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谣言对青少年危害的法律研究
探析网络谣言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写写帮整理)
探析网络谣言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写写帮整理)第一篇:探析网络谣言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写写帮整理)探析网络谣言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以“秦火火造谣事件”为例【摘要】2014年4月17日,备受关注的秦志晖(网名“秦火火”)诽谤、寻衅滋事一案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
他是自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在2013年出台相关司法解释以来,首个获罪的网络造谣者。
“秦火火”等人以网络为平台, 故意通过扭曲事实、无中生有等各种方式先后制造出3000多个谣言,造谣对象直指道德偕模、知名媒体人、军事专家等等,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名誉和个人利益,扰乱公共秩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秦火火造谣事件”使网络谣言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成为大众普遍关注的话题。
本文主要以该事件为例,分析了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特征以及危害,从而得出关于网络谣言的一般性规律,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入探究网络谣言的治理措施。
旨在为消灭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对于人们了解和辨别网络谣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谣言秦火火应对策略IAnalyzing the cause of the Internet rumors, harm and coping strategies——Taking “Qin Huohuo Disinformation Event” as an example【Abstract】On April 17th ,2014, Qin Zhihui event was announced its first-instance judgement by Chao Yang District People’s Court in Beijing.Qin Zhihui(whose screen name is Qin Huohuo)has gained widespread attention because of his intentional rumor spreading which has caused great disturbances.He was the first internet rumor mongers since 2013 after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and the Supreme People’s Procuratorate have established the relevant judicialinterpretation.“Qin Huohuo” and some other people have fabricated more than 3000 pieces of rumors by twisting truth or fabricating some facts.The main objects of their attack include moral models, famous journalists and military experts.Those rumors have seriously damaged the reputation and personal interests of the victims, and have also caused public disorders and negatively effecte d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Qin Huohuo Disinformation Event” has pushed cyber rumor to an unprecedented height-becoming a topic of universal concern.This thesis mainly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causes, features and harms of cyber rumors.It makes a summary about the general laws of cyber rumor and futher discusses the relevant coping strategies.It aims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 basis for the purifying of network environment.For people who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cyber rumors and be able to identify them, this thesis is of some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Internet rumors Qin Huohuo Coping strategyII目录引言 (1)一、“秦火火造谣事件”及网络谣言概述 (1)(一)“秦火火造谣事件”回顾 (1)(二)网络谣言的内涵 (1)(三)“秦火火式谣言”的特征.....................................2 1.内容特征.....................................................2 2.传播特征.. (3)二、网络谣言的成因 (4)(一)公众信息的不透明性 (4)(二)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开放性 (4)(三)网民心理认知与知识层次不同 (5)(四)造谣者和传谣者道德意识缺失 (5)三、从“秦火火造谣事件”看网络谣言的危害 (6)(一)侵害公民合法权益和个人利益 (6)(二)扰乱公共秩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6)(三)破坏政府公信力,损害国家形象 (6)(四)误导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和社会舆论 (7)四、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 (7)(一)加强信息公开化,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 (7)(二)完善互联网法律体系,建立长效辟谣机制 (8)(三)创新网络监管技术,开展防谣技术研究 (8)(四)提高网民个人综合素质,培养理性精神与防范意识...............9 结论.............................................................9 参考文献.........................................................10 致谢. (11)III引言网络带来的便捷使人们对其产生了依赖,大多数年轻人都被贴上了“网络人“的标签,人们通过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同时表达自己的观点。
青少年利用法律案例(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在法律意识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
近年来,青少年利用法律案例的事件频发,这些案例不仅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也为青少年提供了宝贵的教育素材。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青少年利用法律案例的分析,探讨青少年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一、案例概述1. 案例一:小张在网络上散布谣言,被依法拘留小张是一名高中生,在一次网络论坛上散布了关于某明星的虚假消息,引发大量网友转发和评论。
后来,该明星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名誉权,警方依法对散布谣言的小张进行了拘留。
2. 案例二:小李因抄袭他人作品,被学校开除小李在写作作业时,抄袭了同学小王的作文。
当小王发现后,向学校举报。
经过调查,学校认定小李抄袭他人作品,遂作出开除学籍的决定。
3. 案例三:小陈在网络游戏中涉嫌赌博,被警方抓获小陈在游戏中认识了一群网友,他们组成了一个赌博团伙。
警方在调查中发现,这个团伙涉嫌赌博,遂将包括小陈在内的团伙成员全部抓获。
二、案例启示1. 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以上三个案例中,小张、小李和小陈都因为法律意识淡薄,触碰了法律底线。
这警示青少年要时刻牢记法律红线,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2. 家庭和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律教育。
