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老子与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6e93d7dc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26.png)
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下面是《道德经》的原文和一个常见的中文译文:
《道德经》原文(简化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常见中文译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道德经》中的开篇,强调了道(即无形无相的至高无上之道)无法用言语和名词来准确描述,而且它随处存在,是万物的根源。
通过无欲无为,人们可以洞悉道的奥妙。
接着,提到了道的玄秘之处,更深奥难测。
《道德经》强调人应该追求简朴、无欲无为的生活态度,以达到与道融合的境界。
请注意,翻译可能有不同的版本和观点,这只是其中一个常见的中文译本。
在不同的翻译版本和注解中,可能会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和解释的不同。
国学宝典《道德经》的介绍
![国学宝典《道德经》的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265a3c30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12.png)
【导语】《道德经》⽂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治国、⽤兵、养⽣之道,⽽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意深奥,包涵⼴博,被誉为万经。
下⾯是⽆忧考分享的国学宝典《道德经》的介绍。
欢迎阅读参考!1.国学宝典《道德经》的介绍 《道德经》,春秋时期⽼⼦(李⽿)的哲学作品,⼜称《道德真经》、《⽼⼦》、《五千⾔》、《⽼⼦五千⽂》,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分家前的⼀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治国、⽤兵、养⽣之道,⽽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意深奥,包涵⼴博,被誉为万经。
《道德经》是中国历最伟⼤的名著之⼀,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字发布量极多的⽂化名著。
2.《道德经》内容简介 《道德经》,⼜称《道德真经》、《⽼⼦》、《五千⾔》、《⽼⼦五千⽂》,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分家前的⼀部著作,为其时诸⼦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李⽿)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1]。
⽂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治国、⽤兵、养⽣之道,⽽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意深奥,包涵⼴博。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本为5342字(外加重⽂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94字),王弼《⽼⼦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106字)。
现代《道德经》通⾏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国学经典老子全文
![国学经典老子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8d5569e5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3e.png)
国学经典老子全文《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全文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国学经典老子全文,欢迎阅读!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老子: 「道德經」: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 「道德經」 :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 「道德经」 :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道德经」 :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 「道德经」 :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 「道德经」 :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 「道德经」 :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老子: 「道德经」 :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 「道德经」 :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 「道德经」 :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建议收藏)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建议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37efbb00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51.png)
国学经典⽼⼦《道德经》全⽂译⽂(建议收藏)[⽼⼦·第四⼗九章]圣⼈常⽆⼼[1],以百姓⼼为⼼。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在天下,歙歙焉[2],为天下浑其⼼,百姓皆注其⽿⽬,圣⼈皆孩之。
[注释]:[1]「⽆常⼼」,有本作「常⽆⼼」、「⽆⼼」,即⽆私⼼。
马王堆本「常」为「恒」,「⽆恒⼼」亦即不固执⼀⼰之⼼。
[2]「歙」,⾳「吸」,纳⽓⼊内。
「歙歙焉」,有灵⽓运⾏、并⾮⼈意之状。
[翻译]:圣⼈没有⼀⼰之⼼,⽽是⼀⼼为了百姓的⼼。
良善的⼈,以良善待他;不良善的⼈,也以良善待他,从⽽结出良善的果⼦。
信实的⼈,以信实待他;不信实的⼈,也以信实待他,从⽽结出信实的果⼦。
圣⼈在天下,以其⽓息使⼈⼼浑然纯朴。
百姓们全神贯注,凝视凝听,圣⼈则把他们当婴孩看待。
[⽼⼦·第五⼗章]出⽣⼊死。
⽣之徒,⼗有三;死之徒,⼗有三;⼈之⽣,动之于死地,亦⼗有三[1]。
夫何故?以其⽣之厚。
盖闻善摄⽣者,路⾏不遇兕虎,⼊军不被甲兵;兕⽆所投其⾓,虎⽆所⽤其⽖,兵⽆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死地。
[注释]:[1]从韩⾮⼦注。
不论⽣死,⼈皆有四肢九窍;送⽣致死,亦以此四肢九窍。
联系上句「出⽣⼊死」的总概括,以及后⾯的「夫何故?以其⽣⽣之厚」的总结论,此意顺达。
有⼈将「⼗有三」译为「⼗分之三」,不和此章深意。
[翻译]:⼈⼀⽣出来,就进⼊了死亡。
⼈以四肢九窍活著,⼈以四肢九窍死去,⼈以这四肢九窍,将⾃⼰的⽣命送到死地。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世⼈太贪婪今⽣的享乐了。
听说善于得到并持守真⽣命的⼈,⾏路不会遇到⽼虎,打仗不会受到伤害。
在他⾯前,凶⽜不知怎么投射它的⾓,猛虎不知怎么扑张它的⽖,敌兵不知怎么挥舞他的⼑。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已脱离了死亡的境地啊![⽼⼦·第五⼗⼀章]道⽣之,德畜之[1],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常⾃然。
国学经典之《道德经》
![国学经典之《道德经》](https://img.taocdn.com/s3/m/9f828e3dcaaedd3383c4d366.png)
