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分子结构——分子间的作用力、氢键、离子极化理论汇总

合集下载

第四章 分子结构——分子间的作用力、氢键、离子极化理论

第四章 分子结构——分子间的作用力、氢键、离子极化理论







• •
键的极性的增大 离子键向共价键的过渡 图4-55 由离子键向共价键的过渡
(1) 离子的极化力和变形性 离子的极化力 极化力和
极化力( 极化力(φ )—— 一种离子使邻近的异性离子极化而
变形的能力,通常阳离子极化力占主导 阳离子极化力占主导。 变形的能力,通常阳离子极化力占主导。
Z* φ 极化力 ∝ r
表4-14 分子间的作用能 ⋅mol-1)的分配 分子间的作用能(kJ⋅ 的分配
范德华力对共价化合物物理性质的影响: 范德华力对共价化合物物理性质的影响: 物理性质的影响
分子间范德华力的大小可说明共价化合物间 分子间范德华力的大小可说明共价化合物间 范德华力的大小可说明共价化合物 的物理性质差异: 的物理性质差异: 熔点、沸点的高低,溶解度的大小, 如,熔点、沸点的高低,溶解度的大小, 液化、 等等。 液化、结晶现象及相似相溶原理 ••• 等等。
d→偶极长→正电荷重心和负电荷重心的距离。偶极长 、 →偶极长→正电荷重心和负电荷重心的距离。偶极长d、 偶极子电荷q 是无法测定的, 偶极子电荷 是无法测定的,但偶极矩 µ 可通过实验测得
µ 的单位为 德拜 , 1D = 3.33×10-30 C·m。 的单位为D(德拜 德拜), × 。
因为一个电子的电量是1.6× 因为一个电子的电量是 ×10-19C,分子的直径在 -10 m ,分子的直径在10 数量级,所以,分子电偶极矩大小数量级为10 数量级,所以,分子电偶极矩大小数量级为 -30(C·m)。 。
极性分子的这种 固有偶极叫做 叫做永久偶 固有偶极叫做永久偶 极矩µ 。 外电场影响下所 外电场影响下所 产生的偶极叫 产生的偶极叫诱导偶 诱导偶极矩(∆ 极。诱导偶极矩 ∆µ) 的大小与外电场强度 成正比。 成正比。

分子结构价键和杂化轨道理论

分子结构价键和杂化轨道理论
但不能说明一些分子的几何构型。
无法解释甲烷分子实测的立体构造是正四面体, 4个C-H键是等同的。因碳原子的3个2p轨道相互正交 (90 ), 而2s轨道是球形的。
为了解决许多分子构型的理论分析和实验不符 的矛盾, 更好的解释分子的实际空间构型和稳定性, 1931年由鲍林等人在价键理论的根底上提出了杂化 轨道理论。
晶格: 面心立方; 配位比: 6 : 6
0.732 > r+/r- > 0.414
体心立方晶型 配位比: 8 : 8
r+/r- = 0.732
三、离子键的强度 ——用晶格能〔Lattice Energy, U〕表示.
〔通常不用“键能〞表示〕。 晶格能定义 ——互相远离的气态正、负离子结合生成1 mol 离子晶体的过程所释放的能量的绝对值。
(三) 共价键的类型
按成键方式划分: 键, 键 1. 键: 原子轨道以“头碰头〞(head to head)
方式重叠成键
(三) 共价键的类型 (续) 2. 键:“肩并肩〞 (side by side) 成键。
键轨道较 键重叠程度小, 键能小 于后者, 所以 键的稳定性低于 键, 键电子活性较高, 是化学反响的积 极参加者。
(五) 杂化轨道理论 (hybrid orbital theory) —开展了的VB法
20世纪30年代, 由L.Pauling提出,
1.要点:
(1) 原子轨道杂化: 同一原子的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可以互相叠加, 重新 组成能量相等的杂化原子轨道 (Hybrid Orbitals);
(2) 轨道数目守恒: 参与“杂化〞的原子轨道数目=组成的杂化轨道数目;
(9 - 17)e: Fe2+, Fe3+ , Mn2+[(n-1)s 2(n-1)p 6(n-1)d 1-9]

分子结构

分子结构

7.1 Ionic Bond Theory
3)原子间发生电子的转移而 形成具有稳定结构的正、负离 子时,从能量的角度上看,一 定会有能量的吸收和放出,而 且新体系的能量最低。
· · · · Na·+ :Cl· → Na+[:Cl:] · · · ·
·
Na(g) – e
Na+(g) I = 496KJ.mol-1
经典Lewis学说遇到的问题: 1 电子对的共享和提供电子的原子轨道间
有什么关系?
2 怎样解释双键和叁键的形成?
3 能否用原子轨道在空间取向解释分子几何形状?
7.2 Valence Bond Theory
1 共价键的形成(以H2为例分析)
↑↑
↓↑
De基态R0核间距R 排斥态在稳态H2分子中,氢原子所以能形成共价键,是因为自旋相反 的两个电子的电子云密集在两个原子核之间,从而是体系的能 量降低。排斥态不能成键,是因为自旋相同的两个电子的电子 云在核间稀疏,使体系能量升高。
7.2 Valence Bond Theory
1 共价键的形成
共价键的形成,从本质上讲,是由于原子轨道的重叠,产生了加强 性干涉效应,使两核间电荷密度增大,密集在两核间的电子云,同 时受到两个核的吸引,把两核联系在一起,使体系能量降低,形成 了共价键.
7.2 Valence Bond Theory
晶格能对离子晶体物理性质的影响
MgO R
U 熔点 硬度 小 大
CaO
SrO
BaO
大 小 低



