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感伤诗心态再探:理智与矛盾
长恨歌主题辨析
《长恨歌》主题辨析【摘要】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讽谕说、双重主题说等等,本文持爱情说: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肯定白居易井非像陈鸿写《长恨歌传》那样板着说教的脸孔去描写李杨故事,而是以“情”作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极大成功。
【关键字】白居易长恨歌主题风情感伤《长恨歌》自产生之日起,对主题的看法、理解就有分歧,时至今日多种主题说仍然存在,综合看大致有三种说法,即“讽谕说“(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恨其误国)、“爱情说”(歌颂唐明皇与杨贵妃真挚专一的爱情)、“双重主题说”(指爱情悲剧的双重性、人物性格的双重性、作者态度的双重性。
剧中男女主人公.既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的承受者;既是祸国殃民的统治者,又是美好爱情的体现者;作者原本有“惩尤物,窒乱阶”的意图,但在具体描写中赞扬二人爱情的成分却占据了主导地位)。
现在一般都认为:“双重主题说”比较符合作品实际,笔者则认为这是一首写爱情的诗篇说它是写爱情的,依据如下:(一)这是一首描写爱情悲剧的长诗。
说《长恨歌》是一首描写爱情悲剧的长诗,一般不会产生歧义。
因为悲剧故事的始末在诗中表达得十分清晰:全诗以“汉皇重色思倾国”为开端,先写杨玉环入宫,受专宠;次写马嵬兵变及李、杨爱情悲剧结局;再写唐明皇奔蜀及回宫后对贵妃的笃诚思念;最后借助想象的翅膀,写贵妃死后成仙,对玄宗一往情深,并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束整个故事。
该诗不仅故事完整,而且情节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诗的后半部分想象、虚幻了一个恍惚迷离,“虚无飘渺”的别开生面的仙境,使杨贵妃死后的艳艳形象再现于蓬莱,沟通了天上人间永远不存在的爱情。
这使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的故事就不再是简单的纪实诗,而成了一个经过艺术再创造的更带有典型意义的悲剧。
这种仙化式的悲剧结局,是作了喜剧处理的。
它不仅写出了李、杨至死不渝的爱情,而且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死而复生、恩爱不绝的奇迹。
从白居易女性诗歌内容看其对待女性的矛盾性
从白居易女性诗歌内容看其对待女性的矛盾性白居易的妇女诗是反映中唐社会的一面镜子,他写出了当时各个阶层妇女的真实生活和精神世界。
在中国古代社会妇女地位低下,白居易关注唐代妇女在现实社会中的处境,描写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妇女生活,有社会底层妇女的辛苦劳作,社会中层妇女的婚嫁,上层宫女的悲愁怨恨,他的妇女诗中既表现出了他替女性喊冤屈、鸣不平进步性的一面,又带有着他自身文人士大夫思想上的局限性,不可能脱离历史的高度,将女性和男性放在完全平等的地位局限性的一面,这就使得他对待妇女的态度有着矛盾性。
标签:白居易女性诗歌进步性局限性矛盾0 引言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发展到了唐代,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在众多的诗人中,白居易就是杰出的代表之一,是继杜甫之后唐朝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妇女问题正是白居易作为讽喻诗加以反映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农妇、弃妇到歌妓、宫女,触及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真实的反映出了中唐妇女的悲惨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妇女命运的极大关心。
1 白居易女性诗歌的分类及其进步意义在中国古代社会,妇女地位最为低下,从她们的痛苦与不幸,对生活的抗挣与迷惘,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都可以窥见中唐时期的政治弊端与社会问题。
白居易正是把目光投入到了这一弱势群体,关注唐代妇女在现实生活中的处境,以饱含感情的笔墨描写了她们的生活状况,并在一定程度上深入到女性的内心世界,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价值。
1.1 下层劳动妇女中唐时期政治腐败,藩镇割据人民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白居易在左拾遗任上的经历使他对农夫百姓的疾苦有深深的同情,写了很多关于下层劳动妇女的诗作。
在封建社会,贫苦的农妇辛勤劳作,却过着贫寒困窘的生活,而寄生阶层的妇人却过着挥霍无度的骄奢生活。
白居易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自己自身阶级的局限,看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贫苦人民的艰难,给予正在遭受摧残压迫的妇女深切的同情,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弊端。
1.2 社会中层妇女对于衣食不愁的社会中层妇女,白居易多从爱情与婚姻的角度入手,描写了她们的婚姻生活,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整个社会妇女的不幸生活。
白居易老病诗及其心态探析
《白居易老病诗及其心态探析》摘要:内容摘要:白居易诗中有一类老病主题,不仅有多首诗写到了所罹患的眼疾和风疾,还不余遗力地描述对衰老的态度,从叹老、喜老、嘲老的心态转变反映了他对衰病和生死的超越,”[2]p2629头晕目眩、关节疼痛麻痹,从后续诗作看,白居易并未寻求医生诊治,而采用顺其自然的心理疗法,“今幸乐天今始病,不知合要苦治无,”[3]p181“与会者胡杲年八十九、吉旼年八十六、郑据年八十四、刘贡年八十二、卢贞年八十二、张浑年七十四内容摘要:白居易诗中有一类老病主题,不仅有多首诗写到了所罹患的眼疾和风疾,还不余遗力地描述对衰老的态度,从叹老、喜老、嘲老的心态转变反映了他对衰病和生死的超越。
此外,白居易知足保和的心态与其选择的人生道路和信奉的佛道思想密不可分。
关键词:白居易老病诗知足保和白居易享年75岁,在有唐一代的诗人里称得上高寿,一生深受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影响。
青中年时期,他践行的是儒家“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在诗坛上掀起新乐府运动,创作“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1]p6891的讽喻诗,以期能矫正时弊,体现了积极的入世思想。
而晚年遵守儒家“独善其身”的行为准则,又受佛道思想的影响,创作体现其安适保和的心境。
得享高寿又热衷于养生,白居易诗中有一类有很重要的主题,即对老病的描述。
白诗中有多篇都提到了衰老和疾病。
《感时》一诗:“朝见日上天,暮见日入地。
不觉明镜中,忽年三十四。
勿言身未老,冉冉行将至。
白发虽未生,朱颜已先悴。
”[2]p452从生理角度说,三十四岁正是男子筋强骨健,身体健壮的年龄。
