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4课教案01
八下历史第14课钢铁长城教案
活动一:学生根据要求,通过自学课本,在课本上圈出答案要点,并将疑难点记录下来。
有疑问的向老师求助。
知者加速:完成的开始记忆知识点。
活动二:同伴互帮,交流展示
小组交流讨论。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由小组代表进行充分的表达和描述。
小组完成后,组与组之间进行互帮互助,小组之间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给老师,由老师进行重点释疑,精讲点拨。
四、课堂小结,检查背诵情况(5mins)
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壮大,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的结果,也是我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表现。我国经济的腾飞为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当然,我国人民的努力拼搏,特别是军事科学家们的奋斗,直接促进了我国国防力量的强大。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为我国国防力量的强大而自豪!
活动三:
1.先独立思考2分钟。先然后起立交流,组长组织,发言人做发言准备。
2.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教师点评释疑。
活动四:升华情感,
活动五:做练习题进行自我巩固、反馈
板书设计
反思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案例
教案序号
课时
1
课型
新授
课题
钢铁长城
教材分析
本课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比较少,主要是要求学生了解我国海、空军及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分析国防现代化的形成原因,感受人民解放军的军威,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树立国防观念,增强为祖国的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学情分析
B.人民空军建立早期,即走上国产化的道路
C.五十年代中期,我国仿制成“歼5”型歼击机
D.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空军已拥有飞机三千架
3.导弹部队是现代军队不可缺少的,我国开始组建导弹部队是在
A.1949年B.1956年C.1957年D.1966年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海峡两岸的交往》是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第14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台湾的历史背景、台湾问题、两岸关系以及两岸交往的情况。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语言简练,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近现代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等。
但他们对台湾问题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对两岸交往的情况了解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台湾问题,了解两岸交往的历程和现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台湾的历史背景、台湾问题、两岸关系以及两岸交往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台湾的历史背景、台湾问题、两岸关系以及两岸交往的情况。
2.难点:台湾问题的来龙去脉,两岸交往的意义和现状。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台湾问题和两岸交往的情况。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台湾问题的原因和两岸交往的意义。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两岸交往的现状和成果。
4.情感教育: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凝聚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案例等。
3.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台湾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台湾,激发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台湾的历史背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台湾问题和两岸交往的情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台湾问题的原因和两岸交往的意义。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钢铁长城》教学设计附反思
第14课钢铁长城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钢铁长城》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14课。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新中国的国防和外交,具体分为3课内容:钢铁长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外交的新发展。
本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国防建设的巨大成就。
通过学习人民军队的艰难发展历程,来感悟现代化军队中科技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从小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信念。
认识到我国国防力量犹如一条“钢铁长城”,从而增添民族自豪感。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我校地处城关,学校设施比较完善,多数家庭条件优越,学生中网虫众多,具备了网络学习探究的基本条件;而初二年的学生对军事武器很感兴趣,也有自己的见解,但对我国的国防建设特别是发展历程了解甚少,这就具备了自主学习的充足动力。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使学生具有与人合作的意识及对历史现象进行研究的初步意识。
但学生在学习中还存在两个常见问题:学生在互联网上搜集各种各样的资料,经常是不懂得取舍,有的还比较片面。
所以,教师要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史实的方法,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的认识;第二,学生看完课件听完解说后,还是停留在感性的零散的思想层面,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对比中了解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引导学生分析国防建设与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的关系等理性思维。
三、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核心思路是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为了更好的学习本课内容,体现时代气息。
我提前2周布置预习任务。
把每班同学都基本上以小组为单位分成4组(允许个别同学自由组合),分别负责寻找人民陆军、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发展史实,并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陆军课本没有,但为了分组方便,同时他也是人民解放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也进行简要介绍。
教师事先提供几点要求:以几个时间段为线索(基本上分建立初期、70年代的发展和新时期的飞跃三个阶段);要结合课本的知识点;内容简洁而有代表性等。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钢铁长城》精品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钢铁长城》精品教案[内容分析]:1.课程内容标准: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
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2.地位和作用:本课是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的第一课,属于新教材增加的内容。
粗看似乎相对独立,实际上本课内容与前面所学的新政权巩固、社会主义探索和改革开放,及后两课外交取得巨大成就都有着内在的联系。
学习本课,首先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国防力量的增强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日益强大。
其次,有利于认识国防的重要性,加强和平时期的国防教育,增强学生国防观念。
[学情分析]:1.男生对军事有较多的了解,少数男生甚至是军事发烧友,让他们参与到教学中能激发学习积极性。
2.女生对军事武器装备兴趣不大,知之甚少,需要努力调动她们的学习兴趣。
[设计思想]:1.师生互动、平等参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参与探究中掌握知识。
2.通过多媒体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3.教师本人对军事有较浓厚的兴趣,军事知识丰富,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人民海军的建立和三大舰队、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和核潜艇、海军的多兵种和现代化、人民空军的诞生和现代化、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强大战斗力。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生课外查找军事资料和图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新旧中国海防的差异及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比较能力。
3.通过设计和辩论各自的军事设计,训练学生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人民海军、陆军、空军和导弹部队发展历史的比较,感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威、国威,体会国防力量的日益增强。
2.认识到钢铁长城的形成,反映了国家和民族的日益强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3.认识到坚固的国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4.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学生国防观念,从而使学生树立起为中国的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人教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优质课教学设计_0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水平:归纳分析的水平、合作交流水平、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水平、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③通过史料分析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
④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下收集的资料,介绍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理解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⑤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问题的层层铺垫、推动,把历史和现实更好地结合,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信息交流,使学生对祖国统一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增强对历史的感悟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动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统一前景充满信心。