7.1 Ionic Bond Theory
影响晶格能的因素
① 离子的电荷 ② 离子的半径
U
138940 AZ1Z 2 R0

分子结构理论-总结 PPT

分子结构理论-总结 PPT

6. 共轭大π键
采用 b 为大π键的符号,其中a表示平行p(或d a
)轨道的数目,b表示p(或d)轨道里的电子数。
一、形成大π键的条件: 1. 有相互平行的p轨道(或d轨道,或p, d轨道)。 2. 参与成键的电子数目小于轨道数目的2倍。 3. 形成大 键的原子轨道能量应相近。
如苯 C6H6 平面正六边形
离子键理论
共 价 键 理论
U
Z
Z r0
VSEPR
Lewis 学说 VB 杂化轨
CFT
MO
(八隅律)
道理论
配位场 理论
金属键理论
自由电
能带
子理论
理论
配合物
VSEPR模型(不涉及成键,判断分子几何构型)。 分子间力、氢键及其对物质物理性质影响。
Ⅰ. 离子键理论 1. 离子键的定义 由正、负离子依靠静电引力结合的化学键。 2. 离子键的特点
孤电子对-孤电子对 > 孤电子对-成键电子对 > 成键电子对-成键电子对
3. 双键、叁键或单个电子均按单键处理;对成键电 子对排斥作用:
单键 < 双键 < 叁键
二、推断ABn分子或离子空间构型的步骤 (A-中心原子,B-配位原子)
1. 确定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 价层电子对数 = (中心原子价电子数 + 配位 原子提供的电子数 离子电荷代数值) / 2 电子总数为奇数时,则电子对商进位 。例如电
子总数为 9, 则电子对数为 5 。
① H和(X)卤原子作为配位原子时,各提供一个价 电子,O和S作为配位原子时提供的电子数为0。
② 卤素作为中心原子时,提供的价电子数为7。 ③ O、S作为中心原子时,提供的价电子数为6。
例: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4章化学键与物质结构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4章化学键与物质结构
➢ 当活泼金属原子与活泼非金属原子接近时,它 们有得到或失去电子成为稀有气定结构的趋势, 由此形成相应的正、负离子。如
Cs + F
Cs+ + F
➢ 正负离子靠静电引力相互吸引而形成离子晶体。
6
离子键的要点
➢由于离子键是正负离子通过静电引力作用相 连接的,从而决定了离子键的特点是没有方向 性和饱和性。
*若A﹑B两原子各有一未成对电子且自旋反平行, 则互相配对构成共价单键,如H—H单键。如 果A、B两原子各有两个或三个未成对电子,则 在两个原子间可以形成共价双键或共价三键。 如N≡N分子以三键结合,因为每个N原子有3个 未成对的2p电子。
*成键原子轨道最大程度重叠,重叠越多,越牢 固。
18
3. 共价键的特征
离子半径越小,正、负离子间的引力越大,离子键的强度越
强,其熔、沸点越高,硬度越大。
11
4.2 共价键
离子键理论能很好解释电负性差值较大的离 子型化合物的成键与性质,但无法解释其 他类型的化合物的问题。
美国化学家路易斯(G N Lewis)提出了共价键 (covalent bond)的电子理论:原子间可共用 一对或几对电子,以形成稳定的分子。这 是早期的共价键理论。
两个同元素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不具有极性,称为 非极性键。
32
键的极性的大小可以用键矩( )来衡量: = q l
q:电量
l:通常取两个原子的核间距 :单位为库仑米(Cm)。
键矩是矢量,其方向是从正电荷中心指向负电 荷中心。
键矩也叫“偶极矩”
33
键的类型小结:
成键原子间电负性差值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键的离子性的大小。
107.3 109.5°

分子结构(思维导图)

分子结构(思维导图)

