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思考题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思考题1、解释名词:(1)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门以探寻人类文学共同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为宗旨,以跨文化研究为实质的文学研究;它以对话作为方法论基础,对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的历史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以及学科交叉关系进行汇通的研究。
(2)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指的是在多民族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他们遵循共同的美学标准,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质的书面和口头文学。
(3)国别文学:国别文学又叫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和地域人为划分成的文学,他可以由多个民族文学组成,也可以是单一民族文学所构成。
(4)总体文学:总体文学又叫一般文学,是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规律,对所有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性的研究。
(5)世界文学:在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的思想中,世界文学被赋予了个民族文学应该交流其独特精神财富的含义。
2、谈谈你对比较文学宗旨的理解。
比较文学的宗旨是“探寻人类文学共同规律民族文学特色”,比较文学的宗旨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文学研究不能取代的。
一般的国别文学研究,可以在本文化体系内探索文学演变规律,看到民族文学的独特性,但达不到寻求人类文学共同规律目的。
而且其民族文学特色没有其他民族文学的参照比较,也是自说自话,无从谈起。
而一般的文学理论研究,研究的是文学的普遍性规律,确以忽略各自民族文学的独特性为特点。
只有在比较文学研究中,通过跨文化的文学比较,对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两个方面都是一种自觉。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这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互为表里,互相依存,两者不容分割。
3、为什么说“跨文化”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实质?跨文化研究是对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确定的根本依据。
跨国界、跨语言、跨民族等都不是根本依据。
蒙藏民间文学的比较没有跨国,但是比较文学,英、美文学没有跨语言,印度英语作家的创作与英国文学比较,没有跨语言,却是比较文学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也是比较文学;印度人祖先和伊朗人祖先都是雅利安人,他们的古代文学比较,当然是比较文学。
人类文化演变的九大定律
第九定律:万物五相选择律 什么是万物五相选择律
万物的发展往往有五个方向。人类文化也是一 样,可以是彻底中国文化的、以中国文化为主 西方文化为辅的、西方文化为主中国文化为辅 的、中西文化减半的、彻底西方文化的。
象形文字想问题直观具体综合性强形象思维突出阴科学发达把人的本身当作实验仪器来体征体验体察某种规律性的现象如卜辞神农尝百草太极西方文字印欧语系文字流线型单向的想问题条分缕析逻辑抽象抽象思维阳科学发达把事物归类从一个点演绎出一个系统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第三定律
人类文化演变的九大定律与中西文化比较
第一定律:生态环境横向决定律
第八定律:阴阳二极对立转化率(哲理方面) 什么是阴阳二极对立转化律?
阴阳二极对立转化律是指事物发展到一个极端就会走向 反面。这里特指中西文化对立转化律。
审美递增递减律→喜新厌旧→厌烦中国传统文化→全盘 西化→喜旧厌新→重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物质方面:中西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和相关条件很难转 化。
心理方面(观念):民主制
人生下来就有权欲。权欲原动力指的是人类一种权势 欲、一种控制欲、一种希望比别人优越的感觉。权欲 强有力地推动人类文化发展。 权欲→政治、军事文化
权欲与知识:追求知识实质也是追求一种权欲。 中国的军事文化为什么比西方落后?
中国的军事文化为什么比西方落后?
(1)中国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人们获得了安居乐 业的生活模式,因此产生了反战、厌战倾向。
(2)中国的主流思想道家和儒家都反对战争、主张天 下太平,认为兵者乃不详之器。
(3)中国有很长时间提倡知识分子读经书、取功名、 诗书礼乐都与并无缘。 (4)西方人在强有力的权欲的驱动下使得其军事力量不断 发展,军事技术不断进步。
第七定律:审美递增、递减律
关于张骞出使西域的思考题
关于张骞出使西域的思考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关于张骞出使西域的思考题张骞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外交使者和探险家,他于汉武帝时期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域的贸易之路,为中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事件不仅是中国古代外交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也是中国通往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在这次历史事件中,张骞不仅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还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一些思考题目,以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思考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事件。
一、政治角度1. 为什么汉武帝会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这次外交使命的目的是什么?2. 张骞在西域的使团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他如何处理与西域国家的关系?3. 张骞出使西域对中国与西域的关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次使命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何启示?4. 张骞在西域的使命中是否遇到了政治上的阻力?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二、经济角度三、文化角度1. 张骞出使西域是否对中原文化在西域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次外交使命对中原文化在西域的传播有何意义?2. 张骞在西域的交流中是否受到了文化上的挑战?他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3. 这次出使西域的使团是否对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融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种融合对双方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4. 张骞在西域的交流中是否发现了有关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新发现?这些新发现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何启示?四、个人角度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古代外交史上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事件。
通过对这段历史事件的思考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与西域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和外交关系。
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勇气、智慧和坚韧不拔的力量,为今天的外交工作和文化交流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希望通过以上思考题目,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关注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事件,从中受益并有所启发。
【本文共计2172字】。
第二篇示例:张骞出使西域是中国古代外交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他的这次出使不仅仅是一次出使,更是一次对外交政策的调整和改革。
中西翻译简史思考题十三章
中西翻译简史思考题十三章摘要:一、前言二、古代翻译简史1.周朝的礼仪翻译2.秦汉时期的边疆民族翻译3.魏晋南北朝的佛经翻译三、唐宋时期的翻译繁荣1.唐朝的官方翻译2.宋朝的科技翻译四、元明清时期的翻译发展1.元朝的蒙古语翻译2.明朝的西洋翻译3.清朝的满文翻译五、近现代翻译的变革1.近现代文学翻译的兴起2.民国时期的翻译改革六、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事业1.翻译工作的国家化2.翻译事业的繁荣发展七、改革开放以来的翻译进步1.对外交流的扩大2.翻译理论的研究与创新八、翻译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1.文化传承与交流2.科技创新与国际竞争力九、翻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全球化与跨文化交流2.人工智能与机器翻译十、结论正文:【前言】中西翻译简史是对中国翻译史的一个重要补充,它展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
