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童年生活的古诗

合集下载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的意思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的意思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的意思《夜书所见》全诗意思: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作者是南宋诗人叶绍翁。

全诗为: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赏析: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萧萧梧叶送寒声”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

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方点出“秋风”。

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

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

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

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

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两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

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

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

他以“篱落一灯”隐喻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诗歌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

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写孩子童年生活的古诗

写孩子童年生活的古诗

写孩子童年生活的古诗
写孩子童年生活的古诗如下:
1、《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牧童诗》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3、《村晚》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4、《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5、《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注释

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注释

《夜书所见》叶绍翁宋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发客旅之人的乡愁。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一、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二、注释: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三、文学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客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

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瑟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

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

“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

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

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

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

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

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

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翻译诗句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翻译诗句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翻译诗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出自宋朝诗人叶绍翁的古诗作品《夜书所见》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翻译】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赏析】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

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诗歌抒发了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诗歌抒发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

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

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

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

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关于乡村童年的古诗

关于乡村童年的古诗

关于乡村童年的古诗
1.小儿垂钓(胡令能)
篷头稚子学垂伦,
侧卧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古朗月行(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2.李白《长干行》
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cui)。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3.谁能告诉我一些关于乡村生活的诗句
.《过故人庄》中,描写乡村秀丽景色的诗句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
子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钱塘湖春行》中,写出莺燕报春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写野花与春草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5.《书湖阴先生壁》中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山水生命感情,突出它们与人的关系的诗句是: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6.《游山西村》中,表现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希望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两句话是这首诗的诗眼,富有哲理。

描写牧童的古诗吕岩《牧童》赏析

描写牧童的古诗吕岩《牧童》赏析

描写牧童的古诗吕岩《牧童》赏析《牧童》是中国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吕岩创作的一首描写牧童生活的古诗。

这首诗以写实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孩童纯真的思考。

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赏析。

诗的开头,吕岩直接引出了诗的主题“牧童”。

他用“想当年”一语,将时间回溯到古代,暗示了牧童是一个古老而又常见的职业。

接下来的描绘中,作者以“穷途”、“偷开”等词语表达牧童生活的艰辛和贫困。

牧童烈日下长途跋涉,其艰难可见一斑。

然而,诗中并没有流露出牧童的抱怨和不甘,反而表现出他们积极向上、勇敢奋斗的精神。

接着,吕岩转入描写牧童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

他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出了自然的美景和牧童的生活场景。

他用“池”、“云”、“兰”等具体形象,使得诗歌更具生动感。

尤其是用“爱抄”一词,形容牧童对自然风光的挚爱和对自然的主动探索,表达了对美的追求。

诗歌的后半部分,吕岩着重描写牧童情感上的纯真和天性的自由。

他用“张着小手好觉多逑”写出了牧童儿童般的童真和好奇心。

而“被”、“青”等字则更加强调了牧童们在大自然中的自由自在。

这些描写让人想起自己小时候亲近自然的场景,感叹现在的生活中缺乏对自然的关注和热爱。

通过对孩童纯真天性的描绘,吕岩呼吁人们应保持对大自然的关注,并追求内心的纯真。

诗中的结尾,“摇篮”一词则为整体画龙点睛之笔。

摇篮象征着孩童时代,牧童们就像是大自然的孩子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成长。

同时,摇篮又传递出安全、温暖的感觉,与诗中整体的温馨氛围相吻合。

通过这样的形象描写,吕岩向我们传递了一种对纯真童年的向往,并以此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总体来说,吕岩的《牧童》以朴实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到一个闲暇而美好的牧童世界。

诗中以牧童为主题,描写了他们的艰辛劳作和对自然的热爱,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孩童纯真的思考。

通过对牧童的描绘,吕岩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纯真童年的向往,诗意深远。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

•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 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 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 得格外清新优美。
• 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 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
• 《清平乐·村居》,原为唐教坊曲名。这 首小令,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 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把这
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
童年生活
诗.导入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5.古诗词三首
《牧童》 【唐】吕岩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清平乐·村居》 【宋】 辛弃疾
5.古诗词三首
读诗题: 《牧童》 知诗人: ——[唐].吕岩
吕岩 字洞宾,唐代人。他出生于世代官宦之 家,吕洞宾自幼熟读经史,曾当过地方官吏。后来 唐代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 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 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注释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舟过安仁词句解析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
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
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 船前进啊!
《舟过安仁》诗意:
• 【舟过安仁】改编故事
• 春天来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宋代诗人 杨万里乘船去那里游玩。来到安仁,杨万里马 上喜欢上这个了地方,这里万物复苏,鸟语花 香,湖光山色,美呀! 在这迷人的景色里,杨 万里听到小孩的欢声笑语,不禁向四周张望, 发现在不远的河面上的一叶渔船上,坐着两个 很可爱的小孩,一个穿红肚兜,机灵鬼怪;另 一个稍大一点的小孩,穿着短衣短裤,在撑着 船儿慢慢地前进。过了一会儿,船儿徐徐地停 了下来,大一点的小孩收起竹篙,又停了船浆, 船不动了。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

