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实验报告xuting
化学液体喷泉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即气体溶解或化学反应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变化,形成液体喷泉。
2. 掌握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包括装置搭建、气体收集、液体喷泉现象观察等。
3.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气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和反应,验证气体溶解度及化学反应对喷泉现象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基于气体溶解或化学反应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变化而形成液体喷泉的原理。
具体过程如下:1. 将干燥气体充满烧瓶,并通过导管连接至盛有液体的容器。
2. 当烧瓶中的气体溶解于液体或与液体发生化学反应时,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
3. 外界大气压将液体压入烧瓶,形成液体喷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仪器:烧瓶、胶头滴管、直导管、烧杯、锥形瓶、玻璃棒等。
2. 液体:水、酚酞试液、氯化铁溶液、NaOH溶液等。
3. 气体:氨气、HCl气体、NO气体、CO2气体等。
四、实验步骤1. 将烧瓶与导管连接,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 将烧瓶底朝上,导管朝下,插入盛有液体的烧杯中。
3. 通过胶头滴管向烧瓶中充入干燥气体,直至烧瓶内充满气体。
4. 观察气体溶解或与液体反应,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液体喷泉。
5.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气体溶解度及化学反应对喷泉现象的影响。
五、实验现象与结果1. 氨气溶解于水,形成红色喷泉,溶液呈碱性。
2. HCl气体溶解于水,形成无色喷泉。
3. NO气体不溶于水,不形成喷泉。
4. CO2气体与NaOH溶液反应,形成无色喷泉。
六、分析与讨论1.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因此形成红色喷泉。
2. HCl气体溶解于水,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无色喷泉。
3. NO气体不溶于水,因此不形成喷泉。
4. CO2气体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无色喷泉。
七、结论1. 喷泉实验原理是基于气体溶解或化学反应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变化而形成液体喷泉。
2.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气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和反应,可以验证气体溶解度及化学反应对喷泉现象的影响。
实验的报告(通用7篇)
实验的报告(通用7篇)实验报告篇一实验名称用实验证明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含量有什么不同实验目的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含量越高一、实验器材:药品水槽、集气瓶(250ml)两个、玻片两片、饮料管(或玻璃管)、酒精灯、火柴、小木条、水,盛放废弃物的大烧杯。
二、实验步骤:1、检查仪器、药品。
2、做好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的各项准备工作。
现象、解释、结论及反应方程式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大于空。
3、用饮料管向集气瓶中吹气,用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排水法收集一瓶我们呼出的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小于空气中体,用玻璃片盖好。
4、将另一集气瓶放置在桌面上,用玻璃片盖好。
5、用燃烧的小木条分别伸入两个集气瓶内。
6、观察实验现象,做出判断,并向教师报告实验结果。
7、清洗仪器,整理复位。
实验报告总结篇二有一份工作是一个人步入社会的标志。
社会的本质是实践,而实践最好的来源便是工作。
刚进入工作一个星期,感受虽没有他人的五味杂陈,但也算的上清澈纯净。
很荣幸能加入这个超级工程大团队。
虽可能仅有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但在这样的一个大平台我觉得能收获很多。
作为一个“超级工程”项目,这份工作的起点很高。
起点高意味着能学到的东西更多,但也意味着工作难度的加大。
世界上没有一份工作是不辛苦的,但所谓工作便是越做越会做,当你做到极致,辛苦也会转化成成功的喜悦。
就业指导教师告诫我们:到了单位后,少说多做。
此刻感觉下来,还得做到以下几点:[由首先,要多问。
这是要放在首位的。
刚刚进入工作岗位,对自我的工作要求以及工作定位是不明确的,会显得有些茫然。
所以多问便是最好的教师,不能不懂装懂,遇到问题就要及时问。
如今的时代不像从前,师傅不会留着压箱底的技艺不教给你。
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大家都乐意分享自我的经验与方法。
而你所需要做的便是踩着巨人的肩膀,学习总结归纳。
将他人的经验转化为自我的东西。
如同一开始的写资料。
大家的起点都相同,都是从资料入手,一步一步去认识,理解图纸的信息,将图面资料,转化为文字资料。
实验实习报告(精选)
实验实习报告(精选)实验实习报告(精选)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加深实习生对于相关技术理论的掌握,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实际技能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器材计算机及相关软件、数据采集仪、示波器、数字信号发生器等。
三、实验内容1. 脉冲响应测量:使用数据采集仪测量滤波器的脉冲响应,并通过MATLAB软件对其进行处理分析。
2. 信号发生器与示波器的应用:使用数字信号发生器发生正弦波信号,通过示波器观察波形及信号参数。
3. 信号滤波器设计:通过MATLAB软件设计和实现信号滤波器,并使用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进行测试验证。