分子结构
离子键
正负电子之间的静电引力形成的化学键
无饱和性、方向性,但受空间限制,不能无限作用力通常很强
1
大小用晶格能衡量
离子
离子半径
决定引力的重要因素
离子半径越小,离子间引力越大,化合物熔点越高
电子构型
共价键
价键理论
轨道杂化理论分子轨道理论
金属键
改性共价键理论金属键不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能带理论
2
分子间力和氢键
分子间力=范德华力
色散力
诱导力取向力
分子的极性
大小用偶极矩衡量
偶极矩越大,分子极性越大
氢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晶体结构
离子晶体
正负离子通过离子键形成的晶体
NaCl型CsCl型ZnS型
离子所带电荷与离子半径
离子极化力
离子(主要阳离子)使其他粒子极化变形的能力
原子晶体
共价键的结合力较强,大硬度,高熔点
熔融态不易导电
分子晶体
结合力弱,熔点低,硬度小
固态、熔融态都不导电
金属晶体
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密堆积晶格
六方密堆积晶格过渡型晶体
链状结构晶体
层状结构晶体
备注:
1. 晶格能:气态正离子和气态负离子结合成1mol 离子晶体时所释放的能量
2. 化学键>氢键>范德华力。

分子间作用力包括静电、氢键、离子偶极

分子间作用力包括静电、氢键、离子偶极

分子间作用力包括静电、氢键、离子偶极
分子间作用力是指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它们是维持分子结构和化学反应的基础。

分子间作用力包括静电、氢键、离子偶极等多种类型,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静电作用力是指由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力。

当两个分子中的电荷不平衡时,它们之间就会产生静电作用力。

例如,当两个分子中一个带正电荷,一个带负电荷时,它们之间就会产生吸引力。

静电作用力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影响分子的构象和化学反应。

氢键是一种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它是由于氢原子与氮、氧、氟等元素形成的强电负性差而产生的。

氢键的作用力比静电作用力弱,但是它在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DNA分子中的氢键可以保持DNA的双螺旋结构,从而维持DNA的稳定性。

离子偶极是指分子中存在正负电荷分布不均的情况。

当分子中的正负电荷分布不均时,就会形成离子偶极。

离子偶极的作用力比静电作用力弱,但是它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当两个分子中一个带正电荷,一个带负电荷时,它们之间就会产生离子偶极作用力。

分子间作用力是维持分子结构和化学反应的基础,它们包括静电、氢键、离子偶极等多种类型。

这些作用力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中起
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影响分子的构象和化学反应,从而影响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因此,研究分子间作用力对于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学化学 分子间力、氢键王 课件

中学化学  分子间力、氢键王  课件

4、分子变形性: ➢由于外电场的作用,会使分子中的电子和原子核发生 相对位移,使分子发生变形,分子中原有的正负电荷中 心发生改变,分子的极性也随之改变,这种过程称分子 的极化。 ➢即分子中因电子与原子核发生相对位移而使分子外形 发生变化的性质,叫做分子的变形性。 ➢分子变形性的大小可用极化率来衡量。
分子极性的判断: ➢同原子组成的双原子分子—非极性分子。 ➢异原子组成的分子: •双原子分子—必是极性分子 •多原子分子—取决于分子构型。如NH3是极性分子,而 BF3是非极性分子。
多原子分子的极性与构型
分子 杂化形式 分子构型 分子极性 示例
AB
线形
极性
AB2 sp
线形
非极性
AB3 sp2
平面三角 非极性
角形 四面体 直线形
O3
1.67 角形
HF
6.47 直线形
HCl 3.60 直线形
HBr 2.60 直线形
HI
1.27 直线形
BF3
0 平面正
三角形
二.分子的极化和变形
q
+-
μ= 0 极性分子
d
μ=q·d
1、固有偶极矩:极性分子在没有外电场作用下所具有的 偶极。只有极性分子才有固有偶极矩。(也称永久偶极)
▪若分子的电偶极矩为0,分子为非极性分子,若大于 0,分子为极性分子,电偶极矩越大,极性越大,电 偶极矩还可以判断分子的空间构型 。
如:
NH3, μ>0,三角锥型; BCl3, μ=0,平面三角形;
CO2, μ=0,直线形;
SO2, μ>0,V型。
测定分子电偶极矩是确定分子构型的一种重要实验 方法,德拜因此而获得1936年诺贝尔化学奖。
非极性分子

2012级chapte7 分子间的作用力、氢键及离子的极化理论

2012级chapte7 分子间的作用力、氢键及离子的极化理论

AgBr 0.63 NaCl NaCl 6
AgI 0.58 NaCl ZnS 4
例如:
溶解度: AgCl > AgBr > AgI NaCl易溶于水, CuCl 难溶于水.
22
五、离子 极化 作用 对 化合物性质 的影响—— 解释 物质 性质的 变化 规律
16
§7-4 离子的 极化 理论
离子的 极化率: 描述离子本身变形性的物理量. 离子的 极化力: 描述一个离子对其他离子 变形的影响能力.
17
一、离子的极化率(α)
1. 离子半径 2. 离子电荷
变形性
r 愈大, α愈大。 F- < Cl-< Br-< I-
负离子极化率大于 正离子 极化率。
负离子电荷多极化率大 变形性 大。 如: α(S2-) > α(Cl-) 3. 离子的电子 构型 18 e- ~ (18+2) e- > (9-17 ) e- > 8 e-
11
除了分子间氢键外, 还有 分子内 氢键.
例如, 硝酸分子内氢键:
3. 氢键 的应用
*(1) 解释分子特殊高的沸点 H2O NH3 HF 是各主族氢化物 沸点最高。 分子间 氢键 使沸点 升高, 分子内 氢键 使沸点 降低.
12
(2) 解释 分子 的酸性 HF的酸性低于HCl(HBr orHI).
1. 极化 作用 对 化合物 键型 的影响 离子的极化 作用 越强, 形成 化学键 的离子性 越小,共价性越强, 由离子键向共价键过渡.
AgF —— AgCl ——AgBr——AgI
离子型 LiCl 部分 共价型 过渡型 BeCl2 共价型 过渡型 FeCl2 离子型
共价型

