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_两种文化_的分裂与融合_兼论斯诺命题_王文勇

合集下载

《两种文化》

《两种文化》

◆斯诺讲演的题目是“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两种文化”,指的是“文学知识分子”(斯诺原语)的文化和自然科学家的文化,斯诺声称他在两者之间发现了深刻的相互怀疑和相互不理解,而这种怀疑和不理解,将对运用技术以缓解世上问题的前景产生破坏性后果。

◆诸如此类的背叛,乃是由于作家们习惯以对个人生活悲剧性的感受来掩盖对其人类同胞的需要的感知:这种由“失败感、自我陶醉和道德真空”所形成的态度,“科学文化是能够几乎完全免除的”。

◆对“两种文化”的这一最初概述,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科学文化能赋予我们的最大的财富是……一种道德的文化。

”◆“两种文化”思想的核心是一个关于学术分科的观念,其他事情,如教育结构问题、社会态度问题、政府决策问题等等,显然都是与之相关的。

◆至于斯诺的中心思想在几十年里失去了一些市场,这不仅是由于概念本身的不可避免的老化过程,也是由于产生了重要的思想和社会变迁。

◆由此观之,“科学”知识人类文化生活的一个方面,与艺术和宗教一样,是人类社会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的一种表达,同样是与政治和道德等社会的基本问题不可分离的。

◆说到文学方面的学科,那就必须认识到,与科学相对应的是文学批评,而不是文学本身(严格的说,文学本身所对应的是自然,犹如科学的研究对象)。

◆当然,在这个交叉学科(Science and Literature)中中或曰重叠学科的领域中,结合的方式是存在问题的:有时候它仅仅是拼盘,两个骄傲的王国并列在一起,各自面目依旧;而更多的则是一个饥饿作者的题材要服从另一个的一员。

而在时间中,科学家并不是图应用他们的实验技术来掩饰莎士比亚的喜剧或简×奥斯磸汀的小说;但文学理论家们去汲汲于扩展其话语和分析的范围,。

力图在哪怕最纯粹的科学研究论文里揭露出惊人的象征性涵义。

◆不同的学可与写作活动之间有着明显不同的关系,此即可以作为划分学可哦一条轴线。

在许多实验科学里,写,是没有什么创造性的,它不参与发现过程,仅仅是时候的报告,“记录”而已,这一点与人文学术迥异。

对两种文化的看法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对两种文化的看法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对两种文化的看法现代文阅读及答案对两种文化的看法现代文阅读及答案1959年,查尔斯·斯诺( C. P. Snow,1905-1980)在剑桥作了“两种文化”的演讲,引起了人们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广泛讨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两种文化的看法现代文阅读及答案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对两种文化的看法现代文阅读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科学与人文似乎是两种非常不同的文化,但实际上它们却有着十分相似的结构。

一般说来,无论是科学还是人文,大致都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形而下的,另一个是形而上的。

如果说,前者属于倾向于外部世界的实证的和功利的层面的话,那么,后者则属于倾向于内心世界的思想的和精神的层面。

当然,这两个层面的划分只是相对的,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贯通的。

也正是如此,才使得人和文化保持积极的进取精神和旺盛的生命力,才能让我们领悟到人和文化的活生生的生命以及二者之间的深刻关联。

要全面而深刻地理解科学与人文这两种文化,须从根本上超越当代流行的各种狭隘的科学观和文化观,特别是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科学观,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和现代新儒家的文化观,还有正在兴起的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观。

的确,科学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证性和功利性,至少其最终成果需要有很强的实证依据,并且最好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于是需要大量的实验、论证、数学推导和演算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形而下的技术层面的东西,是人们容易看到的。

但是,科学绝对不是可以简单地依靠实证和功利这两个“齿轮”运作的机器,而是由无数具有极高品位和素养的人(科学家)所参与的极富创造性的活动。

这些人带着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和观念,怀着什么样的探索动机,经历了什么样的心路历程和心灵体验,最终碰到并抓住了什么样的历史机遇,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形而上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它与人们通常所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是人们不易觉察的。

另一方面,人文作为一种文化,也同样有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

论“两种文化”的分裂与融合——兼论斯诺命题

论“两种文化”的分裂与融合——兼论斯诺命题

文化 ” 的融合 , 无论就文化 的发展历史与现状而言 , 还 是从人 的全面 发展来看 , 均十 分必要 。融合 “ 两种 文化” 的路
径大概三条 : 一是交叉式 的相互迎合 ; 二是互补 式的相互 契合 ; 三是混杂式的溶剂化合。相 比较而言 , 第三种路径是
最理想的 , 却也是最 困难 的。
Ab s t r a c t : T h e f i s s i o n o f“ t w o c u l t u r e ”i s n o t a h a r mo n i o u s e c o l o g y o f c u l t u r e . I t i s a d e e p—r o o t e d p r o b l e ms w h i c h e a r l n o t b e a v o i d e d i n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c o n t e mp o r a r y c u l t u r e . I t i s n e c e s s a r y f o r b o t h t h e h i s t o ic r a l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c u r r e n t s i t u a -
关键词 : 斯诺 ; 两种文化 ; 分裂 ; 融合 ; 路径
中图 分 类 号 : j 4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3 6 3 8 ( 2 0 1 3 ) 0 2— 0 1 6 6— 0 4
on Th e Fi s s i o n a nd Fus i o n o f“Two Cu l t ur e s ”
Ap r . 2 01 3

