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研究

合集下载

城市滨水带景观规划设计实践

城市滨水带景观规划设计实践

关于城市滨水带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摘要:本文结合某城市滨水区景观建设的概况,通过分析归纳对滨水区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

滨水带的景观生态规划,具创造环境优,更有特色的城市滨水地带。

关键词:滨水景观;规划1 滨水带景观规划与设计近年来,某河径流量日益减少,在枯水季节几近干涸,只有细细的流水蜿蜒在河床中。

河水水质发黑发臭,河滩已成了杂草丛生,垃圾污染严重之地,影响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滨水空间成了市民难以接近的场所。

为了加强河道管理,提高防洪能力,同时改善生态能力,增加城市景观水面和绿地面积,提高城市品位,美化人居环境,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决定对其生态环境景观进行综合治理。

1.1规划设计思路某滨水区总体规划全长15.56 km。

一期规划长5500m,水面宽度350~400m。

该项目将河床断面设置为复式河槽,主河槽宽500m,作为主要行洪断面;河槽两侧平均宽约100m,按自然地形整理成一、二级景观平台,大洪水的时候参与行洪。

在主河槽内布设泄洪蓄水渠和泄洪浑水渠,中间由中隔墙隔开。

北侧泄洪蓄水渠为浅槽,渠内修建两道橡胶坝,中小洪水时蓄水,形成一个人工湖。

南侧泄洪浑水渠为深槽,也就是河水的自然河道,主要作用是泄洪排沙。

1.2功能及主题定位在对河道进行综合治理的同时,绿化湖面以上的滩地及岸坡,配套河道北岸公园及广场,使北岸成为湖面与堤岸相结合的休闲游乐区。

南岸堤内以复式断面进行景观建设,与堤外的新区城市景观相衔接,形成两岸为条带、五陵塬为背景、湖面与两岸景观相交融的生态景观区。

2 景观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2.1硬质工程严重威胁水系的生态循环滨水区规划建设中挖走了某河底长年积淀下的泥土,以作为将来的湖面和绿化所需。

通过在湖底用硬质的钢筋混凝土做表面,在河堤两岸修筑水泥墙的方式,将人工湖修成了“铜墙铁壁”来积蓄湖水。

建成混凝土修建的驳岸,在参与行洪时使之不易受到洪水的侵蚀破坏,但如果我们仅考虑防洪的要求,把湖用混凝土砌起来,这种驳岸就完全阻断了河道和湖畔植被的自然循环,使水生生物失去了生存、栖息场所,还使陆地植被丧失了生存空间,也破坏了河岸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造成了驳岸区生态失衡,从而将影响到整个城市区域的生态系统。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解析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解析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解析摘要:滨水是指江河湖海等水域濒临的陆地边缘地带。

滨水景观可以笼统地解释为城市中水与陆域相连接的区域,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相邻的城市陆地空间,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对于增强人与自然的亲密性、调节城市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引言城市滨水区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是很重要的,滨水区作为一个公共空间给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可以增进居民之间的感情。

因此吸引了很多城市居民前来,成为了城市中有特色的部分。

滨水区由水域和陆地组成,是水域和陆地的交界地带,同时融合了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达到了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1城市滨水空间涵义、类别及特征1.1城市滨水空间的涵义城市滨水区连接着土地和水,滨水空间的范围一般是在200~300m。

滨水空间要求水与土地之间保持1~2km的距离,步行距离为15~20min,城市滨水空间更加注重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之间保持和谐统一。

河流、湖泊、海洋等水系属于自然景观,一些公开开放的区域,比如,滨水空间中的公共建筑就属于人工景观。

通过对自然景观、人造景观的展现,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让城市生态系统和人工建筑系统实现相互融合。

1.2城市滨水空间的类别城市滨水空间的形状会受到水体的影响,根据水体的不同,滨水空间的形状主要有平面状、带状、网状3种类型;由于相邻的水体有差异,滨水空间据此可以分为4种类型,即滨湖区、滨河区、滨江区、滨海区;根据土地用途命名不同可以分为3种类型,即滨水工业区、滨水湿地、滨水文化区。

1.3城市滨水空间的特征1.3.1自然生态性。

城市滨水空间主要具有自然、社会、经济3种功能。

自然功能主要是对城市生态环境实现进一步改善;社会功能体现在共享资源,并为人们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进而增强城市活力;经济功能体现在通过对自然景观及人工景观的开发利用,使城市的服务业、旅游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让城市经济实现长效发展。

滨水城区景观设计与生态规划原则研究

滨水城区景观设计与生态规划原则研究
景观异质性是指景观 内各要素之 间或景观要素 内的差异性 , 是景观 复杂性的表现形式 。异质性是景观的最重要特性之一, 景观空间异质性 的维持和发展应是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 的重要原则 。维持 良好 的景观异 质性, 能够提高景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 有利于景观 的持续发展。
在城 市滨水 区景观设计 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计师 要注重 一切设计 都联系人 的生 活和尺度 。 只有建 立在对现 代人 的心 理 、 行 为分析的基 础上 , 才会 使滨 水景观 设计 的 内涵得 到更 大 的延 伸 , 遗 失 了这一 点 , 滨 水 空间景 观设 计就 失去 了它 的灵魂 ,成 为和城市环 境 良性循 环相抵 触的消 极因素 , 成为“ 为设计而设 计 ” 、 和现代 人需要相 抵触 的东西 。在城 市滨 水空 间 的营造 上, 一定要 考虑人 的多层面 、 多方位 的不 同需要 , 以达到 空间环 境和 人行为活动 的有机 统一 。
所谓亲水 性是指 人能够触摸 到水 的一种感 受, 或者说 是 一 ‘ 种很 轻 易就能达 到的物理现 象 , 也可 以说是手 能触及到 的心理现 象 。滨水 区 设 计重要 的一点就 是要能够满 足人们 亲水的愿 望, 亲水性 几乎 是滨 水 区规划建 设能否成功 的关键 。
3 . 景观 多样性 原则
城 市滨 水 区景观设 计 的原 则。 关键 词 滨 水城 景 观设 计 生 态规 划 原 则
中图 分类号 : T u一 0 9 8 . 1
文 献标 识号 : A
文章编 号 : 2 3 0 6 — 1 4 9 9( 2 0 1 3 ) 1 8 - 0 2 3 0 — 1
当今 地球上 绝大 多数 自然 景观 都 已经或 多或 少受 到人类 的干 扰 和 影响 , 并在 组成和 结构上发 生 了相应 的变化 。真 正原始 的 自然保 留 的己经极 为稀少 , 有着 极为珍 贵的生态 、 科研 、 人文 等方面 的价值而 宝 贵 的历 史文化遗 迹记 录 了人 类历史 发展 的足 迹 , 具 有不 可补偿 、 不 可 替代 的多方面的价值 。在进行 景观规划 时 , 应对这 样的 区域加 以绝对 的保护 。注 重 自然景 观的保护 , 尤其是环 境敏感 区的保护 对不得 不破 坏 的 自然 景观应加 以补偿或 修复 。 对 水源地 、 名 胜古迹 、 重要的城 市森 林 绿地加 以格外 的保 护 。 6 . 人性化原 则

