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PPT课件
合集下载
遥感概论ppt课件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自然界的物体与绝对黑体作辐射比较,都有与石英晶体类似的性质,只不过吸收 系数不同而已(表2.3)。由基尔霍夫定律可以知道,绝对黑体不仅具有最大的吸 收率,也具有最大的发射率,却丝毫不存在反射。对于实际物体,都可以看作辐 射源,如果物体的吸收本领大,即吸收率越接近1,它的发射本领也大,即越接 近黑体辐射。这也是为什么吸收率又可叫作发射率的原因。
22
2.2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 影响
l太阳是被动遥感最主要的辐射源,太阳 辐射有时习惯称作太阳光,太阳光通过 地球大气照射到地而,经过地面物体反 射又返回,再经过大气到达传感器,这 时传感器探测到的辐射强度与太阳辐射 到达地球大气上空时的辐射强度相比, 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包括入射与反射后 二次经过大气的影响和地物反射的影响。 本节主要讨论大气的影响。
6
2.1.2 电磁辐射的度量
1. 辐射源 任何物体都是辐射源。不仅能够吸收其他物体对它的辐
射,也能够向外辐射。 因此对辐射源的认识不仅限于太阳、 炉子等发光发热的物体。能发出紫外辐射、 X射线、微波辐 射等的物体也是辐射源,只是辐射强度和波长不同而已。 电 磁波传递就是电磁能量的传递。因此遥感探测实际上是辐射 能量的测定。
一般辐射体和发射率
21
以石英的辐射为例,对不同波长测出对 应于该波长的光谱辐射出射度Mλ,这时
石英温度假定为250 K。分别作出250 K 时绝对黑体的辐射曲线和石英的辐射曲 线(图2.9),从图可以看出,石英的辐 射显然比黑体辐射弱,而且随波长不同 而不同,也就是说比辐射率(或吸收系 数)与波长有关。虚线各点的纵坐标是 石英对应于每一波长的光谱辐射出射度 .曲线下面积是整个电磁波谱的总辐 射出射度。
l 方向:由电 磁振荡向各个 不同方向传播 的.
22
2.2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 影响
l太阳是被动遥感最主要的辐射源,太阳 辐射有时习惯称作太阳光,太阳光通过 地球大气照射到地而,经过地面物体反 射又返回,再经过大气到达传感器,这 时传感器探测到的辐射强度与太阳辐射 到达地球大气上空时的辐射强度相比, 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包括入射与反射后 二次经过大气的影响和地物反射的影响。 本节主要讨论大气的影响。
6
2.1.2 电磁辐射的度量
1. 辐射源 任何物体都是辐射源。不仅能够吸收其他物体对它的辐
射,也能够向外辐射。 因此对辐射源的认识不仅限于太阳、 炉子等发光发热的物体。能发出紫外辐射、 X射线、微波辐 射等的物体也是辐射源,只是辐射强度和波长不同而已。 电 磁波传递就是电磁能量的传递。因此遥感探测实际上是辐射 能量的测定。
一般辐射体和发射率
21
以石英的辐射为例,对不同波长测出对 应于该波长的光谱辐射出射度Mλ,这时
石英温度假定为250 K。分别作出250 K 时绝对黑体的辐射曲线和石英的辐射曲 线(图2.9),从图可以看出,石英的辐 射显然比黑体辐射弱,而且随波长不同 而不同,也就是说比辐射率(或吸收系 数)与波长有关。虚线各点的纵坐标是 石英对应于每一波长的光谱辐射出射度 .曲线下面积是整个电磁波谱的总辐 射出射度。
l 方向:由电 磁振荡向各个 不同方向传播 的.