斯诺的两种文化观——兼论两种文化的融合【最新哲学类】

斯诺的两种文化观——兼论两种文化的融合【最新哲学类】

The Two Culturse of C.P.Snow - with a disc ussion on the merging of two culturesCandidate Shan QirongSupervisor Prof. Zhang JinjieCollege The College of Philosophy & History CultureProgram PhilosophySpecializ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hilosophyDegree Master of PhilosophyUniversity Xiangtan UniversityDate Apr. 10th , 2011湘潭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摘要1959年,英国物理学家、小说家C·P·斯诺在剑桥大学作了一场著名的演讲,他在演讲中提出,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由于科学家与人文学者在教育背景、学科训练、研究对象、以及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他们关于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判断经常处于相互对立的位置,并且还相互鄙视、甚至不屑于去尝试理解对方的立场。

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融合

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融合

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融合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两个重要方面。

1959年,英国著名学者斯诺在剑桥大学演讲中提出,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由于科学家与人文学者在教育背景、学科训练、研究对象以及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他们关于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判断经常处于相互对立的位置,并且还相互鄙视、甚至不屑于去尝试理解对方的立场。

这一现象被称为“斯诺命题”。

斯诺认为两种文化的分裂必然会妨碍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

一、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概念科学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各种科学成果与财富的总和,大致可划分为物质、规范、精神三个基本层次。

物质文化是指科学文化的物质,主要是科学能够被人类所利用其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

科学的规范文化是科学文化的服务中介,包括科学的伦理规范、科学的法律规范和科学的政治、组织规范。

科学的精神文化主要是指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式。

科学文化是关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它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研究、认识与掌握客观事物及其本质与规律的,是求真,研究“是什么”的问题。

人文文化是人类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探索、体认和追求的结晶,它关注对象是“人”,而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强烈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特征。

人文文化活动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性,侧重于人类生存意义、方式与价值的关怀与维护;其文化体系的主体内容是人文学科知识体系及体现人的道德情操、理想信念、价值理性、精神境界的价值观念体系。

人文文化是关于精神世界的,它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满足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满足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研究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实质是真与善的交融。

李政道博士曾深刻指出二者的关系: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个面。

再论“两种文化”

再论“两种文化”

再论“两种⽂化”1959年,查尔斯·斯诺( C. P. Snow,1905-1980)在剑桥作了“两种⽂化”的演讲,引起了⼈们对科学⽂化与⼈⽂⽂化的⼴泛讨论。

斯诺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三个⽅⾯:⼀、两种⽂化有着完全不同的群体,⼈⽂⽂化的代表是⽂学知识分⼦,科学⽂化的代表是科学家,尤其是⾃然科学家;⼆、“两种⽂化”之间存在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之间充满偏见,缺乏了解,不仅在学术观点上有所分歧,在伦理道德层⾯也丝毫没有共同之处;三、产⽣这种分裂的主要原因是英国教育的持续专业化以及社会形态的僵化,也正是因为社会形态的僵化使得英国⽐任何国家都难以重建教育系统,从⽽造成了科学与⼈⽂之间⽆法沟通交流的困境。

要解决这种困境需要进⾏教育改⾰、普及科学⽂化。

对科学家⽽⾔,如果他们了解斯诺的观点,那么这种褒扬科学、贬义⼈⽂的说法,⾃然会使他们充满优越感和⾃豪感,因为斯诺的落脚点是英国传统⽂化对科学⽂化的阻碍,他倡导的是⼀种以科学为核⼼的⽂化。

对⼈⽂学者⽽⾔,则可以看出他们从两种不同的⽴场出发,来利⽤科学与⼈⽂的对⽴。

保守的⼈⽂学者,利⽤这种对⽴来排除“物质的、⾮⼈⽂主义层⾯的”科学,以防科学侵⼊⼈⽂世界;激进的⼈⽂学者,则利⽤这种对⽴来排除“霸权的、社会专制的”科学,保持激进的⼈⽂世界的独⽴⾃主性。

甚⾄在斯诺提出“两种⽂化”这⼀概念之前,就以在科学与⼈⽂之间建⽴沟通桥梁为⼰任的科学史学科,也抵不住诱惑要去使⽤斯诺的概念来证明⾃⾝存在的合法性——科学与⼈⽂的鸿沟需要科学史来联结。

然⽽,斯诺对“两种⽂化”区分是否真的客观合理呢?许多学者对斯诺的概念产⽣了质疑。

质疑他区分的两个群体是否能够真正代表“两种⽂化”?质疑“两种⽂化”不可逾越的鸿沟是否真的存在?质疑“两种⽂化”究竟指的是什么?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

但是,想要批评斯诺“两种⽂化”是特别困难的。

⼀般⼈都会认为科学和⼈⽂的区分是合理性的,在以往的认知概念中确实存在两者之间的差异。

论_两种文化_的分裂与融合_兼论斯诺命题_王文勇

论_两种文化_的分裂与融合_兼论斯诺命题_王文勇

2013年4月第34卷第2期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Jiang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ocial Sciences )Apr.2013Vol.34No.2收稿日期:2013-02-22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两种文化’视域下的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编号:12YB058;2012年度江西教育学院科研项目“斯诺的‘两种文化’研究”,编号:12RW04。