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分子间力与氢键(无机化学课件)

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分子间力与氢键(无机化学课件)
一般来说,按照能量大小排序:化学键> 氢键>分子间 作用力。
三、化学键与作用力比较
作用力 化学键
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的比较
存在
原子间 离子间
强弱 强
分子间作用性质
物理性质 (熔沸点)
课程小结
本节重点
分子间存在着(微弱的)将分子聚 在一起的作用力称为分子间作用力。
分为范德华力和氢键两大类。其中, 氢键是一种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
按照能量大小来排序:化学键> 氢键 >分子间作用力。
无机化学
˝
氢键
目录
CONTENTS
01 氢键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02 氢键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03 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01
氢键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一、氢键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氢键:
分子内几乎“裸露”的氢核与另一分子中带负电荷的原子产生的静电作用
定义:当氢原子与电负性大的X原子以共价键结合时,它们之
三、化学键与作用力比较
在通常情况下,将水加热到100℃,水便会沸腾;而要使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却需要将水加热至1000℃,这样的高温才会有水部分分解。由此我们能得出什 么结论?
想一想
三、化学键与作用力比较
H-O-H分解需要破坏共价键;而使水沸腾需要克服分子 间作用力,它们所需的能量不同,说明了分子间作用力比化 学键弱。
具有方向性与饱和性
03
氢键对物质的性质的影响
三、氢键对物质的性质的影响
类型:
1. 分子间氢键
F —— H ····F —— H
2. 分子内氢键
H O
OH
CO
三、氢键对物质的性质的影响
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氢键对物质熔、沸点的影响 分子间氢键增大了分子间的作用力使物质的熔、沸点升高。分子内氢键使物质的 熔沸点降低。例:对羟基苯甲酸高于邻羟基苯甲酸。

分子结构和分子间力

分子结构和分子间力

已知: C2H2,CO2均为直线型;
C2H 4 的构型为:
H 121o H
C = C 118 o
H
H
第 32 页
第32页,幻灯片共70页
2.3 价电子对互斥理论
ABx分子的空间构型决定于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
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的计算方法
可用公式 : (V/2-3n)计算
式中:V为中心原子与配位原子价电子数之和
2
第 52 页
第52页,幻灯片共70页
2.4.3 异核双原子分子
HF分子的 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构型:
12 22 32 1 π 4
第 53 页
第53页,幻灯片共70页
*2.4.4 关于原子轨道和
分子轨道的对称性
对称:若 x为以旋转轴,1每 8o0, 旋
Ψ的数值恢复,且 变符 。号不
例如px轨 ,道为 对称。
键的极性 ——键矩(μ)
第 17 页
第17页,幻灯片共70页
2.2 杂化轨道
基本要点: •成键时能级相近的价电子轨道混合杂
化,形成新的价电子轨道——杂化轨道。 •杂化前后轨道数目不变。 •杂化后轨道伸展方向,形状发生改变。
第 18 页
第18页,幻灯片共70页
1.sp3杂化 CH4的空间构型
为正四面体
AB5
AB4E
AB3E2
AB2E3
第 41 页
第41页,幻灯片共70页
孤对电子对分子空间构型的影响
AB6
AB5E
AB4E2
第 42 页
第42页,幻灯片共70页
§2.4 分子轨道理论
2.4.1 分子轨道 2.4.2 同核双原子分子 2.4.3 异核双原子分子

教学PPT分子间作用力(32页)

教学PPT分子间作用力(32页)

氢键
■同理,HF及NH3亦分别较同族的氢化物有较高的 沸点, ・而CH4则因为没有分子间氢键,
所以与同族其他氢化物相较,并无较高沸点。
2-64
氢键
>氢键并非只存在于分子间,有时化合物的结构 条件符合时, 亦可能形成分子内氢键。
>如下图:
0
H
C
I
I
C
O
0
邻苯二酚_柳 酸 邻羟基苯甲醛■顺丁烯二酸
2-64
分子量相同的戊烷异构物中,新戊烷因对称性最 高,堆轵紧 密,故具有最高熔点。
分子晶体
许多分子晶体也具有如金肩 例如:
曱烷及干冰皆利用< 成面心立方
之晶体结构。 在冰的晶体结构中,
水分4 则地排列,当其熔化成水日;
使