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ppt课件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二氧化碳(CO2):
它的吸收作用主要在红外区内。在1.35-2.85μm有3 个宽弱吸收带。另外在2.7μm、4.3μm与14.5μm为 强吸收带。由于太阳辐射在红外区能量很少,这一 吸收带可忽略不计。
尘埃:
它对太阳辐射也有一定的吸收作用,但吸收量很少。 当有沙暴、烟雾和火山爆发等现象发生时,大气中 尘埃急剧增加,这时它的吸收作用才比较显著。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三、大气窗口
大气层的反射、吸收和散射作用,削弱了太阳辐 射的能量。把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反射、吸 收和散射比较低,即透射率高的波段范围,称为 大气窗口。 主要的大气窗口: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瑞利散射
当大气微粒的直径(d)比辐射波长(λ)小得多 时,即:当d<λ/10时,ϕ=4,发生的散射称瑞利 散射。
γ∞1/λ4
可见光对瑞利散射的影响较大。 常见雨过天睛后,晴朗天空呈碧蓝色,大气中的粗 粒物质被雨水带走,大气中的气体分子粒径较小, 把波长较短的蓝光散射到天空中的缘故。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非选择性散射
当微粒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即d>λ,ϕ=0,
γ=1,所发生的散射称为非选择性散射。
这种散射与波长无关,即任何波长散射强度相同。 如大气中的水滴、雾、烟、尘埃等气溶胶对太阳 辐射,常常会出现这种散射。 云或雾之所以看起来是白色,是因为它对各种波 长的电磁波的散射是一样的。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二氧化碳(CO2):
它的吸收作用主要在红外区内。在1.35-2.85μm有3 个宽弱吸收带。另外在2.7μm、4.3μm与14.5μm为 强吸收带。由于太阳辐射在红外区能量很少,这一 吸收带可忽略不计。
尘埃:
它对太阳辐射也有一定的吸收作用,但吸收量很少。 当有沙暴、烟雾和火山爆发等现象发生时,大气中 尘埃急剧增加,这时它的吸收作用才比较显著。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三、大气窗口
大气层的反射、吸收和散射作用,削弱了太阳辐 射的能量。把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反射、吸 收和散射比较低,即透射率高的波段范围,称为 大气窗口。 主要的大气窗口: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瑞利散射
当大气微粒的直径(d)比辐射波长(λ)小得多 时,即:当d<λ/10时,ϕ=4,发生的散射称瑞利 散射。
γ∞1/λ4
可见光对瑞利散射的影响较大。 常见雨过天睛后,晴朗天空呈碧蓝色,大气中的粗 粒物质被雨水带走,大气中的气体分子粒径较小, 把波长较短的蓝光散射到天空中的缘故。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非选择性散射
当微粒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即d>λ,ϕ=0,
γ=1,所发生的散射称为非选择性散射。
这种散射与波长无关,即任何波长散射强度相同。 如大气中的水滴、雾、烟、尘埃等气溶胶对太阳 辐射,常常会出现这种散射。 云或雾之所以看起来是白色,是因为它对各种波 长的电磁波的散射是一样的。
第二章 电磁波谱与地物波谱特征ppt课件
部分占总能量的份额称为吸收率,其值在0-1之间。黑颜 色的物体吸收能力大于白颜色的物体,吸收系数也比较大。 如黑色的煤烟,其吸收系数接近99%,被认为是最接近绝对 黑体的自然物质。恒星和太阳的辐射也被看做是接近黑体 辐射的辐射源。但实际上自然界并不存在绝对黑体。
-
16
2.2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在2008春节期间我国南方地区的冰雪灾害过程中,在历 次洪涝灾害过程中,在我国南方地区农作物生长的关键 时刻,经常是阴云密布,或大雨滂沱,只有SAR能够工作 得到遥感图像。
-
15
2.1.4 黑体辐射
绝对黑体(black body) 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即吸收
率α=1,则这种物体称为绝对黑体,或简称黑体。 一般物体收到辐射时,对辐射能量总是有吸收、反射。吸收
-
9
2.1.3 遥感应用电磁波段
-
10
2.1.3 遥感应用电磁波段
可见光 波长范围从0.38-0.76μm。它由红、橙、黄、绿、青、