作者简介:王文勇(1979—),男,江西进贤人,副教授,文学博士,从事中国当代文化、科学文化研究。

论“两种文化”的分裂与融合———兼论斯诺命题王文勇(江西教育学院中文系,江西南昌330032)摘要:“两种文化”的分裂,构成了不和谐的文化生态,是当下文化建设中不能回避的深层次难题。

追求“两种文化”的融合,无论就文化的发展历史与现状而言,还是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均十分必要。

融合“两种文化”的路径大概三条:一是交叉式的相互迎合;二是互补式的相互契合;三是混杂式的溶剂化合。

相比较而言,第三种路径是最理想的,却也是最困难的。

关键词:斯诺;两种文化;分裂;融合;路径中图分类号:J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638(2013)02-0166-04On The Fission and Fusion of “Two Cultures ”———On Both It and Snow ’s PropositionWANG Wen-yong(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Jiang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chang 330032,China )Abstract :The fission of “two culture ”is not a harmonious ecology of culture.It is a deep -rooted problems which can notbe avoid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ulture.It is necessary for both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ure and the people ’s all -round development to seek to fuse “two cultures ”.there are three paths of fusing “two cultures ”:The first is to cross each other ;the second is the mutual conjunction ;the third is the solvent and hybrid combina-tion.In comparison ,the third is the most ideal path ,but is also the most difficult one.Key Words :Snow ;two cultures ;fission ;fusion ;path所谓“两种文化”,主要是针对当下社会形态中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而言。

论“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汇

论“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汇

科, “ 因为并 不是 只用 一 根 中轴 就 可 以把 所 有 的 学 科都 标 识 出
来。 ” 换言之 , “ 两种文化 ” 的融 合存 在着 现实可能性。 科学教育和人 文教 育的融合 , 不是两者 的简单调和 , 也不是教 育的科学 取向与人文取 向的二元相加 , 而是 它们在 高层 次上 的结
【 摘 要】 自斯诺 在 现 代 主 义视 野 下提 出“ 两种 文 化 ” 问题之 后 , 这5 o
这个 问题 只是 在近代伴 随着教育 、 专业化程度 的提高 以及 科技迅 猛发 展的基础 上才 凸现 出来 , 但这只是一个过程 , 是 由两 种文化发 展速度不一致而引起的 。因此 , 并不存 在一 种界定严 明 的学 术分
重身份 的英 国人在剑桥大学 的里 德讲座 上发表 了名为 《 两种 文化 与科学革命》的著名 演讲 , 在现 代 主义 的视 野下 提 出 了“ 两种 文
化” 问题 。
1 、 培养科学素养 。掌握科学知识是形成科学素质 的基础 和前
在斯诺看来 , 西方社会 的智 力生活 已 日益分 裂为人 文学 者和 科学家 的两个极端 , 他们彼此视对方无知 、 相互蔑视并毫无 沟通的

“ 两种文化” 之争
合。具体 地说 , 它是科学化 的人文教 育和人 文化 的科 学教 育 的有
机整体 , 它力 图使科学人文化和人文建立在科学 的基础之 上 , 以人 的全面发展为 最 高 目标 、 以科学 的 发展 作 为基 础 和 实现 目标 的
途径 。
1 9 5 9 年, 查理斯 ・ 帕希 - 斯诺 这位 兼具 科学 家和人 文学 者双
人 自身 的健全和理想 的达成 , 强烈 的社会责任 心 , 提倡人 与 自然 的 和谐发展等 。

谈两种文化的融合——兼评斯诺两种文化整合论

谈两种文化的融合——兼评斯诺两种文化整合论
200 1年 版.
[5]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 1980年5月, [6 」 朱永生 , 严世清, 苗兴伟.功能语言学导论.上海 外语教育 出版社 , 2004年版‘
最大危害 , 就在于使“ 古老的文化价值和个人的创造力 被新奇的器械所取代 , 并达到了一种社会的嫡 , 即取消 富裕 而平庸 的美好新世界 中个人 的 、 社会 的 、 种族 的差 别 ”[al 从而把文化 和人片面化为只有一种 可能性和单 , 一纬度的存在物。 在现代工业文明中, 由于科技理性被 视为人类唯一合理 的精神 向度 ,以致人格 的个人 失落 在虚幻 的大众之中,存在的无限可能性消融于抽象的 理性规律之中, 整个世界变成了一架吞没人的机器 , 变 成 了隔断人与大地夫然情缘的舒适的囚笼。这充分表 明 : 仅仅凭借知识论 的眼光 , 无法彻底领悟两种 文化分 裂的实质 。两种文化 的分裂 , 与其说是一个知识论的眼 光 , 如说 是一个存 在论 问题 。对这一 问题 的领会 , 不 有 赖于对人 的本性 的领悟 。唯有在人性的层面 , 两种文化 的沟通才 是可能的 ,两种文化才能真正融合为一个 整
1999 年 11月.
③转引 自彭利贞的《 现代汉语情态研究》 .第83 页. ④ 参见胡春阳《 话语分析 : 传播研究的新路径》 .上 海人 民出版社 , 2007年版 , 第206- 208 页. ⑤参 见朱永生《 语境动态研 究》 .背景大学 出版社 ,
2005版 . 第57- 68 页.
仁] 餐川.汉语语法的意合网络.北京: 商务印书馆, 4
础上 , 出其知识论 立场的局 限, 指 并从存在论的层 面 , 即将其纳入 人 的存在 这一更深层 面加 以考 察 ,阐明 了
笔 者 对 融合 两种 文 化 的 看 法 。 关键 词 : 斯 诺 两种 文化 整合 知识 论 存在 论