26
5 6+ 运鍵(•*
L6 A J
范例2-8
氢键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化学键,脱氧椋糖榇醜 的双螺旋结 构就是利用氢键来维系的。下列用点线 表示的键结(不考虑键角),哪些是
>与另一坱磁铁相遇时,
异极性的两端会彼此吸引。
Cl H Cl
引力
d 6 〆--二-----
§
$
>例如:氯化氢分子中
^^7 一
■氯原子带部分负电(以S-表4偶板一偶极力 ( ■所以和另一分
子中带部分正电
\ 6+
(以5+表示)的氢原子端靠近时,''1 6
会产生库仑静电引力,
\ 8- 5 1
■称为偶极一偶极力。
点及沸点皆较第1族元素高。
CH2Leabharlann 本章摘要2-1金属键与离子键 6. 离子晶体中的离子键为阴离子与阳离子间的库仑静 电力° 7. 氯化钠晶格中,氯离子与钠离子交错排列,配位数 为6。 8. 卤化钠之熔点顺序为NaF>NaCl>NaBr>NaI。

分子间力

分子间力

Compound
AgF
r+/r-
Crystalline type Coordination number
0.85 NaCl
6:6
AgCl
0.63 NaCl 6:6
AgBr
0.57 NaCl 6:6
AgI
0.51 ZnS 4:4
Compound
CuF
CuCl
CuBr
CuI
r+/r-
0.72
0.53
0.49
氢键(hydrogen band)
● 氢键存在的证明 氢键和分子间作用力一样,
也是很弱的力. 与同系物性质的不同就是
由氢键引起的.
The structure of ice
● 氢键的结构特点
rH
d
θ
X
Y
R
Represent of hydrogen bond
这种方向与富电子 氢化物中孤对电子占 据的轨道在空间的伸 展方向有关.
,Be2+离子半径最小,又是2电子构型,因此Be2+有很大的极化能 力,使Cl-发生比较显著的变形,Be2+和 Cl-之间的键有较显著的 共价性。因此BeCl2具有较低的熔、沸点。BeCl2、MgCl2、CaCl2的 熔点依次为410℃、714℃、782℃。
● 溶解度降低 离子极化使离子键逐步向共价键过渡,根据相似
● 偶极矩 (dipole moment, µ) 表示分子中电荷分布状况的物理量,定义为正、负电重心间的
距离与电荷量的乘积. 分子电偶极矩是个矢量. 对双原子分子而言
,分子偶极矩等于键的偶极矩;对多原子分子而言,分子偶极矩则
等于各个键的偶极矩的矢量和.
● 双原子分子的极性取决于键的极性。

高考化学分子结构知识点总结

高考化学分子结构知识点总结

高考化学分子结构知识点总结在高考化学中,分子结构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理解分子结构对于掌握化学物质的性质、反应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这部分内容。

一、化学键化学键是将原子结合成分子的一种作用力。

常见的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1、离子键离子键通常存在于由活泼金属元素(如钠、钾)和活泼非金属元素(如氯、氟)组成的化合物中。

活泼金属原子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活泼非金属原子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离子键。

离子键的特点是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2、共价键共价键是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根据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共价键又分为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1)极性共价键:在不同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如氯化氢(HCl)中的 HCl 键。

(2)非极性共价键:在相同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例如氢气(H₂)中的 HH 键。

共价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其方向性使得原子间形成特定的空间取向,以达到最大程度的重叠,从而使分子具有一定的空间构型。

饱和性则决定了原子形成共价键的数量。

3、金属键金属键存在于金属单质或合金中,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的强烈相互作用形成。

金属键决定了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二、共价键的参数了解共价键的参数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1、键长指两个成键原子之间的核间距。

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

2、键能指断开 1mol 共价键所吸收的能量或形成 1mol 共价键所释放的能量。

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物质的化学性质越稳定。

3、键角指分子中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键角决定了分子的空间构型。

三、分子的空间构型1、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该理论认为,分子的空间构型取决于中心原子周围的价层电子对的数目和相对位置。

价层电子对包括成键电子对和孤电子对。

(1)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的计算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σ键电子对数+孤电子对数σ键电子对数=与中心原子结合的原子个数孤电子对数=(中心原子价电子数与中心原子结合的原子最多能接受的电子数 ×结合原子个数)÷ 2(2)常见分子的空间构型①直线形: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为 2,如二氧化碳(CO₂),键角为 180°。

《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是指物质中的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其大小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和现象。

分子间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离子作用力、氢键、极性作用力等,它们是物质存在、相互作用和反应的基础。

不同种类的分子间作用力在化学、物理、生物等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范德华力是物质中非极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范德华力是一种弱的作用力,但是它的作用范围广,几乎存在于各种物质中。

范德华力的产生是由于分子中的电子云的运动导致的。

电子云在分子内部不断运动,会使分子中的电荷分布不均匀。

由于电子云运动的随机性,瞬时产生了电偶极矩。

这时,瞬时的电偶极矩会引起周围分子的极化,并产生引力作用。

范德华力的大小与分子的极性、大小和形状有关。

如果分子比较大且形状对称,范德华力会更强。

离子作用力是带电粒子之间的作用力。

当物质中存在有正负符号的离子时,它们之间会通过电磁作用力相互吸引或排斥。

离子作用力的大小与离子的电荷和距离有关。

电荷越大,离子作用力越大;离子距离越近,离子作用力越强。

氢键是一种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它是带有氢原子的分子与带有电负性较强的原子(如氧、氮、氟)之间的作用力。

