网保险、区块链等技术正在改变这一情况。

这些新技术能够使小型企业和个体用户参与购买,让保险业务更便捷而且更加低成本地进行。

3.投资理财金融科技还影响了投资理财等领域。

传统的理财、投资模式往往需要较高的门槛,同时也面临着监管合规等方面的挑战。

然而,金融科技公司通过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使得用户可以低风险、低投入,轻松地进行投资理财,让人们享受到一个风险适度的投资盈利体验,为个人和小型企业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多样化的投资选择。

三、金融科技对金融机构的要求透过更深入的分析,可以发现:金融科技不仅仅只是对传统金融机构带来了替代性威胁,同时也为它们提供了一些发展可能。

但是,想要发掘这些潜在的机遇,传统金融机构必须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里商业评论| 传统金融的变革之路
方德华|阿里研究院
随着战后最严重金融经济危机的不断发展,全球金融变革的序幕正徐徐拉开,曾经盛极一时的金融业饱受诟病,要求改革的呼声盛嚣尘上,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对金融业展开了集体反思。

中国金融业虽然在本次百年一遇的全球危机中独善其身,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但展望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体系所处的大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全行业运行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犹存,传统金融的固有缺陷正在显现,加速行业变革,转变经营模式将成为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业最重要的命题!一、我国金融行业体系的建立、健全
金融被称为经济皇冠上的明珠,是社会经济的核心和枢纽。

健康、完整、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我国在建立健全现代金融体系上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1949年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大一统”的银行体系,中国人民银行成为既办理存款、贷款和汇兑业务的商业银行,又担负着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中央银行。

“文革”期间,银行独立性消失,1969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并入财政部,银行体系沦为政府的“大钱库”和“出纳员”。

1976年10月,“文革”结束,银行体系开始恢复和重建。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革”及其“左”倾错误得到纠正,我国建立金融体系的摸索进入新阶段。

1979年后,国家先后恢复了主管农村金融业务的中国农业银行,分设了主管外贸信贷和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以及主管长期投资和贷款业务的中国人民建
设银行(后更名为中国建设银行)。

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同时成立了中国工商银行,基本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以四大专业银行为骨干的银行体系。

1995年5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明确了商业银行的性质、地位及与其他金融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并为商业银行自主经营、提高资产质量提供了法律保障。

与此同时,其他类型的银行也迅速发展。

在交通银行于1986年7月重组成以公有制为主的股份制全国性综合银行之后,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蚌埠住房储蓄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海南发展银行、民生银行等12家股份制银行相继成立。

一个比较完整的银行体系雏形初显。

但是,整个金融体系还是银行的天下,证券业和保险业发展滞后,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层次感不强,金融战略纵深没有搭建起来。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中国的入世承诺强制性地将金融改革推上了快车道,在一系列充满智慧的措施下,一度处于“技术性破产”边缘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浴火重生,“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在上海、香港两地上市。

继中国银行之后,工商银行于2013年被列为全球28家系统性重要银行之一。

图1:中国的金融体系
过去十数年间,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改革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证券业股权分置改革和证券机构综合治理已经完成,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迅速发展;现代保险企业制度基本建立;农村金融和小企业金融方面,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蓬勃发展;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为代表的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取得初步成果。

二、传统金融存在的问题
正如有学者和业内人士所观察到的,传统金融体系所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首先,传统的管理理念仍然根深蒂固。

许多落后的管理方式依然存在。

“部门利益至上”的观念很难改变,不少经营管理人员习惯于用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方法和手段管理金融机构。

第二,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仍旧以传统模式为主。

一是传统金融机构客户至上观念不强,日常业务仍然更多地以产品而不是以客户为中心;二是业务单元自上而下的垂直运作和管理机制尚未形成。

三是后台业务集中处理能力有限,前中后台分离与制约仍不完善。

第三,信息化建设未完全适应业务发展需要。

传统金融机构数据集中还停留在物理集中层面,没有上升到逻辑集中的层次,与国际先进的金融机构相比,中资传统金融机构业务流程信息化、自动化、无纸化和智能化水平依然不高。

第四,传统金融对变化的适应能力没有显著提高,对新的经济形态、新的需求和新的增长点的把握不到位。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后,传统的增长点正在消逝,农村经济和小企业在经济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但是,传统金融机构在工业经济思维和马太定律的约束下,难以很好地服务这些新增长点,也无法分享他们成长的收益。

