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视域下跨文化翻译的现实困境与出路
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翻译的困惑、目的与对策
、
文学 出版 “ 走 出去”面临的翻译 困惑
中国文学 出版 “ 走 出去”中的翻 译首先面 临 的是
样, 可 以引起直 接 速效 的反应 ; 能够左 右人们 的态 度
和意见 , 甚 至直 接支 配他们 的行动 , 受 众只会 消极被
动地 等待 和接受媒 介所灌输 的各种思想与知识 , 对 大
众 传媒提 供 的信息产生大 致相 同的反应 。 中国文学 出
: 化与语 言差 异方面 的传 播 困惑 。 由于世界 各 国所 处
口 编 辑 与策划
版“ 走出去” 过程 中的翻译 行为在 此前 很多年就 深 受
“ 魔 弹论 ” 所害 , 中国文学 出版 的传播 和翻译 组织 者 主观上认 为他们输出到国际受众 那里 的东西会被毫无 保 留地接受 , 即他们传播什么, 国外受众就接受什么,
其 根本 还在 于 内容 的被 接受 , 这 就 要 依赖 翻 译 的力 量, 并 需要 中国文学作 品的翻译 者拥有对跨 文化 的理
对 外推广计 划 ”的基 础上 于2 0 0 9 年 推 出了 “ 中国文化 著 作 翻译 出版 工程 ”, 旨在 采 取 政府 资助 、 联合 翻译
出版 、 商业运作 发行 的方式资助 书稿 的翻译 和全球 推 广’ 把 中国文化 推 向世界。 但文化传播不只是靠工程 就 能推动 的, 最根本还 是要 有好 的 内容 和好 的翻译 。 不 解 决 当前 面临 的翻 译 困惑 , 就 谈不上翻译之 后 的中国
性 的作用, 也直 接影 响到 国际读者对 我国文学 出版 内 容 的熟悉 和接 纳程 度 。 就 目前的 中国文学 出版 “ 走 出 去”而言 , 有 许多 翻译 到国外 的东西让 国际读 者很 难
跨文化视域下英语翻译的障碍及优化策略研究
跨文化视域下英语翻译的障碍及优化策略研究摘要:本论文探讨了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常见的英语翻译障碍,并提出了一些优化策略,以改进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跨文化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还涉及到文化、社会和语境等多方面因素。
了解这些障碍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对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适应性至关重要。
关键词:跨文化视域下英语翻译的障碍及优化策略研究引言:英语翻译在全球化背景下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促进了信息的传递,还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然而,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障碍,这些障碍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还包括文化、社会和语境等多方面因素。
本论文将深入探讨这些障碍,并提出一些优化策略,以提高英语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一、英语翻译中的文化障碍2.1 语言差异语言之间的差异是最明显的翻译障碍之一。
不同语言拥有不同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这可能导致意义的损失或误解。
例如,某些文化中的表达方式在英语中可能无法完全传达,需要寻找等效的表达方式。
2.2 文化隐喻和象征文化中存在大量的隐喻和象征,这些隐喻和象征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
在翻译过程中,理解和传达这些文化元素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社会障碍3.1 社会礼仪和习惯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社会礼仪和习惯,这些差异在英语翻译中可能引发误解或冲突。
例如,某些行为在一个文化中可能被视为礼貌,但在另一个文化中可能被视为冒犯。
3.2 社会政治因素社会政治因素也可以影响翻译的结果。
例如,某些政治术语在不同文化和国家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因此需要特别小心处理,以避免政治敏感性问题。
语境障碍4.1 文本语境文本的语境对于正确理解和翻译至关重要。
有时,文本的背景信息可能在翻译中丢失或被误解,导致不准确的翻译。
4.2 语音和语调除了文字外,语音和语调也是跨文化翻译的重要因素。
不同文化中的语音和语调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这可能导致翻译的歧义。
二、优化策略5.1 文化敏感性培训翻译人员应该积极参与文化敏感性培训,这一培训旨在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目标文化的习惯、价值观和社会规范。
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出路
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出路跨文化传播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传播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跨文化传播中,往往会面临一些困境。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传播的困境和可能的出路。
语言差异是导致跨文化传播困境的一个主要因素。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语言障碍,使得不同文化的人们很难直接交流和理解对方的言语。
即使使用了翻译工具,也很难完全准确地传达信息。
这导致了信息的失真和误解,在跨文化传播中造成了困境。
价值观和文化差异也会导致跨文化传播的困境。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这使得他们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和理解存在差异。
在西方社会,个人主义被重视,而在一些东方文化中,集体主义更被看重。
这些差异会导致信息的解读不一致,造成传播的困境。
历史和政治背景也会对跨文化传播造成影响。
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历史和政治上的分歧和冲突,这会对文化的传播产生阻碍。
由于历史原因,某些国家对某些文化产品有偏见或敏感,不愿意接受。
这种情况会导致文化的传播受限,造成跨文化传播的困境。
那么,面对这些跨文化传播的困境,有哪些可能的出路呢?加强语言学习和翻译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学习和掌握对方的语言,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信息,减少语言障碍带来的困扰。
翻译人员的专业能力也需要不断提高,以准确地传达信息。
加强文化交流和理解也是解决跨文化传播困境的关键。
通过深入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行为和观点,减少误解和冲突。
文化交流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如交流访问、文化活动和互联网平台等。
积极促进历史和政治问题的解决,也有助于跨文化传播的顺利进行。
通过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缓解历史和政治问题的紧张局势,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借助新媒体技术也可以突破跨文化传播的困境。
现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方式。
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信息传递,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浅谈跨文化视角下英语翻译障碍及解决对策
知识文库 第06期24 浅谈跨文化视角下英语翻译障碍及解决对策张烨炜 牟雅韬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呈现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中国与外国的交流也逐渐频繁,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我国与其他各国友好交流中起着难以替代的枢纽作用。
但是由于汉语和英语间存在较大的语言差异以及表达习惯,所以如何有效掌握单词含义,进行英语翻译,就必须正确认识中西方间的文化差异,有效跨越翻译障碍。
