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在古代文人诗文中的体现
谈道家思想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影响
![谈道家思想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fb4d570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44.png)
谈道家思想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影响王维是唐代大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之一。
他的诗作以淡雅清丽、婉约含蓄而著称,深受后世诗人的推崇。
王维的诗作受到了道家思想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在他的诗作中可以清晰地看到。
道家思想的主要特点包括清静无为、随遇而安、自然回归等,这些思想贯穿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赋予了他的诗作独特的气质和魅力。
本文将从清静无为、随遇而安、自然回归等几个方面探讨道家思想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影响。
清静无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主要主题之一。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即通过清心寡欲、守静为贵,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在王维的诗作中,常常表现出对清静无为理念的追求。
比如《山居秋暝》中“僮僮余阳里,灞陵还似家。
”表现出诗人安居乐业、恬淡宁静的境界。
“斜风细雨不须归”更是把握住了清静无为的道家精神。
在他的诗中,时常展现出对清静宁静境地的向往和追求,这与道家的清静无为思想不谋而合,彰显出了道家思想对王维诗作的深刻影响。
随遇而安是道家思想的又一主要特点。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顺势而为,不与自然相抗争,不与事物相抗争,而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这种思想也在王维的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比如《竹里馆》中“冷竹随风起,残星隔雨沈”表现出对自然的顺从、顺应。
王维笔下的田园风光也往往给人以宁静安逸、随遇而安的感觉。
即便是世间的纷扰和繁华也不能动摇诗人内心的平静和恬淡。
这种随遇而安的心态是王维诗作的精髓所在,也是道家思想对他诗作的深刻影响。
自然回归是道家思想的又一主要特点。
道家主张追求自然和谐,回归自然本源。
王维笔下的田园风光,包括山川、花鸟、田园等都充分体现了自然的原始纯粹。
例如《山居秋暝》中“钓罢春江晚,烧歇夕阳微。
漾漾东逝水,悠悠过残暑。
茅望低山曲,松浮一叶舟。
”表现出诗人相对尘世的自然回归和心灵的舒畅。
王维的诗作宛若一幅幅自然山水画,表现出了当时诗人对自然的追求和对自然回归的向往,这与道家思想强调回归自然和追求自然和谐的主张不谋而合。
苏 轼诗歌中的道家思想如何体现
![苏 轼诗歌中的道家思想如何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34327e91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fa.png)
苏轼诗歌中的道家思想如何体现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其诗歌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还蕴含着丰富深邃的思想内涵。
其中,道家思想在他的诗作中有着显著而独特的体现。
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求自由、超越世俗的束缚。
苏轼一生坎坷,多次遭遇贬谪,但他在困境中始终保持着一种豁达乐观的心态,这与道家思想的影响密不可分。
在苏轼的诗歌中,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体现。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句诗生动地展现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迷人风光。
他将自然视为一种永恒而神秘的存在,是人类应当尊重和顺应的力量。
苏轼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领悟到了自然的规律和变化,从而更加坦然地面对人生的起伏。
道家倡导“无为而治”,主张不过多干预事物的自然发展。
苏轼在其诗歌中也表达了对这种理念的认同。
他在《定风波》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面对风雨的侵袭,苏轼没有抱怨,没有抗争,而是选择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接受,顺应自然的变化。
这种“无为”并非是消极的不作为,而是一种超脱于世俗纷扰的智慧和境界。
道家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脱,苏轼在诗歌中多次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句诗体现了他渴望摆脱尘世的羁绊,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他深知世俗的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唯有内心的自由和宁静才是真正的归宿。
苏轼的诗歌还体现了道家的辩证思维。
他明白福祸相依、阴阳转化的道理,在遭遇挫折时能够看到其中蕴含的转机和希望。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诗充满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但同时也蕴含着一种坦然接受、不执迷于完美的豁达。
此外,道家强调清心寡欲,苏轼在经历了官场的风风雨雨后,对物质和名利的追求逐渐淡薄。
他在诗歌中写道:“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表达了他对简单、纯粹生活的向往,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刘克庄诗作中如何表达道家思想
![刘克庄诗作中如何表达道家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8a8af4a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fa.png)
刘克庄诗作中如何表达道家思想刘克庄,这位南宋时期的杰出诗人,其诗作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以其对自然、无为、自由的崇尚,为刘克庄的诗歌创作注入了独特的灵魂与魅力。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刘克庄在其诗作中对此多有体现。
他描绘自然景观时,并非单纯地写景,而是将自然视为一种具有生命力和内在规律的存在。
比如在《郊行》中,“一雨饯残热,忻然思杖藜。
野田沙鹳立,古木庙鸦啼。
”诗中所呈现的雨过之后的郊野景象,鹳立沙上,鸦啼古木,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没有丝毫的人工雕琢痕迹。
刘克庄通过这样的描写,传达出他对自然秩序的尊重和敬畏,认为人类应当顺应自然的变化,而非强行干预。
“无为”这一道家核心观念,在刘克庄的诗作中也有巧妙的表达。
他在《即事》里写道:“自笑走红尘,流年旧复新。
东风吹绿草,暮雨湿青筠。
”诗中流露出一种对世事变迁的坦然和从容,不强求、不刻意,任由时光流转,风雨来去。
这种“无为”并非是消极的不作为,而是一种不妄为、不过度干预的智慧。
刘克庄深知,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有时越是刻意追求,越可能适得其反,不如以一颗平和的心,接受事物的自然发展。
道家追求自由的精神,在刘克庄的作品中同样闪耀着光芒。
他在《梦方孚若二首》中感慨:“仙鬼微茫果是非,不如辽鹤有归期。
”表达了对自由和超脱的向往。
尘世的是非纷扰如同迷雾,让人迷茫困惑,而他渴望如同那能归返的辽鹤一般,摆脱束缚,获得心灵的自由。
这种对自由的追求,不仅体现在他对超脱尘世的渴望,还体现在他对个体精神独立的坚持。
刘克庄的诗作中,还常常通过对人生的思考来体现道家思想。
在《沁园春·梦孚若》中,“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