• 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 均具有正反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 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 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 无相生”、“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书中包含大量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 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 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 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无心”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的“没心没肺”,而是念而 不执。 • 治身,皈原真柔,“柔之胜刚、柔弱处上”,人如果回归 到婴儿时代,柔筋弱骨方可以心神安定长生久世。 • 治世,自然无为,以自然无为为纲纪,以依道修德为中介, 治国安民得以实现社会和谐的理想。 • 治家,合和恒一,恒,《诗经》:“如月之恒,如日之 升”,本意为上弦月渐趋盈满的样子,长久、持久的意思。 • 治神,抱一还元,人的神注于人之形,还本回元,心清神 明。意思是说,身体与灵魂要合而为一,就能够不偏于大 道了。 • 治万物,得一而生,淡然处之。天地运行,万物化生,世 间之事,离不开“一”字。无论是治世,治身,治家,都 要守其根本。
八 读经得到的启发
• (一)明智 1、对自己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它既包括
要清醒的认识自己的本性,还包括要清醒的 认识自己的成长历程。
2、客观的认识到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并 且知道错在了哪里,要有强烈的悔改之心。
3、对自己的未来有个很好的规划,这个规 划必须是切实可行的。
八 读经得到的启发
• (二)静心 1、世上最可怕的魔鬼莫过于自己的心魔。
五 《道德经》的思想体系
• 第一是“自然”,也就是事物本来的那个样子,自然之性, 天生的。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生长,就达到了生命的最佳 状态。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20句人生大智慧经典名句及解释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20句人生大智慧经典名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4a29d2d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85.png)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20句人生大智慧经典名句及解释《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其中的一些名句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
以下是20 句经典名句及解释: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第一章解释:道是无法言说的,能够说出来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名也是无法定义的,能够定义出来的名就不是真正的名。
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道德经》第二章解释:当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的时候,丑就产生了;当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的时候,恶就产生了。
3.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道德经》第四章解释: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4.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第五章解释: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顺其自然发展;圣人也是一样的,不偏袒任何人,而是一视同仁。
5.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五章解释:话说得太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不如保持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6.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第八章解释: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7.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道德经》第十三章解释:受到宠爱和侮辱都感到惊恐,重视大患就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
为什么说受到宠爱和侮辱都感到惊恐呢?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令人惊喜,失去宠爱令人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
8.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解释: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才完成;最大的声音,反而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
9.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章](https://img.taocdn.com/s3/m/602340bd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f3.png)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de)一部着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de)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de)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de)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de)哲学着作.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de)道,就不是永恒不变(de)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de).但这样(de)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de)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de)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de)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de)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de)道,不是一般(de)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de)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de)名.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de)母亲.所以,从虚无(de)角度,可以揣摩他(de)奥妙.从实有(de)角度,可以看到他(de)踪迹.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de)源头.