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瓷塑艺术经典的建构过程:基于人类学的视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第3期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3,2014 总第117期 JournalofBeifangUniversityofNationalitiesGen.No.117德化瓷塑艺术经典的建构过程:

基于人类学的视野

林连华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广东广州510275)

摘 要: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看,艺术经典是由多种社会力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构的产物。经典并非经久不变,时人会根据自身需要重构经典。20世纪50年代以来,德化政府、文化工作者通过编纂志书等方式,将以前寡闻少知的何朝宗先后塑造为优秀匠人、陶瓷艺术家、文人艺术家,以此寻求地方工艺发展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在地方政府、社会、经济、文化界等各方“共谋”下,何朝宗及何派艺术被确立为德化陶瓷艺术的经典。

关键词:德化;瓷塑;何朝宗;经典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627(2014)03-0113-06

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看,工艺是一种整体性的社会事实。一个地方工艺传统的形成,往往有赖于经典的开创,经典作为工艺传统的重要构成及形塑者,对地方民众特别是匠人的行为、信仰、审美有着规范性的典范作用。地方社区和匠人群体也常常通过与经典的对话协商,加入到对传统的建造与延续中去。

本文以福建德化陶瓷雕塑工艺为切入点,呈现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世纪里,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地域文化认同的觉醒、多元艺术交流的增多,在当地匠人、文化工作者、政府以及外来学者等多方的“共谋”下,德化瓷塑艺术经典经历了从不明晰到明朗,从工艺经典到艺术经典的建构和阐释过程。

一、无名的艺术家及其身后的工艺传统

德化,地处福建省泉州市西北部,是历史上以白瓷闻名的陶瓷古城。这里的瓷工自后唐开始烧制青瓷以来,从未中止过这项事业。德化,何朝宗的故乡———这对今天的德化人而言,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事实。明代瓷塑匠人何朝宗的作品取材于德化特有的优质高岭土,将材质、工艺、造型和构思巧妙结合,塑造了经典的瓷塑人物形象,其中闻名于世的包括渡海观音、渡海达摩等佛教人物塑像,为德化瓷塑工艺赢得了世界性的荣耀。

翻开历史书籍,何朝宗与德化的关系,并没有其与工艺的传承关系那般明朗。在文字记载方面,何朝宗与故乡德化的关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明晰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用了近400年

收稿日期:2014-03-25

时间。在这里,笔者通过对文献的梳理、解读,以及对田野调查资料的分析,呈现德化人为何朝宗“认祖归宗”并将其作品确立为地方经典艺术的历史过程,从中可以看到德化瓷塑工艺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有关何朝宗生平记载的资料,主要来自清朝的泉州方志资料。目前所见最早的文献资料是清朝乾隆年间编修的枟泉州府志枠,本志卷六十记载“同时又有何朝宗者,不知何许人,或云祖贯德化,寓郡城,善陶磁像,为僧伽大士,天下传宝之”[1](411);另外,清代乾隆年间的枟晋江县志・乡土枠记载“同时又有何朝宗者,寓郡城,善陶磁像”[2](451);清代道光年间枟福建通志・明艺术枠记载“何朝宗,不知何许人,或云籍德化,寓居泉州,善陶磁像,有僧伽大士,天下传宝之”[3](4099)。这些资料明确无疑地提到了何朝宗陶瓷造像艺术水平以及他的作品在清代为大众所喜爱,但关于何朝宗的生卒年月和籍贯,这三则难得的历史文献资料并没有为我们提供确切的信息。

留存至今的德化县志有明代嘉靖、康熙、乾隆年间和民国期间编修县志,总共四部。翻遍这些县志资料,找不到有关何朝宗的记载,就是与德化瓷塑有关的内容,也没有提及。可见,直到民国时期,负责编修志书的德化文人并不重视地方的瓷工和传统工艺。其实,在此期间,不仅文人不重视瓷业,就是在民间,德化匠人似乎也只是将瓷业作为营生的手段,而在观念上并不认同这个在主流看来有些卑贱的职业。笔者翻阅了当地一些清代、民国的姓氏族谱资料,因为陶瓷而留名的人极少,即使留下了名字,也是匠人通过经营瓷业盖起显要的新居才被着重提及[4],真正在族谱上留下名字的是那些具有文才、考取功名或德高望重的人士。正是因为在观念上一直将手工业视为末业,瓷工何朝宗的身世才变得模糊不清。

二、解谜:考古何朝宗的陶瓷与生世

在德化本地,真正开始系统研究何朝宗,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情。当地文史工作者周鸿曾在枟瓷圣何朝宗峥嵘岁月四百年枠一文中如此回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外地到德化工作的人增多,历史文化氛围逐渐浓郁,20世纪50年代伊始就有人提出何朝宗不是德化人,或云是泉州、晋江、古田、江西、永春等地之人氏,曾一时议论纷纷。这个问题却引起了当时县领导和有识之士们的关注和重视。”[5]20世纪50年代正是中国手工业合作化运动时期,当时外地一些工艺美术工作者在省轻工业局等政府单位的统一调配下来德化工作或者交流,他们提出的“何朝宗是否是德化人”的疑问触动了德化人,曾经习以为常的事,如今突然成了一个大问题。

(一)考古发掘德化古窑

德化古窑址的挖掘,始于1953年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人员对梅岭窑遗址进行调查,从而拉开了德化古窑址发掘工作的序幕。1966、1976、1995、2001和2004等年份,省、市、县的陶瓷考古专家对德化古窑址进行了多次局部调查和发掘。据调查统计,至今在德化境内发现的窑址有商周时期1处、唐五代1处、宋元42处、明代32处、清代177处、民国55处,这些窑址分布在全县的18个乡镇68个村,遍及城乡[6]。在众多的古窑址中,与德化陶瓷雕塑及何朝宗有密切关联的,主要是明代的遗址,其中以甲杯山古窑址为代表做一简单介绍。

甲杯山古窑址由福建省博物馆、德化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联合组队于2001年5月进行的考古发掘。该窑址出土的瓷器均为白瓷,其中以明代乳白釉瓷器(即俗称的“象牙白”“猪油白瓷器”)占大多数。瓷塑作品有观音、弥勒、土地、文昌、仕女、外国人物头像等。除甲杯山古窑址,在德化还有一些窑址也出土了明代乳白釉的陶瓷雕塑器物,这些窑址有宏祠窑、后所虎头山郁美窑、后山洋水尾窑、后山洋堀仔窑、新乾寨窑等[6]。

(二)考古何朝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