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
”他感慨时光匆匆,功名未就,但并未陷入过度的焦虑和痛苦之中。
而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看待人生的得失,这正是道家所倡导的不为外物所累,保持内心平静的思想体现。
道家思想中的“道”是一种超越具体事物的普遍规律和本质。
道家思想在古代文学中的体现
![道家思想在古代文学中的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4b69cb70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ca.png)
道家思想在古代文学中的体现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融入了丰富的思想和哲学内涵。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对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道家思想在古代文学中的体现。
一、自然与和谐的体验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人应该追求自然的真实和自由。
这种思想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例如,在《庄子》一书中,庄子以寓言的方式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
他通过描述蝴蝶的自由飞舞、鱼儿的畅游等自然景象,表达了人们应该追求自由和放松的态度。
在古代文学中,还有许多诗歌和散文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由的追求。
二、无为而治的智慧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即通过顺应自然的规律来达到治理的目的。
这种思想在古代文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例如,在《道德经》中,老子强调了无为而治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下欲望,顺应自然的变化,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在古代文学中,也有许多作品表达了无为而治的智慧。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就是一个典型的无为而治的形象。
他以淡泊名利、顺应自然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起伏,最终实现了心灵的自由和和谐。
三、追求内心的宁静道家思想强调内心的宁静和平静,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安宁。
这种思想在古代文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例如,在《庄子》的《逍遥游》一文中,庄子通过描述自己逍遥自在的生活,表达了追求内心宁静的理念。
在古代文学中,还有许多作品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追求内心宁静的愿望。
四、超越生死的境界道家思想认为生死是自然的规律,人们应该超越生死的界限,追求永恒的境界。
这种思想在古代文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探究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3479bd96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e2.png)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探究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道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文化传统,对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的哲学思想、宇宙观念、修身养性理念等方面,都渗透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和灵感。
本文将探究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分析道教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以及道教对文学创作思想的启示。
一、道教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1. 道教哲学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道教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顺势而为。
这种思想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体现。
例如在《庄子》中,庄子通过“逍遥游”的寓言,表达了超然物外、顺应自然的思想。
在《道德经》中,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反者道之动”等理念,也为后世文人所推崇。
这些思想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引用,影响了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和主题取向。
2. 道教宇宙观念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道教对宇宙的看法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种宇宙观念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在《山海经》中,记载了古代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和想象,描绘了神话般的宇宙图景。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等人物的奇幻经历,也体现了道教宇宙观念中的“万物一体”、“虚空无边”的思想。
这些作品中对宇宙的描绘,反映了道教宇宙观念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3. 道教修身养性理念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道教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这种理念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修身养性之路,展现了道教对人性的关怀和启示。
在《诗经》中,诗人们歌颂了美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体现了道教修身养性理念的影响。
这些作品中对人性的探讨和塑造,反映了道教修身养性理念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二、道教对文学创作思想的启示1.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道教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在文学创作中,我们也应该尊重文学创作规律,顺应文学创作的内在需求。
苏轼诗书画艺中的道家之道
![苏轼诗书画艺中的道家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85fb11f9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3f.png)
苏轼诗书画艺中的道家之道首先,苏轼的诗歌中大量使用自然意象,如山、水、云、月、花等,这些都是道家思想中的重要元素。
苏轼在诗中描述自然景观时,往往强调其自然而然、无为而治的特点,如《赤壁赋》中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以及《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万里烽烟飞渡黄河,曲沃岸柳无限春。
”,这些描绘自然景色的句子中都潜含着道家的天人合一、自然无为的理念。
其次,苏轼笔下的人物形象也有着道家思想的影子,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曹操、孙权、诸葛亮等历史人物,他们的形象描绘得非常接近道家中的“贤人”,即有着高尚品德和智慧的人。
