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2021年高考历史模拟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2021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1.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人去世后,实行聚族而葬的“族墓”制度。
“族墓”分“公墓”和“邦墓”。
“公墓”是国君与显赫贵族实行族葬的公共墓地,事先有一定的规划,按照宗法等级关系排定墓位;“邦墓”则是“国民族葬”的墓地。
这反映出西周A.以礼乐制维护宗法制B.墓位规划依据血缘C.丧葬制度已非常完善D.国君拥有绝对权威【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根据题干中“公墓”“邦墓”的描述得出礼乐制对宗法制的维护作用,考查考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丧葬制度是礼乐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周代实行的“族墓”制度等级森严,即把贵族与平民的墓地严格分开,将不同等级的族人分开族葬,按照宗法等级关系排定墓位,这是对宗法社会等级秩序的维护,故选A项。
材料明确说明将本宗族的人按照贵族、平民的身份分别葬在“公墓”和“邦墓”,其依据是等级关系,故B项错误;“族墓”制度只是丧葬制度的一部分,不能因此得出丧葬制度已非常完善,排除C项;材料信息体现出“公墓”与平民“邦墓”是按照等级划分的,并没有体现国君的绝对权威,排除D项。
【备注】历史选择题审题方法:第一,抓住关键词和中心句,尤其是设问的规定性,这是理解题意的关键。
第二,善于概括和提炼题干信息,从题干的中心句出发,求解正确项。
第三,对每一个选项都认真审读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根据题干中“公墓”“邦墓”的描述得出礼乐制对宗法制的维护作用,考查考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021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2021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1.1986年,举世闻名的四川三星堆祭祀坑被发掘,出土了将近千件物品,其中最为精美的是青铜器,下图中青铜面具的雕刻工艺明显具有中原青铜器面具多扉棱装饰的特点。
其他青铜礼器与殷商青铜礼器的形制也较为一致。
这反映了当时A.巴蜀地区处于商王内服之地B.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C.礼乐制度维护了宗法分封制D.巴蜀与中原地区存在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四川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情况,旨在考查考生在了解史料信息的基础上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巴蜀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史实,培养考生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和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将四川置换成巴蜀地区,即巴蜀地区与中原地区的青铜雕刻工艺、礼器形制有一致之处,据此可知当时巴蜀地区与中原地区有较强的联系和交流,D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排除;题中并未出现“工官制”的信息,B项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说法正确,但与题中材料不存在对应关系,排除。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四川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情况,旨在考查考生在了解史料信息的基础上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巴蜀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史实,培养考生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和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将四川置换成巴蜀地区,即巴蜀地区与中原地区的青铜雕刻工艺、礼器形制有一致之处,据此可知当时巴蜀地区与中原地区有较强的联系和交流,D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排除;题中并未出现“工官制”的信息,B项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说法正确,但与题中材料不存在对应关系,排除。
2021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参考资料
绝密★启用前2021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题号一二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1.商王太甲因失德被开国元勋伊尹囚禁;因周成王年幼周公旦“代王摄政”,统治期间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殷纣杀戮谏诤亲贵大臣,周厉王以死罪阻止权贵议政,导致国家衰亡。
对以上史实的解释合理的是A.贵族政治是王权的有益补充B.商周王权都曾经历由衰而盛C.贵族政治可以直接制约王权D.宗法制主要发挥历史正能量【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商周贵族政治,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试题要求对史实进行合理解释,考生需要根据材料信息进行时空定位,然后对材料中的叙述进行辨析,形成客观的历史认识。