从必然性和阶段性浅析“斯诺命题”

从必然性和阶段性浅析“斯诺命题”

从必然性和阶段性浅析“斯诺命题”作者:姜正兵来源:《世纪桥》2019年第02期【摘要】本文运用对比分析法比较了斯诺所说的“两种文化”,即自然科学文化和人文社会科学文化。

从科学革命推动和现实生活需要两个角度,提出“斯诺命题”出现的必然性。

同时论证了“两种文化”分化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损失,这种损失不利于人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从而得出“两种文化”分化具有阶段性的结论。

通过辩证分析“斯诺命题”,同时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笔者为破解“斯诺命题”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重视专才教育,培养工匠精神;二是促进“两种文化”走向融合。

【关键词】“斯诺命题”;辩证分析;工匠精神;文化融合【中图分类号】B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2-0094-03一、“两种文化”的同异之辨查尔斯·珀西·斯诺是英国的科学家和小说家。

这两种背景完全不同的身份让他对“两种文化”产生了独特的观察。

在他一系列的书籍和演讲稿中,不止一次地谈到“两种文化”分化阻碍着世界上一些问题的解决。

所谓的“两种文化”就是指“科学文化”(Scientific Culture)和“文学文化”(Literary Culture),分别对应于我们常讲的自然科学文化和人文社会科学文化。

他认为,这“两种文化”是难以融合的,由此造成的英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系列困境及困惑问题难以解决。

其实这“两种文化”的难以融合不仅给英国带来影响,也给世界其他国家造成困境。

后来人们就将这称为“斯诺命题”,即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种文化”的分化。

具体来说就是指,由于科学家和人文学家在教育背景、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他们在关于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判断上经常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

简单回顾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人关注这个问题时,考察了“两种文化”分化给社会带来的困惑和难题,所以自然地将问题聚焦于如何破解“斯诺命题”,即消除“两种文化”的分化现象,以消除人文和科学联系的中断给社会问题解决带来的阻碍。

论“两种文化”与生态文化

论“两种文化”与生态文化

论“两种文化”与生态文化作者:王文勇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1期摘要:英国学者C·P·斯诺的“两种文化”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日益分裂的担忧,在当今的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分析中找到了历史的回音与共鸣,其为当今的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锲入点。

而生态文化显然是弥合“两种文化”的必要桥梁。

从现今学者对生态文化蓝图的勾勒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分析来看,斯诺所谓的“第三文化”有可能就是生态文化的理论原型。

关键词:斯诺;两种文化;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英国学者C·P·斯诺1959年在剑桥大学作了“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著名演讲,此后“两种文化”问题及其所衍生的理论体系又被称为“斯诺命题”,广被世人所关注,尤其是在当代社会,屡被提及。

其实,类似“两种文化”的阐述,在中国学界并不陌生。

例如,梁宗岱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比英国人C.P.斯诺更早地提出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分裂的危险1。

虽然生态文化的诞生与发展的直接土壤,是当今愈来愈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但是,从斯诺本人对“两种文化”的具体阐述来看,“两种文化”分裂的历史语境应该是当今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锲入点,而生态文化显然是弥合“两种文化”的必要桥梁。

在沟通与融合“两种文化”的可能性问题上,斯诺肯定了“第三文化”的可能性。

从现今学者对生态文化蓝图的勾勒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分析来看,斯诺所谓的“第三文化”有可能就是生态文化的理论原型。

一、“两种文化”——斯诺命题所谓“两种文化”,用斯诺的话讲,就是“一极是文学知识分子,另一极是科学家,特别是最有代表性的物理学家。

二者之间存在着互不理解的鸿沟——有时(特别是在年青人中间)还互相憎恨和厌恶,当然大多数是由于缺乏了解”。

斯诺认为,科学家与非科学家是现代人类文化的两大阵容,他们所表征的文化群体截然不同,两者的鸿沟不断增大。

斯诺与梁宗岱的“两种文化”之比较

斯诺与梁宗岱的“两种文化”之比较

关 于科 学 与人 文 两 种 文化 的分 裂 与 融 合 ,
胞, 深层 意义 上 的反知 识 , 热衷 于把 艺术 和思 想 局 限在 存在 的瞬 间 。 ” … 然而 , 早在 1 9 4 2年 , 中 国学 者 梁 宗 岱 就 注 意 到 了中 国现 代 知 识 分 子 中 的 “ 两 种文化” 问 题 。“ 梁 宗岱 尖锐 地 指 出了 中 国人 的知 识 结 构 的不合 理性 , 文理 分科 的泾 渭 分 明 , 导致 了文学 家 与 科 学 家 各 自为 政, 互 不往 来, 彼 此 鄙
在另一方面呢一个自命为心理学家或复古生物学家的可以毫无愧赧地质问外国文学系底1956年斯诺在英国的新政治家杂志发欧洲名著选读一类的课程有什么用处一个表了两种文化的短文三年后又在剑桥大学自命为经济学家的把研究文学的看作废做了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著名演讲
第 3 5卷
第பைடு நூலகம்l 2期
哈尔 滨 学 院学 报
复古”
1 9 5 6年 , 斯 诺 在英 国的 《 新政 治 家》 杂 志发
表 了《 两种 文化 》 的短 文 , 三 年后 又在 剑 桥 大学 做 了《 两种 文 化 与 科 学 革 命 》的著 名 演 讲 。斯
诺 在 这篇 演讲 中所 指 出 的“ 两种 文 化 ” 问题 , 就 是 从 事文 科 的人 与从事 理科 的人 , 相互 鄙 视 , 文 人相 轻 , 互不理解 。“ 非 科 学 家 有 一 种 根 深 蒂
[ 作 者简介] 王 文勇( 1 9 7 9一) , 男, 江 西 进 贤人 , 文 学博 士 , 副教授 , 主要 从 事 中 国现 代 文 论 、 中 国 当代 文 化 研 究 。
第 1 2期
王文勇 : 斯诺与梁宗岱 的“ 两种 文化 ” 之 比较

