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经济角度看日本失去的三十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关于创新结构

从0-1到1-N的双重结构来看,0-1的阶段是发现新的经济领域,1-N的阶段是发展与扩张阶段。从两个阶段来看,基本可以用“成本”来归纳:

1、在0-1阶段

之所以有所谓的“低素质、野蛮人”的印象,根本原因在于大多新来者相对成功者的先天劣势逼迫他们另辟蹊径,如果他们仍然在已有的领域从零开始同那些以经占领市场的公司进行竞争,同等质量下为达到产品销售而所需要的成本上,他们是必然远远的高于那些已大规模占领市场的企业(采购成本、营销成本、技术成本高等),这就逼迫他们必须另辟蹊径,而找到的“蹊径”就可能是一个“0-1”出现的机会。

但是“0-1”并非只能由“低素质、野蛮人”来完成,相反,在当今工业化社会,许多领域的“0-1”是“低素质、野蛮人”根本无法胜任的。

如果把专利看成是一种“0-1”的过程,那么其过程大多是需要“高成本”的投入,尤其是在需要系统环境作为支撑的领域以及跨学科的集成领域,小群体+低成本的模式很难成为主导模式;比方说在重大基础科学领域、航空航天领域、化工领域、高端制造业等等领域,“低素质、野蛮人”是几乎没有任何机会能够用低成本获得“1”的突破,因为在这些方面的“试错”过程是需要的巨大成本对“低素质、野蛮人”来说是无法承受的。就拿863的个个项目来说,几乎就没有“低素质、野蛮人”参与的空间,即使一个团队只有几个人,

那也必然要求是“高素质”的人才,许多还要依托高成本的实验设备与实验材料。

当然,“小群体、低成本”有着大量的“试错”领域,大规模“小群体、低成本”的“试错”必然能够带来众多的“0-1”创新,但“小群体、低成本”与“低素质、野蛮人”是绝不相等的,就拿马云来说,他们当初创业时的团队是“高素质”还是“低素质”呢?

2、在1-N阶段

在此阶段,成本依然是关键因素,

为什么“郑和下西洋”与“大航海”两个相同的“0-1”的创新,带来的结果不同?

对比郑和下西洋与大航海,郑和下西洋就是“高大上”用“高成本”实现的,而大航海则是用“低素质、野蛮人”采用“低成本”实现的;前者因为每次远航所获得的利益与所花费的成本相比是亏损的,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和发达程度远高于郑和所到之处,导致缺乏对中国社会的提升作用,即使有贸易需求,也可以通过规模远比郑和船队小的方式得到满足;而大航海时代,西方国家采取的是殖民地掠夺方式,是“成本”极低而“效益”极高的方式,这必然导致规模与范围的快速扩张。

至于郑和下西洋与大航海两者的人员素质,可以说应该都是当时的底层人物为主,有钱并且有地位的人都不会去当水手的,航行途

中的困难是大体相同的,因此人员不是结果不同的原因,不然就无法解释为什么郑和下西洋与大航海的不同、无法解释西方为什么“高大上”的上层阶级会有“黑奴”现象存在;把“低素质与野蛮人”归结为大航海时期“暴虐殖民”行为的原因是片面的,哲学与宗教的影响才是根本所在。

我们都知道一个名词“山寨”,意思就是模仿。仔细分析,“山寨”基本是“单向”的,也就是低成本生产者“山寨”高成本生产者的产品;而高成本区在低成本区大多采取的是“并购”。

从市场角度来看,出现这两个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成本”,低成本地区的“山寨”商品可以通过价格优势获得销售市场,而高成本区即使“山寨”也因为高成本而无法获得销售市场,这就逼迫他们通过“并购”来获取“市场垄断”,以“垄断”来保障高成本产品的销售。这基本是当“0-1”过程完成出现“1”之后,高低不同成本市场对“1”采取的主要模式。

日本由于“0-1”相对欧美的不足以及“1-N”相对中国的成本高企,导致日本国内生产的产品缺乏外销竞争力,形成日本企业向外部低成本地区转移生产,这就造成日本国内的去工业化,使得有效工作机会缺乏,后果就是“啃老族”、“宅男”、“穷忙族”、“窗边族”等等现象大量出现;而日本国内的“海塘”、“熊跑高速公路”出现的原因,就是为了弥补工作机会的不足。

三、.日本结构的繁荣与失落

节目中解释日本企业同样的制度为什么有繁荣期与失落期的

区别时,将其归结为“生产工序的模块化”,但是繁荣期可以胜任复杂工序的日本员工却难道不能胜任模块化时代的简单工序而导致日本几十年的停滞?日本员工宁可被裁员也不去接受模块化时代的简单工作?这样的逻辑是行不通的。

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成本”,即使日本员工接受由复杂工序到简单工序的角色转变,但是因为汇率短期内100%的升值加上最低工资及福利待遇的限制,使得日本国内生产的产品成本高企,缺乏竞争力,企业被迫将生产外移到低成本地区;

那为什么日本企业大量裁员,形成大量的劳动力市场,却依然无法走出停滞?原因还是在于“成本”,虽然日企裁员形成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市场,但是在最低劳动工资及福利待遇的限制下,成本还是无法大幅度降低到接近广场协议前的水平,因此也就形成不了大规模的企业生产回流。

四、.日本的创新与活力

节目中说道“日本经济已经停滞了二十多年,再用细枝末节的理由,再也无法解释这个现象,所以我们只能说日本整个社会经济结构陷入了一种创新无能的状态”,个人觉得如果广场协议造成日本停滞的原因一直有效存在,那么即使再过三十年,日本依然还是停滞。

在这用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把海外日本企业及其雇佣的员工看成另外一个“外部日本”,其创新与日本国内可以说是相等的,这个“外部日本”的创新能力在世界上依然可以挤身第一集团;从“活力”来讲也远比真正的“内部日本”要高得多;但是如果“外部日本”把其雇佣员工的待遇提高到与日本国内相同,那么这些日企必然面临“死亡”的境地。之所以产生“外部日本”与“内部日本”这样两个不同状态的“日本”,关键原因依然在于“成本”。

节目中提到一个解决日本的创新与活力的办法:“开放外部

移民”,其根本逻辑其实在于“成本”而不是“创新”。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从节目“低素质、野蛮人”产生创新逻

辑来看,这里的移民指的就是底层人员,但是如果这些外部“低素质、野蛮人”的移民能够完成“0-1”的创新,解决日本“创新无能”局

面的逻辑能够成立的话,那么菲律宾、墨西哥等大量外输劳动力的国家就应该比日本更具有“创新”能力?但事实并非如此;同样,许多高福利的欧洲国家当下的失业率高企,各国存在大量节目所说的“低素质、野蛮人”,但是这些国家的“创新”绝大部分不是来源于这些“低素质、野蛮人”,并且这些高福利的欧洲国家基本面临与日本一样的境地---缺乏创新与活力。

因此,日本和许多欧洲国家(尤其是高福利国家)面对的不

景气与衰落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成本”,因为成本的高企而导致“去工业化”,在工业化时代,没有了工业化,也就缺乏与外部的“交换商品”和内部的有效工作岗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