通过对比材料中提供的历史事件可知,贵族政治对王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是王权的有益补充,A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全面体现“商周王权都曾经历由衰而盛”,B项错误;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使得统治权力被限定在贵族阶层,这不利于人才流动和政治良性发展,D项说法错误。
本题考查商周贵族政治,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试题要求对史实进行合理解释,考生需要根据材料信息进行时空定位,然后对材料中的叙述进行辨析,形成客观的历史认识。
通过对比材料中提供的历史事件可知,贵族政治对王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是王权的有益补充,A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全面体现“商周王权都曾经历由衰而盛”,B项错误;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使得统治权力被限定在贵族阶层,这不利于人才流动和政治良性发展,D项说法错误。
无2.有学者指出,西周“封建”和秦并天下,是中国的两次大一统。
2021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2021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1.周代礼治的核心是确立血缘与等级之间的同一秩序,由这种同一的秩序来建立社会和国家的秩序。
该同一秩序表明西周时期A.形成了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B.宗法制已成为政治制度的核心C.始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制度D.出现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家国一体”,意在考查考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材料将血缘与等级之间的关系和国家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相联系,反映了西周时期“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故D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分封制的信息,A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出宗法制的地位,B项错误;在西周之前就已出现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C项错误。
【备注】“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古代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
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
在“家国同构”的格局下,家是小国,国是大家。
在家庭、家族内,父系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家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
父系家长因其血统上的宗主地位,理所当然地统率其族众家人,而且这一宗主地位并不因其生命的终止而停止,而是通过血脉遗传,代代相继。
简言之,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本题主要考查“家国一体”,意在考查考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材料将血缘与等级之间的关系和国家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相联系,反映了西周时期“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故D项正确。
青岛市2021年高考统一模拟检测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1年高考统一模拟检测历史试题2021.05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_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商代甲骨文“德”字没有“心”符,时人尊崇天命,认为一切都是神意赐予的结果;西周金文的“德”字加入了“心”旁,将人的行列和思想联系起来,由此产生了以德配天的政治法律观念。
这说明西周"A.强化了统治的神权色彩B.实行了严格的等级秩序C.天命观中蕴含民本思想D.君权神授的观念已消失2.秦统一后将故六国统治阶层及家眷进行迁徙,状况如下。
秦政府此项措施旨在A.瓦解旧势力巩固国家统一B.延续国家分封统治的传统C.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与开发D.迁徙人口促进民族的交融3.古代经济的发展状况与劳动力数量密切相关。
下表为唐初(639年)和唐中期(742年) 江南部分地区的人口变化统计表。
这反映了A.经济重心开始向南移B.沿海经济发展更迅速C.江南地区进一步开发D.税制改革使人口增长4.王安石曾提出“守天下之法者莫如吏”,特别强调官吏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但从变法结果看,“用人不当”却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变法在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B.治国理念实现需要精准施策C.新旧党争影响变法措施实施D.后世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5.«红楼夢〉〉第一回,有僧、道和一块顽石对话的场景。
渴求“补天”的顽石,全然不顾道家佛学的本来面目,张口称赞二位先师“必有补天济世之才,利物济人之德”。