本文基于此背景下,从以下几方面探讨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的障碍以及具体的转换策略。
1 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的障碍 1.1 地域环境与自然环境存在差异 由于中西方的地域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差异,势必会影响着文化发展,不同地域的文化具有特殊性,国家的历史沉淀也会形成特殊的文化传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方的地域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势必会有所创新,但是仍然传承传统文化精神与内涵。
由此可以看出,在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是对人们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与促进作用,传统习惯与地方名形成了地域差异,翻译者掌握国家的风俗与习惯,在翻译时也应当生动形象的展示出该国的特点性内涵。
环境因素使国家间的地域文化有着各自的特殊性,所以翻译者必须要站在国家角度去审视另一个国家的思维以及文化,根据地域以及自然环境文化进行差异化翻译,才能够确保英语翻译效果。
1.2 社会背景、历史有所差异 国家的社会历史背景具有特殊性,历史对于国家以及人民而言都是难以替代的,且具有极为重要的发展意义不同的人们以及国家对于同一事件会有多元化态度。
由于国家文化差异导致人们的语言行为也会有所不同。
分析历史发展的情况,我们能够看出中国相比较其他国家的历史背景以及社会背景有一定的差距。
例如中国历史上有皇帝专制制度由于封建思想的压迫,人们的思维受到束缚,与西方国家相比思想较为禁锢,思考问题也较为迟钝拘束,对于问题的思考,通常是由整体到局部,所以也会影响翻译者的英语翻译。
而西方国家的思维较为开放,通常是重视分散性思维习惯,将某件事物分散成若干个小部分,进行细致化研究,由此可以看出英语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国家的思维特点,结合具体的情况有效进行英汉转换,才能够确保翻译作品能够被人民群众接受。
跨文化视域下的英语翻译障碍及对策探究
2021年第09期97基础教育跨文化视域下的英语翻译障碍及对策探究吕玉明一、英语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意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不管是在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宣传中,还是在经济贸易往来中,英语翻译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英语翻译工作者来说,只掌握英语语法难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特别是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英语翻译,对其翻译的准确性、逻辑性及完整性有更高的要求。
一名优秀的英语翻译工作者,要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对其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剖析,并彰显出文化交际的语言表达特点。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内涵与体现语言表达方面的差异。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与英语国家形成了不同的语言体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
译者如果没有充分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内涵,就不会知道 hippy、cowboy 等词的真正含义,比如在“Thisfashion for long hair continued through the 1960sand 1970s, with Audrey Hepburn’s chic up-do givingway to the long, centre-parted hippy look.”这个句子中, “hippy”指的是“嬉皮士”(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青年颓废派,他们摈弃传统的生活、着装和行为方式,提倡和平与友爱,常蓄长发并吸毒)的代名词,译者如果不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识,就很难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同样的,译者如果没有充分了解中国文化,也就难以准确地翻译出“凤求凰”“空城计”等词汇。
其次是风俗习惯方面的差异,比如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传统风尚及礼仪等。
例如在饮食文化方面,中国人会相互敬酒、劝菜,以此表示热情款待,还会使用“招待不周、多多包涵”等敬语。
但是在西方宴会上,宾客聚餐的食物通过单盘独碟的形式摆放,由客人自取,主人在点评食物时,会直接表示“喜欢”或“不喜欢”。
“文化翻译”走出去(1)
“文化翻译”走出去提到“文化翻译”,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翻译什么,以及由谁翻译的问题。
既然是翻译,还要想翻译之后如何传播的问题,哪些因素会影响文化作品向外传播?“文化翻译”要想走出去,首先要有优秀的作品,其次是要有懂作品的译者,能够赋予作品二次生命,使其在国外也能够绽放异彩。
中国目前的文化贸易还处于“逆差”的状态,所以积极的翻译作品、向外推介成为文化输出的常态,但是文化传播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的“文化翻译”要想走出去也要顺应这一规律。
当然,规律之外也会有一些例外,中国网络文学在国外的流行就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向外传播中的一种例外,它不是靠政府组织,而是由民间自主翻译、自发传播的一种文学形态。
或许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文学打开中国“文化翻译”向外推广的新的道路。
“文化翻译”走出去要靠优秀的作品,优秀的译者。
莫言在2012年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打破了我国无法得诺贝尔奖的魔咒,也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懂得不是因为我们的作品不行,比不上国外的作品,也不是因为我们的国人不行,生产不出足以影响世界的作品。
莫言之所以能够得诺贝尔文学奖与他本人的作品深度以及充满魔幻色彩的风格密不可分,若不是其作品足够有魅力,有吸引力,也无法吸引译者的关注。
其次就是与莫言作品的翻译者葛浩文先生也有着极大的关联,葛浩文先生在翻译莫言作品的时候并不是完全遵循原著,而是对原著进行了“二次加工”。
葛浩文先生曾说:“作者是为中国人写作,而我是为外国人翻译,翻译是重新写作的过程”,正是由于其强烈的读者意识,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考虑读者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阅读偏好,才有了莫言作品在国外的传播以及最终获得诺贝尔奖这一激励人心的事件。
莫言作品在国外的成功传播为我们文化翻译以及文化翻译走出去提供了借鉴意义。
好的文学作品加优秀的译者是文学作品得以在国外传播的保障。
目前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可谓不多,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创作风格的多样保证了文学作品类型的丰富,这为我国文学作品向外推介提供了样品素材。