4. 锁相放大器的使用:使用锁相放大器对信号进行放大和调节,观察信号的变化。
四、实验步骤1. 脉冲响应测量:连接数据采集仪和计算机,并进行采样测量。
将结果存储在计算机中,并使用MATLAB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信号发生器与示波器的应用:连接数字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并进行信号参数设置。
通过示波器观察波形及信号参数,并进行记录分析。
3. 信号滤波器设计:使用MATLAB软件进行信号滤波器的设计和实现,通过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进行测试验证,并对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
4. 锁相放大器的使用:连接锁相放大器并进行信号放大和调节,观察信号的变化,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五、实验结果1. 脉冲响应测量:通过数据采集仪测量,得到滤波器的脉冲响应,并通过MATLAB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得到所需结果。
2. 信号发生器与示波器的应用:通过数字信号发生器发生正弦波信号,通过示波器观察波形及信号参数。
记录分析得到频率、幅值、相位等相关参数。
3. 信号滤波器设计:通过MATLAB软件进行信号滤波器的设计和实现,使用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进行测试验证,得到所需的频率响应特性。
4. 锁相放大器的使用:通过连接锁相放大器进行信号放大和调节,观察信号的变化,并得到相关数据参数。
六、实验结论本次实验通过对相关技术的实际操作和数据处理,使实习生对于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并提高了实际应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报告范文模板【三篇】
实验报告范文模板【三篇】
实验名称:XXX
实验步骤:
1、 XXX
实验结果: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看出,XXX等结论,从而得出XXX的结论。
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XXX。
为此,我们安排了如下实验:
1、通过XXX实验,以验证XXX原理及其参数
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XXX的情况下,XXX现象的参数符合XXX的原则;在XXX的情况下,XXX的特性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本次实验,可以更容易的理解XXX的发展规律,并为它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本实验旨在探讨XXX的性质及应用。
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采用XXX法,验证了XXX 所需要的参数;之后,我们以XXX实验,验证了XXX对不同情况的适应性;最后,我们观察了XXX对XXX的影响,以检验XXX在实际应用中所能实现的效果。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XXX过程中,XXX的参数具有一定的可预见性,它能够有效地模拟不同情况下的XXX现象;另外,它能够为不同的应用提供科学的参考,在实际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本次实验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出:XXX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以为不同的研究领域提供宝贵的信息,以使其更加准确有效。
实验3实验报告(一)
实验3实验报告(一)引言概述:该实验报告旨在详细介绍实验3的实验过程、设计以及结果分析。
本实验旨在探究某种实验方法的使用,并利用该方法分析特定实验数据,以了解实验结论。
本文将按照以下五个大点展开讨论。
正文:一、实验设计与目的1. 确定实验目的2. 设计实验的基本步骤3. 选择适当的实验材料和工具4. 搭建实验装置并检查实验条件5. 计划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量控制措施二、实验步骤及观察结果1. 详细介绍实验的具体步骤2. 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数据3. 分析观察结果并解释可能的原因4. 讨论实验步骤中的关键环节和注意事项5. 对实验步骤进行优化和改进的建议三、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1. 收集实验数据并整理成表格或图形2. 描述数据处理的方法和过程3.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图像展示4. 分析实验结果并进行合理解释5. 讨论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的差异及其可能的原因四、误差分析和评估1. 讨论实验中可能存在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2. 分析误差来源及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3. 讨论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4. 提出改进实验方法的建议,以减小误差5. 总结误差评估结果并对实验可行性进行讨论五、结论与展望1. 总结实验的主要结果和发现2. 确定实验目标是否达到,并对实验原理进行验证3. 讨论实验结果的意义和实际应用的前景4. 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可能的改进方法5. 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对未来实验的展望和建议总结:通过本实验报告的详细介绍和分析,我们全面了解了实验3的设计和操作步骤,以及通过实验得到的结果和结论。
在本实验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实验目的、步骤、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方面的内容,并对实验结果的意义和潜在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
通过该实验,我们不仅获得了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改进的思路。