《黄帝内经素问》:“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3]p23然而白居易居然有老之将至的忧虑,容颜也逐渐衰悴。
这一年刚好是永贞元年、贞元二十年(805),唐德宗去世,顺宗即位,启用韦执谊、王叔文等人实行变革,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
简述白居易感伤诗的艺术特点
简述白居易感伤诗的艺术特点
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他以其感伤诗而闻名。
白居易的感伤诗具有以下几个艺术特点:
1. 情感真挚:白居易的感伤诗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无论是对生活琐事的愁怨抑或对世事变迁的惋惜,都表达出他真挚的情感。
2. 人文关怀:白居易的感伤诗中常常表达对人民苦难的关切和同情。
他用平实的语言描述贫寒与悲欢离合,表达对人民疾苦的关心,让读者在诗中触动心灵。
3. 表现手法多样:白居易的感伤诗运用了多种手法和形式来表达情感,包括写景、描绘人物、抒发情感等。
他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 简洁明快:白居易的感伤诗大多采用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不拘泥于繁琐的修辞和华丽的词藻。
他用朴素的语言直抒胸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产生共鸣。
5. 唯美意境:尽管白居易的感伤诗表达了内心的苦闷和忧伤,但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唯美的意境,使诗歌呈现出一种优雅的美感,给人以舒缓和安慰。
古代文学小论文(白居易感伤诗)
论白居易感伤诗体现的精神内涵摘要与带有现实功利色彩的讽谕诗不同,感伤诗脱离了中唐功利化主流诗风,表现领域从外部现实转向内心情感世界的开掘,反映了白居易的真正人生体验。
感伤诗呈现阴柔清婉、落寞感伤的凄美风格,流露了白居易的恻隐之心、慈爱之怀、友义之情、故园之思。
从总体上评价,其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是值得肯定的。
关键词感伤诗精神内涵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伤诗是“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
”因此,感伤诗是感物道情的诗作,如:由眼前境遇引发的伤春、对故乡的思念、对亲友的追忆惦念,由身世凄凉的歌女与自己遭遇相似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受,等等。
与反映现实、带有功利性的讽谕诗不同,感伤诗是表现人生境况、生命体验的诗,诗歌表现领域由现实世界转向内心情感世界,脱离了中唐尚俗务尽的功利化主流诗风。
多样化的主题使感伤诗成为人生体验的史诗,嗟老忧生、离愁别恨、悼亡之悲、羁旅之苦、仕途坎坷、故园之思等种种人生遭遇和感受都在诗中有所反映。
白居易笔下的审美客体往往是秋天萧瑟的景象,审美主体是孤独愁苦的自我,主客体交融使感伤诗呈现阴柔清婉、落寞感伤的凄美风格,与偏于表现主观感受的中唐大历诗歌和充满嘘唏之叹、酸楚之味的晚唐诗歌风格相近。
精神内涵感伤诗的产生受到由白居易的世界观、人生道路、中唐社会特点、文人传统所影响。
封建时代正直的下层知识分子虽然有爱国、爱民的情怀,但难以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他们在人生前期以积极的进取心介入社会,可是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容易遭受排斥和打击,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他们以清醒的头脑反思现实社会。
一些文人在对理想失望后,希望通过钻心佛道两家义理寻求精神寄托,把文学表现领域转向对人生悲怨的抒写、对命运的观照上。
感伤诗流露出诗人对生死、衰老、贫困的烦忧,因仕任远方有家难归的苦愁,对命途蹭蹬的喟叹,白居易力图从佛教义理中寻求解脱,但无法完全以旷达的胸怀对待人生,感伤诗体现了中唐社会衰落时期穷愁落寞知识分子的种种人生感悟,是封建时代文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论白居易诗歌的感伤情怀
论白居易诗歌的感伤情怀作者:周科良来源:《神州·下旬刊》2018年第07期摘要:白居易的感伤诗数量颇多,抒发了真实的内心感受。
作品题材丰富,虽是随感而发,却也做到了外抒事理,内表情感,借物咏怀,慨叹命运,悼念亡友,仕宦孤寂于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感伤怜惜之心态,有着“以我观物”的真情实感。
本文对白居易所写的感伤诗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诗歌中的感伤情怀的成因和与众不同的特色,深入挖掘其感伤诗歌的价值。
关键词:白居易;感伤诗;感伤;情怀一、白居易感伤情怀的诗歌从公元772年出生,到公元846年逝世,白居易所写的诗数量众多、题材广泛,有“诗王”及“诗魔”说法。
其中,具有感伤情怀的诗篇成就很高,深受世人喜爱,感伤诗的代表作如描写生死爱情的诗作《长恨歌》,达到了“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境界,作者通过感伤诗伤时叹老、悼亲哀友,表达出内心的苦闷。
白居易深受病痛折磨,感到仕途不顺,加之华年易逝,无不感伤世事。
其悼念的对象既有亲人,又有友人,白居易性格开朗,广结友人,在宦海中结交了杨弘贞、元稹等朋友,感情契合,友谊深厚,志同之友临别时会依依相惜,《伤杨弘贞》、《哭王质夫》、《赠别崔五》、《送张山人归嵩阳》等就是此类作品[1]。
二、白居易诗歌中感伤情怀的缘由白居易创作的感伤诗,情真意切,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曲折的经历和时代的变迁,是文学与历史相结合的产物。
可以说,诗歌少不了感伤。
感伤的时代造就了感伤的人物。
从历史灾情到国家危难,从集体灾难到个人不幸,感伤情怀随着皇朝的腐败而加深。
安史之乱后,朋党之间明争暗斗,国家风雨飘摇,满目疮痍,文人们的观念由浪漫热忱转变为颓废感伤,这自有时代的原因。
虽然白居易这样的文士想补时救弊之乱,但在国运衰败面前个人力量甚微,忧伤愁绪笼罩心头,整个诗坛自然就出现了悲情基调[2]。
感伤的人生造就了感伤的情怀。
白居易感伤诗描述了自身的情感历程,具有“深于诗,多于情”的气质,所写诗歌始终充满着感伤情绪,创作生涯的大半时间都在感伤世道,感伤人生。
白居易感伤诗心态再探:理智与矛盾
白居易感伤诗心态再探:理智与矛盾从命名和定义上来看,感伤诗都是偏重于抒发情感的。
不过作为学贯儒家、佛家和道家的白居易,还是在诗中处处流露出哲理的思考。
白居易清醒地认识到生老病死、春去秋来、月缺花落……这些自然世事的规律,知道这些都是不可违逆的。
然而与此同时,他又为之忧伤、感慨,这样两种看似矛盾的心态一直伴随着他。
一、理智1.儒家影响早在贞元年间,年轻的诗人就认识到一些自然世事的朴素道理,如:安得长少壮?盛衰迫天时。
(《秋怀》)古今不相待,朝市无常居。
……废兴相催迫,日月互居诸。
(《冀城北原作》)盛极而衰,废兴交替,日往月来,这些自然规律是不可阻挡的。
浸染儒家典籍多年的白居易是不可能不懂得这些自然之理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①(《论语?子罕》)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