论中国文化外译的问题及策略.DOC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e strategy of "Going out",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for spreading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promoting soft power of Chinese cultu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ome issues over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needed to settle, such as the use of translation strategy, the cultivation of translation talen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translation industry, relevant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ha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facsimile of culture should be set as the translation standard, the cultivation of translation talents be diversified, the innovation of translation technology be completed and by marketing the translation activities and establishment of brands, culture translation undertakings be developedKeyword:Chinese culture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y; talent development; translation culture industry;Received: 2017-05-190引言屮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使得屮国文化外译在屮国文化对外传播过程屮的作用A 显,学者们围绕中国文化译介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宄。
浅谈跨文化视域下的中西文学比较与翻译论文
浅谈跨文化视域下的中西文学比较与翻译论文浅谈跨文化视域下的中西文学比较与翻译论文英国人类学家,被誉为“文化学之父”的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复合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一、中西文化差异(一)中西文化之外在差异。
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会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影响。
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主要特点,完备的宗法制度以及严密的专制制度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这种伦理政治的实质就是人治文化;而受具有契约观念传统的基督教的影响,加上长期的市场经济实践,在流动性较大的情况下,契约精神成为对人们行为进行规范与调节的必然手段,西方实行的是法治文化。
(二)中西文化之内在差异。
本尼迪克曾说:“一种文化就像一个人,或多或少有一种思想与行为的一致模式。
每一种文化之内,总有一些特别的,没必要为其他类型的社会分享的目的。
在对这些目的的服从过程中,每一民族越来越深入地强化着它的经验,并且与这些内驱力的紧迫性相适应,行为的异质项就会采取愈来愈一致的.形式。
”作为反抗中世纪神权文化的过程中兴起的思潮,西方人道主义把长期处于“神权”统治下的人的地位提升到神与自然之上的中心位置,强调人性、人的主体价值和人权、平等等个人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则围绕着人的社会存在而建立的,它既不可以与宗教与神灵的寄托,也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而是专注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与道德人格的完成。
西方文化之重心在科学宗教,中国文化之重心在道德艺术。
二、中西文化影响下的文学(一)西方文化下的西方文学。
作为西方文学的代表作,《荷马史诗》既是对历史的记录,具备神话传说意味。
《荷马史诗》呈现了早期英雄时代大幅全景,以整个希腊及其四周的汪洋大海为主要情节的背景,充分展现了自由主义的情景,并为日后希腊人甚至整个西方社会的道德观念立下了典范。
中国文化“走出去”:基于新时代翻译变革及对译者素质需求的思考
中国文化“走出去”:基于新时代翻译变革及对译者素质需求的思考近年来,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文化也逐渐“走出去”,成为世界各国民众关注的焦点。
在这一过程中,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桥梁和纽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新时代文化交流的背景下,翻译也迎来了一系列变革和挑战,译者素质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本文将从新时代翻译变革和对译者素质的需求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新时代翻译变革在新时代,中国文化“走出去”已成为一个趋势,这对翻译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就需要更多优秀的译者与翻译作品,涉及范围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不再局限于文学作品,还包括政治、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
译者需要具备更加全面的知识背景和语言能力,能够在不同领域中翻译出高质量的作品,以满足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需求。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交流的速度和广度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时效性和适应性,能够抓住时机,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同时对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习惯有一定了解,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改动,使翻译作品更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
新媒体时代对翻译提出了新的挑战。
互联网的兴起使信息传播更加迅速,翻译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国际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也需要通过翻译来进行传播。
这就要求译者具备更强的信息搜集和理解能力,能够迅速掌握并理解各种信息,在短时间内完成翻译工作,保证信息及时传递。
二、对译者素质的需求在新时代,翻译工作的需求并不仅限于语言文学方面,更需要译者在广泛的领域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
其一,译者应该具备丰富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习俗和社会背景,能够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进行深入理解,并做出合理的调整和翻译。
其二,译者需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能够迅速了解并理解各种信息,为翻译工作提供支持。
其三,译者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能够用流畅准确的语言进行翻译,充分表达原文的含义和情感,使译文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文化视角下常见的英汉互译问题及对策
人文天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翻译工作者把翻译看做一种文化交流活动,译者要考虑的不仅是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语言思维的转换和文化差异的适应。
可见,英汉互译的过程中要合理运用文化差异的视角,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英汉互译问题及对策。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常以语言为形式。
思维和语言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思维对语言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思维的共性是英汉翻译的基础。
迥然不同的自然、社会条件使人们在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上自然不同,影响译者翻译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比如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被描述为“辩证的”、“具体的”、“主观的”和“模糊的”,而西方民族的思维被描述为“分析的”、“抽象的”、“客观的”、“精确的”。