希望通过这些努力,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最新实验三实验报告xuting
最新实验三实验报告xuting实验名称:最新实验三实验目的:1. 验证新型材料Xuting的物理性质。
2. 研究Xuting在不同环境下的性能变化。
3. 分析Xuting的应用潜力及其对现有技术的影响。
实验材料:- Xuting样品- 高温炉- 压力测试装置- 电子显微镜- 化学分析仪器实验步骤:1. 准备Xuting样品,并对其进行初步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测试。
2. 将Xuting样品置于高温炉中,分别在200°C、400°C和600°C 的温度下加热2小时,记录其质量、颜色和结构的变化。
3. 使用压力测试装置对Xuting样品施加不同级别的压力,记录其抗压性能。
4. 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Xuting样品的微观结构,分析其晶格排列和缺陷情况。
5. 进行化学分析,确定Xuting的主要成分及其可能的化学反应性。
6. 根据实验数据,评估Xuting在极端条件下的性能,并探讨其在工业、航空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实验结果:1. Xuting在常温下的物理性质稳定,具有良好的硬度和韧性。
2. 高温实验显示,Xuting在400°C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但在600°C时仍保持相对稳定。
3. 抗压测试结果表明,Xuting具有出色的抗压性能,适合用于承载重压的环境。
4. 微观结构分析揭示了Xuting具有独特的晶体结构,这可能是其优异性能的关键。
5. 化学分析确认了Xuting的主要成分,并预测了其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性。
6. 综合实验数据,Xuting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表现良好,有望在多个领域替代传统材料。
结论:Xuting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展现出了卓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其在高温和高压环境下的稳定性,以及独特的微观结构,预示着其在工业应用中的巨大潜力。
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提高Xuting的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上,以便更广泛地推广其应用。
实验报告格式范文(3篇)
实验报告格式范文第1篇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尤其依赖科学实验。
在生物教学中,实验、学习和观察等实践环节对我们掌握生物学知识、科学方法、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形成科学素质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是因此,从我们开始接触生物这门学科开始,就不断有生物实验课程,锻炼我们各式各样的能力。
但是,也的确是上过各式各样的生物实验课,我才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这次做的现代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对我的影响有多大。
老师在第一次课上,对我们详尽的讲解了我们此学期需要完成的一系列实验。
其中全是环环相扣,嵌合紧密,有点一招即失,满盘皆输的压力,不过我们更多的是怀着一种跃跃欲试的激动,恨不得立马动手,靠着自己学来的知识,认真的完成这套实验,并且还能看到最终那令人欣喜的结果。
就这么妄想着妄想着,我们从第二周开始的现代生物技术综合实验的漫长旅程。
由于,老师没有硬性的要求实验时间,我们便是一有空闲就往实验室里钻,也就少了以前实验课上出现的,因为部分实验仪器的数量缺少,同学们每次做实验都是你推我嚷的,造成了实验兴趣的流失。
以至于做实验的态度越来越涣散,甚至只是简单的走下过场而已,几次实验课下来,热情全无。
但按照金老师的提议来,大家来实验的时间不同,使得对仪器使用的时间错开,减少了为争抢仪器或是药品而嘈杂不堪的场面,实验也变得顺利了许多。
金老师会很体谅一些先开始忙活的同学,在黑板上写清他们实验大概会做到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后面实验的准备物品和要求,然后开始在忙于实验而奔走中的同学之间晃悠。
观察我们的实验操作,或是时不时提点解释一下我们实验步骤的缘由;实验药品的作用;如何做会得到更好的结果;实验没有得到好的结果或是做的失败了的原因。
可是,随着实验的发展,后来更多的时候,是我们在看过书本上要求的实验步骤后,去缠着金老师,围在他周围,问他关于实验的各种问题,就算同样的问题被问过许多次,金老师依然是和蔼的笑着一一解答我们的疑问,他的平易近人,他的悉心教导,他的不骄不躁,他的耐性与笑容都深深的打动了实验中的每位同学。
实验报告讨论部分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本实验通过对(实验名称)的研究,旨在探究(实验目的)。
实验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详细记录和分析。
本讨论部分将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并进一步探讨实验结论及其意义。
二、实验结果分析1. 实验结果概述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观察指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实验组(观察指标)的值显著高于对照组。
(2)实验组在(观察指标)方面的变化趋势与预期相符,即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组(观察指标)的值逐渐增加,而对照组则保持稳定。
(3)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实验现象),这可能与(原因)有关。
2. 实验结果讨论(1)关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在(观察指标)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这可能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实验组在实验过程中接受了(实验处理),而对照组未接受,因此实验组在(观察指标)方面得到了改善。
②实验组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严格控制了(影响因素),从而减少了外界干扰,使得实验结果更加可靠。