本文将从古代翻译简史、唐宋时期的翻译繁荣、元明清时期的翻译发展、近现代翻译的变革、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的翻译进步、翻译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以及翻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方面进行阐述。
【古代翻译简史】在古代,翻译主要涉及礼仪、边疆民族以及佛经的翻译。
周朝的礼仪翻译为国家的礼仪制度提供了保障;秦汉时期的边疆民族翻译促进了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的佛经翻译则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唐宋时期的翻译繁荣】唐宋时期,翻译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唐朝设有专门的翻译机构,负责官方文件的翻译工作;宋朝则将翻译的重点转向科技领域,为科技进步提供了重要支撑。
【元明清时期的翻译发展】元明清时期,翻译工作继续发展。
元朝的蒙古语翻译为民族交流提供了便利;明朝的西洋翻译使中国逐渐了解西方文化;清朝的满文翻译为满汉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近现代翻译的变革】近现代,翻译工作开始关注文学作品的翻译,逐渐兴起近现代文学翻译的潮流。
民国时期,翻译改革不断推进,为翻译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事业】新中国成立后,翻译工作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
中西翻译简史思考题十三章
中西翻译简史思考题十三章摘要:一、引言:翻译的起源与演变二、中西翻译的早期阶段1.古代中国与西方的交流2.佛教经典翻译与文化交融三、近现代中西翻译的发展1.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活动2.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翻译高潮四、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互动1.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2.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影响五、专业翻译领域的拓展1.科技翻译的发展2.影视翻译的兴起六、翻译技术的应用与影响1.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2.人工智能在翻译领域的应用七、中西翻译教育的现状与挑战八、文化交流与翻译的使命九、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翻译趋势十、结论:翻译的意义与未来展望正文:一、引言:翻译的起源与演变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沟通方式,自古以来就在不同文明之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近现代的全球化,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也是一部翻译的历史。
从最初的简单交流到现代的专业翻译,翻译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中西翻译的早期阶段1.古代中国与西方的交流早在汉唐时期,中国与西域的交流就已经相当频繁。
当时的翻译主要以口语和书面语为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著名的《大唐西域记》就是唐代僧人玄奘西行取经,将大量的佛经和佛教文化带回中土的见证。
2.佛教经典翻译与文化交融佛教传入中国,催生了大量的翻译活动。
当时的译经家有道安、鸠摩罗什、玄奘等,他们致力于将佛经从梵文翻译成中文,推动了中印文化交流。
此外,佛教经典的翻译还促进了中土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的发展。
三、近现代中西翻译的发展1.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活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兴起对古典文化的重视,大量的古希腊、拉丁文献被翻译成各国语言。
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为后来的中西翻译交流奠定了基础。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翻译高潮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翻译界出现了一股高潮。
严复、鲁迅等翻译家致力于将西方的优秀文化引入中国,推动国内文化的发展。
四、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互动1.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严复在《天演论》的序言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强调翻译要忠实于原文、表达清晰、语言优美。
思 考 题
思考题1.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2.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3.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包括哪些内容?4.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5.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6.为什么说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7.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8.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长期停滞不前?9.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些什么特点?10.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1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12.儒学是怎样崛起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何?13.唐代文化与宋代文化有何不同?唐宋间文化转型的社会经济原因有哪些?14.明清文化与以往比较出现了哪些新的因素?15.汉语汉字有何特点?其在世界语言文字中地位如何?16.能否举例说明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17.汉语汉字对中国文化发展和传播有何贡献?18.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哪些伟大成就?又有哪些特点?19.近几百年中国科技发展迟滞的原因是什么?20.中国古代重视教育的传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了什么重要作用?21.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有何特色?怎样继承其积极因素并发挥其现代价值?22.有哪些中国古代教学思想对今天仍极富启发意义?23.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4.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在哪几个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那些作家和作品最具代表性?25.中国古代文学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6.为什么说“气韵生动”可以作为中国艺术精神的概括?27.怎样理解中国艺术中的“游目”?28.怎样理解中国艺术中的“虚实相生”?29.如何认识中国古代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30.为何说中国古代史学是一座瑰丽的宝库?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史家和史学名著?31.中国古代史学有哪些优良传统?它对当今中国史学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32.为什么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33.“仁”德的基本内涵有哪些?它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占有什么地位?试对中国伦理的“仁爱”与西方伦理的“博爱”进行文化比较。
希伯来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思考题
三、西方文化的发展历程
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近代文 化——现代文化
四、中西文化的差异 五、学习西方文化的意义
西方文化的起源
现代西方文化的源头是爱琴文化 在爱琴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希腊-罗马
古典文化是现代西方文化的“基石” 古代希伯来人与古代希腊人并称为西方文 化的精神祖先 黑格尔:“一提起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 养的欧洲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 感。”
2、中石器时代 渔猎生活,驯养狗 3、新石器时代 文化遗迹遍及欧洲 磨制石器和陶器使用 家畜驯养 定居农业 思考题: 1、人类起源于何处? 2、欧洲史前文化与其他地区的史前文化有何不同? 3、欧洲史前文化对文明时代的欧洲文化有何影响?
