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对人的影响导学案
《欧洲文化的形成》 导学案

《欧洲文化的形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欧洲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和主要阶段。
2、掌握欧洲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和重要影响。
3、分析欧洲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4、培养对欧洲文化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欧洲文化形成的主要阶段和标志性事件。
(2)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文艺复兴等对欧洲文化形成的重要作用。
2、难点(1)理解欧洲文化中不同元素之间的融合与冲突。
(2)分析欧洲文化形成过程中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
三、知识梳理(一)欧洲文化的起源欧洲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文明在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古希腊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后来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科学方面,古希腊人在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学方面,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西方文学的经典之作。
艺术上,古希腊的雕塑和建筑展现了高度的美感和技艺。
(二)罗马文化的影响罗马人在继承古希腊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罗马法是罗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法律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罗马的建筑风格,如罗马竞技场和万神殿,体现了其宏伟和壮丽。
此外,罗马的军事、政治和行政管理体制也对欧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基督教的传播与发展基督教在欧洲的传播对欧洲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早期基督教在罗马帝国时期受到迫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基督教的教义和价值观影响了欧洲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教会在中世纪欧洲拥有巨大的权力,不仅在宗教事务上,还在教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中世纪欧洲文化中世纪欧洲文化以基督教为核心,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建筑的代表,其高耸的尖顶和华丽的装饰反映了宗教的崇高和神秘。
骑士文化也是中世纪欧洲的重要特色,骑士精神强调忠诚、勇敢和荣誉。
此外,中世纪的文学作品,如《神曲》等,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社会观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导学案
一、引入
目前,在中国社会中,有一种声音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那就是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相信大家也都听说过类似的论调,这时,有必要对此进行一番思考和探讨。
二、文化心态决定自信度
一个民族的自信度,往往源自自身的文化心态。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其文化内涵也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
古人云,“中华之民族,情感
异常。
最是意境美,人心美。
”“天下之民,莫若华夏,天下之语,莫若中文。
”中
国文化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优美多姿。
但是,在当今的社会,我们不得不面对实际问题。
三、文化苦衷和自信量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文化方面的苦衷。
传统文化的优美、深厚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深入挖掘和传承,心灵空虚、价值观异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这也给了外界贬损中国文化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个民族自己而言,这无疑是一种价值和意义的损失。
但值得期待的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逐步形成的人民幸福指数、文化自信度等指标,更加体现了新时代的特征和人们对未来的更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文化自信度的提升依然需要我们的共同奋斗和不断的进取心。
四、结语
在新时代,中国人在追求民族复兴和梦想实现的全过程中,要更加努力地不断提升自信度,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国际发展形势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以上是我对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一些思考和看法,与大家共勉。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导学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说出聚落的含义、类型及特点。
2、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能举例说明环境对聚落形态、规模和建筑风格的影响。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聚落的类型及特点。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理解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并能分析实际案例。
三、知识梳理(一)聚落的概念与类型1、聚落的概念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包括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2、乡村聚落(1)类型:包括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
(2)特点:规模较小,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如耕作、放牧、捕鱼等。
3、城市聚落(1)特点:规模较大,人口密集,居民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如工业、服务业等。
(2)城市的功能:具有多种功能,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
(二)聚落与环境的关系1、聚落的形成与发展(1)有利条件: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
(2)不利条件:地形崎岖、气候恶劣、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等。
2、环境对聚落形态的影响(1)平原地区:聚落一般呈团块状,规模较大。
(2)山区:聚落一般沿河谷或山麓分布,呈条带状。
3、环境对聚落规模的影响(1)耕地多、资源丰富的地区:聚落规模较大。
(2)耕地少、资源匮乏的地区:聚落规模较小。
4、环境对聚落建筑风格的影响(1)寒冷地区:房屋墙体厚实,窗户较小,屋内有取暖设备。
(2)炎热地区:房屋墙体单薄,窗户较大,屋顶坡度较大。
(3)降水多的地区:屋顶坡度较大,便于排水。
(4)降水少的地区:屋顶多为平顶。
(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1、文化遗产的类型包括历史名城、古镇、古村落、古代建筑等。
2、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1)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2)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3)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的繁荣。
3、保护文化遗产的措施(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第一课_文化与社会学案

唐山市第十一中学高二年级政治导学案课题《第一课文化与社会》课型:新授课主备人:王艳军复备人:刘军审核人:王绍芹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四)学习重点、难点1、文化的涵义2、文化的作用二、知识结构含义: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人类特有的现象特点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的体验、特别是参加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逐步培养出来文化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实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总述: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作用对社会影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来源: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对人影响表现: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特点:潜移默化,深久持远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知识链接1、什么是生活中的经济现象?2、什么是生活中的政治现象?3、思考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四、学习过程不会填或不明白的地方用红笔标出。
自主学习部分书要详读。
第一部分、体味文化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文化等。
2、文化是相对于、而言的人类全部及其。
其中,既包括、、等具有性质的部分,又包括和、、和等的部分。
《延续文化血脉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

《延续文化血脉》导学案
导学目标:
1. 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认识文化血脉的珍贵价值。
2. 理解文化传承的方式和途径,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爱认识。
3. 激发学生对文化传承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导学内容:
一、文化传承的意义
1.1 什么是文化传承?
