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音版三年级下册欣赏课《孤独的牧羊人》教案说课讲解
新人音版三年级下册欣赏课《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新人音版三年级下册欣赏课《孤独的牧羊人》教案一、课程目标通过本次音乐欣赏课的学习,旨在:1.学生能够了解并识别《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提高学生美感和情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与感悟。
3.培养学生认真学习、主动思考的学习态度。
二、课程内容1. 确定教学目标•根据课程目标中的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识别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帮助学生提高对歌曲的了解和理解。
•根据课程目标中的目标2,将引导学生感悟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美感,使学生产生共鸣并表达出来。
•根据课程目标中的目标3,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活动,认真听取他人的观点并表达个人的想法。
2. 认识歌曲•让学生阅读《孤独的牧羊人》的歌词,了解歌曲的主题。
•播放歌曲,关注歌曲中的旋律和节奏。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和思考,表达出对这首歌曲的理解和感悟。
3. 分析歌曲•通过分析歌曲的旋律和节奏,让学生认识歌曲的节奏变化和旋律高低起伏变化,帮助学生全方面地了解歌曲。
•通过对歌曲旋律和节奏的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4. 表达感受•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发表对这首歌曲的感受和观点。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进行自由创作,例如可以画画、写诗歌等形式表达感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对歌曲旋律和节奏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全面了解歌曲的特点和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讨论法: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表达对歌曲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表达能力。
•创作法:通过创作的方式让学生展现对歌曲的理解和感悟,并提高学生的创作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法、讨论法和创作法进行教学,旨在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对歌曲的深刻感悟,并通过创作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加深了对音乐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创作和表达能力。
人音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6孤独的牧羊人》说课稿(2)
人音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6孤独的牧羊人》说课稿 (2)一. 教材分析《孤独的牧羊人》是人音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选自瑞士电影《音乐之声》,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富有诗意,描述了一个牧羊人在孤独中牧羊的情景。
歌曲为2/4拍,共16小节,结构方整,旋律简单,易于学生学习和演唱。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节奏、速度和音调的变化,培养音乐欣赏能力和合唱技巧。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等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声乐技巧和合唱方法。
针对这一学情,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感受歌曲的美妙之处,并通过合唱实践,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
三. 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歌曲的背景、作者以及歌曲的结构特点。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掌握合唱技巧。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孤独牧羊人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掌握合唱技巧。
2.教学难点:歌曲中节奏、速度和音调的变化,以及合唱的协调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分组教学法、合唱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钢琴、合唱架等设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故事形式引入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歌曲:讲解歌曲的背景、作者和结构特点,引导学生跟唱歌曲。
3.分组练习:将学生分为两个组,分别练习歌曲的两个声部,教师指导并纠正错误。
4.合唱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合唱实践,培养他们的合唱技巧和协调性。
5.音乐欣赏:欣赏电影《音乐之声》片段,感受歌曲在电影中的表现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歌曲《孤独的牧羊人》背景:瑞士电影《音乐之声》结构特点:2/4拍,共16小节八. 说教学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6课《孤独的牧羊人》|人音版(简谱)(2023秋)
然而,在讲解切分音、附点音符等难点时,我发现部分学生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说明我在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用更直观、生动的方式讲解这些难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孤独的牧羊人》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感受过孤独?”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3.掌握歌曲中的重点节奏型,如切分音、附点音符等。
4.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了解歌曲背景,感受牧羊人的孤独与勇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1.提升音乐感知能力:通过学习《孤独的牧羊人》,让学生能够辨识歌曲中的旋律、节奏变化,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音乐情感表达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合唱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在合唱中表达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合唱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6课《孤独的牧羊人》|人音版(简谱)(2023秋)