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翻译:1 天下(de)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de),难和易是相互促成(de),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3 所以,圣人从事(de)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de)事业;圣人施行(de)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de)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de)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de)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老子·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1].注释:[1]很多人用"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一句,证明老子用"道"来否定上帝,破了古代(de)宗教迷信.这种解释不确切.这句话里(de)"帝",显然并不是今日所言上帝.有人说老子原文(de)"象帝"就是上帝,这是不对(de)."象"就是象,是"形象"(de)意思,不是"上" (de)借用.因为老子常将"上"字用于"上天、上德、上士"等等,显然老子并非不懂"上" 字(de)用法,也并非不能使用"上帝"一词.老子不用"上帝"一词,显然是因为这个"帝" 不是至高无上(de),不配使用"上"字作定语.因为唯有老子(de)"道",才与今日所言"上帝 "之无限、永恒、自在(de)内涵相一致.详见本书第一章第二节之五"老子中(de)神与帝" .翻译:道,空虚无形,其大能却无穷无尽,渊远深奥啊,像是万物(de)祖宗.放弃自以为是(de)锐气,摆脱纷纭万象(de)迷惑,和于你生命(de)光中,认同你尘土(de)本相,你便能在幽幽之中,看到他那似有似无(de)存在.我不知道有谁产生他,他先于一切有形之帝.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翻译:天地不理会世上所谓(de)仁义,在其看来,万物是祭神用(de)稻草狗.圣人也不理会世上所谓(de)仁义,在他眼里,百姓是祭神用(de)稻草狗.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冶炼(de)风箱吗虚静而不穷尽,越动而风越多.话多有失,辞不达意,还是适可而止为妙.老子·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翻译:幽悠无形之神,永生不死,是宇宙最深远(de)母体.这个母体(de)门户,便是天地(de)根源.冥冥之中,似非而是,延绵不绝,用之不尽.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翻译: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因为它不自贪自益其生,所以能长生.同理,圣人把自己置于最后,他反而在前;把自身置之度外,他反而长存.这不正是由于他无私,反而成全了他(de)私吗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翻译:最高(de)善像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处身于众人所厌恶(de)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居身,安于卑下;存心,宁静深沉;交往,有诚有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天下归顺;做事,大有能力;行动,合乎时宜.唯有不争不竞,方能无过无失.老子·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翻译:抓在手里冒尖儿流,自满自溢,不如罢了吧.千锤百炼(de)锋芒,也长不了(de).金玉满堂,你能守多久呢富贵而骄,是自取灾祸啊大功成了,名份有了,自己便隐去,这正是上天之道.老子·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翻译:谁能使灵魂与真道合一,毫无离隙呢谁能使血气变得柔顺,像婴儿一样呢谁能洗净内心(de)杂念,透亮如明镜呢爱民掌权,谁能舍己顺道、无为而治呢运用心智,谁能因应天意、如雌随雄呢明白通达,谁能超越人智、摆脱知识呢那创造并养育这个世界(de),他创造养育并不强行占有,他无所不为却不自恃其能,他是万物之主而不任意宰制.这真是深不可测(de)恩德啊老子·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翻译:三十根辐条集中在车轴穿过(de)圆木上,圆木有空(de)地方,才对车有用处(可行走).揉合黏土制成器皿,上面有空(de)地方,才有器皿(de)用处(能容纳).为房屋安窗户,窗户有空(de)地方,才对房屋有用处(取光亮).有形者对人们有利益,是由于无形者(de)功用啊.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翻译:缤纷(de)色彩使人眼睛昏花,变幻(de)音响使人耳朵发聋,丰腴(de)美食使人口味败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给他们内在(de)充实,不是给他们外在(de)愉悦.据此而取舍.老子·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翻译: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最大(de)祸患是看重肉身性命.为什么说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呢宠是来自上面(de),得到时吃惊,失去时也吃惊,所以说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为什么说最大(de)祸患是看重肉身性命呢我有大祸患之忧虑,是因为我有肉身性命要保全;及至我把肉身性命置之度外,我还有什么祸患可忧虑呢所以,舍弃肉身性命去为天下(de)人,堪为普天下(de)寄托;舍弃肉身性命去爱天下(de)人,堪得普天下(de)信靠.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1],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注释:[1]释德清注:"致诘,犹言思议".又马王堆甲乙本「致诘」作「致计」,均有深究之义.翻译:看见而不晓得,叫做"夷";听到而不明白,叫做"希";摸索而不可得,叫做 "微"."夷希微"三者,不可思议,难究其竟,所以它们混而为一.在他之上不再有光明,在他之下不再有黑暗.难以言说(de)无限延绵啊,又复归于空虚无物.他是没有状态(de)状态,没有形象(de)形象,叫做恍惚.迎面看不见他(de)先头,追踪抓不着他(de)尾迹.秉持上古之道,可以把握当今万有,知道其由来始末,这便是大道(de)要领了.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翻译:古时候善于行道(de)人,其微妙玄通,真是深不可识.由于深不可识,只好勉强来形容他:其审慎好像冬天过江,谨守好像畏惧四邻,恭敬严肃如同作客,流逸潇洒如同化冰,纯朴得好像未经雕琢,旷达得好像高山空谷,敦厚得好像浑沌不清.谁能沉淀混浊(de),使之渐渐清澈呢谁能启动僵死(de),使之徐徐复活呢持守此道(de)人,是不会自满自溢(de).唯有不自满自溢,才能在凋敝死亡中成为新人.老子·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1],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翻译:内心虚化到极点,持守安静到纯一.我就能在万物(de)篷蓬勃勃中,看出其来龙去脉.万物纷纭百态,都复归其本根.回到本根就叫平静安息.平静安息便是复归了真生命.复归了真生命便是永恒.认识永恒便是光明.不认识永恒,就会任意妄为,后果凶险.认识了永恒,就能万事包容.万事包容,就能公义坦荡.公义坦荡,则为完全人.完全人,则与天同.与天同,就归入道了.归入道,可就长久了,即使肉身消失,依然平安无恙.老子·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翻译:至高至善(de)掌权者,人们仿佛感觉不到其存在.次一等(de),赢得人们(de)亲近赞誉.再次(de),使人们畏惧害怕.更次(de),遭人们侮慢轻蔑.信实不足,才有不信.悠悠然大道之行,无须发号施令,大功告成之后,百姓都视之为自然而然(de)事,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de)啊老子·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翻译:大道废弃了,才出现仁义.智慧出来了,才有大伪诈.六亲不和,才大讲孝慈.国家昏乱,才呼唤忠臣.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翻译:弃绝成功与智慧,对人民有百倍(de)好处.弃绝仁义(de)说教,人民就会复归孝慈.弃绝技巧与功利,就不会有盗贼为患.然而,用这三者作诫律是不够(de).一定要让人心有所归属才行,就是:认识生命(de)本根,持定存在(de)本原.使自我越来越少,使欲望越来越淡.