蓝、紫色光组成。人眼对可见光有敏锐的感觉,不仅对可 见光的全色光,而且对不同波段的单色光,也都具有敏锐 的分辨能力,其中对0.55 μm最敏感,所以可见光是作为 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
2.2.1 太阳辐射 2.2.2 大气吸收 2.2.3 大气散射 2.2.4 大气窗口
-
17
2.2.1 太阳辐射 太阳是被动遥感最主要的辐射源。
0 太阳光谱曲线
-
18
2.2.1 太阳辐射
从太阳光谱曲线可看出: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包括近紫外、可见光和红外; 太阳辐射的光谱是连续光谱;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 最大辐射强度位于波长0.47µm左右; 经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有很大的衰减; 各波段的衰减是不均衡的。
-
16
2.2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在2008春节期间我国南方地区的冰雪灾害过程中,在历 次洪涝灾害过程中,在我国南方地区农作物生长的关键 时刻,经常是阴云密布,或大雨滂沱,只有SAR能够工作 得到遥感图像。
-
15
2.1.4 黑体辐射
绝对黑体(black body) 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即吸收
率α=1,则这种物体称为绝对黑体,或简称黑体。 一般物体收到辐射时,对辐射能量总是有吸收、反射。吸收
-
9
2.1.3 遥感应用电磁波段
-
10
2.1.3 遥感应用电磁波段
可见光 波长范围从0.38-0.76μm。它由红、橙、黄、绿、青、
蓝、紫色光组成。人眼对可见光有敏锐的感觉,不仅对可 见光的全色光,而且对不同波段的单色光,也都具有敏锐 的分辨能力,其中对0.55 μm最敏感,所以可见光是作为 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
2.2.1 太阳辐射 2.2.2 大气吸收 2.2.3 大气散射 2.2.4 大气窗口
-
17
2.2.1 太阳辐射 太阳是被动遥感最主要的辐射源。
0 太阳光谱曲线
-
18
2.2.1 太阳辐射
从太阳光谱曲线可看出: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包括近紫外、可见光和红外; 太阳辐射的光谱是连续光谱;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 最大辐射强度位于波长0.47µm左右; 经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有很大的衰减; 各波段的衰减是不均衡的。
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资料
1.3-2.5μm:
近红外波段的中段。仍属于地物反射光谱,但不 能用胶片摄影,仅能用光谱仪和扫描仪来记录地 物的电磁波信息。透射率都接近80%。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目前近红外窗口应用不多,但在某些波段对区分 蚀变岩石有较好的效果,因此在遥感地质应用方 面很有潜力。TM设有1.55-1.75μm和2.082.35μm两个波段。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氧(O2):
在波长0.155μm处吸收最强。在低层大气内几乎 观测不到小于0.2μm的太阳辐射,在0.69μm 和.76μm附近,各有一个窄吸收带。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2)大气的散射作用
大气散射集中于可见光区,是太阳辐射能衰减的 主要原因。散射的强弱可用散射系数表示:
ϕ为波长的指数,它由微粒直径(d)的大小决定。
根据波长与散射微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散射可 分为三种: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一、电磁波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1 概念:
电磁波是交变电场和磁场
在空中的转化和传播 2 特点:
电磁波是横波,传播速度为光速 有反射、吸收、透射、散射等。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二、电磁波谱
0.8-25cm:
微波窗口,属于发射光谱范围。不受大气干扰, 透射率可达100%,是全天候的遥感波段。