家庭和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要注重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使其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3. 社会要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全社会都要关注青少年的法律教育,通过各种途径提高青少年的法治素养,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三、教育建议1. 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要树立良好的法治观念,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孩子的言行,及时发现并纠正其违法行为。
2. 学校教育方面:学校要将法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活动,如法治讲座、模拟法庭等,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3. 社会教育方面:媒体要积极宣传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同时,社会各界要关注青少年的法律需求,为青少年提供法律援助。
网络谣言法律规制研究
网络谣言法律规制研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谣言问题日益突出,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为了有效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各国纷纷加强了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研究。
首先,网络谣言的法律定义成为研究的重点。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虚假、不实或无法核实的信息,以煽动、误导或欺骗公众。
在法律规制研究中,对网络谣言的定义进行了明确,并与其他相关法律条文进行衔接,以便更好地查处和惩治网络谣言的行为。
其次,网络谣言的法律责任成为研究的关注焦点。
在法律规制研究中,普遍认为网络谣言的传播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对于网络谣言的传播者,应对其发布虚假信息的行为进行法律追责。
同时,对于网络平台提供商,也应加强对用户发布内容的管理和监管,对于违法信息要及时删除和屏蔽,减少谣言传播的影响。
再次,网络谣言的处罚机制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法律规制研究中,对于网络谣言的处罚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方面,应加大对网络谣言的处罚力度,例如加大对谣言传播者的罚款或者刑事处罚力度,以起到震慑作用;另一方面,应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对于未及时删除谣言信息的平台进行处罚,以促使网络平台更加积极主动地履行社会责任。
最后,网络谣言的预防和教育成为研究的重点。
在法律规制研究中,不仅要对网络谣言进行惩治,还应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和预防。
通过加强公众的媒体素养教育,提高公众识别谣言的能力,减少受到谣言的影响。
同时,通过加强网络平台的自律机制,提高平台审核和监管的能力,减少虚假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
综上所述,网络谣言法律规制研究对于有效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网络谣言的法律定义、法律责任、处罚机制以及预防和教育的规制研究,可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众利益,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
中学生网络偏差行为探析
中学生网络偏差行为探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开始接触网络。
然而,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一些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网络偏差行为。
本文将从定义、原因和影响等方面对中学生网络偏差行为进行探讨,并提出预防和治疗的相关建议。
网络偏差行为是指人们在网络上表现出的一种违反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行为。
中学生网络偏差行为主要包括网络欺凌、网络成瘾、网络色情行为等。
这些行为不仅会影响中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导致学业受损、人际关系破裂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心理因素: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容易受到情绪和环境的影响。
一些中学生可能因为自卑、孤独等心理问题而在网络上寻求安慰和刺激。
社会因素:当前社会竞争激烈,许多中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和家庭压力。
部分中学生可能通过网络来逃避现实,寻求短暂的快乐和安慰。
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一些家庭可能缺乏对孩子的关爱和支持,导致孩子在网络上寻求和安慰。
网络环境因素: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为中学生网络偏差行为提供了土壤。
一些中学生可能会利用网络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和不满,或者通过欺凌、色情等行为来获得快感和满足。
学业影响:网络偏差行为会占用大量时间和精力,导致中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甚至辍学。
社交影响:网络偏差行为可能破坏人际关系,使中学生失去朋友和家人的支持。
心理影响:网络偏差行为容易使中学生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影响其健康成长。
法律影响:网络偏差行为可能导致法律纠纷和处罚,对中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孩子的成长,给予关爱和支持,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及时发现和纠正孩子的网络偏差行为。
提高中学生的网络素养:学校应该开设相关课程,提高中学生的网络素养,使其能够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正确使用网络资源。
建立健康的心理支持系统:学校和家庭应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缓解其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
强化法律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对中学生的法律教育,使其了解网络偏差行为的后果和危害,增强其法律意识。
网络谣言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2014.01学教育85网络谣言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分析冯蕾郭旭娟(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2)[摘要]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散布的没有事实根据的信息,具有虚假性、广泛性、快速性、破坏性特征。
网络谣言对当代大学生危害体现在:主流价值观的偏离、责任感的缺失及网络行为的失范。
防范网络谣言的有效模式是构建政府、学校和媒体三位一体的多元主体结构,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
[关键词]网络谣言;大学生;对策网络提供给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获取信息的手段,公众在享受生活服务、创造和分享健康文化的平台的同时,也承受着网络化负面效应的冲击。
近年来国内外网络谣言事件,如“碘盐防辐射”、“秦火火”、“立二拆四”等网络谣言甚嚣尘上,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也给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
一、网络谣言的含义及特征网络谣言是个人网站(网页)、电子邮件(列表)、电子公告(包括电子布告牌、电子白板、电子论坛、网络新闻组、网络聊天室、留言板等)、即时通讯等网络工具传播的,旨在使人相信的信息,一般与时事话题相关,在网络中广泛流传的未经证实的信息。
根据概念的界定和分析,网络谣言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1、虚假性网络谣言的含义是在“谣言”内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辞海》对谣言的解释为:“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或捏造的消息”。