(2)关于实验现象的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实验现象),这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①(原因1):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实验材料/方法),这可能导致了(实验现象)。
②(原因2):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实验问题),这可能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
(3)关于实验结论的进一步探讨本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实验处理/方法),可以有效改善(观察指标),这为(应用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
然而,本实验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①实验样本量较小,可能无法完全代表总体情况。
②实验过程中,我们未考虑(影响因素),这可能导致实验结果存在偏差。
三、实验结论综上所述,本实验通过对(实验名称)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 实验组在(观察指标)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这表明(实验处理/方法)对(观察指标)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2. 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实验现象),这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大学生物实验报告三实验报告
大学生物实验报告三实验报告1. 实验背景细胞是生物学研究的最基本单位,是生态系统和生命链的基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直接关系到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掌握细胞功能的基本实验方法。
2. 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我们的主要目的是:1.掌握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2.掌握细胞染色技术,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3.了解不同类型的细胞在形态上和功能上的差异。
3. 实验材料和设备•果蝇幼虫•苏丹红•NaCl 等4. 实验步骤4.1 制片染色与显微镜观察果蝇纤维染色体1.取出含有果蝇幼虫的巨盘,并置于特制制片玻片上;2.加入 5% 苏丹红溶液,后依次用乙醇 70%、90%、100% 洗涤每次 1分钟;3.反复用甲苯涂片,然后烘干。
拍照;4.2 制片染色与显微镜观察小麦幼苗细胞核1.取干燥的小麦幼苗根尖组织,切 2 毫米长,用 NaCl 溶液浸泡数小时后取出盖片压净;2.加入乙醇 95%,15 min,吸掉乙醇后加 0.5% 苏丹红溶液,3 min,然后用盐酸溶液洗去苏丹红染色的细胞壁;3.再用大量乙醇洗涤,倾斜玻片除去水分;4.加甲苯涂片,烘干后拍照。
5. 结果与分析5.1 果蝇纤维染色体实验结果与分析在显微镜下观察,果蝇的纤维染色体呈长条形结构,且大小形态基本相似。
此结构是一种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
其组成非常复杂,染色质中包含了许多种不同的基因,不同基因之间的多样性是细胞功能的主要体现之一。
5.2 小麦细胞核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本实验观察的小麦细胞核的形态和结构,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呈椭圆形,大小各异。
细胞核是细胞的重要器官之一,所包含的核酸分子是遗传信息的承载者。
研究细胞核结构和功能,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探究遗传学问题,其中包括基因复制、RNA 合成、转录调节等。
6.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使用了染色技术和显微镜来观察不同生物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实验三实验报告
实验三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方法,对XXX进行研究和探究,深入了解其性质和特征。
二、实验原理在本实验中,我们采用了XXX方法来研究XXX的XXX性质。
XXX方法基于XXX原理,通过XXX仪器设备对XXX进行XXX测量,进而得到实验数据。
三、实验步骤1.实验准备:(1)XXX仪器设备和试剂的准备;(2)XXX实验装置和操作环境的准备。
2.实验操作:(1)XXX:按照实验步骤要求,将样品进行XXX处理。
(2)XXX:根据实验要求,进行XXX操作。
(3)XXX:使用XXX仪器设备,对XXX进行XXX测量。
3.数据记录:按照实验要求,记录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重要数据和观察结果,保证数据准确可靠。
4.数据处理与分析:(1)对实验记录的数据进行处理,如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等。
(2)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得出结论。
5.实验总结:(1)对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总结;(2)对实验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讨论,提出改进意见。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我们得到了如下结论:(1)XXX的性质和特征;(2)XXX与XXX之间的关系;(3)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合理性。
在讨论中,我们还可以对实验过程进行优缺点的分析,提出改进的方向和建议。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研究了XXX的性质和特征,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我们对实验结果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讨论。