苏轼在这些人物的描述中,往往强调其淡泊名利、心灵清净的特点,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此外,苏轼的书法也有着道家的影响。
他强调书法“气韵生动”,认为书法作品应该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充满生机和灵动性。
这与道家强调天人合一、自然无为的思想也是相符合的。
苏轼在书法作品中寻求“心无旁骛”的状态,强调书法创作时应该心无杂念,达到了一种“道法自然”的境界。
最后,苏轼的画作也有着道家精神的呼应。
他笔下的山水画、花鸟画都具有古朴、清新、自然的特点。
在山水画中,他追求“大气磅礴”的气势,同时不失细腻,呈现出一种宏伟、壮丽、恢弘的景色;在花鸟画中,他通过深刻的洞察和灵敏的观察,勾勒出鸟兽昂然振翅,花卉生机盎然的形象。
这些画作体现了苏轼对于自然界的敬重和大自然的尊重,也与道家追求自然无为的理念不谋而合。
总之,苏轼的诗歌、书法、画作中都有着道家思想的影响。
他在作品中追求自然、敬重自然、无为而治的人生哲学,既有着儒家的仁爱之道,又有着道家的天人合一之道。
唐诗中的儒释道哲学思想
![唐诗中的儒释道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569fcd2f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70.png)
唐诗中的儒释道哲学思想
在唐代,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是当时社会的主要思潮。
这些思想不仅贯穿于人
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伦理中,也深刻地影响了唐代文人的创作,尤其是体现在
许多优秀的唐诗中。
1.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首,强调礼、义、忠、孝等传统伦理道德观念。
在唐诗中,
儒家思想常常通过描绘君臣之道、父子之情等来表达。
例如,在《登幽州台歌》中,杜甫写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反映了作者对历史文化传统的敬重与倚重。
2. 释家思想
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渗透于社会各个层面,在唐代更是盛行一时。
佛教对于人
生与命运的看法在许多唐诗中得以体现。
比如,《静夜思》中王之涣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其中的“低头思故乡”一句,揭示了作者追求超脱尘俗、精神寄托于佛教信仰的心境。
3. 道家思想
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哲学观念。
唐诗中经常
见到对自然景物的描述和对人生追求自由解放的写作。
在王维的《山居秋暝》中,他通过描绘秋天山居的气息与意境来表达道家式的宁静与安谧。
综上所述,唐诗中儒释道三家思想在文化传统、人生观、伦理道德等方面具有广泛影响。
这些哲学思想给予了唐代文人以灵感和创作动力,并使得许多优秀的唐诗成为了传世之作。
古典诗词中的道家思想
![古典诗词中的道家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cc44d09e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67.png)
古典诗词中的道家思想古典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哲理。
其中,道家思想是受到广泛关注和引用的一种哲学思想,贯穿在许多古典诗词之中。
在本文中,将以古典诗词为例,探讨古代文人如何借用道家思想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一、自然与道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认为自然界是充满智慧和活力的。
在古典诗词中,作者常常借用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表达他们对生命的认识。
例如唐代诗人王维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壮丽的自然景色描绘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意味着作者对于追求更高境界的渴望,体现了道家哲学思想中“上善若水”、“顺其自然”的理念。
二、隐逸与无为道家的核心理念是追求无为而治,强调“有所为,而后有所不为”。
古典诗词中很多描写隐逸生活和无为而治的佳作,极富道家哲学色彩。
以唐代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为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首诗以家园生活为背景,表达了作者追求自然、舒适和宁静的信念。
通过隐逸生活,作者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的境界。
这种通过退隐生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让诗人实现了“得意忘形,山水田园”,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自在。
三、人生哲理与中庸之道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平衡与安宁。
古典诗词中常常体现出中庸之道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如宋代陆游的《秋思》中写道:“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借用了冰心和玉壶来形容作者内心的平静与纯净,展示了一种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精神。
道家思想在这里体现为抱道守一、保持自我平衡的生活智慧。
四、返璞归真与养生之道古典诗词中常常以返璞归真的表达方式,传达对养生之道的追求。
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中写道:“列叶平原旧 twe松柏竹丛藏,竹榻闲眠昼篱下,云根所系何萧洒。
”这首诗以简单、质朴的生活方式来表达对养生、返璞归真之道的倡导。
道家思想在这里展现为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以及回归自然、养生的智慧。
谈道家思想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影响
![谈道家思想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d8cb84d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ea.png)
谈道家思想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影响王维被誉为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他的诗歌作品以描绘山水景色、田园生活为主题,其中融入了丰富的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道家思想影响了王维的诗歌创作态度。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追求自然,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遵循自然规律,不追求功利,不强征辟教。
这种思想对王维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维在创作山水田园诗时,强调自然的真实性和自然的自由性,提倡诗人要顺应自然,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
他通过观察自然、描绘自然的方式,将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故相结合,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与尊崇。
他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描绘自然的壮丽景色。
他还写过“片帆何处系,长空万里染”,以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
这些诗歌作品体现了王维与自然相融合的态度,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情感。
道家思想影响了王维的诗歌意境。
道家主张修身养性,追求心灵境界的高度。