拒绝人间(de)学问,保持无忧无虑(de)心.老子·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 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翻译:恭维与呵斥,相差有多远赞美与厌恶,区别在哪里人所畏怕(de),不能不畏怕啊.荒野啊,广漠无际众人熙熙攘攘,像是在享受盛大(de)宴席,像是登上了欢乐(de)舞台.唯独我浑然无觉,好像不曾开化(de)样子;混混沌沌,像初生婴儿还不知嘻笑(de)时候;疲惫沮丧,像是四处流浪无家可归(de)人.众人都自得自满流溢而出,唯独我仿佛遗失了什么.我真是愚笨人(de)心肠啊世俗(de)人个个明明白白,唯独我一个昏昏然然.世俗(de)人个个斤斤计较,唯独我一个马虎不清.大水荡荡淼如海,高风习习行无踪.众人都有一套本事,唯独我又没用又顽固.我这样与众不同,是把吃喝母亲,看得高于一切啊老子·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翻译:最高(de)道德形态,是彻底顺从道.道作为存在物,完全是恍恍惚惚(de).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实在.在他(de)深远幽暗中,有一个精神存在着.这个精神至真至切,充满了信实.从古到今,他(de)名字从不消失,好叫人们看到万物之父.我怎么晓得万物之父呢就是由他而来.老子·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1].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翻译:受屈辱(de),可得成全;受冤枉(de),可得伸直;低洼(de)得充满,将残(de)得新生,缺乏(de)便获得,富有(de)便迷惑.所以,圣人与道合一,做天下人认识上天(de)器具.不自以为能看见,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求自己(de)荣耀,所以大功告成.不自以为大,所以为天下王.正因为不争不竞,天下没有能与之争竞(de).古人说"受屈辱必得成全"(de)话,岂是虚构(de)吗那确实得成全者,天下便归属他.老子·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翻译:少说话,合乎自在本相.狂风刮不了一清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兴起风雨(de)是谁呢是天地.天地都不能长久, 何况人呢所以,从事于道(de)人就认同道,有德(de)人就认同德,失丧(de)人就认同失丧.认同道(de)人,道便悦纳他;认同德(de)人,德便欢迎他;认同失丧(de)人,失丧便拥抱他.信心不足,才有不信.老子·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翻译:翘着脚就站立不住,蹦着高就走不成路.自以为能看见(de)是瞎子,自以为聪明(de)是傻子.自我夸耀(de)徒劳无功,自高自大(de)不能为首.从道(de)眼光来看,这些东西像多余(de)饭,累赘(de)事,只会让人厌恶.有道(de)人不会这样(de).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翻译:在产生天地之前,有一个混然一体(de)存在.寂静啊,空虚啊独立自在,永不改变.普天运行,永不疲倦.称得上是天地万物(de)母亲.我不知道他(de)名字,姑且写作"道",勉强起个名字叫"大".大,便无限飞逝,飞逝而致远,至远而回返.所以道为大,天为大,地为大,人也为大.宇宙中四个为大(de),人是其中之一.然而人要以地为法度,地以天为法度,天以道为法度,道以他自身为法度.老子·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翻译:重是轻(de)根基,静是躁(de)主人.所以君子每天出行时都带着辎重.虽有荣华壮观,他却安然超脱.然而有(de)大国君主,只重自身,轻慢天下,以致灭亡.轻浮就会失根,骄躁就会失控.老子·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翻译:善于行走(de)不留踪迹,善于言辞(de)没有暇疵,善于计算(de)不用器具.善于关门(de)不用门插,却无人能开;善于捆绑(de)不用绳索,却无人能解.圣人就是这样一直善于拯救世人,无人被弃之不顾;一直善于挽救万物,无物被弃之不顾.这就叫承袭、传递光明.所以说,善人是不善之人(de)老师,不善之人亦是善人(de)资财.如果不敬重老师,或者不爱惜其资财,那么,再有智慧也是大大地迷失了.这是一个至关重要(de)奥妙啊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翻译:知道其雄伟强壮,却甘守雌爱柔顺,而成为天下(de)溪流.作为天下(de)溪流,永恒(de)恩德与他同在,(使人)复归于纯洁(de)婴儿.知道其光明所在,却甘守暗昧,而成为世人认识上天(de)工具.作为世人认识上天(de)工具,永恒(de)恩德至诚不移,(使人)复归于无限(de)境界.知道其荣耀,却甘守羞辱,而成为天下(de)虚谷.作为天下(de)虚谷,永恒(de)恩德充足丰满,(使人)复归于存在(de)本原.这本原化散在不同(de)人身上,成为不同(de)器物.圣人使用他们,而成为掌权者.如此,至大(de)智慧是浑然为一、不可分割(de).老子·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翻译:想用人为(de)努力去赢得天下,我看达不到目(de).天下是神(de)器具,不是人为努力就能得着(de).人为努力(de),必然失败;人为持守(de),必然丧失.世间是这样:有占先前行(de),就有尾追不舍(de);有哈暖气(de),就有吹冷风(de);有促其强盛(de),就有令其衰弱(de);有承载(de),就有颠覆(de).所以圣人摈弃一切强求(de)、奢侈(de)和骄恣(de)东西.老子·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翻译:用道来行使主权(de)人,不靠武力而称强天下.用武力总是有报应(de).军队进驻之地,荆棘便长出来;每逢大战之后,凶年接着来到.良善自会结果,无须强夺硬取.成了而不矜持,成了而不炫耀,成了而不骄傲,成了像是不得已,成了而不逞强.任何事物一逞强示壮就会老朽,这不是出于道.不是出于道(de),是早已注定要死亡了.老子·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 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翻译:兵是不吉利(de)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de).万不得已而用之,也是以恬淡之心,适可而止,打胜了也不当成美事.以打胜仗为美事(de)人,就是以杀人为乐.以杀人为乐(de)人, 是绝不可能得志于天下(de).所谓兵,是不吉利(de)东西,万物都厌恶,得道(de)人不用它.君子平时以左方为贵,战时以右方为贵,因为左方表示吉祥,右方代表凶丧.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就是以凶丧来看待战事.杀人多了,就挥泪哀悼;打了胜仗,也像办丧事一样.老子·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991c9574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04.png)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道德经》简介《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道德真经》。
相传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先秦诸子分家之前的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是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中国文化名著,被誉为“万经之王”。
全文五千言以道法自然为纲宗,阐述修身、处世、治国、用兵、养生之道以及天地万物之本性、“内圣外王”之境界,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前)、《德经》(38章后),并分为81章。
《道德经》全文0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0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03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0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0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0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07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08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国学经典《道德经》PPT
