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简介

合集下载

彝族简介 彝族有哪些支系主要分布在哪里

彝族简介 彝族有哪些支系主要分布在哪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彝族简介彝族有哪些支系主要分布在哪里导语:彝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文化,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有776 23万人,总人口位居壮、满、回、苗、维吾尔、土家之后的第七位,主要分布在云南彝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文化,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有776.23万人,总人口位居壮、满、回、苗、维吾尔、土家之后的第七位,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彝族人世代在云贵高原和康藏高原的东南部边缘地带的高山河谷间生产劳作,繁衍生息。

神奇秀美而广袤丰饶的土地江川养育了一代代彝族人,也孕育出彝族人悠远的历史和朴素而多彩的民族文化。

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等。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有6种方言;彝族有自己的历法;彝族音乐富有特色,舞蹈多与歌唱相伴;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颇富民族特色;彝族人喜欢饮酒,席地而坐,围成一圈,递传酒杯,依次饮用,彝家历来好客,劝酒一片真诚。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

在彝族地区,最隆重的节日是火把节,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到夜晚,人们点上火把,火把行列从村头照到田野,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火堆,尽情歌舞,云南巍山的“打歌”,弥勒的“阿细跳月”,楚雄的“打跳”,石林的“大三弦”,红河的“罗作舞”,凉山的“朵洛荷”等欢快的集体舞在这天都会大展风采。

彝族的节日很多,除火把节、彝族年等重大节日外,各地有不同的节日,比如楚雄州大姚县昙华山一带的“插花节”别具一格。

人们把绚丽的马樱花戴在头上,插在门前,表达对抗暴除恶英雄咪依鲁的赞美。

在马樱花盛开的时节,当地彝族人民唱歌踏脚,尽情欢乐,庆祝幸福生活常识分享。

少数民族彝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少数民族彝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04
彝族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彝族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传说
彝族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彝族先民的祭祀、庆祝活动,如火把节、春节等。这些 节日与彝族的历史、文化、信仰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彝族传统节日的起源传说多种多样,如火把节传说起源于古代彝族人民在田间劳 作时,发现有火虫破坏庄稼,于是他们点燃火把将火虫驱赶,从而形成了现在的 火把节。
教育普及
加强彝族民俗文化在教育体系中的普 及力度,提高青少年对多元文化的认 识和尊重意识。
创新发展
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结合 时代需求对彝族民俗文化进行创新发 展,使其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06
彝族民俗文化科普的现实 意义与展望
彝族民俗文化科普对于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的意义
增强民族认同感
通过科普彝族民俗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尊重彝族的文化传统,从 而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
语言文字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语言属于汉藏语系,文 字有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 。
宗教信仰
彝族信仰祖先崇拜和自然 崇拜,部分地区也信仰藏 传佛教和道教。
彝族的历史起源
起源传说
彝族传说中认为其祖先是 远古时期从北方南下的部 落,经过长期迁徙和融合 逐渐形成现今的彝族。
历史记载
据史书记载,彝族在古代 是西南地区的土著民族, 历史上曾经历过多次迁徙 和战争。
封建社会
在封建社会时期,彝族地 区逐渐形成了以土司制度 为核心的社会体系。
彝族的传统文化
服饰文化
彝族的传统服饰具有浓厚的地方 特色,男子通常穿短装,戴帽子 ;女子则穿左襟大褂,戴银饰。 不同地区的彝族服饰略有差异。
饮食文化
彝族的饮食以大米、玉米为主, 辅以荞麦、薯类等杂粮。酒是待 客佳品,如有客人来访,主人必

彝族年

彝族年

洞房里的打斗
按照彝族习俗,洞房之夜,新娘如果不反抗搏斗,将被 人嘲笑:“这是不会反抗的女人!”据说,他们日后生 下的孩子,祖先将不予承认,死后还进不了“阴间”呢! 因此,待宴客散去,洞房里的一对新人,还有一番打闹 搏斗。他们摔摔打打,撕衣抓脸,从洞房里传出来的砰 砰之声,震得四邻皆闻。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 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 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 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巾 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 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有一天,天王拨开云头,巡视人间,发现山头还剩下一座房子,房顶上还有一 只乌鸦正鸹鸹高叫。乌鸦高叫,是不祥的预兆,天王忙叫妻子翻看天书,他的 妻子开柜翻书时,发现耗子已把天书咬得破烂不堪。天王气愤地追击耗子,途 中被一条蟒蛇咬伤了脚趾,痛得他死去活来。这时,一只云雀飞来告诉天王, 青蛙能治好他的创伤。天王的妻子立即请来了青蛙,青蛙要他答应把女儿嫁给 老三,才给他治病,逼得天王没法,只好应允。青蛙眼见这个成全老三婚事的 计划圆满实现,便扑通一跃,跳进了池塘。天王抓不住青蛙,伤口越来越厉害, 就此一命呜呼了。
凉山型
社会习俗 (婚俗、节庆)
婚俗: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
羊肉(丧事则用羊肉)。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
中与心上人结交恋爱,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 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全寨男女老幼都去看赛马。马蹄声、挥鞭声、喝彩声交织在一起,汇成冲天的音响, 把年节的气氛推向高潮。赛马结束,小伙子们又进行摔跤比赛,让自己得到锻炼、 让大家得到欢乐。