随着网络的发展,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越来越接近,使网络成为了滋生谣言的温床,对身处信息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着重大影响。
2、快速性网络信息以小时乃至分钟为周期更新,提高了人类信息和资源的利用率。
据CNNIC 第27次报告,“2011年,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18.7个小时,较2010年同期增加0.4小时……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每一天网络上都产生数量庞大的信息,采取文字、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等形式,以“爆炸性”信息或“趣味性”信息吸引网民眼球。
3、破坏性“技术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特别是那些未知的风险,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利弊共存的问题。
浅析网络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一)
浅析网络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一)21世纪将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
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和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网络化、全球化,信息文明的浪潮正席卷全球。
据统计,截止1999年底,全球最大的因特网已拥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2亿用户,其中中国上网用户已达700万,而36岁以下的网民占80%。
人们在网上工作、学习、查询、购物、旅游、聊天、游戏等。
互联网用虚拟手段为人类开启了一方全新的文化空间,网络文化以其无可抵挡的魅力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教育、生活和工作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然而虚拟的网络世界并不是一方净土,现实文明的阴影同样在网上折射。
网络文化混杂着种种不良因素,对青少年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值得全社会关注和重视。
一、网上"文化侵略":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侵袭由于电脑和因特网的发明者是西方人,故迄今为止,任何一种电脑网络基础语言都是英语,其主导国家是美国。
据悉当前从国际互联网上可接收的信息来自美国的占80%,来自中国大陆的仅占0.O1%。
这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文发达国家占据了国际互联网信息资源的绝对控制权,形成了网上信息的垄断和倾销,其实质就是一种信息侵略。
由于信息是文化的一种形式的代言人,因此,信息的侵略便直接导致“文化侵略”。
那些附着西方价值形态的信息大量地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流向中国,加之中国青少年对传统文化及其精粹知之甚少,民族文化远未在其思想上扎根,因而在外来网络信息流的淹没中难以产生免疫力和识别力。
1998年5月,美国克林顿总统曾宣称:“当新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美国的敌人已将战场由物理空间扩展到虚似空间”。
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提出:“高速发展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促进民主的原则,限制极权形式的蔓延;世界上的公民,通过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有机会获得同样的信息和同样的准则,从而使世界有更大意义上的共同性。
”这些充分暴露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充分利用其信息控制权和影响力,极力向世界特别是仍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进行“文化扩张、文化侵咯”,实现其“不战而胜”之梦想的政治图谋。
网络谣言的成因、危害及其治理对策研究
网络谣言的成因、危害及其治理对策研究作者:赵强来源:《卷宗》2018年第14期摘要: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也为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提供了良好平台。
近年来,网络谣言呈现激增趋势,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在充分认识网络谣言社会危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治理成为当今社会题中之义。
在治理过程中需要个人提高辨别力及抵制能力、媒体行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政府采取各项措施进行网络管理,多管齐下,多方共治。
关键词:网络谣言;成因;危害;治理对策在现今网络异军突起,互联网发展势头正好的大环境下,谣言以互联网为新的媒介依托进行传播,越来越成为人们不可忽视的新的谣言类型——网络谣言。
它往往借助于微博、博客、网络论坛等社交平台,在互联网上传播没有事实依据的消息。
因其更为快速、广泛、便捷的传播特性,使谣言的危害性也更加严重。
1 网络谣言概述1.1 网络谣言的含义“谣言”一词自古有之,最早收录于汉朝,那时的“谣言”可以理解为诽谤、诬陷的言论,含贬义。
现代的“谣言”一词承袭了其贬义色彩,指没有依据或没有经过调查就妄加猜测,在群体间流传开来的消息。
1.2 网络谣言的特点(1)扩散性强。
网络以它特有的宽范围、全覆盖,实现了将谣言广而告之。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及网民的增多使得网络谣言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传播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2)迷惑性强。
网络谣言往往捕风捉影、似是而非,多借助计算机媒体处理技术,为事实本身蒙上了灰色的外衣,使其更具有迷惑性,群体在面对这些谣言时难辨真假。
(3)破坏性强。
网络谣言就像存在于社会中的一颗毒瘤,对个人、社会、国家乃至世界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网络谣言不仅危害人的精神世界,也会影响人的物质生活。
某些网络谣言的传播会形成人人自危的紧张氛围,诱发危及社会的大事件。
(4)难控性强。
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网络谣言因其隐蔽性、虚拟性等特征很难在第一时间被相关部门发现并加以治理,若在其初始阶段未能有效治理,那么网络谣言便会迅速扩散开去,从而加大网络谣言的控制难度。
青少年网络舆情教育必要性讨论
青少年网络舆情教育必要性讨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青少年在网络上的活动越来越频繁。
然而,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谣言、网络暴力、隐私泄露等。
为了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网络安全,青少年网络舆情教育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网络舆情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青少年网络舆情教育的必要性1. 保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外界信息的接受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
在网络舆情中,存在大量不实信息和负面言论,这些信息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网络舆情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正确辨别信息真伪,增强他们的心理抵抗力。
2. 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网络舆情中常常存在着各种谣言和负面言论,这些信息可能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产生误导。
通过网络舆情教育,可以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信息,培养他们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
3. 增强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意识青少年在网络上的活动容易受到网络暴力、隐私泄露等问题的困扰。
通过网络舆情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学习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和安全,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