城市滨水区景观前期策划研究的开题报告

城市滨水区景观前期策划研究的开题报告

城市滨水区景观前期策划研究的开题报告一、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滨水区域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城市品质提升、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形象塑造等多种功能。

在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中,前期策划研究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于确立景观设计目标、确定设计方向、制定合理的景观设计方案具有重要作用,并且为后续规划及设计、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本研究以城市滨水区景观前期策划研究为主题,从城市滨水区整体规划、生态环境评估、社会经济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提高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与实效性,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进程提供参考。

二、研究目的1、了解城市滨水区景观前期策划研究的现状及特点。

2、明确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目标与定位,分析影响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外部因素。

3、全面评估城市滨水区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探讨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应对策略。

4、通过社会经济分析,揭示城市滨水区发展现状、特点和趋势,为规划及设计提供基础数据和支持。

三、研究内容1、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意义2、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与定位3、城市滨水区环境评估及问题分析4、城市滨水区社会经济状况分析5、城市滨水区景观区位分析6、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案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调研、问卷调查、野外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法,结合GIS技术和SWOT分析方法,全面深入地开展城市滨水区景观前期策划研究。

五、预期成果1、撰写完整、系统的城市滨水区景观前期策划研究论文。

2、提出可操作性强、具有可行性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案,推动城市滨水区协调发展。

3、总结城市滨水区景观前期策划研究的经验与教训,对于今后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六、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将按照以下进度安排展开。

第一阶段:调研与文献综述(时间:3周)第二阶段:问卷调查、野外调查及社会经济分析(时间:4周)第三阶段:城市滨水区生态环境评估及问题分析(时间:4周)第四阶段:城市滨水区景观区位分析(时间:2周)第五阶段: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案(时间:3周)第六阶段:论文撰写及完善(时间:3周)最终完成时间为:2022年6月。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引言城市滨水空间是指城市与水体相接的区域,能够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交流互动和生态服务等多种功能。

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是指在城市滨水区域进行景观、绿化和设施规划,以打造宜人的滨水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本文将研究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方法和案例,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 增加城市魅力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的明星景点,具有很高的吸引力。

通过精心的景观规划设计,可以打造出美丽宜人的滨水环境,增加城市的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居民前来观光和休闲。

2. 促进经济发展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可以为城市创造经济价值。

通过开发滨水区域的旅游、餐饮、娱乐等商业设施,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居民收入水平。

3. 保护环境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可以通过合理的植被选择和生态修复,保护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时,通过规划设计可以减少水面污染,促进水体的净化,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合的方法。

下面列举了几种常见的方法:1. 分析调研在进行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分析调研。

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考察、专家访谈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了解当地居民对滨水空间的需求和期望,掌握滨水区域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为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2. 规划设计根据前期的调研结果,进行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景观、绿化、设施、交通等各个方面的要素,确保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可以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案例,在保留本地特色的基础上,融入创新的元素。

3. 环境评估进行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时,需要进行环境评估,评估规划设计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性。

可以通过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方法,评估规划设计对水质、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等方面的影响,确保规划设计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滨水生态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滨水生态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生态科普区
环境教育
利用植物园、生态馆等场所,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提高市民的环 境保护意识。
互动体验
设置互动式解说牌、环保小游戏等设施,增强市民对环境保护的参 与感和互动性。
科研合作
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生态科研项目,为公园的生态保护提供科学 依据。
03
详细设计
道路与交通设计
道路分级
01
根据公园使用功能和交通流量,设计不同级别的道路,包括主
通过景观元素和设施的设计,展示了当地 的历史和文化,使市民对本土文化有更深 的认识和认同。
未来发展与可持续性展望
生态修复与保护
随着时间的推移,滨水生态公园的生态系统将进一步完善和稳定,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的 环境。
促进绿色出行
通过与城市绿道的连接,滨水生态公园将促进市民采用绿色出行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
1.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构建健康的水生态系统。
2. 保留并改造工业遗存,传承城市历史文化。 3. 创造多样化的活动空间,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4. 融入绿色低碳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
规划理念与特色
规划理念:本次设计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强调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传承历史、以人为本的原 则。 1. 生态修复:通过植物配置、水体净化等方式,改善生 态环境质量。
总体规划布局
生态优先
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合理 规划布局,确保滨水生态 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完整性
保持滨水区域的完整性, 将公园与城市融为一体, 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 生。
功能性
充分考虑游客的需求,设 置各类功能区域,为市民 提供多样化的休闲娱乐场 所。
入口景观区
标志性景观
在公园入口处设置标志性景观, 如大型雕塑、特色花坛等,提升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作者:钟艳来源:《人民黄河》2021年第03期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大多是傍水而居。

水是大自然的重要元素,有着动静结合的灵动美感,与周围的景色相互衬托,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就是专门围绕水这一元素展开设计的。