人音版音乐三下《孤独的牧羊人》教案1
人音版音乐三下《孤独的牧羊人》教案1新庄初中“五步双案”教学法(教案)课题课型孤独的牧羊人欣赏课主备人课时执教者授课时 1、通过欣赏歌曲《孤独的牧羊人》,让学生感受到歌曲的轻松,活泼、幽默,从中得教学快乐,并且知道牧羊人其实并不孤独、目标 2、学生能够用欢快的情绪准确的演唱歌曲 3、在对《剪羊毛》这首歌艺术处理时,学生能够唱准加入的简单的二声部,并且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处理歌曲教学重教学要点点教学难点教学法指导教具准备听唱法、欣赏法、讨论法多媒体、钢琴集体智慧一、听《哆来咪》并跟老师学习用手势代表每个音符师:同学们听过这首歌曲吗?知道它叫什么名字,是哪部影片中的插曲吗?一、复习歌曲《龙的传人》欣赏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模仿牧羊人的歌声个性设计教学后记生:《哆来咪》,是美国音乐剧中的插曲师:那么这部音乐所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谁能说一说?生:略师:《音乐之声》是一部美国好莱坞音乐剧,叙述了一个发生于1938年奥地利的真实故事。
故事的主要内容讲述了一个家庭女教师通过音乐及生动的教育方法,对7个调皮的孩子进行启发及熏陶,终于使七个孩子对她产生深厚的感情。
刚才同学们所听到的这首《哆来咪》就是这名女教师与那7个孩子所演唱的,在这部剧当中还有许多好多的插曲,同学们想不想听一听?生:想师:那么我们现在就有请他们再为我们带来一首歌曲《孤独的牧羊人》二、欣赏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1、观看影片并且完整的初听歌曲师:在聆听时请大家要注意哪一句给你的印象最深,你能不能模仿下来生:认真的初听师:谁能告诉我你现在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哪一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来伊噢嘟……师:这正是牧羊人的歌声,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些衬词表示什么意思?生:快乐,呼唤羊儿师:那牧羊人在唱的时候声音有什么特点?生:突然翻高了,提高了嗓音师:这种用假声突然翻高的方法,都是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
请同学们来听琴试着模仿一下生:试着模仿师:在牧羊人歌唱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用哪种方式来配合他呢?生:拍手,拍肩……师:出示节奏,请同学们按节奏边唱边拍生:练习 2、复听歌曲,不观看影片师:牧羊人的歌声真动听,可是他的羊儿在哪儿呢?请同学们扮演成他的羊儿和他一起来唱一唱好不好?而且我还希望同学们能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给你最深印象的那一句生:听歌曲,唱衬词,并加入拍手。
人音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6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设计(1)
人音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6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1)一. 教材分析《孤独的牧羊人》是人音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的一首歌曲。
歌曲以优美的旋律和简单的歌词描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草原上放羊的情景,歌曲节奏欢快,富有童趣。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国的民间音乐,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课程充满了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会对一些音乐符号和节奏概念感到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重点辅导。
此外,学生对民间音乐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孤独的牧羊人》的旋律和歌词。
2.培养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3.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能力。
4.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孤独的牧羊人》的旋律和歌词。
2.民间音乐的特点和魅力。
3.如何运用音乐表现手法来诠释歌曲。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通过聆听、分析、对比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歌曲的魅力。
2.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唱,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歌曲的主题、节奏、旋律等特点,提高他们的音乐理解能力。
4.创作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与歌曲相关的舞蹈、绘画等作品。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孤独的牧羊人》的旋律、歌词、图片等。
2.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歌曲、进行示范演唱等。
3.乐器:如钢琴、吉他等,用于伴奏和演示。
4.舞蹈道具:如草原、小羊等,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孤独的牧羊人》,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作者以及歌曲所描绘的场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引导学生跟唱。
对于一些难唱的部分,教师可以进行示范演唱,帮助学生掌握。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歌曲的练习,注意纠正发音和节奏错误。
人音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6孤独的牧羊人》说课稿(1)
人音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6孤独的牧羊人》说课稿 (1)一. 教材分析《孤独的牧羊人》是人音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选自美国电影《音乐之声》,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富有诗意,描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和他的羊群在草原上漫步的情景。