爱琴文化是公元前3000年代后半期在爱琴海地区 出现的奴隶制文明,中心先后在克里特岛和迈锡尼, 因此又被称为克里特---迈锡尼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 头。发现者为德国富商亨利.谢里曼、英国考古学家阿 瑟.伊文斯。 1、克里特文化(公元前2600——公元前1250) 政治制度:类似东方王国的奴隶制小国 经济:航海业发达,其文化具有海洋性和开放性特征 建筑:米诺斯王宫1234 壁画和彩陶12345:米诺斯王宫壁画123和锡拉岛壁 画12 文字:线形文字A 宗教尼文化(公元前2000-公元前12世纪 初)创造者是阿该亚人 青铜文化12345 建筑:狮子门123 墓葬1 文字:线形文字B(1953年英国学者文特里 斯和柴德威克释读成功) 贸易发达,是开放的社会
三、地理环境对早期希腊文化的影响
1、地处地中海东部交通要道,多良港,多山,土地 贫瘠,迫使希腊人很早就经营海上贸易,使古代希腊 文明呈现出强烈的海洋性。 2、气候温和,人们爱好户外活动,使希腊人公共生 活丰富多彩;美丽的自然景色,陶冶了人们的心灵, 对美好事物敏感,有利于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3、境内无巨大的事物,消除了人们的恐惧感,使得 宗教发育不太成熟,有利于科学精神的成长。 4、地中海环境便利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希腊文 化深受两河流域文化和埃及文化的影响。 5、希腊的地理环境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形成。公民的 数量和权利;商人实力较大;户外活动较多
西方文化概论
》课程教学大纲西方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2.课程名称:西方文化概论3.学时/学分:51/3.04.开课系(部)、教研室:人文教育系综合教研室5.先修课程:西方哲学、中国文化概论6.面向对象: 人文教育专业全体学生二、课程性质与目标1. 课程性质:《西方文化概论》是人文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人文学科课程,其内容涉及欧美历史、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文化领域。
通过对欧美文化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从文化的层面上认识西方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以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类先进文化的吸收。
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西方文化主要文化领域的基本状况和重要成果获得概略的了解,并帮助学生建构欧美世界精神文明方面的相关知识。
通过掌握西方文化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和成就等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在中西文化的比较学习中,更加丰富和完善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而培养学生面向世界的文化意识。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文化与西方文化(一)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掌握“文化”的内涵,以及世界文化的几种类型,形成对西方文化的基本认识,正确认识西方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并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具体内容第一节关于“文化”的界定1、中外学者对“文化”的解释2、本课涉及“文化”的范围第二节世界文化的几种类型1、不同类型文化的形成(环境、民族、时代)2、印度文化佛学雅利安人3、中国文化儒学华夏民族4、西方文化理性日尔曼人、斯拉夫人5、阿拉伯文化伊斯兰阿拉伯人第三节对西方文化的基本认识1、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的立足点2、西方文化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3、西方文化是了解西方社会的重要途径4、西方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土壤5、西方文化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文化(1)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的糟粕(2)个人主义在文化中的表现以个人为核心的价值标准;放纵“自我”的生活方式;超现实主义的绘画;寻求感官强刺激的音乐;宣扬个人英雄的影视(3)个人主义思潮的评价第四节中国当代民族文化中的西方因素1、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2、中国当代民族文化成份分析3、西方因素在中国民族文化中的表现4、马克思文化的表现(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文化”的界定和内涵;对西方文化的基本认识教学难点:西方文化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文化;中国当代民族文化中的西方因素(四)思考题1、简述世界上主要的文化类型,并说明各种类型文化覆盖的地域、民族及其核心精神。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思考题
中国舞蹈史复习思考题1.舞蹈与原始人的关系?原始人在其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与他们的生存休戚相关的原始舞蹈,因此,原始人跳舞并非出于审美需要,而是生存使然。
原始舞蹈具有强烈的功利目的,例如,性爱舞以刺激生殖欲望为目的,战争舞多为军事演习或庆贺胜利。
原始人跳舞在于实现人的生命的本质,通过舞蹈的实用功能有力地促进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
2.为什么说原始舞蹈是原始人生命形态的最高展示?首先,原始舞蹈虽然根本无法奢望有现代的灯光布景,但是,原始人却能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表现手段来发起“生命机能的总动员”。
(以综合性的动态动员生命)其次,原始舞蹈的每一个强烈的情感,都是由身体的节奏动作表现出来的,反之,其每一个情感动作本身,又绝对合着严密的节奏。
(以动律性的本质表现生命)第三,原始人跳舞在于实现人的生命本质,追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舞蹈使他们在自身肢体的运动中感受生命的真实与伟大。
(以实用性的意义强调生命)第四,原始舞蹈是一种全民性的活动,原始舞蹈的社会意义全在于统一的社会感应力。
当个人、集体、音乐、舞步全都融于一体而形成共振,原始人便在舞蹈中发现了自身本质力量,同时又感受到集体团结的力量。
(以社会性的功能保障生命)3.夏商阶段值得注意的舞蹈现象是什么?为什么?随着奴隶制的建立,舞蹈逐渐形成在功能特征上的分流状态。
从此,中国舞蹈就在娱人、娱神和教化的轨道上向纵深发展。
首先,由于奴隶制的建立和奴隶主阶级的需要,舞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欣赏娱乐活动,形成其表演性的特征。
其次,历代统治者会以舞蹈的形式表现和宣传自己的功绩或德政,也就形成了中国乐舞史上的纪功舞蹈的传统。
