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说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溶解现象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章溶解现象》是初中化学课程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身边的化学物质,溶液它是继学生探究认识气体(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固体(常见的金属)、液体(自然界中水)后,接触到的一类成分更为复杂的化学物质。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它也是学生在上册的化学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一类物质(如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等)。但学生虽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却缺乏深入的了解,也不曾从化学的视角去研究。所以让学生集中和系统的学习一些溶液和溶解现象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对溶液和溶解认识和理解是很必要的,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有关溶解知识去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在下一章,将要学习的酸、碱、盐的知识,几乎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都是在溶液中发生的,要学好后续内容,就有必要要求学生比较系统的学习与掌握溶液的相关知识,因此本章的教学也正好为下一章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当然也为深入学习分散系的有关知识做了准备。
其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认识溶液的组成,是溶液知识的深化,它既能帮助学生加深有关概念的理解和化学计算能力,更是学生将有关溶液知识科学运用到日常生活实际和生产及科学实验的必须
(二)本节教材写法特点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
本节教材以阐述物质溶解度的概念为核心内容。首先分析了物质的溶解性。为了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性,提出溶解度的概念。然后分别叙述固态物质和气态物质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溶解度曲线知识的介绍使溶解度的知识更丰富完整。
下表表明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关系:
(三)本节教材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溶解度的概念及在探索溶解度概念过程中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溶解度曲线的识图、用图能力。
教学难点:溶解度概念的树立和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首先,溶液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类物质,溶解现象也是学生常见的一种现象,有一定的实际生活经验;对于溶质和溶液以及质量分数(或质量百分比或浓度)的计算,学生在小学和初中前阶段的数学或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甚至已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在前一个阶段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反应,其中一些化学反应就是在溶液中发生的,在前面的一些基本实验操作中训练时,也已经遇到了溶液的有关问题,以上这些都是学生进一步进行本章学习的知识方面的基础。
其次,学生在看到形形色色的溶液,看到它们各不相同的性质,会产生相当的好奇感,激发起探索的愿望,形成学习动机,而且这些溶液又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要了解的,是必须的,这也可以促进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学生进行本章学习的心理准备。
第三,通过上册书五个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与原理,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逐步了解并熟悉化学学习的方法,知道怎样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去探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这是学生进行本章学习的能力准备。综上所述,在这里专门安排这一章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也考虑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更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因为学生虽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但缺乏深入的了解,也不曾从化学的视角去研究。所以让学生从本章集中和系统的学习一些溶液和溶解现象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是很必要的。同时,在下一章,将要学习酸碱盐的知识,有关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中发生的,要学好这些内容,就有必要要求学生比较系统的学习与掌握溶液的相关知识,因此本章的教学也正好为下一章的学习提供了基础,当然也为后续学习中深入学习分散系做了准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涵义:
a、能准确描述溶解度的概念。
b、理解溶解度概念中的四要素。
c、能用溶解度的概念对一些说法做出准确的判断。
⑵了解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涵义:
a、会用溶解度曲线粗略查出一定温度时某物质的溶解度。
b、了解溶解度曲线中点、线、面的意义。
c、了解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⑶了解气体的溶解度:
a、能说出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b、了解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对比、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绘制溶解度曲线,培养学生的作图、识图、用图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明确“溶液的各种应用是建立在人们对其性质的不断深入认识的基础上的”基础上认识到化学的应用价值,从而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习科学、用科学的观念;通过看似平淡无奇的溶液中的丰富多彩的化学知识的学习,保持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法设计原理:在合作学习、建构主义及研究性学习等基本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学生个体、学习小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主动探测知识的过程中,锻炼提高自己的合作及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体察化学知识的严肃性和学习、研究过程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过程
(二)为突破重点难点采取的主要措施
1、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这一概念属于应用型概念,准确的理解并能熟练运用它,可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的应用价值,从而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观念。
一直以来,学生对于固体物质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100g溶剂、达到饱和、质量、单位是克)理解得不到位,应用起来也丢三落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从构建理论的角度出发,采取了让学生亲历其四要素确定过程的教学方法。我准备了三个学生分组实验:[实验一]向盛20℃的水中加入氯化钠至饱和;向相同质量的40℃水中加入硝酸钾至饱和。
[实验二]向40g20℃水中加入氯化钠至饱和;100g20℃水中加入硝酸钾至饱和。
[实验三]向100g20℃的水中加入氯化钠至饱和,100g20℃水中加入硝酸钾配成不饱和溶液。
通过实验一,学生认识到温度相同的情况下才能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通过实验二,学生认识到水(溶剂)的量相同才能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通过实验三,使学生认识到必须都达到饱和才能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在明确了以上三点的基础上,学生试着给溶解度下定义,并在班内以小组为单位为自己的定义进行答辩,然后比之于课本中溶解度的定义,对自己的探究活动及定义做出恰当的评价。通过上述活动,学生认识到没有比较就没有签别,要比较就要有统一标准,对四要素规定能较准确的理解。以上用学生的经历所能接受的事实来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对一些科学规定的意义加深理解,对枯燥的数字接受起来也就比较容易了。
2、对溶解度曲线的识图、用图能力是本节的重点。准确的识图、正确的用图能使学生根据溶解度曲线准确判断溶液状态,并为以后确定结晶方法奠定基础;也可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为了能让学生准确识图,我准备了以下三个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
练习一:右图一所示
a点(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什么意义?
B点(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什么意义?
C点(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什么意义?
随着温度的变化,这种物质的溶解度是怎样变化
的?
练习二:右图二所示
比较三者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有什么不同?
练习三:右图三所示
通过此表,你能总结出固体物质随溶解度变化的规律
吗?
上述活动中,对于一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表,让学
生遵从“点→线→面”的认知规律认识溶解度曲线的意
义;对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让学生
遵从“个别→一般”的认知规律进行总结。锻炼了学生
的识图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受到学习方法的教育。
六、教学后记
本设计通过采用学生个体、学习小组和全班范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