五年级语⽂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 五年级语⽂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课⽂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的。

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却⼜不⼀样。

店铺在此整理了五年级语⽂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供⼤家参阅,希望⼤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五年级语⽂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课⽂ 牧童 [唐]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 笛弄①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②卧⽉明。

注释 ①弄:逗弄。

②蓑⾐:棕或草编的外⾐,⽤来遮风挡⾬。

⾈过安仁① [宋] 杨万⾥ ⼀叶渔船两⼩童, 收篙②停棹③坐船中。

怪⽣④⽆⾬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注释 ①安仁:县名。

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②篙:撑船⽤的⽵竿或⽊杆。

③棹:船桨。

④怪⽣:怪不得。

清平乐①·村居 [宋] ⾟弃疾 茅檐②低⼩,溪上青青草。

醉⾥吴⾳③相媚好④,⽩发谁家翁媪⑤? ⼤⼉锄⾖溪东,中⼉正织鸡笼。

最喜⼩⼉亡赖⑥,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①清平乐:词牌名,“乐”读yuè。

②茅檐:茅屋的屋檐。

③吴⾳:吴地的⽅⾔。

④相媚好:这⾥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翁、⽼妇。

⑥亡赖:同“⽆赖”,“亡”读wú,这⾥指顽⽪、淘⽓。

五年级语⽂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课⽂教学设计 教学⽬标: 1.认识本课4个⽣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默写《牧童》,能⽤⾃⼰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词的⽣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活的快乐、⽥园⽣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的⽣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课时 ⼀、谈话导⼊,激发兴趣 1.有⼈说,童年是⼀⽀⽀动听的歌,是⼀幅幅美丽的画,⽽我要说童年是⼀⾸⾸美妙的诗,只要⽤⼼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

古诗三首《稚子弄冰》ppt课件

古诗三首《稚子弄冰》ppt课件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冰 忽然落在地上,发出像玉石一样碎裂 的声音。
品读古诗,想象意境
1、读一读,说一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 2、圈出诗句里面的动词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互作玻璃碎地声。”
这首诗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传神的写出了孩子“弄”冰的样子, 表现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
主要作品:《诚斋集》《诚斋易传》等。
初读古诗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xiǎo
稚子金盆脱晓冰,
zhēnɡ
彩丝穿取当银钲。
qìnɡ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发生的事情呢? 你从哪里可以得知?
冬季
晓冰
品读古诗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课堂小结
色:金、、彩、银



弄 冰
形:金盆、彩丝、银钲
香:玉磬、玻璃碎地
本诗写了稚子脱冰时的喜悦、穿丝时的小心翼翼、敲冰时的得意 和冰碎时的垂头丧气,写出了儿童天真烂漫、自得其乐的样子。
拓展延申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古代儿童生活 的古诗呢?
稚子:幼小的孩子。 金盆:一般指铜盆。 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磬: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 尺。 玻璃:古代常指一种玉石。
知识延申
钲:古代一种打击乐器
磬:一种打击乐器,形 状像曲尺。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清晨,儿童将铜盆里结冻的冰块 剜下来,用带来的丝线穿起来当 成钲敲打。

稚子弄冰古诗赏析

稚子弄冰古诗赏析

稚子弄冰古诗赏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稚子乃幼童,喜爱冰活泼,以乐园为舞台,将冰雪玩耍进行到底。

《稚子弄冰》是一首古诗,描写了儿童在寒冷的冬季尽情玩耍的场景,展现了纯真童趣和天性活泼的一面。

本文将从诗歌内容、文学特点以及诗歌意境等方面对《稚子弄冰》进行赏析。

《稚子弄冰》为南北朝时期的民歌,作者不详。

全诗只有三首句:“稚子执瓠去,杂贝冰杂黄;头上头破颅,形家白如霜。

”虽然字数不多,但却表现出了极为清晰的意象。

文中描写的是一个稚子手持冰瓠去,冰上有着各种颜色的黄斑。

稚子戴着头破的帽子,形家却洁白如霜,这种对比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整首诗通过简单的叙述,展现了冬季儿童玩耍冰雪的场景和儿童纯真的天性。