语言是包含在思维形式中的,因此在文化差异的前提下,思维方式应作为英汉互译优先考虑的问题。
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也是思维方式的变换。
二、价值观念的差异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环境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左右着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与表达。
影响人们价值观念形成的因素主要有:民族心理意识、历史习俗、宗教文化等特征。
1.民族心理意识差异个人价值至上是西方文化的特点,英语中有不少表现个人进取、个人力量、个人意志的词语,如:“Y ou have t o blow your ow n horn”(应吹自己的号角)。
中国崇尚社团价值至上、无我精神。
如:“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大公无私”。
群体取向使中国人性格内向、含蓄,不愿引人注目,因而产生了“树大招风,人大惹议”等说法。
人们在特定的文化体系中生活,一言一行无不受该文化模式的制约,许多活动是在潜意识支配下进行的。
2.历史文化的差异历史文化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成一体。
而西方文化的主源则是古希腊、古罗马神话和《圣经》。
每个国家的历史都会给后人带来无尽的回忆和启示,这种领悟也反映在语言中。
浅论关于文化视域下的翻译
浅论关于文化视域下的翻译论文摘要:本文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分析了文化和翻译的关系,阐述了文化翻译理论的发展,提出译者应在翻译实践中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文化;翻译;文化翻译理论;文化意识一、引言作为文化传递的载体,翻译活动在人类走过的几个世纪中可谓影响深远。
I·A·理查兹曾于1953年提出,翻译很可能是世界史上最为复杂的一种活动。
翻译是两种语言沟通的桥梁,主要任务是在目的语(TargetText)中再现源语(OriginalText)的思想内容,也就是文化信息在传递中的解码和重新编码的活动,以达到跨文化的社会交际、传递的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的特殊文化活动,“翻译从来就不是在真空中产生的”。
当今世界科技、经济和信息网络的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态势渐趋明晰,翻译的文化功用日益彰显,语际翻译必然是文化翻译。
翻译研究需要“客观地考察译文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动因,分析研究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对翻译策略和方法的制约,以及译着对接受文化产生的影响”。
二、文化的范畴在我们试图探讨翻译和文化这一主题之前,首先我们来定义一下文化这个概念。
文化无疑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它有着丰富的内容。
文化人类学之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认为:“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
根据《辞海》的解释,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它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
萨莫瓦(Samovar)也认为,文化是-个民族知识、经验、信仰、价值、态度、等级、宗教以及时空观念的总合。
文化具有一贯性、持久性,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风俗习惯、服饰礼仪、婚丧庆典、节日禁忌等等。
中国文化“走出去”:基于新时代翻译变革及对译者素质需求的思考
中国文化“走出去”:基于新时代翻译变革及对译者素质需求的思考一、新时代翻译的背景与特点在新时代的中国,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国家软实力的日益增强,中国文化的走出去已成为必然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古代先贤的思想与智慧对世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加强对外翻译工作成为中国文化走向国际的重要一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外交流也愈加频繁,对多语种翻译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作品时更加注重对目标语言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把握,以便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的魅力。
新时代翻译的另一特点是多样性。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外交流的形式和范畴也逐渐扩大,涉及面愈加广泛。
这就要求译者具备丰富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认知水平,能够在不同领域内进行交流与合作。
对译者素质的要求也更加全面和多元。
二、对译者素质的新需求1. 语言能力译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
一个优秀的译者应当精通至少两种语言,并且能够准确理解源语言的表达,同时灵活运用目标语的表达方式,使译文在语言层面上更加贴近原意。
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要求译者能够用地道的语言表达中国文化的特点和内涵,使其更好地为海外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2. 跨文化交流能力除了语言能力,译者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由于中外文化差异较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能够准确把握不同文化的内涵和传统,以便更好地体现原作品的文化价值。
译者还需要适应不同文化环境的要求,具备较强的文化适应能力,使得译作不仅在语言上贴合原著,更能在文化上赢得目标读者的认同。
3. 学识水平译者应当具备较高的学识水平,对不同领域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中国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译者应当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对相关作品进行翻译和传播。
对于文学作品,译者不仅需要理解其语言和表达形式,更需要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意义,使得译文更具有传播价值。
4. 创新意识随着新时代的变化和翻译活动的日益增多,译者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跨文化视角下英语翻译障碍及对策
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 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36期外语·外文跨文化交际在法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张悦(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300350)【摘要】语言和社会文化有密切的联系,在进行外语教学时,教师需要注重国外社会文化的介绍,有效应用跨文化交际。
基于此,本文从跨文化交际在法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入手,阐述了跨文化交际的有效应用对策,法语教师需要注重中法文化差异,创设文化教学语境,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其法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法语教学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H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6-0115-02跨文化视角下英语翻译障碍及对策张辂(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摘要】为保证英语翻译水平不断提高,需要重视跨文化背景,要不断探索有效的翻译策略,从而才能突破翻译障碍,保证翻译质量。
本文基于此跨文化视角,对英语翻译策略进行积极分析。