1.2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是什么?
1.3 文化传承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二、文化传承的方式和途径
2.1 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有哪些?
2.2 摩登科技如何助力文化传承?
2.3 如何让文化传承更加生动有趣?
三、如何做好文化传承
3.1 如何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2 如何珍爱和传承家乡的文化遗产?
3.3 如何利用摩登科技推动文化传承?
导学活动:
一、小组讨论:请同砚们分组讨论文化传承的意义,并在班级分享自己的见解。
二、观看视频:观看关于文化传承的纪录片或短片,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三、文化体验: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绘画、剪纸等,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事迹等文化遗产珍爱单位,亲身感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五、撰写心得:要求学生撰写关于文化传承的心得体会,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导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们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爱认识。
同时,学生们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增强了对文化传承的理解和体验,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希望学生们能够不息传承和宏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文化血脉得以延续,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导学案

《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通过学习印刷术的历史演变和影响,了解印刷术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导入印刷术作为一项重要的发明,对推动社会文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古代,人们要手抄书籍,费时费力,传播效率低下。
而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书籍的复制和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本次导学活动,我们将一起探讨印刷术是如何推动社会发展的。
二、历史演变1.古代的文字复制方式在古代,人们要复制书籍、文件等文字资料,需要通过手工的方式进行绘制,效率低下,复制品质也难以保证。
2.印刷术的诞生在中国宋代,活字印刷术被发明出来,大大提高了书籍的印刷速度和质量。
后来,欧洲的高霍夫发明了活字印刷机,使得印刷术更加普及和便捷。
3.印刷术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印刷术不断改进和创新,从传统的木活字印刷到现在的数码印刷技术,印刷术的应用范围和效率不断提高。
三、影响社会发展1.推动知识传播印刷术的出现使得知识的传播更加便捷和广泛,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
2.促进文化繁荣印刷术的普及使得文学、科学、艺术作品更容易传播和流传,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3.推动科技进步印刷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也推动了印刷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四、实践应用1.印刷术在现代社会的应用现代社会中,印刷术广泛应用于印刷书籍、报纸、广告、包装等各个领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创新发展印刷技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印刷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如数码印刷、3D印刷等技术的出现,为印刷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五、总结反思印刷术作为一项重要的发明,对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本次导学活动,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了印刷术的历史演变和影响,也培养了我们对创新的意识和历史的重视。
以上就是本次导学案的内容,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印刷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能够从中汲取启示,不断提升自我。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教育文化事业的观点和重要性;2. 掌握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3. 分析教育文化事业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4. 思考个人在教育文化事业中的责任和经受。
导学内容:一、教育文化事业的观点和重要性1. 什么是教育文化事业?2. 教育文化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1. 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2. 当前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现状。
三、教育文化事业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1. 教育文化事业对经济发展的增进作用;2. 教育文化事业对社会和谐稳定的维护作用;3. 教育文化事业对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四、个人在教育文化事业中的责任和经受1. 每个人对教育文化事业的贡献;2. 如何承担起个人在教育文化事业中的责任。
导学活动:一、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教育文化事业的观点和重要性,每组总结出一个共识,并向全班汇报。
二、文献阅读:阅读相关文献,了解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案例分析:分析一些成功的教育文化事业案例,探讨其成功的原因和经验。
四、角色扮演:扮演不同角色,在教育文化事业中展开角色扮演活动,体会不同角色的责任和经受。
五、写作训练:撰写一篇关于教育文化事业的文章,表达个人对教育文化事业的看法和建议。
导学评判: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教育文化事业的观点和重要性,掌握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教育文化事业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思考个人在教育文化事业中的责任和经受。
同时,学生将通过小组讨论、文献阅读、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写作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对教育文化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科技文化成就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

《科技文化成就》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科技在文化领域的重要作用。
2. 掌握科技对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的影响。
3. 理解科技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干系,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二、导学内容1. 科技与文化的干系2. 科技对文化的影响3. 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案例三、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展示一段古代文化遗产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科技与文化之间的干系,并提出问题:“科技是如何影响文化的?”第二步:进修1. 讲解科技与文化的干系:科技是文化的推动力,文化是科技的落脚点。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2. 探讨科技对文化的影响: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对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遥影响。
3. 分析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案例:如数字化文化遗产珍爱、虚拟现实文化体验等,展示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创新和应用。
