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在古代文人诗文中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思想在古代文人诗文中的体现
------高二三班王浩安杨濛秦啸鸣杨开阳王杨张珩佳
要了解道家思想在古代文人诗文中的体现,首先就要明白道家思想都有哪些内容。
答曰:道家最根本的思想就是道法自然。认为所有的事情,必须按照自然的原则并且清静无为的让它进行自然的发展,不加以人为的干预、引导、规定。
一、春秋,起源
道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末期,创始人老聃。老聃姓李,名耳,史称“老子”。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如老子所著《道德经》中开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还有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其实,《道德经》中,通篇都是老子自己对道的感悟。老子走在了一天前人所没有的道路上。他思考着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以及原理。到了老子才提出了道。他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
这时的道家思想,体现在老子洋洋洒洒五千言《道德经》中。
二、战国,继承
战国时期,继承了老子的道家思想的,是哲学家庄周,史称“庄子”。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道家学说。他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并且“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主张“无为”,即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主张“齐物论”,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
遥自得。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他的思想体现在了他十万余字的《庄子》一书中。他的书中不是干巴巴的说教,相反,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通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的语言文字,巧妙活泼、引人入胜地表达出来。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像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具有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艺术感染力。
同一时期的还有列子,列御寇。列子贵虚尚玄,相传修道炼成御风之术,能够御风而行,常在春天乘风而游八荒。庄子《逍遥游》中描述列子乘风而行的情景“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他驾风行到哪里,哪里就枯木逢春,重现生机。飘然飞行,逍遥自在,其轻松自得,令人羡慕。(子列子,行御风。风起蓬蓬,朝发于东海之上,夕散于西海之中。其徐泠然,其怒勃然。冲击隙穴,震荡宇宙,披拂草木,奋厉江海,强者必折,弱者必従。俄而休息,天地肃然,尘盍皆尽,欲执而视之不可得也,盖归于空。)
列子云: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可以生而不生,天罚也;可以死而不死,天罚也。可以生,可以死,得生得死有矣;不可以生,不可以死,或死或生,有矣。然而生生死死,非物非我,皆命也,智之所无柰何。故曰,窈然无际,天道自会,漠然无分,天道自运。天地不能犯,圣智不能干,鬼魅不能欺。自然者,默之成之,平之宁之,将之迎之。”这种清静无为的思想,真是继承了老子所开创的道家思想。
三、汉代、黄老
从史料记载来看,自战国末年直到汉初,道家思想几乎浸润了各派。汉初假托黄帝以为书名的著作甚多,但大都失传。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就有《道原》、《经法》、《称》、《十六经》四篇古佚书。《原道训》与《道原》都是论“道”专篇,言辞极为一致。此外其他相互仿佛之处也很多。如《从间训》:“祸福同门”,《经法》:“祸福同道”;《原道训》:“万物之总,皆阅一孔”,《十六经》:“万物之多,皆阅一空”;《诠言训》:“圣人不为始,不专己,循天理,不豫谋,不弃时,与天为期,不求得,不辞福,因天之则”,《称》:“圣人不为始,不专己,不豫谋,不为得,不辞福,因天之则。”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淮南子刘安是汉高祖的孙,父为淮南厉王刘长。文帝封安于淮南,使袭文爵。安好读书、鼓琴,不喜田猎,得百姓爱戴;又广延宾客,招致方术之士数千人。其中以苏飞、李尚、左吴、田田、雷被、毛被、伍被、晋昌八人为最著。这八人又称八公,今安徽寿县的八公山。刘安与诸人讲论道德著《鸿烈解》(又名《淮南子》)。书的主旨近于老子的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号为“鸿烈”,鸿是大,烈是明的意思。
《淮南子》继承了先秦道家的思想,并加以唯物主义改造。《淮南子》还对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观点进行积极的改造和谈释,明确指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因势利导的主动行为。
《淮南子·修务训》中批评了“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的消极无为论,指出:历史上公认的“先圣”都是积极有为的,如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发明医药,“一日而遇七十毒”;尧积极从事政治管理与社会教化,“西教沃民,东至黑齿、北抚幽郡,南到交趾,放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流共工于幽州,殛鲸于羽山”;舜“辟地树谷,南征三苗,道死苍梧”;禹休风榨雨,“决江疏河,凿龙门,辟伊阔”;汤夙兴夜寐。勤于政务。这些古圣先王,一生致力于兴利除害,屡建奇功,“圣人忧民如此其明也,而称以‘无为',岂不悖哉!”此可知:“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肢不动,思虑不用,事治求成者,未之育也!”该篇给“无为”以一种正确的解释,它说,老子的无为决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因势利导:“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工焉,故五谷得遂长。‘听其自流,得:之其自生,则鲸、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也。”这是《淮南子》关于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的正确说明,把先秦道家思想大大升华了。
四、南北,隐逸
南北朝时期,“政风腐败、世道昏浊、阀阅专权,骏才者不免沉沦,庸碌者反得显赫”,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许多名士在异常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被卷进政治旋涡,甚至被无辜杀害。“得行其道,未必善终,老于沟壑,反为福果”,这种痛苦的人生经验,自然会使希冀隐逸的风气伴着道家思想的流播而大大发展起来,从而使士大夫在‘仕’之外,还存有一种‘隐’的意念”。
像陶渊明这样一个有理想而不愿随世俗浮沉的士人,必定会陷入现实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