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犯罪心理学视角分析腐败行为发生的根源.
官员腐败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官员腐败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官员腐败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但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心理方面进行分析:
1. 物质诱惑:许多官员在担任职务期间会接触到各种资源和权力,这让他们容易受到物质利益的诱惑。
一些官员可能会开始为自己谋取私利,以满足经济上的渴望。
这种心理往往伴随着思想上的自我辩护,认为这样做并没有违法或者道德上的错误。
2. 自我权力感:一些官员可能会因为身居高位,拥有大量的权力而感到满足。
他们的心理状态可能会越来越追求掌控和掌权,导致出现一种“度越用越高”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常常会造成官员的专断和孤立,他们不愿听取他人的不同意见,而只相信自己的判断和决策。
3. 社会压力:社会舆论和公众对官员的期望是巨大而复杂的。
官员可能会感到被迫符合观念的道德水准,感到压力和不安,试图通过腐败减少这些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官员可能会将自己的目标转向一些利润高、风险低的领域,来表现自己的成就和力量。
4. 道德沉淀:官员长期以来在体制中工作,接受到的教育和价值观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
一些官员可能会对腐败行为产生一种习以为常的感觉,视其为“自然”和“合情合理”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官员可能会有一种自我辩护的心理,或者认为自己不会被发现或惩罚。
综上,官员腐败行为的心理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物质诱惑、自我权力感、社会压力和道德沉淀等方面的因素。
理性认识这些原
因,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监督机制,有助于减少官员腐败行为的发生。
贪污贿赂案的犯罪和司法心理学问题讲座文稿(一)
贪污贿赂案的犯罪和司法心理学问题青岛大学周东明一、贪污受贿违法犯罪心理分析什么是心理(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反映,感知思维、意识、潜意识、态度、个性——核心是性格,性格的核心是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是价值观,我们通常说的世界观)心理和行为的关系,内因和外显。
心理决定行为,行为了解心理。
(一)犯罪前的心理1、攀比心理。
攀富比阔。
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减少心理冲突,以求心理平衡,急于敛财致富,便大肆贪污受贿,走上犯罪道路。
2、掩盖心理。
认为自己有功,地位、荣誉可以掩盖自己的罪行。
3、享乐心理。
为了享乐,滥用职权,贪污受贿,腐败至极。
4、贪婪心理。
“拜金主义”、“越多越自在”、“从不足到满足,从满足到不足”的欲求心理恶性循环。
5、侥幸心理。
“合法化”,蒙混过关,问题搁浅等。
6、随大流心理。
有捞大家捞,不捞白不捞,法不择众。
7、冒险心理。
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二)犯罪后的一般心理1、满足心理。
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之后,因为作案的成功,非法欲望得以满足,不良需要所引起的机体的紧张、失衡状态便得以解除,从而产生一种轻松、愉快、满足的快感。
2、得意心理。
得意心理是犯罪人在作案成功后,自认为手段高明,洋洋自得的一种心理状态。
犯罪人作案后,经过一段时间,看到风声已过,万事大吉,便自恃手段高明,万无一失,在同伙中夸大其辞,自吹自擂,以此哗众取宠,抬高自己。
3、悔过心理。
悔过心理是犯罪分子作案后,因理智的恢复,道德感的回归和良心的发现,重新评价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可能出现的后果所产生的一种自我谴责性的心理情感。
4、恐惧心理。
犯罪结束后,犯罪人冷静下来,当意识到犯罪结果与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之间的关系时,自然会产生紧张、惊恐、后怕的心理反应。
常言道:“做贼心虚”,即使那些手段高明的犯罪,不管他们的犯罪计划如何缜密,作案伪装得多么巧妙,都不可避免地会在作案过程中留下蛛丝马迹,不得不同样面对被揭露、遭惩罚的危险。
所以犯罪人的这种恐惧心理尽管会因人而异,但都或长或短、或轻或重地存在着,有的甚至几年、几十年地深埋于心底,成为一块心病;有的受其折磨,精神恍惚;有的在受审伏法后才得以消除。
腐败现象心理原因及对策
腐败现象心理原因及对策腐败,是古今中外所有国家的病疾。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反腐败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斗争。
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消除腐败,加强自身的廉正建设,多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展反腐败斗争,也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腐败现象仍然在蔓延滋长。
特别是近20 多年来,腐败现象的发展势头很快,它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颗毒瘤,已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并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
只有清楚导致腐败行为发生的源头所在,正本清源,才有助于解决腐败问题。
对于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有着不同的解释,本文拟从心理学角度对腐败现象进行剖析,据此提出根除腐败现象的政策建议,为最终取得反腐败斗争的胜利提供参考。