4. 培养青少年正确的沟通能力网络舆情中常常存在着恶意攻击和谩骂等不良言论,这些言论可能会对青少年的沟通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网络舆情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学习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良好的沟通能力。
青少年网络舆情教育的解决方案1. 学校开展相关课程学校是青少年的主要学习场所,可以通过开展相关课程来进行网络舆情教育。
这些课程可以包括信息真伪辨别、网络安全知识、正确沟通技巧等内容,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网络舆情观念。
2. 家庭进行有效引导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共同讨论网络舆情问题,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网络信息。
同时,家长也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抵抗力。
3. 社会组织开展相关活动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开展相关活动,如讲座、培训等形式,向青少年传授网络舆情知识。
浅谈网络谣言的危害与应对
浅析网络谣言的危害与应对当今互联网时代,人们话在网上说、钱在网上花、事在网上办,已成为一种习惯。
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网络传播的受众者也越来越多。
网络媒体传播的快捷特点,使得信息发布和传输方式越来越简便和多样化,很多信息难辨真假,一些人不负责任地渲染事实,夸大细节,随意编造,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误导、欺骗大众,造成了诸多不良的社会影响。
近些年来,网络谣言越演越烈,逐渐成为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
因此,如何结合本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建立起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有利于有效遏制网络谣言传播,适应时代特征与要求的社会公共管理模式,已成为各级党政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网络谣言传播的特点和起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同时缺乏网络舆情的有效监管给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提供了一个非常自由的言论空间,网络匿名性与易于向公众传播的特性大大助长了网络谣言的传播与影响力。
其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传播速度快。
网络文档复制的低成本、无成本和高度的便利性,使网络谣言传播快的特点最为突出,与口相传、书信传、电话传更为廉价,传播速度要比人际口头传播快千倍万倍。
二是传播范围广。
因以网络为媒介,减少了地域的限制,互联网信息是数字化的、超时空的、全球性的,尤其是在微时代来临后,拥有众多粉丝的微博、微信以及QQ交流群,每一个线上网民都是网络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反馈者和传播者,使得网络谣言一旦发布,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形成各地浏览、转发,可以在几小时甚至几分钟之内即可传遍至全国各地。
三是传播方式多,除了常见的各类新闻网站、社区、论坛、贴吧、微博、微信、QQ聊天软件等等之外,还有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传播方式,都是可以借助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的同时传播。
因此,网络谣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远比传统口头传播的谣言更具有危害性。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在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一些网络谣言制造了可乘之机。
散播谣言承担法律责任的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谣言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谣言的传播速度之快、影响之广,往往让人防不胜防。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散布谣言是违法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网络谣言案件为例,深入剖析散播谣言的法律责任。
二、案例背景2018年,某地发生一起命案,死者系一名年轻女性。
案发后,网上迅速传出一则谣言,称死者系被一名外籍男子杀害,凶手逃亡海外。
该谣言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引发广泛关注。
警方高度重视,立即展开调查。
三、案件调查1. 网络谣言的源头经过调查,警方发现该谣言的源头是一名名叫李某的网民。
李某在得知命案后,未经核实,便在网络上发布了一条虚假信息,称死者系被外籍男子杀害。
2. 网络谣言的传播李某发布虚假信息后,该谣言迅速在网络上传播。
一些网民在未核实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盲目转发,导致谣言进一步扩散。
同时,一些媒体也未经核实,报道了该谣言,使得谣言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
3. 警方介入在警方介入调查后,李某很快被抓获。
经审讯,李某承认发布虚假信息的违法行为,并表示自己的行为给死者家属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四、法律分析1. 散布谣言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 本案中李某的法律责任本案中,李某在未核实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发布虚假信息,导致谣言传播,扰乱了公共秩序,情节严重。
因此,李某的行为已构成散布谣言的犯罪行为。
3. 案件审理结果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对李某进行了判决。
李某因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
五、案例启示1. 提高法律意识网络谣言的传播,往往源于人们法律意识的淡薄。
因此,提高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是预防网络谣言传播的重要途径。
2. 增强辨别能力面对网络信息,我们要增强辨别能力,不盲目转发未经证实的信息,以免成为谣言传播的帮凶。
分析与应对青少年的网络欺凌行为
分析与应对青少年的网络欺凌行为青少年网络欺凌是当今社会中一个严重的问题,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为了保护青少年免受网络欺凌的危害,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成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
一、网络欺凌的定义与表现网络欺凌是指通过网络平台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辱骂、威胁或散布谣言的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以虚拟身份进行,使施暴者感觉免于责任的束缚。
青少年是网络欺凌的主要受害者,他们因年幼、缺乏经验和心理较为脆弱而更容易成为网络欺凌的对象。
网络欺凌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直接辱骂和侮辱,包括歧视性言辞和人身攻击;2. 散布谣言和不实信息,损害受害者的名誉;3. 发布尴尬、羞辱或侵犯隐私的照片和视频;4. 恶意调侃和戏弄,使受害者感到尴尬和沮丧;5. 进行恶意的社交排斥,使受害者遭到隔离和孤立。
二、网络欺凌的成因分析1. 匿名性和虚拟身份:在网络中,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以虚拟化身进行攻击,这种匿名性使得施暴者往往感觉免于责任的束缚,从而更容易进行网络欺凌行为。
2. 社交需求和心理问题:青少年正处于身份认同、自我价值评估等需要满足的阶段,他们希望通过网络获得注意和认同,但当这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会转化为恶意攻击他人的行为。
此外,一些青少年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如自卑、焦虑等,网络欺凌成为他们释放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
3. 社会观念的传递:一些媒体和网络内容传播了暴力和冲突的价值观,这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产生了负面影响。
他们从中学到了不尊重他人、不关心他人感受的观念,进而在网络中进行恶意攻击。
三、应对青少年的网络欺凌行为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关注他们在网络上的行为,并对网络欺凌的危害进行教育。