![国学经典《道德经》PPT](https://img.taocdn.com/s3/m/2a9d4679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11.png)
叁 文段赏析
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 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 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
【注释】
• 宠辱:荣宠和侮辱 • 宗:祖宗,祖先 • 贵大患若身:贵,珍贵、重视。重视大患就像重视自
肆 作品鉴赏
比喻
《道德经》中比喻亦多。如:“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六章),以 玄牝喻“道”,生养万物。又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八章),通篇以水喻人,把水拟人化,赞颂得 道者的高贵品质。再如:“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十章)、“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二十章)、“复 归于婴儿”(二十八章),皆以婴儿喻道者的纯洁、天真、朴实无华。又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塔,起 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连用三个比喻,讲明从小做起的道理。这些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 性,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壹 感悟
要按照大道的方式去创造去做事,在坚持道的基础上坚持下去,不断积累。此外我们还必须要有一定 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光这些还不够,还要学会顺势而为,了解形势,这样才更容易把事情做成。
贰 启示
为人父母,不要觉得是自己养育了他,就凭借这点去压制孩子 的想法。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要一直想着控制他。有些事情 不要过多干涉,孩子需要学会独立思考,相信他们自己解决问 题。孩子虽然是父母生育的,但是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
• 道生成万物,德蓄养万物。万物有了具体的形状。周围的环 境使万物得以生长。道受尊崇,德被珍贵,不妄加干涉而是 万物顺应自然。所以道生成万物,德蓄养万物:是万物生长 作育,是万物成长成熟,是万物得到养护保护。生成万物而 不占有,化作万物而不把这当做是凭借倚仗,长养万物而不 去主宰,这就叫“玄德”。
老子 道德经(国学经典上课用)
![老子 道德经(国学经典上课用)](https://img.taocdn.com/s3/m/84978a8790c69ec3d5bb75a9.png)
——原典解读
1
2
老子其人
老子 姓李,名耳,字聃,俗称老子。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县东)厉乡曲仁里人。曾任周 朝守藏室的史吏。
孔子问礼,评价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著书始由
3
老子其书——《道德经》
《道德经》
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被奉为道 教最高经典。
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全面地 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老子的思想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 展。《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 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7
《道德经》文本解读
论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 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 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0
小结
在对立面如何转化这个问题上,老子提出了 另外一个命题:柔弱胜刚强。老子认为,柔 弱是生命的一个特征。凡具有生命,表现为 柔弱,凡丧失生命,表现为坚硬。水最柔弱, 却具有克制坚强的巨大力量。事实上,自然 界也好,人类社会也好,以柔弱战刚强,实 现转化的事例不少,但并不是所有的柔弱都 能胜过刚强,这里需要条件。
②二:指阴气、阳气。“道”的本身包含着
对立的两方面。阴阳二气所含育的统一体即
是“道”。因此,对立着的双方都包含在
“一”中。
10
③三:即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 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 。
④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
⑤冲气以为和:冲,冲突、交融。此句意为 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和而成为均匀和谐状态, 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a448f2fb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d2.png)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货财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白话译文:要说我有清楚而明白的认知,那是:行走大道,最所担心的却是歧出邪路。
大道何等平坦,但人民总喜欢险僻的小径。
朝廷宫宇,何等华丽;田园郊野,何等荒芜!粮仓国库,何等空虚!身穿文彩华服,手带锐利宝剑,餍足了山珍海味,财货蓄积有余,像这样叫做强盗头子,不合乎「大道」的啊!药方:不要以为平坦无奇,就没什么,要知道「没什么」,那才能入于大道之门!那些有权有力的人,总在历史的浪头上,浪生浪死,没几个可以成为中流砥柱的!小草的哲学是:小人物,但生命却是庄严的`;大人物可能恰好相反!大道在平正无奇,不在华丽文彩!《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白话译文:善于建立功业的人,必立下不拔之基;善于抱持理想的人,必结成不解之缘,子子孙孙的祭祀永不中辍。
自然大道,用来治理自身,内具德性,日渐真实;自然大道,用来治理家庭,内具德性,充实有余;自然大道,用来治理城乡,内具德性,日渐长成;自然大道,用来治理邦国,内具德性,日渐丰盛;自然大道,用来治理天下,内具德性,日渐普遍;如此看来,这叫「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我何以知道天下是怎么样的呢,就用以上所说的大道之观啊!药方:大道之治重在如其所如,观复其身,让他自己生长!「观」是对比而视,是清静的观赏,是如其所如的让它生长!能放得开,他才能生长,给他天地,比给他什么都重要!不必太关心他,把「关心」转成「开心」,开开心心的,自在的生长!。
老子著作2篇
![老子著作2篇](https://img.taocdn.com/s3/m/cde66660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52.png)
老子著作2篇老子(公元前570年-公元前471年),本名李聃,字聃,也称李聃老子、杨聃等,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
他的著作《道德经》和《老子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分两篇论述老子的两篇重要著作。
第一篇:《道德经》《道德经》是老子的代表作之一,是古代中国哲学的经典之作。
本书以简练的语言和独特的思想风格,论述了作为老子哲学核心的“道”的观念。
老子主张“道”是宇宙万物、自然界的根源和规律。
他认为“道”是一切存在和变动的根本原理,是一种超越人类理解的智慧力量。
他以“无为而治”来揭示“道”的奥秘,强调“道”的本质是无为而无不为,倡导人们追求自然无为的境界。
《道德经》强调“道”的运行规律,它提倡“道法自然”的思想。
在社会治理方面,老子主张采取温和的手段来实现社会和谐。