第三步: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 科技如何增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2. 文化如何影响科技的发展?3. 未来科技与文化的互动将会如何发展?第四步: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科技与文化的互动干系,鼓励学生关注科技文化发展的趋势,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
四、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科技与文化的影响的小结。
2. 收集一些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案例,并进行简单分析。
五、拓展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进行科技文化讲座。
2. 参观当地的科技文化展览或活动,了解最新的科技文化成就。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科技与文化之间的干系,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和创新认识,为未来的进修和生活打下基础。
同时,教师应不息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科技文化发展的最新动态,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和创新潜能。
《新文化运动》 导学案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学会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重要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2、难点(1)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及评价。
(2)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三、知识梳理(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1、政治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但中国依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洋军阀统治黑暗,民族危机加深。
2、经济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
3、思想文化方面(1)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2)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盛行,使得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要求进行思想变革。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标志1915 年 9 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兴起。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陈独秀(1)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2)主张“文学革命”,倡导白话文。
2、李大钊(1)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
(2)号召向俄国学习,为中国革命寻找新的出路。
3、胡适(1)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倡新文学。
(2)提出“文学的八不主义”。
4、鲁迅(1)发表《狂人日记》,深刻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以犀利的笔触,抨击旧道德、旧文化。
1.2文化对人的影响导学案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二课文化与经济、政治一、考点要求1、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2、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3、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二、考点梳理文化对人的作用(文化对人的作用有哪些?)★★★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①文化影响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注意:文化影响的潜移默化的特点,要求国家加强先进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个人:一要自觉学习主动、接受健康有益文化的熏陶,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二要提高辨识先进健康与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抵制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蚀,培养健全的人格。
②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A.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持久的。
B.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注意:要求人们自觉接受先进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优秀的文化塑造人生①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②优秀的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③优秀的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三、易错易混点1.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有些是消极被动的,比如接受健康上的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被动接受的过程。
2.任何文化都对社会发展、个人成长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能创造出优秀文化作品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四、巩固练习1.某学生在给母校的毕业留言中写道:进校时随处可见的社团海报给校园带来缕缕色彩,青涩的我怀着憧憬成为“社团人”,从心怀忐忑不善谈吐到大胆发言积极参与,在社团的百花丛中寻求我们青春与梦想的舞台。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重大影响。
2、理解新文化运动中“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基本思想,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够理性地看待历史事件和现象,不盲从、不偏激。
二、重点难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是本课的重点。
2、对于新文化运动中“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基本思想的理解和运用是本课的难点。
三、学法指导1、课前预习: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标注疑惑点。
2、课堂学习:听讲、思考、讨论,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同学们的讨论,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和影响。
3、课后复习:总结学习内容,思考新文化运动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四、学习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导入,了解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认知情况。
2、学习新课:通过讲解、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3、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讨论,分享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看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巩固练习:通过习题或案例分析,检验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程度,巩固学习成果。
5、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知识结构,强调重点难点。
五、学习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质量。
