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器机身发动机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
飞行器动力系统控制技术综述
飞行器动力系统控制技术综述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飞行器的动力系统控制技术越来越受到研究和关注。
在飞行器的运行过程中,动力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到飞行器的性能、安全和有效性。
本文将综述飞行器动力系统控制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包括发动机控制、推进系统控制和电力系统控制三个方面。
一、发动机控制发动机是飞行器动力系统的核心部件,其控制技术对整个飞行器运行至关重要。
发动机控制技术主要包括燃油供应控制、启动控制和稳定控制等。
1. 燃油供应控制燃油供应控制是控制发动机燃油流量的过程,通过控制燃油流量可以实现发动机的加速和减速。
燃油供应控制需要根据飞行器的工况和性能要求来调整燃油流量,以实现发动机的稳定运行。
2. 启动控制发动机的启动过程必须严格控制,以确保发动机能够快速、可靠地启动。
启动控制主要包括燃料供应控制、点火控制和空气流量控制等。
其中,点火控制是启动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通过控制点火时间和点火能量来确保发动机的正常启动。
3. 稳定控制稳定控制是保持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保持稳定性的控制过程。
稳定控制主要包括转矩控制、负载控制和温度控制等。
通过控制这些参数,可以确保发动机在各种工况下都能够保持稳定的性能。
二、推进系统控制推进系统是飞行器动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控制技术对飞行器的推进性能和效率起到重要的影响。
1. 推力控制推力控制是控制推进系统输出推力的过程,通过调整推力大小和方向,可以保持飞行器在空中的平衡和稳定。
推力控制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喷气推力控制、涡扇推力控制和推力反馈控制等。
2. 推进效率优化推进效率优化是通过优化推进系统的工作状态来提高飞行器的性能和效率。
推进效率优化主要包括推进系统的工作参数调整、系统效率评估和优化等。
通过这些优化方法可以降低飞行器的能耗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三、电力系统控制电力系统是现代飞行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为飞行器提供能源供应和电力功率支持。
电力系统的控制技术主要包括能量管理、电力负载控制和电池管理等。
飞机发动机一体化热管理系统建模与性能研究
飞机发动机一体化热管理系统建模与性能研究张启冬1林贵平1*郭京辉1刘子钰2(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北京 100191)摘要:面对具有大幅变化范围的飞行器飞行条件,飞机和发动机热载荷也在随之发生剧烈变化,飞机/发动机如何有效解决宽范围下热载荷散热问题变得尤为突出。
设计了基于闭式空气循环、燃油热管理系统以及装备蓄冷油箱的三涵道发动机的飞机发动机一体化热管理系统,并对此系统进行建模和数值仿真分析。
分别建立一体化热管理系统在亚音速巡航、加速爬升和超音速巡航状态下的调控方案和热沉组合形式。
三涵道模式给一体化热管理系统带来散热能力的提升。
加速爬升和超音速巡航状态下,蓄冷油箱在严苛的飞行状态下能有效缓解单一燃油热沉在热管理系统中散热能力的局限性,提升热管理系统散热能力,保障飞行器安全可靠地工作。
关键词:飞机发动机一体化 燃油热管理系统 闭式空气循环 蓄冷油箱 三涵道发动机中图分类号:V26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3)24-0049-05 Modeling and Performance Study of the Integrated ThermalManagement System for Aircraft EnginesZHANG Qidong1LIN Guiping1*GUO Jinghui1LIU Ziyu2(1.School of Aeronaut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Beihang University; 2.School of Med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Abstract: Faced with the flight conditions of aircraft with a significant range of changes, the thermal loads of aircraft and engines are also undergoing drastic changes, and how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heat dissipation problem of thermal loads in a wide range of aircraft/engines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This paper designs an integrated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for aircraft engines based on closed air circulation, the fuel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a three-ducted engine equipped with a cold-storage tank, conducts modeling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analysis on this sys‐tem, and establishes control schemes and heat sink combination forms for the system in subsonic cruise, accelerated climb and supersonic cruise states respectively. The three-ducted model improves the heat dissipation capability of the integrated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Under accelerated climb and supersonic cruise conditions, the cold-storage tank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limitations of the heat dissipation ability of a single fuel heat sink in the heat management system under harsh flight conditions, improve the heat dissipation ability of the heat management sys‐tem, and ensure the safe and reliable operation of aircraft.Key Words: Aircraft engine integration; Fuel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losed air circulation; Cold-storage tank; Three-ducted engine随着飞机飞行技术的发展,飞行器一方面需要更多电子设备来实现更高的飞行性能,热载荷随之大幅增加[1-3];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更高隐身性需求,采用大量复合材料和减少飞行器进气口,使得散热路径大大受DOI:10.16661/ki.1672-3791.2308-5042-5505作者简介: 张启冬(1992—),男,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飞机发动机热管理。