腐败的概念所谓腐败,是指社会肌体的腐烂变质,其本质是社会公共道德和行为规范的退化与堕落。
从纵向上看,腐败现象在每一个时代有不同的表现;从横向上着,不同国家,不同部门又有不同的腐败现象。
在现阶段,腐败现象有三个层次,即权力腐败、行业腐败和社会腐败。
权力腐败是以职权非法谋取私利,如权钱交易;行业腐败是以职业非法谋取私利,如乱收费贪污或挪用公款等;社会腐败是行为的扭曲和人际关系的恶化,如黄、赌、毒以及社会治安的混乱。
在这三个层次中,权力腐败是整个社会腐败的核心,行业腐败是权利腐败的延伸和扩展,社会腐败是国家公共权力不能正常运行的结果。
二、腐败现象的心理原因透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在其一定的心理因素支配下产生的。
可见个人腐败的心理因素是腐败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各种政治、经济等因素是腐败行为产生的外部原因。
内因起决定作用,而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一切腐败行为,都是为了牟取私利而侵犯公众利益的行为。
以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为核心的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的蔓延,在心理因素的直接支配下,是引起腐败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
(一)腐败的群体心理透视在社会心理学中,群体是指二人或二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贪污犯罪行为的心理学解释
贪污犯罪行为的心理学解释引言贪污犯罪行为在现代社会中屡见不鲜,给社会带来的伤害和损失不言而喻。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打击贪污犯罪,心理学研究人员不断探索贪污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以期从源头上减少贪污犯罪的发生。
本文将从贪污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贪污犯罪的预防和应对等角度探讨贪污犯罪行为的心理学解释。
一、贪污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1.激励因素贪污犯罪行为的发生源于一定的激励因素,如金钱、权力、地位等。
由于贪污犯罪行为能够带来实质的物质利益和精神满足,一些人会因为贪图这些利益而沉迷其中,失去了理智和选择。
2.心理防线崩溃在某些情况下,贪污犯罪行为也可能是心理防线崩溃的结果。
贪污犯罪往往需要大量的心理压力和承受力,一些人可能因为长期承受不了来自各方的压力和诱惑,逐渐失去了道德和伦理观念,从而发生了贪污犯罪行为。
3. 自我放纵另外,一些人的贪污犯罪行为也可能与自我放纵有关。
这些人通常没有足够的自我控制力和责任感,随心所欲地过着生活,不考虑后果和影响。
这种放纵的生活方式往往会导致他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削弱,最终促使他们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贪污犯罪的预防1.全面加强教育为了预防贪污犯罪的发生,必须全面加强对人们的道德、伦理、法律等相关知识和培训。
需要让人们明白贪污犯罪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并深刻认识到道义和法律上的责任和义务。
2.建立康复机制对于已经贪污犯罪的人,应当建立康复机制,通过专业技术和心理治疗等方式,帮助他们自我反省,重扬道义和责任,逐步摆脱贪污犯罪行为的诱惑和威胁,并重回社会主流。
3.加强法律监管在预防贪污犯罪中,加强法律监管也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和社会应该尽责监督和打击贪污行为,为阳光社会的构建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三、贪污犯罪的应对1.心理调适对于已经犯罪的人,心理调适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通过科学技术和心理学治疗等方式,协助贪污犯罪人恢复心理平衡,提高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重新融入社会。
2.有效打击贪污犯罪为了对贪污犯罪行为进行有效的打击和查处,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法律,建立健全的检察机制,严格程序执行,以便切实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防止贪污犯罪的发生。
犯罪心理学视角下的腐败行为根源探析
犯罪心理学视角下的腐败行为根源探析摘要:腐败行为已经对党与国家的生死存亡产生了严重的威胁,成为当前非常紧迫的任务。
要实现彻底预防腐败,就需要从根本上弄清腐败产生的根源,进而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实现从源头上反腐。
本论文重点从犯罪心理学视角下来探讨腐败行为的根源。
关键词:犯罪心理学;腐败行为;根源腐败行为作为社会的毒瘤,已经严重损害了我党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我党的执政地位也会有丧失的危险,甚至有可能会走向自我毁灭,所以防止腐败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腐败行为的产生主要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来探讨腐败行为产生的根源。
一、社会个体对外部诱惑所产生的心理抵抗性弱人的自私、欲望和贪婪等,都潜藏在每一个人的人性之中。
当出现外在的相关条件对其人性产生相关的刺激的时候,比如金钱、美色等,其潜藏于内心深处的自私、欲望与贪婪就会慢慢被唤醒,并一直伴随着外部诱惑的不断增大。
随着人们对自身利益追求上呈现出一种永不满足的状态之中,其欲望也会无限制的膨胀,那么其贪婪与自私之心就会完全暴露出来,腐败心理就会这样产生。
再加上某些文艺作品尤其是相关的影视作品,对贵族过的那种奢靡生活进行大肆渲染,这一奢靡之风与腐败分子的腐败心理不谋而合,这便侵占了腐败分子思维空间,难以做到抗拒这一诱惑,便逐渐崇拜并且羡慕这一生活方式,开始幻想大量捞钱,进而能够享受帝王般的奢靡生活,在思想上已经被彻底打倒。
在产生了腐败心理之后,其势必会想方设法去牟取私利。