《两种文化》

《两种文化》

《两种文化》斯诺讲演的题目是“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两种文化”,指的是“文学知识分子”(斯诺原语)的文化和自然科学家的文化,斯诺声称他在两者之间发现了深刻的相互怀疑和相互不理解,而这种怀疑和不理解,将对运用技术以缓解世上问题的前景产生破坏性后果。

诸如此类的背叛,乃是由于作家们习惯以对个人生活悲剧性的感受来掩盖对其人类同胞的需要的感知:这种由“失败感、自我陶醉和道德真空”所形成的态度,“科学文化是能够几乎完全免除的”。

对“两种文化”的这一最初概述,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科学文化能赋予我们的最大的财富是……一种道德的文化。

”“两种文化”思想的核心是一个关于学术分科的观念,其他事情,如教育结构问题、社会态度问题、政府决策问题等等,显然都是与之相关的。

至于斯诺的中心思想在几十年里失去了一些市场,这不仅是由于概念本身的不可避免的老化过程,也是由于产生了重要的思想和社会变迁。

由此观之,“科学”知识人类文化生活的一个方面,与艺术和宗教一样,是人类社会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的一种表达,同样是与政治和道德等社会的基本问题不可分离的。

说到文学方面的学科,那就必须认识到,与科学相对应的是文学批评,而不是文学本身(严格的说,文学本身所对应的是自然,犹如科学的研究对象)。

当然,在这个交叉学科(Science and Literature)中中或曰重叠学科的领域中,结合的方式是存在问题的:有时候它仅仅是拼盘,两个骄傲的王国并列在一起,各自面目依旧;而更多的则是一个饥饿作者的题材要服从另一个的一员。

而在时间中,科学家并不是图应用他们的实验技术来掩饰莎士比亚的喜剧或简×奥斯磸汀的小说;但文学理论家们去汲汲于扩展其话语和分析的范围,。

力图在哪怕最纯粹的科学研究论文里揭露出惊人的象征性涵义。

不同的学可与写作活动之间有着明显不同的关系,此即可以作为划分学可哦一条轴线。

在许多实验科学里,写,是没有什么创造性的,它不参与发现过程,仅仅是时候的报告,“记录”而已,这一点与人文学术迥异。

两种文化的交锋与融合 中 俄

两种文化的交锋与融合 中 俄
文化精神及其融合的思考
我们 对于两种文 综 合国 内学者的 探讨, 化问题 应当 形成这 样的认识: 第一,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 经 过 历史 演变后 ,逐渐形成 的两类不 同 形态的文化, 它们各 有各 的特点 、 优势 与 不 足。这种 区别 科学文化 主 要关注 对自然界 是现实存在的, 而 人文 本质和 规律 的认识 和 探索 活动等等 ; 文化 则 侧 重对人 生 存 目 标 、 意 义的 终极 关 怀。 第 二, 科学 主 义 和人文 主 义是两种文化 的 极 端 形态, 而不 是这两种文化的 根 本 精 神。 也就 是说这两种 极端主 义不 能反映 出这 两种文化的 根本精 神。 第三 , 科学精 神 和 人文精 神 , 即 两种文 化的精 神, 本质 上应当是一 致 的。它 们都是 体 现人的 根 本价 人类文化发展的积 极 成果 , 值, 实 质 上都 是一种文化精神—— —广 义人文 文化精 神的一部分。 第 四, 促进 两种文化的 交融。在 今天 的 很 多 传媒 中 间 , 甚至 是在 政 府 的大 政 方 针 比如: 对一 里, 我 们都会看到两种文化 结合。 级学科的压缩, 从 一百 多个一级 学科逐渐 压 缩 到 今天 的 八 十 多个。 强 调避免 文化的 分 裂, 促 进学科的 协调 发展 。这也就 是认 识 到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中统 一的人文精 神, 趋 向两种文化的交融。 第 五, 两种文化 互动 具 有 复杂性。 从 历 史 的 进程 中 我 们可 以 看 出两种文化的演 变 过程实际是一种分 离 —融 合—涌 现的 过程 。 这种 循环 规律 不 是 我 们 主 观 能够完 全 把握 的,它 也 并 不会 完 全 按照 我 们 的 理 想去 发 在 展。 当 然, 现在的 融合趋 势是 越来 越强的, 这种 融 合 的 过 程 中 也 伴随 着一 些 新 型 文化 的不断 出现, 在精 神层 面 和 现实 层 面上整 合 了传统 意义 上的两种文化。 这 就是文化形态 的涌现。 总 之, 两种文化的较 量 是一个 非 常 复杂 的多 因素 过 程 ,它 并 不会 像 我 们 想 象 的 那 样: 一种文化统 一另一种文化。 但是 我 相 信 一种 新 型 文化的 涌 现 必 然 能够 推 动 这两种 文化的 融合 和发展 。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哲学研 究中心教授)