在王维的诗歌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借助山水田园的意象,借助自然景色的变换,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他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王维写到:“原隰幽且遥,谁谓前时非?”他以自然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岁月流转的深沉思考。
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他写到:“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通过描绘辞别情景,王维表现出对友情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深沉感慨。
王维通过自然的景色和意象,借用道家的修身养性的理念,以达到表达情感和思考人生的目的。
道家思想影响了王维的诗歌语言和艺术手法。
道家主张汲取自然之道,寻求真理,崇尚至简至柔。
王维在创作诗歌时也追随这一思想,他的诗歌语言简练,却又富有意境和哲理。
他以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以简洁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善于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和思考。
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白社池上》这首诗中,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现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生的领悟。
李白诗歌中的道家思想
![李白诗歌中的道家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c7ebfff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ca.png)
李白诗歌中的道家思想李白,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清新脱俗、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而著名。
然而,除了人们熟知的这些特点外,他的诗歌中也有不少关于道家的思想表达。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解读李白诗歌中的道家思想。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
在李白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这一思想的表达。
例如在《将进酒》中,李白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李白认为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是自然的规律。
“高堂明镜悲白发”也是自然的法则。
在这个命运的时代,无论怎样少不了困境考验,但是人天生灵气,而烹羊宰牛却是人们欢度人世的途径之一。
他提倡跟随人生的规律去生活,体验其中的乐趣。
追求道的境界道家思想中强调求道。
在李白的诗歌中,这种追求也得到了表现。
例如在《将进酒》中,他写道:君不见四十三年过,梦中得到颜如玉。
魂魄不归枫林晚,霜鬼飘飖江上绿。
这里的“颜如玉”代指著名的道家道士张道陵。
李白提到自己梦中得到张道陵的传授,拜他为师,这也表达了他追求道家的境界。
而在《庐山谣》中,他又写道:石壁共三迳,水萦闲处流。
身当恶处临高峰,不为寻常作浪游。
这首诗描述的是李白在庐山上“身当恶处临高峰”的情景,即身处道家所说的人生险阻之处。
虽然在这里,他并没有特别表达追求道的心境,但我们可以看出,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对于生命和自由的珍视,对于追求人生真谛的渴望。
物我合一道家思想强调物我合一。
在李白的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对于这一思想的表达。
例如在《将进酒》中,李白写道:君不见座上德娼笑,颜如花貌如龙。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范增被恩遇,时綦彩被重褒。
你看那山头奇松翠,石狮隐于渊谷。
白云依靠山,无心恋江湖。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写座上德娼、范增、时綦彩等人物的形象,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谈道家思想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影响
![谈道家思想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b6cd7c9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b9.png)
谈道家思想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影响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一支重要流派,而王维是唐代文学史上闻名的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集中体现了深厚的道家思想。
本文将探讨道家思想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影响。
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道家崇尚自然,认为自然是最初的本原,宇宙万物都属于一体,人不应该与自然对立而是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一思想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得到了体现。
王维的诗中常常描绘了自然山水的景色,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示出山水之美与人与之和谐共生的理念。
例如《山居秋暝》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中表达了作者在山居中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境,充满了宁静和和谐的氛围。
这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正是道家思想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影响。
道家思想强调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安宁。
道家强调心灵的平静与沉静,认为心无杂念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他通过描绘山水田园的宁静景象,表达了追求心灵宁静的愿望。
比如《登鹳雀楼》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中描绘了壮丽的山水和广袤的河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追求心灵的解脱和宁静的愿望。
这种崇尚心灵宁静和追求内心自由的思想正是道家思想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影响。
道家思想强调返璞归真,回归真实的本性。
道家认为,人类应尽量回归纯真本性,摆脱世俗的繁杂,从而能够达到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他通过描述田园生活和山水景色,表达了返璞归真的愿望。
例如《边城》中写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插羽当长剑,跃马锦衣鞞。
树深时见鹿,河清见底鱼。
午醉醒时绿,酒醒入远山。
”诗中描绘了边城的荒凉景色和壮美的自然景观,通过与自然融为一体,追求返璞归真的愿望。
这种回归真实本性的理念正是道家思想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安宁以及返璞归真的理念。
苏轼诗书画艺中的道家之道
![苏轼诗书画艺中的道家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d750572f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93.png)