这反映了作者A.试图挽救没落的封建制度B.受到空疏学风流弊的影响C.认同儒家济世安民的传统D.迎合底层民众的审美情趣6.近代以来,我国蚕丝业中的投机行为严重。
2021届高考历史模拟卷(全国Ⅰ卷)
2021届高考历史模拟预热卷(全国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齐国统一了今山东北部、河北西南部的诸夏族小国和莱夷等少数民族,今河北东北部的一些小国和令支、孤竹等少数民族为燕国所并,晋国兼并了赤狄、白狄和“伊洛之蛮”等少数民族。
这说明当时()A.分封制的实施扩大了周朝疆域B.民族交融加剧了华夷之争C.诸侯争霸战争推动了民族交融D.分裂割据引发了争霸战争2.西汉桑弘羊指出:“民大富,则不可以禄使也;大强,则不可以罚威也。
非散聚均利者不齐。
故人主积其食,守其用,制其有余,调其不足,禁溢羡,厄利涂,然后百姓可家给人足也。
”这里他强调的是()A.必须阻止诸侯势力过于膨胀B.必须防止富商大量聚敛财富C.应以国家力量阻止贫富分化D.一国财富应由君王直接掌控3.有学者指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是以宋元泉州港的海上繁荣为代表的。
宋代“海舟以福建为上”的记载,揭示了这一历史辉煌呈现的重要原因。
这一观点告诉世人()A.航海事业中科学技术起到支撑作用B.泉州成为宋元时海上丝绸之路中心C.宋代政府鼓励福建造船事业的发展D.宋元时福建造船业已开始领先世界4.王阳明说:“天理终不自见,私欲亦终不自见。
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
”这一主张()A.与两宋理学在本质上相一致B.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C.明确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D.科学说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5.1880年,左宗棠力主兴办的兰州机器织呢局勉强开工,一半以上的机器处于闲置状态,水源和原料无法保证,以后更是每况愈下,1883年就不得不停工了。
139万两白银就这样付之东流。
据此可知,导致洋务企业经营困难的重要原因是()A.外国资本的重重封锁B.封建势力的干扰和破坏C.私营企业的激烈竞争D.缺乏对市场规律的了解6.面对有人高谈“保存国粹”,胡适说“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必须要用批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
【历史】云南省2021年高考模拟试卷01(解析版)
云南省2021年高考模拟试卷01本试卷共22题。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夏商西周时期,社会的价值观念经历了从夏尊命、商尊神,再到周尊礼、敬德之价值主体转换的发展过程。
这一变化A.废除了宗教迷信的束缚B.适应了商周的社会变革C.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D.确定了儒家思想的地位【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夏商周时期的社会价值观念经历了由尊命到尊神,再到尊礼敬德的转变过程,这体现了不同朝代的不同社会特征。
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在宗法制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礼乐制度,其尊礼敬德的价值观念适应了当时的礼乐制度和社会变革,故选B;夏商周时期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并没有破除宗教和迷信,故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出天与人的关系情况,故排除C;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家的正统地位,而非夏商周时期,故排除D。
2.遇军国大事,由政事堂会议商议,皇帝批准后以诏令形式颁布执行。
凡加特定官衔入政事堂者均可成为宰相,相多达一二十人。
这一现象最早出现于:A.秦B.西汉C.隋D.唐【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
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
从唐太宗开始的这些做法,表明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扩。
2021年全国超级全能生高考历史联考试卷(5月份)(乙卷)(附答案详解)
2021年全国超级全能生高考历史联考试卷(5月份)(乙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1.(2021·全国·模拟题)西周时期,周成王分封公子伯禽于东夷所在,命其效法周公,使东夷完全臣服;分封弟叔虞于夏朝旧地,命其“启以夏政”;分封武王弟康叔于商人故土,命其“启以商政”。
据此可知,西周()A. 强化地方基层治理B. 延续前朝统治模式C. 统治方式灵活变通D. 形成部族共治格局2.(2021·全国·模拟题)据统计,汉高祖时期的诏书多涵盖封王、罢兵、求贤、大赦、定赋等内容;文、景二帝则增加了劝农、养老、和亲、除刑等内容;武帝时又出现了劝学、改元、击匈奴等内容;宣帝后,地震、日蚀等内容多次写入诏书。
这表明西汉()A. 社会经济得以不断发展B. 统治思想发生变化C. 国家政权维持长期稳定D. 皇权呈现集中趋势3.(2021·全国·模拟题)南宋时,朝廷督励州县劝农种麦,“江东西、湖南北、淮东西路帅漕,官为借种及谕大姓假贷农民广种”,且需登记造册以供御览。
朝廷告谕官民“岁丰为不可常恃,欲备荒歉而接食也”。
朝廷此举旨在()A. 推动农业商品化进程B. 提高民众生活水平C. 维系统治秩序的稳定D. 发展稻麦轮作制度4.(2021·全国·模拟题)明朝时期,内阁首辅李东阳曾云“今之仕也异于古,皆取之乎科目。
舍科目则不得仕,仕亦不显。
故凡称有志于天下者,不得不由此出焉。
”据此可知,明代()A. 内阁决策机制发生变化B. 文官地位空前提高C. 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异变D. 科举考试备受重视5.(2021·全国·模拟题)据统计,1895至1899这四年间,“天下”一词的使用达到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峰,而“国家”一词的使用,也是在1895年后突然增加了。