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导航者和指引者,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了解网络欺凌的特点,并教会他们应对网络欺凌的方法。
2. 学校的角色: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应该加强对网络欺凌问题的宣传教育。
浅论网络谣言的法律制度规制
浅论网络谣言的法律制度规制作者:冯杰来源:《领导科学论坛》2019年第13期【摘要】网络谣言极具迷惑性,易蛊惑网民并肆无忌惮地在网络空间传播。
当前,以网页、微信、微博、论坛等为载体的谣言仍旧活跃在网络空间,对网络社会生态造成污染。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治理网络谣言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
因此,分析我国治理网络谣言法律制度层面存在的困境并提出应对之策刻不容缓。
【关键词】网络谣言;法律制度;规制【中图分类号】D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19)13-0067-04在国家积极推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背景下,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网络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网络文化更加多样、网络经济更加繁荣的网络环境中,网络犯罪、网络谣言、网络侵犯个人隐私、网络恐怖主义等网络风险也随之而来,其中,任何一个社会热点、民生问题都有可能滋生网络谣言。
据《2018年网络谣言治理报告》显示,食品安全、医疗健康、社会民生等领域成为网络谣言“重灾区”。
网络谣言极具迷惑性,易蛊惑网民并肆无忌惮地在网络空间传播,导致错误的舆论导向和社会信任危机,加剧社会恐慌。
以网页、微信、微博、论坛等为载体的谣言仍旧活跃在网络空间,对网络社会生态造成污染。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治理网络谣言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
因此,分析我国治理网络谣言法律制度层面存在的困境并提出应对之策刻不容缓。
一、法律制度规范不够健全1.相关立法滞后网络言论自由是“公民享有的,由法律规定、认可和保障的,通过互联网公开发表言论、传递思想、表达意见、主张、观点、情感等而不受他人干涉、约束或惩罚的自由”。
在我国,“言論”被视为一种行为,并且言论自由应是在法律框架内的言论自由。
由于我国法律起步较晚,法律基础薄弱,专门针对网络谣言的法律法规的制定更加滞后,使得网络谣言缺乏规制。
起初,规制网络谣言主要通过现行成文的法律和行政法规来实现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就从规范言论自由的层面规制网络谣言。
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研究及应对方式分析
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研究及应对方式分析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网络欺凌指的是通过网络平台对他人进行暴力、恐吓、威胁、侮辱、散布谣言等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对受害者造成身心伤害,也对社会稳定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及有效应对方式至关重要。
对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欺凌行为的类型和特点研究: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可以确定网络欺凌行为的常见类型和特点,如虚假谣言、侮辱骚扰、人肉搜索等。
通过了解这些特点,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应对网络欺凌行为。
2. 影响网络欺凌行为的因素研究:网络欺凌行为的发生往往与青少年的个人特点、家庭环境、社交关系等因素有关。
对这些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可以找出更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3. 欺凌行为对受害者的影响研究:网络欺凌行为对受害者的心理和身体健康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如焦虑、抑郁、学业下降等。
通过对这些影响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网络欺凌的危害性,进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应对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教育和宣传:通过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向青少年灌输正确认识网络欺凌行为的知识和危害性,加强他们的网络素养,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加强对家长和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网络欺凌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2. 加强监管和执法: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建立健全的网络法律法规和制度,对网络欺凌行为严厉打击。
加强与相关执法部门的协作,加大对网络欺凌行为的追责力度。
3. 心理辅导和干预:对受害者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恢复自信和重建社交关系。
对施暴者进行专门的心理干预,引导他们认识错误,改变行为。
4. 建立互联网平台的安全机制:加强互联网平台的安全保护措施,建立有效的举报机制和处理机制,及时处理网络欺凌行为,阻止其进一步扩散。
研究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及有效应对方式对于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综述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研究综述摘要:随着电子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的普及,网民群体逐渐呈现低龄化趋势网络时代新的现象即网络欺凌也随之出现。
网络欺凌是指人们利用互联网和电子产品做出的针对他人或群体的恶意的、敌意的带有讽刺意味的伤害行为。
由于青少年群体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使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网络欺凌问题也成为公共品德教育的一项巨大挑战,因此我们应在解决网络欺凌所产生的问题方面取得突破。
本研究从青少年的情绪情感、认知方面、同伴关系、社会支持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从社会、学校、家庭教养方式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建议,希望为未来的相关研究以及服务发展提供良好的帮助。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欺凌;措施1.问题的提出1.1核心概念的界定目前,国内外对于网络欺凌都展开了深入的研究,Hinduja 和Patchin 则认为网络欺凌是发件人并没有与收件人直接接触,但是收件人却总能持续收到来自发件人的简单的,带有恶意的信息,信息的内容可能包括威胁、恐吓、恶性的标签、煽动仇恨的言论或者在网络论坛上通过发送虚假信息和不雅图片来嘲弄对方进而达到侮辱他人的目的(Hinduja & Patchin,2009)。
网络欺凌是传统欺凌的一种扩展,是指个体或者群体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对无法进行自我保护的个体多次有意实施地意在造成伤害的负面行为(刘琳,2013)。
1.1.1网络欺凌的类型随着新媒体事业的发展,本研究认为目前网络欺凌的媒介主要包括:(1)即时通讯,如QQ聊天室、微信、微博私信和评论、邮件;(2)网络游戏;(3)社交网站以及其他门户网站,如陌陌交友、映客直播等直播APP;(4)论坛,百度贴吧;(5)手机,如短信、朋友圈、通话。
1.1.2网络欺凌的危害网络欺凌导致的危害比传统欺凌更大,具体表现为:危害范围的普遍性:相对于传统的欺凌,网络欺凌虽然没有了肢体上的暴力,但是却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形式进行,利用无孔不入的电子媒体通过多种感官渠道对人实施各种各样的欺凌(汪耿夫等,2015)。
关于谣言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虚假信息、谣言传播现象愈发严重,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某虚假信息传播案是一起典型的谣言传播案件,以下是该案的基本情况。
2019年,某地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事故发生后,网民在网络上传播了关于该事故的虚假信息,称事故是由某知名企业造成的。
该信息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引起了广泛关注。
后经调查,该信息纯属谣言,事故与该企业无关。