同时,传统金融机构在突破时空限制等方面也有待提高。

三、互联网金融推动金融发展
(一)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经济领域的八字箴言¬——实业为本,金融为末——为互联网金融指明了方向。

本轮危机发生后,主要工业国家对现行金融体系和构架展开了集体反思。

他们对银行体系、监管构成的意见和建议莫衷一是,但对金融回归并服务实体经济却达成了高度一致。

金融最基本的功能和终极任务是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
帮助实体经济进行资源配置。

如果把实体经济比作人体,金融就是血管。

血管体系再完善、再复杂也必须是根植于人体的。

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金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相比于传统金融脱胎于保管和支付业务,互联网金融从实体经济而来,有着更好的实体经济基因。

从服务的对象看,互联网金融更多地服务于中小微企业和创业企业。

而创业企业的风险系数与一般企业是不同的。

一般企业面临的是可持续经营和成本控制等风险,创业企业的风险更像是二进制的电脑程序,1代表成功,0代表失败,失败的代价极为高昂,传统金融无法有效支撑,所以才产生了风险投资。

而互联网金融能比风险投资更好地适应创业企业的需求。

从经济的角度看,大量的创业企业是经济活力的源泉,也是国民经济竞争力的保证。

互联网金融与该类企业结合,可以有效解决此类问题,也使金融更好地发展。

从宏观方面看,现行的全球经济体系是高度跨区域、跨时期分布的,传统金融的资源配置方式存在极限问题,即使是国际金融中心的远期市场也无法完全解决资源的跨时期、跨区域配置问题。

互联网金融的无地域、无物理网点的网状分散式分布可以推动该问题的解决。

金融行业的未来来自于实体经济,要以实体经济为本,实现“从实体经济中来,到实体经济中去”的闭环。

(二)更先进的业务流程
互联网金融信息化程度更高。

传统金融行业风险控制是基于大数定理和抽样调查,采取线性方式,主要手段是事前“尽调”、贷前抵押、客户维护和贷后管理。

以事前尽调为例,传统金融业,无论是银行、保险还是证券,都会按照“了解你的顾客”的原则进行数据采集,详细了解客户的性别、年龄、职业、收入、过去信用情况等。

虽然线性数据有很强的实用性,便于处理,占用空间小,处理速度快,但是,其准确性和代表性都存在一定问题。

互联网金融将不再完全依赖
统计上的大数定理和抽样法则来界定风险,而是依靠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直接揭示个人金融行为,精确锁定和控制风险水平,通过海量的行为数据、位置数据和交易数据定位消费者的资金需求、时间分布、购买偏好等,突破传统金融简单依靠统计模型进行期限匹配的方式,为风险管理提供更合理的解决方案。

(三)传统金融变革的建议
所谓“时势造英雄”,中国金融资源在时空上的不均匀分布催生了互联网金融的超常规发展。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跑马圈地”,传统金融企业在最初阶段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但风险和收益是并存的。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传统金融机构依旧有着广阔的前景和机遇。

波士顿咨询公司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对于大型银行这样的传统金融机构,思维与机制的转变是关键。

凭借坚实的资金、人员、风控基础服务大企业、高端客户的复杂需求仍将是大中型银行独有的优势。

但大中型银行业不应忽视互联网金融所开启的广大长尾市场。

面对快速迭代的互联网金融,BCG进一步明确了传统金融机构应该采取的措施,“(传统金融机构)需要从银行的数字化洞察、数字化渠道、数字化营销、数字化创新、风险管理、流程管理、技术平台、组织管理等八个方面进行改进,建立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化战略。


图2:数字化战略
(四)未来金融的方向
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指出,“互联网的厉害之处在于——动员更多的人满足更多的人,不是靠少数公司、少数厂商,而是动员千军万马。

”金融和互联网技术、互联网精神融合后,产生了全新的场景,创造了无穷的可能,其精髓在于动员了更多的人去服务别人,使“精英金融”向着“人人金融”演变,实现随时随地都有金融机构跟随的理想。

人人金融的初级表现是所有的金融数据和资产可通过统一的入口、统一的账号和统一的界面得到全面管理。

用户所需要的各种金融服务都围绕这个统一的入口展开。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数据的积累,统一账户入口和场景应用会进一步融合,通过复杂的算法和模块化的金融工具组合,实现随身金融服务,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获取金融咨询和金融资源。

这种金融服务方
式是无法依靠有限的金融机构完成的,而是要凝聚更多的人来为别人提供服务,让金融朝着平等、分散、网状、点对点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人本金融,也完成传统金融真正的变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