第三,这个时期的巫术祭祀活动频繁,其舞蹈亦较为多样。
4.雅乐在西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意义?由于古代中国政治以“礼”为中心,故宗法血缘使中国的政治成为伦理政治,伦理政治成功的至要就在于它的情感性。
而就“乐”而言,乐舞本身就是一种以情感为中心的艺术,乐舞无论是生成还是表现,都是以情感为媒介、以达情为旨归的。
中西文化精神比较
西方文化:西方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纽带 切断得比较早,个体觉醒的独立意识也比 较早。商品经济社会使得每个人都有争取 自己利益的权利,强调每个人独特的存在 价值,这种个人本位主义成就了西方崇尚 竞争的文化精神。
(三)人与自身的关系
在中国文化中,没有脱离肉体的灵魂,灵 与肉是合二为一的,灵魂与精神仅仅是肉 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的真正 旨趣并不在于彼岸世界中的鬼神,而在于 此岸世界中现实人生的幸福。
西方文化中,精神可以游离于物质之外, 灵魂可以与肉体对立。从柏拉图开始以 “纯洁”、“永恒”、“不朽”的理念世 界来蔑视感性世界,到基督教认为肉体是 灵魂障碍,这种以灵魂厌恶肉体的倾向正 是西方文化的传统。
在感性和理性的关系上,中国人一般不会 走火入魔,进入宗教迷狂的状态,中国人 的理性紧紧与感性结合在一起,中国的理 性既不是世界的本体,也不是科学分析的 工具,而是与感性的人情水乳交融 。
中国文化强调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使人 与自然的和平共处、和谐统一,将物我两 忘、天人合一的境界作为文化的追求。
西方文化强调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崇尚 控制自然、征服自然,使人与自然处于一 种紧张、冲突的关系之中。
(二)人与社会的关系
中国文化:重视处理人际关系,虽然承认 等级秩序,但分出等级差异并且用礼仪加 以规范后,不是进一步让文化整体走向分 化,而是以“致中和”来消除这种差异, 使整个文明进入一种水乳交融、和乐融融 的文化状态,在礼乐当中使天下一切达到 和谐。
西方文化无论是希腊还是中世纪,理性与 情感的巨大分裂是一致的 。酒神代表的是
感性的沉醉与情欲的放纵,日神代表的是 理性审慎的节制使得西方文化充满 了冲突和斗争。
Apollo And Dionysus
太阳神阿波罗
中西翻译简史思考题十三章
中西翻译简史思考题十三章【原创实用版】目录1.翻译的历史背景与意义2.古代中国的翻译事业3.佛经翻译对中国翻译的影响4.近现代翻译的发展5.西方翻译简史6.当代翻译技术的发展7.翻译理论的研究与发展8.翻译质量与标准9.翻译教育的发展10.翻译与文化交流11.翻译与语言学习12.翻译与国际关系13.翻译事业的未来展望正文一、翻译的历史背景与意义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自古以来就在世界范围内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翻译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了解翻译的历史背景与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翻译的发展脉络,推动翻译事业的繁荣发展。
二、古代中国的翻译事业古代中国的翻译事业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
当时,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翻译主要用于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到了汉朝,由于汉武帝对西域文化的向往,开始大规模翻译佛经,为中国翻译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佛经翻译对中国翻译的影响佛经翻译是中国古代翻译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汉朝开始,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等时期,佛经翻译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翻译理论和方法。
这些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古代翻译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近现代翻译的发展近现代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翻译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许多著名的翻译家如严复、林纾等,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同时,翻译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等,为翻译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西方翻译简史西方翻译简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
随着基督教的传播,圣经翻译成为西方翻译史上的重要事件。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对古典文化的重视,大量古希腊、拉丁文作品被翻译成各国文字。
近现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西方翻译事业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六、当代翻译技术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当代翻译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从最初的手工翻译,到计算机辅助翻译,再到人工智能翻译,翻译技术不断创新,为翻译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华传统文化思考题
《传统文化概论》思考题1、简述自然、人和文化三者的关系。
2、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的形成是否由地理因素决定?3、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大河有什么关系?4、为什么说中国文化是多元文化?5、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结构之间有什么关系?6、论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
7、中国与欧洲的人文主义有什么区别?8、中国传统人文主义的理论内容有哪些?举例说明其实际意义。
9、传统自然观是什么?对现实有何指导意义?10、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中的“和”包含哪些内容?11、中国传统宗教观有哪些主要特征?12、中印欧解决矛盾的方式各有什么不同?13、试述“合理外推”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应用。