[1]另外,作为一个人来讲,其具备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且其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肯定会受到来自社会环境方面的影响。
在人们进行了相关的道德方面的教育之中,其便慢慢向好的方面发展。
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人们所处的环境并不是完全一样的,人们所接受的来自道德方面的教化也存在一定的差别,由于个体方面存在差异,这就会形成不同的品质,有自身独有的特性,这就可以解释不同的领导干部在面对金钱、物质利益、美色等方面的诱惑时,有的能够经受住考验,但有的领导干部却经受不起诱惑。
腐败的心理分析
腐败的心理分析腐败产生的心理要素主要有:1.攀比心理。
任何人都是在与周围人们的比较中生存和发展的,不管自己的状况怎样,只要比周围大多数人好,就会有一种满足感。
反之则有一种失落感。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经济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有些昔日以政治地位为满足感和自我实现的人,心理失去平衡,从而产生畸形心态。
在我国现阶段,领导干部的经济收入还是很有限的,一些人受不了“清贫”,就开始想尽办法去捞钱,走上了一条快捷的“致富”之路——贪污受贿。
2.补偿心理。
大部分腐败分子有一种共识,那就是:以前吃亏受苦太多了,现在既然可以权钱交易,何不乘机大捞一把,补偿补偿,找回应有的快乐和享受。
这种心理使这些人在很短的时间内疯狂地大量聚敛不义之财。
3.投机心理。
我国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一是改革过程中,新旧两种体制不可避免地产生摩擦和碰撞,有时会出现某种无序状态。
二是在改革的不同层次的衔接上,不可能绝对吻合,从而也会导致某些脱节和失控。
三是不同领域的改革难以完全同步,同时到位,这样在政策法规和社会管理方面就会造成滞后或漏洞,等等。
一部分人就是抱着投机侥幸心理,钻政策、制度、法律、管理的空子,一旦得逞,便屡试不止。
4、侥幸心理。
少数中层干部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侥幸心理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明知自己的行为是违纪违法的,但经不起金钱的诱惑,铤而走险,采取“高明”的手段,借“合法”的外衣行非法之事。
5.成瘾心理。
人在初始作奸犯科时,往往伴有成功的喜悦与害怕被发现的不安心理。
随着屡屡得手不断尝到甜头,其贪婪之心得到强化,就会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定势和习惯;遇到稍有吸引力的目标就不由自主地下手,只有下手才能缓解内心的压力和紧张,而不下手则会感到特别的痛苦与不安。
由于发现和打击不力,一些腐败分子屡屡得手,慢慢形成了不干不行的成瘾心理,在这种欲罢不能的成瘾心理促使下,他们欲壑难填,在腐败道路上越走越远。
总之,上述这些病态心理是腐败产生的深层心理原因。
腐败官员犯罪心理特征文档
一.腐败官员犯罪心理特征:(一).失衡心理,柯林斯认为个人的社会化程度不高也是导致官员腐败的一个原。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人都有许多认知因素,如对人对事的看法、观念、信念等,当一个人的认知因素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处于认知不协调状态时,这个人就会感到十分痛苦、焦虑和紧张,于是人就会改变其中不协调的某些认知因素,或者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便消除认知不协调状态,保持心理平衡。
有些干部就存在着这种心理不平衡。
因此,这种失衡心理就成为腐败行为的动机。
失衡心理的产生是由于某些领导干部头脑中存在着不正确的思想所致。
如有的受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在头脑中存在着特权意识,认为有权就有财,权是财的保障,财是权的体现,这与领导干部应具有的公仆意识是完全冲突的;有的头脑中存在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与领导干部应具有的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是冲突的;有的头脑中存在着极端个人主义,这与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是冲突的。
所有这些是产生失衡心理的根源,也是产生腐败的根源。
(二)贪婪心理,有些领导干部缺乏自制力和同情心,他们贪权、贪财、贪色、贪图享乐,沉迷于灯红酒绿,追求奢侈享受,个人私欲极度膨胀。
极少数领导干部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大搞权钱交易,最后走向腐败。
他们受贿赂的金额巨大,对中国社会有巨大影响。
(三).侥幸心理。
他们抱有很强的侥幸心理。
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他们变得越来越胆大妄为,目无法纪,腐败堕落。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一是有些地区和部门管理制度不健全,漏洞很多,缺乏对权力的监督,给腐败提供了很多机会,也使腐败行为不容易被发现,腐败分子认为自己做事诡秘,天衣无缝,无人知晓,不会败露。
二是腐败分子都有自己编织的关系网,这使得他们的涉案主题更加复杂。
他们之间制定攻守同盟、愈陷愈深、无法自拔,他们自以为已经筑起了一道密不透风、坚不可摧的城墙。
更有些领导干部认为自己是掌权者,即使别人知晓,也不敢与自己作对,不敢揭发。
三是对腐败的打击力度还不够,还存在不少漏网之鱼,某些领导干部看到别人腐败没有被发现,就盲目地认为自己腐败也可能不会被发现,使侥幸心理大大加强。
腐败现象的心理探析及其矫治
腐败现象的心理探析及其矫治腐败现象的心理探析及其矫治船山区委党校吕纯章纵观腐败分子走向腐败的轨迹,都有一个渐进过程,在这个逐渐走向腐败的过程中,心理上的蜕变导致了行动上的下滑。
因此,认真研究腐败分子的心理蜕变过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确定矫治的对策,对于从根本上消除腐败现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腐败分子的几种心理从当前一些腐败分子逐渐走向腐败的过程来分析,诱发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心理,主要有以下四种:1、仿效攀比心理社会上一些掌握了一定职权的人,特别是少数领导,看到别人利用手中的职权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便感到别人能要,自己能要而不要是傻瓜,由此产生了仿效心理,跟着利用自己手中的职权谋取私利。