【关键词】跨文化视角英语翻译对策【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6-0115-01引言从实际分析,对英语进行翻译的过程,就是在将英语和汉语进行跨文化视角下的整合。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英语翻译水平不断提高,需要积极对跨文化视角下英语翻译障碍的体现进行研究,同时也要掌握有效的翻译技巧,以不断提高翻译水平。
1.跨文化视角下英语翻译障碍的体现对此首先要从自然环境要素进行探讨,中西方国家具有相差甚远的地域环境、自然条件等,不同的环境营造出的地域文化各具特色。
地域文化的特殊含义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其文化内涵独具地域特性,其是劳动人民长期生活中总结出的智慧结晶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人类发展前进的重要因素。
地域文化主要是受传统文化与民族风俗等影响,因此地域文化在发展中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形成过程具有独特性。
人们生长生活中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因此对相同的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认知。
“文化自觉”与跨文化翻译探析
2 1年9 0 1 月
长春理工大 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 u n l f h n c u nv r t f ce c dT c n lg { o il ce c s dt n) o r a o C a g h nU ies yo S i ea e h oo y S c in e i o i n n aS E i
[ 中图 分 类 号 ] H3 59 1. [ 献标识码] A 文
[ 作者简介 ] 刘灵( 9 5 )女 , 17 一 , 本科 , 讲师 , 究方向为英语教 学及语 言学。 研
随 着 文 化交 流频 率 的 增加 , 代 汉 语 中 出 现许 多英 语 外 现 来 词 , 的 以音译 、 有 直译 、 译 加 寓 意形 式 出现 , 如 “ 音 例 比萨 饼 ’ 、
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 中的多元文化的世 界里确立 自己的 位置 , 经过 自主的适应 , 和其他文化一起 , 取长补短 , 同建立 共
一
‘ 果胍’ ‘ 代” “ 章 ’圣 、 、酷脉” “ 口秀” ‘ 、脱 、‘ 粉丝” “ 、 派对” “ 、 因特 网” ‘ 客” ‘ 妹儿” 等等 ; 、博 、伊 , 还有 的就是 直接 拿来 , 如 , 例 最 i n的游戏 , co 的发型 , 最 ol 某人 o e 了, v r 等等 ; 现代汉语 吸收 外来词越来越倾 向于保 留异域 文化特 色 , 汉语 的纯 洁度越来 越 低了 。文化间交往带来 文化 和语 言的变异往往是 双向的 ,
度全面考量 自己的文化 ,自觉地将 自己的翻译活动与本 民族 文化的发展历程相结合 ;3具有正确 的文化立场 , () 坚持 自我 , 反对霸权 , 以平等 、 和谐为处世原则 , 翻译活动服务于多元 使
从跨文化视角看英语翻译障碍与对策
2021年第07期356教学管理从跨文化视角看英语翻译障碍与对策牛佳怡文化背景和用语习惯的差异性,都会导致英语与汉语在说话方式、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
从客观层面来看,英语翻译过程实际上是跨文化视角下英语与汉语的整合过程,翻译者在进行英汉互译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还要了解英汉的文化思维方式,如此才可能给最大限度地提升翻译质量。
目前,我们国家的跨文化英语翻译尚在起步阶段,广大英语翻译者要认清现实,持续努力。
1跨文化视角下英语翻译障碍的体现1.1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地域、自然环境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孕育出不同的地域文化,且具有明显差异特征。
所谓地域文化,就是在特定区域内形成的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是一种带有传统性质的文化,对人类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地域文化主要由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两大部分组成,其在形成过程中存在十分显著的稳定性与独特性。
第一,环境不同,人们对同等事物的认知也会存在差异。
所以有效降低环境因素对实际翻译工作造成的较大影响,翻译者在翻译时必须先对这些因素进行充分了解,提升翻译质量。
1.2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历史背景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不同国家,其发展历程也有所不同,这就会导致人们对同等事物产生不同的解读方式。
以及处理事务的方法。
社会历史的不同不仅会影响文化,还会让各国的语言变得更加丰富。
与西方国家相比,国人更加重视问题的综合性,在探知新知识的时候,也多从整体上来把握。
但西方国家则存在一定差异,他们在看待事物时,习惯从局部出发,从局部延伸到整体。
这种差异我们可以从书写方式上明显得出结论,国人在书写时习惯先写较大单位,然后再逐渐扩散至小单位,但外国书写方式恰好与我们相反,他们通常采用由小及大的方式。
因此英语翻译者一定要充分掌握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
1.3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文化背景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一般来说,西方人都比较主动,而国人比较含蓄。
例如,在夸奖一个人长得漂亮的时候,西方人会礼貌地道谢,但是如果国人在面对这样的称赞时,他们就会用哪里哪里相对较客气的话语。
跨文化视角下英语翻译的障碍及对策研究
跨文化视角下英语翻译的障碍及对策研究【摘要】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正向国际化方向发展,与国外的交往日益密切,而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上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语言,在我们国家与国外的友谊交往中扮演着不可取代的重要角色。
然而,因为汉语与英语之间有着很大的语言差别和表达方式,因此要想更好地理解词汇的意思,更好地完成英语的翻译工作,就需要对中西之间的文化差别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并能有效地克服翻译上的困难。
【关键词】跨文化、英语翻译、对策【正文】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也变得越来越紧密。
然而,由于受各种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人们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些语言交流障碍。
尤其是在用英语进行交际时,由于书写形式和语言交际方法的不同,使其精确度和高效性难以得到充分体现。
从逻辑上讲,译者在对有关材料进行翻译时,除了要把英语转换成中文外,还要把句子和词汇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让读者了解原文的意思。
一、跨文化视角下英语翻译的障碍2.1中西方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各国、各区域的发展历史不尽相同,所形成的文化背景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运用英语进行译文时,就会造成译文准确性上的困难。
英语的翻译工作并不局限于本国,而是涉及到更广泛的国际性交际,有些时候甚至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打交道。
由于中美两国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文化差异,一些语言表达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词汇运用、句子表达方式、语言逻辑等等。
译者若不能很好地理解另一种语言的文化,就很可能导致其在正确的理解上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到译文的质量。
2.2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而造成的英语译文困难由于受到自然环境、民族风俗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各个国家的区域文化既有自己的特色,又有一定的稳定性。
中国民族与国外民族长久以来所处的自然环境、所处的区域文化都是迥异的,因此在历史的流逝与积淀下,区域文化在继承、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正朝着不同的方向进行着。