云南少数民族简介

云南少数民族简介

云南少数民族简介云南省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云南省境内有多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为云南省增添了多彩的民族风情。

本文将向读者介绍云南省的一些主要少数民族,包括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和布朗族。

彝族是云南省最大的民族之一,也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大部分地区,自古以来就生活在云南的山区和边远地区。

彝族人民多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他们种植的主要作物有玉米、高粱和水稻。

彝族人民的传统服饰鲜艳多彩,形式各异,色彩非常丰富。

此外,彝族人民还有独特的民间音乐、舞蹈和文化习俗,世代相传,深受彝族人民的喜爱。

白族是云南省的另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也是中国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

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

白族人民多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他们擅长种植稻米、谷子和其他农作物。

白族的传统服饰以白色为主,非常雅丽。

白族人民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音乐和舞蹈,例如拍手舞和长袖舞等。

此外,白族人民还有自己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刺绣和木雕等。

哈尼族是云南省的另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一带。

哈尼族人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他们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和豆类。

哈尼族人民的传统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如哈尼族的梯田和木楼等。

哈尼族人民还有独特的民间音乐和舞蹈,例如走马灯、刀耕火种等。

此外,哈尼族人民还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米月节和剑川红虹月节等。

傣族是云南省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

傣族人民多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他们种植的主要作物有稻米、橡胶和咖啡等。

傣族的传统服饰色彩斑斓,独特鲜艳,很有特色。

傣族人民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音乐和舞蹈,例如波澜舞和象步等。

此外,傣族人民还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和庆典,如泼水节和傣年节等。

布朗族是云南省的另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和勐腊县一带。

彝族的简介

彝族的简介

彝族简介彝族,历史记载为“夷”,主要居住于中国西南地区,少数分布在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地区,总人口约871万人(2010年),在官方承认的55个少数民族中为第六大少数民族。

中国彝族聚居区和人口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贵州三省,其余各省市区也均有散居分布。

越南的彝族支系被称为“倮倮族”,人口3307人(1999年),为官方承认的54个民族之一,分布在河江、高平和老街等省。

缅甸、老挝、泰国等地亦有近百万彝族,部分居住地还留存有少许指路经和古彝文。

彝族内部有尼苏(崇尚黑色)、纳苏(纳苏颇)、罗武、撒尼、阿西、猡猡、米撒泼、等多种称谓,部分不同称谓代表不同支系,各个支系族群之间主要以方言和服饰区别。

彝族语言属缅彝语群彝语支,有六种方言。

越南的倮倮族大多数属于说彝语南部方言的尼苏人。

彝语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爨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

1975年的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了819个规范彝字,该方案1980年被国务院批准,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

彝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学、历法等著作中,拥有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献。

风俗习惯“左脚舞”传说彝族左脚舞有1000多年历史,三月会已有近400年历史,早在康熙41年(1702年)就有左脚舞最早的文字记载。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世间有一条恶龙,兴风作浪,造成洪水危害。

两位彝族青年阿里和阿罗勇敢地站出来,前去制服恶龙。

彝家人民在阿里和阿罗的带领下,一齐向恶龙开战,恶龙见势不妙,赶紧逃回龙潭。

人们抓住时机,把事先烧红的栗炭往潭里倒,倒满后又抬石头、挖泥土,把龙潭填平。

还怕夯压不紧恶龙翻身,就在上面燃起篝火,边唱边跳边跺脚,三天三夜恶龙终于死了。

为了庆祝胜利,彝家人用恶龙的头、皮、骨、筋制成月琴,聚到一起跳脚弹琴,口唱左脚调“阿里罗”以示纪念。

在绿汁镇的彝族聚居的者拉、龙格利等地,数百年来每到农历正月十六和三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天或有人家娶妻嫁女,夕阳西下之时,远远近近的彝族和其他民族群众不邀而到,弹起龙头弦子,男女和声或齐声唱起左脚调,手牵手、肩并肩,围成一个个几十乃至上百人的大圆圈,欢跳左脚舞。

彝族风俗习惯

彝族风俗习惯

(4)滇东南型
本型服饰流行于滇东南彝区及广西那坡等地。女装以右襟、对襟上衣及长 裤为主要款式,个别地区着裙;男装上为对襟,外套坎肩,下穿宽裆裤。广西 那坡、云南麻栗坡部分彝族还保留着贯斗方袍的古老款式,这款服装仅在节日 或举行仪式时妇女穿用。 本型衣装多以白、蓝、黑为底色,多饰动植物花纹 和几何图案。工艺有刺绣、镶补、蜡染等多种技法。分路南、弥勒、文西三式。
节”、“彝族年”、“拜本 主会”、“密枝节”、“跳 歌节”等
寨装节——彝族少女的时装表演:
楚雄彝州有两个地方有赛装节。一个是永仁县直苴村的赛装节,时间为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一个是大姚县三台乡的赛装节,时间为每年的 三月二十八日。
赛装节为居住分散,平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难有机会相聚相识的青年男女提供了一
个表白爱情的机会。
• 宗教:流行多神崇拜;
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
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
土掌房
土掌房——彝族独特的民居建筑:彝族的“土掌房”与藏式石楼非常相似,
一样的平顶,一样的厚实。所不同的,是它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使用夹板 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即所谓“干打垒”)。平顶的制作也与石 楼相似,也具备晒场的功能。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这一带土质细腻, 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诺苏”、“纳苏”、“聂苏”、“阿西”、“撒 尼”等(“苏”意为“主体的民族”、“尚黑的民 族”)。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 统一称为“彝族”。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 语族彝语支,有6个方言区;不少彝族人通汉语; 彝文历史上称“夷经”、“罗罗文”等,今留有大 量彝文记载的文献。