2、自谅心理有些人有时也自知搞以权谋私不对,但又禁不住金钱物欲的诱惑。
“眼中看得破,肚中忍不过”,于是找出一些理由来自宽自解,说什么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干什么事都要讲究效益,“我给人办事,人给我送钱财”乃理所当然。
3、忧后心理少数掌握了一定实权且即将退下来的干部,看看自己在位时间不长,担心一旦失去权力,什么也没有,便产生了用权谋私捞一把的想法。
4、侥幸心理某些以权谋私的人总认为,“你用我的权,我得你的钱”,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谁也不怨谁,谁也不欠谁,谁也不可能告发谁,因而产生侥幸心理,干了一次又一次,越陷越深,不可自拔。
二、产生病态心理的基本原因腐败分子病态心理的产生形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而就其基本的原因来看,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1、社会方面的原因一些党员干部看到社会上有的人靠坑蒙拐骗赚了钱,有的人靠吹牛拍马当了官,有的人靠手中职权发了财,如此等等,因而心理失去平衡,萌生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权吃权,有法吃法”的心理。
贪腐犯罪心理学的分析与讨论
贪腐犯罪心理学的分析与讨论摘要:贪污腐败已经成为阻碍中国乃至全球社会发展的毒瘤, 惩治贪腐有利于我国政府端正党风, 也有利于政府实行取信于民的施政方针。
贪腐激化了社会矛盾, 会引起人民群众"仇官";、"仇富";的社会心理, 采取一系列不道德的手段去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些现象应该引起学界的深思和探究, 尤其是法学、犯罪学和心理学。
要从根源发现贪腐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 做深层次的研究, 并找到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案。
关键词:贪腐; 犯罪心理学;近年来, 腐败现象日益增多, 在这样发展甚至会威胁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所以说反复工作已经是当前我国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
贪腐犯罪心理既包括犯罪人实施贪污犯罪行为的各种消极心理因素, 也包括反贪腐对策背后的科学依据。
通过对贪腐犯罪心理的分析和谈论, 从源头上唤起、激发、改变行为人的良知和错误的为官理念, 也希望能把具体的研究策略转化为反贪的利器。
一、国内贪腐犯罪心理研究现状(一) 贪腐犯罪心理学产生的背景贪腐犯罪心理的研究在犯罪心里的研究中所占的比重并不是很大, 我国关于贪腐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说是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
犯罪心理研究具有滞后性的特征, 当社会上出现一种犯罪现象后, 研究者才开始着手研究, 或者研究者通过对所有犯罪行为的共性特征, 推导出特种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形成了心理学与刑事法学相融合的局面, 犯罪研究也从最初较为单纯的理论探讨过渡为服务于刑法司法实践。
贪腐犯罪心理研究包括贪污贿赂犯罪研究、贪污贿赂犯罪心理与行为特征的研究和对策等。
从我国贪腐犯罪心理的研究现状的横向上来看, 有根据具体案件进行事例分析的质性研究, 也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权威人士的建议, 其中测谎技术进入反贪侦讯的实践最为突出。
还有利用心理学的方法, 就比如以催眠为代表的相关的讯问策略等等多种办法。
二、关于贪腐犯罪动因的研究首先是贪利和利欲的动机, 贪腐犯罪人普遍都具有趋利避害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本能, 为了百分之百的利益, 他们可能铤而走险去违背法律, 这就是人的利欲本能, 贪腐犯罪人的贪欲就是其犯罪的最根本动力, 也就是因为这种贪欲, 让他们一有机会就不顾良心的谴责和道德的约束, 任由自己犯罪行为的发生和发展。
贪污受贿犯罪心理学分析及对策 (1)
受的人身或经济损害,部分是由于自身的原因所致
的。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遵循这样一个规律:犯罪
心理—被害人—犯罪行为。在贪污受贿案中国家或社会公众作为受害者也存在同样的情况,。贪
污受贿犯罪被害人的抽象性、群体性分散、淡化了
该类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作为该类行为被害人之一
案件的特别侦察结构;建立一个全国性反腐败专业
预防系统,这一系统通过建立全国性的信息风格和
教育风格,对于贪污,贿赂等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
犯罪进行监测和预警;三是及时查处贪污贿赂案
件,体现刑罚的及时性,刑罚越及时,产生的威慑
力就越大,对人们的教育力就越强,更能达到一般
预防的目的;四是对贪污贿赂罪必须惩处,体现
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也就是具有犯罪
心理结构的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犯罪行为的问
题。张远煌教授指出:“就微观考察而言,犯罪的
行为总是发生于特定的情景之中,它同其他社会行
为一样,是个体人格对外在情景的应答,也遵循着
刺激—反应的一般的社会模式。也即,因社会或个体因素的影响已形成了一定不良主观倾向的个
过了不赞许破坏法律的解释。这是不同交往的原
理,它既涉及犯罪的交往也涉及非犯罪的交往,与
这些相互对抗的力量有关。如果人们变成了犯罪
者,那么就是由于他们与犯罪的榜样相交往,而与
非犯罪的榜样相隔离的结果。½不同交往理论是运
用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而得出的结论,即从大前提
A小前提B得到结论C,尽管这一理论还存在不足
状态、个性心理三个方面,他认为心理过程是暂时