②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理解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设计思路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重点:1.党和政府确定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这个内容能够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来化难为易。
首先,教师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其次,引导学生从教科书和课外资料中多渠道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得出党和政府对台湾的政策方针,并与教师精当的讲解相结合。
2.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这个内容能够通过学生在教科书和课外资料中获取大量信息,分组汇报,合作交流,从大量的史实中理解到两岸交往日益密切。
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要采取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使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共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党和政府与时俱进地制订出的对台方针,这个方针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世界发展潮流。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4课,主要介绍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材从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开始,到2008年两岸达成ECFA,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展示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认识两岸关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祖国统一、民族振兴等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海峡两岸关系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加深对这一领域的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和细节把握不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梳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掌握相关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和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峡两岸关系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相关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和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对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具体事件和政策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梳理海峡两岸关系的历史脉络。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4.情感教育: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培养爱国情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八下历史教材。
2.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图片和文字资料。
3.视频资料:准备相关历史事件的视频资料,以便于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
4.练习题:准备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台湾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台湾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述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台湾与中国大陆之间的历史交往和关系。
教材通过介绍台湾的历史背景、台湾与大陆的交流与合作、以及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对台湾与大陆之间的交往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不是特别熟悉。
学生可能对台湾的地理和文化有一定的兴趣,但对政治和历史背景的知识可能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提供相关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海峡两岸交往的全面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台湾的历史背景,掌握台湾与大陆的交流与合作情况,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途径获取信息,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进行思考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培养对祖国统一的认同感,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台湾的历史背景,掌握台湾与大陆的交流与合作情况,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2.教学难点:学生可能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提供相关信息和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叙述,提供台湾与大陆交往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信息,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
2.互动法:教师与学生进行问答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交流。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相关任务和问题解答,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教材。
2.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教学资源:收集与台湾与大陆交往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资料,包括图片、视频、文章等。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是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的第14课,主要讲述了台湾历史与大陆的密切关系,以及海峡两岸交往的历史过程。
本课内容涉及台湾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旨在让学生了解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以及我国政府对台政策的演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对台湾地区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台湾历史与大陆的联系,以及海峡两岸交往的细节仍需进一步拓展。
此外,学生对政治问题敏感度较高,需要引导他们理性看待海峡两岸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掌握海峡两岸交往的主要过程,认识我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发展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台湾历史与大陆的联系,海峡两岸交往的过程,我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发展变化。
2.难点:引导学生理性看待海峡两岸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查阅资料、提问等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事例,让学生分析、总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感教育: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观看纪录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2.课件:制作课件,包含图片、文字、视频等素材,以便于教学展示。
3.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事件、新闻报道等资料,用于案例分析和拓展环节。
4.视频:准备与课题相关的纪录片或视频资料,用于情感教育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述台湾历史与大陆的联系,引出本课主题。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主要讲述了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和交往,包括台湾的地理、历史背景,以及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变迁。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渊源关系,认识海峡两岸交往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祖国大陆的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可能缺乏深入认识,对于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台湾的地理、历史背景,掌握海峡两岸交往的主要历程,认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台湾的地理、历史背景,海峡两岸交往的主要历程。
2.教学难点: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理由,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海峡两岸的交往。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让学生深入剖析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台湾与大陆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台湾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台湾的地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台湾与大陆有什么联系吗?”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台湾的历史背景,如台湾的地理位置、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等。
八下历史第14课钢铁长城教案
教案序号
课时
1
课型
新授
课题
14、钢铁长城
教材分析
本课在人教版中是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的继续。主要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毛泽东与新中国国防建设》
材料2: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要保存和发展起来。我们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还要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问题:从历史教训和现实需求分析加强国防建设的必要性?