天何言哉?②(《论语? 阳货》)这是对宇宙、天地、时间的理解和敬畏。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③(《论语?颜渊》)这是对所谓“天命”的无奈和敬畏。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⑤(《荀子?天论》)无论是积极的理解,还是消极的接受,儒家思想中对于宇宙人生,都是一种不强求、不抱怨,敬而任之的态度。
入仕以后,诗人阅历渐增,对人生宇宙的体会和思考也更多,如:前日巢中卵,化作雏飞去。
昨日穴中虫,蜕为蝉上树。
四时未尝歇,一物不暂住。
(《村居卧病二首》)插柳作高林,种桃成老树。
因惊成人者,尽是旧童孺。
试问旧老人,半为绕村墓。
浮生同过客,前后递来去。
白日如弄珠,出没光不住。
(《重到渭上旧居》)2.老庄影响无论自然还是人世,都是一刻也不停地变化发展的,这也是无法阻挡的自然规律。
与儒家思想相比,更为科学通脱的老庄思想认为: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⑥(《周易?系辞下》)天也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
⑦(《庄子?天道》)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
论白居易诗歌的感伤情怀
3神州文学论白居易诗歌的感伤情怀周科良辽宁职业学院摘要:白居易的感伤诗数量颇多,抒发了真实的内心感受。
作品题材丰富,虽是随感而发,却也做到了外抒事理,内表情感,借物咏怀,慨叹命运,悼念亡友,仕宦孤寂于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感伤怜惜之心态,有着“以我观物”的真情实感。
本文对白居易所写的感伤诗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诗歌中的感伤情怀的成因和与众不同的特色,深入挖掘其感伤诗歌的价值。
关键词:白居易;感伤诗;感伤;情怀一、白居易感伤情怀的诗歌从公元772年出生,到公元846年逝世,白居易所写的诗数量众多、题材广泛,有“诗王”及“诗魔”说法。
其中,具有感伤情怀的诗篇成就很高,深受世人喜爱,感伤诗的代表作如描写生死爱情的诗作《长恨歌》,达到了“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境界,作者通过感伤诗伤时叹老、悼亲哀友,表达出内心的苦闷。
白居易深受病痛折磨,感到仕途不顺,加之华年易逝,无不感伤世事。
其悼念的对象既有亲人,又有友人,白居易性格开朗,广结友人,在宦海中结交了杨弘贞、元稹等朋友,感情契合,友谊深厚,志同之友临别时会依依相惜,《伤杨弘贞》、《哭王质夫》、《赠别崔五》、《送张山人归嵩阳》等就是此类作品[1]。
二、白居易诗歌中感伤情怀的缘由白居易创作的感伤诗,情真意切,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曲折的经历和时代的变迁,是文学与历史相结合的产物。
可以说,诗歌少不了感伤。
感伤的时代造就了感伤的人物。
从历史灾情到国家危难,从集体灾难到个人不幸,感伤情怀随着皇朝的腐败而加深。
安史之乱后,朋党之间明争暗斗,国家风雨飘摇,满目疮痍,文人们的观念由浪漫热忱转变为颓废感伤,这自有时代的原因。
虽然白居易这样的文士想补时救弊之乱,但在国运衰败面前个人力量甚微,忧伤愁绪笼罩心头,整个诗坛自然就出现了悲情基调[2]。
感伤的人生造就了感伤的情怀。
白居易感伤诗描述了自身的情感历程,具有“深于诗,多于情”的气质,所写诗歌始终充满着感伤情绪,创作生涯的大半时间都在感伤世道,感伤人生。
白居易感伤诗中的孤独感及其原因(2)
白居易感伤诗中的孤独感及其原因(2)进入仕途后,诗人又遭遇了一次更大的打击,那就是被诬贬官事件。
本来白居易是“志在兼济”,满腔抱负,“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贵,出交贤俊,入侍冕旒。
”谁知“使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与元九书》),颇以为傲的讽喻诗居然成了走向厄运的导火线,命运再一次的打击让白居易彻底回到“独善”的世界中:“剑匣尘埃满,笼禽日月长。
”(《九日醉吟》) 有这样一段评论十分中肯:“白居易生当治平之世,直道见黜,高才难展。
……纠结于内心深处的悲苦情结。
这种情结因了白居易乐天知命旷达超然遂被掩盖,一般人不易察觉,但他对诗人的影响却是深远的,甚至当白在脱离谪籍之后,也还一再陷入痛苦往事的回忆之中。
”二、婚恋之哀白诗中被后人普遍关注的一个女性就是“湘灵”,据前人考证,她就是白居易的初恋情人。
他有《寄湘灵》和《冬至夜怀湘灵》两诗,分别作于贞元十六年和贞元二十年,后诗云:“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可见“湘灵”应该是与诗人相恋的女子。
《长相思》云:“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
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感情》云:“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
”两人应该算是一起长大、青梅竹马的恋人。
不过这份美好的情感却无果而终,原因不得而知,只是从“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长相思》)可知,大概是门户不当,最后只能是《潜别离》:“不得哭,潜别离。
不得语,暗相思。
两心之外无人知。
深笼夜锁独栖乌,利剑春断连理枝。
”这对白居易是个深深的遗憾,“十五年来明月夜,何曾一夜不孤眠?”(《独眠吟二首》)直到元和三年(808),三十七岁的白居易才与杨氏夫人结婚,之后他仍然无法排遣内心的痛苦。
元和十二年被贬江州时,仍写下《感情》怀念赠送他鞋子的恋人:“因思赠诗语,特用结终始。
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
”物是人非,少年情真,留给多人的只能是永远无法磨灭的惆怅寂寞。
三、失亲之悲白居易一生承受了太多失去亲人的痛苦。
白居易诗选中的人生哲理赏析
白居易诗选中的人生哲理赏析白居易,唐代文学家,他的诗作以婉约风格和节奏美著称,作品涉及生活、自然、人情等各个方面。
在白居易的诗选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关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和表达。
通过对于其作品的赏析,我们可以生活中获得一些启迪和思考。
首先,在白居易的诗作中,常常反映出他对于人生的珍惜和赞叹。
他在《长恨歌》中写道:“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表达了对于与君子相遇的喜悦之情。
白居易通过这句诗表达了对于优秀人物的敬佩和珍视。
他在其他作品中也经常写到春天、花朵等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于生活的喜爱和对于美的追求。
这种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美好的崇尚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有的态度。
其次,在白居易的作品中,也可以看见他对于人生矛盾和挣扎的思考。
他在《琵琶行》中写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生活中的辽阔和孤独。
他也在其他作品中写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表达了对于命运的思考和对于人生困境的感叹。