1900年以后,“天下”的使用次数急剧减少,“民族”和“国家”的使用则出现井喷之势。
2021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
2021届高三模拟试卷含答案历史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唐盛世皆帑藏丰实,充斥汉武太仓的是“陈陈相因”的粟,玄宗开元时的公私仓廪则是“稻米流脂粟米白”。
引起政府储粮从“粟”到“稻米、粟”这一变化的主要条件是( )A.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形成B.交通运输网络日益发展完善C.洲际物种交流影响经济生活D.政府均田限田措施成效显著2.下表为中国古代有关水利制度的记载。
从记载内容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封建政府重视水资源的管理B.历代王朝重视水利的兴修C.古代水利立法开始于汉代D.封建官吏控制水权盘剥百姓3.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
这表明当时(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4.鸦片战争以前,广州已有洋纱进口,平均每年2.5万担,进口棉花每年达50万担。
到1860年,除广州外,其他口岸基本上并无花、纱进口。
1860年,广州连同当年开埠的汕头共进口洋纱3.5万余担,进口棉花57万担。
对上述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利于抵制外国侵略B.中国沦为列强资本输出场所C.中国传统家庭手工业所受的冲击有限D.清政府严格限制洋纱的进口5.下表是轮船招商局改组(1874年)前后上海至各口岸单位吨重运费统计表对表中运费变化的推论最准确的是( )A.洋务企业经营状况日趋恶化B.各口岸的近代化程度存在差异C.中日之间经济联系尤为密切D.洋务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增强6.据统计,民国以前平均每家工厂的创投资本是1159元,而在民国初期仅为516元,资本规模缩小超过一半。
这一现象折射出( )A.民族企业缺乏集团意识B.民族企业经营环境改善C.节制资本理念得到贯彻D.实业投资热情有所降温7.1956年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提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2021届山东省(新高考)高三模拟考试卷 历史(一)(解析版)
山东省(新高考)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卷历 史 (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齐国统一了今山东北部、河北西南部的诸夏族小国和莱夷等少数民族,今河北东北部的一些小国和令支、孤竹等少数民族为燕国所并,晋国兼并了赤狄、白狄和“伊洛之蛮”等少数民族。
这说明当时( ) A .分封制的实施扩大了周朝疆域 B .民族交融加剧了华夷之争 C .诸侯争霸战争推动了民族交融D .分裂割据引发了争霸战争2.近年出土的多地秦简显示,秦朝县下面的乡,有两百石的乡啬夫(统治乡民、收税等),还有乡佐、里典、里佐,也有乡司空(负责工程)、仓主、田官、田典等。
这些乡里的吏员设置表明当时秦朝( )A .官僚体系机构臃肿B .重视农业抑制工商C .基层管理严实具体D .中央集权地方分权3.汉朝廷利用天下要塞及“诸塞之河津”禁止官府或个人将关中黄金、铜及其制品带往关外,还严格限制诸侯王国买马关中,对从关中输出马匹做了非常严格的规定。
这说明汉朝廷( ) A .注重维护中央集权 B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 .实行盐铁官营制度 D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4.田澎在《明代内阁政治研究》中认为内阁有教育功能、筹划功能、补过功能等,但这几种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即皇帝勤政、皇帝亲信并尊崇阁臣、阁臣与皇帝保持接触、阁臣A .沿袭了内阁是传统的秘书或参谋视角 B .认为明代内阁功能受制于皇权 C .认为阁臣对政治的影响处于稳定状态 D .坚持明代内阁实质是传统宰相5.18世纪末,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使团带来许多有意向中国显示英国科技发达、武力强盛的礼品,乾隆皇帝不仅没看出来,反而认为英使在礼品单上自称“钦差”不妥,降旨要其改为公差,以符天朝体例。
2021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2021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1.商王太甲因失德被开国元勋伊尹囚禁;因周成王年幼周公旦“代王摄政”,统治期间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殷纣杀戮谏诤亲贵大臣,周厉王以死罪阻止权贵议政,导致国家衰亡。
对以上史实的解释合理的是A.贵族政治是王权的有益补充B.商周王权都曾经历由衰而盛C.贵族政治可以直接制约王权D.宗法制主要发挥历史正能量【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商周贵族政治,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试题要求对史实进行合理解释,考生需要根据材料信息进行时空定位,然后对材料中的叙述进行辨析,形成客观的历史认识。
通过对比材料中提供的历史事件可知,贵族政治对王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是王权的有益补充,A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全面体现“商周王权都曾经历由衰而盛”,B项错误;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使得统治权力被限定在贵族阶层,这不利于人才流动和政治良性发展,D项说法错误。
本题考查商周贵族政治,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试题要求对史实进行合理解释,考生需要根据材料信息进行时空定位,然后对材料中的叙述进行辨析,形成客观的历史认识。