受害者家属、企业及相关部门纷纷指责该谣言的传播者,要求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二、案件分析1. 谣言的定义及法律性质谣言,是指未经证实或捏造的、可能对他人造成损害的信息。
在我国,谣言传播属于违法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2. 案件中谣言的传播方式本案中,谣言的传播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网络传播:网民在网络上发布、转发虚假信息,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微信群等途径迅速传播。
(2)口头传播:谣言传播者通过口头方式,将虚假信息传播给他人。
(3)媒体传播:部分媒体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报道虚假信息,扩大谣言传播范围。
3. 案件中谣言的传播后果(1)损害受害者家属合法权益:谣言传播导致受害者家属遭受名誉损害,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2)损害企业合法权益:谣言传播导致企业声誉受损,经济损失严重。
(3)扰乱社会秩序:谣言传播引发社会恐慌,影响社会稳定。
4. 法律责任追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于传播谣言的行为,应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在本案中,谣言传播者涉嫌违反以下法律规定:(1)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
(2)涉嫌侵害他人名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3)涉嫌损害企业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浅谈网络谣言的危害与治理
百家 论 坛
对 州
浅谈 网络谣 言的危害 与治理
韩 军
河南大学软件学 院学 院 郑州 4 5 0 0 0 0 摘要 :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 , 我 国网络上发 生越 来越 多的 里 , 每个人都可以 口诛笔伐 , 却极少有人反思事件本身 的真实 谎 言、 谣 言传播 事件 , 这种现 象不仅 污染 了网络环境 , 扰乱 了 性, 也极少有人想 到在一次 次的转发 和评论 中 , 当事人将承受 社会秩序 , 还严重损害 了我 国互联 网的形象和公信力 , 引起广 怎样 的伤害。 大 网 民和 互 联 网业 界 的 公 愤 。 _ 二 、 网络 谣言的控制 关键词 : 互联 网 网络 谣 言 解决互联 网谣言 问题 , 首要强调 的是责任意识。 不管是舆 论 的发起者还是 网站 的管理者 , 甚至 围观 的网民朋友们 , 都应 各 自在 自己的责任范 围内维护好 网络秩序 ,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 , 我 国网络上发生越来越 多的谎言 、 该树立责任意识 , 谣 言传播 事件 , 这种现象不仅污染 了网络环境 , 扰乱 了社会秩 不能让 网络谣言肆意传播 , 甚至危害大多数人。 序, 还严重损害 了我 国互联 网的形象和公信力 , 引起广大 网民 l 一) 消除 网络谣言产生的土壤 和互 联网业界的公 愤。 网络谣言之所 以能够产生如此大的负面影响 ,既有技术 因素 , 也有 社会 因素。 就技术 因素方 面而言 , 信息技术 的发 网络谣言的危害 网络谣 言因其造谣 动机之杂 、 传播范 围之广 、 影响程度之 展极大促进 了信息的流动 ,其传播速 度和范围也是传 统信息 深、 应 对措施之难 , 因此 造成其在互 联网上 的泛滥 , 网络上谣 传播渠道难 以比拟的 。 就社会 因素方面而言 , 当前我 国正处于 言的泛滥 , 危害很 大 , 甚 至可能会导致 一些无法预 知 、 无 法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 社会问题和社会 矛盾 多发 。 群 回 的后 果 。 众对于贪污腐败 、 分配不公 、 公权滥用等 现象 深恶痛绝 。网络 ( 一) 给社 会发 展造成不稳定 因素 谣言正是利用这种社会心理 , 捏造 、 夸大、 扭 曲相关事件 , 误导 网络谣 言影 响社会稳定 ,给正常 的社会秩 序带来现实或 公众 。 比如哈尔滨 “ 宝马撞人案” 、 杭 州“ 富家子飙 车” 等事件中 潜在 的威胁 , 甚至损害 国家形象 。比如 2 0 1 1 年 3月 1 1日, 日 在 网上盛传的“ 领导亲属” 、 “ 权钱交易 ” 等谣言 , 在 一定 程度 上 本发生地震 , 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 。 从 3月 1 6日开始 , 中国 体现了社会 中的“ 仇富” 、 “ 仇贪 ” 心态 。 部分 网民通过对这些 网 部分地 区开始疯狂抢购食盐 , 市场秩序一片混乱 。经查 , 浙江 络谣言的参与 、 传播 , 宣泄着 自身 的负面情绪 。 省杭州 市某数码市 场的一位 网名为“ 渔翁” 的普通员工 在 Q Q ( 二) 培养公 众的谣 言意识 群上发 出的消息 。 这条消息被广 泛转发 , 产生 了一场全 国范围 谣 言传播 的本质在 于听信并传播 的公众 ,因此 网站 和媒 内的辐射恐慌和抢盐风波 。 体在 自身做 好智 者的基础上 , 更要培养 网民的媒介素养 与责 网络谣言就是 “ 社会毒品” , 其危 害不 亚于“ 网上 黄赌 毒” 。 任意识 。 网民朋友们应理性的分析网络信息 的真实性 , 不过度 毒品侵蚀 的是少数 “ 沉沦 者” 的身心健康 , 网络谣 言扰乱 的是 依 赖 、 不 轻信盲从 , 有效提 高对网络谣言 的识别 力和免疫 力 , 整个社会 的稳定 ,蛊惑 的是亿万大众的人心 ,违背 道德 和法 这也就 可以让大 家免受到 网络谣言带来的危害。 律, 可谓 害莫 大焉 、 罪莫大焉 。 网络媒体在互动性上有天然 的优势 ,完全可 以充分发挥 ( 二) 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网民的参 与意识 ,将 以往用于人 肉搜索 的热情引导到对谣育 我国 目前的网络群体以青少年尤其以学生 为主 , 他们 是 的证实 中来 。 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遏制 了负面谣言的传播 , 也 当前我 国网络发展 的主要使用者 ,他们的一言一行体现 了当 培养 了网民批判 、 质疑谣言的意识 。 前互联网发展的现状 , 更为 日后 中国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 直接 ( 三) 完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 , 加 强网络管理制度 影 响着 未来 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 互联 网不是法外之地 , 这是一个常识 。 随着互联 网与经济 近阶段 出现的 “ 虐猫 、 虐狗事件 ” 、 “ 老师无故体 罚学生谣 社会联 系的 日益密切 , 网络不再是虚拟 空间 , 而是现实生活 的 言” 、 “ 河南 的放射源泄漏谣言 ” 等等。这些网络谣言和非法新 部分 , 更是现实生活的延伸 。在互联 网中活动 的每一个 人 , 闻使正处 于认 知成长 阶段 的青少年有 “ 颠倒 是非 、 混淆黑 白” 在现实生活 中都能找到。 恶 意编造传播 网络谣言 , 对现实生活 的危 险 , 他们往往 只看新 闻而不加思考 , 造成了对社会认知 的 造成 的冲击 真实可感 , 一 点也不虚拟 。 因此 , 将遏制 网络谣 缺陷, 影响 了 自身 的判断 、 对国家社会 的客观了解 以及他们 自 言在 内的社会舆论监管纳入法治轨道 , 形成有效 的监管机 制 , 身 身心健康 的发 展。 依法加强互联网管理 ,依法追究网络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的 ( 三) 给受害者 造成 巨大 损失 法律责任。 网络谣言一方 面给 国家 和社 会稳定造 成不 和谐 的影 响 , 参考文献 : 而另一 方面最直 接的就是 给众 多网络谣 言的“ 受害者 ” 造成 了 [ 1 1 奥 尔波特 等著. 刘永平 等译. 谣言心理 学『 M1 . 沈 阳: 辽 宁 巨大 的影 响, 包括心理 、 身体 、 名誉等方面。 教 育 出版上出现一篇所谓 的“ 自述 ” 文章 , [ 2 ] 弗朗索瓦丝 ・ 勒莫. 黑寡妇: 谣言的示意及传 播【 M 】 . 北京: 以当事人 的口吻讲述 自己在北京卖淫 的经历 。其 中最骇人听 商务 印书馆. 1 9 9 9 闻 的“ 猛料 ” 是她 已感染艾滋病 。随后 , 此人继续 发 出了一 份 [ 3 】 刘建 明. 舆论传播【 M 】 .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 0 0 0 2 7 9 人 的“ 性接触者通讯 录” 。该 文引起 了网民的极大关注 , 纷 [ 4 ] 周裕琼. 1 9 9 8 — 2 0 0 8 : 艾滋谣 言在 互联 网上 的演变 与传 纷 在各论坛上转载 、 评论 。一时 间, “ 艾滋 女” 三个字成 为最热 播分析. 『 C 1 中国传媒报告。 2 0 0 8 ( 3 ) 门 的网络搜索词 。 后经警 方调查 ,这是一 起典 型的 网络 谣 [ 5 ] 巢乃鹏 、 黄娴. 网络传播 中的谣言现象研究『 J 1 . 理论 与探 言, 是杨 某针对受 害人 的恶 意诽 谤 , 整 个事件 中 , 那些 看似 可 索. 2 0 0 4 ( 6 ) 信 的所 谓“ 自述” 、 “ 通讯 录” 和“ 照片” 全是伪造的。 [ 6 ] 李欣颖 等. 网络谣 言 的跨 国传 播现象初探 『 J 1 . 资讯社会 虽然事件最终真相大 白,但包括受 害人 在内的整个社会 研 2 0 0 3 ( 7 ) ~ 都为之蒙羞 。 在传 播过 程中 , 大多数 网友都沉浸在道德优越感
网络谣言及其治理机制研究