近红外波段的中段。仍属于地物反射光谱,但不 能用胶片摄影,仅能用光谱仪和扫描仪来记录地 物的电磁波信息。透射率都接近80%。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目前近红外窗口应用不多,但在某些波段对区分 蚀变岩石有较好的效果,因此在遥感地质应用方 面很有潜力。TM设有1.55-1.75μm和2.082.35μm两个波段。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氧(O2):
在波长0.155μm处吸收最强。在低层大气内几乎 观测不到小于0.2μm的太阳辐射,在0.69μm 和.76μm附近,各有一个窄吸收带。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2)大气的散射作用
大气散射集中于可见光区,是太阳辐射能衰减的 主要原因。散射的强弱可用散射系数表示:
ϕ为波长的指数,它由微粒直径(d)的大小决定。
根据波长与散射微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散射可 分为三种: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一、电磁波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1 概念:
电磁波是交变电场和磁场
在空中的转化和传播 2 特点:
电磁波是横波,传播速度为光速 有反射、吸收、透射、散射等。
厦门理工学院空间信息科学与工程系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遥感导论》课件
二、电磁波谱
0.8-25cm:
微波窗口,属于发射光谱范围。不受大气干扰, 透射率可达100%,是全天候的遥感波段。
第二章电磁波与地物波谱精品PPT课件
2.1 遥感的电磁波原理
一.电磁波与电磁波谱 电磁波谱 按电磁波波长的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 叫电磁波谱。 依次为: 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 微波—无线电波。 电磁波谱示图
2
技
术
遥
感
电磁波谱图
3
技
术
遥
感
第二章 电磁波与地物波谱
2.1 遥感的电磁波原理
一.电磁波与电磁波谱 遥感应用的电磁波谱 紫外线:波长范围为0.01~0.38μm,太阳光谱中, 只有0.3~0.38μm波长的光到达地面,对油污染 敏感,但探测高度在2000 m以下。 可见光:波长范围:0.38~0.76μm,人眼对可见 光有敏锐的感觉,是遥感技术应用中的重要波段。
遥
感
第二章 电磁波与地物波谱
2.1 遥感的电磁波原理
一.电磁波与电磁波谱
电磁波 交互变化的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
描述电磁波特性的指标 波长、频率、振幅、位相等。
电磁波的特性 电磁波是横波,传播速度为3×108 m/s,不需
要媒质也能传播,与物质发生作用时会有反射、 吸收、透射、散射等。
1
技
术
遥
感
第二章 电磁波与地物波谱
12
技
术
遥
感
第二章 电磁波与地物波谱 2.2 太阳辐射与大气的作用
一.太阳辐射
13
技
术
遥
感
第二章 电磁波与地物波谱 太阳辐射
一.太阳辐射
14
技
术
遥
感
第二章 电磁波与地物波谱
2.2 太阳辐射与大气的作用
二. 大气结构与成分
从地面到大气上界,大气的结构分层为:
对流层:高度在7~12 km,温度随高度而降低,天气变化 频繁,航空遥感主要在该层内。 平流层:高度在12~50 km,底部为同温层(航空遥感活 动层),同温层以上,温度由于臭氧层对紫外线的强吸 收而逐渐升高。 电离层:高度在50~1 000 km,大气中的O2、N2受紫外 线照射而电离,对遥感波段是透明的,是陆地卫星活动 空间。 大气外层:800~35 000 km ,空气极稀薄,对卫星基本上 没有影响。
一.电磁波与电磁波谱 电磁波谱 按电磁波波长的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 叫电磁波谱。 依次为: 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 微波—无线电波。 电磁波谱示图
2
技
术
遥
感
电磁波谱图
3
技
术
遥
感
第二章 电磁波与地物波谱
2.1 遥感的电磁波原理
一.电磁波与电磁波谱 遥感应用的电磁波谱 紫外线:波长范围为0.01~0.38μm,太阳光谱中, 只有0.3~0.38μm波长的光到达地面,对油污染 敏感,但探测高度在2000 m以下。 可见光:波长范围:0.38~0.76μm,人眼对可见 光有敏锐的感觉,是遥感技术应用中的重要波段。
遥
感
第二章 电磁波与地物波谱
2.1 遥感的电磁波原理
一.电磁波与电磁波谱
电磁波 交互变化的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
描述电磁波特性的指标 波长、频率、振幅、位相等。
电磁波的特性 电磁波是横波,传播速度为3×108 m/s,不需
要媒质也能传播,与物质发生作用时会有反射、 吸收、透射、散射等。
1
技
术
遥
感
第二章 电磁波与地物波谱
12