飞行器设计及控制技术研究
飞行器设计及控制技术研究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飞行器的设计及控制技术研究也在不断发展。
飞行器是指包括飞机、直升机、无人机等各种空中飞行器,其设计及控制技术直接影响其性能和安全性。
本文将就飞行器的设计及控制技术进行详细探讨。
二、飞行器设计1. 飞行器设计的目的飞行器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其能够安全地飞行并达到预期的性能指标。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诸如空气动力学、力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使得飞行器具有优越的机动性和稳定性。
2. 飞行器设计的主要内容(1) 外形设计。
外形设计是飞行器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其速度、机动性和稳定性等性能指标。
外形设计需要考虑诸如机翼和机身的比例、角度、长度等因素。
在设计中还需要综合考虑飞行器的目标任务和性能需求。
(2) 机翼设计。
机翼是飞行器的重要部分,可以为飞行器提供升力和稳定性。
在设计机翼时需要综合考虑其形状、面积、厚度和弯曲等因素。
此外,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空气动力学和机械力学方面的知识。
(3) 发动机设计。
发动机是飞行器的关键部件,主要负责驱动飞行器并提供动力。
在设计发动机时需要考虑其速度、推力和效率等因素。
此外,还需要考虑其重量、体积和寿命等实际因素。
(4) 传动系统设计。
传动系统是将发动机的动力传输到机翼和螺旋桨等部件的系统。
在传动系统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传动效率、质量、强度和耐久性等因素。
(5) 控制系统设计。
控制系统是飞行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控制飞行器的姿态、速度和方向等要素。
在设计控制系统时需要考虑其精度、反应速度和可靠性等因素。
三、飞行器控制技术1. 飞行器控制技术的目的飞行器控制技术的目的在于控制其飞行状态和运动轨迹,保证其安全性和性能指标的达成。
在实践中,飞行器控制技术也需要综合考虑自动控制和人工控制两种控制方式,以满足不同环境和任务需求。
2. 飞行器控制技术的主要内容(1) 姿态控制技术。
姿态控制技术是飞行器控制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控制飞行器在空中的姿态状态,以保证飞行器在预定的飞行轨迹上安全飞行。
高超声速飞行器一体化优化设计
高超声速飞行器一体化优化设计摘要高超声速飞行器是二十一世纪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其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比于传统的低速飞行器,高超声速飞行器涉及的流动更加复杂,对飞行器设计的要求也越高。
飞行器设计是多个学科的综合化系统设计,相关研究表明,对于一个单一的乘波体飞行器,其升阻比可达到8,但是匹配发动机后的飞行器其升阻比不超过4,即单纯的机体与发动机叠加并不能达到最佳效果。
因此,飞行器的一体化设计和优化设计尤为重要。
本文概述了高超声速飞行器一体化/优化设计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对相关技术进行了展望。
1. 引言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研究如今如火如荼。
以美国为例,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美国开展了多个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研制项目,取得了众多有价值的成果。
同时需要注意到,飞行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飞行器设计是一个不断寻优的过程,最终完整的飞行器应该是一个综合性能最优的系统。
图1 美国主要的高超声速飞行器项目乘波体构型由于具有升阻比高、下表面流场均匀以及有利于机体/机身一体化设计而受到人们的重视。
1990年在马里兰大学召开的第一届乘波体国际会议将将其推向了一个新的研究高潮。
如今,各种类型乘波飞行器层出不穷。
图2 各种类型的乘波体飞行器升力体构型高超声速飞行器往往采用超燃冲压发动机作为动力,飞行器前体下壁面作为进气道外压缩段,后体下壁面作为喷管膨胀。
因而,这类飞行器具有显著的机体/推进一体化特征,飞行器机体与发动机形成的流场存在强烈的耦合作用,包括:飞行器前体形状、积薄结构和边界层发展直接影响进气道气动性能、捕获流量和压力恢复系数;发动机位置、几何形状对飞行器力/力矩产生影响;尾喷口燃气既可产生力/力矩,也会和控制舵面发生相互作用,影响飞行姿态、稳定性。
图3 典型高超声速飞行器流场示意图2. 国外发展情况气动外形与发动机一体化设计思想源于不断的高超声速技术和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的研究实践,国外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航空发动机数字化装配仿真关键技术研究
航空发动机数字化装配仿真关键技术研究摘要:随着我国航空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数字化技术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主要阐述了飞机发动机装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目前已经有一些可行的装配工艺、工装结构和流水线布置方法,以确保装配的可行性,减少有关缺陷的发生,并及时地检查装配工艺设计的合理性,优化装配工艺。
关键词:航空发动机;数字化装配;关键技术;可靠性研究引言:为了改善发动机的可靠性、使用寿命和主要性能指标,在飞机发动机生产的各个阶段,都必须致力于改进相关的装配技术和设备的质量。
由于受到多种人为因素的制约,使得常规手工制造的产品质量难以适应航空发动机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对所设计的产品进行了三维建模,从而达到了产品的可装配性和经济性。
采用先进的数字化装配技术,改善飞机发动机的生产效率,改善飞机的零部件质量,是飞机发动机生产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在飞机发动机生产技术中,数字化装配具有以下优点:①可以有效地改善飞机发动机的装配效率和产品的质量。
为适应现代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我国航空发动机集中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②在此基础上,对国内的数字化柔性装配技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航空发动机数字化装配的意义飞机发动机装配包括零件装配和总装装配。
有关的研究显示,飞机的装配费用约为40%,装配工作时间约为50%,装配作业的实施是决定飞机引擎效能的关键因素。
为了确保飞机的正常工作,机匣、盘、轴、叶片、喷口等零件应具备精确装配与联接、高同轴、平衡性能和稳定性;其次,空气、燃油及滑油等必须具备良好的密封性和清洁能力;同时还需要各种附属设备和管道具有良好的抗振动、抗磨损、绝缘等特性。