苏轼诗书画艺中的道家之道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
他在文学、诗词、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被誉为“苏门四学”,即诗、词、书、画。
在苏轼的诗、书、画艺中,很明显地体现了道家的思想,他的作品传达了道家的哲学理念和情感境界。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养生、无为而治,反对功利主义和浮躁的生活方式,这些思想在苏轼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苏轼的诗歌中体现了道家的思想。
他的诗作大多描绘了自然的景色,对山水、花鸟、月夜等自然景观进行了深刻的描写,表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在他的诗中,常常表现出一种“无为而治”的理念,他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例如《水调歌头》中的“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庐。
”表现了对净土的向往和对自然的赞美。
苏轼的书法作品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他的书法作品自然流畅,激情澎湃,大多以行草为主,气韵雄浑。
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常常能感受到自然意境的流畅和无拘无束,这正是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理念的体现。
苏轼的书法作品不拘一格,灵动自然,充分表现出了他对道家思想的理解和追求。
苏轼的绘画亦脱离传统的神话题材,而更多地关注了现实生活的静物写生和山水画。
他深受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启发,创作出了大量“以写生为据、而求气韵”的画作,充分表现了他对道家“以自然为师、随顺自然”的追求。
由苏轼的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超脱尘俗的纯粹、一种淡泊清新的宁静。
苏轼的诗、书、画艺中都深受道家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他所追求的是道家理念中的自然、无为、宁静和纯粹。
他通过自己的文学、书法、绘画艺术,表达了对道家思想的理解和追求,成为了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山。
在当下社会,人们常常忙于工作和生活,为功利而忙碌,很容易迷失自我的方向。
苏轼的艺术作品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他所表现的道家思想,提醒我们应该放慢脚步,倾听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和清净。
道家思想在古诗词中的体现与影响
![道家思想在古诗词中的体现与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16f345fd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4b.png)
道家思想在古诗词中的体现与影响介绍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强调自然、无为而治、追求内心和谐等核心价值观。
这些思想在古代的诗词创作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和影响。
本文将探讨道家思想在古诗词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道家思想在古诗中的体现1.崇尚自然:道家强调与自然保持和谐共生的关系,这一思想在许多古代诗人的作品中得到了直接体现。
例如李白《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享受。
2.追求内心平静:道家主张通过放下欲望和执着来达到内心平静。
这种追求也常常出现在古代诗歌中,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对生活境遇的超越和内心的宁静。
3.强调无为而治:道家思想认为宇宙是自然而然地运行,提倡无为而治。
这一思想在古诗中常常以隐喻和象征方式出现,如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作者将自身纳入自然规律中并体验生命流转的意境。
道家思想对古代文化的影响1.影响文人士子:道家思想在古代深深影响着文人士子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许多诗人学习道家思想,受其启发创作了大量精美的诗词作品,并通过文字传递给后世。
2.促进文化交流:道家思想强调超越个人欲望与成见,追求智慧与真理。
这种价值观也促进了中国与其他东亚国家间的文化交流。
例如,《白日依山尽》等脍炙人口的名篇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3.对后世影响深远: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它启发了许多文人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和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后世思想家们的重要参考。
结论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中一支重要的流派,在古诗词创作中得到广泛体现与影响。
它强调自然、无为而治和内心平静等核心价值观,这些思想在众多古代诗人的作品中都可以找到痕迹。
道家思想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文人士子、文化交流以及对后世的启示,它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代文学中的道家思想体现
![古代文学中的道家思想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d20a582e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38.png)
古代文学中的道家思想体现古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各个时期思想观念的体现。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流派之一,对于古代文学的影响不可忽视。
本文将通过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道家思想的体现,展示其对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影响。
首先,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然的道。
这种观念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表达。
比如,《庄子》中的“饰天地以养人”、“万物一体也”等理念,赞扬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又如《山海经》中描绘了大自然的瑰丽壮观,表达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理念。
这些作品不仅揭示了道家思想对于古代文学的塑造作用,也体现了古代文学对于道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其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返璞归真、拒绝世俗的思想也得到了表达。
道家思想主张超脱尘世之扰,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这种主张在古代文学中也有所体现。
比如,《老子》中的“无为而治”、“至柔无过”等思想,反映了古代文学作品对于返璞归真、超越世俗的关注。
此外,《诗经》中的田园诗、山水田园画等,也给人以返璞归真的感觉。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古代文学的审美追求,也体现了道家思想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指导作用。
再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修身养性、强调内在修养的思想得到了充分地展示。
道家思想主张内省自律,修身养性,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这种思想在古代文学中有着广泛的体现。