“道德经”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文风,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第二篇:《老子道德经》《老子道德经》是老子的另一重要著作,相对于《道德经》而言,此书内容更为丰富多样。
它主要分为两部分——“道经”和“德经”。
“道经”部分主要探讨了“道”的本质和作用。
“道”是无形无象的,无处不在的,人们只有通过蓄心安静、去除杂念,才能与“道”相通,并实现真正的自我。
“德经”部分则探讨了人的道德修养和处世之道。
老子强调了自然和谐的道德观,主张消除欲望、忍辱负重、宽恕包容、无私无争、保持柔弱和谦逊等。
他认为只有符合自然之道、顺应宇宙规律的处世之道,人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和成就。
老子的思想中所表达的理念具有很强的亲近性和指导意义。
他提倡自然和谐、无为而治的道德理念,为当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这个快节奏和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学会“无为而治”,用温和、包容、谦逊的态度应对生活的种种困难,以达到身心的平和和社会的和谐。
通过对《道德经》和《老子道德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老子思想的深邃与博大。
他的思想对于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今天的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道德经》权威国学经典直接打印(原文+译文)
![《道德经》权威国学经典直接打印(原文+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448d3da704a1b0717fd5ddbe.png)
shǐ fú zhì zhě bù gǎn wéi yě
使 夫 智 者 不 敢 为 也。
wéi wú wéi
为 无 为,
zé wú bú zhì
则 无 不 治。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是要净化人民的心灵, 满足人民的温饱,
减损人民争名夺利的心志, 强健人民的体魄。
要常使人民没有伪诈的心志,没有争名夺利的欲念。 使那些智巧之人也不敢肆意妄为。
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政事, 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6-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wú yuán dì sì
无 源 第四
dào chōng ér yòng zhī huò bù yíng
道 冲 ,而 用 之 或 不 盈 。
yuān xī sì wàn wù zhī zōng
渊 兮,似 万 物 之 宗 。
幽昧深远又幽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yǎng shēn dì èr
养 身 第二
tiān xià jiē zhī měi zhī wéi měi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sī è yǐ
斯 恶 已;
jiē zhī shàn zhī wéi shàn
皆 知 善 之 为 善,
不 贵 难 得 之 货,
shǐ mín bù wéi dào
使 民 不 为 盗;
bú jiàn kě yù
不 见 可 欲,
shǐ mín xīn bú luàn
使 民 心 不 乱。
shì yǐ shèng rén zhī zhì
是 以 圣 人 之 治,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安民第三
不推崇贤能之才, 使人民不争名夺位;
关于老子与《道德经》
![关于老子与《道德经》](https://img.taocdn.com/s3/m/34a08f3ddd36a32d73758139.png)
老子与道德经一、老子的出生的历史背景: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那就是战乱纷飞,礼乐崩坏的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非常多的流派和学说,出现了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对这个时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给我们世人留下了一部智慧宝典,他独特的人格魅力留给了我们太多神秘色彩,那就是老子。
老子生活的年代虽然还是周朝一统天下,但各诸侯国非常强大,经常发生战争,中央王朝根本没有办法控制。
二、老子其人:老子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被誉为中国哲学之父,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历史上有过很多关于老子的传说,众说纷纭,充满了传奇和神秘色彩,历史上最早对老子写传的是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收录在《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全文不长,稍后一一摘录探讨。
老子的传说很多,他的出生,留书,化胡说,还有寿命,都有传说,传说老子一生下来,就白胡子,白头发,有娘胎里就呆了八十年,这个比较不靠谱,老子留下道德经,也是传说,西汉刘向在《列仙传》对老子西行的故事记载得很有传奇色彩。
一天早上函谷关守吏尹喜起来望气,看到关内一股紫气正从东边飘来。
尹喜看到紫气东来之后,知道今天必定有圣人从这里经过,于是就在那里等着。
果然他看见老子骑着一匹青牛慢慢地走来。
尹喜既然已经知道他是圣人,就决不肯轻易放他过去。
他问:“请问您要到哪儿去?”老子说:“我要出关,请你放行。
”他说:“您是不是老子啊?中原再找不到学问像您这样的人了,您必须把平生的学问、著作都留下,要不然我不放您出关。
”老子没办法,只好停下来为尹喜写书。
尹喜请老子写书,否则不给他过关,就这样老子写了《道德经》八十一章,然后骑着青牛向西域去了,这就是关于《道德经》成书的传说。
老子的年龄,也有许多传说,而《史记》中记载的也很模糊:“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中华书局版),建议收藏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中华书局版),建议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1bb2ba18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09.png)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中华书局版),建议收藏2022-03-14 20:40《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经》。
《道德经》的作者,是春秋末期的哲学家老子。
《史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生卒年不可详考,大约生于公元前580年,死于公元前500年。
老子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孔子三十多岁时,曾专程向老子请教有关礼制的问题。
后来孔子在自己弟子面前,赞叹老子就像“乘风云而上天”的龙一样,因此后人又称老子为“犹龙”。
《道德经》不仅是传统文化中鼎立三足之一的道家(包括道教)代表作,还被尊为诸子之首。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哲学、政治、军事、教育、人生处世等各方面的智慧,对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道德经》全文中华书局三全本2021版上篇道经【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ì),功成而弗(fú)居。
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zhì)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zhàn)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与《老子》到底是不是同一本书?
![《道德经》与《老子》到底是不是同一本书?](https://img.taocdn.com/s3/m/ad72f00a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79.png)
《道德经》与《老子》到底是不是同一本书?