网络谣言及其治理机制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越来越快、广,给社会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网络谣言要想被有效治理,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网络谣言及其治理机制的研究。
1、网络谣言的定义网络谣言指的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一种虚假信息,通常包含夸大事实、造谣捏造、恶意中伤等内容。
网络谣言往往以“爆料”、“内幕”等形式传播,利用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吸引眼球,从而扩大谣言的影响力。
2、网络谣言的危害网络谣言的传播不仅会对个人产生影响,也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后果。
首先,网络谣言的传播容易引发恐慌和不信任,损害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形象和信誉。
其次,网络谣言也会扰乱公共秩序,引发社会矛盾,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社会动荡。
这些问题的出现,需要治理机制的支持。
3、网络谣言治理机制网络谣言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广泛的参与和协作。
治理机制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法规的制定。
政府应当制定更加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网络传播行为,特别是要对网络谣言做出明确的规定和处罚,加强网络治理力度。
(2)媒体的监管。
媒体是网络谣言的主要传播媒介,因此,要加强媒体的自律和监管,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确保媒体传播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3)自媒体的管理。
自媒体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社交媒体,也是网络谣言的重要来源。
因此,需要对自媒体进行管理,要求自媒体从业者遵守自律规范,加强对他们的监管。
(4)公众的教育与引导。
公众是网络谣言防范和治理的重要参与者。
因此,需要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和引导,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网络信息,避免被谣言所蒙蔽。
4、网络谣言治理中的问题网络谣言治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对网络谣言的惩罚力度不够,往往不能有效地遏制谣言的传播。
其次,政府、企业和媒体对谣言的应对往往是被动的,需要及早采取积极的措施。
再次,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调查取证难,所以需要加强技术手段的支持,例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运用。
网络对青少年影响调查报告
03
社会环境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强对网络内容和服务的监管,防止不良信息对青
少年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应当支持和推广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
网络资源和服务。
提高青少年网络素养
01
0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3
睡眠充足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因长时间使用 网络而影响身体健康。
健康娱乐
鼓励青少年选择健康的娱乐方式,如运动 、阅读等,以减少对网络的过度依赖。
加强对网络内容和服务的监管
完善法规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内 容和服务的监管。
严格执法
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 障网络安全和青少年权益。
技能培养
信息辨别
网络道德
青少年应当掌握基本的网络知识 和技能,能够正确、安全地使用 网络。
青少年应具备辨别网络信息真伪 的能力,避免受到虚假信息的干 扰。
青少年应了解并遵守网络道德规 范,文明上网,不传播谣言、恶 意攻击他人等。
建立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
时间管理
青少年应合理安排网络使用时间,避免过 度沉迷网络。
网络游戏的影响
心理健康
过度沉迷网络游戏可能导致青少年出现抑郁、焦 虑等心理问题。
学业影响
花费大量时间玩游戏导致学业成绩下滑,影响未 来发展。
消费问题
青少年在游戏中过度消费,购买游戏道具等,增 加家庭经济负担。
网络社交的影响
社交焦虑
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关注他人生活,导致出现 社交焦虑现象。
网络欺凌
03
网络对青少年影响的问题 分析
牟利性网络谣言的危害及其法律治理研究
诋 毁 一个 企业 或 者某 种产 品 ,使 与之 利益 攸关 的 另 一 企 业 或 者 某 种 产 品 得 以 畅 销 ,是 一 部 分 网络 推 手 牟利 的一 种 重要形 式 。这 些 网络 推手 往往 遵循
收 稿 日期
誉 ,非 法 攫 取 经 济 利 益 的 网 络 推 手 公 司 — — 北 京 尔 玛 互 动 营 销 策 划 有 限 公 司 ,抓 获 秦 志 晖 ( 网名 “ 秦 火火” ) 、杨 秀 宇 ( 网名 “ 立 二拆 四” )及 公 司其 他 2
名成 员 。随后 ,周 禄 宝 、傅 学 胜 等一 批 “ 网络 大 谣 ”也 被 公 安 机关 抓 获 ,经 过公 安 机关 立案 侦 查 , 他 们 制造 、传 播 网络 谣 言 的真实 目的只有 一个 ,就 是非 法攫 取经 济 利益 。从 公安 机关 侦 办 的这些 牟利 性 涉 谣案 件来 看 , “ 网络 大谣 ”长 期在 网上 炮 制虚假 新 闻 、故 意歪 曲事实 ,制 造事 端 ,混 淆是 非 、颠倒 黑 白 ,并 以删 除 帖文替 人消 灾 、联系查 询 I P地址 等 方 式 非法 攫取 利 益 ,严 重 扰乱 了网络 秩序 。具 体 而
( 二) 假借 “ 网络反腐维 权 ”编造谣言 敲诈勒 索 些 网络大 谣 ,利用 官 员害 怕 曝光 、公 众对 腐 败现 象 的痛 恨 心理 ,打 着 “ 网络 反腐 ” 、“ 维 权 ” 的
一
2 0 1 3 —1 1 — 0 3
基金项 目 教 育部人文社会研 究规 划基金项 目 《 非正 当谋生群体救 助及其规制 问题研 究》 ( 1 2 Y J A 8 4 0 0 1 8 ) 、江苏省 高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网络谣言对青少年危害的法律研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带给我们生活巨大的冲击。
在当今世界,互联网凭借其即时性、便捷性、全球性等特点,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媒介。
在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并且,网络谣言对青少年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青少年处于一个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迈向成熟的阶段,一部分网民利用互联网发泄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或者攻击名人博取关注甚至造谣一些社会大事件,这些都容易对青少年(即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一、网络谣言的概念及特征(一)网络谣言的概念在探讨网络谣言之前,我们应先理解谣言的内涵。
我们一般认为谣言就是那些不切实际、捏造的消息,将其简单的定义为“不实之事”,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我们通常所接触的这些谣言最终被证实为虚假或是捏造的。
但是我们却忽视了谣言所传达信息中所包含的真实性成份和谣言最后核实的结果,因为谣言在最终的结果上亦可真亦可假。
法国学者卡普费雷认为:“我们称之为谣言的,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
”因此,将谣言概括为“未经证实之事”相对而言更加合理。
与谣言产生的传统方式相比,在现代社会,由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qq、bbs、微博等一系列社交工具的广泛应用,网民异常活跃的表现,近代社会思潮所倡导的言论自由,在促进人际交往与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也成为了谣言滋生的温床。
网络谣言就是指“在网络这一特定的环境下,网络使用实体以特定方式传播的,对网民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二)关于网络谣言与言论自由的辨析言论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之一,我国的宪法明确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但是这种自由并不是没有限制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力。
”运用他的观点,言论自由理应受到法律规定的限制。