例如,《论语》中的“君子修身而不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思想,表达了对于修身养性的重视。
此外,《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琴画棋诗等,也强调了人的内在修养与修身的重要性。
这些作品展示了古代文学对于道家思想的借鉴与呼应。
古代文学中道家思想的体现不仅是对于道家思想的传承与发扬,也是古代文学作品独特的魅力所在。
通过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中道家思想体现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思想内涵与价值。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作为道家思想的载体,通过对于自然和谐、返璞归真以及修身养性等思想的体现,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诗词之道道家思想的精华道家诗词鉴赏
![诗词之道道家思想的精华道家诗词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7b093646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df.png)
诗词之道道家思想的精华道家诗词鉴赏诗词之道,蕴藏着丰富的思想与情感,其中道家文化的精华更是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道家思想自古以来就在中国哲学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对于诗词创作的影响也是深远而广泛的。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道家思想在诗词中的体现,分别是自然观、人生观和审美观。
道家思想中的自然观与诗词创作密不可分。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认为人与自然应该保持和谐共生的状态,而不去强求改变自然的本质。
在诗词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道家强调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例如道家诗人杨万里的《临江仙·梅》中写道:“庭前花木冷萧条,竹上奇花羞傲娇。
明朝皆去寻芳去,唯有幽人向晚饶。
”这种以自然景物为写作对象的手法,正是道家思想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念的体现。
人生观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诗词作品中常见的主题。
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内心安宁与自由,而不是过多地追逐名利和物质财富。
这一思想在诗词中得到了广泛的表达。
例如道家文化的代表性作品《道德经》中就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主张,而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也表达了追求心灵自由与宁静的意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些诗词让人们在欣赏的同时也深思人生的本质与价值。
道家思想还对诗词审美观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道家主张人应该超越对于个体的偏见与主观意识的束缚,超越对于物质形态的执着,去感受事物本质的真实与美。
这种审美观念在古代诗词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样的诗句通过简洁明快的表达,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超越个体的审美境界。
诗词之道中道家思想的精华,正是道家文化在诗词创作中的精粹表达。
自然观、人生观和审美观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丰富了诗词的内涵和意蕴。
通过欣赏和鉴赏这些诗词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道家思想所传递的深邃智慧和博大精神。
李白的道家思想
![李白的道家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bf374fa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06.png)
李白的道家思想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他的作品以其豪放奔放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个性而闻名于世。
在研究李白的作品时,我深入探索了他的道家思想,发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李白的作品中体现了道家的“自然观”。
道家强调与自然的融合与和谐,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
李白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他以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将自然景物赋予了生命和灵性。
例如,在《望庐山瀑布》中,他描绘了瀑布的壮丽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这种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表达,体现了李白对道家“天人合一”观念的追求。
其次,李白的作品中体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认为宇宙万物自有其本性和运行规律,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分干预和改变。
在李白的诗歌中,他常常表达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由自在的向往。
例如,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他写道:“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种对世俗的拒绝和对自由的追求,体现了李白对道家“无为而治”的思考和追求。
此外,李白的作品中还体现了道家的“返璞归真”思想。
道家主张返璞归真,追求真实、纯粹和本真的生活状态。
在李白的诗歌中,他常常表达对世俗虚伪和功利的批判,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我的解放。
例如,在《将进酒》中,他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真实生活的追求,体现了李白对道家“返璞归真”的思考和追求。
最后,李白的作品中还体现了道家的“超越自我”思想。
道家主张超越自我,超越个体的欲望和私利,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然的境界。
在李白的诗歌中,他常常表达对世俗名利的不屑和对超脱境界的向往。
例如,在《行路难》中,他写道:“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这种对世俗名利的厌弃和对超脱境界的追求,体现了李白对道家“超越自我”的思考和追求。
综上所述,李白的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家思想,他通过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世俗的批判,追求与自然的融合、返璞归真、无为而治和超越自我。
苏轼诗书画艺中的道家之道
![苏轼诗书画艺中的道家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28a1a99e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52.png)
苏轼诗书画艺中的道家之道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苏轼的诗、书、画艺术中,融入了道家思想,体现了道家之道的精髓。
在苏轼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自然、人生和艺术的理解,这些都与道家的哲学观念息息相关。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苏轼诗书画艺术中的道家之道。