白居易的诗作中普遍存在的这种思考和表达,提醒着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对困境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同时也让我们对于人生存在的困境和挣扎有所思考。
再者,在白居易的作品中,也可以看见他对于人情的观察和思考。
他在《问刘十九》中写道:“白了少年头,空忆青楼梦”,表达了对于时光流转和青春逝去的感慨。
他也在其他作品中写到了友情、爱情等人际关系,表达了对于人情的触动和理解。
白居易的诗作中所展示的对于人情感受和对于人际关系的思考,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人情的复杂性和美好。
最后,在白居易的作品中,也可以看见他对于自然的研究和赞美。
他在《钱塘湖春行》中写到:“钱塘江上潮如箭,衔山豁若持云扇”,这样形象的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
白居易还在其他作品中写到了山水、花鸟等自然景观,表达了对于自然的热爱和钦佩。
白居易在作品中所展示的对于自然的观察和赞美,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够更加用心去感受和欣赏大自然的美妙。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诗选中所呈现的人生哲理是广泛而深刻的。
邓影星浅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浅论白居易的感伤诗西畴职业高级中学邓影星 180********【摘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名最著”,一生著述颇丰,诗文计3800多篇(首)。
其中215首感伤诗,内涵丰富,情感真挚,或伤时叹老,或悼亡亲友,或念远惜别,或咏物感怀,表现了诗人对逝去之物、远去之人的悲伤哀惜之情。
本文首先对感伤诗的分类和模式进行概述,第二部分对白居易感伤情怀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第三部分对感伤诗倾情的特色和成因分析,第四部分通过对白居易的感伤诗名篇研究和对比,以更好的阐述感伤诗的情怀。
【关键词】白居易感伤诗模式原因对比分析一、感伤诗的分类及抒情模式(一)感伤诗的分类1.伤时叹老由于白居易一生病痛不断、仕途不顺,使得诗人对年华流逝、老之将至倍为敏感,因此感伤时光一去不复返以及叹息老之将至的作品成为其感伤诗中备受关注的内容。
据笔者统计,这部分诗篇多达40余首,大约占感伤诗总量的20%。
在伤时叹老的作品中,白居易利用镜子和白发意象以及年龄数字嵌入诗句的手法,很好地完成了对这一主题的抒发。
(1)利用镜子、白发意象巧妙抒情青春年少的姑娘爱照镜是因为镜中美丽的娇颜是自己的最爱,通过铜镜可以反复欣赏;渐入暮年的老者,在昔日的抱负未实现时多是心存遗憾而感慨时光流逝、不甘就此终老。
正因如此,白居易在白发爬上鬓角之时,对镜子较为敏感。
白发是年轮渐增的标志:时光流水般悄悄走过,留下的只有满头的银丝。
在白居易感伤青春流逝的诗篇中,白发是一个醒目易见的意象。
(2)嵌入醒目的年龄数字以凸显老大迟暮之怀1在白居易的诗歌中,有许多数字出现,或记叙俸禄,或记载年月。
在这些数字的运用中,年龄数字的使用尤其频繁,特别是在感伤诗中,因年龄数字的醒目显眼,且准确记录年龄的特点,使得感情的抒发有凭有据,从而显得更为真实。
2.悼亲哀友(1)悼念亲人元和六年(811),白居易丁母忧退居下邽期间,女金銮子不幸夭折。
金銮子的降生是白居易经历初恋创伤、三十七岁与杨氏结为伉俪后的一件值得庆幸欣慰之事。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诗作颇多,其中以其二百多首感伤诗最为出色。
感伤诗的分类尚存争议,但就其感伤诗而言,其实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事物牵于外”和“情理动于内”两类,作为“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的感伤诗,白居易的真实感触和心态多是通过这类诗歌来展现给读者的。
其主题有的写仕宦生涯的拘束和失落感,有的写人生经历的孤独和无常感,有的写孤苦多病的深刻体会,有的则写对自然人事规律的清醒认识和矛盾心态,体现出以儒、释、道三者一体著称的白居易真实的心路历程。
作为白居易诗歌中较有诗味诗意的感伤诗,其艺术特色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语言的表达,情感的流露上,都切近他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
白居易的感伤诗中始终贯注着他的真情实感,所以大多是“以我观物”的“有我之境”,不是理智、客观、冷静的俯视自己,而是感性的、情绪化的融入了自己的身心。
正因为此,他的诗歌才具有一种感染人的力量。
[关键词]白居易;感伤诗;明白晓畅;情景交融;淡雅清婉On BAI Ju-yi's sentimental Poems(College of Literatur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wu,730070)[Abstract] a great poet of the Tang Dynasty poems by Bai Ju-yi quite a lot, which with its more than 200 sentimental poem best, sentimental poetry classification is controversial, but the sentimental poetry, in fact, can be summed up as " things hold outside" and " reason to " two categories, as " of encounter in shape with chants of " sentimental poems, Bai Ju-yi's true feelings and the attitude of many by this kind of poetry to show readers. The theme of writing and some official career management and sense of loss, some write life experience of loneliness and sense of impermanence, some write alone sickly profound experience, some writing on natural personnel law awareness and contradictory mentality, reflect the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the three one is Bai Ju-yi true journey. As in BaiJu-yi's poems are more poetic flavor poetic sentimental poetry,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the content selection, language expression, emotions, are close to his life experience and inner world. The Bai Ju-yi's theory of poetry in his sentimental poetry always give his one's real feelings, so most is " I view things " "me state ", is not rational, objective, calmdown myself, but perceptual, emotional into my body and mind. Because of this, his poetry has an infection of human strength.[Key words]:Bai Ju-yi;sentimental poetry;lucid elegant;scenes对于白居易的感伤诗,前代学者的研究总括起来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让其置身于源远流长的感伤文学的长河中去考察,自宋玉的《九辩》到潘岳、江淹、庾信再到白居易、李商隐最后到纳兰性德、黄仲则等都纳入了“感伤—言情”这一传统,是人们一贯的探讨方向;另一种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传统分类于现在的西方严格意义上的逻辑分类存在争议。