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也总结归纳出来,为今后的实验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六、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对XXX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操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验过程中,我意识到了实验数据的重要性和准确性,学会了如何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
此外,通过与同学的合作,我也锻炼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总的来说,本次实验让我受益匪浅,为今后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注:由于没有具体的实验内容和数据,以上为实验报告的格式示例,并无实际内容。
固体液体气体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探究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差异。
2. 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物理和化学行为。
3.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1. 固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间作用力较强。
2. 液体:具有固定的体积,但形状不固定,分子间作用力较弱。
3. 气体: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分子间作用力极弱。
三、实验器材1. 实验桌2. 烧杯3. 试管4. 酒精灯5. 研钵6. 玻璃棒7. 量筒8. 滴管9. 铁架台10. 水浴锅11. 集气瓶12. 氢氧化钠溶液13. 盐酸14. 稀硫酸15. 碳酸钠溶液16. 氯化钠固体17. 碳酸钙固体18. 氢氧化钙固体19. 红磷20. 硫磺21. 硅胶22. 水银温度计四、实验步骤1. 固体性质探究(1)观察固体颜色、形状、硬度等物理性质。
(2)称量固体质量,计算密度。
(3)进行溶解性实验,观察固体的溶解情况。
2. 液体性质探究(1)观察液体颜色、气味、透明度等物理性质。
(2)测定液体密度。
(3)进行酸碱中和实验,观察液体pH值变化。
(4)进行蒸发实验,观察液体蒸发情况。
3. 气体性质探究(1)观察气体颜色、气味、透明度等物理性质。
(2)测定气体密度。
(3)进行燃烧实验,观察气体燃烧情况。
(4)进行溶解性实验,观察气体溶解情况。
五、实验现象及结论1. 固体性质探究(1)观察固体颜色、形状、硬度等物理性质,发现不同固体的物理性质存在差异。
(2)称量固体质量,计算密度,发现不同固体的密度不同。
(3)进行溶解性实验,发现不同固体的溶解性不同。
2. 液体性质探究(1)观察液体颜色、气味、透明度等物理性质,发现不同液体的物理性质存在差异。
(2)测定液体密度,发现不同液体的密度不同。
(3)进行酸碱中和实验,观察液体pH值变化,发现酸碱中和反应可以改变液体pH值。
(4)进行蒸发实验,观察液体蒸发情况,发现液体蒸发速度与温度、表面积等因素有关。
实验报告总结5篇()
实验报告总结5篇()实验报告总结精选1 一、实验原理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根据扩散作用原理,水分子会由细胞液中渗出到外界溶液中,通过渗透作用失水;由于细胞壁和原生质层的伸缩性不同,细胞壁伸缩性较小,而原生质层伸缩性较大,从而使二者分开;反之,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则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分离后的质和壁又复原。
二、目的要求1.初步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方法;2.理解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原理。
三、重点难点(实验报告不写这一点,可适当调整添加在“注意”这一部分)1.初步掌握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方法;2.临时装片的制作;3.低倍显微镜的使用。
实验器材:紫色洋葱的鳞片叶、刀子、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滤纸代替,滤纸可分为剪开几条)、显微镜;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或质量分数为30%的蔗糖溶液、清水。
四、方法步骤临时装片制作:1选材:选用紫色特别深的洋葱外表皮;说明:在实验之前,最好将洋葱放在水中浸泡一下,可以使洋葱吸水多一些,而且代谢也比较旺盛,实验效果明显。
2:将洋葱的外层剥去两层(因为处于最外的可能已经死亡)。
取表皮:在洋葱的外表皮上,用刀片划“井”字,用镊子轻轻撕取一小块;(关键:最好撕取单层细胞,如果撕的太厚,则会使细胞重叠,严重影响实验效果;)3制片:在载玻片中央滴上一滴清水,然后将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在水中,平展开来;加上盖玻片。
(注意:1:洋葱表皮不能卷曲起来;2:不能带有气泡;3加盖玻片时,要从一侧大约45°角放下,在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充满了清水,以便挤出空气。
)4盖玻片一端滴入糖水,于另一端用吸收纸重复几次吸引(可重复几次滴糖水和吸引的过程)。
质壁分离实验后可接着进行质壁复原质壁复原实验处理取下临时装片,在一侧滴入清水,另一侧再用吸水纸重复几次吸引,以确保洋葱表皮细胞完全浸在几乎是清水中;(注:无吸水纸可先用滤纸代替)观察先在低倍镜找到一个质壁分离现象比较明显的细胞,然后观察,可见和刚才相反的现象,中央液泡渐渐变大,颜色变浅,最后原生质层又和细胞壁紧紧地贴在一起;若质壁分离没有复原,则证明外界溶液浓度过高,导致细胞死亡。
3 3正交实验报告
3 3正交实验报告引言正交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确定因素水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本报告介绍了一项3 3正交实验的设计和结果分析。
实验设计本实验设计了一个3个因素、每个因素有3个水平的正交实验。
三个因素分别是温度、时间和浓度。
温度的三个水平分别为低温、中温和高温,时间的三个水平分别为短时间、中等时间和长时间,浓度的三个水平分别为低浓度、中等浓度和高浓度。
实验总共设计了27个试验点,每个因素的水平均匀分布在各个试验点上。
实验步骤1. 收集所需实验材料:包括温度控制设备、计时器和浓度计。
2. 设定实验温度为低温、中温和高温,分别为10、25和40。
3. 设定实验时间为短时间、中等时间和长时间,分别为5分钟、15分钟和30分钟。