14、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15、中国是否从来就是一个封闭的文化系统?清代的闭关锁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何?16、简述中国古代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17、结合史例,说明古代商品经济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18、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19、经济发达与文化繁荣有何内在联系?20、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迟滞不前?21、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那些特征?22、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那些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23、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那些特点?2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居什么样的地位?25、儒学是怎样崛起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何?26、试比较唐代文化和宋代文化有何不同,并思考唐宋文化转型的社会经济原因。
27、明清文化与以往比较出现了哪些新的因素?28、明清时期,启蒙思想家的出现有何意义?29、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壮大中起了什么作用?30、试析“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的文化功能。
31、通过比较谈谈中西文化在某一方面的差异,并说明其现代意义。
32、为什么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33、“孝悌”之德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在21世纪它是否还具有合理的道德价值?3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还要讲“诚信”?35、传统伦理道德的积极效用和负面影响。
中西方文化比较(1)
第一章●第一位从文化人类学的高度对人类文化现象进行总结和概括的是英国学者泰勒,他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明确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比较方法强调以对象间的可比性为前提,它要求参与比较的材料应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或在某一方面具有矛盾的同一性,例如相近的或历史背景,相同的学科范畴或近似的命题,相似的内容和倾向或同类型的历史人物等第二章中西方文化寻根●正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在《自由与文化》中指出的那样:“在人类早期的历史中,文化条件简直就像生理条件一样,影响并决定人的意志。
文化条件被视为‘自然的现象,它们的变动反而被认为违反自然。
●中西方文化的自然环境基础的比较:一、中国文化的自然基础:1、幅员辽阔、腹地纵深。
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曾经遭受过多次外族的入侵而终究能保持文化的延续与完整,未曾像其他古老文明那样遭致毁灭或中断,正是赖干这不可多得的广阔内陆基地。
2、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
正是这些千姿百志的自然景观滋养了中华文化众彩纷呈的特色,为华夏多民族、多源流、多侧面的亚文化系统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3、气候温暖湿润。
气候湿润,雨量充沛。
加上由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资源十分丰富,为各种植物的生长和农耕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优厚的自然条件。
4、半封闭的边缘地形。
一方面,它所面对的水域是浩渺无际的太平洋,海对于上古的中国人只意味着陆地的尽头,自然的天限,因而这些海洋就不能像地中海那样成为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
另一方面,在内陆地区的外缘,有西部的崇山峻岭和充满烟瘴的热带大林莽,它使中国与东南地区的文化交往与传递变得艰难。
积极影响:促使中国文化能够沿着自己的方向独立发展,创造与众不同的文化品格和文明成果,并能保持自成一体的延续性。
消极影响:给中国文化带来了自我封闭的保守意识和自诩世界中心,妄自尊大的大国心态,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华夏文明的不断进步。
中西文化思考题
中西文化思考题中西文化比较(中外文化专题)思考题导言问题:1.简述文化的有代表性界定。
2.简述文化与文明的区别联系。
3.简述广义文化的结构。
4.简述文化的特征5.本文简要介绍了两种跨文化比较方法及其代表性和成就。
一、思考题:历史上有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什么相同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3.中国的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有什么影响?举个例子。
4.西部地理环境的特点是什么?它对西方文化有什么影响?二、思考题1.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是什么?2.中国传统社会农业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3.中国农业经济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4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长期迟滞不前。
西方经济的基础是什么?它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6.尝试比较中西方经济基础的异同。
3、思考问题1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结构是什么?2.中国父权制的基础是什么?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在父权制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君主专制的特点是什么?5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
6.西方社会的政治结构基础是什么?西方政治结构的核心是什么样的政治制度?7.比较中西原始社会结构的异同。
4、思考问题1试述中西方历史上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代表性观点。
你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体现在哪些方面)3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人文主义传统有何不同?4西方文化的科学主义精神都有哪些内容?5中西文化是如何看待个人的价值的?西方文化如何解决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群体利他主义之间的冲突?7.试着描述中西民族性格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差异。