论白居易诗歌的感伤情怀
论白居易诗歌的感伤情怀
白居易的诗歌充满了浓浓的感伤情怀,他的诗句反映出他的怀旧
之情和伤感之情,抒发他对往昔的追忆和怀念。
白居易的诗歌,
特别是在战乱时期,充斥着他深深的感伤、悔恨和思乡。
例如,《冬夜读书示弟》中,白居易用一种无的伤感来表达他对
过往的挂念,对流逝岁月深深的惋惜之情。
他在诗中写道:“满
目山河空忆往,千里草木尽体旧。
家书惟是梦中信,山水且共客
中留”,他表达了对流逝岁月和原始景色的惆怅,希望借以相抚
的家书能带来梦中的安慰,以客中的景物抚慰他的思乡之心,让
他的思乡情感更加深刻。
此外,白居易的诗歌里充满了一股悔恨的情绪。
例如,《赠汪伦》,他在诗中深深地自责:“将谋事抛破浪,潦倒於世无能”,
表露出他从政时的失败;他也曾誓过要“此生不渝尽登山,一去
劳碌归玉门”,但事与愿违,只能在宫中囚徒般苦思冥想,因此,他落寞地对自己开心行政、不留多余惆怅之心的事业遗憾,抒发
着他弥留的难过情绪。
此外,白居易也怀念他在过去把持过的公职,他曾写过一首诗
《早发白帝城》,“府库空经年,薄暮故国梦”,是对他曾经把持
着重任的恍惚之爱;又有“鸿雁几时到,江湖犹自乱”,以及“问客
易起舞,何人推琴弦”,这些诗句也隐含着他对已往公职事业无
奈失望的痛苦,谈及到他那特有的失情感,使他不免感到懊悔。
总之,白居易的诗歌充满了悔恨的情感,让人不免熟悉他的失物
之痛和流年之恨。
他的语言和诗句,都把他内心深处惆怅而悲欢,历尽风雨的感伤抒发得淋漓尽致,实乃一种痛人的情怀之歌。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辨析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辨析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讽谕说、双重主题说等等。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辨析,欢迎大家阅读!《长恨歌》自产生之日起,对主题的看法、理解就有分歧,时至今日多种主题说仍然存在,综合看大致有三种说法,即“讽谕说“(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恨其误国)、“爱情说”(歌颂唐明皇与杨贵妃真挚专一的爱情)、“双重主题说”(指爱情悲剧的双重性、人物性格的双重性、作者态度的双重性。
剧中男女主人公.既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的承受者;既是祸国殃民的统治者,又是美好爱情的体现者;作者原本有“惩尤物,窒乱阶”的意图,但在具体描写中赞扬二人爱情的成分却占据了主导地位)。
现在一般都认为:“双重主题说”比较符合作品实际,笔者则认为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篇。
说它是写爱情的,根据是这样:(一)这是一首描写爱情悲剧的长诗。
说《长恨歌》是一首描写爱情悲剧的长诗,一般不会产生歧义。
因为悲剧故事的始末在诗中表达得十分清晰:全诗以“汉皇重色思倾国”为开端,先写杨玉环入宫,受专宠;次写马嵬兵变及李、杨爱情悲剧结局;再写唐明皇奔蜀及回宫后对贵妃的笃诚思念;最后借助想象的翅膀,写贵妃死后成仙,对玄宗一往情深,并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束整个故事。
该诗不仅故事完整,而且情节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诗的后半部分想象、虚幻了一个恍惚迷离,“虚无飘渺”的别开生面的仙境,使杨贵妃死后的艳艳形象再现于蓬莱,沟通了天上人间永远不存在的爱情。
这使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的故事就不再是简单的纪实诗,而成了一个经过艺术再创造的更带有典型意义的悲剧。
这种仙化式的悲剧结局,是作了喜剧处理的。
它不仅写出了李、杨至死不渝的爱情,而且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死而复生、恩爱不绝的奇迹。
我们说这是一种主观愿望的表现。
可以说这样处理不是必然的生活逻辑,不是生活中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或者可能发生的事情,而只是诗人认为应该发生的事情,希望发生的事情,这是一种主观化的情节,不是客观化的。
浅析白居易《长恨歌》的双重主题
讽喻之中见同情
——浅析白居易
《长恨歌
》的双重主题
《长恨歌》是中唐诗
人白居易名垂千古的长篇叙事诗,也是我最喜欢的唐诗之一。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一方面是由于诗歌
本身的多义性和作者态度的暧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李杨爱情与安史之乱的关系,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这也丝毫不影响《长恨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对后世深远的影响。
另一方面白居易也在史实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从世俗中超越出来,对无法遏制的人性做了充分的肯定,歌颂了李、杨之间真挚的爱情,对他们那种因为特殊的时代原因而被迫生离死别,表达了极大的同情和无限的伤感。
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思想在白居易的诗作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互为补充,共同使诗歌的主题复杂化、深刻化,千百年来深深打动和感染了历代读者。
同时作者也赋予了杨贵妃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美好品性。她“含情凝睇谢君王”,托道士寄去定情之物,又重申盟誓“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作者深怀着同情,表达了对美的毁灭的无限感伤: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从诗歌来看,白居易对李杨爱情的美化是很明显的。如隐去杨贵妃出于寿邸,整体上强化李、杨感情的力度等。特别是诗歌中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无限思念,已经超越了封建社会君王与妃子的等级制度,升华为男女之间平等坚贞的爱情。试想如果李、杨之间本无真情,安史之乱给予唐玄宗感情上的直接损失,不过是失去一位无足轻重的女子,又怎会有玄宗刻骨铭心的相思之痛呢?