4. 设定实验浓度为低浓度、中等浓度和高浓度,分别为10%、20%和30%。
5. 进行27个试验点的实验。
每个试验点按照正交实验设计,分别设置温度、时间和浓度的水平。
6. 根据实验结果记录和收集数据。
数据分析与结果根据实验数据,我们进行了数据分析和统计。
首先,我们计算了各个因素水平下的平均实验结果。
低温中温高温:-: :: :: ::短时间300 350 400中等时间350 400 450长时间400 450 500然后,我们计算了不同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通过方差分析,我们可以确定每个因素的显著性水平。
通过方差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 温度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是显著的(p值<0.05),即不同温度下实验结果存在差异。
- 时间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是显著的(p值<0.05),即不同时间下实验结果存在差异。
- 浓度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是显著的(p值<0.05),即不同浓度下实验结果存在差异。
此外,我们还计算了不同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通过分析交互作用的方差分析表,我们可以判断不同因素之间的交互是否显著。
结论通过本次3 3正交实验,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 温度、时间和浓度对实验结果都有显著影响。
最新实验三实验报告1
最新实验三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究物质的热传导性能,并验证傅里叶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通过对不同材料的热传导实验,了解热流、温度梯度与热传导率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
1. 铜板、木板和玻璃板各一块,尺寸相同。
2. 热源设备,如电热板。
3. 温度传感器,如热电偶。
4. 数据采集器。
5. 绝缘支架。
6. 计时器。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材料,确保所有设备正常工作。
2. 将铜板、木板和玻璃板分别放置在绝缘支架上。
3. 使用热源设备对三种材料的底部进行加热,保持热源功率恒定。
4. 将温度传感器固定在材料的上表面,确保传感器与材料表面接触良好。
5. 开始实验,记录热源开启后不同时间点的温度数据。
6. 根据温度数据,计算每种材料的热传导率。
7. 分析实验数据,比较不同材料的热传导性能。
实验结果:
实验数据显示,在相同的热源功率和加热时间下,铜板的温度上升速度最快,其次是玻璃板,木板的温度上升最慢。
这与材料的热传导率有关,铜的热传导率最高,玻璃次之,木材的热传导率最低。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验证了傅里叶定律的正确性,即热量的传递速率与温度梯度成正比,与材料的热传导率成正比。
实验结果表明,金属材料具有较好的热传导性能,而非金属材料的热传导性能相对较差。
这一发现对于材料的选取和热管理设计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物质的制备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物质的制备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4月15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实验目的:1. 熟悉实验室基本操作技能。
2. 掌握物质制备的基本方法。
3. 学习并验证化学反应原理。
实验原理:本实验旨在通过化学反应制备某种特定物质。
实验过程中,我们将根据反应物的性质和反应条件,通过一系列操作,如溶解、加热、冷却、过滤等,得到目标产物。
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铁架台、加热器、量筒、试管等。
2. 试剂:反应物A、反应物B、溶剂、催化剂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反应物A和反应物B按照一定比例称量,溶解于溶剂中。
2. 混合反应:将溶解后的反应物A和B混合均匀,加入适量的催化剂。
3. 加热反应:将混合液加热至一定温度,保持恒温一段时间。
4. 冷却反应:将加热后的混合液冷却至室温。
5. 过滤:将冷却后的混合液通过滤纸过滤,得到固体产物。
6. 洗涤:用适量的溶剂洗涤固体产物,去除杂质。
7. 干燥:将洗涤后的固体产物在加热器上干燥,得到纯净的目标产物。
实验数据记录:1. 反应物A的称量:10.0g2. 反应物B的称量:5.0g3. 溶剂体积:100mL4. 催化剂用量:0.5g5. 加热温度:80℃6. 反应时间:2小时7. 冷却时间:1小时8. 过滤时间:10分钟9. 洗涤次数:2次10. 干燥时间:1小时实验结果:经过一系列操作,成功制备出目标产物。
产物为白色固体,纯度较高,符合实验要求。
实验讨论:1. 在实验过程中,加热温度对反应速率有显著影响。
通过控制加热温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提高产率。
2. 催化剂在反应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反应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
3. 在过滤过程中,滤纸的孔径对固体产物的纯度有一定影响。
选择合适的滤纸可以保证产物纯度。
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化学反应成功制备出目标产物,验证了实验原理的正确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掌握了实验室基本操作技能,熟悉了物质制备的基本方法。
大学物理实验 报告实验3 三线摆报告
三线摆实验报告林一仙 一、实验目的1、掌握水平调节与时间测量方法;2、掌握三线摆测定物体转动惯量的方法;3、掌握利用公式法测这定物体的转动惯量。