通过对比材料中提供的历史事件可知,贵族政治对王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是王权的有益补充,A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全面体现“商周王权都曾经历由衰而盛”,B项错误;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使得统治权力被限定在贵族阶层,这不利于人才流动和政治良性发展,D项说法错误。
无2.有学者指出,西周“封建”和秦并天下,是中国的两次大一统。
西周大一统,靠的是血缘纽带和亲情关系;秦的大一统,靠的是法律制度。
2021-2022年高三高考模拟卷(一)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21年高三高考模拟卷(一)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1至41题是必考题,42至48题为选考题。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礼记·王制>:“山川神祗有不举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
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君绌以爵。
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
革制度衣服者为畔,畔者君讨。
”材料表明西周礼乐制的特点是A.威慑性、实效性B.制度性、强制性C.等级性、仪式性D.规范性、持久性25.史料记载:“明弘治年间吴江县有2市4镇,明末清初增为10市7镇。
嘉定县市镇由正德年间的15个,增加到万历时的3市17镇。
松江嘉靖以前尚‘城多荆榛草莽’,到隆庆万历年间已是生齿浩繁,居民稠密……计男妇不下二十余万矣。
”材料表明A.明代逐渐呈现市镇化趋势B.明代农耕经济发展到鼎盛C.明代城市的规模发展较快D.明代人口增长的速度加快26.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曾经把子午线从世界地图中央向西移动170度,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坤舆万国全图>的中央。
他这样做A.大大开拓了中国知识分子眼界B.改变了中国人观察世界的角度C.迎合了统治者“天朝上国”的心理D.打破了中国传统“天圆地方”观念27.蒋廷黻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
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材料实质上是在A.寻求解读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理由B.探讨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C.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中学会战争D.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28.据“文革”研究专家金大陆统计,“文革”十年间,有着上千万人口的上海,离婚率低得惊人,平均每天只有不到1.8对夫妻离婚。
当时人们对于离婚问题的认识,不包括(A)A.离婚是与“两个凡是”唱反调B.离婚反映资产阶级思想严重C.离婚是蓄意给社会主义抹黑D.离婚是想学“美帝国主义”29.《查士丁尼法学总论>中规定:原告与被告就某物发生争执,原告所提起的是对物的诉讼。
宁夏2021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I)卷
宁夏2021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下列观点与文中“他们”同属一个派别的是A . 治之经,礼与刑B .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C . 唯同乎天和者为然D . 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2. (2分) (2019高一上·丽水月考) 《史记·蒙恬列传》云:“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湮谷,千八百里。
”关于这里的通道说法正确的是()A . 位于西南夷的五尺道B . 为了加强北部边防而修筑的直道C . 为征服岭南而修筑D . 为了防止北部蒙古族的入侵3. (2分)《三国志》载:“景元元年(260年)蜀领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魏有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有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吴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三十万。
”材料中的史实对三国魏晋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影响是()A . 有利于南北方人口的均衡发展B . 促进了成都平原和太湖流域的开发C . 奠定了魏晋统一的经济基础D . 有利于三国鼎立的对峙局面的形成4. (2分)“‘公和永’……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
……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产品需运往国外市场。
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
”由材料可知,公和永缫丝厂出现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在于()A . 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B . 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C . 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D . 过分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5. (2分) (2019高一上·金华开学考) 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走出一条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历史真题模拟练习卷一含解析