由于飞机引擎各项技术性能、推重比、可靠性等技术指标的不断提高,使得现有的装配技术很难适应飞机发动机研制方式的转变,目前所面对的问题是:装配工艺设计及验证依赖技术人员经验和现场物理试装,须反复迭代修改,生产周期长;采用人工装配,导致装配的精确度不高,生产效率提高速度慢;由于人工因素的存在,导致了作业的可信度和装配品质的稳定性差,容易出现错装、漏装等问题。
直升机飞行器结构和设计的研究和发展
直升机飞行器结构和设计的研究和发展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创造了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其中直升机作为一种非常独特的飞行器,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军事、消防、海上救援、德州扑克游戏下载平台、医疗等领域。
直升机与传统固定翼飞机不同,它可以实现垂直起降和停留在空中,因此在需要无着陆场地的任务中,直升机通常是首选。
本文将介绍直升机飞行器结构和设计的研究和发展。
二、直升机结构与设计直升机的结构设计非常复杂,它主要由机身、主旋翼、尾旋翼、发动机和驾驶舱等部分组成。
其中,机身是直升机的骨架,也是承受所有载荷的主体部分。
主旋翼则是提供直升机升力的部分,它由一个旋转的桨叶组成,并通过旋转产生空气动力学力,推动直升机升空。
尾旋翼则负责控制直升机的方向,它采用推力型结构,通过不停地改变旋转方向推动直升机转向。
发动机是直升机的动力之源,它向主旋翼和尾旋翼提供能量。
驾驶舱则装载了驾驶员和座位,以及操纵直升机的控制系统。
除此之外,直升机的结构设计还包括许多复杂的系统,例如副旋翼控制系统、自动升降控制系统、飞行仪表等。
这些系统可以使直升机更加稳定和精准地飞行,提高安全性和效率。
三、直升机飞行器的发展直升机飞行器作为一项先进的技术,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
在这个时期,一些著名的飞行员和机械师开始尝试制造直升机,并进行了许多的实验和研究。
直到1940年代,直升机的结构和设计才逐渐被完善,并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
在21世纪,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直升机飞行器也不断得到改良和升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许多先进的飞控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被引入到了直升机设计和制造中。
此外,新材料的应用和新技术的开发也为直升机设计带来了广阔的前景。
未来,直升机飞行器的技术发展有望引领其中最前沿的技术和设计进步。
例如,一些科技公司正在研究开发垂直起降和水平飞行交替的定向飞行技术,以提高性能和效率。
同时,对于更为先进的应用领域,例如太空探索和高空作业等,直升机的设计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飞机发动机的性能与优化研究
飞机发动机的性能与优化研究飞机发动机是飞行器的核心部件,直接影响飞机的飞行性能和效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飞机发动机的性能和优化研究越来越重视。
本文将从设计、材料、制造和优化等方面论述飞机发动机的性能及其优化研究。
一、设计方面飞机发动机的设计是整个研究的核心。
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发动机的性能、重量、安全性和可靠性等因素。
目前,飞机发动机的设计普遍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模拟。
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发动机的几何形状、气动优化、制造工艺、材料的选择等问题。
(一)几何形状飞机发动机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第一点是几何形状。
几何形状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发动机的空气动力学性能。
一种常见的优化方法是采用三维数值流体力学(CFD)模拟,通过优化叶片的几何形状来提高发动机的效率。
(二)气动优化气动优化是飞机发动机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对喷口和叶片的优化,可以使得燃料燃烧更加充分,发动机的效率也可以得到极大的提高。
同时,气动优化能够降低发动机的噪声,从而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三)材料选择材料的选择对于飞机发动机的性能至关重要。
目前,常用的金属材料有钛合金、铝合金、钼合金等。
这些金属材料具有较高的密度、强度和刚度,适用于高温和高压的工作条件。
此外,也有研究人员在开发更为先进的材料,包括陶瓷、纤维复合材料等。
二、材料方面飞机发动机的材料是影响其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有新的材料被应用到飞机发动机领域中,从而提高其性能和效能。
(一)钛合金钛合金是飞机发动机中最常见的金属材料之一。
它具有较高的强度、刚度和耐腐蚀性,同时也有较低的密度,能够减轻发动机的重量。
这让飞机可以飞得更远、更快、更安全。
因此,钛合金被广泛应用于制造轻量化高强度的发动机部件,包括叶片、叶片盘、前后盖、底盘等。
(二)陶瓷陶瓷作为一种新型材料,逐渐被用于飞机发动机的研制中。
陶瓷与金属材料相比具有很好的耐高温性能和耐磨性能,能够承受更高的温度,而且不需要冷却。
美国X-43高超声速飞行器调研
美国X-43高超声速飞行器调研一、高超声速飞行器背景 (1)1.1美国在高超声速技术领域独占鳌头 (1)1.2 欧洲国家积极推进高超声速技术开发 (3)1.3 日本实施高超声速飞行器发展计划 (4)二、高超声速飞行器特点 (4)2. 1 推进技术 (4)2. 2 材料技术 (5)2. 3 空气动力学技术 (5)2. 4 飞行控制技术 (6)2.5 X-43在技术方面有如下特显 (7)三、气动外形设计方法 (8)四、高超声速飞行器制导原理 (9)五、执行机构的选择及配置 (12)5.1 推进系统 (12)5.2 控制系统的执行机构 (14)六、X—43控制原理 (16)6.1 高超声速控制技术发展 (16)6.2 高超声速控制分析 (16)6.3 X-43A控制方法及分析 (17)6.4 高超声速控制技术新技术 (18)(1)非线性控制方法 (18)(2)鲁棒自适应控制方法 (19)七、总结 (19)一、高超声速飞行器背景高超声速飞行器是指在大气层内飞行速度达到M a = 5以上的飞行器。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以火箭为动力的高超声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导弹和空间飞行器, 而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发展另一类以吸气式发动机为动力的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 它的航程更远、结构质量轻、性能更优越。
实际上, 吸气式高超声速技术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 年代,通过几十年的发展, 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在高超声速技术方面陆续取得了重大进展, 并相继进行了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
高超声速技术实际上已经从概念和原理探索阶段进入了以高超声速巡航导弹、高超声速飞机和空天飞机等为应用背景的先期技术开发阶段。
1.1美国在高超声速技术领域独占鳌头从1985 年至1994 年的10年间, 美国国家空天飞机计划(NASP)大大推动了高超声速技术的发展。
通过试验设备的大规模改造和一系列试验, 仅美国NASA 兰利研究中心就进行了包括乘波体和超燃发动机试验在内的近3 200次试验。
无人驾驶飞行器的自主导航与避障策略研究