8.试着描述中国和西方不同的内向和开放的文化心态。
9试述西方文化精神的主要特点。
10试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主要特点。
11你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五四时期中西文化精神的讨论与今天的观点有什么不同?5、思考问题1为什么说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六、思考题1.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什么?2天人论战的价值观是什么3如何理解儒家的群体自我关系理论?4.传统义利之争的现代意义是什么?5儒道的人格学说有何不同的价值取向?七、思考问题1.“天人合一”与“物我二分”具有怎样的文化内涵?(中西方哲学思维的认识论前提有什么不同?)(中西哲学思维的宇宙观、认识论有什么不同?)2.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特点是什么?(中西哲学思维方式的差异)3.实践理性与思辫理性具有怎样的文化影响?(中西方哲学思维在目标追求上的原则差别)八、思考问题1.你认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怎样的?你同意语言决定思维的观点吗?为什么?2.中西语言的基本差异有哪些?中西语言在句法和修辞方面存在哪些不同?3.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中西方语言在类型上有什么不同?解释他们的表达方式(语义和语法)5.试着描述中西语言——意合语言和形合语言——在构图方式上的差异。
文化学概论大纲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提高他们运用文化学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相关专业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以提高文化素养,丰富文化学理论知识,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与体验,增强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文化传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文化与文明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文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把握中国文化相关基本概念。
本章主要内容:文化定义、文化的层次结构、文明的含义、文化与文明的异同、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等。
本章的重点、难点:文化的定义及层次结构是重点,文化与文明的异同是难点。
本章参考文献:1、陈建宪,《文化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3、张中利,《中西文化概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
本章思考题:1、从汉字词源解析文化的本义与引申义;2、什么是广义文化?什么是狭义文化?3、分析文化的层次结构及其功能;4、分析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内在关系;5、文明与文化的异同。
第一节文化界说1、“文化”词源解析2、文化的定义3、主流文化、亚文化、反文化4、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5、中国文化圈与中国传统文化第二节文化的基本特征与结构1、文化的基本特征2、文化的基本结构3、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第三节文明界定1、“文明”词源解析2、文明的含义3、文明时代的基本标志4、文明与文化的异同第二章文化学理论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文化学主要理论,并能合理地运用文化学理论知分析相关专业问题。
本章主要内容:文化类型理论、文化模式理论、文化变迁理论。
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文化类型理论,难点是文化模式理论。
本章参考文献:1、[英]汤因比,《历史研究》,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2、[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王炜等译,三联书店,1992年。
古代汉语文化常识
古代汉语姓名部分思考题1、姓名出现的本质原因是什么?2、名、字、号、诨名、谦称、敬称等在色彩意义上是否存在区别?3、中西姓名文化上有哪些差异?古汉语常用工具书一、常用工具书的种类字典、词典(检索对象)类书、汇编(检索内容的编排方式)目录、索引(检索内容的性质)表谱、图录————二、工具书的编排方式及工具书检索1、按部首编排部首,就是每一部为首的字或偏旁。
字典辞书编撰时为了检字方便,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在一部,而把这个共有的相同偏旁作为每一部的标志,即部首。
在理解上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各字典辞书部首的设置不一定都是完全一致的。
《说文解字》依据小篆的结构,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
《字汇》依据楷书的偏旁,分为214个部首。
新《辞海》以简化字和印刷通用汉字字形为依据,分为250个部首。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则设置200个部首。
由此可见,各字典辞书部首的设置不一定是一样的。
第二,字典辞书中的部首与汉字结构中的形符(意符)不完全是一回事。
表义原则的部首。
检字法原则的部首:如匕(hua)部、北部,明清时合并为匕(bi)部了。
2、按照音序编排《佩文韵府》、《经籍籑诂》等书按照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106韵分列。
《国语词典》、《词诠》按照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按照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
3、按照号码编排通常是按照四角号码排列。
如《四角号码新词典》。
三、工具书的注音方式常用的注音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例如《康熙字典》:“屯,音肫。
”“尨,音茫。
”反切:是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
在字书中一般称“某某反(或‘翻’)”、“某某切”。
如《广韵·冬韵》:“同,徒红切。
”反切的原理,是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两相拼合,切出被切字的读音。
例如《广韵·冬韵》:“同,徒红切”可分析为:同(tóng)==徒(t-)+红(-óng)但是,由于古今语音发生了演变,许多反切材料用今天的读音很难拼出其读音来。
中西翻译简史思考题十三章