《滨水景观设计》是景观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提升设计能力和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该书主要从滨水景观设计概述、设计要素、设计类型等方面讲解,并涉及滨水景观设计与亲水设施、滨水景观设计与生态可循环、滨水景观设计的细节处理等方面的具体应用,预测滨水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该书图文并茂,配有小贴士让读者在学习之余拓展知识面,并在每章配有案例分析和课后习题,在内容上更好地满足教学的需求,可作为高等院校景观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环境艺术设计及相关设计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从业人员的参考用书。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以水为中心,将各种各样的植物、姿态各异的山石和流动多变的水联系在一起,挖掘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多变的关系设计出有层次和设计感的景观,为城市景观增添独特的观赏价值。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充分体现了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致力于打造健康和谐、自然平衡的城市景观。

笔者结合《滨水景观设计》中阐述的相关内容以及我国现代城市滨水景观发展现状,认为我国目前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缺乏整体规划。

按照城市景观规划的原则以及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特点,我国的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应当在充分考虑地域历史文化、用地情况、基础功能、交通运输等因素的基础上,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大致的规划,然后确定详细的施工方案。

但是,在充分考虑客观因素的基础上,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还要重视大众的心理需求,以及对设计效果的跟踪调查和总结评价。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不仅是为了美化城市,还要向城市居民提供舒适健康、和谐自由的居住环境。

如果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忽视了城市居民对城市景观的根本訴求,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价值和意义就不能够最大化体现。

城市滨河绿地的规划设计探讨

城市滨河绿地的规划设计探讨

城市滨河绿地的规划设计探讨摘要:通过对滨河绿地在城市中的作用与目前城市滨河绿地建设所面临的问题的分析,提出城市滨河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并对滨水绿地空间各景观组成要素的处理提出具体的方法。

关键词:滨河绿地;景观特色;规划设计城市滨河绿地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价值的生态空间(ecological space),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分析了滨水绿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应在传统规划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满足新时期滨河绿地建设的要求,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改善城市水循环相结合的具体设计方法入手(即向河流生态环境修复方向发展,使河流生态系统恢复原有的自然风貌和生机活力)。

对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进行研究,以期为今后城市滨河绿地的规划设计、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1、城市滨河绿地的作用“城市河流”是指发源于城区或流经城市区域的河流或河流段,也包括一些历史上虽属人工开挖,但经多年演化已具有自然河流特点的运河、渠系。

滨河绿地指城市河流所流经区域的绿化带[1]。

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rnford)曾说过:“城市的功能是化力为形,化能量为文化;建筑是人类文明的缩影,是地方文化的载体[11]。

”城市中的水系也不例外。

古往今来大规模城市水利工程建设,包括筑坝、筑堤、裁弯取直、渠道化、人工河网化等,已经使我国的城市河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水系统物理结构呈现高度功能化。

城市河流具有排涝、防洪、绿化、观赏、运输、供水等功能,是对原有的自然水系进行长期的、复杂的、多变的人工化改造的结果。

以杭州为例,京杭大运河是隋朝人工挖掘出来的,城市周边的江、河、湖、海在历史各个时期都经过了大规模的改造,西湖则是几千年来历代文人墨客对古西湖精心研磨而留下的瑰宝[1]。

2、滨河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2.1 滨水开发整体考虑不足现代城市生活对河流有多种功能上的需求,并希望可以更换和拓展功能的组合,使滨河空间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

浅议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

浅议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

1 滨水区景观规划设 计中存在问题 .
崛起 ,这些 城市的领导者 或者决策者开 始把 目光转移 到改 变城市面貌
1 生态观 念与景 观观念 相冲突 。生活在 城市 的人们在 亲手创 造 上来 ,由于对 景观的认知不 足 ,引进 了大量 的外来景观 ,忽 略了对乡 . 1 并欣 赏这些美景的时候 , 自身活动的影响也使 得水 域 的生态特征 渐渐 土特色和环境 协调的引用 。但 其实景观应该结 合乡土特色 ,协调 周边
性 、区域 性层 次性 和动态 性等特 点 ,并有 明确 的经济社 会 和生态 建 们 注 意加强 水质 保护 ,防 止废水 污染 河流 。 同时还 同步设水 、电 、 设 目标。
气 、电力通讯 管 线以及 园林 绿化 工程 ,使工 程一 步到位 ,避 免 了重
消失 ,即 自然景 观被人 工化 。 江河湖堤 岸 由 自然 土变成 了混凝 土包 环境 ,保护其生态 系统 ,这样 的景观才有生命力 和活力的 。事实上 ,
裹 ,植物 和动物失去 了快乐 的家 园 ,沿河开 山修筑 游览大道 ,边坡 岩 我们身边的例子也 不少 ,例如沈 阳市建筑大学新校 区的设计 ,这是 一 石裸露 ,自然植被破坏 ,把原本 漂亮的 自然河流掩埋 ,而把水道变成 个 用水稻作物 和当地 野草 、用最 经济的途径来 营造 一个校 园环境 的案 暗渠 ,原有空 间变 成了道路和建筑 ,再 加上过量的污水排 放 ,使得我 例 ,景 观中应用 了大 量的水稻和庄稼 ,并通过 旧材料 的再 利用 ,试 图 国的许多城市河道 景观失去 了其应有价值 ,自然形态 的河 流被裁弯取 对 庄稼 、野草 和校 园做 一个重 新 的认识 。又 如秦 皇岛鸟类 博物 馆设 直 ,被填埋 、切割 、覆盖 ,被裹上水泥外 衣 ,致使城市水体 不再 有生 计 ,基 于场地 的滨海特征 ,利用海风和 陆风降温 ,通过建 筑内部和朝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规划设计原则 滨水景观 的设计应该是在原有水边聚落 的模式语言基础之上的在设计过程 , 也就是 迅速拓展 。而使得原有滨水地带成为开发建 种共生设计 的过程 ,即设计 应满足传统与 设的热点地区 ; 另~方面 出于“ 政绩工程 ” 和 现在的共生、 自然与城市的共生、 质文化 的 异 “ 景观整治” 目的 , 些城市也开展 了城 市 共生等等, 的 一 这样才能体现 出多样性 的、 可持续 滨水区 的形象重塑和改造。 性的时代特点 。 所以 , 现代滨水区的规 划设计 我 国滨水区景观规划的研究还处在初级 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阶段 ,大多数城市的滨水区开发建设集中在 1自然性原则 . 物质建设层面 上, 主要是对水体本身的整 治、 () 1我们要尊重自然 , 尽量保持 山水的原 滨水绿地和开放空 间的建设 、土地功能的转 貌。 应该维护 自然山水 的格局 , 保护多样化 的
组织 。
二、 国城 市滨 水景观 开发建 我 设 中存 在 的问题
目前 ,我国一 些城市滨江沿海地段的规 划治理 ,大大改善 了那些城市的水滨户外活 动环境 。 但是 , 由于我们的起步比较晚和认识 上的局限性 。滨水地区的开发尚处于基础性 阶段 , 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论作指导。 水 滨环境 的生态 、 宜人性有待改善 , 规划设计中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 的空 间地 段 , 与河 流 、 指“ 湖泊 、 海洋毗邻 的土地 , 或建 筑、 城镇 临近水体的部分 ” 即城市中陆域与 , 水域接踵的区域 。在这里水 体和陆地 交相辉 映. 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要素 , 成为特殊 的城 市用地 。 由于水陆交界的优势 , 而使其具有多 样发展的可能性 。滨水区不但可以满足居民 的日常活动 需求 。而且对于平衡城 市生态 系 统, 调节城市小气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 用; 它 不仅是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而且也 是体现城市精神 , 展示城市文明的窗 口。 现代 城市与河流之间的关 系越来越密切 ,我国的 4 个直辖 市.3 2 个省会城市 , 个 自治区首府 5 城 市中 .3 %的城 市都 与河 流有着 密切 的 9. 8 联系 随着城 市化进程 的推进 ,城市数量 的大 幅度增加, 市规模的扩大, 市居民环境意 城 城 识的加强和业余生活闲暇时间的增 多,以及 “ 以人为本” 价值理念的回归和城市问题 的不 断凸现 , 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根 本改变 , 人们 开 始认识到城市滨水地区是一种活着的、可以 利用的资源 ,人们对滨水区看法的转变直接 转化为具体 的开发建设行动。这种 开发建设 活动也带来 了不少问题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 提高 、人口的膨胀 、盲 目开发和滥用 自然资 源 .导致自然环境严重被破坏 污染 、能源匮 乏、 历史文化丧失等严重问题。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的开题报告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的开题报告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背景: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极具发展潜力和魅力的地区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城市滨水区也面临着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