技
术
遥
感
第二章 电磁波与地物波谱 2.2 太阳辐射与大气的作用
一.太阳辐射
13
技
术
遥
感
第二章 电磁波与地物波谱 太阳辐射
一.太阳辐射
14
技
术
遥
感
第二章 电磁波与地物波谱
2.2 太阳辐射与大气的作用
二. 大气结构与成分
从地面到大气上界,大气的结构分层为:
对流层:高度在7~12 km,温度随高度而降低,天气变化 频繁,航空遥感主要在该层内。 平流层:高度在12~50 km,底部为同温层(航空遥感活 动层),同温层以上,温度由于臭氧层对紫外线的强吸 收而逐渐升高。 电离层:高度在50~1 000 km,大气中的O2、N2受紫外 线照射而电离,对遥感波段是透明的,是陆地卫星活动 空间。 大气外层:800~35 000 km ,空气极稀薄,对卫星基本上 没有影响。
2.1电磁辐射与地物波谱
段;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
➢ 红外线(IR) :0.76-1000 μm。近红外0.76-3.0
μm’中红外3.0-6.0 μm;远红外6.0-15.0 μm;超远 红外15-1000 μm。(近红外又称光红外或反射红外; 中红外和远红外又称热红外。) ➢ 微波:1mm-1m。全天候遥感;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具 有穿透能力;发展潜力大。
Using Natural Radiation for Remote Sensing
三、电磁辐射源
1. 自然辐射源
➢ 太阳辐射:是可见光和近红外的主要辐射源;
常用5900的黑体辐射来模拟;其辐射波长范围 极大;辐射能量集中-短波辐射。大气层对太 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
➢ 地球的电磁辐射:小于3 μm的波长主要是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本章主要内容
➢ 电磁波与电磁波谱 ➢ 地物的光谱特性 ➢ 大气和环境对遥感的影响
第一节 电磁波与电磁波谱
❖电磁波及其特性 ❖电磁波谱 ❖电磁辐射源
一、电磁波及其特性
1. 波的概念:波是振动在空间的传播。
2. 机械波:声波、水波和地震波 3. 电磁波(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
周期:波前进一个波长那样距离所需的时间(T) 频率(frequency):指单位时间内,完成振动或振
荡的次数或周期(T).用V示。单位为赫兹(Hz)、
千赫(KHz)、兆赫(MHz)、吉赫(GHz)等 。
振幅(Amplitude):表示电场振动的强度。它被定义 为振动物理量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即每个波 峰的高度。单位为瓦特/米2·厘米
L()=d2/d(dAcos )
法线
θ Ω
通量 Φ
➢ 红外线(IR) :0.76-1000 μm。近红外0.76-3.0
μm’中红外3.0-6.0 μm;远红外6.0-15.0 μm;超远 红外15-1000 μm。(近红外又称光红外或反射红外; 中红外和远红外又称热红外。) ➢ 微波:1mm-1m。全天候遥感;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具 有穿透能力;发展潜力大。
Using Natural Radiation for Remote Sensing
三、电磁辐射源
1. 自然辐射源
➢ 太阳辐射:是可见光和近红外的主要辐射源;
常用5900的黑体辐射来模拟;其辐射波长范围 极大;辐射能量集中-短波辐射。大气层对太 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
➢ 地球的电磁辐射:小于3 μm的波长主要是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本章主要内容
➢ 电磁波与电磁波谱 ➢ 地物的光谱特性 ➢ 大气和环境对遥感的影响
第一节 电磁波与电磁波谱
❖电磁波及其特性 ❖电磁波谱 ❖电磁辐射源
一、电磁波及其特性
1. 波的概念:波是振动在空间的传播。
2. 机械波:声波、水波和地震波 3. 电磁波(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
周期:波前进一个波长那样距离所需的时间(T) 频率(frequency):指单位时间内,完成振动或振
荡的次数或周期(T).用V示。单位为赫兹(Hz)、
千赫(KHz)、兆赫(MHz)、吉赫(GHz)等 。
振幅(Amplitude):表示电场振动的强度。它被定义 为振动物理量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即每个波 峰的高度。单位为瓦特/米2·厘米
L()=d2/d(dAcos )
法线
θ Ω
通量 Φ
遥感概论课件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方向:由电 磁振荡向各个 不同方向传播 的.