严格的说《道德经》与《老子》并不是同一本书。
《老子》是指在历史上,由老子在出函谷关之前写的那些文,这个《老子》的概念用来表示最为原本意义上的老子的思想,但是,作为完整的实体文本的《老子》,现实中已经没有了。
而现在通行本《道德经》是三国曹魏王弼所标注的,这其中很多内容都是王弼的理解,而非《老子》的本来内涵。
而且,根据对《郭店楚竹书老子》的解读来看,老子写作《老子》的时候,所用的字义有很大一部分是甲骨文的字义。
而且写作的文法与后世也不相同,以表象为主,后世的文法是以表意为主。
而王弼版《道德经》的字义都与现代汉字字义相同,文法也是后世的文法。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不能把《道德经》与《老子》看做是同一本书。
历史上,研究老子的人都在努力还原《老子》,包括王弼。
更多【心智系统转换】的内容请阅读心智玩家头条号的文章,
用甲骨文字义解读《道德经》正在连载中。
欢迎关注心智玩家,揭秘重叠结构世界、还原中华源头文化、
体验心智系统转换。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文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38ebb29b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bd.png)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我们现在所说的 老子 和 道德经 是同一本书吗
![我们现在所说的 老子 和 道德经 是同一本书吗](https://img.taocdn.com/s3/m/7d08876a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6e.png)
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与中国近现代文教界代表人物厉麟似等并称“影响中国历史的十位
教育大家”。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 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参考资料:道德经(国学经典全注全译)
《道德经(国学经典全注全译)》是2016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老子。
参考资料:老子道德经
《老子》作者王玉孝、司惠国、张爱军、金林生,是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08年1月1日出版 的图书。
感谢观看
参考资料:道德经(双语版)
《道德经(双语版)》是由2019年12月中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参考资料:老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老子(中小学生必读丛书)》2010年北京新华先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版,作者(春秋)老聃, 译者李泽伟。
参考资料:老子/国学掌上诵读本(第2辑)
《老子/国学掌上诵读本(第2辑)》是2018年8月1日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 张庆利。
我们现在所说的《老子》和 《道德经》是同一本书吗
名词解释:道德经
《道德经》是2021年岳麓书社出版的图书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 对许多问题混沌未解。 生卒年
不详,据《史记》等多部古籍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的陈国苦县人(今河南省鹿邑县)
,
在老子去世后,苦县又属于战国楚国和汉朝楚国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 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 著作之一。
关于老子与《道德经》
![关于老子与《道德经》](https://img.taocdn.com/s3/m/34a08f3ddd36a32d73758139.png)
老子与道德经一、老子的出生的历史背景: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那就是战乱纷飞,礼乐崩坏的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非常多的流派和学说,出现了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对这个时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给我们世人留下了一部智慧宝典,他独特的人格魅力留给了我们太多神秘色彩,那就是老子。
老子生活的年代虽然还是周朝一统天下,但各诸侯国非常强大,经常发生战争,中央王朝根本没有办法控制。
二、老子其人:老子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被誉为中国哲学之父,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历史上有过很多关于老子的传说,众说纷纭,充满了传奇和神秘色彩,历史上最早对老子写传的是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收录在《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全文不长,稍后一一摘录探讨。
老子的传说很多,他的出生,留书,化胡说,还有寿命,都有传说,传说老子一生下来,就白胡子,白头发,有娘胎里就呆了八十年,这个比较不靠谱,老子留下道德经,也是传说,西汉刘向在《列仙传》对老子西行的故事记载得很有传奇色彩。
一天早上函谷关守吏尹喜起来望气,看到关内一股紫气正从东边飘来。
尹喜看到紫气东来之后,知道今天必定有圣人从这里经过,于是就在那里等着。
果然他看见老子骑着一匹青牛慢慢地走来。
尹喜既然已经知道他是圣人,就决不肯轻易放他过去。
他问:“请问您要到哪儿去?”老子说:“我要出关,请你放行。
”他说:“您是不是老子啊?中原再找不到学问像您这样的人了,您必须把平生的学问、著作都留下,要不然我不放您出关。
”老子没办法,只好停下来为尹喜写书。
尹喜请老子写书,否则不给他过关,就这样老子写了《道德经》八十一章,然后骑着青牛向西域去了,这就是关于《道德经》成书的传说。
老子的年龄,也有许多传说,而《史记》中记载的也很模糊:“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模块三:国学经典3- 3老子与道德经尚学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散文史、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学术史。
主要著作有:《庄子》(春风文艺出版社),《道家思想与汉魏文学》,《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合著)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合著),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一、老子和他的“道”老子与道德经的名字是一致的:书中分道经与德经,因而《老子》也称《道德经》。
(一)老子的生平〈庄子〉就讲到老子,最多记载的是〈史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里人也(河南陈县),姓李氏,名耳,字耽,周守藏室之史(掌管书记官)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无为自隐为务。
居周久已,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修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史记.老子列传》(二)关于《老子》一书疑问:上个世纪的学者发现书里有些问题,有人说这书里有些思想只有战国才能提出,因为里面有的思想在抨击仁义的思想,而仁义思想是春秋末年孔子提出仁义思想,也只有有了仁义这一思想才提供一个靶子;还有学者认为老子这个人应是春秋时期,而书是战国时期的;还有人书均战国时期、人书均春秋时期。
庄子认为老子古之博大真人,这说明老子是春秋末年的人是没有问题的。
老子这本书也应该是司马迁在史记说的是老子写成的,但后人又陆续向里边添加内容。
原始的《老子》,20世纪九十年代发现湖北荆门郭店竹简可以作证,这书与今天的有较大差距,她没有对仁义进行抨击。
专家认为这是原著。
在后来经后人改造,如周太史儋添加了许多内容,也有人认为是老莱子写成,是不对的帛书《老子》——长沙马王堆与今天有些相同——在王弼注本开始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老子。
(三)老子的“道”道家:因老子提出道这一概念,所以形成了道家。
什么是道?在古代“道”即是人走的路——引申为做事情的途径方法,再引申为人的信念理想也为道。
老子所说的道与上不同,是一个哲学概念,是宇宙的本根,万物的起点,人的父母,植物的根。
老子所说的道是指宇宙的本根,万物得以生长发展的的本根、总依据、总根源。
万事万物怎样产生的,产生后又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有条不紊的循环,春夏秋冬不变。
是谁在操纵、安排,一点不乱,老子认为就是道,原先人们认为是神是天。
〈老子〉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真实客观存在)。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精微的东西,对万物产生作用,使天地有条不紊的运转);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开端)。
吾何以知众甫之壮哉!以此。