因此,对城市滨水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十分必要。

研究意义:本研究意在探讨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和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城市滨水区的生态环境、城市景观特色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进行研究,旨在提出合理有效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对策,为城市滨水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

研究内容:1. 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的概念和意义;2. 城市滨水区生态环境与景观特色分析;3. 城市滨水区公共服务设施状况探析;4. 国内外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和经验;5.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对策研究;6.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收集和整理国内外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经验和现状;2. 调查问卷法:对城市滨水区的居民及游客实施问卷调查,掌握城市滨水区的需求,为规划设计提供基础数据;3. 实地调研法:前往城市滨水区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城市滨水区的实际情况和问题,确定规划设计思路;4. 总结比较法:对国内外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案例进行综合比较和总结,为提出具体对策提供参考。

研究成果:1. 对城市滨水区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和实地调研,掌握了城市滨水区的现状和问题;2. 提出了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对策,包括建立适应城市发展的城市滨水区规划与管理体系,提高城市滨水区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加强城市滨水区环境保护等;3. 就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案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为提升城市滨水区的景观品质提供实践参考。

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及开发探析——以加拿大多伦多城市滨水区为例

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及开发探析——以加拿大多伦多城市滨水区为例

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及开发探析——以加拿大多伦多城市滨水区为例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滨水区的规划设计和开发成为城市发展的热点话题。

城市滨水区是指城市河流、湖泊或海岸线等水域旁的地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价值。

本文将以加拿大多伦多城市滨水区为例,探讨其规划设计和开发经验。

首先,加拿大多伦多的滨水区规划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多伦多市政府通过建立生态保护区、湿地恢复和水质监测等措施,保护滨水区的生态环境,确保其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例如,多伦多湖滨区的湖滨公园是一个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规划项目,通过修复和保护湿地来改善水质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

其次,多伦多的滨水区规划设计注重提供公共空间和文化活动场所。

多伦多市政府鼓励在滨水区建设公共广场、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等设施,提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例如,沿着多伦多湖滨区的长廊是一个著名的步行道,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欣赏湖景和参与休闲活动。

此外,多伦多的滨水区也是举办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的理想场所,如滨水区音乐节和烟花表演等,为城市增添了活力和吸引力。

再次,多伦多的滨水区规划设计注重城市更新和经济发展。

滨水区作为城市的重要资源,通过城市更新计划来改善土地利用和建设条件,促进经济发展。

例如,多伦多的滨水区通过改建和开发旧工业用地,将其转变为商业和住宅区域,吸引了大量投资和创造了就业机会。

此外,滨水区的旅游业也得到了发展,游客纷纷前来体验水上运动和观光活动,为城市带来了旅游收入。

最后,多伦多的滨水区规划设计注重社区参与和公众教育。

多伦多市政府鼓励市民参与滨水区规划和开发,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此外,多伦多的滨水区也开展了公众教育活动,增加市民对滨水区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了解。

例如,多伦多的滨水区博物馆和展览馆定期举办展览和讲座,向公众介绍滨水区的历史和文化,并倡导环保理念,引导市民积极参与水域保护和再生。

总之,加拿大多伦多的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和开发充分发挥了其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优势,并注重生态保护、提供公共空间、促进经济发展和加强社区参与。

滨水区域规划与设计方法

滨水区域规划与设计方法

滨水区域规划与设计方法滨水区域是指河流、湖泊、海岸线等水体与陆地相交接的地带,是城市中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如何科学规划和设计滨水区域,既能保护水体生态环境,又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是当前城市规划和设计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滨水区域规划与设计的方法。