由于受不同地区的文化的影响,人们对同样的一件事物会有不同的认知,从而造成了生活习俗的差异,并在语言的使用上出现了差别。
跨文化视角下英语翻译障碍及对策
2020年第04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指五个方面融为一体;“一”并非数词,把“一体”理解为形容词“整体的、一体的”意思。
3.2去掉数字减译根据所要表达的内涵意义和英汉词性表达的差异,数字缩略语的翻译可以将数字全部或者部分去掉、甚至可以将其转换为其他的数字形式,以求表情达意。
如:例7:“两不愁三保障”译为:The basic living needs of rural poor popu-lations are met and that such people have access to compulsory education ,basic medical services ,and housing.此缩略语翻译为不含数字的句子。
其中“the basic needs ”为老百姓所说的吃不愁、穿不愁,此所谓“两不愁”。
例8:“三去一降一补”:简译为“the five priority tasks ”。
此缩略词早在2015年就被提出,外国媒体已经比较熟知,近几年往往采用简单译法。
“去”、“降”、“补”在英文中不易找到与之对应的名词形式用来简易的表达数字缩略词的意义,因此将三个动词合并为五项任务。
再根据其具体意义增加“priority ”译为“five priority tasks ”。
例9:“四大板块”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the eastern ,central ,west-ern ,and northeastern regions 。
直接将数字去掉,将四部分内容具体描述,既不失简练,又能诠释准确。
类似的高度概括的词语切不可望文生义,需要调查研究才能做到准确翻译。
例10:“三农”: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2017年《报告》英译);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rural residents (2018年《报告》英译)。
跨文化视角下英语翻译障碍及对策研究
跨文化视角下英语翻译障碍及对策研究代芳芳【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00)009【总页数】2页(P137-137)【关键词】跨文化; 英语翻译; 障碍; 对策【作者】代芳芳【作者单位】[1]贵州医科大学贵州贵阳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因不同国家社会文化背景存在巨大的差异,使得英语和汉语在文字表达上、语言沟通上都存在一定的障碍。
从更理性的角度来说的话,翻译人员在对相关文学、文献等作品进行翻译时,在将英语转化成中文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一个词汇、一个句子的直译,还要对其不同文化进行整合。
使翻译的内容,既能使读者更好地进行理解,还要确保其能更原汁原味地表达出文章的精髓,这才是一个合理翻译人才应具备的水平。
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部分工作人员不懂得如何合理地进行跨文化的语言传输,使其翻译工作不能获得预期的目标。
一、跨文化视角下,英语翻译存在的障碍1.中国与西方国家地域、文化存在差距语言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与文化具有密切的关联。
翻译工作人员在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等进行翻译时,会因地域差异等因素,给翻译工作带来一定的障碍。
在相关作品翻译过程中,并不是想象中的只是简单地对语言进行转换,还要充分考虑其内容中隐含的文化内涵等。
不同的地域,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背景。
从而会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和观点,使不同的国家在文化交流与互鉴过程中,造成诸多的难题。
而跨文化背景下,翻译者在进行翻译过程中,也深受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给其工作带来一定的障碍。
他们在对作品进行翻译时,利用自身的专业技能对其进行语言转换时,虽然对句子进行了翻译,但纵观整个文章并为完全表达其精髓。
大多数情况下,翻译人员为了本土受众能更好地了解其内容,而忽略了不同文化合理整合,降低了原文的韵味。
2. 中国与西方国家历史背景存在差异不同的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存在不同的社会变迁,导致其历史背景等形成巨大的差异。
跨文化视角下英语翻译障碍及对策研究
ENGLISH ON CAMPUS2022年22期总第618期跨文化视角下英语翻译障碍及对策研究摘 要:在世界语言体系中,英语作为通用语言之一,具备着非常广阔的使用空间,由此也推动英语翻译行业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国家和国家之间,除了经济、政治上存在不同,在文化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差错和障碍,致使交流双方产生误解。
翻译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注重文化差异性,明确各国的文化差异性,获取更多实用的翻译技巧,改善跨文化交流效率和交流质量。
基于此,本文从跨文化这一角度,对英语翻译的障碍和解决对策进行探讨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跨文化;英语翻译;翻译障碍;对策作者简介:马燕(1984.01-)女,广西合浦人,梧州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马 燕世界各国文化背景以及在语言表达体系上的差异性,致使在翻译的过程中会出现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而基于客观层次展开分析,对英语进行翻译,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跨越文化的壁垒,对汉语和英语进行进一步地深入融合,翻译工作人员在对英语和汉语紧进行互译时,除了需要注意翻译方式之外,还需要明确英语和汉语的不同思维逻辑方式、文化表达方式,这样才能够促使翻译质量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现阶段,我国的跨文化语言翻译仍处于初始发展阶段,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相关的翻译工作者需要了解实际发展状况,并在翻译工作上持续努力,获得更为可观的翻译成果,推动文化交流质量提升。
一、跨文化视角概述(一)跨文化的定义伴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逐步演化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与此同时,跨文化交际这一理念也开始逐渐普及,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关注。
跨文化视角,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基于不同国家民族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背景,对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与此同时,在实践交往沟通过程中,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和对文化的认可。
所有的国家和民族,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都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主要体现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文化形式的差异性上。
跨文化视角下英语翻译障碍及对策分析
跨文化视角下英语翻译障碍及对策分析
傅凌
【期刊名称】《黑河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08)010
【摘要】英语翻译作为一种在不同思维模式和文化背景影响下的语言转换方式,不仅要求翻译者对英语语言的表达内容进行具体准确的呈现,还要求翻译者充分结合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思维模式,确保英语与汉语之间的转化变得更加本土化.这就要求在英语翻译过程中,必须从不同的文化背景出发,并且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加以了解和考虑,只有这样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才会更加准确、快速.