无人驾驶飞行器的自主导航与避障策略研究无人驾驶飞行器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产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而其中的自主导航与避障策略是实现无人驾驶飞行器安全、高效运行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对无人驾驶飞行器的自主导航和避障策略进行研究,探讨其关键技术和应用前景。
一、无人驾驶飞行器自主导航的关键技术1. 动力系统无人驾驶飞行器的动力系统是其自主导航的基石。
如今常见的动力系统包括涡轮螺旋桨和电动螺旋桨。
涡轮螺旋桨由于其高速旋转产生的推力,适用于高速飞行和长时间飞行;而电动螺旋桨则因其低噪音、低排放和精准控制等优势,适用于近地飞行和精细操控。
未来可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改进来提升无人驾驶飞行器的动力系统性能。
2. 环境感知与定位技术无人驾驶飞行器需要依靠环境感知与定位技术来获取自身位置和周围环境信息。
目前主流的定位技术包括GPS、惯性导航系统和视觉导航系统等。
然而,GPS在城市峡谷等信号不通畅的地区存在定位误差,惯性导航系统受到误差累积等问题的制约。
因此,将不同的定位技术进行融合和优化,以提高无人驾驶飞行器的定位精度和鲁棒性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3. 路径规划与决策算法无人驾驶飞行器的路径规划与决策算法是实现其自主导航的核心。
路径规划算法需要根据飞行器所处的环境条件和任务目标,在遵守航空规定的前提下,选择最优的飞行路径。
而决策算法则需根据环境感知信息和决策策略,实时调整无人驾驶飞行器的飞行行为。
目前,经典的路径规划算法包括A*算法和Dijkstra算法等,而决策算法方面则可借鉴强化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方法。
二、无人驾驶飞行器避障策略的关键技术1. 障碍物检测与感知技术无人驾驶飞行器需要通过障碍物检测与感知技术来及时发现和识别周围的障碍物,以免发生碰撞。
当前常用的障碍物检测与感知技术主要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和超声波传感器等。
这些技术可以通过获取障碍物的位置、形状和距离等信息,提供给决策算法进行相应的避障策略调整。
2. 避障决策与规避策略无人驾驶飞行器避障决策与规避策略是在感知到障碍物后如何选择并执行避障动作的过程。
翼身融合(BWB)飞行器的研究现状讲解
翼身融合飞行器的背景与优势1、背景介绍民用飞机是体现航空技术水平的重要载体之一,一个国家民用飞机的研制、生产、销售、服务和营运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国航空工业、基础工业、民航运输业和综合国力的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多种基础技术综合体的民用飞机技术也日新月异,世界民机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
[1]传统客机的机翼、机身组合体可以明显的看出机翼与机身是两个分离的结构。
自从这种结构在波音公司的B747飞机上应用以来,几十年来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
从我们日常乘坐的飞机就可以看出来,基本上现在的客机都是圆筒形机身安装一对独立的机翼,并且在机身后部还有尾翼。
图1波音747气动设计技术是飞机设计的关键技术之一。
提高飞机的空气动力特性是飞机设计永恒的主题。
通过采用先进的气动设计技术,可以减小飞机飞行时的阻力,提高升阻比和巡航效率,降低耗油率,从而大大提高飞机的经济性错误!未指定书签。
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气动布局:传统布局、鸭式布局、三翼面布局、变后掠翼布局、无尾布局等。
而整个气动布局逐渐演变的过程伴随着的是人类对空气动力学认识的逐渐加深。
人们设计飞机时对流形态的利用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附着流型、脱体涡流型和可控分离流型。
图2 F22猛禽战斗机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飞机设计者们就提出了翼身融合的气动布局设计概念。
所谓翼身融合体,指机翼和机身做为一个整体来设计,二者的平面形状和剖面形状完全融合为一的机体。
2、优势分析通过翼身融合,飞机可以获取更好的气动性能。
翼身融合体的优点是结构轻、容积大、阻力小,这些有利于飞机进行超音速飞行,并且能够减少雷达反射面积,实现隐身。
具体说来体现在以下方面:1)承载能力高。
与传统布局大型飞机相比,BWB飞机的机翼与机身融合在一起,扩大了承载空间,且翼身融合体的扁平化设计具有更高的空间利用率。
2)空气动力效率高,气动载荷的分布可达到最佳。
翼身融合大大减小了传统布局翼身之间的干扰阻力和诱导阻力,减小了总阻力。
飞行器设计以及精度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飞行器设计以及精度控制关键技术研究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飞行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从军事领域到民用领域,飞行器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背景下,飞行器的设计和精度控制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
本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飞行器设计以及精度控制的关键技术。
一、飞行器的设计飞行器的设计是指通过科学的手段来实现飞行器的整体架构以及各个部件的设计,并将这些设计理念转化为实际的产品。
飞行器的设计不仅包括机体的设计,还包括其他的方面,例如动力系统的设计、气动系统的设计、控制系统的设计等等。
1. 机体的设计机体是飞行器的最基本部分,也是功能最关键的部分。
一个好的机体设计能够保证飞行器在高速飞行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机体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多种因素,例如机体的材料、形状、力学性能等等。
在材料方面,常见的材料有铝、钛、复合材料等,不同的材料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在形状方面,一般要考虑到动力学因素和气动学因素,例如机翼的升力和阻力,机身的空气动力学性能等等。
在力学性能方面,机体的强度和刚度需要满足飞行器的使用要求。
2. 动力系统的设计动力系统是飞行器的核心部件,它提供了飞行器必要的能源和推力。
目前,常见的动力系统包括涡轮发动机、喷气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等等。
在设计上,动力系统需要考虑到功率、效率、可靠性等多个因素。
例如,涡轮发动机具有较高的效率和可靠性,但是功率比较低,适合用来提供低速的飞行器动力;而火箭发动机具有较高的功率和推力,但是效率比较低,适合用来提供高速的飞行器动力。
3. 气动系统的设计气动系统是飞行器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它对于飞行器的空气动力学性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在设计上,气动系统需要考虑到机翼的升力和阻力、机身的气动特性等等。
例如,在机翼的设计上,需要考虑到机翼的形状、厚度、前缘后缘的角度等多个因素,以提高机翼的升力和降低机翼的阻力。
4. 控制系统的设计控制系统是飞行器的另一个核心部件,它对于飞行器的控制和稳定性起到关键作用。
飞行器技术的前沿研究与应用