第二篇章白手起家初露锋芒
1、建国初期的海军成就
请同学们说说:建国初期的国防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那么和平期间士兵又担任着哪些责任呢?
练习题
1.毛泽东曾说:“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人民海军诞生的标志是( )
A.北海舰队的建立B.东海舰队的建立
C.南海舰队的建立D.华东军区海军的建立
2.我国第一架国产战斗机是( )
A.歼5型歼击机B.歼6型歼击机
C.歼7型歼击机D.歼8型歼击机
【图说历史(海军)】组织同桌交流,通过方位感增强学生的记忆。
【图说历史(空军)】以教师讲解为主,引导学生关注小字部分的人物介绍。
通过问题引导看课本P74。
师生交流后,教师明确整理答案,学生记录。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一方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进入现代以来海军航空方面的知识点;另一方面通过展示成就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3.根据人民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发展史实,能够说出人民军队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主要作用,进而说出“钢铁长城”的含义。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钢铁长城教案 新人教版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掌握所学知识内容
二、人民空军的建立和发展
1、建立:1949年11月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2、面临的考验:抗美援朝战争
3、人民空军建设和发展:
①1956年,成功仿制歼5型歼击机
②在20世纪50-70年代还制造了各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进行默写
默写
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一、人民海军的建立和发展
1、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的建立
华东军区海军(1949年4月)——建国前夕
1949年4月,蒋介石集团土崩瓦解时,有一部分国民党海军宣布起义,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投诚。于是第一支人民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就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了。
2、人民海军的发展
①相继建立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②20世纪50—70年代:1971年成功自行研制成功导弹驱逐舰;1974年成功研制核潜艇;③20世纪90年代以后:海军组成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也逐步扩大。
【活动探究】根据67页“动脑筋”,组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旧中国制度落后,国力很弱,海防松弛,无力抵抗外国的侵略,曾先后败于法国和日本等。新中国制度先进,能够有效地集中国力投入国防建设,建成了强大的现代化海军。
③改革开放后(1978年),自行研制和引进一批新型飞机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掌握所学知识内容
三、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
1、导弹部队的组建:1966年7月1日(被周恩来命名为“第二炮兵部队”)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钢铁长城》教案 新人教版
第14课钢铁长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导弹驱逐舰、核潜艇的成功研制和现代化海军的多兵种建制;国产飞机的不断更新换代和战略导弹的威慑力量,掌握人民海军、人民空军、导弹部队建立的历史及其发展壮大的趋势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获取信息有效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收集整理海、空军和导弹部队发展过程的资料,体验国威军威。
讨论探索钢铁长城形成的原因,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祖国民族日益强大与军力增长的相互作用,标志着新中国国际地位正在不断提高起来,成为炎黄子孙振奋精神、继续图强的强大动力。
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青年学生应该树立起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教学重点】现代化海军、空军的建立和发展【教学难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学法指导】通过自学掌握基础知识。
阅读资料获取有效信息,收集整理海、空军和导弹部队发展过程。
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知识链接】1、中国海军五大兵种★水面舰艇部队水面舰艇部队是在水面遂行战斗任务的海军兵种。
中国海军水面舰艇部队,按舰种区分,有驱逐舰、护卫舰、登陆舰等部队和侦察船、补给船等勤务船部队。
★潜艇部队潜艇部队是主要在水下遂行作战任务的海军兵种。
我国海军潜艇部队作为海军海上作战的重要力量,主要担负着保卫海上交通线、海上护航、侦察、巡逻、布雷、运输等任务。
★海军航空兵部队海军航空兵部队是主要在海洋上空遂行作战任务的海军兵种,是海军的主要突击兵力之一。
其使命是夺取、掌握濒海和海洋空域制空权,协同和保障海军其他兵力夺取制海权,保卫国家领海、领空安全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海军岸防部队海军岸防部队是部署在沿海重要地段、岛屿,以岸基火力遂行海岸防御任务的海军兵种,由海岸炮兵部队和岸舰导弹部队组成。
海军岸防兵的基本任务是:封锁海峡、航道,消灭敌方舰船,掩护近岸海区的交通线和舰船;支援海岸、岛屿守备部队作战,保卫基地、港口和沿海重要地段的安全。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课,主要介绍了台湾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海峡两岸的关系。
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现实,旨在让学生了解台湾的历史背景,明确我国对台湾的政策立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于我国的历史和政策有一定的了解。
但海峡两岸的关系问题较为复杂,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这一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关注台湾的历史沿革,理解我国对台湾的政策立场,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台湾的历史背景,明确我国对台湾的政策立场,掌握海峡两岸的关系发展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台湾的历史背景,我国对台湾的政策立场,海峡两岸的关系发展历程。