2021年高考之精选真题+模拟重组卷01(新课标卷)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答案】D【解析】分封制下诸侯的爵位是周天子授予的,材料“乃自立,为(楚)武王”,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破坏分封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项;材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属于个别现象,不能推断出礼乐制度不复存在,排除A项;材料周天子和楚国国君的王位仍然是世袭的,排除B项;材料楚国国君与周天子没有宗法血缘关系,也无法推断是“开始”,排除C项。
25.(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答案】D【解析】材料中“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其核心内容是学习汉文化,而儒学是汉文的核心,故选D项;“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描述中无法判断这两个地区的经济水平的差异,排除A项;“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与绘画技术无关,排除B项;“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无论在远期还是近期,这种大型佛像的建设没有政治干预是不可能成功的,排除C项。
历史-高考模拟卷(课标全国卷)(解析版)_1
2021年高考OK打靶卷(课标全国卷)历史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周朝历代君主都很重视乐舞修养,并制定了礼乐制度。
周王室及贵族子弟从13岁开始,要逐渐学习掌握各种礼仪乐舞,20岁左右要全面掌握《六代舞》和《六小舞》。
其根本目的是A.加强贵族阶层的文化内涵B.强化社会的道德修养C.培养贵族阶层的行为习惯D.维护周朝的社会秩序【答案】D【解析】礼乐制度是周朝维护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工具,《六代舞》的实施,是要达到治国安民的目的,通过乐舞促使人们完善内在修养,并自觉遵守社会秩序,进而达到整个社会安定。
周王室从小便加强贵族子弟这方面的教育,故选D项。
A、C的叙述只是一种表象,不是根本目的;周王室只是对贵族子弟进行培养,不涉及全社会,排除B项。
25.“节”从秦发展而来,持节,手持符节,是皇帝派遣使者或临时授予特权的标志物,持节吏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大权。
如图为出土的汉代持节吏的画像砖。
由此可推断当时A.监察区向行政区转变B.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C.地方的行政权力扩大D.中枢行政机构发生变化【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持节吏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大权,图为出土的汉代持节吏的画像砖,体现汉代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项正确;持节吏具有地方行政大权,并不是监察,排除A;材料体现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而不是地方的行政权力扩大,排除C;材料体现中央与地方关系,与中枢行政机构无关,排除D。
26.宋元时期出现诸如美食店的“桥西贾家瓠羹”“曹婆肉饼”、“郑家油饼”、日用百货店的“傅官人刷牙铺”、“张古老胭脂铺”、“汪家金纸铺"等商业店铺,其产品颇受青睐。
2021年高考历史模拟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2021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1.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人去世后,实行聚族而葬的“族墓”制度。
“族墓”分“公墓”和“邦墓”。
“公墓”是国君与显赫贵族实行族葬的公共墓地,事先有一定的规划,按照宗法等级关系排定墓位;“邦墓”则是“国民族葬”的墓地。
这反映出西周A.以礼乐制维护宗法制B.墓位规划依据血缘C.丧葬制度已非常完善D.国君拥有绝对权威【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根据题干中“公墓”“邦墓”的描述得出礼乐制对宗法制的维护作用,考查考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丧葬制度是礼乐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周代实行的“族墓”制度等级森严,即把贵族与平民的墓地严格分开,将不同等级的族人分开族葬,按照宗法等级关系排定墓位,这是对宗法社会等级秩序的维护,故选A项。
材料明确说明将本宗族的人按照贵族、平民的身份分别葬在“公墓”和“邦墓”,其依据是等级关系,故B项错误;“族墓”制度只是丧葬制度的一部分,不能因此得出丧葬制度已非常完善,排除C项;材料信息体现出“公墓”与平民“邦墓”是按照等级划分的,并没有体现国君的绝对权威,排除D项。
【备注】历史选择题审题方法:第一,抓住关键词和中心句,尤其是设问的规定性,这是理解题意的关键。
第二,善于概括和提炼题干信息,从题干的中心句出发,求解正确项。
第三,对每一个选项都认真审读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根据题干中“公墓”“邦墓”的描述得出礼乐制对宗法制的维护作用,考查考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考历史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一)一、选择题24.夏商史官既掌管天文术数,为统治者提供宗教式预言,又保管典籍、记录时事;周代史官被定位在“掌官书以赞治”的官僚位置上。