彝族文化概述

彝族文化概述
家支外婚是彝族社会普遍实行的婚制习俗,这种婚制在凉山地区尤其严 格,至今亦然同一家支内部严禁能婚,婚姻的选择必须家支以外进行。 彝族严禁姨表兄妹相婚(即姨表不婚)。 彝族青年男女婚前有社交和恋爱的自由。彝族青年男女的社会活动惯俗 ,主要体现于公房社交、夜会社交、歌场社交、婚丧祭社交、节日社交 等活动。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一道,共同建 设和开发了中国大西南这片富饶的土地。同时在长期的历史 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彝族灿烂的文化 和艺术。

(一)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
彝族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族支(彝语支语言还有纳西、哈尼、拉 祜、傈僳、基诺等语言)。彝语分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和中部6大方言26个土语 ,各方言内部还分许多次方言和土语,方言间差别较大,基本上很难相互通话和交际。
语言文字
彝文是彝族文化的瑰宝。彝 语 称之为“诺苏补玛”、“乃苏讼 纳”、“聂苏索”、“纳苏缩”等。彝文是彝族文化的瑰宝。汉文 史志称之为“爨(cuan)文”、“毕摩文”、“倮倮文”、“韪 文”、“夷经”。
关于彝文的产生年代,现在还无定论。彝文是一种古老的 音节文字,一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其文字总数达万余字。 彝 文 字 从结构上看,有点、横、竖、横析,大致有象形、会 意、指事、假借四类。彝文独特体字多,合体字少。
婚嫁习俗
打扮新娘
饮食习俗
() (八)饮食习俗
饮食习俗
彝族居住的地区,地理环境和自 然条件复杂,植物和动物资源极为 丰富,虽无海味,但山珍较多。彝 族的饮食比较粗糙,以就地取材为 主。
蔬菜以圆根为古老,其次是萝卜、 青菜、白菜等。畜牧业以猪、羊为 主,同时畜养牛、马、鸡等。凉山、 昭通、毕节这些地方的彝族多食用 荞麦饼、米饭、玉米饭,无论猪、 羊肉做成“砣砣”或大块肉都喜欢, 喜欢喝用肉汤做成的酸菜汤。

彝族介绍

彝族介绍

宗教信仰
• 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 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 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 魂的信仰。
婚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
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 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 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巾 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 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 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 人结交恋爱,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 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 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彝族:能歌善舞的民族
• 云南彝族的支系十分复杂,音乐也各有特色。流 传在红河地区的“四大腔”(海菜腔、山药腔、 五山腔和四腔)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一种大型 多段套曲,多为男女在“吃火草烟”这类交际习 俗活动中演唱。它的歌词用汉语,篇幅长大、结 构复杂、演唱形式多样,在我国民歌中亦非常罕 见。其中,历史源远流长、旋律优美动听、演唱 别具一格的海菜腔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于2006年 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
饮食习惯
•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区是玉 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 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 等,喜欢切成大块大块(拳头大小)煮食,汉 族称之为“砣砣肉”。大、小凉山及大部 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 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 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 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民族历史
• 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同缅族)与哈尼族、傈僳族、 拉祜族等皆源于古彝族。 • 彝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地皇时代(约公元前2570~2550年,参见 本百科词条“三皇五帝年表”)。汉族文献:《路史》卷二注引《通 历》:“地皇以三十日为月,十一月为冬至”。学者易谋远《彝族古 宇宙论与历法研究》引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所编 《赊豆榷濮、叙祖白》(第87页,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云:“彝 族相传年、月、日、时‘编出来’的时间始于‘地皇’时:一年十二 月,一月三十天;白天十二时,一夜十二时。白天与黑夜,从此对半 分。这些分好后,又分春与夏,再分秋与冬。一年为四季,四季都分 明。日子长与短,年月与节令,都出地皇时。”可见,彝族传说指名 道姓地提到了汉族传说中的“地皇”,且汉族文献与彝族传说异口同 声地说“地皇以三十日为一月”,这无论如何不能以“巧合”来解释, 只能解释为:地皇氏的存在是真实的,地皇时代彝族的雏形已经有了。 那么根据《三皇五帝年表》,早期彝族存在于4500年前。民族并不是 一开始就有的,例如回族,是由来华经商的阿拉伯人和中国女子通婚 后形成的,形成时代较晚。又比如汉族,是在先秦华夏族的基础上融 合多个民族以后,在汉代的时候成形的。彝族生活在西南山区,地形 闭塞,交往融合的情形可能比汉族少多了,相信她是一个血脉相对单 纯的民族。能够在4500年里一脉相传,生存至今,应该是中国最古老 的民族之一。

彝族简介

彝族简介

地理: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的宽谷为界,云南全省大致可以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

