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产生及发展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太极拳的产生及发展演变
[摘要]太极拳这株武术百花园中的奇葩,以其技击和健身方面的作用深受人们的喜爱,对于太极拳盛行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了解它的源流、发展和演变,通过实践和理论知识来全面的认识太极拳,才能更好的掌握练习各个流派太极拳的要领。
[关键词]太极拳;发展;演变
中图分类号:tu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3-0308-01
1、太极拳的产生和发展
科学史料记载是武术史学家唐豪(1897-1959年)的考证证实了:太极拳最早发源于河南省温县的陈家沟,陈家沟位于温县城东的青风岭上,600年前叫常杨村,为太极拳做出杰出贡献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一个名叫陈王廷的人。
陈王廷创编的这一太极拳具有“以柔克刚”的技击特点,它的风格遵循的法则是“螺旋缠绕”“柔中寓刚”“避实击虚”“随机应变”和“四两拨千斤”。总体上说,动作要做到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动作协调连贯并附有节奏,恰似小溪流水一般。因此拳势是由八种基本手法(捧、捋、挤、按、采、挒、肘、靠)和五种主要可变步势(进、退、顾、盼、定)组成,最初把它称为“十三势”。
自陈王廷之后,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在老架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创造性的发展成为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后人称之为太极拳老架(大架)。十四世陈有本之后有对其做了改动,舍弃了一些有难度
和需要发劲的动作,架势与大架一样宽大,成为新架(现为小架)。十五世陈清萍在原有套路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形成逐步提高拳艺技巧的练习套路。十六世陈鑫用12年的时间写成了《陈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是陈式太极拳理论宝库中最重要的一篇。近代,十七世陈发科和十八世陈照丕等陈式太极拳名手,应邀到北京、南京等地教拳,陈式太极拳才逐步走向社会,被世人所认识。为太极拳的推广和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解放后,太极名家陈小旺等拳师为继承、发扬、传播陈式太极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近年来,陈式太极拳逐步流传到全国各地。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太极拳经历了很多变化,演变之后的陈式太极拳套路里至今仍含有蹿、跳、震脚等迅猛发力的工作,在演练时多有爆发劲动作,其特点是刚柔相济、快慢结合。手法中的螺旋缠丝劲为其特色。陈式太极拳又有老架、新架和小架之别。器械有太极单刀、双刀、单肩、双剑、春秋大刀、三杆、八杆等。陈式太极拳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演变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四大流派即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和孙式太极拳。
2、杨式太极拳
在太极拳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不同的风格套路。其中,以杨式太极拳最为流行,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1799-1871年),河北永年人。当时杨露禅在陈家沟的陈德瑚在永年开的药铺中做学徒,有时陈德瑚带杨露禅回陈家沟的家中做一些杂货。陈长兴在陈德瑚家教后人习拳舞械,他见杨露禅聪明伶俐,为人诚实老实,有
很喜爱太极拳,陈长兴与陈德瑚商量后,收杨露禅为徒弟传授他太极拳。杨露禅刻苦练功十八年,长进极快。学的拳术后,经亲友推荐到北京教拳,曾打败过许多名拳师,名声大振,被誉为“杨无敌”。后到清宫王府教拳,习拳的都是贵族子,他们娇嫩的体制难以接受和掌握高难度的动作,他便将陈式太极拳套路中的蹿、蹦、跳跃以及缠丝劲等难度较大的动作改变成姿势较为简单的动作,不纵不跳,动作柔和易练。后又经其子杨班侯、杨健侯的修改成为中架子,传至其孙杨澄甫(1883-1936年),后被他修改为目前流行较为广泛的杨氏太极拳。杨澄甫所著《太极拳使用法》和《太极拳体用全书》曾在北京、上海等地授拳,是著名的杨式太极拳的一代宗师。
杨氏太极拳的特点是:拳架舒展自然,动作缓慢和顺,姿势柔软连绵,路线弧形带圆,姿势美观大方,要求绵里藏针。杨式太极拳得名于“大架”,其架势根据不同的练习对象可分为高架、中架和低架。
3、吴式太极拳
另一种被誉为中架的吴式太极拳,是从杨式太极拳所传的拳式发展创新而来的。杨露禅在清宫王府教拳时,有一个满族人名叫全佑的跟随他学习,杨露禅死后,全佑跟随杨班侯学习,后传其子鉴泉,因为其子鉴泉从汉室的姓为吴,名为吴鉴泉,他对太极拳加以改进形成一个新流派,成为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的特点是: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绵不断走弧线,拳式大小适中,推手守静而不妄动,严谨细腻,柔和紧凑的
特点。
4、武式太极拳
此外还有一流派,得名于“小架”成为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是由杨露禅同乡武禹襄(1812-1880年)所创编的。武禹襄是河北永年人,当他得知同乡杨露禅自陈家沟返乡后,便跟随杨露禅学习大架动作,得其大概,后慕名到陈家沟求陈长兴授拳。因陈长兴年岁以高,不在传拳,其子又不在身边,但见武禹襄求学心切,随将其介绍给陈氏同族的十五世陈清萍,其拳架小而紧凑,加圈缠丝,属于陈氏太极拳小架势拳派的直流,武禹襄从学于陈清萍的新架,备悉理法,学拳很下功夫,潜心研练,后在杨氏太极拳的大架和陈氏太极拳的小架基础之上演变成为现在的武式太极拳。武禹襄传拳于其外甥李亦畲,李亦畲善于拳理的钻研总结,论述精辟。但是李亦畲(1832-1892年)以行医为业,在乡教授徒弟极少,后传其同乡郝为真(1849-1920年),郝为真传其子月如,月如传其子少如,逐渐流传于社会。
武式太极拳的特点是:姿势紧凑,动作轻灵,步法严格分清虚实,胸部和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完全是用内功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移”来支配外形的,左右手各管半个身子,不相逾越,出手不足过足尖。原来也有跳跃动作,为适应年老体弱者的需要,改为不纵不跳,双莲摆也改为了不拍打脚面。
5、孙式太极拳
孙禄堂(1861-1932年),河北完县人。他早年拜于形意拳名师郭
云深门下,郭云深曾经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而闻名于全国,孙禄堂先学形意拳,精通易理。后又从名家称廷华学得八卦掌,攻入化境。著有《形意拳学》、《八卦掌学》和《拳意述真》等书,有“活猴”的佳称,是形意拳和八卦掌的名家。后遇见郝为真,又跟随郝为真学习太极拳的精华。孙禄堂毕生研究武术,精通形意拳、八卦掌和太极拳,晚年独练太极拳,并将三家之精髓融汇互合,创编了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架高步阔,动作敏捷,开合鼓荡,舒展圆活,进退相随,转换轻盈。全套练之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出手变换多以开合手,步伐是进退必跟,所以又称开合阔步太极拳。综上所述,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各式太极拳虽然在风格特点、套路形式大小和繁简上有所差异,但就其套路结构、拳式名称和锻炼的要领看,都明显地从陈式太极拳演变而成的。
参考文献
[1] 肖耀臣.习练太极拳要注意三个结合[j].武当.2006(06).
[2] 马晓军.武术文化中含“三”数词术语[j].少林与太极.2008(09).
[3] 祝大彤.太极无处不放松——谈松功[j].精武.2005(10).
[4] 李万斌.与陈家沟无关的太极拳述列(下)[j].武当.2010(12).
[5] 顾新法.太极拳的内养与技击[j].精武.2011(01).
[6] 刘瑞.武当赵堡承架太极拳之特点[j].武当.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