稚子手持冰瓠在冰上嬉戏,不畏寒冷,尽情享受冰雪带来的乐趣。

诗中黄色冰杂贝冰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冰雪冷艳的一面,同时也寓意了冰雪世界的丰富多彩。

稚子头戴破帽头破颅,形家却洁白如霜,揭示了稚子纯真、单纯的心灵和活泼可爱的天性。

《稚子弄冰》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真实地刻画了冬季儿童玩耍冰雪的场景。

诗歌也蕴含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与回忆,展现了作者对儿童天真无邪的赞赏和珍视。

诗歌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激发了读者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和对纯真的向往。

古代诗歌以表现作者内心感受和思想为主,通常不注重形式和修辞手法。

《稚子弄冰》虽然只有三句诗,却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出了作者对童趣的理解和对儿童活泼天性的赞美。

整首诗虽短小,却富含诗意,引起读者对童年回忆和纯真生活的共鸣。

《稚子弄冰》是一首描写冬季儿童玩耍冰雪场景的优美古诗。

作者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稚子在冰雪世界中的活泼形象,展现了儿童纯真的天性和对童趣的向往。

诗歌在短小的篇幅里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意境,赢得了读者的共鸣和喜爱。

通过赏析《稚子弄冰》,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诗歌的生动魅力,更能够体会到儿童纯真天性和童趣的珍贵之处。

愿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也能够保持一颗纯真的心灵,用童心看待世界,享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美好。

乡村儿童的童年回忆古诗

乡村儿童的童年回忆古诗

乡村儿童的童年回忆古诗原文:《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一、衍生注释:“蓬头稚子”指头发蓬乱的小孩。

“垂纶”即钓鱼。

“莓苔”指野草苔藓。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乡村小孩专心钓鱼的可爱模样。

小孩头发蓬乱,随意坐在长满野草苔藓的地方,身影都被草遮住了。

当路人问路时,他远远地摆手,生怕说话声把鱼吓跑。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展现了儿童的天真无邪和钓鱼时的专注。

三、作者介绍:胡令能,唐朝诗人,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气息浓郁。

四、运用片段:在那个宁静的乡村夏日,小伙伴们就像诗中的稚子一样,专注地守在河边钓鱼。

“哎呀,你小声点,别把鱼吓跑啦!”小明着急地对大声喊叫的小刚说道。

那认真的模样,可不就是“怕得鱼惊不应人”嘛!原文:《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一、衍生注释:“茅檐”指茅屋的屋檐。

“吴音”指吴地的方言。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二、赏析:这首词描绘了农村清新秀丽的环境以及老小五口之家的天伦之乐。

上阕勾勒了乡村的清新景色,下阕则通过描写三个儿子的不同活动,展现了农村生活的朴素和宁静。

尤其是小儿子的顽皮形象,让人忍俊不禁。

三、作者介绍: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

他的词作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四、运用片段:在乡村的外婆家,那场景恰似“清平乐·村居”。

舅舅们在田间劳作,舅妈们在屋内操持家务,孩子们在溪边玩耍。

“哈哈,你看小弟,就像那‘溪头卧剥莲蓬’的小儿,多自在!”姐姐笑着说道。

原文:《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一、衍生注释:“篱落”指篱笆。

“疏疏”指稀疏。

“径”指小路。

二、赏析:诗中先是描绘了乡村的静态美景,篱笆稀稀落落,小路伸向远方,树上的新叶还不茂密。

关于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古诗有哪些

关于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古诗有哪些

关于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古诗有哪些1、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宣宗李忱《吊白居易》2、午后顺着小河走,河水清清,在我脚下流。

水中石头大如斗,石边鱼儿轻轻游。

小小牧童竟怕羞,赤身蹲在,田边和地头。

口中唤着大花狗,手里牵着老黄牛。

——《牧牛图》3、青云少年子,挟弹章台左。

鞍马四边开,突如流星过。

金丸落飞鸟,夜入琼楼卧。

夷齐是何人,独守西山饿。

4、清池玉水绕山川,携手伴友放纸鸢。

杨柳轻指意欲醉,疑是梦境回童年。

——轩治翁5、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

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

——清·孔尚任《放风筝》6、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清·袁枚《所见》7、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唐·胡令能《小儿垂钓》8、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宋·黄庭坚《牧童》9、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10、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11、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唐·王维《田园乐》12、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小儿垂钓》13、马啼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