云南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称云南高原,属云贵高原的西部,云南平均海拔在2000米上下。

云南这里主要是波状起伏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貌。

云南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与峡谷相间,云南地势雄奇险峻。

一般来说,云南西北部海拔在3000米~4000米;云南西南部海拔在1500米~2200米;云南靠边境地区地势渐趋和缓,海拔只在800米~1000米,个别地区下降至500米以下,是云南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之所在。

历史:解放前,彝族被称为“倮倮”或“夷人”等多种称呼,解放初被称为“夷族”。

彝族原来自称“罗倮”,在彝语中“罗”(音)意思是虎,“倮”(音)意思是龙,以两种代表力量与神秘无畏的动物自称,意思是说彝族是勇敢和强大的民族,更多意义上反应了彝族人对自己民族的自豪感,但旧社会各民族之间缺乏交流,外族人称彝族人为“倮倮族”有某些侮辱性。

解放以后,国务院开展对各个少数民族名称的确定工作,毛主席和周恩来在北京会见彝族代表研究讨论,在会议上提到以前彝族名称不统一,其中“夷族”、“倮倮族”都有侮辱性的意思,“夷族”也不好,因为夷原意是蛮夷,大家认为新中国是由兄弟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大家应该平等互爱,更不应该有夷内之分,“夷”不利于民族团结。

毛主席提出了把“夷”字改为“彝”字,他认为鼎彝是宫殿里放东西的,房子下面有“米”又有系,有吃有穿,代表日子富裕,大家听了很满意,一致表示赞成。

从此“彝族”就被正式定为彝族各支系的统一族称。

起源:关于彝族的族源,迄今仍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到目前为止,彝族的族源以土著说、氐羌说为主。

土著说又分西南土著说和云南土著说两种。

西南土著说认为,彝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祖国的西南,经过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成为现今的彝族。

这种主张的依据,除了汉文文献资料外,更多的是古彝文文献资料和神话传说等。

云南土著说认为,云南是彝族的起源地。

民族风俗简介

民族风俗简介

民族风俗简介
彝族:
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它的社会结构是“三权分立”,即:族长、家支、长老三个权力机构。

族长是整个彝族社会的最高权力者,其职务有管理宗族事务的职权,处理一切宗族事务,以及召集族人大会和进行调解等。

家支是指家族,一般由十户人家组成一个族支。

长老是家族中的权威人士,负责监督族支成员遵守族规,主持各种仪式。

彝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火把节狂欢日、祭火神节。

布依族:
布依族居住在贵州省西部地区。

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布依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

在服饰方面,布依族有着独特的风格。

在服饰上有自己民族的特色,也是他们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方式。

白族:
白族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和四川省。

白族人喜欢用白色来象征纯洁与朴素。

白族人喜欢白色服装,就连他们吃饭用的碗也是白色的。

在平时生活中,他们穿的衣服、戴的首饰都是白色的。

— 1 —。

彝族ppt课件

彝族ppt课件
05
彝族的社会组织与政治制度
彝族的社会组织
01
02
03
家族组织
彝族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 族,通常由直系血亲组成 ,具有严格的族谱制度和 辈分观念。
氏族组织
在家族之上,彝族有氏族 组织,同一氏族的成员共 享土地、水源等资源,共 同祭祀祖先。
部落组织
在氏族组织之上,存在部 落组织,由若干个有亲缘 关系的氏族组成,有共同 的领袖和议事机构。
宗教知识和道德规范。
彝族的现代教育体系
基础教育
随着国家教育普及,彝族 地区的基础教育得到了快 速发展,小学和初中入学 率逐年提高。
职业教育
为了提高彝族青年的职业 技能,许多职业学校和培 训机构为彝族青年提供各 种职业技能培训。
高等教育
越来越多的彝族学生进入 高等教育机构学习,涵盖 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 科学等多个领域。
彝族文化
彝族文化丰富多彩,包括神话、传说、音乐、舞蹈、绘画 、雕塑等方面。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精神 世界,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艺术
彝族艺术独具特色,如刺绣、银饰、漆器等工艺品以及长 诗、叙事诗等文学作品,都展现了彝族人民的创造力和审 美追求。
彝族的地理分布与人口
地理分布
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 州等地区,其中四川省凉山彝族 自治州是彝族的主要聚居地。
彝族ppt课件
• 彝族简介 • 彝族的传统艺术 • 彝族的传统节日 • 彝族的宗教信仰与哲学观念 • 彝族的社会组织与政治制度 • 彝族的教育与科技发展
目录
Part
01
彝族简介
彝族的历史与文化
彝族历史
彝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西南夷部落。在 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民 族性格。

彝族风情

彝族风情

•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 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 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 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 汉语称为“天菩萨”,彝 语称为“子尔”。这是彝 族男子显示神灵的方式, 千万不能触摸。外面裹以 长达丈余的青或蓝、黑色 包头,右前方扎成拇指粗 的长椎形的“子尔”-- 汉语称“英雄髻”。男子 以无须为美,利用闲暇把 胡须一一拔光,耳朵上戴 有缀红丝线串起的黄或红 色耳珠,珠下缀有红色丝 线。