的,个性心理比较稳定的,而心理状态则又处于两
受贿犯罪的心理动因及预防对策浅析
受贿犯罪的心理动因及预防对策浅析【摘要】受贿犯罪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其心理动因复杂多样。
研究表明,受贿者往往受到利益的诱惑,缺乏道德观念和监督机制,才更容易参与受贿行为。
为了预防受贿犯罪,可以采取多种对策:加强道德教育,提升个体的道德自觉和责任意识;建立监督机制,实现对权力行使的有效监督和制约;加大惩罚力度,提高受贿行为的成本;提高透明度,增强社会的信息公开和监督力度。
结合这些对策,可以有效预防和打击受贿犯罪,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展望未来,应更加重视道德建设和监督机制的完善,实现全面从严治党,构建廉洁政治的社会环境。
建议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为反腐倡廉事业贡献力量。
【关键词】关键词:受贿犯罪、心理动因、预防对策、道德教育、监督机制、惩罚力度、透明度、总结分析、展望未来、建议、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受贿犯罪是一种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犯罪行为,近年来频频在各行各业中曝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受贿犯罪不仅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也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和经济秩序。
了解受贿犯罪的心理动因以及寻找有效的预防对策,对于预防和打击受贿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经济竞争日益激烈,金钱诱惑难以避免,许多人由于贪图利益而走上了违法不义的道路。
探讨受贿犯罪的心理动因,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受贿犯罪的本质,从而加强对受贿犯罪的预防和打击。
研究受贿犯罪的心理动因也可以为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对受贿犯罪的心理动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受贿犯罪的心理动因及预防对策,通过分析受贿犯罪的心理机制,揭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进而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为什么一些人会选择受贿,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策略。
通过探讨加强道德教育、建立监督机制、加大惩罚力度和提高透明度等对策,我们可以为预防和打击受贿犯罪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指导。
关于贪腐现象形成原因的心理分析
关于贪腐现象形成原因的心理分析
关于贪腐现象形成原因的心理分析
——飞华随笔
没有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的人,就绝不可能树立真正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也就从根本上没有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真正放在头顶上的初心,这样的思想上、政治上都有问题的胆大妄为的人、心里只有自己吃喝玩乐的堕落的人、没有使命感的人,他在人生旅途上能沿着先贤及革命先辈们指明正确的方向走下去吗?不会的,因为他们既没有那个认识先贤们的教诲的精髓的能力,又没有在实际的现实生活中通过刻苦努力锻炼出真正的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有的只是把自己变成自私自利、贪赃枉法、欺骗党和人民的胜过孙悟空的72大变的人不人鬼不鬼的,吃人的血喝人的肉本领。
这是贪腐者的共性,至于说贪腐形成的原因,我个人认为,除了多年以来国家对反腐倡廉工作抓得不够、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没有高度重视人的思想教育以外,最为关键的是个人没有养成学习及加强个人修养的习惯,在思想上、政治上出了问题。
没有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与相应的能力的人,是难以一辈子做出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事的。
要想这个社会上真正能够成为人民的公仆多起来,只有从多方面着手,在围绕这两个方面去努力形成合力,才能取到真正的实质性的作用。
典型腐败心理分析与预防
典型腐败心理分析与预防腐败是一个国家面临的严重问题,无论是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等方面,都会产生一系列的腐败现象。
腐败心理是导致腐败产生和蔓延的根源之一,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和研究。
本文将从心理层面分析典型腐败者的心理特征,并提出预防腐败的建议。
1. 金钱至上心理典型腐败者的金钱至上心理非常严重,他们把金钱视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在他们的世界里,金钱是一切的根源。
他们追求的不是合法的获得,而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赚钱。
典型腐败者的金钱至上心理与贪欲、自私、利己主义等心态有关。
2. 特权和权利观念典型腐败者有特权和权利观念,他们认为自己有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享有免责和优先权。
由于这种特殊身份和特权地位,他们有机会从公共事务中获得利益。
他们认为他们的权利高于其他人,可以免除法律和道德的约束。
3. 安逸享乐心理典型腐败者追求安逸享乐心理,他们不愿意承担任何艰苦的工作,希望通过腐败手段获得不劳而获的利益。
他们认为公职是追求私利的手段,而不是为公众服务的责任。
4. 缺乏自我控制心理典型腐败者缺乏自我控制心理,他们不能控制他们的欲望和冲动,往往不理解他们的行为有害社会和国家。
他们可能试图为自己的腐败行为找到合理化的理由,以平息内心的愧疚。
