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失衡原因与应对举措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贸易失衡原因与应对举措

近年亦然,如2007年美国商务部公布的管制清单规定,航空发动机、先进导航系统、激光器、水下摄像机及推动器等美国高科技产品不得

对华出口。美国这种“愿买者无从买,可卖者宁不卖”的举措严重影

响其贸易比较优势的发挥,是导致这些年来中美贸易严重失衡的症结

所在。相反,随着要素禀赋的积累、学习过程的深化,中国产业的升

级是不可避免的。中美贸易必定会逐步从要素禀赋理论所描述的产业

间贸易,向新贸易理论所解释的产业内贸易格局转变。近些年来,美

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中高科技产品,如计算机通信类产品,所占的份

额却持续攀升。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统计,2009年美国从中国进口先进

技术产品额高达897亿美元,占据美国从中国进口额的30.3%。[(见

表1)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促成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与中美贸易逆差之间存有着正相关关系。有学者认为,外商对华投资的动机包括两方面:一是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

目标定位在欧美市场;二是既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又占领中国国内

市场。由此必然会形成两种效应,即出口扩张与进口替代效应。外商

直接投资对中美贸易失衡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这两种效应产生的。发

达国家原来在国内生产、国内消费,现在将生产转移到中国,产品再

对投资母国实行“返销”出口。美国作为世界上进口水平最强的国家,自1998年起就已经成为在华外资企业的主要出口对象。外商投资企业

在中国对美的出口中占据的份额远远高于从美国进口中所占的份额,

从而增加了中国对美出口额(见图2)。据经济学家彼得鲍泰利统计,2004年中国出口企业中,完全由中国人控制的企业出口仅占总出口的40%,外资企业则占据了60%。2009年在中国的外资企业出口6722.3

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56%,其中仅美资企业就出口700多亿美元,绝大多数返销美国。另一方面,在大量出口的同时,外商直接

投资者在中国生产的产品直接进入国内市场,这无疑大大缩小了我国

的进口规模。以液晶显示板为例,2009年夏普、三星、奇美等跨国公

司加快在中国第8代国内液晶显示板的生产布局,当年中国液晶显示板进口同比下降20.7%,该项商品下的贸易逆差净减少59.5亿美元,具有很强的进口替代效应。[9]国际直接投资者这种运营方式至少是造成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之一。

东亚等周边国家或地区的产业转移,是导致双方贸易失衡的一大问题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增长“一枝独秀”,而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疲软,绝大多数东亚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将生产力转移到中国大陆。国际产业转移引起贸易地理流向改变,本来是东亚国家或地区向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出口的流向,改变成中国大陆向发达国家出口。而这种改变进一步使伙伴国的双边贸易差额状况发生改变:东亚各国或地区的对美贸易顺差转移到中国,造成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的持续扩大。正如有学者所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增加是伴随着对NIC-4逆差的下降而出现的,中国在美国市场份额的上升主要是以相邻工业国份额下降为代价的。如2000年,日本是美国计算机设备最大供应商;而2009年日本下降到第4位,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计算机设备进口的最大供应商(见图3)。很多学者研究认为,中国计算机出口迅猛增长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大量外国计算机设备出口商将产业转移到中国大陆。这种历史性转移使中美贸易顺差基数很大,以致长期以来难以改观。

现阶段中国特有的加工贸易方式,是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最根本原因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拉迪认为,导致中美双边贸易失衡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既非中国货币低估,亦非中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将美国和其他外国商品拒之门外,而是因为中国已经成为很多制造品的首要装配基地,而这又主要是因为外国企业将其装配业务从亚洲其他地区转移到中国所致。在经济世界化迅猛发展,世界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产业分工持续深入的国际背景下,伴随着大量的外商FDI和国际产业转移而来的是中国加工贸易方式的形成。外商对华FDI主要集中于以制造业为核心的第二产业;而国际产业的转移,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的转移,使中国进口原材料、零配件与出口市场相分离,这样中国成

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商品“加工工厂”。从2001年以来的中国海关统计资料能够看出,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一直以来占货物贸易进出口额的一半以上,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

据报道,2009年中国外资企业出口的73.4%为加工贸易,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84.1%;外资企业中的加工贸易形成的贸易顺差占加工贸易总顺差的84.2%。同年,中国加工贸易顺差占总顺差的135%,2010年更是高达176.35%,加工贸易顺差占中国贸易总顺差的比重非同一般(见表2)。而在中美贸易过程中,外资企业出口占据中国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加工贸易方式居主导地位。厂商从东南亚和其他国家或地区进口大量的原材料、中间产品、零部件等,经过中国廉价劳动力的加工组装,然后出口到美国。特别是在一些高科技产品的出口中,往往是日本制造核心技术,韩国、中国台湾负责加工包装,最后将用工最多的劳动力加工程序放在中国大陆完成,贴上“MadeinChina”的标签出口美国,形成对美国的大量顺差。

中美消费投资结构差异性,是双方贸易严重失衡的又一深层次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储蓄率(包括居民储蓄、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一直处于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更是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成为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中国形成了一种以投资为主导并且以高储蓄率和大规模的外资流入为依托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一种“需求在外,资金在外,原材料在外”的增长。高储蓄与低消费必然导致内需不足,企业只能开放海外市场,最终不可避免地会加剧商品的出口,增大对外贸易顺差。与中国相反,美国居民高消费、低储蓄,政府大规模支出。美国的超强消费远远超过了其国内的供应水平,这必然会导致其经济结构上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最终造成长期以来美国大规模进口以致对外贸易逆差。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消费日益成为美国经济强劲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借贷消费在消费增长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形成了以借贷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由个人信贷消费的增长和政府支出的持续增长所构成的消费水平的增长超过了生产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