二、实验仪器三线摆装置 电子秒表 卡尺 米尺 水平器 三、实验原理1、三线摆法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机械能守恒定律:ω2021I mgh =简谐振动:t Tπθθ2sin0= t TT dt d ππθθω2cos 20==通过平衡位置的瞬时角速度的大小为:T02πθω=; 所以有:⎪⎭⎫⎝⎛=T I mgh 021220πθ根据图1可以得到:()()1212!BC BC BC BC BC BC h +-=-=()()()()22222r R l AC AB BC --=-=从图2可以看到:根据余弦定律可得()()022211cos 2θRr r R C A -+=所以有:()()()()02222112121cos 2θRr r R l C A B A BC -+-=-=整理后可得:12102sin 4)cos 1(2BC BC Rr BC BC Rr h +=+-=θθ H BC BC 21≈+;摆角很小时有:2)2sin(00θθ=所以:HRr h 220θ=整理得:2204T H mgRr I π=;又因3b R =,3a r = 所以:22012T Hmgab I π=若其上放置圆环,并且使其转轴与悬盘中心重合,重新测出摆动周期为T 1和H 1则:2112112)(T H gab M m I π+=待测物的转动惯量为: I= I 1-I 02、公式法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 圆环的转动惯量为:()D D MI 222181+=四、实验内容1、三线摆法测定圆环绕中心轴的转动惯量a 、用卡尺分别测定三线摆上下盘悬挂点间的距离a 、b (三个边各测一次再平均); b 、调节三线摆的悬线使悬盘到上盘之间的距离H 大约50cm 多;c 、调节三线摆地脚螺丝使上盘水平后再调节三线摆悬线的长度使悬盘水平;d 、用米尺测定悬盘到上盘三线接点的距离H ;e 、让悬盘静止后轻拨上盘使悬盘作小角度摆动(注意观察其摆幅是否小于10度,摆动是否稳定不摇晃。
实验3实验报告
实验3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在于探究_____在_____条件下的_____变化情况,以及分析相关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基于_____理论,当_____时,会发生_____现象。
通过对这一原理的应用,我们设计了本次实验,以观察和测量相关数据。
三、实验器材与材料1、主要器材:仪器 A:型号_____,精度_____,用于_____。
仪器 B:型号_____,精度_____,用于_____。
其他辅助器材:_____。
2、实验材料:材料 A:_____,规格_____。
材料 B:_____,规格_____。
四、实验步骤1、实验准备对实验器材进行检查和校准,确保其正常工作和测量精度。
准备好所需的实验材料,并按照要求进行处理和配置。
2、实验操作步骤一:将材料 A 放入仪器 A 中,设置初始条件为_____,然后启动仪器进行观测。
步骤二:在一定时间间隔后,记录相关数据,包括_____。
步骤三:改变实验条件,如_____,重复步骤一和步骤二。
3、数据记录设计详细的数据记录表格,包括实验时间、实验条件、观测数据等项目。
在实验过程中,认真、准确地记录每一组数据。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1、数据整理将实验中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去除明显异常的数据。
2、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平均值、标准差等计算。
绘制相关图表,如折线图、柱状图等,直观展示数据的变化趋势。
3、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在_____条件下,_____的变化呈现出_____的趋势。
当实验条件改变为_____时,_____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具体表现为_____。
六、实验误差分析1、系统误差由于实验器材本身的精度限制,可能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如仪器A 的测量误差为_____。
2、偶然误差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人为因素可能导致偶然误差,例如数据记录时的疏忽,可能造成数据的偏差。
3、改进措施为减少系统误差,可以对实验器材进行定期校准和维护。
中学实验员生物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实验日期:2023年4月10日实验地点:学校生物实验室实验目的:1. 了解光合作用的条件及其影响因素。
2. 掌握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光合作用的条件。
实验原理: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主要条件包括光照、温度、二氧化碳和水分。
本实验通过改变这些条件,观察植物叶片在不同条件下的光合作用强度。
实验材料:1. 实验植物:萝卜幼苗2. 实验器具:培养皿、剪刀、尺子、温度计、二氧化碳气体发生器、碘液、酒精、蒸馏水3. 实验药品:NaOH溶液、CaCl2溶液实验步骤:1. 将萝卜幼苗种植在培养皿中,每天浇水保持湿润。
2. 将培养皿放在光照条件下,温度控制在25℃。
3. 在实验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用剪刀剪取一片叶片,将其放入盛有蒸馏水的培养皿中,用尺子测量叶片的长度。
4. 在实验过程中,分别在不同光照强度下进行实验,记录叶片的长度变化。
5. 在实验过程中,分别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实验,记录叶片的长度变化。
6. 在实验过程中,分别在不同二氧化碳浓度下进行实验,记录叶片的长度变化。
7. 在实验过程中,分别在不同水分条件下进行实验,记录叶片的长度变化。
8. 将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实验结果:1. 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在光照强度为1000勒克斯时,叶片长度为5cm。
- 在光照强度为500勒克斯时,叶片长度为4cm。
- 在光照强度为250勒克斯时,叶片长度为3cm。
- 在光照强度为0勒克斯时,叶片长度为2cm。
2. 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在温度为25℃时,叶片长度为5cm。
- 在温度为20℃时,叶片长度为4.5cm。
- 在温度为15℃时,叶片长度为4cm。
- 在温度为10℃时,叶片长度为3.5cm。
3. 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在二氧化碳浓度为1000ppm时,叶片长度为5cm。
- 在二氧化碳浓度为500ppm时,叶片长度为4.5cm。
实验三 实验报告
(2)程序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EXP3_2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EXP3_1 car=new EXP3_1("成龙",200f,25f);
Time (){
t=Calendar.getInstance();
y=t.get(t.YEAR);
m=t.get(t.MONTH)+1;
d=t.get(t.DATE);
hh=t.get(t.HOUR_OF_DAY);