【总页数】2页(P130-131)
【作者】傅凌
【作者单位】浙江旅游学院外语系,浙江杭州 3112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跨文化视角下英语翻译障碍及对策分析 [J], 王小睿
2.跨文化视角下英语翻译障碍及对策研究 [J], 代芳芳
3.跨文化视角下英语翻译障碍及对策研究 [J], 代芳芳
4.跨文化视角下英语翻译障碍及对策 [J], 李晓婕
5.跨文化视角下英语翻译障碍及对策分析 [J], 王小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随着当前中西方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跨文化翻译已然成为时代发展的现实诉求。
翻译活动作为不同文化之间的重要交流与传播媒介,译者的语言理解和文化自觉意识是成功翻译的核心所在。
翻译活动是不同语言文本之间的相互转换过程,本质上就是要对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碰撞进行有效调解并求得高度融合。
因此,翻译活动无法真正离开译者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与现实生活环境。
针对当前跨文化翻译的现实困境,积极寻找其突围路径成为时代的呼声,而文化自觉无疑为其提供了两全其美且科学高效的新思路。
一、跨文化翻译活动的现实困境分析文化是翻译活动的最终目的和内在灵魂,翻译活动是传承和了解文化的重要途径。
因此,翻译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
早在20世纪90年代,英国著名学者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与美国学者安德烈·勒弗菲尔(AndréLefevere)在《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极其推崇文化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主张应当重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强调译文不仅应当深入文本内部,而且应当注重文本外部的文化语境(廖七一2001)。
在翻译实践活动中,译者要特别重视文化因素对翻译研究的影响,要通过翻译实践吸收和介绍国外先进的思想、文化,并借此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本土文化,促进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的交流。
因此,彻底摆脱译者文化自觉意识缺失的窘境,唤起译者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提高译者的民族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显得尤为重要且必要。
事实上,社会发展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中西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往从最初到今天都不是完全中立的,甚至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中西方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竞争与和谐共荣。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活动对其文化的本质规定认知不清,翻译实践活动中对西方民族文化体系的覆盖范围无法真正概览西方文化的全貌,造成翻译实践活动中对中国文化的关照不足甚至长期处于失语的混沌状态。
对中西方不同民族文化的异同特质的认知相对肤浅或加以掩抑遮蔽,自然从更深层面制约和影响着翻译研究与实践活动的良性发展。
因此,翻译研究和实践活动应当重塑民族文化自觉的核心理念,积极追求对中西方不同民族文化及两者之间异向的自觉,以个体的主动自觉为根本,以我国本土文化的历史演进为实质过程,以中华民族的自我教育为基本导向,全面彰显翻译研究与实践活动的文化功能,努力开辟翻译研究与实践活动的新天地。
翻译活动应当真正认知和体现其人文价值,并以文化之维作为其逻辑起点,从文化维度认真审视翻译活动对中西方文化及其差异的自觉意识,积极为当前的翻译活动寻找学理支撑。
(一)翻译实践中对西方文化持有的相对偏狭的观念认同造成文化功能难以彰显综观当前的跨文化翻译实践活动,由于国内一些社会公众和部分学者主观认为针对西方文化进文化自觉视域下跨文化翻译的现实困境与出路康秦齐【摘要】分析当前跨文化翻译活动的现实困境及文化自觉对跨文化翻译活动的现实诉求。
从文化自觉视角对跨文化翻译活动的诸多问题进行深层剖析,提出基于文化自觉的跨文化翻译活动的相关路径。
主张通过中西方文化有效融合的翻译主体模式,中西方异质文化和而不同的平等对话翻译原则,异化与归化结合的翻译策略,文化自觉与语言自觉同施,促使译者更加清楚地认知自身的文化身份并形成自觉的文化立场。
【关键词】文化自觉;翻译活动;文化差异;本土文化翻译42Vol.19No.10行的系列翻译活动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西方文化对我国本土文化的全面渗透,并因此致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强烈冲击和影响,由此引发部分国民对西方文化的盲目排斥和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度隐忧与焦虑情结。
正是因为受这一相对偏狭的思想观念的影响,我们当前的跨文化翻译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只能看作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递和技能追求过程,无法真正实现借助跨文化翻译活动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有效交流和培养个体良好的人文素养的重要目标。
也就是说,片面追求翻译活动的工具价值而忽视了翻译活动的文化本性,对文化理念和文化意识认知不足必然造成跨文化翻译活动中文化本应具有的诸多功能难以得到全面彰显。
诸如20世纪30年代初鲁迅先生曾经批评中国翻译领域出现的一大笑话“牛奶路”(Milky Way),其本质上是由于对文化的认知不足所造成的。
张珊(2017)认为语言只是翻译活动的具体内容和生动展示,文化则是翻译活动的最终目的和内在灵魂。
当前我们在跨文化翻译活动过程中对中西方不同文化的深层内涵及其特质差异体认不深或关照不足,这是造成跨文化翻译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能影响翻译活动过程中对西方文化的正确认识,甚至刻意排斥或全面否定西方文化,这自然不利于中西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
(二)翻译研究与实践活动中我国本土文化的传播不力造成集体失语现象我国本土文化在翻译研究与实践活动中的“失语”现象多年前就颇受学者关注,但时至今日这种现象未能得到根本扭转。
作为影响社会行为的深层机制,我国本土文化也在影响着翻译活动。
然而自上而下的审视发现,相关政策和理论研究与实践都对翻译实践活动中我国本土文化规定性缺少反思,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着我国翻译研究与实践的发展进程,这种对我国本土文化认知不足的现实表明文化自觉的缺失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
翻译研究与实践活动对中我国本土文化的目标要求流于宽泛、内容组织缺乏具体描述、实施方法及手段缺乏详细指导。