预防腐败的建议1. 改善社会经济环境改善社会经济环境是预防腐败的重要措施。
对于那些经济水平不发达的地区,需要加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经济水平。
这样可以减少腐败发生的根源。
2.优化法律体系优化法律体系也是预防腐败的重要措施之一。
建立公正、透明、完善的法律体系,加强法律监管和惩罚力度,使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提高违法成本和决策者的风险,从而减少腐败的发生和蔓延。
3. 增强公民文化和道德素质通过增强公民文化和道德素质,可以提高公民的责任感和道德水平,减少腐败者的数量。
对于腐败行为,公民应该积极揭发和举报,使其受到惩罚。
4. 提高政府监管提高政府监管也是预防腐败的重要措施之一。
政府应该加强自我监督和监管,建立有效的内部机制,切实落实关于防止腐败的制度和规定,加强领导干部的教育和监管,确保公共资源的正确使用。
浅谈腐败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正, 监督机制乏力 , 使得少数腐败分子得不到及时查处 , 即使 在普通 的人际关系中,本无可非议 。但一旦这种活动介入政 查处了也是不痛不痒, 有 的甚至边 查处边升官; 而一些清正廉 治生活 , 界限就模糊 了。 如果拿国家 、 集体的钱财来表示尊敬 , 洁的干 部却往往吃不开 , 被斥为没本事 。 就不是一般的送礼问题 了;即使拿个人 自己的钱财来对领导 干 部表示敬意, 弄得不好也会形成不正常的人 际关系 , 甚至违
1 . 7 寻 求保 护 的心 理 行 贿 者 的基 本 动 机 是 寻求 保 护 和 支 持 ,以 获取 不 正 当 的
1 . 1 贪婪心理
已无法控制 , 有 的受贿多达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 仍感到不 满足 ,聚敛 金钱 已成为一种习惯性心理。违纪违法金额高达 1 0 0多万元的浙江省台州市原市长孙某一次收受一笔美元后 , 竟与妻子两人坐在床上一张张地数着 、 欣赏着。
境; 中观社会环境 , 即以腐败主体的交际圈为范 围, 包括亲戚、 成 员对 自己不信任, 只好随大流 。
朋 友、 同学、 同事、 同乡 、 邻居等 ; 宏观社会环境, 指一定时期的 党 风、 民风和社会风气 。比如在一些地 方和单位 , 由于风气不
1 . 6 尊 敬 心 理
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往往通过送礼的方式来表示尊敬 。 这
性 的全面张扬和 “ 解放” 既是社会文 明进步 的表现 , 也是一些
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变化 的动 因。腐败从心理上说 ,其
随波逐流是 引发腐败较 为普遍 的心理。一些 领导 的恶性膨胀 。心 理的形成, 尤其是处在中层领导 岗位的领导干部 , 在集体腐败过程 中, 已 既不是与生俱来、 后天无法改变 的, 也不是完全 由客观环境决 经意识到腐败 的危险性, 主观上并不想参与 , 但 因种种利害关 定、个人无力抗拒的 。它是腐败主体 内在动因和外在诱 因相 系 , “ 无可奈何” , 混迹 于腐 败 分 子 之 中 , 同流 合 污 。一 些 行 贿 互作用 、 转化的结果。外在诱 因包括微观社会环境 , 即与腐败 者 在 给 某 些领 导班 子 成 员送 红包 时 , 一旦 遇 到 拒 收 者 , 就 声 明 主体在各个方面保持着长期而密切联系的家庭环境和工作环 “ 其他 领 导 都 收 了, 就 看 你 的 了” , 拒 收 者 往 往 因担 心 班 子 其 他
“35岁贪腐”现象的三大犯罪特点、心理、原因
“35岁贪腐”现象的三大犯罪特点、心理、原因在早年披露的腐败案件中,出现较多的是临近退休时疯狂敛财的“59岁现象”。
但西城检察院日前披露的一份调研却显示,贪污犯罪“35岁现象”悄然登场。
西城检察院反贪局自2005年至2010年这六年间,受理35岁以下职务犯罪案件18件共22人,占立案总数139件的12.9%。
贪腐年轻化问题不容忽视。
三大犯罪特点小官大贪职位不高犯大案占83%涉案人员大多刚刚成为部门的领导。
22人中没有一个局级以上的干部,只有一个处级干部,其余都是处级以下干部。
而且国有企事业的青年干部是职务犯罪的高发区域。
22人中属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有12人。
别看这些涉案人员并非位高权重,但涉案金额在百万元以上的特大案件就有7件8人;大案有8件10人。
大案、特大案占了总数的83%。
而且主要集中在贪污、受贿这两个罪名上。
2006年西城检察院办理了中央国家机关住房资金管理中心的办事员节鹏贪污案。
节鹏负责经办本单位1.5亿元国债托管到中国银河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复兴东路营业部,他利用职务便利,采取截留收入不入账的手段,多次将该营业部向其单位支付的高息款共计900余万元据为己有,导致单位1.5亿元国债被质押,迄今尚有近500万元国债利息无法收回。
节鹏最终被判处死刑,年纪轻轻就断送了生命。
人小胆大一次性“大手笔”受贿虽然这些小官年龄不大,贪污受贿的胆子却不小。
在中化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业务部副经理高某受贿案中,高某利用负责中船龙穴造船基地建设项目招标代理工作的便利条件,向与其相识的投标关系人朱某泄露招投计划、评标专家的姓名和联系方式,以及其他单位的投标文件等信息。
此外,高某还在帮助朱某修改投标文件促使该单位中标后,收受朱某多次给予的好处费共计225万元,第一次就收了200万元。
看守所民警张某利用职务之便,以为被羁押人员办理取保候审和减轻处罚为由,就先后公然向多名被羁押人员及其家属索要28万余元,及“芙蓉王”牌香烟30条。
腐败现象心理原因及对策
腐败现象心理原因及对策腐败,是古今中外所有国家的病疾。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反腐败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斗争。
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消除腐败,加强自身的廉正建设,多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展反腐败斗争,也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腐败现象仍然在蔓延滋长。
特别是近20 多年来,腐败现象的发展势头很快,它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颗毒瘤,已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并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