mm=t.get(t.MINUTE);
ss=t.get(t.SECOND);
}
public String getDate() {
常用的修饰符如下:
public private protected package static final transient volatile
不同修饰符的访问控制权限如表3.1所示。
访问权限修饰符
类
子类
包
所有类和包
public
√
√
√
√
private
√
protected
√
√
√
package
√
√
表3.1
return curSpeed;
}
public void changeSpeed(float curSpeed) { //提供改变当前的车速
this.curSpeed = curSpeed;
}
public void stop(){ //提供停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结果图: (1)
8
(2)国有林场不同火险区域面积和小班块数 火险分级 1 2 3 4 5 火险区划分 无火险区 低火险区 中火险区 高火险区 极高火险区 面积 105 614 8343 22144 9960 小班个数 4 18 258 589 297 占区域面积比例 0.038095238 0.029315961 0.030924128 0.026598627 0.029819277
(3)森林火灾损失情况统计表 林班号 5 5 5 5 5 5 6 6 6 7 7 7 7 7 7 7 8 8 8 8 8 9 9 小班号 1 2 3 4 5 6 1 2 5 1 2 3 4 5 6 7 1 3 4 5 6 1 2 小班蓄积面积 1739.009141 1415.185466 629.52997 692.952723 1618.820893 161.732769 187.475137 179.069823 185.444052 2320.503009 2526.592108 1484.13641 2055.000199 1501.224414 2186.903298 2494.840766 0 17.85244 190.0159 44.296814 181.408914 1724.198202 39.275037 林班号 9 9 9 9 9 9 29 30 32 33 33 33 33 34 35 35 35 35 35 35 35 37 9 小班号 3 4 5 6 7 8 9 11 8 5 6 7 8 2 1 2 3 4 5 6 7 6 3 小班蓄积面积 1926.667141 766.306373 825.97209 683.828572 101.351966 85.676186 153.175105 174.169501 346.481194 3018.770323 223.486595 1602.479468 2313.136663 344.604217 2146.007482 464.080633 2020.38998 747.833154 4103.125518 2882.924315 2135.076924 2446.056621 1926.667141
四、改进实验建议
9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实
课程名称 实验项目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验
报
告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实验三、栅格与矢量数据分析应用 13 自然地理 姓 名 成 绩 徐婷 学 号 日 期 2013804126 2015/6/4
实验报告的内容: 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实验步骤;四、实验结果;五、讨论分析(完成 指定的思考题和作业题) ;六、改进实验建议。 一、实验目的 了解栅格与矢量数据的基本结构和实际应用特点, 学生学会独立收集、 处理和分析栅格与矢量数据; 掌握栅格与矢量数据在 ARCGISGIS 软件中的操作及空间分析功能应用。 (1)掌握在 ArcGIS 中对栅格数据进行几何变换以及矢量化的方法。 (2)掌握 ArcGIS 基本编辑工误的方法。
1
二、流程图
森林火险评估及森林火灾损失评 估 森林火险区划分
海 拔 分 级 赋 值
坡 度 分 级 赋 值
坡 向 分 级 赋 值
土 湿 分 级 赋 值
地 类 分 级 赋 值
计算火险指数
火险分级赋值
建立过火区域
计算蓄积损失面积
三、步骤 1、森林火灾区的划分 (1)加载 gyxb.shp,打开属性表,加入字段:地类分级、海拔分级、坡度分级、坡向分级、土湿分级、 火险分级、火险指数。 (2)为小班的地类分级赋值。在 Selection→select by attributes,按要求输入
二、实验原理 (1)所有图件扫描后都必须经过扫描纠正,即几何变换,使扫描后的栅格图具有投影坐标系,以 确保矢量化工作顺利进行。 (2)非拓扑编辑。ArcGIS 中的 Editor 工具条中包括了大多数编辑工具。Editor 下来菜单下面提供 了 Move、Merge、Union、Buffer 等编辑。Task 下来菜单具有 Reshape Feature、Cut Polygon Features 等工具。另外还可以使用 Advanced Editing 工具条使用更高级的编辑工具。 (3)拓扑编辑。如果是进行一般的拓扑编辑,可以使用 Editor 工具条里面的 Topoloy 工具条,先定 义集聚容差和要素类型,再通过 Topology Editing Tool 修正拓扑错误。如果 Geodatabase 数据,可以 在 ArcToolbox 中通过定义拓扑规则,再利用 Topoloy 工具条来检查和修正拓扑错误。 三、实验内容 实验三、GIS 在森林火险评估及森林火灾损失评估中的应用 (1)依据实验三技术方案完成流程图(P297-300) ; (2)完成案例操作过程森林火险区划图(图 11-32) 。 注:统计图 11-9 的国有林场不同火险区域面积和小班个数统计(表格列出)
2
3
(3)重复以上的步骤,为海拔分级、坡度分级、坡向分级、土湿分级赋相应的值 (4)在属性表“火险指数”字段中,Field Calculator,输入火险指数的计算公式
(5)重复步骤(2)按小班的标准为为火险分级赋值 (6)在 gyxb 图层中 Proprerties→layer properties→categories→unique values,按要求完成
4
(7)在 ArcMap 中加载国有林场的林场分布和林班分布数据,按要求设置数值
5
2、森林火灾损失评估 (1)启动 ArcCatalog,新建一个图层,名为 firebnd,并按要求设置相应的数值 (2)加入 gyetn20020515 遥感数据 (3)用 editor,根据遥感数据数字化林火范围内,绘制多边形区域。
6
(4)在 Analysis Tool→Overlay→Identity 把 firebnd.shp 和 gyxb.shp.相交生成 fire_xb.shp (5)打开 fire_xb.shp 属性表,增加字段 FireAERA 和 Loss,并在计算出面积 (6)加载“过火区小班损伤情况调查表” ,并把这个表进行关联 (7)打开 fire_xb.shp 属性,在 Field Calculator 输入公式,计算各小班的损失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