飞行器技术的前沿研究与应用I. 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飞行器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近年来,飞行器应用范围日益扩大,从传统的飞行器到现代的无人机,飞行器的种类越来越多,其技术的前沿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将介绍飞行器技术的前沿研究以及其应用。
II. 研究技术1. 材料技术材料技术是现代飞行器技术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新材料的应用正在飞行器制造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新材料在飞行器结构设计、能源系统、散热系统、智能控制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体现。
一些金属材料、高温陶瓷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等都成为了现代航空制造中重要的研究对象。
2. 飞机发动机技术飞机发动机技术是近年来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
提高发动机性能是飞机制造技术的重要方向。
经过多年研究与开发,飞机发动机的功率和效率已经有了大幅提升。
新型涡扇发动机、高温燃气轮机、复杂燃烧技术等也在飞机发动机技术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 自主飞行技术自主飞行技术也是现代飞行器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
自主飞行技术可以使飞行器实现自主导航、自主控制等功能。
这些功能可以实现飞行器的智能化和自主化,在优化飞机运行效率的同时还可以加强飞行器的安全性。
4. 超音速飞行技术超音速飞行技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它可以让飞行器在短时间内飞行到更远的距离,缩短飞行时间,提高飞机运行效率。
近年来,各国科学家对超音速技术做了大量的研究,新的材料、技术的应用有望推动飞行速度的提升。
III. 应用领域1. 军事领域军事领域是飞行器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无人机、特种飞机都在军队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飞行器的应用可以大幅度提高军事作战的效率和精度,给国家的安全保障带来了重要的保障。
2. 民用领域在现代社会,飞行器在民用领域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
商用航空、物流运输、照相航摄等领域都受益于飞行器技术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飞行器技术还将在人工智能、智能城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IV. 结论飞行器技术的前沿研究和应用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
推进技术本文2002206216收到,作者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31所高级工程师———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刘小勇 摘 要 超燃冲压发动机是研究对应飞行马赫数大于6、以超声速燃烧为核心的冲压发动机技术。
它的应用背景是高超声速巡航导弹、高超声速飞机和空天飞机等。
半个世纪以来,它的研究受到了美、俄、法等国的重视。
目前,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已经开始进行飞行演示验证。
21世纪,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必将得到较快发展和实际应用,必定会对未来的军事、政治、经济等产生深远影响。
主题词 冲压发动机 超声速燃烧 超燃冲压发动机 高超声速飞行器概述冲压发动机(ramjet )属于吸气式喷气发动机类,由进气道、燃烧室和尾喷管构成,没有压气机和涡轮等旋转部件,高速迎面气流经进气道减速增压,直接进入燃烧室与燃料混合燃烧,产生高温燃气经尾喷管膨胀加速后排出,从而产生推力。
它结构简单,造价低、易维护,超声速飞行时性能好,特别适宜在大气层或跨大气层中长时间超声速或高超声速动力续航飞行。
当冲压发动机燃烧室入口气流速度为亚声速时,燃烧主要在亚声速气流中进行,这类发动机称为亚燃冲压发动机,目前得到广泛应用;当冲压发动机燃烧室入口气流速度为超声速时,燃烧在超声速气流中开始进行,这类发动机称为超燃冲压发动机,目前得到了广泛研究。
亚燃冲压发动机一般应用于飞行马赫数低于6的飞行器,如超声速导弹和高空侦察机。
超燃冲压发动机一般应用于飞行马赫数高于6的飞行器,如高超声速巡航导弹、高超声速飞机和空天飞机。
超燃冲压发动机通常又可分为双模态冲压发动机(dual modle ramjet )和双燃烧室冲压发动机(dual combustor ramjet )。
双模态冲压发动机是指发动机根据不同的来流速度,其燃烧室分别工作于亚声速燃烧状态、超声速燃烧状态或超声速燃烧/亚声速燃烧/超声速燃烧状态。
对于这种发动机如果其几何固定,通常能够跨4个飞行马赫数工作,目前研究较多的是M ∞=3(4)~7(8)的双模态冲压发动机;双模态冲压发动机如果几何可调,则能够在更宽的马赫数范围内工作,如M ∞=2~12。
飞行器可靠性与性能一体化设计初步研究_夏青
的长寿命设计准则与数字化的设计手段。在这
0
引言
经过 50 多年的发展, 我国形成了一套比较
样的需求背景下, 提出构建可靠性与性能一体化 设计 , 以期达到缩短研制周期、 减少寿命周期费 用、 降低风险的目标。
完整的航空 航天产品 设计规范 , 如卫 星军用标 准、 可靠性 / 维修性军用标准以及航天工业行业 标准等。但是, 现行的可靠性设计工作仍然难以 很好地保证飞行器高可靠、 长寿命的设计要求。 通过对现有飞行器研制流程的分析, 可以发现目 前可靠性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性能设计与 可靠性设计相分离。在当前的研制流程中, 产品 性能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可靠性要求 , 同时可靠 性工作也未能直接融入到产品性能设计中, 使可 靠性设计与性能设计不能同步完成, 导致设计过 程返回迭代次数较多。 为此 , 提高设计人员的可靠性设计能力, 规 范产品的可靠性管理 , 将面向性能的设计转变为 面向性能和可靠性的设计 , 已经成为当前飞行器 技术发展的趋势 , 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完整、 实用
一体化设计就是在并行设计、 协同设计、 多学科 设计优化等先进设计理念的支持下, 各类设计人 员协同工作, 综合考虑设计过程所涉及到的各个 环节、 各类学科专业以及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间 的相互关系、 相互影响, 在构建的网络环境中集 成地设计复杂产品及其相关过程的系统化方法。
收稿日期 : 2008- 03- 18 作者简介 : 夏青 ( 1981- ) , 女 , 吉林公主岭 人 , 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飞行器测控技术及数据处理。
图1 可靠性与性能一体化 设计的研究领域
2
2. 1
关键技术
可靠性与性能一体化设计理论 可靠性与性能一体化设计属于三维空间的
一体化设计, 如图 1 所示。 生命周 期轴 ( 水 平 轴 X 轴) 描 述 产 品全生命周 期内各阶段 的 一 体 化。 它表明产品 的生命周期 是设计过程
从航空发动机视角看飞 发一体化问题
进 / 排气设计与飞机气动外型的一致性匹配设计问
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除了为飞机提供推 力以外,还为机载系统提供引气和轴功率,实现传动 附件供 / 回滑油、燃油泵送和环控等功能,并满足机 载电力设备功率需求,是飞机的主能量源。早期,发动 机与飞机各自独立设计或协调设计,飞机的布局使得 飞机与发动机之间在气动性能上相互影响不大。然 而,随着飞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更高机动性、更高隐身 性和更远航程等飞机设计要求被提出,由于发动机与