一、滨水区域特点分析滨水区域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滨水区域易受水灾影响,需要考虑防洪和排水措施。

其次,滨水区域生态脆弱,需要保护水体水质和生物多样性。

再者,滨水区域是城市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需要考虑人文景观和公共空间的规划。

因此,滨水区域规划与设计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

二、滨水区域规划原则1. 生态优先原则:保护滨水区域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

2. 风险防范原则:考虑滨水区域的防洪、防涝、防风等自然灾害风险,合理规划建设,降低灾害风险。

3. 公共利益原则:滨水区域规划与设计应充分考虑公众利益,提供优质的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

4. 可持续发展原则:滨水区域规划与设计应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5. 文化传承原则:保护和传承滨水区域的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区域的文化品质和特色。

三、滨水区域规划与设计方法1. 土地利用规划:根据滨水区域的自然条件和城市发展需求,合理划分土地利用功能区,包括生态保护区、公共服务设施区、居住区、商业区等,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2. 绿地系统规划:设计滨水区域的绿地系统,包括湿地公园、滨水步道、绿化带等,提升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增加城市绿地覆盖率。

3. 水体治理与保护:采取生态修复、水质净化等措施,改善滨水区域水体环境质量,保护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

4. 城市景观设计:设计滨水区域的景观节点和景观廊道,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景观空间,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5. 交通规划与设计:合理规划滨水区域的交通网络,包括道路、桥梁、码头等,提升区域的交通便捷性和通达性,促进城市与滨水区域的互联互通。