五、宗教信仰
• 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 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 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 魂的信仰。
六、重要节日
• 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十月年、火把节及 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 十月年:是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 择吉日举行。节期5—6天,节日里要杀猪、羊,富裕者 要杀牛,届时要盛装宴饮,访亲问友,并互赠礼品。 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 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共祝五 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 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 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 彝族民居建筑极讲究装饰,大门入口和屋檐是 装饰的重点,常常在大门上作各种拱形案图并 常有门楣。门楣刻有日、月、鸟兽等图案,封 檐板刻有粗糙的锯齿形和简单的图案;屋脊中 部及两端有简单的起翘及起拱,山墙的悬鱼、 屋檐的挑拱、垂花柱、屋内的梁枋、拱架等也 雕刻有牛羊头、鸟兽、花草等线脚装饰和连续 案浮雕;室内锅庄石上及石础、石门槛上雕刻 怪兽神鸟、卷草花木等彝族传统图案;门窗隔 扇及室内木隔花纹、小花格窗等,极富建筑装 饰效果,体现了彝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建造艺 术。

彝族简介

彝族简介

彝族风俗彝族是一个热情好客,充满激情,淳朴善良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彝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孕育了浓郁醇厚的民族风情。

一、婚俗彝族婚姻的特点是同族内婚、家支外婚、等级内婚、姑舅表优先婚和姨表禁婚。

这一特点在凉山彝族地区表现得最为突出,新中国成立前若异族通婚,按习惯法要处死或逐出家族。

严禁家支内婚,同宗、同姓通婚视为乱伦,违者处以死刑。

严格执行等级内婚,统治阶级的兹莫和诺合与被统治阶级的曲诺、阿加、呷西之间,禁止通婚,婚外性关系也在严禁之列,违者均要处死。

曲诺和阿加不通婚,但限制没有前者严格,主要区别在于彝族后裔和非彝族后裔之间,如彝族曲诺与非彝族后裔通婚或发生性关系,一些地区会被处死,多数地区是以降低其等级作为处罚。

彝族传统婚姻中有转房习俗,有生育能力的妇女丈夫去世后,子女又尚未成年,则须转嫁给死者的同胞兄弟或近亲叔侄。

如彝族家中无子嗣,家支内部有权分配其财产,称为“吃绝业”。

新中国成立后,同族内婚和等级内婚的限制已被打破,彝族青年男女以感情为基础自由恋爱,出现了跨族别婚、跨等级婚、跨国界婚。

一夫一妻制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形态。

二、泼水迎亲彝族姑娘出嫁时,姑娘的姊妹兄弟和同辈的青年男女可以用水浇波迎亲者。

比较大的彝族寨子,在姑娘出嫁的前十天,寨子里的青年男女。

就砍些木桩钉在路两旁,然后用野藤控成绊索。

等迎亲者到来时,就用路边早就准备好的几十桶水。

朝着迎亲者拨去。

迎亲者无法逃脱,被水浇成落汤鸡,只有拼命奔跑,跑进新娘家,才能不挨泼。

因此,聪明的娶亲者早有准备,如果探听好姑娘家有后门或者村寨里有另一条路通向新娘家,便趁泼水者不注意时钻入女方家,在女方家供桌上点三柱香,烧三份钱纸,磕三个头,这样就不挨泼水。

但大多数娶亲者不容易办到这一点,都要被泼水。

冷天挨泼,冷得上牙打下牙,往往引得男女青年大笑一场,女方父母才找衣服给迎亲者换掉。

一般是泼清水,个别地方很早以前用牛粪水泼,如大小凉山。

《西昌县志》卷十二中就有“以牛粪和水遍泼之”的记载。

彝族年

彝族年

大年初一早上,人们穿上节日盛装,成群结队到各家祝贺,恭贺新禧。每到一家, 工人都以坨坨肉、碗碗酒相待,彝语叫“志依博”。 割猪蹄给娃娃们拿到山上玩坝子。大人陪他们燃起篝火,指导他们将猪蹄不分你我 地抛进火中烧熟后,你一块,我一坨地掏出来吃,以从小养成团结友爱的道德风尚。 青年人要在寨边的坡上唱歌跳舞弹琴。过后,小伙子们牵出骏马在寨边坝上赛马。 全寨男女老幼都去看赛马。马蹄声、挥鞭声、喝彩声交织在一起,汇成冲天的音响, 把年节的气氛推向高潮。赛马结束,小伙子们又进行摔跤比赛,让自己得到锻炼、 让大家得到欢乐。 在年节中,寨里人爱吃“团圆饭”,从这家吃到那家,又从那家耍到这家,来 来往往,欢欢乐乐,化解平时的气恼,加强邻里之间的团结友爱,要是外民族人路 过寨边,将被拉住同大家吃够喝足酒醉饭饱后,实在挽留不住才让其上路。 年节的最后一晚,全家人围坐在火塘边。上半夜,大人们认真吸取过去生产生活中 的经验教训,精心策划来年的生产生活蓝图。下半夜,家长叫孩子们端上装有一把 玉米、一把豆子、一把豆儿、一把燕麦的小簸簸到院坝,将玉米、豆子、豆儿、燕 麦向东、南、西、北往上簸起,同时学马叫、学猪叫、学牛叫,学羊叫,学鸡叫, 并大声呼唤马、牛、羊、猪、鸡等牲畜。然后把簸里的玉米、豆子、豆儿、燕麦撒 进畜圈里,以示来年六畜兴旺。 公鸡报晓后,外寨他乡嫁来的妇女,就带上娃娃,背上过年猪头、燕麦糌粑、鸡 蛋和一坛荞麦酒,争先回娘家拜年。其他需要走亲访友的人也在此时动身,以图吉 利。
背新娘
按照彝家俗规,新娘出阁时,双脚不得落地沾土,否则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须由 接亲的小伙子来背新娘,并扶她上马。迎娶归途上还有种种规矩:倘山高路窄无 法骑马时,须由接亲的小伙子轮流背负新娘而行;过河涉水,更得由人背过河, 新娘的绣花鞋万万不能沾水。
泼水接亲