氢键的产生是由于氢原子与带有电负性的原子之间的较强电荷差引起的。

氢键的强度介于范德华力和共价键之间,相比于范德华力更强。

氢键在生物分子如DNA、蛋白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稳定分子的结构。

极性作用力是由极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引起的作用力。

极性作用力的大小与分子间的电荷差有关,电荷差越大,极性作用力越大。

极性作用力可分为极性-极性作用力和极性-非极性作用力。

在极性-极性作用力中,两个极性分子之间形成氢键或其他电荷引力,相互吸引。

在极性-非极性作用力中,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的电荷分布差异引起的作用力。

极性作用力是物质溶解、相互作用的重要基础。

总结起来,分子间作用力是物质中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和现象。

范德华力、离子作用力、氢键、极性作用力等是常见的分子间作用力,它们在化学、物理、生物等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ppt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ppt
分子间力具有以下特性:
(1)它是存在于分子间的一种电性作用力。 (2)作用能的大小只有几个千卡/摩尔,比化学键 能(约为30-150千卡/摩尔)小一二个数量级。 (3)作用力的范围很小。三种分子间力都与分子间 距离的七次方成反比,即当分子稍为远离时,分 子间力迅速减弱。 (4)一般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5)在三种作用力中,色散力是主要的,诱导力通 常很小,只有少数极性较大(如水、氨)的分子之 间,取向力才占一定的比例或占优势。
CH4
NH3 H2O
化学键与物质结构
分子间力和氢键
化学键与物质结构
分子的极性
由于共价键分为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给共 价型分子带来了性质上的差别。
当分子中正、负电荷重心重合时,这种分 子叫做非极性分子。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的 分子叫做极性分子或偶极分子。
CO2
H2O
化学键与物质结构
分子极性和键极性的关系
间可以形成分子间氢键,则溶质的溶解度增大。 例如,氨、丙酮和乙酸等溶质分子中有电负
性较大的原子N或O等,可以和水中的O-H形 成氢键,这些物质都易溶于水。
如,一体积的水在20 ℃时能够溶解700体积 的氨。
11:34
化学键与物质结构
氢键的形成对物质的溶解度有一定的影响。 如果溶质分子能够形成分子内氢键,则在极
离子间极化越强,核间距缩短 离子间极化越强,物质熔点、沸 点就越低 离子间极化越强,物质颜色越深
化学键与物质结构
晶体
内部的原子、分子、离子等质点有规则排列的一 类固体物质统称为晶体
离子晶体
原子晶体 晶 体
分子晶体
金属晶体
化学键与物质结构
晶体
一般而言:三种晶体在熔点、沸点、硬度上有: 原子晶体 > 离子晶体 > 分子晶体

高中化学选修3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知识点总结一.分子间作用力1.定义:分子间存在着将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称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间作用力也叫范德华力.2.实质:一种电性的吸引力.3.影响因素:分子间作用力随着分子极性.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对物质的熔点.沸点和溶解度都有影响.一般来说.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来说,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物质的熔沸点也越高.4.只存在于由共价键形成的多数化合物,绝大多数非金属单质分子和分子之间.化学键是分子中原子和原子之间的一种强烈的作用力,它是决定物质化学性质的主要因素。

但对处于一定聚集状态的物质而言,单凭化学键,还不足以说明它的整体性质,分子和分子之间还存在较弱的作用力。

物质熔化或汽化要克服分子间的作用力,气体凝结成液体和固体也是靠这种作用力。

除此以外,分子间的作用力还是影响物质的汽化热、熔化热、溶解黏度等物理性质的主要因素。

分子间的作用力包括分子间作用力(俗称范德华力)和氢键(一种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间作用力约为十几至几十千焦,比化学键小得多。

分子间作用力包括三个部分: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

其中色散力随分子间的距离增大而急剧减小,一般说来,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分子量越大,分子间距越大,分子间作用力减小,物质熔化或汽化所克服的分子间作用力减小,所以物质的溶沸点升高。

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比较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概念相邻的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物质分子间存在的微弱的相互作用能量较大很弱性质影响主要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主要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二.氢键-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1.概念:氢键是指与非金属性很强的元素(主要指N、O、F)相结合的氢原子与另一个分子中非金属性极强的原子间所产生的引力而形成的.必须是含氢化合物,否则就谈不上氢键。

2.实质:氢键不是化学键,属于分子间作用力的范畴.但比普通分子间作用力要强得多.3.存在:水.冰.氨.无机酸.醇等物质能形成氢键.4.分类:分子内氢键和分子间氢键5.影响:分子间氢键的形成除使物质的熔沸点升高外,对物质的溶解度.硬度等也都有影响.6.表示法:用"X—H…Y"表示,且三原子要在一条直线上.X、Y与H构成分子。