浅谈城市生态滨水游憩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与途径

浅谈城市生态滨水游憩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与途径

关键 词 :规 划设 计市 中人 类 活 动 与 自然 过 程 共 同作 用最 为 强烈 的地 带之 一 ,其 规划 涉及 多 学科 、多 方面 的 问题 ,要求 设计 人 员 以综合 的视 角 、进行 多 目标 的规划 设 计 。滨 水环 境 是城 市范 围 内水 域与 陆地 相接 的一 种景 观形 态 ,它 的特 点是 生态 环境 本身 所 呈现 的美 感 。水体 不 同形状 、深 浅 、宽狭 的 设计 ,象 征着 不 同 的地理 环境 ,溪 流 、湿地 、湖 泊 、人造 水 渠、河 岸 ……有 着 不 同 的景观效 果 ,起着 不 同的 生态 作用 。滨 水 区是城 市环 境 中 自然 要 素 最综合 的区域 ,也 是人们 生 活休 闲行 为活 动 中最乐 于接 触 的地 带 。 目前 ,我 国大 部分 城市 的滨 水驳 岸都 是用 砖石 砌成 的 立式 驳 岸 ,或用 石块 、混 凝土 块铺成 的斜坡 驳岸 。这 样 的驳岸 对 于应 付 夏 季突 发洪 水确 实发 挥着 重要 作 用 ,但 是 它也会 产 生 一些 负面影 所 符合 景观 的设 计理 念 ,运 用各 种 自然 水体 、园 林植物 和迂 回的 响。 首先 ,破坏 河岸 生物 赖 以生存 的环 境基 础 。人工 设 计 的设施 通道 ,及 各种规 划构 图 等,建 成与 自然形 态和 谐 的造 型景 观 。 2 滨水 环境 中 的生态 型驳 岸设计 . 强硬 的将 河 水与 岸边 的植 物分 割 开,水 生 陆生 生物之 间的平 衡链 提 倡 生态 型驳 岸 设计 ,利 用 以下各 类植 物覆 盖 、稳 固土 壤 , 条被 打 乱 ,丧 失 了这些 生态 要 素本 身生存 、栖息 场所 ,造 成 了驳 岸 区生物 资源 的丧 失和 生态 失衡 。其 次 ,拓 宽河 道 ,固化 河岸 , 抑制 因暴 雨 径 流 对 驳 岸形 成 的冲 刷 。例 如 :湿 地 树 木 类 ( 羽 落 加快 了河 水 的流 速 ,导 致 下游 大量 的泥 沙 沉积 和淤 塞 。 大 规 模 杉 );湿 生植物 类 ( 中华水 韭 、沼 泽蕨 、 宽叶香 蒲 ) ;浮叶植 物 的河 道整 治工程 破 坏 了 自然 河道 ,打 破 了河道 区 的生 态平 衡 ,造 类 ( 叶 眼子 菜 );沉 水植 物类 ( 叶眼子 菜 、大 茨藻 ) 。通 过 浮 竹 成 了一 系列 的生态 问题 。 对 现有 水系 被冲 刷 破坏 的情 况 ,可 以采 取相 应的 措施 ,重 建稳 定 的生态 型水 体驳 岸 。通 过科 学 的调 查 ,找到 最大 风速 及最 高水 位 滨水 环境 的设计 原则 1滨 水环 境遵循 规划 设计 的原 则 . 状 态下对 水系 最易 造成 的破坏 点 ,进行 防护性 设计 。 例 如金 鸡湖 景观 规划 ,规 划本 身 的定位 很 明确 ,是 在工 业 园 3 滨 水环 境 中的视 觉感 受 的形 成 . 区的 中心 位 置 ,在功 能定 位上 是 开放 的城市 湖 泊公 园 ,虽然 它 自 在 设计 一条 溪 流 时 ,随 高 差 , 摆放 石块 ,让 水 跳 落 ,进 入 身是 一个 景观 规划 的 设计 ,但 是 由于所 处 的位置 等 因素 ,它 同时 较 宽阔地 带 ,通 过修筑 滚 水 自然式 石坝 ,可 以形成 相对 宽 阔的水 也必 须符 合 园区 的总体 规划 。在 整个 园区 的规划 中金 鸡湖 处 于整 面 ,将 欢 快 跳 动 的 水 体表 情 转 为 宁 静 秀 美 。如 果 进 入 更 大 的水 个景 观轴 线 中的重 要位 置上 ,根 据规 划 总体要 求 以及 金鸡 湖未 来 面 ,则可 以安 排游 泳 、划船 、垂钓 等水 上活 动 。通 过安 排交通 线 的旅游 开 发 ,最终确 定 分 区。在 此之 后才 可 能进行 以下 的设计 , 路 ,近 水 、远 水 、跨水 、水 下 穿过 等等 ,可 以创 造 丰富 的景观 空 包 括建 筑 ,绿化 ,水 景 ,生态 环 境 ,交通 等 。所 以,在 公共 景观 间。水 边 设计 建筑 时 ,利用 水岸 之 问的温 差 形成 的对 流 、微风 , 的设计 中 ,首先 要解 决 的 问题 是 要在 公共 空 间中处 理好 景 区与 自 提 高室 内的舒适 度 。小 型庭 院 的景观 水 体形 式举 例 :竹筒 导水 滴 然环 境 和人 文环 境 以及社 会公 众之 间 的关系 ,把 滨 水景 观设 计作 入石 槽 、陶 罐 、木桶 等 ,溢 出至 卵石 地 ;几块 毛石 围成有 情趣 的 为 一个 作 品放 在 环境 的角 度看 ,达 到和 谐效 果 ,这 就是 指在 规划 小水 池 ,平 静 的水面 将上 方 的植 物 、小 品、 白云 、星 空 、霞光 、 设计 中要遵 循 的原则 。 月色 等倒 映于 水 中 ;只要 有 高差就 可 以产 生各 种形 式 的跌水 ,形 2滨水 环境 设计 的人性 关注 . 成丰 富 的水 的运 动 、节奏 、速 率,创 造 多种水 的表情 。 滨 水景 观 ,人 的参 与是 设计 成功 与否 的 决定性 要 素 。这样 看 景 观 规 划 设 计 应 以 自然 环境 为地 区 的骨 架 ,传 承历 史与 文 来 ,景观 设计师 本 就担 负起 了巨大 的责任 。人 们 都常 常忽 略 了景 化 ,培 育 富有魅 力 的人 性 空间 。 时代在 发展 , 社会 在进步 ,人 们 观 设计 的功 能却 乐 更注 重于 形式 上 的美感 ,或 者把 功 能等 同于休 的对物 质 生活 的要 求越 来越 高 ,为 满足 市 民的活 动及 精神 需求 , 息 、集 散 、广 场 这些 基 本 的使用 要 求 。 正是 在 这 些不 良的观 念 应 大量 的 为市 民提 供休 闲 活动 的场 所 ,滨水 区是 市 民消暑 纳 凉的 下 ,大 众对 于景 观 周 围的环 境设 计 已经非 常 习惯 了 。这 也 是 目前 好 地 方 ,也 是一 个 城 市 对 外 展 示 的 窗 口 。要 合 理 开 发城 市 滨 水 景 观设 计 中的一 个很严 肃 的 话题 ,如 何将景 观 设计 的美 感与 环境 区 ,坚持 走可 持续 发展 的道路 , 为子孙后 代造 福 。 设 计融 合 ,与人 的使 用功 能相 呼应 。这 就是 景观 设 计 中对人 的关 怀 ,这种 关怀 也必 须要 让 设计 师 能够满 足人 们种 种 的需要 一包 括 参 考 文 献 生 理和心 理上 的 。在相 同的资 金投 入下 ,设 计师 完全 有可 能变 基 f1 孔 坚, 1俞 李迪 华. 乡与 区域规 划 的景观 生 态模 式 国外城 市规 划 城 础 的功 能为 更人性 化 的设计 。 [ I9 7 M l 9 1 3 亲水 原则 . f】王东宇,李锦生. 市滨 河绿 带整 治中的生态规划方法研 究、城 市 2 城 0 0( 人 与 生 俱 来拥 有 亲 水 特 性 ,水 是 滨 水 景观 设 计 的灵 魂 , 充 规 划 ,2 0 9) 分展现 人和 水 的景观 关 系 ,是滨 水开 放空 间 设计 的又 一理 念 。充 f1陈玉娟 中外城 市沿 河地 带功 能开发 比较研 究 、城 市规 划、2 0 3 00 3~2 5 分 体现 人与 水之 间共 生互 利 的情感 关系 ?通过 怎样 的设 计手 法让 (9)2 人 与水 进行 直接 的交 流 ?这是 解 决滨水 景 观设 计时应 该 探讨 和注 f】 鹏,王志芳 遵从 自然过程 的城 市河流和滨 水区景观设计 、城 市 4孙 意 的 。一 般可 以采 用三 种 不 同的处 理手 法 :1 以瀑布 、 涌泉 为手 规 】 2 0 9)1 . 、 0 0( 9~2 2 法 ,制造 水位 高差 ,让 水 体 自然循 环流 动 ,产 生 溢水 、跌 水等 动 【】 5俞孔 坚. 景观 生 态战略点识别方 法与理 论地理 学的表 面模 型 Ⅱ,地 】 态水 景观 ;增 加水 体与 沙石 的接 触 ,提 高含氧 量 。古 谚 : “ 水 理 学报 , 19 ,Vo.31 — 0 流 98 1 :1 2 5 不腐 ” ,是水 景设 计的 座右 铭 。2通 过缓 坡 、不 同水 面宽 窄 ,形 (] 孔 坚. 物保 护 的景 观 生 态安 全格 局 U ,生 态学报 ,1 9 , . 6俞 生 ] 9 9 成不 同水 深 ,溪流 也有 急有 缓 ,浅 的地方 ,要 控制 水 流使 之不 冲 1 () —1

金鸡湖滨水景观规划分析报告

金鸡湖滨水景观规划分析报告

金鸡湖滨水景观规划分析报告金鸡湖是苏州市的一个重要景区,也是新区湖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

为了提升金鸡湖的旅游价值和地区形象,需要进行合理的滨水景观规划。

本文将从环境、人文、经济等多个角度出发,对金鸡湖滨水景观规划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环境分析金鸡湖区域属于太湖流域,水质优良,湖水清澈,景色优美。