2、作业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力。
3、期末考试:通过试卷测试,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成果和应用能力。
交货期限:自本合同签订之日起计算,买方应在日内支付完毕,卖方应在收到款项后日内交付货物。
付款期限:自本合同签订之日起计算,买方应在日内支付完毕。
质量保证:卖方保证所售挖掘机为全新、未使用过的正品,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售后服务:卖方提供年度的免费维修和保养服务,并负责终身维修。
买方在发现质量问题时应及时通知卖方,并协助卖方解决问题。
其他特别约定:如在质保期内因非人为因素出现的质量问题,卖方应及时解决。
高二政治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教案

高二政治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化对社会生活和个人成长的作用。
2.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意义。
3.培养学生爱国爱民、尊重文化、开放包容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文化的基本概念。
2.文化对社会生活和个人成长的影响。
3.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文化对社会生活和个人成长的作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与互动。
2.小组讨论。
3.观看相关视频片段,进行讨论。
五、教学步骤1. 创设情境通过介绍各国文化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以及学习本课内容的目的和意义。
2. 知识介绍以PPT、图表等形式介绍文化的概念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阐述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揭示文化之间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意义。
3. 学习交流安排学生小组进行讨论,形成多元化观点并相互交流。
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理解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性及其对人的影响。
4. 视频观看在课堂前准备好相应的视频片段,让学生观看并进行讨论,在观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加深对本课主题的理解,借助影像化的素材更好地理解文化融合与交流的重要性。
5. 综合讲解和总结将学生小组讨论的观点整合,与学生一起探讨文化多元性与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相关话题,同时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综合讲解与总结。
六、课堂练习1.短文写作:请以“我眼中的文化”为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短文。
2.家庭访谈:请学生采访家中的长辈或者家庭成员,让他们讲述一些与文化相关的历史故事或者传统文化习俗。
3.课后阅读:布置相关资料的阅读任务,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化的概念、类型、发展历程等方面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文化对人的影响•概念•对社会的影响•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八、教学评价1.成就评价: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短文写作、家庭访谈等形式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
9.2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导学案)——高中政治人教统编版必修四

9.2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课标要求】理解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核心素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政治认同)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掌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优秀文化的资源(科学精神)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公共参与)【学习重难点】重点:文化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依靠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难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主学习】——仔细阅读教材,解决下列问题,并在小组中讨论达成共识。
1.文化发展的总要求2.文化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因和要求。
3.文化与时代的关系、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关键。
4.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的要求【情境探究】探究一:在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中,“歌唱《我和我的祖国》”电影分享会的举行,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主创人员亮相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闭幕式。
该电影取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祖国经历的无数个历史性经典瞬间,讲述普通人与国家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动人故事,聚焦大时代大事件下,普通人和国家之间看似遥远实则密切的关联,唤醒全球华人共同回忆。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总导演坦言,影片获得市场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对70多年间国家发展的高度认同。
在他看来,“对自己国家怀有激情和挚爱的普通中国人,他们是这部电影真正的主角”。
此次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各方嘉宾围绕技术、体制、文化和审美等多方面进行经验互动互鉴,对未来中国电影界更好地传承和传播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进行了期许和展望,进而希望可以借助“一带一路”的包容精神和共赢理念来建设、完善世界新秩序,建立全人类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等层面在内的“命运共同体”。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的知识,分析我们应该如何推动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高中人教版文化生活校本教材(导学案)第一课文化与生活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单元概述第一单元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感受文化的力量,认识文化对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自觉参与积极的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养,学会用文化的眼光观察生活。
本单元作为全书的起点,在《文化生活》中起着探究引导作用,后面三个单元的知识都是在此基础上开展并深入的,因此本单元在本书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本单元共设两课,即“文化与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一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文化的概念、作用,明确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关系,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
第二课主要帮助学生感悟文化对人的影响及其特点,明确文化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第一单元按照“从社会发展看文化”和“从人的发展看文化”两条主线,呈现相关教学内容。