彝族的风土人情简介

彝族的风土人情简介

彝族的风土人情简介
彝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

主要聚居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

其中以云南省的彝族人口最多,有“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滇中地区”之称。

彝族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其主要节日有:火把节、月亮节、毕摩纪念节祭日、肉孜节等。

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用新打来的高粱米或小米煮成一大锅糯米饭,然后把糯米饭装在竹编的大酒坛里,并插上一根燃烧着的松枝,由全家大小围坐在一起边吃边唱。

这样的活动一直要持续到深夜,其间不准点烛、不能说话、不能走出家门。

彝族人民都喜欢吃烤饼,每到农历四月八日彝族同胞们就开始制作烤饼了。

烤饼是用黑芝麻、白芝麻磨成粉加入土豆泥和少量盐、糖和油制成的。

烤出来的饼金黄酥脆,香而不腻,既可以当点心吃,又可以当主食。

彝家阿细人在自家院子里,支起一口大铁锅,然后再放上一口大缸,再将烤饼切成厚片后放入锅中蒸熟,就可以拿来当主食吃了。

—— 1 —1 —。

彝族简介

彝族简介

彝族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

彝族内部有“尼苏(崇尚黑色)”、“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猡猡”等多种称谓,部分不同称谓代表不同支系,各个支系族群之间主要以方言和服饰区别。

彝族主要居住于中国西南地区,少数分布在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地区,总人口约776万人(2000年)。

中国大陆现有彝族7,765,858人(2000年人口普查),在官方承认的56个少数民族中占总人口的7.37%,为第七大少数民族。

中国彝族聚居区和人口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贵州三省,其余各省市区也均有散居分布。

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

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

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

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

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

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

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

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

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

土掌房——彝族独特的民居建筑:彝族的“土掌房”与藏式石楼非常相似,一样的平顶,一样的厚实。

所不同的,是它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使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即所谓“干打垒”)。

平顶的制作也与石楼相似,也具备晒场的功能。

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

这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介绍彝族的文化简短

介绍彝族的文化简短

彝族文化简介
彝族是中国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

他们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深受人们喜爱和尊重。

彝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羌笃语族,有着悠久的文字系统。

同时,彝族还以其精湛的手工艺闻名世界。

彝族织锦、制陶与雕刻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技法。

彝族的饮食文化也十分丰富多样。

他们以米酒、牛肉和糌粑为主要特色,在节日和婚礼等重要场合,会准备美味可口的彝族传统菜肴,向宾客展示彝族烹饪的独特魅力。

彝族还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三月三”的彝族火把节。

这是彝族人民独有的盛大庆典,人们会集聚在一起舞狮、跳陶乐等各种形式的文艺表演来庆祝。

总的来说,彝族文化以其独特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也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彝族简介_??????

彝族简介_??????

彝族简介
彝族是中国大陆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广东等省区。

按照2010年的人口普查,彝族人口为780万,是中国第七大少数民族。

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其文化包括了丰富的民俗、传说、歌舞、乐器、服装等。

彝族人信仰的宗教比较多样化,有些彝族人信奉藏传佛教、有些信奉基督教、有些信仰神灵和拜祖先等。

同时,由于彝族分布区域较广,不同地区的彝族文化和生活方式也有所不同。

彝族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族群,尤其是与滇缅语族相邻处,彝族和滇缅语族的民族文化互通有无。

彝族是一种多口音的语言,根据不同的地理和历史背景,分为不同的方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四川和云南的话。

彝族群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丰富的文化和政治历史,曾统治着强大的“楚雄国”,并在明清时期成为了中国的一个重要的政治力量。

现代彝族享有与其他中国少数民族一样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彝族简介

彝族简介

彝族简介
彝族,原称“夷族”,源于汉史记载中的“西南夷”,由自称不一、认同不一、来源不一的众多人群组成,经民族识别和归并后,统一称为“夷族”。

1956年,在毛泽东主席的倡议下,将“夷”改为“彝”,意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丝”、有吃有穿,象征兴旺发达,故把“夷族”改为“彝族”。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其余散居于中国其他省份及中国境外。

彝族有总人口约900多万,在中国有户籍登记的有871万4393人(2010年),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还有近百万。

聚居区和人口主要分布于彝族的语言属汉语系藏缅语族彝语群彝语支,有六种方言。

在中国有两大民族自治州,分别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彝族在中国境外也有少量分布,部分居住地还留存有少许指路经和古彝文。

