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史

洋务运动史
洋务运动史

《洋务运动史》作者:夏东元,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1996-8-1

《洋务运动史》是一本政论性历史书籍。全书共分十九章,包括洋务文化教育的开端;洋务路线的改善及战略性转变;采煤工业的兴办和发展;近代海军的筹建等。

《洋务运动史》在开篇说:“洋务运动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高中历史课本,尽管没有这样绝对化的否定洋务运动,但至少也还是认为它只是“地主阶级进行自救的一次运动”,说到它的局限性要比它的功绩多得多。而夏先生则是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从正面积极评价了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同时也深入分析了洋务派和洋务运动存在着的历史局限。

洋务运动开始是1861年1月20日(咸丰十年十二月初十日)清廷批准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洋枪洋炮为中心的变革,从该衙门成立之日才成为清王朝政策和比较全面实践的开端。它是一个适应对外开放和内部改革的新形势所需要的产物,它的成立表现了清政府开始准备来挽救自身的统治了,其对于加速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是其本身的局限性,又不能很好的达到自己的目标,虽然镇压了太平军,捻军等,但对于外国的侵略竟毫无作用,反而有加大力度之势。直到甲午战争的失败,也意味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洋务运动大约在19世纪60年代到1901年的尾声,经历了40年之久。这几十年中最大的影响就是开启了近代中国的军用工业发展之躯,就其性质而言,是资本主义,民族性为主导面。马尾船政局的产生和建成是历史必然性的,面临着多重阻力首先是来自洋人的阻力,还有顽固派的阻力。金陵、天津及各省相继建立机器局,大部分都是官督商办很不利于其发展,其间,电线电报业,采煤工业,金属矿开采与冶炼,铁路,纺织工业相继兴建和发展。特别是近代海军,海防和新式陆军的建立,主要是为了抵御外侮,这是洋务路线由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转变为对外抵御外侮为主的路线方针的一个具体表现。而外侮又是以侵略扩张野心很大的日本为主,是以日本为假想敌进行海军建设的。这对推动军队现代化起了很大的作用。洋务的教育基本上是由封建主义教育渐向资本主义转化并相当程度变为资产阶级教育了。特别是派幼童赴美国留学,各地实业学堂,具有实学性质的水陆师学堂等都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可用人才,其中一部分后又成为革命中的有力力量。

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在洋务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对资本主义有消极作用的一面,但促进作用是主要的方面。洋务派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却发展了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资本主义;为了保护自己的地主阶级地位,却不自觉地使自己具有不同程度的资产阶级属性,它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往往是不以洋务派的意志为转移的。洋务派为了拯救封建统治却发展了与封建制度对立的资本主义,洋务派为了拯救封建统治却发展了与封建制度对立的资本主义,洋务官僚既然是为拯救清朝垂危的封建统治,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很自然的有格格不入的一面,而时加扼制,但这遭到买办、商人、维新知识分子等参与洋务活动的人的反对。由此可见,洋务运动是有自己的发展规律的,洋务派的主张有正确反映这个规律的一面,但反映发展规律的正确程度是不一样的。

洋务运动与太平天国是一个对立面,促使洋务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是清政府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为主流的农民革命运动。

对洋务运动的肯定,实际上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体现。我们不能光从阶级的立场来分析这些历史事件,而应当还是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来评价,洋务运动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并且也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对于中国后来的改革和革命都有着直接的促进。所以这样看来,我们说洋务运动是先进的,是对社会有积极意义的。还给洋务运动一个公正客观的历史评价,我想这就是夏东元先生这本《洋务运动史》的最大意义和特色。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