分子结构与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结构与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结构与分子间作用力分子结构是指分子中原子的排列方式和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

分子间作用力是指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它们决定了分子的性质和行为。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分子结构和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和相关理论。

1.分子结构在化学中,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而形成。

分子的结构由原子之间的键连接和原子之间的角度等因素决定。

原子之间的化学键可以分为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等。

1.1共价键:共价键是通过原子间的电子共享而形成的键。

共价键的形式有单键、双键和三键。

共价键的长度和键能取决于原子的电负性和键中的电子密度。

1.2离子键: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电荷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键。

离子键通常在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因为金属元素倾向于失去电子,而非金属元素倾向于接受电子。

1.3金属键:金属键是金属原子之间的强电子云与正离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

金属键是在金属中形成的,它们可以解释金属的导电性和可塑性。

分子间作用力是指分子之间由于电荷分布不均匀而产生的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决定了物质的相态、熔点、沸点、溶解度等性质。

2.1静电作用力:分子中带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区域与周围分子中带相反电荷的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作用力通常是由极性分子引起的。

2.2氢键:氢键是一种由于氢与高电负性原子(如氧、氮、氟)之间的电荷分布差异而产生的强相互作用力。

氢键是许多化学和生物分子之间的重要相互作用。

2.3范德华力:范德华力是所有非共价相互作用中最弱的一种,主要由于分子偶极矩、极化和瞬态偶极等因素引起。

范德华力可以分为吸引力和排斥力两种形式。

2.4疏水相互作用:疏水相互作用是由于非极性分子的亲水性而产生的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在水中会导致非极性物质相互聚集在一起。

3.分子间作用力的影响分子间作用力的强度直接影响物质的性质和行为。

不同的分子间作用力导致不同的相态和化学反应。

3.1相态变化:气体、液体和固体之间的转变是由于分子间作用力的改变。

第四讲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PPT课件

第四讲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PPT课件
对大多数极性分子,取向力 仅占其范德华力构成中的很小分 额,只有少数强极性分子例外。
13
取向力的产生
14
诱导力 在极性分子的固有偶极诱导下,临近它的分子会产 生诱导偶极,分子间的诱导偶极与固有偶极之间的电性 引力称为诱导力。
诱导偶极矩的大小由—固有偶极的偶极矩(m)大小 和分子变形性的大小决定。极化率越大,分子越容易变 形,在同一固有偶极作用下产生的诱导偶极矩就越大。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1
整体概述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2
【2010全国竞赛大纲】
初赛:
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间作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数量级(不要求分解为 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
P P
P P
m=0
_ _
O O+O m=0 D
HC +
N_
m= D
10
色散力 相对于电子,分子中原子的位置相对固定,而分子 中的电子却围绕整个分子快速运动着。
于是,分子的正电荷重心
与负电荷重心时时刻刻不重合,
产生瞬时偶极。分子相互靠拢
非极性分子
时,它们的瞬时偶极矩之间会 +_ 产生电性引力,这就是色散力。 色散力不仅是所有分子都有的 最普遍存在的范德华力,而且 经常是范德华力的主要构成。 _ +
15
偶极和诱导偶极 偶极-诱导偶极相互作用使单质分子部分溶于水
16
离子和偶极
偶极和偶极
偶极和诱导偶极
17
教材链接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间范德华力的大小可说明共价化合物间 的物理性质差异:
如,熔点、沸点的高低,溶解度的大小, 液化、结晶现象及相似相溶原理 ••• 等等。
问题: 决定物质熔点、沸点的因素还有哪些? 如:离子晶体;金属晶体;原子晶体。
4-3 离子的极化
来自异号离子的电场作用使离子的电子云偏 离球对称,产生诱导偶极矩的过程称离子极化。
(b) 阳离子的壳层结构对极化力大小的影响:
> > 18e 、(18+2)e 、氦(Li+)
壳层结构的阳离子
(9~17)e 不规则 构型的离子(d 区)
8e稀有气体 构型的离子
(c) 复杂阴离子的极化作用通常较小(如 SCN-),但电荷高 的复杂阴离子有一定的极化作用(如 SO42-和 PO43- )。
分子间力是一种较弱的相互作用力,其结合能一般 小于40kJ·mol-1,比化学键能小1~2个数量级。
但范德华力是决定共价化合物的熔点、沸点高低、 溶解度大小等物理性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分子间力的性质属于电学性质,分子间力的产生与分 子的极化有关。对于范德华力本质的认识是随着量子力学 的出现而逐步深入的。
范德华力一般包括三个部分:
取向力(极极):
永久偶极而产生的相互作用力。
- + +-+ -+
取向力 - +- +
诱导力(极非极,极极): 诱导偶极同极性分子的永久偶 极间的作用力叫做诱导力。
+
++ 诱导力
色散力(所有分子间均存在): 由于存在“瞬间偶极”而产生 的相互作用力。