但由于金鸡湖位于城市新区中心地带,周边设施建设较为密集,而且城市快速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因此,在滨水景观规划中,应考虑到环境保护和恢复、污染治理等问题。

1. 绿化规划在滨水景观规划中,应注重保护金鸡湖周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加强绿化建设,增加植被覆盖率,扩大绿地面积。

同时,要避免过度人工化,保持自然风貌和生态平衡,营造出更加自然、舒适的环境。

2. 污染防治在金鸡湖周边,应避免存在对湖水质量有不良影响的源头活动,加强污染防治,对于已经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应在规划设计中加以考虑。

3. 环境教育在滨水景观规划中,应注重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创造良好的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促进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环境保护水平的提升,从而更好地保护金鸡湖的环境和生态环境。

二、人文分析金鸡湖区域是苏州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

如何在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充分体现人文特色,增强区域文化氛围,展现城市新区的城市形象成为了必须考虑的问题。

1. 文化表现金鸡湖的历史文化底蕴较为丰厚,对于新的滨水规划,应充分考虑其历史文化遗存或地域文化特色。

可以在规划中建立相关文化配套设施,来表现金鸡湖所代表的特色和文化内涵。

2. 区域魅力金鸡湖是苏州新区内重要的风景区和管委会所在地,目的是吸引人和物质尤其是人才流入该区域,繁荣区域经济。

应在规划设计中挖掘金鸡湖的区域魅力,打造出更加吸引人的滨水景观。

3. 民俗特色苏州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极具特色,具有鲜明的苏州特色。

在滨水景观规划中,应当尽量发掘当地民俗文化特色,将其体现在滨水公园的景观设计中,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景观区。

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模式探讨

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模式探讨

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模式探讨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是指在城市或者乡村的滨水区域进行景观规划和设计的过程。

滨水区域包括河流、湖泊、海岸线等水域,这些地区通常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旅游和休闲价值。

在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社会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以提供优质的公共空间和良好的居住环境。

一、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与原则1. 目标:- 利用滨水资源,提供多样化的休闲和娱乐活动;- 保护和修复滨水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2. 原则:- 生态原则:保护和恢复滨水生态系统,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利用滨水资源,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社会参预原则:鼓励公众参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过程,增加居民对滨水区域的认同感。

二、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模式1. 自然恢复模式:- 适合于滨水区域生态环境较好的情况;- 通过保护和修复滨水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重点关注植被恢复、水质改善等生态工程。

2. 人工创造模式:- 适合于滨水区域生态环境较差或者受到人类活动干扰的情况;- 通过人工手段改善滨水环境,提供优质的公共空间;- 重点关注滨水景观设计、水体管理等工程措施。

3. 综合模式:- 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创造的手段,实现滨水区域的综合发展;- 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设计策略,提供多样化的滨水景观。

三、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关键要素1. 滨水景观设计:- 通过景观设计手法,打造独特的滨水景观,提升滨水区域的美感和吸引力;- 结合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创造与城市风貌和文化相协调的景观。

2. 滨水公共空间:- 提供多功能的公共空间,满足居民的休闲、娱乐和社交需求;- 设计公园、广场、步行街等设施,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

3. 水体管理:- 改善滨水水质,保护水生态系统;- 通过河道整治、污水处理等手段,提高水体的环境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系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亦即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

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结合笔者丰富的规划经验,主要围绕绿地生态、岸线工程生态及建设生态等方面探讨了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工作。

关键词:滨水区;景观生态;岸线工程;规划设计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现代旅游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和改造成为了各国普遍的现象。

滨水区景观生态建设是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其景观信息量丰富,一般是城市景色最美的地区,也是形成城市景观特色最重要的地段。

同时,滨水区景观具有优越的亲水性和舒适性,不仅能够满足现代人生活、娱乐、休闲的需要,而且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探讨了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工作,提出一些可行的规划设计建议,希望对今后城市滨水区的规划工作有所帮助。

1 滨水区绿地生态问题的规划设计思路
滨水区绿地是原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

但大部分城市的滨水绿地设计至今大都还是沿用城市人工环境空间的思维和手法,缺乏对于滨水区自然属性以及生态特殊性的考虑:或过于追求形式和工程要求,以简化单调的人工绿化代替河岸自然植被,破坏了原有的滨水生态环境;或往往忽视地方乡土植被,过分追求新奇性和集
锦式景观效果,引入大量外来物种,影响了本土水岸植被系统的稳定;或河流湖泊周围甚至水中小岛上,筑建了高大的楼房,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原生动植物的生存。

基于生态规划原则,滨水绿地规划应着眼于对河流、道路和绿地的施工及管理中采取各种对策,尽可能将多种动植物的生存地保留下来。

1.1 滨水湿地的保育
湿地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蓄洪防旱、控制土壤侵蚀、净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自然之肾”之称。

例如汕头牛田洋湿地保护区,就是中国东南部最大的湿地,在保护汕头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喻为汕头之“肾”、汕头之“肺”。

1.2 保护自然植被
河流的自然植被从上游到下游有多种变化,河堤内外、高河滩、水边的低洼湿地和流水区域等环境不同,其中生长的植物类别和生态也不同。

与局部地形相对应生长着生态条件不同的各类植物,有木本植物、水边多年生水生植物,堤防上有一年生草本植物和两年生草本植物,以及与这些植物群体相对应地衍生出的动物群体。

1.3 优先培育当地原生植物
光、温、水、土壤、地形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当地原生植物对这些因子的利用保持着充分的经济性和合理性。

原生种群的树木与引进的树木相比,能更好地融入自然系统的循环中,对于那些直接依赖它们生存的小动物来说,会有更多机会获得食物。

我们
应该珍惜原生的树木。

如果要引进外来的植物,一定先要考虑这种植物对规划方案是否是必不可少的,是否与周围景观相融合,要尽可能以接近自然的状态进行植物种植。

2 滨水岸线工程生态问题规划设计思路
许多城市滨水区域以防洪为目的的对水岸的截弯取直、加深河槽、混凝土加固、筑高坝等措施,产生了诸如洪水流量、流速以及泥沙量增加,洪水压力转嫁到下游;地下水位下降,河岸的水量调节功能减弱;破坏了河岸生物的生存环境;弱化了水环流过程等生态问题。