这一变化A.反映出周代王权与神权完全脱离 B.说明了史官的地位大幅提升C.取决于中央官僚机构职能的调整 D.体现了周代政治趋向理性化25.管仲在齐国推行了“官山海”政策,通过垄断制盐业和冶铁业的运营,沉重打击了齐国的私营盐铁业,使盐铁业重新回到“工商食官”状态。
这种做法的深远影响是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经济国有化政策萌发C.推动重农抑商政策出现 D.土地国有制完全瓦解26.西汉武帝时,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而丞相杨敝事先并不知晓,或曰应关白(关白:禀告)丞相。
光谓:“此内朝事,无关外朝也”。
材料说明A.汉武帝对丞相失去信任 B.丞相完全失去政事决策权C.霍光专横跋扈独揽朝政 D.君主专制大大加强27.魏晋时期的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的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周易》中有关的观念去注释《论语》。
这表明宋代A.儒家思想重新获得尊崇地位 B.孔孟学说复兴和儒学振兴C.理学形成并成为官方哲学 D.儒释道三种文化完全融合28.以下是张海鹏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前五卷目录,其中第三卷的卷名最有可能是第一卷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第二卷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1864)第三卷……(1865~1895)第四卷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1895~1901)第五卷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A.早期近代化的尝试 B.制夷、自强与实业救国C.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 D.从《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29.维新变法期间,中国出现了强学会、保国会、时务学堂等一大批组织。
他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
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停滞不前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念的复兴C.向西方学习的近代爱国主义内容 D.中国社会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30.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战役名中方统计日方统计平型关战役歼灭日军1000余人亡167人,伤94人武汉会战毙伤日军20余万人自身伤亡3万余人,因病减员6.7万余人徐州会战毙伤日军5万余人伤亡3.2万人百团大战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
亡302人,伤1719人,皇协军(伪军)伤亡失踪1202人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国共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B.日军受到沉重打击C.体现中日双方战略意图D.抗战进入相持阶段31.1983年,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对“超过规定雇请多个帮工”采取“不宣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的“三不”政策。
“三不”政策A.说明左倾思想仍占主导地位 B.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C.充分发挥了市场的调节作用 D.稳定了农村经济发展机制32.“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则,即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
”这项“原则”A.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B.确保了罗马帝国居民权利平等C.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D.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33.二战后初期美国认为,美国庞大的生产能力和日益提高的国民经济潜力,可以解决欧洲国家的通货膨胀、货币短缺等问题,从而为美国在多边自由贸易国际体系下进行经济扩张提供有利时机。
为此美国A.实行对德分区占领 B.倡导成立联合国C.实施马歇尔计划 D.发起成立关贸总协定34.1921年,苏俄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为经济长远发展拟定计划,并为落实当年的经济计划提供可操作的方案。
此后,该组织提供的计划数字越来越重要,到了1926年,这些计划数字已经成为苏联中央委员会决策的重要依据。
据此可知当时苏俄(联)A.已经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B.行政体制与经济政策存在矛盾C.面临的国际形势越来越紧张 D.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基本一致35.1961年铁托在一次会议上发言:“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独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