只有清楚导致腐败行为发生的源头所在,正本清源,才有助于解决腐败问题。
对于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有着不同的解释,本文拟从心理学角度对腐败现象进行剖析,据此提出根除腐败现象的政策建议,为最终取得反腐败斗争的胜利提供参考。
腐败的概念所谓腐败,是指社会肌体的腐烂变质,其本质是社会公共道德和行为规范的退化与堕落。
从纵向上看,腐败现象在每一个时代有不同的表现;从横向上着,不同国家,不同部门又有不同的腐败现象。
在现阶段,腐败现象有三个层次,即权力腐败、行业腐败和社会腐败。
权力腐败是以职权非法谋取私利,如权钱交易;行业腐败是以职业非法谋取私利,如乱收费贪污或挪用公款等;社会腐败是行为的扭曲和人际关系的恶化,如黄、赌、毒以及社会治安的混乱。
在这三个层次中,权力腐败是整个社会腐败的核心,行业腐败是权利腐败的延伸和扩展,社会腐败是国家公共权力不能正常运行的结果。
二、腐败现象的心理原因透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在其一定的心理因素支配下产生的。
可见个人腐败的心理因素是腐败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各种政治、经济等因素是腐败行为产生的外部原因。
内因起决定作用,而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一切腐败行为,都是为了牟取私利而侵犯公众利益的行为。
以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为核心的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的蔓延,在心理因素的直接支配下,是引起腐败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
(一)腐败的群体心理透视在社会心理学中,群体是指二人或二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3月胜利油田党校学报Mar.2009
第22卷第2期JournalofthePartySchoolofShengliOilfieldVol.22No.2
从犯罪心理学视角分析腐败行为发生的根源
姜丽钧,杨亚清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腐败现象日益增多,严重威胁到了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反腐败已成为当前一项极为紧迫的
,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由“人性恶”所【关键词】廉政建设;反腐败;犯罪心理学;根源【中图分类号】D5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326(2009)02-0071-02
近年来,我国的腐败现象日益增多,严重威胁到了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反腐败已成为当前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
要有效地预防腐败的发生,就必须弄清楚腐败产生的根源和其存在的客观条件,从而制定出相应的防腐措施。
本文试图以“人性恶”为起
,有社会原因、制度原因、封建社会残留思想的影响等等,而导致腐败的内在原因则是由人性恶所引发的腐败心理。
关于“人性恶”,古今中外有很多思想家持这一观点。
在我国古代,最具代表的是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
),也就是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性恶》
是后天习得的。
他说:“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
()荀子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荀子性恶》
认为人之性是好利多欲的,人人都有欲望追求,这是与生俱来的,正是这种物质利欲的追求,决定了人的性恶。
其弟子李斯、韩非子皆是性恶说的支持者。
尤其韩非子,更是坚定地认为人性本恶,并主张用严刑峻法来定纷止争。
在西方,基督教的原罪说是一种典型的性恶论,认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违背了上帝的意愿犯了“原罪”,亚当和夏娃的子孙们,出生即有深重的罪恶———“原罪”。
中世纪著名思想家奥古斯丁认为,始祖犯下的罪是世代遗传下去的原罪,人的自由意志从此被罪恶所污染,完全失去了上帝造人时赋予的择善避恶的自由选择能力,因此,恶性成为不可避免的人的本性。
17世纪英国伟大政治思想家霍布斯的政治理论也是以“人性本恶”为假设的起点,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自私、自利、好斗。
基于这种“人性恶”
的观点,我们进一步来分析腐败是如何产生的。
因为人性是恶的,那么贪婪、自私、欲望等皆是人与生俱来的,它们潜伏在每一个人的人性之中。
当外界条件对它们产生刺激时,比如物质利益、金钱、美色、地位等的诱惑,它们就会在人的心中悄然苏醒,随着外界诱惑的增大,它们也会随之渐渐膨胀起来。
(这里我们假设道德规范、价值观
)随着对自身利益追求等后天习得的品质尚未形成。
的无限化,人们的欲望无限膨胀、贪婪之心暴露无余,腐败心理因此而产生,这就是腐败产生的一个内在原因。
当然,这是以人尚未接受教育、形成相应的道德规范等善的品质为前提的。
而我们知道,人性又是可以教化的。
人是具有双重属性的,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总是社会关系中的人,必然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荀子认为人性先天本是恶,但予以“学”,便能积善。
因此,人们在后天的学习、教化当中,会逐渐形成一定的道德规范、化恶为善。
当然,由于外部的环境不同,人们受到的教化也会不同,因此,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相同的道德品格和心理素质等后天所渐渐形成的品质,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特性。