2.难点:理解我国对台湾的政策立场,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台湾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我国对台湾的政策立场,以及海峡两岸的关系发展历程。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事件,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
4.情感教育: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情感态度的引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
2.资料:台湾历史背景、我国对台湾的政策立场、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历程的相关资料。
3.课件: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4.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台湾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关注台湾问题。
提问:“你们对台湾有什么了解?”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新⼈教版初中历史⼋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的和平统⼀祖国的⼤政⽅针。
教学难点:“和平统⼀、⼀国两制”的对台基本⽅针。
教法学法
教法:本课内容决定了本节教学应采⽤⼩组合作探究问题、师⽣互动等教学⽅式。
利⽤多媒体演⽰有关资料,让学⽣充分讨论和交流,找出和平统⼀祖国的⼤政⽅针。
师⽣共同探究,论证台湾⾃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使学⽣对台湾问题形成较深刻的认识。
其模式为:提出探究问题—课堂讨论—观点展现—归纳总结。
学法:学⽣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查阅资料,学会从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法;把握党和政府确⽴的和平统⼀祖国的⼤政⽅针,掌握“汪辜会谈”等基本史实。
教学过程
⼀、导⼊新课
组织学⽣回顾前⼀节课学过的线索:
1.⾹港和澳门分别在哪⼀年回归祖国?(1997年、1999年)
2.我们分别从哪两个国家收回⾹港、澳门的主权?有什么历史意义?(⾹港主权是从英国
第 1 页共4 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钢铁长城教案新人教版
第14课钢铁长城【教学目标】掌握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的建立、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核潜艇;现代化海军的多兵种;人民空军的诞生;飞机的国产化;空军的现代化、导弹部队的组建;导弹部队的装备及战斗力。
【重、难点】1、现代化海军、空军的建立。
2、国防力量的强大与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联系,理解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学习方法】收集并分析资料、讲述故事、设疑讨论、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出示目标:播放视频资料《新中国大阅兵》片段和《国庆六十周年阅兵》片段。
仅仅六十年,我国的军队建设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4课《钢铁长城》,了解我国海军、空军、导弹部队的发展历程。
二、自主学习,适时点拨:1、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立了、、舰队。
2、找出在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以后我国海军建设分别取得哪些成就?(1)70年代的成就:(2)90年代的成就:3、人民空军是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空军刚刚诞生后,就面临着战争的考验。
4、人民空军建立早期和改革开放以来又有哪些发展?5、导弹部队是现代军队不可缺少的,主要担任任务。
1966年,中国组建部队。
6、我国导弹部队在几十年中不断壮大,陆续装备了、、、核武器,具有较强的战斗力三、发现研讨,合作探究:1、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试举例说明。
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的盛大阅兵式上,公开亮相的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令当时观看的外国使节和外国记者大为惊叹。
英国《泰晤士报》报告:“中国今天第一次将它的导弹家族展现在世界面前,足以证明它有覆盖地球每一个角落的能力和自信。
今后美苏两国在决定世界事务时,不得不考虑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存在。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建立与发展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有什么重要意义?你认为科技对国防有怎样的影响?四、小组展示,体验成功:五、达标检测,巩固练习:1、新中国成立前夕建立的第一支海军是()A、北海舰队B、东海舰队C、南海舰队D、华东军区海军2、关于中国空军建设,说法不正确的是()A、空军刚诞生,即面临抗美援朝的考验B、人民空军建立早期,即走上国产化的道路C、五十年代中期,我国仿制成“歼5”型歼击机D、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空军已拥有飞机三千架3、导弹部队是现代军队不可缺少的,我国开始组建导弹部队是在20世纪()A、50年代B、60年代C、70年代D、80年代4、我国导弹部队担任的主要任务是()A、核反击B、核攻击C、核威胁D、核追击六、评价反馈,提炼总结:【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敎學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西域地理范围,用表格的方式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概况(包括目的、出发时间、结果)。
2.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示意图”和“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
4.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中外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培养學生全面认识、思考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的假设和材料、图片展示,使學生获得感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學习,學习张骞的报复、持之以恒,敢于冒险的精神,认识国家统一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二、敎學重难点:
敎學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敎學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三、敎學准备:
敎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學生预习指导,指导學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學习。
四、敎法學法
本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敎學方法,分组搜集有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培养學生的团队精神。
五、敎學过程:。
初中历史下册第14课教案
初中历史下册第14课教案
教材:初中历史下册第14课
教学目标:
1. 了解明清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
2. 掌握明清时期的文化变革及其影响。
3. 能够分析明清时期文化变革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清时期的文化变革及其影响。
难点:如何分析明清时期文化变革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明清时期的背景。
二、讲授(15分钟)
1. 讲解明清时期的文化变革,包括科举制度的改革、文字狱的影响、文化思想的转变等。
2. 分析明清时期文化变革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如加强封建统治、推动文化繁荣等。
三、讨论(15分钟)
1. 分组讨论明清时期文化变革的影响,每组发表自己的见解。
2.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文化变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指导学生总结出明清时期的历史意义。
四、总结(5分钟)
总结明清时期的文化变革及其意义,强调文化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写一篇关于明清时期文化变革的作文。
六、课堂延伸(10分钟)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相关的延伸讨论,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明清时期的文化变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他们对历史事
件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的深层次含义,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了解汪辜会谈、“九二共识”及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知道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搜集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与其他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展现中国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激发爱党情感;通过归纳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使学生明白“台独”分子的真面目,“台独”不得人心,祖国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导学策略】为了讲清本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可采用以下方法(1)教法:采用情感催化法、课堂对话法、感悟法。
(2)学法:采用阅读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
(3)教学手段:充分运用数字、图片、诗歌、歌曲等多种元素,使用多媒体课件完成本课教学。
【教学设计】将台湾问题的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使历史课堂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以爱党、爱国为基调,突出两岸亲情、民族情、中华情,并通过这种情义的感染使学生的家国情怀与肩负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责任感得到升华。
为了达到这样的情感教学目标,在讲授时顺序上将本课教材内容做了调整,并进行了适当的拓展补充,力求给学生创建一个“情感化的课堂”“对话式的课堂”“感悟性的课堂”。
教学程序设计为:走进台湾——昨天——今天——明天。
一、走进台湾有一个梦想我们不曾遗忘,有一种情感我们不曾割舍,有一首歌曲道出了我们不曾遗忘的梦想和难以割舍的情感,欣赏歌曲《爸爸的草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钢铁长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分阶段简要讲述人民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发展历程。
(2)根据人民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发展史实,能够说出人民军队武器装备的发展特点,说出科技发
展对国防建设的作用。
(3)根据人民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发展史实,能够说出人民军队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主要作用,
进而说出“钢铁长城”的含义。
(4)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等问题,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收集课外资料、观看相关的影像资料等,说明人民海军、人
民空军和导弹部队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收集、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国防现代化即钢铁长城形成的原因,认识到科技强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
比较的能力。
(3)通过自由辩论,训练学生对历史事件的陈述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人民海军、陆军、空军和导弹部队发展历史的比较,感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威、国威,体
会国防力量的日益增强。
(2)认识到钢铁长城的形成,反映了国家和民族的日益强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从而增强民族自
豪感。
(3)认识到坚固的国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4)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学生国防观念,从而使学生树立起为中国的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重点难点】
1、重点
现代化海军、空军的建立。
把现代化海军、空军的建立定为本课的重点,也是一个能力激活点。
可通
过布置学生课前搜集相关海军、陆军、空军的图片和数据资料,在课上进行展示和讲解,来完成解决
重点的第一步,再通过教师所作的多媒体课件进行直接对比和展示,对现代化军队建设和发展情况的
讲解和展示,能够激发学生在感知历史的基础上升起爱国主义情感,并能树立为祖国国防力量的壮大
贡献自己力量的伟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