第一课文化与生活3.1.1体味文化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的内涵;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培养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二、学习重点难点文化的涵义、特点【课前预习案】(20分钟)一、阅读与思考:二、归纳与总结:根据你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概括本框知识体系:【课堂探究案】(25分钟)探究一:文化及其特点材料一:近年来,一些城市开展城市精神的讨论与提炼,如重庆市经过多次研究提炼后将“登高涉远、负重自强”这八个字确定为城市精神的表述语;青岛将市民精神提炼为:“诚信、博大、和谐、卓越”;济南市城市精神为:“诚信、创新、和谐”……这些城市精神既富有时代特色,又展示了城市自身的文化内涵。
材料二:同经典为友,与圣贤为伴,与时代相融。
“诵中华经典,做美德少年”的活动在山东德州开展得有声有色。
广大青少年到图书馆、阅览室借阅各类优秀图书,在诵读经典中汲取营养,全市涌现出一大批“中华经典诵读示范学校”和“美德少年”。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导学案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远古时期人类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2、掌握远古人类的主要生活方式和生存技能。
3、认识远古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远古人类的进化阶段和特征。
(2)远古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组织形式。
2、难点(1)理解远古人类文化的形成和演变机制。
(2)分析远古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适应策略。
三、知识梳理(一)远古人类的起源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
大约在 700 万年前,人类的祖先与黑猩猩的祖先分道扬镳,开始了独立的演化历程。
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演化出了多种古人类物种,如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等。
南方古猿是已知最早的人科动物,它们已经能够直立行走,但脑容量相对较小。
能人则在南方古猿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进步,能够制造简单的石器工具。
直立人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他们的身体结构更加适应直立行走,脑容量也有所增加。
(二)远古人类的进化阶段1、旧石器时代早期这一时期的人类主要使用打制石器,如砍砸器、刮削器等。
他们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以群体的形式居住在洞穴或简易的营地中。
食物来源主要是野果、坚果、野菜以及狩猎获得的动物。
2、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的石器制作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出现了更精细的石器,如尖状器、手斧等。
此时的人类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居住地点,并能够用火来取暖、烹饪食物和防御野兽。
3、旧石器时代晚期这一时期的人类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智力和技术水平,能够制造出更加复杂的工具,如骨针、鱼叉等。
他们开始进行原始的艺术创作,如洞穴壁画,同时也出现了宗教和丧葬的萌芽。
(三)远古人类的生活方式1、采集与狩猎远古人类通过采集野果、坚果、野菜等植物资源获取食物,同时也依靠狩猎来获取肉类。
他们逐渐掌握了一些狩猎技巧,如追踪、设陷阱等。
2、用火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火不仅可以取暖、照明,还可以烹饪食物,使食物更容易消化和吸收,从而为人类大脑的发育提供了更多的营养。
《延续文化血脉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

《延续文化血脉》导学案一、导入请同砚们回想一下,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我们身边有着各种各样的文化,这些文化不仅仅是我们的传统,更是我们的精神家当。
今天我们要进修的《延续文化血脉》这篇文章,将指挥我们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和启迪。
二、整体理解1. 请大家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 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 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你认为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三、深入思考1. 请同砚们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传统文化中的哪些价值观念对我们的生活有积极的影响?- 你认为传统文化中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发展?- 你在平时生活中有哪些实践可以传承和宏扬传统文化?2. 请同砚们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看法。
四、延伸拓展1. 请同砚们自行选择一种传统文化,做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和钻研。
2. 请同砚们组织一次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分享自己的钻研效果和体验感受。
3. 请同砚们设计一份传统文化传承计划,思考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
五、总结反思1. 请同砚们回顾今天的进修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2. 请同砚们思考以下问题:- 传统文化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有何影响?- 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宏扬传统文化?- 你将如何在平时生活中践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通过本次进修,置信同砚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更加珍惜和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
让我们一起尽力,延续文化血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注入更多的力量和智慧。
愿我们的文化之树枝繁叶茂,永遥生气盎然!。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导学案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导学案课标要求:1.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2.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通过了解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前提、标志和特点的了解,辩证认识文明的共性和差异性。
2.时空观念:了解古代不同文明形成的时间和地域分布状况。
3.史料实证:运用相关史料等,总结古代文明的主要表现和阶段特征。
4.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理解人类文明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其内涵;探究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早期文明形成的影响。
5.家国情怀:了解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是世界上最早诞生文明的地区之一的史实,感悟中华民族率先迈入人类文明时代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文明产生的条件教学难点:世界古代文明多样性的原因第一部分课前预习:一、人类文明的产生1.人类文明产生的条件:(1)的产生。
①最早在、南亚、和中南美洲出现了原始农业。
②人类还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
③人类从食物的变成食物的。
(2)社会分工的发展① 的出现: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
②商业的发展: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
③脑力劳动者的出现:一部分人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3)的出现: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2.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1)的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剩余产品→私有制和剥削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
(2)的形成: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