怪见溪童出门望,鹊声先我到山家。

--元·刘因《山家》14、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唐·韦庄《与小女》15、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16、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有关童年的古诗8句

有关童年的古诗8句

任务名称:有关童年的古诗8句一、介绍童年古诗的魅力童年是每个人生命中最美好、最纯真、最无忧无虑的时光。

古人用诗歌来表达他们对童年的深情厚意,这些童年古诗言简意赅、意境深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本文将通过对八首有关童年的古诗的解读,来探索童年的美好与意义。

二、童年古诗1:《咏童子》懵懂无知,天真可爱1.金闺秋色烟霞生,远会天涯咏童声。

2.粉汗濡河飘舞影,俗情点染芳菲红。

3.高唱小饭泉车故,清弦雕鸣鸟语情。

4.醉卧红楼不知倦,尘满沧浪白骨英。

诗人感受: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童年最纯真的一面。

诗中的童子天真可爱,他们的歌声、笑声、玩耍的影子如诗如画。

他们远离尘嚣,无忧无虑,纯洁的笑容温暖了整个世界,给人以无限美好的遐想。

三、童年古诗2:《游园不值》童年记忆的一抹淡淡忧伤1.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何意云间栖白鹭,自开丹桂封春愁。

4.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诗人感受:这首诗虽然描述了一次游园的景象,但其中透露出的淡淡忧伤令人动容。

童年的游园时光虽然美好,但也暗含着离别、变迁的悲伤。

泉水无声,落花又人独立,给了诗人一份孤寂之感。

然而,即便面对这些,诗人仍能从游园中感受到童年美好的回忆。

四、童年古诗3:《竹石》童心依然,游戏天地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开花结果非偶然,风雨过后见彩虹。

4.童心依旧,竹石不惧岁月长。

诗人感受:这首诗表达了竹石坚韧的品质,也暗含着童年的纯真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无论是风雨的洗礼还是岁月的流转,童年的竹石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本色与力量。

同样,童年的心智也不受岁月的侵蚀,保有着儿时的童真,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五、童年古诗4:《苦寒村居寄子全》村落童年,朴实田园1.村居苦寒难欺人,岁晏花开井次参。

2.木豹寻声断长夜,单鸡临晓衔飞尘。

3.灰飞烟灭土啾啾,小五穷啼泪满襟。

4.玉痕冰迹难留痕,公子东征欲未曾。

小学二年级语文《夜书所见》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夜书所见》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夜书所见》这是南宋诗⼈叶绍翁创作的⼀⾸诗篇。

诗⼈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料想是⼩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的故乡和童年的⽣活。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年级语⽂《夜书所见》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夜书所见》原⽂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灯明。

注释: 萧萧:风声 挑:⽤细长的物件逗引 促织: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篱落:篱笆 译⽂: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的家乡。

家中⼏个⼩孩还在兴致勃勃地⽃蟋蟀呢!夜深⼈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篇⼆】⼩学⼆年级语⽂《夜书所见》教案 教学⽬的: 1、引导学⽣体会诗⼈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引⼊新课。

⼆、观察画⾯、解题。

1、出⽰图画,指导观察。

2、解题。

3、师配乐范读古诗,学⽣思考。

这⾸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指导⾃学 1、你们有什么学习⽅法吗? 2、学⽣⾃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师⽣交流 1、看第⼀句诗句,你们读懂了什么? 2、学⽣质疑。

3、指导朗读。

4、过渡:此时诗⼈⼜看到了什么景⾊呢? 5、在这⼀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6、学⽣质疑 你最喜欢诗中哪⼀句或哪个词。

五、感情朗读、激活画⾯、练习背诵。

1、齐读,同桌互相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

2、⾃愿上台描述。

3、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

【篇三】⼩学⼆年级语⽂《夜书所见》教案 教学⽬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字新词。

会认“促、深、忆、萧、梧”五个⽣字,会写“促、深、忆”三个⽣字。

(2)朗读、背诵诗⽂。

2、过程与⽅法: 通过朗读诗⽂,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

六年级的童年古诗

六年级的童年古诗

六年级的童年古诗原文:《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一、衍生注释:“蓬头稚子”指头发蓬乱的小孩。