3. 电磁波谱:
按照电磁波的波长 (频率的大小)长短, 依次排列构成的图表,
构谱列成 ,以电可频磁 以率波划从谱分高。为到该Y低射波排线、表2 x射线、紫外线、见光、1 红外线、无线电波。 电 在真空状态下频率f与 磁 波电是磁 渐长波变λ之谱 的积区,等段一于的般光界按速线产c。波谱
辐照度(I):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I=dφ/dS单位: W/m2 , S为面积。 辐射出射度(M):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M=dφ/dS,单位w/m2,S为面积。 辐照度(I)与辐射出射度(M)都是辐射通量密度的概念,不过I为 物体接收的辐射,M为物体发出的辐射。它们都与波长λ有关。
遥感的辐射源分为自然辐射源和人工辐射源两类。自 然辐射源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和地物的热辐射;太阳辐射是可 见光及近红外遥感的主要辐射源,地球是远红外遥感的主要 辐射源。人工辐射源是指人为发射的具有一定波长的波束; 主动遥感采用人工辐射源,目前较常用的人工辐射源为微波 辐射源和激光辐射源。
2. 辐射测量
(2) 斯忒藩—玻尔兹曼定律
对普朗克定律在全波段内积分,得到斯忒潘-玻尔兹曼定律。绝 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与温度的4次方成正比。
T Wb 4
σ: 斯蒂藩-玻尔兹曼常数,5.6697+- 0.00297)×10-8Wm-2K-4
由图2.7可以看出每条曲线 下面所围面积为积分值,即 该温度时绝对黑体的总辐射 出射度M 。右图可以看出, 温度越高,绝对黑体的总辐 射出射度(曲线下面所围面 积)越大。
辐射能量(W):电磁辐射的能量,单位:J 辐射通量(φ):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辐射能量,
φ=dW / dt , 单位:W;辐射通量是波长的函数,总辐射通量是
3. 电磁波谱:
按照电磁波的波长 (频率的大小)长短, 依次排列构成的图表,
构谱列成 ,以电可频磁 以率波划从谱分高。为到该Y低射波排线、表2 x射线、紫外线、见光、1 红外线、无线电波。 电 在真空状态下频率f与 磁 波电是磁 渐长波变λ之谱 的积区,等段一于的般光界按速线产c。波谱
辐照度(I):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I=dφ/dS单位: W/m2 , S为面积。 辐射出射度(M):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M=dφ/dS,单位w/m2,S为面积。 辐照度(I)与辐射出射度(M)都是辐射通量密度的概念,不过I为 物体接收的辐射,M为物体发出的辐射。它们都与波长λ有关。
遥感的辐射源分为自然辐射源和人工辐射源两类。自 然辐射源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和地物的热辐射;太阳辐射是可 见光及近红外遥感的主要辐射源,地球是远红外遥感的主要 辐射源。人工辐射源是指人为发射的具有一定波长的波束; 主动遥感采用人工辐射源,目前较常用的人工辐射源为微波 辐射源和激光辐射源。
2. 辐射测量
(2) 斯忒藩—玻尔兹曼定律
对普朗克定律在全波段内积分,得到斯忒潘-玻尔兹曼定律。绝 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与温度的4次方成正比。
T Wb 4
σ: 斯蒂藩-玻尔兹曼常数,5.6697+- 0.00297)×10-8Wm-2K-4
由图2.7可以看出每条曲线 下面所围面积为积分值,即 该温度时绝对黑体的总辐射 出射度M 。右图可以看出, 温度越高,绝对黑体的总辐 射出射度(曲线下面所围面 积)越大。
辐射能量(W):电磁辐射的能量,单位:J 辐射通量(φ):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辐射能量,
φ=dW / dt , 单位:W;辐射通量是波长的函数,总辐射通量是
第2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2)
1
2.1.1 电磁波谱
3)电磁波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 4)满足方程:
f.λ=c (波动性)
E=h.f (粒子性)
具有波粒二象性
2
2.1.1 电磁波谱 (补充)
麦克斯韦 (1831-1879) 波动性
普朗克 (1858-1947) 粒子性
爱因斯坦 (1879-1955)
3
2.1.1 电磁波谱(补充)
Φ=dW/ dt
辐射通量(Φ)的单位是瓦特=焦耳/秒(W=J/S)
注意:辐射通量是波长的函数,总辐射通量应该 是各谱段辐射通量之和或其积分值。
18
2.1.2、电磁辐射的度量
3、辐射通量密度 E: 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称为辐射通量密度:
•辐照度(I):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记为: I=d
Φ / dS,单位是W/m2, S为面积。 •辐射出射度(M):温度为T的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记为:M=d Φ / dS,单位也是 W/m2,S为面积。
被辐照物 辐照度 辐 射 出 射 度 辐射体
辐射源
辐射通量密度的单位是瓦/米² (W/m² )
19
2.1.2、电磁辐射的度量
4、辐射强度 (补充) 辐射强度是描述点辐射源的辐射特性的,指 在某一方向上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 辐射强度(I)=d Φ / d Ω
9
2.1.1 电磁波谱(补充)
10
2.1.1 电磁波谱
电磁波谱定义: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 增或递减排列,形成的一个连续谱带。
11
2.1.1 电磁波谱
12
2.1.1 电磁波谱
13
2.1.1 电磁波谱—遥感常用波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2.1.1 电磁波谱(补充)
23
2.1.1 电磁波谱
电磁波谱定义: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 增或递减排列,形成的一个连续谱带。
24
2.1.1 电磁波谱
25
2.1.1 电磁波谱
26
2.1.1 电磁波谱—遥感常用波段
可见光:
紫色光 ( 0.38~0.43 μm ) 蓝色光 ( 0.43~0.47 μm ) 青色光 ( 0.47~0.50 μm ) 绿色光 ( 0.50~0.56 μm ) 黄色光 ( 0.56~0.59 μm ) 橙色光 ( 0.59~0.62 μm ) 红色光 ( 0.62~0.76 μm )
27
2.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 电磁波谱—遥感常用波段
红外(Infrared, IR) 反射红外(reflective IR):0.7-
3.0m 热红外(Thermal IR):3.0-100m
以往用法: 近红外:0.7-1.1 m 中红外:1.1-3.0 m 远红外:8.0-100 m
目前遥感界习惯用法:
近红外(NIR, near-infrared): 0.7-1.1 m
长,有热感。
• 热红外:6.0~15.0 µm,地面常温下的辐射
波长,有热感。
• 超远红外:15.0~1 000 µm,多被大气吸
收,遥感探测器一般无法探测。
遥感教研室 主讲人:孟治国
1
2
3
4
5
第二章 遥感物理基础
本章,我们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1. 什么是电磁波? 2. 在遥感技术中,如何利用电磁波来提
取地物信息?