如果言论自由被滥用,那么行为人就可以为了自己的不当利益而利用言论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益或是他人的合法权益,如果人人都有这一权利,社会的正常秩序就难以维持。
因此,我国《宪法》第51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根据“自由意味着责任”这样一条伦理学原则,那些在自由意志支配下的行为,如果其内在方面有过错,其外在方面以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对其他个人的和社会的正当利益造成了损害,那么,按照法律的逻辑,行为人就必须对此承担责任。
而网络谣言正是突破了这种自由,因而,行为人利用言论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益或是他人的合法权益则应该承担责任。
(三)网络谣言的特征网络谣言与传统谣言并不相同,这些差异不仅表现在传播媒介上,也同样表现在其概念、特征、危害性等方面。
深入了解网络谣言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首先要对网络谣言进行“剖析式”分析。
由于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网络谣言的发展有所差别,但其本质相同。
(1)网络谣言传播范围广、危害大。
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网络几乎遍及全国,随着网民的数量越来越庞大,网络谣言涉及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当涉及某一社会问题的网络谣言进入公共领域,势必会引起广泛的猜疑或是恐惧,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2)所涉及主题的重要性。
制造网络谣言者往往为了吸引关注,所造谣的事件带有一定的影响性、煽动性。
(3)隐蔽性。
制造网络谣言者通常采用匿名发布,带有一定的隐蔽性。
(4)年轻化。
制造网络谣言的主体越来越趋于年轻的群体。
年轻人甚至有些青少年为了寻求刺激,满足其好奇心理,故意制造网络谣言,引起事端。
(5)传播渠道的多样化。
新的应用穷处不穷,每一项进步都促使网络谣言传播途径的多样化。
二、网络谣言的事件及对青少年的危害性近年来,网络谣言的事件越来越多,其内容、性质、影响也演变的愈加复杂。
本文根据网络谣言危害的对象,将网络谣言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危害国家型。
例如:“军车进京,北京出事”的谣言。
二是危害社会型。
2010 年 2 月山西某大学生上网发布“西有地震”的消息,同时其室友通过网络大肆跟帖为其制造舆情恐慌,结果忽悠了半个山西省的人民“等地震”5 个多小时。
三、危害个人型。
有些网络谣言没有事实根据,凭空捏造事实,通常是为了诋毁他人的名誉。
例如:“女处长牛郎门”等一系列的造遥事件。
这些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十分严重,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也使国家的公信力下降,污染了网络环境。
但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青少年这一社会群体,网络谣言对他们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网络谣言对其影响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缺乏判断型。
初中生、高中生由于对网络谣言的辨识度不高,很容易轻信网络谣言,特别是有些网络谣言抹黑名人明星,这些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冲击。
例如,网上曾谣传诋毁雷锋同志形象的谣言就与社会所一直倡导的向雷锋学习的观念相冲突。
二是寻求刺激型。
大学生处于叛逆期,好奇心的驱使下使它们成为网络谣言的制造者。
在近几年的网络谣言中,有很大一部分的网络谣言的主体是大学生。
例如:山西某大学生上网发布“西有地震”的消息。
我国处于社会的转型期,价值观冲突和异化弱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这种急性自我表现欲的带动下,引发的社会危害如果不严格妥善处理,势必会导致其他大学生的恶性效仿。
三、我国网络谣言立法现状及缺陷在我国,网络谣言的急速蔓延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
应对这一问题,我国在立法上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一是法律、法规关于管理互联网的相关规定。
例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的管理规定,也适用于治理网络谣言。
二是法律、法规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规定。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中的相关规定对治理网络谣言其主要作用。
并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该《解释》中明确了网络谣言可能涉及的罪名,明确了网络属于公共场所这一争议话题。
这些法律法规对打击网络谣言起到了积极作用。
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谣言事件,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一是关于网络谣言的法律法规过于分散,且有些法律规定在面对日益多样化的网络谣言事件时,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行政处罚过轻,与网络谣言的事实危害不相称。
二是网络谣言的种类多样化,我国《刑法》规定的罪名不能完全涵盖这些类型。
三是对青少年这一群体没有做特别规定。
由于青少年逐渐成为网络谣言的主体,立法并未对其有所规定,而是包括在一般的犯罪主体之中,对于越来越多青少年网络谣言事件未能起到法律应有的教育和保护作用。
四是完善网络谣言在青少年方面的保护措施、我国在完善治理网络谣言的措施上,首先应从立法上加强法律建设,谣言止于智者,但在法治社会,更应止于法律。
其次,社会各方力量应对网民的上网行为进行监督,倡导文明上网,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正确引导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的建立,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一)、加强刑法中某些罪名的惩罚力度网络谣言的危害已经从一开始的小范围的攻击扩散到全国的范围,网络谣言不仅使他人的财产受到损失,更有甚者导致受害人死亡。
因此,加强某些刑罚的惩罚力度可以更好的与网络谣言在现下社会的危害性相适应。
1.最新出台的司法解释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行为的入罪标准,即“情节严重”的认定问题。
司法解释应体现保护青少年主体的意图,即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若受害者是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从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的情形,予以认罪。
2.增设附加刑:网络谣言是造谣者不正当行使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权的产物,故建议在涉及网络谣言罪的法定刑中,均增加“剥夺政治权利”的附加刑。
(二)对于大学生作为网络谣言的主体,学校可以予以适当处罚由于大学生群体过于庞大,为了更有效的采取措施,各所大学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大学生制造网络谣言的情况,若造成的危害未触及法律,各大高校可以根据教育规章予以相应处分,但学校应当查清事实,并通过正当的程序作出处罚。
(三)完善网络心理健康教,培育大学生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大学生散布网络谣言,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形:(1)好奇心强;(2)发泄不满情绪;(3)压力过大;(4)畸形的自我表现欲。
这些现象都反映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然而当前高校还未普遍意识到这一现象,因此,要防范大学生网络谣言等不良网络行为的发生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各高校教育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
采取适当的措施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通过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设置心理咨询室,举办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大学生心理训练,打造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教育平台,让学生互动交流。
(四)公安机关及相关部门进入初、高中就网络谣言的问题开展相关讲座由于初、高中生对于网络谣言的判断能力不足,很难就某一问题辨别真假,因此网络谣言很容易欺骗到他们并在无形中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因此,社会各方力量应采取积极措施,如开办讲座等加强对网络谣言的监督,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