经过仔细的研读和查阅资料之后,我认为本首诗的主题是双重的,不能简单归为讽喻诗或爱情诗
。作者一方面站在封建统治的角度,委婉地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希望当今统治者汲取历史教训,励精图治,不要荒淫误国。但全诗,尤其是写到安史之乱杨贵妃被缢之后,作者明显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真挚的爱情和悲惨的结局抱着同情的态度。甚至到了诗歌后半段,同情远远压过了讽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的爱情誓言和深深的悲剧气氛,千百年来感动了无数男女读者。
从矛盾到和解:白居易的对镜诗
白居易的诗歌带有十分明确的时间指向性,如 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14]《礼记•祭义》曰 :“秋 ,
题目之中含有时间词的:《首夏同诸校正游开元观因 霜露既降,君子履 月 》、《柢 役 骆 口 因 与 王 质 夫 同 游 秋 山 偶 题 三 春 ,雨 露 既 濡 ,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将见之。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 2. 2018 Total No. 103
从 矛 盾 到 和 解 :白居易的对镜诗
程勘蕾
(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摘 要 ]唐 之 前 的 诗 人 较 少 将 自 己 作 为 对 镜 的 主 体 进 行 抒 情 ,即便偶或为之,在其整体创作里也没有 形 成 一 个 主 题 群 。 至 中 唐 白 居 易 始 大 量 创 作 对 镜 诗 ,不 仅 数 量 上 远 超 前 人 ,在内容上更是承载了其深刻的自 我 认 识 与 不 同 的 人 生 体 验 。通 过 具 体 分 析 ,横 向 上 ,其 中基 础语 词 反映 出诗 人在同 类型创作上 面的微观差 异 心 理 ,纵 向 上 亦 能 深 挖 发 现 三 个 不 同 的 心 理 发 展 阶 段 ,展 现 了 诗 人 从 自 我 矛 盾 到 和 解 的 过 程 。
镜 ”动作意象的频繁运用,发展 到 唐 代 ,以诗人本身 为主体的对镜诗数量也激增,如 薛 稷 《秋朝览镜》: “客心 惊 落 木 ,夜坐听秋风。朝 日 看 容 鬓 ,生涯在镜 中。”[4]李 崇 嗣 《览 镜 》:“岁 去 红 颜 尽 ,愁 来 白 发 新 。今 朝开镜匣,疑是别逢人。”m沈佺期〈<览镜 霏霏日 摇 蕙 ,骚骚风洒莲。时芳固相夺,俗态岂恒坚。恍忽夜 川 里 ,蹉跎朝镜前。红颜与壮志,太息此流年。”[6]
论白居易们的文化矛盾心态
论白居易们的文化矛盾心态作者:海滨来源:《汉语言文学研究》2022年第01期摘要:以白居易为代表的唐代文人,既固守着诗歌讽喻以言志的立场,又抱定了诗歌任性以娱情的主张,在唐诗表现西域器乐悲绝激越的审美意味方面,这两种态度形成明显的文化矛盾。
关键词:白居易;唐诗;西域;器乐罗隐《听琵琶》曾感叹:“香筵酒散思朝散,偶向梧桐暗处闻。
大底曲中皆有恨,满楼人自不知君。
”①“大抵曲中皆有恨”是弥漫在唐代西域器乐题材诗歌中共同的情调。
论琵琶,则有“摧藏千里态,掩抑几重悲”②“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③;论五弦,则有“第五弦声最掩抑,陇水冻咽流不得。
五弦并奏君试听,凄凄切切复铮铮”④;论箜篌,则有“箜篌历乱五六弦,罗袖掩面啼向天”⑤;论胡笳,则有“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⑥,甚至连再现胡笳乐的琴曲也是“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⑦;论芦管,则有“辽东九月芦叶断,辽东小儿采芦管。
可怜新管清且悲,一曲风飘海头满”⑧;论觱篥,则有“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⑨。
唐诗西域器乐相关书写所呈现的悲戚情调背后潜藏着激越悲绝的审美意味。
据《乐府杂录》记载,唐代乐器有300余种,其中来自西域者即有琵琶、箜篌、觱篥、羌笛、胡笳、羯鼓等。
北朝时期,龟兹琵琶、五弦、箜篌等西域乐器就极大地冲击了中原音乐文化的格局,出现了“琵琶及当路,琴瑟殆绝音”⑩的一边倒局面:“自(北魏)宣武已后,始爱胡声,洎于迁都,屈茨琵琶、五弦、箜篌、胡、胡鼓、铜钹、打沙罗、胡舞,铿锵镗鎝,洪心骇耳,抚筝新靡绝丽,歌响全似吟哭,听之者无不凄怆。
”11到了唐代,以西域乐器为载体的西域器乐文化更是占据了乐坛的强势地位,独领风骚,形成了引人瞩目的西域器乐文化景观。
唐诗除了客观记录和反映西域器乐文化景观的流行盛况外,还多角度展示了作为文化现象存在的西域器乐的象征意义。
辨白居易评价《长恨歌》的矛盾心态——兼论《长恨歌》归入“感伤诗”的意义
辨白居易评价《长恨歌》的矛盾心态——兼论《长恨歌》归
入“感伤诗”的意义
傅兴林
【期刊名称】《唐都学刊》
【年(卷),期】2001(017)003
【摘要】当白居易以文学家的审美眼光观照《长恨歌》时,言辞中潜溢着欣赏之情,而当他以政治家的功利眼光审视《长恨歌》时,往往又流露出轻视之意。
封建文人所肩负的双重角色、所固有的矛盾人格,造成了白居易矛盾心态的出现。
白居易以归类的方式重申了他对《长恨歌》主题归属的定位,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开这一矛盾心态的钥匙。
【总页数】3页(P29-31)
【作者】傅兴林
【作者单位】汉中师范学院,中文系,陕西,汉中,723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长恨歌》:古今帝妃婚恋与个人情爱自伤的结晶——白居易《长恨歌》创作动因探微 [J], 丁永忠
2.角色冲突:白居易诗《长恨歌》主题出现争议的原因——兼及《长恨歌》的主题倾向 [J], 张冬玲
3.一篇《长恨》皆感伤——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正 [J], 徐贺安