题;引气与轴功率提取对发动机工作点和机载系统动 态性能需求的兼顾问题等。因此,传统飞机与发动机 独立或协调设计的思路和体系必须从飞 / 发一体化 设计的角度进行提升。飞 / 发一体化技术被提出的主 旨就是实现发动机与飞机各系统功能和性能一体统 筹优化设计。飞机和发动机设计师结合各自专业领域 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理清飞机及系统间交联关系,兼 顾发动机与飞机各系统、各专业潜能,经过融合和提
基金项目:航空动力基础研究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李宏新(1969),男,博士,自然科学研究员,主要从事航空发动机技术管理工作;E-mail:13386826917@。
引用格式: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
航空发动机
关键词:航空发动机;飞 / 发一体化;高超声速冲压发动机;变循环发动机;组合发动机;超机动性能
中图分类号:V2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477/ki.aeroengine.2019.06.001
Fundamental Issues of Aircraft/Engine Integ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roengine
变体飞行器研究现状与关键技术分析
第 37 卷第 2 期 2021 年 4 月V ol .37,No .2 Apr .,2021变体飞行器研究现状与关键技术分析王春彦(北京理工大学 宇航学院,北京 100081)摘 要: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提到为了提高武器装备现代化的升级速度和智能化程度,在国防科技上必须实现自主性和创新性,并且需要聚力发展颠覆性的复杂技术。
可变形飞行器作为一种新兴前沿武器装备,已成为世界各主要军事强国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在未来战场必将发挥颠覆性作用,对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针对可变形飞行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智能化武器装备;变体飞行器;协调控制;动力学建模中图分类号:V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44(2021)02-0031-04收稿日期:2021-03-2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预估器的时延多智能体系统分布式一致抗干扰研究”(61803032)。
作者简介:王春彦(1983-),男,山东曹县人,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先进控制理论及其在飞行器 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德州学院自动化专业2006届毕业生。
一、变体飞行器国内外研究现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与美国空军于1979年共同开展了一个名为“任务自适应机翼”(MAW)的项目,并如图1所示,在型号为AFTI/F-111上进行飞行试验[1]。
接下来,NASA为了着重研究应用于机身的智能设备组件,开展了变形飞行器(Aircraft Morphing)项目[2]。
图1 美国MAW项目在AFTI/F-111上的试验为了验证主动柔性机翼概念对未来多用途战斗机的意义[3],美国空军、罗克韦尔公司和NASA三方在1985年共同进行了主动柔性机翼项目的研究。
而后,美国国家航天局于1996年将主动柔性机翼项目进一步扩展为主动气动弹性机翼(Active Aeroelastic Wing,AAW)项目,并在F/A-18上进行了飞行试验[4],如图2所示。
高超声速飞行器综合热管理及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高超声速飞行器综合热管理及关键技术研究进展摘要:高超声速飞行器是飞行速度超过5倍声速的有翼或无翼飞行器。
随着科学与军事领域的发展,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跟踪控制研究已成为航空航天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飞行环境复杂多变,导致高超声速飞行器具有强不确定性、强耦合性、强非线性和快时变等特性。
这些复杂特性导致高超声速飞行器控制的研究面临诸多难题。
目前,基于高超声速飞行器纵向模型的控制方法主要有自适应反步控制、滑模控制和模糊控制等方法,然而现有的控制方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因此,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控制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关键词: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舱内热管理;综合热管理引言高超声速飞行器(Hypersonic flight vehicle,HFV)因其飞行速度快、机动性强、突防能力好等特点,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和民用价值,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但由于HFV具有强非线性、强耦合、非最小相位的特性,且面临复杂快时变的飞行环境、大飞行包线内实际的气动参数与地面风洞/仿真所得的气动参数存在偏差等原因,HFV的飞行控制系统必须具备快速反应能力、鲁棒性和抗干扰能力。
另外,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工作状态与迎角的大小密切相关,迎角必须满足一定的约束。
因此,HFV的飞行控制系统设计是一个重要而极具挑战性的课题。
1高超声速飞行器面临的热环境特性分析高超声速飞行器面临着高温高热流气动热环境。
美国空军实验室曾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飞行器所承载的热负荷随着马赫数的提高而增加,当马赫数大于5时,马赫数每提高1,总温约增加556K;在28km高空,当马赫数达到10时,飞行器外结构总温可达3889K,超出现有材料承受温限。
高超声速飞行器再入时典型部位热环境如图1所示,端头热流为14MW/m2,水平翼前缘热流为10.5MW/m2,超燃冲压发动机进气道唇口达到了40MW/m2。
面对高热流和高温热环境,要保持飞行器外结构特性,必须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驻点、前缘、机身大面积等不同区域分别采取有效的热防护措施。
一体化外形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升阻特性研究
第28卷第6期2007年11月 宇 航 学 报Journal of As tronauticsV ol.28N ov ember No.62007一体化外形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升阻特性研究罗金玲1,徐 敏1,刘 杰2(1.西北工业大学,西安710072; 2.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北京100074) 摘 要:针对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Π发动机一体化耦合的特点,阐述了高超声速飞行器存在推力-阻力平衡、升力-重力平衡、力的界面划分等问题;分析了飞行器主要部件的受力情况及对整个飞行器阻力、升力的影响,算例分析表明,发动机内通道产生负升力,后体产生正升力,发动机的合升力为负值;介绍了气动Π发动机力的界面划分的两种方法及其应用,给出了研究推力-阻力平衡、升力-重力平衡、升阻比特性时应采用的划分方法;利用Bruguet 航程公式研究了飞行器的航程与升阻比的关系,证明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航程存在极限值。