我国本土文化在翻译研究与实践活动中的失语与不足造成我国高层次翻译人才的严重缺乏就是这一问题的极好例证。
传统的翻译研究与实践活动理念对我国本土文化关照不足,错误地认为各类外语人才就是专业的翻译人才,发展导向的极度偏差必然严重影响我国当代翻译人才的培养,这也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同时对我国本土文化的对外传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翻译研究与实践活动中存在的对我国本土文化的传播不力而造成的集体失语现象,同样不利于向世界各国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文化自觉的意蕴及其对跨文化翻译活动的现实诉求综合人们对翻译研究的相关要求,翻译实践中应当特别强调译文在语言方面的优美华丽与流畅表达,同时强调译文应当准确传达原作所特有的文化气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当前我国的翻译研究对文化的本体价值与功能认知不足,无法科学地确立自己的社会文化方位,导致无法对中西方文化差异作出较为客观的认知,甚至出现理解和认知偏差。
对翻译研究过程中原有工具性内涵的批判及其对自身限度的有效突破,必须重视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自觉意识培育。
(一)文化自觉思想的提出文化自觉这一概念早在1997年就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其相关论著中明确提出并对其涵义作出科学界定。
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的社会主体对其本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的体认,即所谓“自知之明”,能够真正理解文化的历史渊源、形成过程、特色内涵及其发展趋势,而不带任何“文化回归”意蕴(费孝通2010)。
换句话说,文化自觉既不要求人们去实现文化的“复旧”,又不随意主张文化的全盘“西化”或“他化”。
从本质上说,文化自觉这一概念具体包括对特定社会文化的主观认同、分析比较、深刻反思与批判创新等丰富内涵,因而必然具有浓厚的历史性特征(费孝通1997)。
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观点,没有针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活动,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
国内学术界众多学者对文化自觉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虽有分歧,但最终围绕文化自觉问题逐渐形成了三点基本共识:第一是“自知”,即社会主体对本土文化要有深刻的体察与认43知,要认真挖掘提炼本民族文化体系中极具精神价值的核心内容,促进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得到传承和发扬;第二是“自明”,即社会主体对外来文化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注重准确理解和科学诠释外来文化的思想内核,积极借鉴其文化体系中的精华内容,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吸收和整合文化体系;第三是“融合创新”,即社会主体要学会正确处理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科学整合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和外来积极文化内容体系,促进二者的有效融合与文化创新(马琰、王峰2016)。
由此可见,文化自觉就是要针对社会文化进行自我觉醒与自我反省,并积极开展文化的自我创建与创新整合活动。
(二)文化自觉对跨文化翻译活动的现实诉求从本质上说,翻译活动必须科学反映和有效服务于译者主体的社会文化,同时不可避免地受源语文化的影响,因此可将跨文化翻译看作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力量较量。
译者在从事具体的翻译活动时应当树立坚定的文化自觉意识,科学把握本土文化的精神命脉,自觉地将本土文化传统与翻译活动科学结合,努力使翻译活动积极适应和服务于多元文化时代的战略目标需求。
跨文化翻译不只是不同语言层面之间的意义传递,更是译者文化自觉的高度显现过程。
同时,跨文化翻译不仅是译者传递本土文化意识形态的基本路径,而且是译者表达和推广自身文化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
因为译者的文化意象与精神深刻影响着跨文化翻译活动的整体质量,所以译者的文化认同与态度影响着跨文化翻译活动的价值取向。
在社会文化日趋多元化的今天,文化自觉无疑对跨文化翻译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社会学和人类学相关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文化自觉理念的提出具有较强的社会普适性,同时对科学指导当前的跨文化翻译活动同样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很多学者尝试从文化自觉的角度研究跨文化翻译活动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王方路(2018)以文化自觉为观照,对典籍翻译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时指出,文化自觉应包括针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根”的找寻与继承、对“真”的批判与发展和对发展趋向规律的把握与持续指引等三层含义。
刘灵(2011)通过对中国翻译史发展进程的相关研究明确指出:跨文化翻译本质上是译者文化自觉的显现过程。
罗选民和杨文地(2012)认为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和提升国家整体形象的根本所在,翻译实践应当基于充分保证本土文化精神不受损害的前提,以最恰当的方式对材料进行准确解读和翻译,以此消解文化分歧,促进文化交流。
可见,跨文化翻译活动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激发民族文化自信心、达成文化自觉和实现文化自强具有重要意义。
三、文化自觉视域下跨文化翻译研究与实践活动的路径分析(一)中西方传统文化“有效融合”:基于文化自觉的翻译主体模式在针对我国传统文化内容所进行的翻译研究与实践活动中,我国译者有着理解母语文化背景及内容的优势,应能比国外译者更好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自然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误解和歪曲。
特别是在主体身上长期积淀并自发呈现出来的文化自觉理念的科学指导下,应能充分展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精髓,使译文的受众群体能够通过文本充分体认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
在当今多元化及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之下,既要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高度的自信,又要善于敞开胸怀,加强国际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