分子间范德华引力的特点:
一些分子的偶极矩:
表4-13 一些分子的偶极矩
分 子 µ/ D 分 子 µ/ D
H2
0
N2
0
BCl3
0
CO2
0
CS2
0
H2S 1.1
SO2 1.6
H2O
1.85
HCl 1.03
HBr 0.79
HI
0.38
NH3
1.66
CO
0.12
HCN 2.1
极性分子的这种 固有偶极叫做永久偶
极矩 。
外电场影响下所 产生的偶极叫诱导偶
分子极性的大小 可由偶极矩来衡量:
偶极矩 = q ·d
- q• -
d
+ q•+
µ是一个矢量,方向在化学中是从正极到负极。
d偶极长正电荷重心和负电荷重心的距离。偶极长d、
偶极子电荷q 是无法测定的,但偶极矩 可通过实验测得
µ的单位为D(德拜), 1D = 3.33×10-30 C·m。
因为一个电子的电量是1.6×10-19C,分子的直径在10-10 m 数量级,所以,分子电偶极矩大小数量级为10-30(C·m)。
§4-4 分子间作用力
4-1 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
(1)键的极性
键的极性由两元素的电负性差x决定或由键矩决定。 x越大,键的极性越大。
(2)分子的极性
极性分子:正电荷重心和负电荷重心不互相重合的分子。 非极性分子:两个电荷重心互相重合的分子。
由非极性键构成的分子 一定是非极性分子。 如,单质多原子分子:H2、Cl2、S8、 P4 •••等。
(a) 永远存在于分子或原子间的一种静电作用力。 (b) 它是吸引力,其大小比化学键能小1~2个数量级。 (c) 一般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d) 作用范围只有几pm。 (e) 范德华力有三种。除强极性分子外,色散力永远是主要的。
表4-14 分子间的作用能(kJmol-1)的分配
范德华力对共价化合物物理性质的影响:
(3)离子的变形性的一般规律
(a) 大半径、高电荷的简单阴离子变形性大。 如:S2-、 I-、 Se2- ••• 等等。
(b) 18e、(18+2)e 壳层结构的低电荷阳离子,其变形性比 相近半径的稀有气体构型阳离子大得多。
由极性键构成的分子是否一定是极性分子?
由极性键构成的分子,分子是否 有极性,还与分子的空间构型有关。 若键的极性在分子中可相互抵消,则为非极性分子。
如:BF3、CH4、CCl4、CO2 •••等。 若键的极性在分子中不能相互抵消,则为极性分子。
如:NH3、H2O、PCl3、SO2 •••等。
(3)偶极矩(dipole moment)
离子的极化作用实际上是一种诱导力。
未极化
正负离子都有极化对方的能力和被对方极化的可能。 但通常把正离子视为极化者、负离子为被极化者。
离子极化的结果:
正、负离子的电子云发生变形,变成非球状离子, 电子云发生部分重叠,表现出一定的共价性,正、负离 子间的引力增强。
极化导致键长缩短,键能、晶格能增加;配位数下降, 结构向层型、链型、岛型过渡;溶解度降低,等等。
离子相互极化的增强
• • • • • • ••
键的极性的增大 图4-55 由离子键向共价键的过渡
(1)离子的极化力和变形性
极化力( )—— 一种离子使邻近的异性离子极化而
变形的能力,通常阳离子极化力占主导。
极化力
Z* r
高电荷、小半径的阳离子 有强的极化力。如:Al3+、 B3+、Si4+、Cu2+、Fe3+ 等。
分子在外电场中(或正、负离子本身的电场中)发生变形,产生 诱导偶极的过程叫分子的极化。
即使没有外电场存在,在某一瞬间,分子的正电荷重心和负电 荷重心也会发生不重合现象,这时产生的偶极称瞬间偶极。
4-2 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Van der Waals)力
气体能凝结成液体,固体表面有吸附现象,毛细管内 的液面会上升,粉末可压成片等,这些现象都证明分子与 分子之间有引力存在,通常把分子间力叫做范德华力。
极。诱导偶极矩()
的大小与外电场强度 成正比。
(4)分子的极化与瞬间偶极:
分子的正、负电荷重心在外电场的影响下会发生变化:
非极性分子
µ=0
极性分子
µ
无外电场时∆µ源自µ+∆µ有外电场时
图4-51 外电场对分子极性的影响示意图
非极性分子被极化 后,产生诱导偶极
极性分子在电场的 诱导下,也能产生 诱导偶极,且总偶 极矩增大。
变形性——受异性离子极化而发生电子云变形的能力。
阴离子变形性占主导,变形性的大小用极化率衡量。
正离子因电荷高、半径小,通常不易被极化变形; 负离子因半径较大,故容易受阳离子电场影响而变形。
(2)离子的极化作用的一般规律
(a) 高电荷、小半径的阳离子有强的极化力。 如:H+、Li+、Be2+、Sn4+、Fe3+ 等; Fe3+ Fe2+ ,Sn4+ Sn2+ ; Be2+ Mg2+ Ca2+ Ba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