关键词:高超声速;吸气式飞行器;升力;阻力;升阻比中图分类号:V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328(2007)0621478204收稿日期6223; 修回日期2320 引言以吸气式发动机为动力的高超声速飞行器,采用机身与发动机一体化布局,其气动外形类似于美国的X -43A 验证器,即将发动机系统布置在机身的下方,利用前机身作为进气道的压缩面,后机身作为一个自由膨胀面。
该类飞行器设计的主要难点是推力-阻力平衡问题。
在大飞行包络条件下,高超声速飞行器以超燃冲压发动机为动力进行高空加速与巡航飞行,由于发动机净推力很小,飞行器的推阻矛盾与传统飞行器相比尤为突出。
此外,以Ma6~7高超声速在高度25km ~30km 稀薄大气层内长时间飞行,飞行器需要提供足够的升力,以保证升力-重力平衡。
高空飞行,空气密度低,相对低空飞行升力小。
为了增加升力,可采用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增加升力面的面积,二是通过增大巡航平飞攻角。
电动飞行器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探析
电动飞行器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探析作者:梁向东来源:《航空科学技术》2020年第06期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绿色环保、清洁蓝天美好生活的向往,飞行器减少污染排放、降低噪声,已成为主要研究任务,因而电动飞行器技术成为航空科技发展的热点。
它与传统飞行器设计理念不同,采用能源按需配置的设计思想,极大提升飞行器的飞行品质。
本文介绍了电动飞行器的概念和内涵、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电动飞行器的高能量密度电池、总体/气动/动力综合优化设计技术、高效电机技术等关键技术,展望了电动飞行器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动飞行器;高能量密度电池;高效电机;配电技术中图分类号:V272文献标识码:ADOI:10.19452/j.issn1007-5453.2020.06.001电动飞行器的概念是从电动汽车演变而来。
电动飞行器是指完全采用电机作为驱动装置,产生前进动力的飞行器,从动力形式上颠覆了传统飞行器。
能量来源主要有化学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超级电容和其他类型电池。
电动飞行器具有高效率、低噪声、低排放等优势。
此外,还具有安全可靠(燃料泄漏)、结构简单(无进气道、供油装置等)、操作使用简便、费效比高等特点。
在飞行器总体设计上,可采用先进气动布局,避免燃油飞行器的飞发匹配带来的设计难题[1]。
1电动飞行器的研究现状1.1研究现状在飞行器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电动飞行器研究从未停息。
电推进在飞行器上的应用最早是Kilgore等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用发电机发电驱动电动机带动多个螺旋桨旋转的飞行器电推进系统方案,并申请了美国专利。
由于功率重量(质量)比不足,这些技术只能应用于大展弦比的低速无人机上。
1957年,“无线电皇后”号在英国试飞成功,这是世界上第一架使用银锌电池和永磁电动机驱动的电动模型飞机;1980年,“游丝企鹅”号(Gossamer Penguin)实现了太阳能电动飞行器的首次载人飞行;2009年,DLR-H2在德国试飞成功,这是第一款燃料电池无人机;2015年,E-fan技术验证机飞越了英吉利海峡[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2009年6月固体火箭技术第32卷文献[3]主要研究了前体/进气道一体化问题中前体/进气道一体化及进气道性能/操作一体化问题中的进气道动力学,发现乘波构型前体的气流流动非常均匀,且具有较好的捕获特征,平坦的下表面利于多模块发动机的集成。
文献[4]等基于密切理论,在对乘波构型前体/进气道一体化设计的基础上,考虑了隔离段的耦合影响,仿真分析了进气道的不起动特征和隔离段性能的影响因素:进气道几何尺寸、前体边界层厚度以及隔离段几何尺寸。
图1是根据密切锥理论设计的具有前体-进气道.隔离段一体化的乘波体构型。
圈1秉波前体-进气道·隔离段一体化模型飚.1Waveriderforebody-inlet-isolatormode/3.2燃烧室构型优化作为高超声速飞行器动力系统,吸气式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燃烧室地面试验系统多以矩形为主,主要考虑到矩形燃烧室在试验的过程中不易变形,利于一体化,且操作方便,但与圆形或椭圆形燃烧室相比,其性能优势不明显。
而圆形或椭圆形燃烧室具有矩形燃烧室所不能比拟的优点,具体优点如下:(1)圆形结构固有结构效率优势可减少结构质量;(2)在相同截面积或流道面积,相对于矩形形状,椭圆横截面的湿面积更小,这样可降低在高动压燃烧室环境中的粘性阻力和冷却需求;(3)此种构型燃烧室能够移除在超燃冲压发动机隔离段和燃烧室角落流动中潜在的有害的流动动力效应,改善进气影隔离段的背压限制或者减少隔离段长度‘5|。
因此,在采用圆形或椭圆形燃烧室构型的基础上,考虑燃料喷注位置、燃烧室壁面扩张角变化对燃烧室性能的影响,可设计出性能更加优越,流场更加均匀的燃烧室。
但迄今国内外在飞行器一体化设计基础上,对燃烧室构型进行研究的公开文献基本没有,绝大部分仅停留在发动机一体化基础上,考虑燃烧室构型的影响。
圆形或椭圆形燃烧室构型多用在亚燃冲压发动机上,把其作为吸气式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燃烧室来组....—244...——织试验方案才刚起步,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3.3尾喷管/后体一体化将后体作为发动机排气喷管的一部分,在发动机喷管排出燃气时,通过进一步膨胀增大推力,并产生附加的升力和力矩口J。
因为乘波构型独特的钝化底部几何,设计高超声速乘波飞行器时会遇到许多尾喷管以及尾喷管/后体一体化问题,大致分3类:尾喷管/后体一体化问题、结构与机械一体化问题以及性缈操作一体化问题怕1。
其中,尾喷管/后体一体化问题是工程设计首需考虑的问题,性能/操作一体化问题次之,为了使设计的飞行器更加轻便,研究者往往最后需要考虑结构/机械的一体化问题。
尾喷管/后体一体化问题主要用于解决尾喷管与乘波构型几何的耦合以及与推进系统其他部分的一体化,包括尾喷管/后体的一体化、内外膨胀、二维与三维膨胀、与燃烧室和乘波构型截面的一体化、侧壁长度、尾喷管侧壁角度、与控制面的相互作用、尾喷管整流罩挡板、外部燃烧、尾喷管的初始和最终膨胀角、平均尾喷管角度、尾喷管面积比、发动机倾斜角等怕J。
结构与机械的一体化问题主要用于解决尾喷管的设计以及与乘波构型结构的一体化,包括可变几何、促动系统、尾喷管挡板、结构附件、致密性(静态和动态)、质量、整流罩和导流板热效应、主动冷却、材料选择、与低速发动机的一体化、侧壁的影宽及冷却等坤o。
尾喷管性能问题决定了作为整个发动机比冲一部分的性能水平以及尾喷管的运行,包括燃烧室流动的均匀性、边界层分离、基本性能水平、二维与三维压缩、再分离、基本阻力、化学动力学、粘性影响/损失/干扰、层流与湍流流动、流动畸变、尾喷管角度/长度、尾喷管喉部状态、喉道面树出口面积、与低速推进系统的一体化、侧壁的摩擦阻力等帕J。
现有研究都侧重于尾喷管/后体一体化和性能/操作一体化。
其中,尤以尾喷管/后体一体化研究为主,对结构/机械一体化问题的研究寥寥无几,这主要是考虑到技术的成熟度以及计算成本。
文献[6]主要对尾喷管/后体一体化问题中的尾喷管/后体一体化和性夥操作一体化问题中的尾喷管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选用合适的尾喷管构型可大幅度提升飞行器整体性能,这对设计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尤为重要。