越南的彝族支系被称为“倮倮族”,大多数属于说彝语南支的尼苏方言。

人口3307人(1999年),分布在河江、高平和老街等省。

中国的彝族内部包括多个分支,有尼苏(崇尚黑色)、纳苏(纳苏颇)、罗武、撒尼、阿西、猡猡、米撒泼等多种称谓,部分不同称谓代表不同支系,各个支系族群之间主要以方言和服饰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丽丽! 彝族大摆裙!
闪闪亮的耳环!
彝 族 耳 环
族界吉 ,克 用隽 歌逸 声, 让用 我歌 们声 认感 识动 彝世
何洁,超女舞台初绽光彩后的她,一直 致力于公益,用行动塑造民族形象。
阿鲁阿卓,生于贵州毕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 团独唱演员、中国音乐家 协会会员,毕业于解放军 艺术学院。
下面是吃货的福利吼吼吼……
射地(冻肉)
彝族风味菜,即肉冻。这是彝族地区较为讲究的一 种菜肴。它采用猪蹄和肘子制做而成。一般做法是 将肉放入锅内煮软后捞起,剔去骨头并将肉宰碎, 放上木姜、生姜、花椒等佐料,有的还放橘子皮, 或鸡蛋之类的东西,然后放回锅里煮上一阵,以便 使佐料渗入肉中,最后放入木钵内,放上一夜即成。 肉冻柔软可口,香味独特,是彝族十分喜爱的一种 食品。
彝族少女服饰
彝族男士服饰
(1)凉山型
• 其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持了传统服 饰的文化特征
(2)乌蒙山
• 本型服饰过去多以 毛,麻织品为主, 现多用布料,尚黑, 多为青、蓝色。其 基本款式为大襟右 衽长衫、长诲。女 服盘肩,领口、襟 边、裙沿有花饰
(3)滇东南型
• 本型服饰流行于滇东南彝 区及广西那坡等地。女装 以右襟、对襟上衣及长裤 为主要款式,个别地区着 裙;男装上为对襟,外套 坎肩,下穿宽裆裤。广西 那坡、云南麻栗坡部分彝 族还保留着贯斗方袍的古 老款式,这款服装仅在节 日或举行仪式时妇女穿用。 本型衣装多以白、蓝、黑 为底色,多饰动植物花纹 和几何图案。工艺有刺绣、 镶补、蜡染等多种技法。 分路南、弥勒、文西三式。
彝族辣仔鸡
我饿了……
彝族的辣仔鸡,用2斤左右的仔鸡,杀 后烤好,将肉宰碎(搅粉碎)后加上, 木姜、生姜、辣椒面、花椒等佐料, 和冷开水就可以吃了。原汁原味,味 道辣而爽口,肉细嫩鲜美,品后余味 无穷。要用高山特产的红海椒,深受 彝族的喜爱。
特 色 饮 食 吃 货 福 利
坨坨肉是小凉山彝族人民吃肉食的基本制作方法。在制作上, 不论猪、牛、羊,宰杀后均连骨带肉切成如拳头船大小的块块, 用清水煮至八成熟,便捞入簸箕内,撒上盐巴来回簸荡,使盐 渗入即可食用。吃时除放盐外,不放任何佐料,也不用碗筷, 直接用手取而食之。吃时佐以小凉山土法腌制的一种干酸菜汤 (有克油腥的作用),将砣砣肉抓在手上,边啃边嚼,由于这 种肉做法特别,又不是很肥,吃起来越嚼越香,越吃越胃口开。 坨坨肉制作的诀窍是掌握适当的火候,火候不到不熟,过迟肉 绵。彝族制作的坨坨肉,既鲜又香,别有风味,特别是选用四 五斤重的仔猪肉制成,更是清脆可口,是他们用来待客的佳品。 所以,砣砣肉如今已成为小凉山的一道很有名气的风味菜。
( )
在《舌尖上的中国2—三餐》中出镜
彝族服饰
• 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 • 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 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 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 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 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 一钳形结。 • 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 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 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 长裙的习惯。