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

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

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作者:肖勇系别:生化系班级 2010级化教班学号:20101589摘要: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l9世纪以前是融合在一起的,但是自然科学兴起之后逐渐造成了科学与人文的分裂,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两种文化的分裂是暂时的,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两者相融合的途径,但需要人的观念的转变和教育、制度等配套条件的支持,只有这样两者的关系才能得到正确的处理.关键词:“两种文化”; 分裂; 融合1.近现代以来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在当代的启示1956年C. P.斯诺在《新政治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两种文化》的文章,其后,他将这篇文章的思想加以扩充,于1959年在发表的《两种文化和科学革命》演讲中提到科学与人文的分裂的现象,这种分裂导致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以及存在的两种不同的文化形式,他说“一极是文学知识分子,另一极是科学家,特别是最有代表性的物理学家。

二者之间存在着互不理解的鸿沟一一有时(特别是在年青人中间)还互相憎恨和厌恶,当然大多数是由于缺乏了解。

他们都荒谬地歪曲了对方的形象。

他们对待问题的态度全然不同,甚至在感情方面也难以找到很多共同的基础。

”“非科学家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印象,认为科学家抱有一种浅薄的乐观主义,没有意识到人的处境。

而科学家则认为,文学知识分子都缺乏远见,特别不关心自己的同胞,深层意义上的反知识( anti-intellectual ),热衷于把艺术和思想局限在存在的瞬间。

如此等等。

从中可以看出,这两个群体即科学家群体和人文学者群体,他们因为教育背景、知识景以及文化传统、思考方式的诸多不同,而形成了文化上的隔膜。

在人类的实用理性凸显的今天,科学和技术为人们实现了众多的愿望,却也支配了人们的生活,对人的生存、命运、幸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既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却也反过来束缚了人类自身,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被异化了!此外,学科的细分也使人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预见科学技术给人们造成的危害;人文科学的生存空间日益受到科学理性的挤压,也使人们忽略了对自身的生存进行深刻地反思。

两种文化之争论文

两种文化之争论文

两种文化之争论文两种文化之争论文如何实现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融合是本世纪备受关注的议题,“斯诺命题”引发的争辩使得科学实证主义向后经验主义曲折演进。

波兰尼对两种文化之争做出了独特的回应,以个体知识论挑战逻辑实证主义解释观,向后现代批判哲学大步迈进。

本文探讨缄默知识外显化模型的演进历程,架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之间特殊教育的这道桥梁。

一、两种文化之间的鸿沟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界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质疑层出不穷,试图用自然科学的量化方法和效用标准来衡量社会科学的产出结果。

社会科学的个别化属性和不确定机制对其本身的生命力造成了威胁,实用主义思潮把“是否有效”作为其验证尺度却忽略了其特有的文化历史背景。

1959年,斯诺在剑桥大学做了有关两种文化的演讲,即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两大文化阵营的对峙,这就是经典的“斯诺命题”。

他主张用科学技术来改变社会,解决贫困问题。

至此,“两种文化”成为学界的一个热点议题。

这一公共领域和哲学领域的共同话题,从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广阔视角,揭示了深刻的社会文化意蕴。

19世纪中叶,以孔德和密尔为首的科学实证主义者主张弱化科学和人文的差异,力图把自然科学的成果推广到社会科学之中。

20世纪,作为新康德主义的领军人物,文德尔班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门类描述成普遍和特殊的关系,在西方思想史重普遍轻特殊的大背景下,再次划清两大阵营的界限。

诠释学代表狄尔泰更是明确揭示了人文社科本身独立自主的特性。

海德格尔实现了诠释学的存在论转向,理解和解释已经超越了精神科学的表征方式,为人的原始的存在方式提供了载体。

[1]与此同时,科学实证主义也在进一步走向精致化,即逻辑实证主义,力图构建一个严密的逻辑系统用于表达一切可知的对象。

而后,科学哲学迎来了后经验主义时代,实现了解释学从本体论视角向实践哲学视角的转换,而自然科学正是其首要的试验田。

从社会科学向人文科学看齐,到两大文化针锋相对,再到自然科学的人文化,峰回路转,跌宕起伏,两种文化的分裂与融合正是哲学积淀的艰辛历程。

《科学技术概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科学技术概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科学技术概论》复习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导论1、科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同时也是一项基本的社会事业和一种社会发展过程。

2、科学主要回答自然事物本身“是什么”、“为什么”;而技术则是改造和控制自然。

3、一般认为科学中心经历几次转移,其顺序是: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第一篇近代科学技术1、14—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地理大发现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2、牛顿力学是整个近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一切机械、土木建筑、交通运输等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

3、近代科学史上物理学已完成了几次大综合。

第一次是牛顿力学、第二次是能量守恒定律、第三次是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理论。

4、17世纪上半叶,笛卡尔创立了解析几何,推动了数学的发展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

5、英国的化学家玻意耳提出了元素的定义,把化学确立为一门科学。

法国的拉瓦锡否定了“燃素说”,建立燃烧的氧化理论。

6、荷兰人惠更斯创立了光的波动说。

1785年法国人库仑提出了库仑定律,使电学进入定量研究阶段。

7、在科学方法上,培根强调观察和实验,笛卡尔推崇理论思维。

伽俐略提出理想实验方法。

惠更斯阐述了假说的作用。

牛顿提出分析和综合方法。

8、18世纪60年代以英国的凯伊发明了飞梭为导火索开始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以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为重要标志。