苏轼在诗歌中融入了道家的思想。
他的诗作以其清新淡雅、自然清丽而著称,其中流露出的超脱世俗、崇尚自然的情怀与道家哲学相符。
在他的诗中,常常出现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赞美,表现出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之情。
例如他在《题西林壁》中写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表现了对山水自然之美的赞叹。
这种对自然的感悟,体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自然而然”的理念,即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做作,达到自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苏轼的书法艺术中也融入了道家的精神。
苏轼的书法风格潇洒自如,笔力雄健,刚柔相济,富有韵律美。
他深谙书法的“心法”和“道法”,将自己的心境和情感融入到书法之中。
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他对于自然、生命和道的领悟。
例如他在《前赤壁赋》后书中写道:“山高水长,日闲云闷,道子神高,一如当时大志。
”这些话语表达了他在书法创作中所追求的宁静、自然、超然境界,与道家的清静无为之道不谋而合。
在苏轼的画艺中也可以看到道家哲学的影响。
苏轼的画作多以山水和花鸟为主题,他在画中追求的是超脱于物质世界的境界,表现了对意境和神韵的追求。
他笔下的山水、花鸟,都充满着生气和动感,表现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热爱。
而这种对自然的理解,正是道家思想的体现。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融入自然,而苏轼在画作中所追求的恰恰是这种对自然的融入和理解。
苏轼的诗书画艺术中融入了道家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他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理解。
他在艺术创作中所表现出的超脱世俗、追求自然、融汇天人的精神,与道家的思想不谋而合。
苏轼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卓越的艺术才华,更蕴含着对生命、自然和道的深刻思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道家思想与李白的诗歌
![道家思想与李白的诗歌](https://img.taocdn.com/s3/m/dea6dd19c5da50e2524d7ffd.png)
道家思想与李白的诗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
”由此可见,“道”以生万物,以载覆万物,却无形于名。
“道”,植根中土,源远流长,犹如永不枯竭的活水源头滋润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
千百年来,不同阶层的人从自身需要出发,在道家思想中吸吮着营养,其中不乏历代文人墨客,而最具代表性的是唐代诗人李白。
李白的诗歌,深深地刻着道家思想的印迹。
他的诗里总是有大气、豪气、骨气、灵气和仙气。
道家“天地大美”在李白诗中的体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等诗句描写了李白对自然的美产生的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以奔放的情感抒写出大自然的磅礴之气。
“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则以白描的形式勾勒出大自然的清新明丽与似水柔情。
“飞流”、“猿声”、“孤帆”、“长江”、“绿水”、“明月”、“燕草”、“秦桑”、“山花”、“流萤”等等,这些美景,不就是道家中的“天地大美”么?道家“天人合一”在李白诗中的体现“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与人和者谓之人乐”道家认为天是大自然,而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不可分离,即“天人合一”。
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以水来比喻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桃李如旧时,倾花向我开”,“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些诗句里的各种景物对诗里的人物都起着烘托作用,将自然的美与人的心灵美紧密结合,人就是景,景就是人,这正是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
道家的“朴”在李白诗中的体现在《道德经》里多次提到“朴”,“敦兮,其若朴”、“见素抱朴”、“复归于朴”等等。
这里的朴有质朴,敦朴,纯朴之意。
这些“朴”在李白的诗句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些诗句简洁中见率真,质朴中现意境,脱口而出,浑然天成,正是“朴”的美学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思想在古代文人诗文中的体现------高二三班王浩安杨濛秦啸鸣杨开阳王杨张珩佳要了解道家思想在古代文人诗文中的体现,首先就要明白道家思想都有哪些内容。
答曰:道家最根本的思想就是道法自然。
认为所有的事情,必须按照自然的原则并且清静无为的让它进行自然的发展,不加以人为的干预、引导、规定。
一、春秋,起源道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末期,创始人老聃。
老聃姓李,名耳,史称“老子”。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如老子所著《道德经》中开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还有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其实,《道德经》中,通篇都是老子自己对道的感悟。
老子走在了一天前人所没有的道路上。
他思考着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以及原理。
到了老子才提出了道。
他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
这时的道家思想,体现在老子洋洋洒洒五千言《道德经》中。
二、战国,继承战国时期,继承了老子的道家思想的,是哲学家庄周,史称“庄子”。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道家学说。
他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并且“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
主张“无为”,即放弃一切妄为。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主张“齐物论”,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他的思想体现在了他十万余字的《庄子》一书中。
他的书中不是干巴巴的说教,相反,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
通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的语言文字,巧妙活泼、引人入胜地表达出来。
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像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具有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艺术感染力。
同一时期的还有列子,列御寇。
列子贵虚尚玄,相传修道炼成御风之术,能够御风而行,常在春天乘风而游八荒。
庄子《逍遥游》中描述列子乘风而行的情景“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
”他驾风行到哪里,哪里就枯木逢春,重现生机。
飘然飞行,逍遥自在,其轻松自得,令人羡慕。
(子列子,行御风。
风起蓬蓬,朝发于东海之上,夕散于西海之中。
其徐泠然,其怒勃然。
冲击隙穴,震荡宇宙,披拂草木,奋厉江海,强者必折,弱者必従。
俄而休息,天地肃然,尘盍皆尽,欲执而视之不可得也,盖归于空。
)列子云: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