风俗习惯
• "左脚舞”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世间有一条恶龙,兴风作 浪,造成洪水危害。两位彝族青年阿里和阿罗勇敢地站出来, 前去制服恶龙。彝家人民在阿里和阿罗的带领下,一齐向恶 龙开战,恶龙见势不妙,赶紧逃回龙潭。人们抓住时机,把 事先烧红的栗炭往潭里倒,倒满后又抬石头、挖泥土,把龙 潭填平。还怕夯压不紧恶龙翻身,就在上面燃起篝火,边唱 边跳边跺脚,三天三夜恶龙终于死了。为了庆祝胜利,彝家 人用恶龙的头、皮、骨、筋制成月琴,聚到一起跳脚弹琴, 口唱左脚调“阿里罗”以示纪念。在绿汁镇的彝族聚居的者 拉、龙格利等地,数百年来每到农历正月十六和三月二十七、 二十八、二十九三天或有人家娶妻嫁女,夕阳西下之时,远 远近近的彝族和其他民族群众不邀而到,弹起龙头弦子,男 女和声或齐声唱起左脚调,手牵手、肩并肩,围成一个个几 十乃至上百人的大圆圈,欢跳左脚舞。伴着铮铮作响的弦音, 和着高亢清脆的歌调,他们时而蹉脚闪腰,时而折步跌脚, 时而甩腿对脚,时而摆手转身,舞步整齐统一,舞姿轻盈健 美。
请为了如此兢兢业业的我,拍响 你们的手掌~~~
Thank you!!!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 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 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 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 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达体舞和 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 “打歌舞”和“锅庄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 月琴、三弦伴奏。
• “姑娘房”
彝族男女的婚恋:“姑娘房”是楚雄彝族特 有的风俗。姑娘年满16岁,父母就为她另盖一间小草楼,让 其单独在其中过夜,而年满20岁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爬上 心爱姑娘的草楼谈情说爱。他们在一起吹响蔑,对调子,互 诉爱恋之情。即使同时有几对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并无 拘束。一旦爱情成熟,男女双方只要征得父母同意就可以结 婚,双方父母一般不会干涉儿女们的选择。
• 云南小凉山彝族的婚礼相当别致。结婚时,男方要备马,携 带酒、布、肉、养面等礼物去迎新娘。女方村里的姑娘,可 使出浑身本事向迎亲的客人泼水,捉住拼命戏乐。送亲的人 全要男子,新娘至男方门前,要到太阳落山方可进门。进门 前,由一人托着装有羊肉、养把把和酒的木碗,在新娘头上 绕一圈,以示婚后生活富裕。然后,新娘由表兄弟背进屋去。
火把节
第一天祭火 这一天,人人穿着自己心爱的礼服,高高兴兴。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摆好 宴席,五花八门的肉,又香又甜的酒,这些香味芬芳四溢,把它敬神,神也会 赞不绝口。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 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 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 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 第二天传火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 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 则效仿传说中的阿诗玛,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唱起“朵洛荷”、跳 起达体舞。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 照传说中阿体拉巴勤劳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诗玛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标准从 小伙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 在溪畔,在黄色的油伞下,拔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凉山 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第三天送火 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 竞相奔走。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 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场面极其壮观。故也有“东方狂欢夜” 之称。
彝族的民族音乐。
彝族的歌曲有:史诗歌、情歌、喜歌、风俗歌--内中又有喜酒歌、叫 魂歌、送鬼歌、巫师调等多种曲调;从名目上分,歌曲有俄、雅、左、格 等。“俄”是唱的意思,可以在各类场合中演唱,气氛较为轻松随意; “雅”是一种独唱山歌,演唱者一般为男女青年,多为触景生情;“左” 是一种婚礼歌,在举行婚礼大夜晚,由主客双方各出两名歌手边舞边唱; “格”是一种悼念死者时或祭祖活动时演唱的合唱歌曲,一人领唱,众人 学唱,歌词由领唱者即兴创作;“毕”是指彝族毕摩在进行宗教活动时唱 的歌,我们称之为宗教音乐,以与“俄”进行区分。音乐则有歌舞音乐、 口弦音乐、吹叶子音乐,其中也各有许多曲调。 此外,还有多种乐器:月琴是彝族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弦普遍为 两根,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口弦是用竹质、铜质制成形状象竹叶的簧 片,在中间有一簧舌,靠控制呼吸来调节音色;“玛布”是彝族独特的乐 器之一,其吹奏特点是利用鼻孔吸气,让鼓腮连续不断送气,可模仿婴儿 啼哭,鸟雀鸣唱;葫芦笙和唢呐,多用于吹奏彝族民歌和曲调。
盛大的节日
火把节
• 火把节——彝族的狂欢节:"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 晚上举行,是彝族盛大的节日。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 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共祝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 度3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2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 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 当夜幕降临后,人们挥动火把,成群结队绕村串寨,翻山过田,互相 往对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满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昼。照 彝族的习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腾起一团绚丽的火 花,并扬起一股香气,是表示一种美好心愿:后辈对老辈撒,是尊敬, 祝福长寿;长辈对晚辈撒,是爱抚,祝愿吉利; 同辈互撒,是亲密 友爱;青年男女互撒,则是恋爱食物大部分是玉米,次为荞麦、大 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 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 “砣砣肉”。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 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 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 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
目 录
彝族名称来历
• 解放前,彝族被称为“倮倮”或“夷人”等多种称呼,解放初 被称为“夷族”。彝族原来自称“罗倮”,在彝语中“罗” (音)意思是虎,“倮”(音)意思是龙,以两种代表力量与 神秘无畏的动物自称,意思是说彝族是勇敢和强大的民族,更 多意义上反应了彝族人对自己民族的自豪感,但旧社会各民族 之间缺乏交流,外人称彝族人为“倮倮族”有某些侮辱性。 解放以后,国务院开展对各个少数民族名称的确定工作,毛主 席和周恩来在北京会见彝族代表研究讨论,在会议上提到以前 彝族名称不统一,其中“夷族”、“倮倮族”都有侮辱性的意 思,“夷族”也不好,因为夷原意是外族,大家认为新中国是 由兄弟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大家应该平等互爱,更不应该有夷 内之分,“夷”不利于民族团结。 毛主席提出了把“夷”字改为“彝”字,他认为鼎彝是宫殿里 放东西的,房子下面有“米”又有系,有吃有穿,代表日子富 裕,大家听了很满意,一致表示赞成。从此“彝族”就被正式 定为彝族各支系的统一族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