“垂纶”即钓鱼。

“莓苔”指野草苔藓。

二、赏析:这首诗把一个小孩子专心钓鱼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

小孩头发蓬乱,随意坐在长满野草苔藓的地方,也不在乎。

当路人问路时,他连忙摆手,生怕把鱼吓跑了。

这多像我们小时候,做自己喜欢的事时,那种全神贯注的样子啊!三、作者介绍:胡令能,唐朝诗人,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气息浓郁。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去郊外玩耍,看到一个小孩在河边钓鱼,那模样像极了诗中的“蓬头稚子”,我们好奇地凑过去,他却像诗里一样冲我们摆手,示意别出声。

这场景,不就是古诗的现代写照吗?原文:《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一、衍生注释:“篱落”指篱笆。

“疏疏”表示稀疏。

“径”是小路。

二、赏析: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但树叶还没长得茂密。

孩子们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蝴蝶飞到菜花地里就找不到了。

这画面充满了童趣和乡村的宁静美好。

三、作者介绍:杨万里,南宋诗人,他的诗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情趣。

四、运用片段:记得在乡下奶奶家,我也像诗中的孩子一样,追着蝴蝶跑,结果蝴蝶飞进油菜花田,我怎么找也找不到,当时那着急又不甘心的心情,现在想想还觉得好笑呢!原文:《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一、衍生注释:“茅檐”指茅屋的屋檐。

“吴音”指吴地的方言。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二、赏析:这首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低矮的茅屋,溪边的青草,一对老夫妻说着吴侬软语,大儿子在溪东锄豆,二儿子正编织鸡笼,小儿子最是顽皮,躺在溪边剥莲蓬。

写儿童的古诗(儿童写的古诗)

写儿童的古诗(儿童写的古诗)

写儿童的古诗(儿童写的古诗)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白居易《把xx月弹元曲·其五》2、《村居》清晨:群山苍翠欲滴,鸟语花香。

放眼望去,一绿油油的,就像一块大草原,那么美,那么清,那么纯,那么暖。

3、春天像一首歌,歌里有小河的流水声和鸟儿的叫声,还有小朋友们的笑声;春天像一幅画,上面还有小朋友们的笑声和鸟儿的叫声;春天像一首歌,歌里有小朋友们的笑声和鱼儿的自由自在的嬉闹,还有一些小朋友们的喊声和树木的沙沙声,他们唱起了欢快的歌,告诉我们春天来了!4、这就是一首儿童诗,是一个童话世界,童话世界的故事。

5、.这首诗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儿童的生活的一种渴望,对儿童的生活的无限憧憬。

6、我爱我的校园,我爱我的学校,我爱我的班主任。

我的童年是美好的,它是一段时光中最美好的时光。

这个时候的我们是充满欢笑、充满希望的,充满青春的。

当我们怀着梦想的心中有一个希望的时候,在这里的校园里就会有着无比的和美好,我们的校园生活将会是更加美好的。

7、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白居易《把xx月弹元曲·其五》8、儿童的世界总是这样丰富多彩,它如花、似玉一般美丽9、小毛头长得又高又壮,脑门上留着巴掌大的一块头发,长着两只招风耳,见人就咧着嘴笑。

10、xx月如歌,在人生的旅途中,走进大自然,就像走进一个梦的世界。

当我们走进田野,用一片片金黄的稻穗,一粒粒金黄的“珍珠”,装点着祖国的美好,祖国的希望。

祖国,我的祖国!1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12、童年的梦,七彩的梦;童年的歌,欢乐的歌;童年的脚印一串串;童年的故事一摞摞。

愿这五彩缤纷的.记忆,大人新年快乐!13、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小船撑将去,载取归来愁。

14、我们都是一群在阳光下肆无忌惮奔跑的孩子,然后不断成长,最后可以倔强到可以哭却不会任性到任性到任性的程度。

15、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快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幸福;童年是一条河,河里有我们的一个世界。

含童字的古诗

含童字的古诗

诗人:杨万里
诗名:《童儿采莲》
童儿采莲去,
湖上莲花白。

童儿采莲归,
湖东有小雷。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童儿去湖上采莲的情景,描绘了湖上白色的莲花,以及归途中湖东传来的小雷声。

诗意表现了童年时代纯真、好奇心旺盛的特点。

诗人:李贺
诗名:《童丐》
风吹童丐裘,
寒日暗麦秋。

野战军来曙,
昨夜大雷愁。

这首诗以童丐为主题,描绘了他们在寒冷的秋天穿着破裘子、面对大雷声感到愁苦的情景。

通过描绘童年时代的贫困和艰苦,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思考和感受。

诗人:王之涣
诗名:《童年行》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这首诗以"童年"为出发点,描述了不同阶段人生中对雨声的感受。