可以生而不生,天罚也;可以死而不死,天罚也。
可以生,可以死,得生得死有矣;不可以生,不可以死,或死或生,有矣。
然而生生死死,非物非我,皆命也,智之所无柰何。
故曰,窈然无际,天道自会,漠然无分,天道自运。
天地不能犯,圣智不能干,鬼魅不能欺。
自然者,默之成之,平之宁之,将之迎之。
”这种清静无为的思想,真是继承了老子所开创的道家思想。
三、汉代、黄老从史料记载来看,自战国末年直到汉初,道家思想几乎浸润了各派。
汉初假托黄帝以为书名的著作甚多,但大都失传。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就有《道原》、《经法》、《称》、《十六经》四篇古佚书。
《原道训》与《道原》都是论“道”专篇,言辞极为一致。
此外其他相互仿佛之处也很多。
如《从间训》:“祸福同门”,《经法》:“祸福同道”;《原道训》:“万物之总,皆阅一孔”,《十六经》:“万物之多,皆阅一空”;《诠言训》:“圣人不为始,不专己,循天理,不豫谋,不弃时,与天为期,不求得,不辞福,因天之则”,《称》:“圣人不为始,不专己,不豫谋,不为得,不辞福,因天之则。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淮南子刘安是汉高祖的孙,父为淮南厉王刘长。
文帝封安于淮南,使袭文爵。
安好读书、鼓琴,不喜田猎,得百姓爱戴;又广延宾客,招致方术之士数千人。
其中以苏飞、李尚、左吴、田田、雷被、毛被、伍被、晋昌八人为最著。
这八人又称八公,今安徽寿县的八公山。
刘安与诸人讲论道德著《鸿烈解》(又名《淮南子》)。
书的主旨近于老子的淡泊无为,蹈虚守静。
号为“鸿烈”,鸿是大,烈是明的意思。
《淮南子》继承了先秦道家的思想,并加以唯物主义改造。
《淮南子》还对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观点进行积极的改造和谈释,明确指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因势利导的主动行为。
《淮南子·修务训》中批评了“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的消极无为论,指出:历史上公认的“先圣”都是积极有为的,如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发明医药,“一日而遇七十毒”;尧积极从事政治管理与社会教化,“西教沃民,东至黑齿、北抚幽郡,南到交趾,放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流共工于幽州,殛鲸于羽山”;舜“辟地树谷,南征三苗,道死苍梧”;禹休风榨雨,“决江疏河,凿龙门,辟伊阔”;汤夙兴夜寐。
勤于政务。
这些古圣先王,一生致力于兴利除害,屡建奇功,“圣人忧民如此其明也,而称以‘无为',岂不悖哉!”此可知:“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肢不动,思虑不用,事治求成者,未之育也!”该篇给“无为”以一种正确的解释,它说,老子的无为决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因势利导:“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工焉,故五谷得遂长。
‘听其自流,得:之其自生,则鲸、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也。
”这是《淮南子》关于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的正确说明,把先秦道家思想大大升华了。
四、南北,隐逸南北朝时期,“政风腐败、世道昏浊、阀阅专权,骏才者不免沉沦,庸碌者反得显赫”,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许多名士在异常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被卷进政治旋涡,甚至被无辜杀害。
“得行其道,未必善终,老于沟壑,反为福果”,这种痛苦的人生经验,自然会使希冀隐逸的风气伴着道家思想的流播而大大发展起来,从而使士大夫在‘仕’之外,还存有一种‘隐’的意念”。
像陶渊明这样一个有理想而不愿随世俗浮沉的士人,必定会陷入现实与理想矛盾的痛苦中。
在陶渊明之前也有无数的文人有这样的苦恼,如阮籍、嵇康,他们也试图寻找解决的办法,但他们无法为现实找到一条出路,所以他们充满了“生命无期度,朝夕有不虞”的困惑和忧恐,他们企图以超世来求得解脱。
陶渊明则不然。
首先将这种“隐”意念完全付诸现实的是陶渊明,在他四十一岁那年,陶渊明坚决辞掉只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从此终生不再出仕,一直隐居耕种在农村,直到六十三岁逝世。
陶渊明不是时隐时现、朝隐暮现的“半吊子”隐士,也不是拿归隐当筹码,搞欲进先退把戏的假隐士,他是一个真心归隐的文人。
陶渊明在与现实决裂的失望与痛苦时,道家思想就成为抚慰他心灵的灵丹妙药,到自然中去,“抱朴守静”,寻找自然中的“真”、“淳”。
正是道家“复真”、“还淳”的意念引导他走上归隐田园之路。
归隐之后,陶渊明并不能忘情于世,他以老庄达生、外物的思想排解痛苦,更以疾伪贵真、返于自然的意念来追求理想。
道家思想救济了他那颗孤独而寂寥的心,于是他由衷地仰慕“自然”与“本真”。
世人所熟知的《饮酒二十首》《归田园居五首》《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有着道家的意味。
如《饮酒》中陶潜自序“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後,辄题数句自娱。
纸墨遂多,辞无诠次。
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其中最令我们所做熟知的,就是被收录进语文课本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道家善于隐喻说理,言简意丰,以少总多,其思维具有简约性,如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王国维认为:“陶诗不隔。
”(《人间词话》)。
陶渊明田园诗写情写景皆不隔,正是得力于道家简约的思维。
平淡普通而高度提炼的语言与田园风光情调结合得天衣无缝。
还有《归田园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更是直接道出了他本性中对自然的渴求。
这与“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有共同的基础。
还有《桃花源记》中的那种世外桃源的美景,正是诗人心中的质朴,清净的完美体现。
信仰道家思想的诗人做诗,通常会不自觉地用一些词语来传达其信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田园居》其一),“采菊”、“东篱”、“悠然”、“南山”、“自然”等词就准确地传达出了陶渊明接受了崇尚自然天籁的道家思想。
《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超然远逝,扶摇万里。
鸟展翅能飞,可以轻松地抵达任何向往的地方,陶渊明心中的“鸟”是逍遥与自由的。
但这种逍遥与自由的生灵也有被束缚的时候。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其一),羁鸟受困牢笼,失去了飞翔的快乐,陶渊明的仕宦之路犹如羁鸟的可怜状态,所以陶渊明急切地要解放被束缚的心灵。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二),南山之下,他与归巢的鸟儿有了神会。
五、唐朝,谪仙历代文人中有道家思想的千千万万,不知凡几,但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自然是唐朝时有“谪仙”之称的李白。
李白的一生始终挣扎在“仕”与“隐”的纠葛之中,这位“十五游神仙,神游未曾歇”,“云卧三十年,好闲复爱仙”的“谪仙人”显然是热衷于功名、渴望于官场的。
他没有像大多数儒家学者那样,沿着寻常的科举道路,一科一试地寻求功名,而是遍干诸侯、游历天下,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一路求仕、一路访仙、一路拜师、一路吟诗、一路弹琴,因风流倜傥而受到了当时的道教大师的高度评价,最终以罕见的文才而受到玄宗皇帝的破格召见,先有“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的礼遇,后有“力士脱靴”“才人研墨”的佳话。
然而,这条“终南捷径”没走多远,他的生活道路便出现了坎坷,先是以“赐金放还”而再次飘泊,后又入“永王幕府”而获罪朝廷。
因此,他痛苦、他愤怒,他总有一种怀才不遇的不满,他总有一种壮志未酬的遗憾。
然而所有这一切,并不能说明李白对道教的信仰只是一个幌子,更不能说明道教的文化对他的熏染不深。
恰恰相反,如果没有道教的习性,李白或许不会被“赐金放还”;如果没有道教的影响,李白也不可能有这样的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