〈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独立),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任何物都在改,大海变桑田,高山崩塌变平原,人一天一变)。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人法(效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运行规律是自然,自然是哲学概念,是非人为非外力影响的,她什么也不做,不像神主宰着人类。
记世间都是自然运行的)。
世间一切都是自然形成的,都是按照自然规律运行。
道是宇宙的本根和基本法则,它先于天地耳生,浑然而成,恍惚无形,却有独立存在,永不消失,循环运行,永无止息。
道的两大特点:道法自然,反者道之动。
第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这一概念的出现,打破了神创造和支配万物的传统说法以及天道有知的迷信思想,是思想史上的重大进步,同时它也反映了先秦时期人们抽象思辨能力的极大提高。
《老子》的产生是人类史上一件大事,在老子之前,人们用神来解释,认为神支配着一切,到春秋时期,人们思想大发展,崇尚自然,因而产生了道家思想,这一思想运用到治理国家和规划人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老子与管理之道(一)无为之治是最理想的状态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三十七章)其政闷闷(糊涂,不聪明,不有所作为),其民淳淳(民风淳朴);其政察察(明察秋毫),其民缺缺(缺陷)……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和山,不折腾,楞角不锋利),廉而不刿(有刀刃,但割不伤人),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五十八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让老百姓保持淳朴民风,不自作聪明,没有知识、心机)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奸诈)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六十五章)如过马路,有的国家公民自觉遵守交通秩序,红灯停,无论早上晚上、甚至半夜,对面没车,仍停在那儿,看似傻,这是民治。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七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第七十五章)(管子曰: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天下多忌讳(法令条文,规定,这也不准做,那也限制,文革期间养鸡养猪都有限制),而民弥(更)贫……法令滋彰(愈多),盗贼多有。
”(第五十七章)“太上(最好的领导),不知有之(好像春夏秋冬的变换,自然而然,百姓不知谁是领导),其次,亲而誊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百姓不相信领导,是因为领导有令人不相信的地方。
悠兮其贵言。
工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十七章)——去掉繁琐的规则,解除束缚,不要强加干预,任其自由发展。
为人才的成长和成功创造宽松环境。
培养孩子是这样,不要喋喋不休,孩子在学者面前很不自在,无法自由发展。
——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让人各展其才。
顺其自然,发挥其特长。
不要对孩子太喋喋不休,使孩子无所适从。
(故事:一公司内有吹毛求疵者、杞人忧天者、游荡交际者,领导认为三人无用便解聘之,另一个公司雇了他们,让第一个人干质检,第二个负责安全,第三人负责营销结果各展其才、创造出成绩。
这就是善于顺其自然、用人之长,不要限制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减少自己主观上的成见)。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四十八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无唯弗居,是以不去(正因不居功自傲,所以不被罢官)。
(二章)不尚贤,使民不争(没有竞争失去动力,但无端竞争则损耗社会财富,,如个别人的跳槽,从宏观方面造成损失和矛盾),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心实了就不能再接受正确的东西),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三章)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保留着古代风俗小农经济的社会: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楫,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不符合人类发展的趋势,文明是不断进步的,没有领导、没有管理、没有苛捐杂税。
但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观点)。
(二)运用事物发展的规律而治之老子提出了很多带有辩证因素的观点。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第二章)(事物的两个方面应和谐的同一在一起)“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第五十八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第四十一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四十五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博者不知。
”(本质与表象的关系,战国时期的赵国的赵括,国君想任他为大将领兵拒秦兵,他母亲面见国君说:他表面上像父亲,但都是纸上谈兵,做事不扎实、言过其实,如果你任他为将,请求仗打败后不要连累我们家人。
果然赵括被任命大将后被秦军战败,赵国四十万军队被秦军活埋)。
(八十一章)三、老子的人生之道(一)淳朴的婴儿人格知其雄(胜利、强壮),守其雌(据于下位,柔弱一方,代表着有希望、生命力的一方),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光荣、阳光),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纯朴)。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刚生下的孩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玃鸟不搏。
股弱盘(筋)柔而握固(小手握得紧)……(赤子常哭而嗓不哑,是因为不知悲伤之事;不知男女之事小鸡却常翘起是因为生命力旺盛。
赤子无知无欲,保持着最纯朴状态。
)见(表现)素(本色的丝)抱朴(朴素),少私寡欲。
(第十九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爽湿,错误;味觉发生变化),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行为出现过失)。
(十二章)罪莫大于柯欲(追求欲望,欲望太多,贪污腐败者不就因此吗),祸莫大于不知足,咎(犯罪,灾祸)莫大于欲得(贪婪,总不满足,想各种办法谋私利,精神处于亢奋之中,身体也因此受影响,如四十岁之前用命换钱,四十岁后用钱换命),故知足之足(知足带来的满足,内心的知足,不要太多的欲望)恒足矣。
(四十六章)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忘记自己),吾有何患?(陶源明,守拙归田园。
崇尚自然,不愿受束缚,所以不做官。
几间草屋,十几亩地,不富裕,但自由,它克服了各种欲望。
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终得真自然。
若欲望太强最后不进监狱就进医院,淡泊宁静,种地、读书。
此中有真意,无我之境,我与物在精神上达到合一的境界,最快乐境界。
首先是忘记各种功名利禄,最后连我都忘记。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全猪全羊的宴会),如春登台。
我独泊(让心停下来,让内心的各种欲望杂念都停下来,内心如死水一潭)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很小的婴儿,不是小孩)。
傫傫(疲惫涣散,垂头丧气,找不到归宿)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茫然,愚人)。
我愚人之心也哉!(有的人心眼多,有的人看上去目光呆滞,但其中有大智慧的,因为他不关注常人所关注的常事,而关注着沉浸在自己的深刻问题的思考之中、自己的内心世界之中)俗人昭昭(明白),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明察秋毫),我独闷闷(糊涂)。
众人皆有以(凭借,有家庭背景,有朋友,聪明),而我独顽且弊(榆木脑袋)。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天地,大道,在表面上显得像个愚人,但大智若愚,与众人不同,他是有意与众人不同,众人是小智、小巧)。
(二十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变化莫测,不直接表达),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做事)兮若冬涉川(谨慎);犹(犹豫)兮若畏四邻;俨(严肃,恭敬)兮其若客;涣(涣散)乎其若凌(冰)释(冰与水的状态);敦兮其若朴;旷(空旷)兮其若谷;混(混世)兮其若浊(混水看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