9、1709年,英国的比达父子发明了用焦炭炼铁的方法。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森发明了火车。

10、18世纪,法国在分析力学方面的工作是首屈一指的。

11、19世纪下半叶,康德和拉普拉斯先后提出了太阳系形成的星云假说。

英国人赫歇尔发现了天王星,并把人们对天空的认识扩展到了银河系。

12、19世纪初,地质学之父史密斯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化石层序律。

古生物学家居维叶提出了地质变动的灾变论。

13、1865年,德国的克劳修斯提出了“熵”的概念。

把热力学第二定律推广到整个宇宙,提出了“热寂说”。

14、1803年英国人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1811年意大利人阿佛伽德罗提出了分子论。

论“两种文化”与生态文化

论“两种文化”与生态文化

On 'Two Cultures' and Ecological Culture 作者: 王文勇[1]
作者机构: [1]江西教育学院中文系,江西南昌,545006
出版物刊名: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斯诺;两种文化;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
摘要:英国学者C·P·斯诺的“两种文化”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日益分裂的担忧,在当今的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分析中找到了历史的回音与共鸣,其为当今的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锲人点.而生态文化显然是弥合“两种文化”的必要桥梁.从现今学者对生态文化蓝图的勾勒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分析来看,斯诺所谓的“第三文化”有可能就是生态文化的理论原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4月第34卷第2期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Jiang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ocial Sciences )Apr.2013Vol.34No.2收稿日期:2013-02-22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两种文化’视域下的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编号:12YB058;2012年度江西教育学院科研项目“斯诺的‘两种文化’研究”,编号:12RW04。

作者简介:王文勇(1979—),男,江西进贤人,副教授,文学博士,从事中国当代文化、科学文化研究。

论“两种文化”的分裂与融合———兼论斯诺命题王文勇(江西教育学院中文系,江西南昌330032)摘要:“两种文化”的分裂,构成了不和谐的文化生态,是当下文化建设中不能回避的深层次难题。

追求“两种文化”的融合,无论就文化的发展历史与现状而言,还是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均十分必要。

融合“两种文化”的路径大概三条:一是交叉式的相互迎合;二是互补式的相互契合;三是混杂式的溶剂化合。

相比较而言,第三种路径是最理想的,却也是最困难的。

关键词:斯诺;两种文化;分裂;融合;路径中图分类号:J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638(2013)02-0166-04On The Fission and Fusion of “Two Cultures ”———On Both It and Snow ’s PropositionWANG Wen-yong(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Jiang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chang 330032,China )Abstract :The fission of “two culture ”is not a harmonious ecology of culture.It is a deep -rooted problems which can notbe avoid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ulture.It is necessary for both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ure and the people ’s all -round development to seek to fuse “two cultures ”.there are three paths of fusing “two cultures ”:The first is to cross each other ;the second is the mutual conjunction ;the third is the solvent and hybrid combina-tion.In comparison ,the third is the most ideal path ,but is also the most difficult one.Key Words :Snow ;two cultures ;fission ;fusion ;path所谓“两种文化”,主要是针对当下社会形态中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而言。

因为由于教育的背景、专业的局限及工作的分工等多方面因素,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及生活群体等出现了明显的分化,概括而言,形成了相互对峙的两个文化集团。

诚如C ·P ·斯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所言,“我相信整个西方社会的智力生活已日益分裂为两个极端的集团(groups )。

……一极是文学知识分子,他们趁着人们不注意把自己看作独一无二的‘知识分子’。

……另一极是科学家,特别是最有代表性的物理学家。

二者之间存在互不理解的鸿沟———有时(特别是在年青人中间)还互相憎恨和厌恶,当然大多数是由于缺乏了解”。

[1](P3-4)“两种文化”的分裂是当下社会文化的存在现状,追求两者的融合是社会文化整体的发展方向。

当下“两种文化”的分裂突出体现在,科学文化主导地位下人文文化的边缘化。

知识分子的集团分化与对峙在社会文化的整体构成中,形成了科学文化的霸权地位与人文文化的衰微趋向的失衡。

在经济建设主导下的文化存在中,科学文化的乐观精神,挤压了人文文化的悲观情调;前者求真务实的现实成就,愈发疏远了后者唯美就虚的人文理想;前者张扬理性的主体性诉求,逐渐偏离了后者感性自觉的整体化存在。

诸如此类的“两种文化”分裂,在当下人类第2期王文勇:论“两种文化”的分裂与融合———兼论斯诺命题·167·社会发展过程中,构成了不和谐的文化生态,是当下文化建设中不能回避的深层次难题。

追求两者的融合,是我们当下和谐社会建构的重要方向之一。

一、“两种文化”的分裂“两种文化”的分裂业已成为当下难以回避的整体文化生态。

首先,科学文化集团的急速发展,与人文文化集团的日渐式微,是“两种文化”分裂的现实形态。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突显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与之密切关联的科学文化集团,也迅猛发展,并且辐射面不断拓展。