6
学习内容
§2.1 电磁波与电磁波谱 §2.2 大气与电磁辐射的相互作用及大气窗口 §2.3 典型地物波谱特性 §2.4 彩色合成原理
19
2.1.1 电磁波谱(补充)
• 遇到介质(气体、液体、固体),发生一系列现象:
反射:
– 镜面反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 漫反射:反射向四面八方
折射:射入介质,折射角一般不等于入射角 吸收:部分被介质吸收 透射:从入射延伸方向射出介质 发射:自身向外辐射能量
20
2.1.1 电磁波谱(补充)
电磁波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图
9
§2.1 电磁波与电磁波谱
(1) 电磁波与电磁波谱
电磁波是遥感信息的载体;电
(2) 电磁辐射的度量
磁波理论是遥感的物理理论基础。
(3) 电磁辐射源 (4) 太阳辐射和地气辐射系统
10
§2.1.1 电 磁波与电磁波谱
电磁波
交互变化的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
描述电磁波特性的指标
波长、频率、振幅、位相等。
电磁波的特性
电磁波是横波,传播速度为3×108 m/s,
不需要媒质也能传播,与物质发生作用时会
有反射、吸收、透射、散射等,并遵循同一
规律。
11
(1)电 磁波与电磁波谱
红电外磁目和前波微遥波谱感波技谱术区中间通。常由采于用它的们电的磁波波长位或于频可率见不光同、,
不按同电电磁磁波波又波表长现的出长各短自,的依特性次和排特列点制。成可的见图光、表红叫 电外和磁微波波谱遥。感,就是利用不同电磁波的特性。电磁波 与主依要地次内物为容相。:互作用特点与过程,是遥感成像机理探讨的
粒子性 16
2.1.1 电磁波谱(补充)
• 电磁波的波动性
•Amplitude (A)
•Wavelength (lambda, l)
•Period (T)
•Frequency (f=1/T), 单位:赫兹(HZ),表示1秒内波传播的次数
•Velocity (v)
17
2.1.1 电磁波谱(补充)
A si n t k x
21
2.1.1 电磁波谱(补充)
反射、吸收和透射的能量和等于入射的总能量
反射率=(反射能量/入射总能量)*100% 吸收率=(吸收能量/入射总能量)*100% 透射率= (透射反射能量/入射总能量)*100%
散射:辐射传播中,若遇到小粒子,会向四面八方散 去,电磁波强度和方向发生各种变化,即散射。强度 随波长改变。
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 微波—无线电波。
12
遥感是利用传感器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地面目标 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通过电磁波所传递的信 息来识别目标,从而达到探测目标物的目的。
应掌握有关电磁波的知识
13
2.1.1 电磁波谱
1)电磁波是电磁振动的传播。当电磁振荡进入空间 时,变化的磁场激发了变化的电场,使电磁振荡在 空间传播,形成电磁波,也称电磁辐射。 2)电磁波是横波,质点的震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 垂直。在传播过程中,遵循波的反射、折射、衍射、 散射、干涉、吸收等传播规律。
其中:
电场
= 2p/T
强度
k = 2p/l
为相位
Maxwell's wave theory Maxwell's Equations
c = lf
真空中,c=2.998*108m/sec传播 18
2.1.1 电磁波谱(补充)
• 粒子性
把电磁波作为粒子对待时,能量:
E = hf
h, Plank's constant (6.626 * 10-34 J•s) 能量越大,波长越短,粒子性越强,直线性越强。
7
学习目的和要求
要求掌握电磁波的基本特征、电磁 波谱、电磁辐射源、大气窗口、地物波 谱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彩色合成原理等 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遥感的物理 基础知识,为掌握遥感影像特征、进行 遥感影像解译打下牢固的基础。
8
学习重点与难点
△ 电磁波谱 △ 大气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 △ 常用的大气窗口及其特点 △ 典型地物的波谱特性 △ 地物波谱的时间效应、空间效应 △ 彩色合成原理
短波红外(SWIR, shortwave IR):
1.1-3.0 m
中红外(MWIR, Mid wave IR): 3.0-6.0 m
热红外(TIR, Thermal IR):
8.0-15 m
28
红外线的应用
• 近红外:0.76~3.0 µm,与可见光相似。 • 中红外:3.0~6.0 µm,地面常温下的辐射波
E 电场,M 磁场,C 传播方向
14
2.1.1 电磁波谱
3)电磁波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 4)满足方程: f.λ=c (波动性) E=h.f (粒子性) 具有波粒二象性
15
2.1.1 电磁波谱 (补充)
麦克斯韦 (1831-1879)
波动性
普朗克 (1858-1947)
爱因斯坦 (1879-1955)
2.1.1 电磁波谱(补充)
23
2.1.1 电磁波谱
电磁波谱定义: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 增或递减排列,形成的一个连续谱带。
24
2.1.1 电磁波谱
25
2.1.1 电磁波谱
26
2.1.1 电磁波谱—遥感常用波段
可见光:
紫色光 ( 0.38~0.43 μm ) 蓝色光 ( 0.43~0.47 μm ) 青色光 ( 0.47~0.50 μm ) 绿色光 ( 0.50~0.56 μm ) 黄色光 ( 0.56~0.59 μm ) 橙色光 ( 0.59~0.62 μm ) 红色光 ( 0.62~0.76 μm )
27
2.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 电磁波谱—遥感常用波段
红外(Infrared, IR) 反射红外(reflective IR):0.7-
3.0m 热红外(Thermal IR):3.0-100m
以往用法: 近红外:0.7-1.1 m 中红外:1.1-3.0 m 远红外:8.0-100 m
目前遥感界习惯用法:
近红外(NIR, near-infrared): 0.7-1.1 m
长,有热感。
• 热红外:6.0~15.0 µm,地面常温下的辐射
波长,有热感。
• 超远红外:15.0~1 000 µm,多被大气吸
收,遥感探测器一般无法探测。
遥感教研室 主讲人:孟治国
1
2
3
4
5
第二章 遥感物理基础
本章,我们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1. 什么是电磁波? 2. 在遥感技术中,如何利用电磁波来提
取地物信息?