”这条艰苦的道路A.动摇了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B.形成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C.获得了中国政府的支持援助D.冲击了由超级大国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二、非选择题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唐代制定并颁布的《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法典成,为中国古代法律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
《唐律疏议》浸染了浓厚的儒家文化色彩,法律“出于礼则入于刑”“德主而刑辅”,“依法断案”也是“合礼裁判”……其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亲属、婚姻、继承、物权之类的民事关系统统被纳入到刑法体系中去了。
中国古代法律所及之处,没有纯粹的私人事务,一切都与国家有关。
……《唐律疏议》体现了古代中国“法自君出,权尊于法”的原则,在中央,刑部隶属于尚书省,受制于丞相;在地方,法律由州、郡、县等各级地方行政机关掌握。
……由于法律的严酷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法律只不过是“必要的邪恶”,因而息讼、重调解便成了中国法律文化的一大特色。
——整理改编自百度《唐律疏议》等材料二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提出,“私法是一回事,公法是另一回事。
前者是私人契书、协议和要式口约等,后者是指公共法律、元老院决议和盟约。
”法学家关于公私法的分类,使罗马统治者能够分别制定了旨在保护以皇帝为首的国家利益的公法和旨在保护自由民个人利益的私法。
而私法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
——张锐智《罗马法学家关于公法私法划分的意义与启示》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法律文化与古罗马法律文化的异同。
(10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法律文化与古罗马法律文化不同的历史原因,并说明二者共同的历史价值。
(15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时间中国思想家意大利思想家4世纪范缜的著作《神灭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古罗马的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源自天主。
美是分等级的,最高的、绝对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体美是低级的、相对的美13世纪朱熹认为:“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
”《朱子语类》载:“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狱也。
”托马斯·阿奎纳认为,自然的道德生活可以使人得到尘世的幸福,但这种幸福是暂时的、虚幻的,只有神性的德性生活,才能使人换得永恒的、真正的幸福,即来世的天国幸福16世王阳明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马基雅维利认为,共和国不会像独裁君主那样限制人民的创造性纪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和参与精神,因此共和国比君主国更能长治久安,更善于调动公民精神投入战争上表是自古代到16世纪中国和意大利思想家的思想对比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清代官修图书的制度与机构,至少可追溯到清入关前皇太极时期的文馆之设。
天聪十年(1636),改文馆为内三院,顺治十五年(1658),改内三院为内阁,十八年六月,复改内阁为内三院。
康熙九年(1670),又改内三院为内阁,另设翰林院。
此后的官修图书,主要由翰林院承担,内阁、詹事府、内务府和雍正以后的军机处、方略馆,也都有修书或参与修书之责。
顺治年间,虽然连年征战,但摄政王多尔衮和清世祖福临,仍然谕令撰修了一批图书,如《赋役全书》、《人臣儆心录》、《资政要览》、《御注孝经》等,还曾下令纂修明史,但未能完成。
官修图书的类别,包括经学、史学、天文、历法、数学、农艺、文学等等各个方面。
据不完全统计,康雍时期的官修图书不下100 种,大约平均三年编成两种书,乾隆时期不下120 种,平均一年编成两种书,这是以往任何朝代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而且,官修图书中卷帙繁多者为数不少,一书动辄百卷以至数百卷,更有10000 卷本的《古今图书集成》和收集3457 种著作、合计79070 卷的《四库全书》,都是中国书史中罕见的巨著。
而这样的巨著出现在清朝前期,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
康熙帝命令修纂的《康熙字典》,是所谓“钦定”之书。
乾隆年间,有王锡侯作《字贯》一书,其中有不少驳正《康熙字典》谬误之处,被统治者认为大逆不道,王锡侯全家因此被杀,《字贯》书版以及王锡侯的其他著作也均被销毁。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官修图书的特点。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朝官修图书的影响。
(6分)模仿练习1.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2.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
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3.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4.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5.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6.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7.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