童年时代的少年站在歌楼上听雨,红烛昏暗,纱帐飘动。

壮年时期的人坐在客船中听雨,江面辽阔,云低断雁呼啸着西风。

通过描写不同阶段人生对雨声的感受,表达了时光流转中的变迁和人生阅历的积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写童年生活的古诗1、小儿垂钓(胡令能)篷头稚子学垂伦,侧卧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2、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作者是清代的高鼎.3、池上诗词原文:小娃①撑②小艇③,偷采白莲④回。

不解⑤藏踪迹,浮萍⑥一道⑦开⑧。

[编辑本段]诗词注释:①小娃:小男孩儿或小女孩。

②撑:撑船,用篙使船前进。

③艇:船。

④白莲:白色的莲花。

⑤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⑥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全草类。

⑦一道:一路。

⑧开:分开。

[编辑本段]诗词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船儿划过的痕迹。

《池上》情境图《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

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

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选编这三首诗词,目的有三:一是通过学习,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二是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牧童1课文简说。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2词句解析。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舟过安仁1课文简说。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2词句解析。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

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

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

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梅子留酸软牙齿,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②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可以参阅。

不同的是,《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

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清平乐·村居1课文简说。

辛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

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这首小词,便全然不同于他那些激昂慷慨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诗人首先把我们的目光带到了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

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

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2词句解析。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诗人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了特定的背景。

接着讲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有趣,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读来觉得有无限温情充溢胸中。

(2)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几句集中写这一农户。

诗人眼前的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最小的孩子在溪边趴着剥莲蓬玩耍。

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最喜”表达了他对小儿的喜爱之情,这喜爱之情缘于小儿的可掬憨态:在溪头趴着,悠闲地剥着莲蓬,何等的调皮,何等的自在啊!当然,这里也不乏诗人看到这样安详的农家生活状态后心里产生的愉悦之感。

可以说,这是诗人偶然捕捉到的一个生活镜头,同时在不经意间,流露了诗人那极富生活情趣、极富人情味的内心世界。

听到那低绕婉转的南方口音,看到这样一幅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场景,诗人内心一定充满了无限的柔情和温暖。

这个普通的农家,他们也许是清贫的,却又是多么地幸福和快乐啊!老夫妻和和气气,孩子们尽自己所能地进行劳动,心态是那么的平和,最小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享受着童年美好的时光,这一切,是多么让人心生感慨啊!当然,诗人并没有将内心的这种感受直接诉诸笔端,可从他那看似客观的描述中,感受到宁静的乡村生活给他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

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鸡笼、莲蓬”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牧童》。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1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

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却又不一样。

可以说,读着它们的时候,就是穿越千年时空,去揭开尘封的古老故事。

探究千年以前的儿童是怎样生活的,这个话题本身对学生就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会怀着浓浓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

所以,教学中可以利用儿童的阅读期待,调动起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2三首古诗词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都是写童年生活的。

在学习课文时,既可以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的各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又可以重点学一首,放手让学生自学其他两首。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两种教学设计都是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3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应尽量避免就词解词的做法,要体现从整体入手的原则。

比如《牧童》一诗,对“六七里”和“三四声”,就不能单纯地从字面上来理解,而要结合前面的“草铺横野”“笛弄晚风”来体会实际的意思,想象诗句展现在眼前的意境,感受这样表达的语言美和音律美。

比如《舟过安仁》,“怪生”除了有“怪不得”的意思,还包含着诗人了解原因后的恍然,也包含着理解了两个童子撑伞行为而由此产生的好笑有趣的心理。

“怪生”一词看似平常,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

再比如《清平乐·村居》,“喜”字不单解作“喜欢”,它可以说是词的点睛之笔。

小儿的顽皮和淘气,为这幅乡村图增添了更为祥和更为温馨的气氛,使它霎时有了生机,有了光彩。

所以说小儿是最招人喜欢的,不仅喜欢他的天真烂漫,喜欢他的无忧无虑,更喜欢有了他,这个普通的农家给人的那种美好的感觉。

4加强朗读和背诵。

典范诗文的积累,是一种重要的积累,它不仅是语言积累,而且是文化积淀。

要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

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应该说,三首诗都是叙事诗,有的融景于事,情感是淡婉的,不是激昂的,所以在读的时候突出故事的特点,突出事情的趣味。

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下来。

5在学生对诗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诗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诗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