6
学习内容
§2.1 电磁波与电磁波谱 §2.2 大气与电磁辐射的相互作用及大气窗口 §2.3 典型地物波谱特性 §2.4 彩色合成原理
19
2.1.1 电磁波谱(补充)
• 遇到介质(气体、液体、固体),发生一系列现象:
反射:
– 镜面反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 漫反射:反射向四面八方
折射:射入介质,折射角一般不等于入射角 吸收:部分被介质吸收 透射:从入射延伸方向射出介质 发射:自身向外辐射能量
20
2.1.1 电磁波谱(补充)
电磁波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图
9
§2.1 电磁波与电磁波谱
(1) 电磁波与电磁波谱
电磁波是遥感信息的载体;电
(2) 电磁辐射的度量
磁波理论是遥感的物理理论基础。
(3) 电磁辐射源 (4) 太阳辐射和地气辐射系统
10
§2.1.1 电 磁波与电磁波谱
电磁波
交互变化的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
描述电磁波特性的指标
波长、频率、振幅、位相等。
电磁波的特性
电磁波是横波,传播速度为3×108 m/s,
不需要媒质也能传播,与物质发生作用时会
有反射、吸收、透射、散射等,并遵循同一
规律。
11
(1)电 磁波与电磁波谱
红电外磁目和前波微遥波谱感波技谱术区中间通。常由采于用它的们电的磁波波长位或于频可率见不光同、,
不按同电电磁磁波波又波表长现的出长各短自,的依特性次和排特列点制。成可的见图光、表红叫 电外和磁微波波谱遥。感,就是利用不同电磁波的特性。电磁波 与主依要地次内物为容相。:互作用特点与过程,是遥感成像机理探讨的
粒子性 16
2.1.1 电磁波谱(补充)
• 电磁波的波动性
•Amplitude (A)
•Wavelength (lambda, l)
•Period (T)
•Frequency (f=1/T), 单位:赫兹(HZ),表示1秒内波传播的次数
•Velocity (v)
17
2.1.1 电磁波谱(补充)
A si n t k x
21
2.1.1 电磁波谱(补充)
反射、吸收和透射的能量和等于入射的总能量
反射率=(反射能量/入射总能量)*100% 吸收率=(吸收能量/入射总能量)*100% 透射率= (透射反射能量/入射总能量)*100%
散射:辐射传播中,若遇到小粒子,会向四面八方散 去,电磁波强度和方向发生各种变化,即散射。强度 随波长改变。
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 微波—无线电波。
12
遥感是利用传感器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地面目标 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通过电磁波所传递的信 息来识别目标,从而达到探测目标物的目的。
应掌握有关电磁波的知识
13
2.1.1 电磁波谱
1)电磁波是电磁振动的传播。当电磁振荡进入空间 时,变化的磁场激发了变化的电场,使电磁振荡在 空间传播,形成电磁波,也称电磁辐射。 2)电磁波是横波,质点的震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 垂直。在传播过程中,遵循波的反射、折射、衍射、 散射、干涉、吸收等传播规律。
其中:
电场
= 2p/T
强度
k = 2p/l
为相位
Maxwell's wave theory Maxwell's Equations
c = lf
真空中,c=2.998*108m/sec传播 18
2.1.1 电磁波谱(补充)
• 粒子性
把电磁波作为粒子对待时,能量:
E = hf
h, Plank's constant (6.626 * 10-34 J•s) 能量越大,波长越短,粒子性越强,直线性越强。
7
学习目的和要求
要求掌握电磁波的基本特征、电磁 波谱、电磁辐射源、大气窗口、地物波 谱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彩色合成原理等 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遥感的物理 基础知识,为掌握遥感影像特征、进行 遥感影像解译打下牢固的基础。
8
学习重点与难点
△ 电磁波谱 △ 大气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 △ 常用的大气窗口及其特点 △ 典型地物的波谱特性 △ 地物波谱的时间效应、空间效应 △ 彩色合成原理
短波红外(SWIR, shortwave IR):
1.1-3.0 m
中红外(MWIR, Mid wave IR): 3.0-6.0 m
热红外(TIR, Thermal IR):
8.0-15 m
28
红外线的应用
• 近红外:0.76~3.0 µm,与可见光相似。 • 中红外:3.0~6.0 µm,地面常温下的辐射波
E 电场,M 磁场,C 传播方向
14
2.1.1 电磁波谱
3)电磁波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 4)满足方程: f.λ=c (波动性) E=h.f (粒子性) 具有波粒二象性
15
2.1.1 电磁波谱 (补充)
麦克斯韦 (1831-1879)
波动性
普朗克 (1858-1947)
爱因斯坦 (1879-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