中西翻译简史思考题十三章【原创实用版】目录1.中西翻译简史的背景和意义2.翻译的历史和发展3.翻译的理论与实践4.当代翻译研究的新发展5.未来翻译的趋势和挑战正文中西翻译简史是一部关于中西文化交流史的专著,旨在通过对翻译的历史、理论和实践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揭示翻译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翻译的历史和发展、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当代翻译研究的新发展以及未来翻译的趋势和挑战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翻译的历史和发展是中西翻译简史中的重要内容。
早在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就已开始,通过丝绸之路等贸易往来,东西方的文化、科技、艺术等得以互相传播。
随着历史的推进,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愈发显著。
从最早的传教士翻译西方经典,到近现代的翻译家们将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引入中国,翻译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翻译的理论与实践是中西翻译简史的核心内容。
从最早的直译、意译到现代的归化、异化等翻译理论,翻译研究不断发展。
在实践方面,翻译家们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将一种语言的文化内涵传达到另一种语言中,形成了丰富的翻译技巧和策略。
同时,翻译质量的评价也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
再次,当代翻译研究的新发展为中西翻译简史增色不少。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翻译的需求和复杂性都在增加。
在此背景下,翻译研究开始关注翻译生态、翻译产业、机器翻译等领域,为翻译实践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最后,未来翻译的趋势和挑战值得关注。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机器翻译将越来越成熟,对传统翻译产业带来挑战。
另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中西文化交流将更加频繁,翻译需求将持续增长。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将翻译研究与实践推向更高层次,是中西翻译简史留给我们的思考。
总之,中西翻译简史是一部关于中西文化交流史的专著,全面深入地探讨了翻译的历史、理论和实践,以及当代翻译研究的新发展和未来翻译的挑战。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近110年中外文化交流,经历 器物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 三个文化层面的嬗变。 并经过重构,实现文化的重生。 成为一种爱国、革新、开放的特 征,并与救亡图存相联系,成为 近代文化的主流。
三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启示
1 中国近代历史的大动脉是资本主义 2 近代中国文化一直与三大矛盾纠缠在一起 3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主题是“现代化” 4 20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突出特征是东西方文 化的空前交流和和对话。 5 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传统文化也非被动抵 制和反抗西方文化,它自身也有生命力和能动 性,并也处在变化中。
6 应充分重视文化发展的人文意义 7 中国文化每次历史上的光辉,离不开 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刺激。 8 每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都有 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应互相尊重,相互 学习,共同进步 9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10 重视历史的学习和思考,培养历史的 眼光和历史思维。
导论 思考题:
一 中国近代文化交流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历 史背景下展开的? 二 近代文化交流的主旋律和主力以及基本 格局是什么? 三 从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中我们应该得到什 么启示?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 忘记历史,就看不清现在, 就不能清醒的走向未来
链接:
1 纪录片:《近代留美幼童》央视 2 纪录片:《水木清华90年》 3 容闳 : 《西学东渐记》 4 顾长生: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 5 刘圣宜:《近代广州社会与文化》 6 唐德刚: 《晚清七十年》
第二讲:传教士输入西方文化 第三讲:近代外交的艰难传入 第四讲:传播新思想——西方著作的翻译热潮 第五讲:近代中外教育交流 第七讲:近代科学技术的引进和近代学科建立 第八讲:中外文化交流下的中国文学艺术 第九讲:西洋文明传入及其影响
自然辩证法 第2讲:中西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
中西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
一、西方古典文化中的自然辩证法思想
(一)古希腊哲学 1. 古希腊自然哲学(前苏格拉底哲学)
赫拉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 2. 古希腊后苏格拉底哲学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3. 基督教的自然观
(二)近现代西方自然观
1.机械论的物理学:形式逻辑、几何学、 经典物理学(牛顿、伽利略等)、斯宾诺莎
一是顺。《易传·说卦》指出,“昔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 (顺应人性、天命的规律),“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顺应天道人德, 适合事物义理)。《革》卦《彖》曰:“顺乎天而应乎人。”这里的 “顺”,有顺应自然、顺乎天理、遵循规律之意。这是以天人合德为核心 理念的生态伦理最基本的内容之一。
二是节。六十四卦中第六十卦为《节》卦,专门阐明适当节制的道理。卦 辞:“节,亨”(节制,亨通顺利)。就此,《彖》辞解释说:“天地节而 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爻辞《六三》:“不节若,则嗟若” (不能自我节制,必然会忧伤嗟叹)。爻辞《六四》:“安节,亨”(心安 理得地节制,亨通顺利)。看来,《周易》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凡事要有节 制(包括节俭、节约、节欲),不可过度开发,肆意掠夺,无限制地向自然 索取;不可挥霍无度,暴殄天物。这也是中国古代生态伦理的一个重要原则。
孟子发展了孔子关于可持续利用生态资源的思想。他说: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 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