这就是为什么面对相同的诱惑,我们有的领导干部能经得起考验,而有的干部则经不起。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社会个体对外部诱惑的心理抗性”也是腐败产生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社会个体对外部诱惑的心理抗性”是犯罪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是由西方犯罪心理学家阿伯拉汉姆提出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待腐败,我们发现:一个人,如果其社会个体对外部诱惑的心理抗性越弱,越容易被外界的诱惑所吸引,其内心的“贪”念就会越来越强,腐败也就随之而产生了;相反,一个人的社会个体对外部诱惑的心理抗性越强,其抵制诱惑的能力
3【收稿日期】2008-12-20
【基金项目】“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中央党校教学科研专项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姜丽钧(1984
),女,江苏南通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思—
想政治教育。
71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JournalofthePartySchoolofShengliOilfield
就越强,其内心的欲望、贪婪亦会渐渐被遏制下去。
一个真正心灵完美、品质高尚、“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纯粹的人是不害怕自己的欲望的,在面对诱惑时,无论是金钱、美色或是地位等,其理智完全可以控制其欲望。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人性中的恶在外界诱惑的刺激下不断滋生和膨胀,当由后天教化所形成的社会个体对外部诱惑的心理抗性小于诱惑所产生的强烈愿望时,腐败心理也就由此而生了,这也是腐败产生的内在根源。
二、腐败产生的外部条件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也只有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下才能起到推动事物发展的作用,,———。
公共权力是腐败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腐败分
的是人们普遍需要和关系到人们切身利益的社会有价值的事物或资源的分配工作,加之权力本身所固有的强制性特点使得分配带有一种人们必须服从的强制性。
公共权力的产生最初起源于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在人们良好的愿望之下产生的。
公众办事、谋求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在维护社会有序运作和良性发展的同时,也成为腐败分子获得个人利益的重要手段。
公共权力的实质主体本应是全体公民,但自阶级、国家产生以来,公共权力不可能按等分分割给社会的每一个人成员,必然会分门别类逐级掌握在某些人手中。
这样,权力的行使和支
配就不属于全体公民,而是转移到了一部分公职人员手中。
而一旦他们获得了公共权力的行使权和支配权,就意味着他们可以对某些公共资源乃至他人的行为进行支配和控制,并且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支配和控制“,公权”谋“私利”也就有了可能。
这样,腐败也就有了滋生的平台,腐败分子可以通过自身所掌握的公共权力达到私人的目的,满足其日益膨胀的私欲。
腐败机会是腐败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具备了腐败心理和公共权力的基础上,腐败分子在以权谋私的问题上也并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的,他们必须等待有利的时机,使自己能顺利地在不被人发现的情况下实施腐败行为。
腐败机会不仅包括由客观条件所引起的,也包括由腐败分子人为创造出来的。
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在
体制和法律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正是腐败机会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
比如权力配置不科学、权力之间缺乏有效的制衡等,这些体制上的漏洞正是腐败分子实施【参考文献】
[1]罗桂芬.腐败行为与“相对剥夺感”———官员腐败的社会心理机制透视[J].中国行政管理,1997,(5).[2]苏满满.腐败心理预防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3]李月军.腐败根源研究综述[J].新视野论坛,1998,
(4).
[4]李晓明,任慧.腐败心理形成及其动态轨迹分析
[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4).
[5]黄平槐,王家芬.腐败心理评析及其防范对策[J].
求实,2003,(12).
[6]黎国智,马宝善.犯罪行为控制论[M].北京:中国检查出版社,2002. AStudyaboutCorruptionfromthePerspectiveofCrimePsychology
JIANGLi-jun&YANGYa-qing (ThePartySchooloftheCentralCommitteeofCPC,Beijing100091,China)
Abstract:Inrecentyears,China’sin creasingcorruption,aseriousthreattothesurvivalofthepart yandstate,hasbecomeanurgenttask.Therearemanyreasonsforcorruption,includingsocialan dinstitutionalreasons,influencefromthefeudalremnants.Thispaperattemptstoanalyzethehu manityevilnessfromtheperspectiveofcrimepsychologyinordertograduallyexpoundtheroot sofcorruption.,andhowtofundamentallycurbcorruption.
Keywords:evilness;corruption;root
(责任编辑郭伟)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