可见,基于乘波构型的高超声速飞行器机身/发动机一体化需要处理的问题很多,包括发动机循环的选择、进气道与尾喷管的设计和一体化、纵向稳定性、热管理、控制面的有效性、进气道边界层的吸附效果以及万方数据2009年6月黄伟,等:高超声速乘波体飞行器机身/发动机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第3期结构/gF形的优化等071。
美国马里兰大学LewisMJ等【s以¨在机身/发动机一体化设计上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主要对基于乘波构型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在巡航状态下的性能进行了优化,如升阻比、航迹系数、单位质量燃料的能量等,获得了相对较佳的构型。
在一体化的过程中,考虑了可用于高超声速乘波飞行器上的推进系统,如超燃冲压发动机、RBCC发动机【1“墙]、发动机的多模块集成化【l钆驯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粘性和俯仰特性对飞行器稳定性的影响【21l、推进系统一体化对飞行器动态稳定性和控制性的影响陋∞J,进行了高超声速巡航状态下乘波构型与稳态弹道、周期性巡航弹道的耦合优化ⅢJ,典型的周期性高超声速巡航弹道如图2所示。
圈2周期性高超声速巡航弹道示意图啦.2Schematicdiajgramofperiodichypersonkcruisetr叫ectory图3给出典型RBCC推进系统结构示意图。
一般RBCC推进系统工作过程经历引射模态、亚燃冲压模态、超燃冲压模态及纯火箭模态4种模态,工作马赫数可满足单级入轨飞行器水平起飞、水平着陆的性能要求,因而成为未来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理想动力系统。
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埃姆斯研究中心的MolvikG等人Ⅲ1对以碳一氢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为推进系统的高超声速乘波飞行器进行了设计和数值仿真分析。
兰利研究中心的RobertJPe鸥等人Ⅲ’27J设计了基于乘波构型的飞机,并对2种基于乘波构型的模型在低速风洞里进行了吹风试验,得到了3个方向的力和力矩、控制有效性、流场特征以及构型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英国帝国理工大学KashifHJavaid等人陴刀1基于流线追踪理论mJ,锥导乘波构型,并采用TBCC推进系统与其一体化,设计得到了可水平起飞和着陆的高超声速乘波飞行器,锥导乘波构型设计示意图如图4所示,图5和图6分别给出了涡轮冲压发动机/超燃冲压发动机一体化图。
图3RBCC发动机示意图隐.3SchematicatagrmofRBCCellgine图4锥导乘波构型№.4Ceukaay-tlerivedwaverkler面圈5涡轮冲压发动机/超燃冲压发动机一体化№.5TurboRamjet/Scramjetintegrationlside-view)倒黎涡轮冲压发动机直径lr——一}<)()<)()图6涡轮冲压发动机/超燃冲压发动机一体化啦.6Turbotamjet/娜integration(front-viewl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基于乘波构型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研究得到了迅猛发展,且逐步由理论走向实践。
上海交大王洪玲等人‘31,32]基于广义参数化设计方法,结合机身/发动机一体化设计思想,进行了高超声速乘·-——245.———万方数据2009年6月固体火箭技术第32卷波飞行器的概念设计研究,通过对设计点和非设计点的主要性能指标的计算,得出了3种外形方案中性能最优的飞行器。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贺元元等人口副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处于发动机通流和点火状态下的纵向性能以及横向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西工大车竞等人Ⅲ1采用参考温度法和经验公式对类乘波飞行器在助推段和巡航段的气动加热进行了计算,发现助推段驻点温度上升很快,在巡航一段时间后温度逐渐达到平衡;沿机身方向边界发生转捩,转捩区内温度增加,高马赫数可推迟转捩点,大攻角则提前转捩点。
中国科学院王发民、姚文秀等人哺以¨基于一体化设计思想,采用变楔角楔/椭圆锥乘波体构型方法、锥导乘波体方法生成高超声速乘波飞行器,数值模拟和风洞试验并用,对其气动性能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充分验证了基于乘波构型的高超声速飞行器是以吸气式冲压发动机为动力的有前途的飞行器构型。
4未来高超声速飞行器构型设想在飞行过程中,飞行器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巡航状态,提高巡航状态下飞行器的气动性能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气动性能参数之一的升阻比,此时重要性更加突出,高升阻比有利于飞行器的控制和减少燃料的消耗量。
同时,飞行器在再人大气层时承受的最大过载随飞行器的升阻比增加而减少,较高的升阻比可提高再人横向机动能力,降低热流…。
基于乘波构型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气动优势相比传统的飞行器巨大,由于乘波构型机身采用流线追踪法反设计获得,在设计飞行条件下产生的弓形激波完全附着于飞行器的外沿,上下表面没有流动泄露,激波后的高压区被完全包裹于飞行器的下表面,由于高压区的存在,使得飞行器获得较大的升力,进而获得较大的升阻比。
基于流线追踪法,在衡量气动、结构和热三者之间利益的权重基础上,采用源于楔形一锥形混合流动的乘波构型,或源于简单锥形流动的乘波构型设计飞行器机身。
同时,为了获得更大的升阻比,可将飞行器上表面设计成膨胀面,这样可提供附加的升力旧芦J。
高超声速飞行器推进系统由于与机身一体化和自身模块化的设计需要,要求进气道具有矩形捕获进口【柏】。
由于圆形或椭圆形燃烧室具有矩形燃烧室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在高超声速乘波飞行器推进系统设计中,采用圆形或椭圆形燃烧室作为推进系统的燃烧室,这样就要求从矩形进气道过渡到圆形或椭圆形燃烧室。
而Busemann进气道恰好是根据燃烧室人口参数,一246一采用流线追踪法反设计而来,是一种基本上全内压式特殊的设计方案,其设计思想基于德国空气动力学家Busemann在1942年提出的内锥形流概念,因此其具有很好的乘波特性,能满足进气道高气动性能的要求,同时尽可能提高飞行器的升阻比,而且它的设计理念有利于飞行器机身/进气道的一体化,其外形可针对机身构型的变化进行反设计,得到和机身下表面耦合较好的进气道构型。
Busemann进气道在设计状态下,锥形激波上游的压缩是等熵的,因此具有相当高的无粘总压恢复。
但由于该进气道全部采用内压缩,内收缩比大,导致它在低马赫数来流条件下不能自起动,同时它较长H¨,不利于工程设计。
因此,国内外的研究工作主要用于解决该进气道低马赫数下的自起动问题以及工程实用化问题。
WieDVan等m1对用于高超声速飞行的Buse—mann进气道的构建过程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其进行了设计和试验。
DraynaTravisW,TamChung-Jen和美国NASA兰利研究中心的SmartMK等人旧。
副对Busemann进气道的无粘特性、低马赫数起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试验论证,通过截断和附面层吸除等方法基本上解决了Busemann进气道走向实用化的两个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