荀子提出将“以时禁发”、保护生态环境上升为圣王之制。他描述的 “圣王之制”的理想社会就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荀子·王制》云: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 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 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 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要求人们应当顺应 生物生长繁育的规律,把滋养和取用结合起来,守时以待,适时而为,以 时斩阀,合理利用自然万物。为了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荀子提出“长 虑顾后”、“节用御欲”的发展理念。他说: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 足以食人矣,麻葛、茧丝、鸟兽之羽毛齿革也固有余,足以衣人矣,伐其 本,竭其源,而并之其末,然而主相不知恶也,则其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荀子·富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思考题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中西文化比较(中外文化专题)思考题
绪论思考题:
1.简述文化的有代表性界定。
2.简述文化与文明的区别联系。
3.简述广义文化的结构。
4.简述文化的特征
5、简要说明两种跨文化比较方法及其代表人物和成果。
一、思考题:
1 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2 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3中国的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举例说明。
4 西方的地理环境有哪些特点?对西方文化有什么影响?
二、思考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是怎样的?
2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
3.中国农耕经济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4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长期迟滞不前。
5西方文化的经济基础是怎样的?它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6试比较中西经济基础的异同。
三、思考题
1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结构是什么?
2中国宗法制度的基础是什么?它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3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
4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什么特点?
5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
6.西方社会的政治结构基础是什么?西方的政治结构以怎样的政治
体制为核心?
7.比较中西原初社会结构的同与异。
四、思考题
1 试述中西方历史上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代表性观点。
2你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体现在哪些方面)
3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人文主义传统有何不同?
4西方文化的科学主义精神都有哪些内容?
5中西文化是如何看待个人的价值的?
6西方文化是如何化解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与群体、利他的冲突的?
7试述中西民族性格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差异。
8试述中西方不同的内向与开放的文化心态。
9试述西方文化精神的主要特点。
10试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主要特点。
11你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12五四时代对中西文化精神的探讨与今天的观点有何不同?
五、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
六、思考题
1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何种地位?
2天人之辩的价值观内涵是什么
3.如何理解儒家的群己关系论?
4.传统义利之辩有何现代意义?
5儒道的人格学说有何不同的价值取向?
七、思考题
1.“天人合一”与“物我二分”具有怎样的文化内涵? (中西方哲学思维的认识论前提有什么不同?)(中西哲学思维的宇宙观、认识论
有什么不同?)
2.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分别具有怎样的特征? (中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区别)
3.实践理性与思辫理性具有怎样的文化影响? (中西方哲学思维在目标追求上的原则差别)
八、思考题
1.你认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怎样的?你同意语言决定思维的观点吗?为什么?
2.中西语言的基本差异有哪些?中西语言在句法和修辞方面存在哪些不同?
3.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中西语言在类型上有什么差异?阐述它们的表现(语义型与语法型)
5试述中西语言在构成方式上的差异——意合语言与形合语言。
6试从语法范畴特点分析中西语言的宽式语言与严式语言的差异.
7试述中西语言在句法结构和句法文化方面的差异.
8 试述中西语言在修辞方面的差异。
9.中西语言的基本差异有哪些?中西语言在句法和修辞方面存在哪些不同?
10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九、[思考题]
1.基督教的神人观与中国宗教文化的天人观之间存在哪些差异?
2.为什么说有着不同观念体系和不同宗教体验的道教和佛教禅宗都是人本宗教?
3试述中西方文化不同的宗教态度。
4试述中西方文化不同的宗教信念。
5试述中西方文化不同的宗教体验。
6试述中西方文化不同的王权与教权的关系。
十、[思考题]
1.中西法学思想的文化价值基础与哲学基础有何差异?
2试述中西方不同的社会规范基础——礼与法。
3中国社会规范的德治实践是怎样进行的?西方社会规范的法制实践是怎样进行的?
4.中西法治传统及其现代影响如何?
5.早期柏拉图的哲学王理想与苟子思想是否存在逻辑的关联?
十一[思考题]
1谈谈你对中西艺术意蕴上的特征——写意与写实的理解。
并谈谈这种特征在艺术上的显现。
2试析中西艺术在美学风格上的差异及其现
3谈谈你中国艺术所追求的“中和之美”的理解。
4谈谈中西艺术在形式、技法上的差异。
5试析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的在技巧和效果上的差异。
6试析西方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在美学基础和艺术表现上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