4.《长恨歌》非“具备众体之唐代小说中歌诗部分”考——兼论《长恨歌》《长恨歌传》与《莺莺歌》《莺莺传》的关系 [J], 赵保胜
5.感伤体验的诗化表达——论白居易《长恨歌》的情感指归 [J], 彭红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居易感伤诗特点
亲;再来一个睡前故事!!!加油!!!!白居易“感伤诗”特色白居易作为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他的感伤诗在其诗文创作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他是第一个提出“感伤诗”这一概念的诗人。
白居易在有生之年,就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整理,他将自己的诗作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
纵观白居易的诗作,最感人心扉,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当属其感伤诗。
感伤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故不少学者都对白居易感伤诗独特的时代意义及形象作了分析,从艺术成就的角度分析,感伤诗达到了白居易诗歌艺术成就的高峰一、白居易感伤诗的溯源(一)自古以来的感伤渊源(二)中唐忧患的时代背景;二、白居易感伤诗的创作年代特征(一)少年时代多感慨颠沛流离之作(二入仕期间多哀伤宦海沉浮之作(三)晚年时期多悲叹物是人非之作;三、白居易感伤诗主要特色(一)景物抒情(二)现实主义(三)平实语言(四)超越抒情模式(二)中唐忧患的时代背景;安史之乱是大唐盛世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白居易出生于中唐大历年间,一个动荡不安,腐朽昏庸的时代,经历了安史之乱之后,中唐政权已难以再现昔日的辉煌,藩镇割据和藩镇叛乱此起彼伏,,朋党之间的明争暗斗,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形同虚设,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社会状况一蹶不振。
(1)面对满目疮痍,风雨飘摇的景象,这一时期的文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出现了深刻的转变,他们一方面失去了原先那种浪漫,进取的激情,另一方面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感知,这时候的文人们清醒认识到这种江河日下的社会状态,纷纷把目光从建功立业,报效朝廷转向日常的心境情感和精神思绪,多情和感伤成了中唐文人的思想主流,而激烈的政治斗争和压迫则加速了这种风气的滋长和蔓延,此时整个中唐社会都弥漫着一种感伤和忧愁,生活于这个败落时代的白居易自然逃不过这种情愫,受当时腐朽社会状况的影响,和苦闷文风的熏陶,一种感时伤逝,悲天悯人的情感深深根植于白居易的心底,这也成为他日后大量进行感伤诗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感伤诗心态再探:理智与矛盾
从命名和定义上来看,感伤诗都是偏重于抒发情感的。
不过作为学贯儒家、佛家和道家的白居易,还是在诗中处处流露出哲理的思考。
白居易清醒地认识到生老病死、春去秋来、月缺花落……这些自然世事的规律,知道这些都是不可违逆的。
然而与此同时,他又为之忧伤、感慨,这样两种看似矛盾的心态一直伴随着他。
一、理智
1.儒家影响
早在贞元年间,年轻的诗人就认识到一些自然世事的朴素道理,如:
安得长少壮?盛衰迫天时。
(《秋怀》)
古今不相待,朝市无常居。
……废兴相催迫,日月互居诸。
(《冀城北原作》)
盛极而衰,废兴交替,日往月来,这些自然规律是不可阻挡的。
浸染儒家典籍多年的白居易是不可能不懂得这些自然之理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①(《论语?子罕》)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
天何言哉?②(《论语? 阳货》)
这是对宇宙、天地、时间的理解和敬畏。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③(《论语?颜渊》)这是对所谓“天
命”的无奈和敬畏。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⑤(《荀子?天论》)
无论是积极的理解,还是消极的接受,儒家思想中对于宇宙人生,都是一种不强求、不抱怨,敬而任之的态度。
入仕以后,诗人阅历渐增,对人生宇宙的体会和思考也更多,如:
前日巢中卵,化作雏飞去。
昨日穴中虫,蜕为蝉上树。
四时未尝歇,一物不暂住。
(《村居卧病二首》)
插柳作高林,种桃成老树。
因惊成人者,尽是旧童孺。
试问旧老人,半为绕村墓。
浮生同过客,前后递来去。
白日如弄珠,出没光不住。
(《重到渭上旧居》)
2.老庄影响
无论自然还是人世,都是一刻也不停地变化发展的,这也是无法阻挡的自然规律。
与儒家思想相比,更为科学通脱的老庄思想认为: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⑥(《周易?系辞下》)
天也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
矣,树木固有立矣。
⑦(《庄子?天道》)
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
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
⑧(《庄子?天道》)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
⑨(《庄子?德充符》)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⑩(《庄子?养生主》)
总之,对于天地日月、四时运行都已认识到其固有的秩序,对人生也提倡一种自然无为、安时处顺的心态来看待得失存亡。