科学文化已经深入人心、妇孺皆知,甚至几乎成为知识的代名词。

毫不夸张地说,胡适在上世纪20年代所谓的“科学”“无上尊严的地位”,[2](P327)在近百年后的今天,有增无减。

这是社会之幸,也是中华民族之幸。

然而,凡事过犹不及,科学文化也不例外。

因为科学文化的集团化迅猛发展,却以过度挤压人文文化的存在空间为代价,导致了社会文化发展的内部失衡。

姑且不论人文文化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至少其在社会文化整体中的存在空间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证。

然而,当下人文文化集团的日渐式微,成为社会文化整体和谐健康发展的潜在隐忧。

其次,科学文化主体与人文文化主体的交往鸿沟,是“两种文化”分裂难以逾越的文化峡谷。

科学文化的事实判断与人文文化的价值判断,造就了两种文化主体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

科学文化主体,重在做出“是什么”的事实判断,而忽视了人文文化“应该怎样”的价值判断。

科学文化主体满足于理性思维的有效性,较少去过问人文文化感性存在的现实必要性。

两者在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价值取向方面,呈现出难以弥合的差异性。

科学文化主体的现实功利性,将自身文化的存在意义,很好地契合了市场经济时代的主流价值取向。

而人文文化主体的非功利性生存,却在文化交流与生活交往的过程中走向边缘化。

“两种文化”主体,归属各自形成的文化集团,缺少开放式的交流与交往,形成了彼此均不想亦不能逾越的文化峡谷。

最后,科学文化的乐观精神与人文文化的悲观情调,是“两种文化”分裂的时代精神危机。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骄人业绩,似乎极大地助长了科学文化集团对人类未来的乐观精神。

似乎通过科学家及人类的努力,他们业已按照人的意志改造了一个不适的现实世界,将来也可以通过科学及技术的成就,拓展并控制所有的未知领域。

这是科学文化与生俱来的乐观精神的现实写照。

然而,人文文化却难以秉持如此乐观的心态,因为人文文化在面对未来的可能性时,或许更多地是怀念远古神话般的和谐与宁静。

如果放在时间的维度上,科学文化更多的持一种面向未来的积极心态,而人文文化却似乎瞻前顾后,颇有一种留恋往昔的悲观情调。

在人文文化中,优秀的作品可能成为经典,而难以逾越,而在科学文化中,最伟大的成就终究要被后人超越。

这是“两种文化”精神的严重分裂。

诸如以上的“两种文化”分裂,已经深刻地渗透并影响到了人们的学习与工作生活。

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文科教育与理科教育存在显而易见的差别,致使教师与学生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文化主体。

理科学生与教师执着于“是什么”的事实判断,俨然成为科学文化的忠实维护者。

文科学生与教师在“应该怎样”的价值判断中,虔诚地守护着人文文化的微小地盘。

这种情况也在人们现实工作与生活中不断呈现,“两种文化”的交往鸿沟横亘在渴望交往与理解的许多人之间:科学文化者很少去谈论类似人文文化的玄学问题,人文文化者也较少关注科学文化的现实世界。

二、“两种文化”的融合“两种文化”的融合,是科学与人文的历史发展,是和谐社会建构的必然选择,也是当下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更是人的全面发展难以回避的文化语境。

任由“两种文化”的分裂,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整体建构,也不利于生态文明的持续发展,更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与自我完善。

具体来说,无论是从科学与人文的历史发展,还是当下文化建设的自觉追求,还是人类自身的发展需求,均应充分认识到“两种文化”融合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首先,“两种文化”的分裂与融合,是科学与人文的历史发展。

科学与人文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经历了融合,亦存在分裂。

“西方关于科学与人文关系问题的思考较早,其历史经历了‘一体化———人文———科学———两种文化’的发展过程。

在古希腊,科学是自由的学问,也就是一种人文精神,那时科学与人文是一体化的。

而后,在漫长的宗教时代,人文精神的宗教化排挤了科学理性存在的地盘。

直到文艺复兴时代,科学与人文又开始重温·168·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年昔日的‘姻缘’。

但到了启蒙时代,科学的话语权冲破了人文的包裹,两大学科的分化成了历史势趋”。

[3]显然,科学与人文的分裂与融合,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

直至今天的“两种文化”问题,依然不过是科技与人文的文化语境的历史变迁。

其次,当下文化建设的主基调是多元并存、生态和谐。

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存在方式,文化亦有自身的生态平衡。

科学或人文的文化类型,不过是这个文化生态中的成员之一。

激烈的文化冲突,显然不利于当下文化建设的整体建构。

无论是科学文化的“独步天下”,还是人文文化的“独孤求败”,均不是人类文化进程的福音。

况且,今天的人类文化,已经难以完全摆脱科学文化的全面渗透,而复回到远古的人文和谐。

自然,人文文化的客观存在,对于当下的文化建设,亦是不能或缺的平衡力量。

所以,“两种文化”的和谐共融,是当下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最后,“两种文化”的现实存在,不过是人类自身过程中的情感与理性对峙的文化折射。

一方面,人类的情感是在直觉感知的基础上进行非逻辑性的心理倾向选择,其对以文学和艺术为代表的人文文化具有决定性的深层意义。

无论是艺术的灵感,还是心灵的顿悟,无不是人类情感的集中展现。

人文艺术的主体性特征,凭借个人情感的独一无二性,在众多文化门类中,为人文文化的合理性存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人类的理性思维,是在观察归纳的基础上,借助逻辑的普遍性,展开了对话与交流的具体语境。

其对以数学和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核心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