封闭的硬质人工驳岸改变了自然形成的江河岸线的自然特征和重要生态功能。

2.1 恢复河道自然景观创造多样性的环境条件
河漫滩、河湾和自然湿地等自然地貌,可以通过截流和下渗等形式发挥蓄水功能,既有利于地表径流的减少,也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稳定平衡河水流量,减弱洪水的冲力,保证了河床的稳定,也减少了下游的洪峰流量。

同时,通过土壤和植被渗透过滤,也改善了水质。

而且,类似河岸和河底的浸蚀、冲刷和淤积,为新的物种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可能性。

水面忽宽忽窄的河流,其贮水和游水功能强,可使洪水峰值流量减少,延迟洪水产生,收到理想的治水效果。

构造多变的河流能使水质净化处于最佳状态。

如果将河流改造成水渠一样,形状雷同单调,水的流动形态也不会变化,环境条件十分单纯,只能形成贫乏而又不稳定的生态系统。

只有在河流里构筑浅滩和深潭,河底尽量不用混凝土铺装,河流的
走向尽量避免僵硬笔直的形态,让河岸线忽宽忽窄地不规律变化,水中有小岛,河水有很小的自然落差,岸坡或陡峭或舒缓,呈现构造上的多样性时,才会创造出富有多样性的环境条件,形成丰富稳定的生态系统。

2.2 形成缓冲带,保留富有多样性的水岸边界
调查结果显示,鸟类与人之间的距离应该保持50~110m左右的距离,人与鸟类筑巢地的距离需要保持在30m左右。

水边的鸟类更容易受到人类的影响。

如果在邻近自然保护的区域设置可供众多人聚集的设施和场所,则会对那里的生态产生很大的影响。

最好设置缓冲地带,将一定范围的区域设定为保护区域,避免人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冲突并确保人与生物(鸟类)应保持的距离。

缓冲带的位置、形状、大小取决于规划者对保护程度的认可。

通常,滨水缓冲带是以一定宽度的由林、草或湿地植物覆盖的带状区域。

研究显示,当缓冲带大于20m时,可以达到水质保护的目标;河流植被宽度30m 以上时,可有效降低温度、提高生境多样性、增加河流中生物食物的提供、控制水土流失、河床沉积和过滤污染物;当缓冲带大于60m 时,可以达到降噪的目标;当缓冲带大于50m时,可以达到生态保护的目标。

2.3 保留可渗透的土地,不扩大非渗透地域
对于滨水岸线周边的土地,人们为了整洁或是为了便于活动等因素,往往采用铺装等手段,不断地去加固、捣实土地,最后土地被密封起来,雨水无法渗入地下。

这些无法渗入地下的雨水,或是在
路面形成内涝,或是通过边沟猛然间汇入城市内河,再汇集到更大的河流中酿成洪灾。

因此,滨水岸线的规划处理,除了对岸线尽可能保持自然的形态,岸边还要尽可能保留一定范围的可渗透的土地,以保证滨水土壤的蓄水能力。

在规划中,除尽可能减少铺装面积外,在必须铺装的区域应考虑根据场地条件和功能选择可渗透的材料和构造。

如对频繁使用的车行道,选择多孔混凝土或多孔沥青;停车场和活动频繁的广场可采用渗水型地砖;步行道则可选用疏松的粒料、木板或渗水性较好的石材。

3 滨水区建设生态规划设计思路
3.1 应最小限度改变自然环境现状
滨水区建设规模越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也就越深。

亲水设施建设的周边地区是人工风景与自然风景的衔接之处。

设计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将地形的改变和自然生态系的改变控制在最低
限度,要在保护现状地形和植物的同时,成功地进行亲水设施整顿和建设。

对自然的改变应停留在最小限度,即使已改变的场合,也要以其他形式进行修补,让自然复原,甚至要设法创造自然,更多的采用自然观赏型活动、身边自然接触型活动等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亲水设施建设。

3.2 滨水区规划与开发应留有足够的宽度
在滨水地区,由于水陆载体不同,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与反射程度亦不同。

由于比热不同,水体温度升降速率慢于陆地,从而在水体和陆地上方出现空气环流,产生滨水区特有的“水陆风”。

水陆风
减缓了陆地温度骤变,发挥了“天然空调”作用。

此外,自然状态下的滨水区具有调节温湿度、净化城市空气的作用,因地形、气压及阳光作用,更有可能形成如风霜、雨雪、雾霭等滨水区特有的气候现象。

有的滨水区建筑密度及层数过高,阻挡了水陆风向城市纵深方向延伸,减弱了城市与水体之间的空气自然交换,不利于城市空气污染和热岛效应缓解;因此,滨水区建设,应预留由滨水绿地系统构成的一定宽度的城市开放空间,这些连续带状的开放空间可以成为水陆风的天然通道和过滤器,改变城市局部气候。

从景观形象角度分析,城市中的滨水地带,带状空间是自然的、生态的,可以驻足停留欣赏的。

尤其在高度人工化的城市中,人们对于自然的因素会更加偏爱。

一条河作为城市形象带来的作用绝不亚于一条大道。

从这个角度考虑,滨水地带需要留有一定的空间,留有足够的宽度,必要时甚至应该人为拓宽。

保证自然有足够的量,就要使滨水带有足够的宽度,并把它变成绿地、湿地等生态环境。

只有留有足够的宽度,才能为保证滨水生态环境的连续性提供可能。

4 结论
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点,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

在滨水区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从景观和生态建设两个角度出发,贯穿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同时还要根据滨水区自然环境承载力,设计出满足人们生活、娱乐和休闲要求的景观环境,从而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环境形象。

参考文献
[1]陈俊生.浅谈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的生态规划问题[j].华东科技,2012年第03期
[2]甄育新.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问题浅析[j].华章,2012年第1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