对于这样一些崇尚自然、安时处顺的观点,“《周易》在床
头”“时窥五千言”“身委逍遥篇”的白居易自然是深有体会的。
经历了贬官及人生的种种变故,诗人对人生世事看得更为豁达:形质属天地,推迁从不住。
(《渐老》)
岁功成者去,天数极则变。
潜知寒燠间,迁次如乘传。
(《苦热喜凉》)
流年似江水,奔注无昏昼。
志气与形骸,安得长依旧?(《不二门》)
从这些理智的诗句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对天地自然的永恒和变化,以及人生时光的永不停留是非常理解的。
3.禅宗影响
处在禅宗思想风靡天下时代的白居易,是历代文人在禅宗历史上影响较大,也深受其影响的一个代表人物。
对此前辈专家学者已多有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他(白居易)对洪州禅的思想具有相当深刻的理解。
从禅宗发展看,洪州禅本是当时禅宗的主流,而白居易是积极追随这一潮流
的。
”“洪州禅在对待现实上主张任运随缘,不忮不求这实际上是以无作无为应万变,以保持个人心性不受外
扰。
” {11} 这里可以追寻到一些白居易科学心态的源流所在。
再如禅宗代表人物中的名言:平常心是道。
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
常,无凡圣……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
(马祖道一)
随立之处,尽得字门;语言啼笑,屈伸俯仰,各从性海所发。
(石头希迁)
更是提倡顺应自然,承认接受现实的一切,不作徒劳无益的反抗逆行。
对这些白居易是极为认同的:
赋命有厚薄,委心任穷通。
……苟知此道者,身穷心不穷。
(《我身》)
外累由心起,心宁累自息。
宜怀齐远近,委顺随南北。
(《委顺》)二、矛盾儒、释、道兼修的白居易,无论是哪一种思想更占主导,都
有一个共同的影响,那就是天命难违、任运随缘,这就使得白居
易思想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对自然世事的清醒和理智心态。
然而奇怪的是同时他又伤感和感慨:
行人千载后,怀古空踌躇!(《冀城北原作》)已感岁倏忽,复伤物凋零。
孰能不潜凄?天时牵人情。
(《客路感秋寄明准上人》)
他伤春悲秋,难以释怀:
三月三十日,春归日复暮。
惆怅问春风,明朝应不住。
送春曲江上,眷眷东西顾。
但见扑水花,纷纷不知数。
今日送春心,心如别亲
故。
(《送春》)
惆怅送春,惋惜落花,送别春天的心情如同与亲人故友的离别。
这样的心态就与之前的理智大相径庭了。
一旦面临一些自己无法想通的问题时,他仍然表示怀疑、控诉,形成一种既理智又矛盾的心态:
哭君仰问天,天意安在哉?(《哭李三》)
无论是老庄思想、儒家思想还是释教思想都对白居易心态有一定
的影响,使他对于自然世事有着理智的认识和体会。
然而白居易一直
摆脱不了情与理的冲突,这是他一直都有无法排解的痛苦和矛盾。
《楞枷经》指出:“如来藏是善不善因,如来藏自性清静,如来藏即真如佛性,一切善恶只要流露自性,便是或性全体的体现。
” {12} 宗密在他的《圆觉大疏抄》卷三下讲到禅宗“七家”之四:
“江西一以触类是道,任心为修,所作所为,贪嗔烦恼并是佛性。
扬
眉动睛,笑欠声咳,或动摇拂子,皆是佛事。
不断不修,任运自在,名
为解脱,无法可拘,无佛可作。
” {13}
综上可知,“贪嗔烦恼”这些人的本性流露都是佛性的流露,只要是人本来面目的便是佛性。
所以人生的种种烦恼:聚散离合,生老病死……带给人的痛苦也都是佛性的显现,只要自然
流露就行。
或许从这个角度可以解释白居易为何一面任运随缘,一面纠
缠烦恼的矛盾心态了:
不学空门法,老病何由了。
(《早梳头》)
借问空门子,何法易修行?使我忘得心,不教烦恼生。
(《客路感秋寄明准上人》)
正如华兹华斯所说:“诗人……比一般人具有更敏锐的感受性,具有更多的热忱和温情。
” {1 4}从他的诗中,字里行间,我们就能感受到这位“不能忘情”的诗人,他的明显的诗人气质:
手栽两树松,聊已当嘉宾。
……尽日不寂寞,意中如三
人。
……闲来一惆怅,长似别交亲。
(《寄题周至厅前双松》)秋凉卷朝簟,春暖撤夜裘。
虽是无情物,欲别尚沉吟。
(《留别》)
闻有涧底花,携得村中酒。
(《同友人寻涧花》)无论是花、树,乃至无生命的朝簟夜裘,他都视作有生命、有感情的对象与之对话,多情的气质跃然纸上。
再如:
已讶裘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雪》)
落叶声策策,惊鸟影翩翩。
禽尚不稳,愁人安可眠!(《秋月》)童饶欢乐,老大多忧悲。
静念彼与此,不知谁是痴?(《观儿戏》)
我本偶然来,景物如相待。
(《同韩侍郎游郑家小池》)对自然界的声音、色彩如此的敏感,身边的事、物都能引起他的思考。
这样敏锐的感受力和观察力,注定了白居易是诗人而不是哲学家。
对于这样一
位极为敏感多情的诗人,花开花落尚且惹他无限怜惜,更不用说人世的悲欢离合和生命的生老病死带给他的冲击和触动了。
所以尽管有儒释道多种思想的影响和淡化,最终他仍然没能真正完全解脱。
①②③④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
92 页,第188 页,第125 页,第157 页。
⑤ 荀况著,王天海校释:《荀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676 页。
⑥ 唐明邦主编:《周易评注》,中华书局1995 年版,第236 页。
⑦⑧⑨⑩ 郭庆藩辑:《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 年版,第604 页,第479 页,第469 页,第212 页。
{11} 孙昌武:《禅思与诗情》,中华书局1997 年版,第
190 页。
{12}{13} 潘桂明:《中国禅宗思想历程》,今日中国出版
社1992 年版,第138 页,第231 页。
{14}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一八OO年版序言》,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上海译文出版社1 979年版,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