(3)的产生: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1.文明的诞生(1)最初文明发源地:西亚的、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出现了最初的文明。
(2)社会关系: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把持国家权力,剥削奴隶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
专题(二十二)文化对人的影响导学案
李巧
一、导入新课
二、高考考核目标
1.从知识的考查看
本课试题立足于文化对人的影响这一主线,重点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特点,优秀文化的作用
2.从试题类型上看
选择题主要通过体现类题型考查文化影响人的表现、特点等,非选择题主要通过体现类、原因类和意义类三类题型,综合考查文化对人的作用和对社会的作用
三、自主复习
(抽查检测)
四、构建知识体系
五、核心问题任务清单
1、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2、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3、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全面认识文化的作用
六、易错易混点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式各样的文化现象
2、对于文化环境的影响人是无能为力的
3、文化支配人们的交往行为
4、学历高低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5、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6、积极参加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7、文化决定人的价值取向
8、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决定作用
七、体验高考、模拟练习
M中学不唯分数论英雄,而是努力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鼓励学生勤奋学习的同时,设置道德之星、体育之星、科技创新之星、艺术之星、劳动之星等奖项,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从而营造了“人人有才、个个成才”的校园文化氛围。
回答下题。
1、[2013·全国I卷]M中学T班同学小薇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多次荣获“道德之星”光荣称号,老师和同学都对她交口称赞。
她因此慢慢摆脱了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的自卑心理,自信心越来越强。
小薇的成长经历进一步印证()
①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着决定性作用
③优秀文化有利于培育和塑造人的健全人格
④优秀文化是解决人的心理问题的主导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5海南卷]“一月一镇一场”“一月一镇一赛”“一镇
演”是海南省某县着力打造的群众文化活动模式。
县政府
积极为群众搭建表演舞台,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鼓
励群众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参加演出的群众越来越
多。
县政府的做法
①体现了政府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作用
②激发了群众文化创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其精神力量
④扩大了群众文化权益,让群众广泛享用文化成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15·山东卷]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我们读出了其故乡黄土地的厚重与粗犷;在莫言的《红高粱》中,我们领略了其故乡红高粱的质朴与热烈……故乡是作家摆脱不了的存在。
这说明( )
A.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B.优秀文学作品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C.不同地域的文化渐趋融合
D.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4、[2016·浙江卷]受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启示,某县政府和企业把“文化车间”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并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政府和企业这样做的理由有
①“文化车间”建设能够丰富职工的精神世界
②“文化车间”建设会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③人们的精神产品源自物质载体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16·江苏卷]许多科学家在回忆成长经历时,都会提起他们青少年时代读过的《十万个为什么》趣味物理学》物理学的进化》等科普作品,正是这些科普作品激发了他们对于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埋下了科学的种子。
材料表明()①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②优秀文化为人的成长提供精神食粮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④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古人削桐为琴,纳天地万物之声。
琴音松沉旷远,能让人雪躁静心;琴乐洁净精微,能让人感发心志,升华心灵意境。
古琴名曲《流水》表现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被录入特制唱片,搭乘美国太空飞船,向茫茫宇宙传达人类智慧和文明回答下题。
5、[2015·重庆卷]古琴音乐()
①因其古老性,方成就其世界性
②通过人们自觉欣赏、主动接受,能转化成人的精神力量
③不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能满足人类共同的文化需要
④《流水》成为人类文化符号的代表,增强了中华文化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17·衡水联考]“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地流过我的小村旁。
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男儿不怕千般苦,女儿能绣万种花,人有那志气永不老……”这首《人说山西好风光》,是20世纪经典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
插曲,不仅歌词蕴含了丰富的地理、文学哲学等人文知识,而且唱起它,会催人奋进,让人精神倍增这反映了
①文化对人有塑造作用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精神力量就是一种物质力量④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015·海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960年,雷锋当上了运输兵。
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他写下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服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雷锋的生命虽然短暂,雷锋精神却是永恒的。
1963年,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雷锋精神自此广泛传扬。
1977年,刚入伍的郭明义代表新兵宣誓:“雷锋的路就是我的人生选择,雷锋的境界就是我的精神追求。
”几十年来,郭明义多次发起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捐资助学、义务献工等活动,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2011年他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
2012年被人们称为“最美的感动年”,涌现出“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等一大批平凡的英雄,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雷锋精神,使人们在温暖和感动中产生向上的精神力量。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雷锋精神的践行者。
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践行雷锋精神对于塑造人生的作用。
八、思维建模
全面把握文化的作用-----常见设问方式
1、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文化的作用的?
2、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分析材料中做法的原因(意义)
常用答题语言
九、我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