歌曲以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为主,节奏简单,适合三年级学生学习。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不同节奏和旋律的变化,培养音乐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对音乐节奏、旋律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英文歌词的理解有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理解歌词的意义,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演唱《孤独的牧羊人》,理解歌曲的意义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歌曲中孤独牧羊人的坚定和乐观,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演唱《孤独的牧羊人》,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2.教学难点:英文歌词的理解和演唱,以及歌曲中节奏和音高的变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聆听、演唱、演奏、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引导学生跟唱;运用乐器,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孤独的牧羊人》片段,引导学生聆听并感受歌曲的美妙。
2.新课教学:讲解歌曲的背景,教授英文歌词,让学生跟读并理解歌词意义。
3.节奏练习:让学生分组,分别演唱歌曲的节奏部分,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4.旋律练习:引导学生演唱歌曲的旋律部分,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音高和节奏。
5.完整演唱:让学生合在一起,完整演唱歌曲,检查学习效果。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歌曲《孤独的牧羊人》的歌词、节奏和旋律,以及相关的音乐符号。
三年级音乐下册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人音版
体验音乐风格的特点,能够用舞蹈方式进行表演。
教学流程
师生活动
一、复习歌曲《剪羊毛》,导入新课
二、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三、表演牧民的生活也大不相同,中国江南乡村牧童的悠闲生活,内蒙大草原上牧民的自由豪迈、澳洲大路上牧民们的喜悦和热情都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今天让我们继续随着音乐,去探访高山上的牧人,请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3.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边听音乐边表演。
孤独的牧羊人其实并不孤独,他们的诙谐和幽默带给我们无限的欢乐。
课题
孤独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的聆听,了解演唱中的真假声互换的演唱技巧,并感受其带来的艺术风格。
2.能够为歌曲区分段落,并用舞蹈动作的形式来进行表现。能够通过对歌曲《孤独的牧羊人》的欣赏,初步感受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格,接受多元文化。
3.体验歌曲所表现的诙谐幽默的情绪,并乐于用舞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4.为歌曲划分乐段:
自编简单的韵律动作来划分乐段。(动作能够合上节拍,只要能够在第二乐段出现的地方变换动作就行了)。
1.教师教授分解动作。教师所创编的动作以乐段为基础分为两个组合。动作既可适合学生单独表演,也可以围圈一起表演,同时也能够与好友对跳。
2.请小帮手与老师合作表演,示范表演的过程,学生认真观看。
1.初听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设问: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绪是怎样的?
2.复听歌曲。
①找出歌曲中重复出现最多的歌词。
②你觉得这句歌词在歌曲中是什么含义?
3.介绍歌曲中的“莱依奥都”的演唱方法。莱依是假声演唱,奥都又变为真声,真假声不断翻唱形成特有的演唱技巧,这是在美国乡村音乐中所特有的一种演唱特点。
提问:能够模仿一下吗?
新人音版三年级下册欣赏课《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新人音版三年级下册欣赏课《孤独的牧羊人》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音乐作品《孤独的牧羊人》的表现主题和情感内涵;2.分辨出音乐作品中音乐元素的运用,如旋律、和声、节奏、音色等;3.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探究、欣赏音乐作品的兴趣和能力,提升音乐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堂导入(1)观看《孤独的牧羊人》的MV,引导学生凭借视听感知判断歌词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2)通过提问渗透课堂氛围:你觉得什么是“孤独的牧羊人”?你是如何理解孤独的状态的?2. 音乐作品的欣赏(1)全音乐作品初次欣赏,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音乐的表现主题和情感内涵。
(2)分段欣赏:教师取出音乐中的片段,引导学生通过具体音乐段的行内元素,探究音乐表现的思路。
3. 音乐元素分析(1)旋律分析:通过对比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旋律,以及旋律对于音乐的重要性和作用。
(2)和声分析:通过学习和声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和声,以及和声对音乐的营造氛围和情感方面的重要作用。
(3)节奏分析:通过学习基本的节奏术语和概念,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节奏,以及节奏对于音乐的重要性和作用。
(4)音色分析:通过对比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音色,以及音色和乐器的关系和音乐的重要性和作用。
4.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梳理出音乐作品《孤独的牧羊人》的表现主题和情感内涵,感受到音乐元素对于音乐表现的重要性和作用。
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分析和欣赏音乐作品的兴趣和能力。
三、教学方式1. 探究式教学通过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听力训练通过音乐的初次欣赏和分段欣赏等,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和理解能力。
3. 个性发展教育差异化的音乐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领域有所突破,发现自我、成长成才。
四、教学评估通过测试和课程作业以及课堂表现等方式,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力等进行量化评估,为艺术评价档案提供数据参考。
孤独的牧羊人-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孤独的牧羊人-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一、活动目的
1.了解乐曲《孤独的牧羊人》的基本信息和音乐特点。
2.能够听懂乐曲中的旋律和常见音符。
3.提高少儿对音乐的欣赏力和表达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乐曲《孤独的牧羊人》人音版、音乐播放器。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三、活动步骤
1. 引入活动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次活动的主题,带领学生了解乐曲《孤独的牧羊人》人音版的背景和基本信息。
2. 欣赏乐曲
教师播放乐曲《孤独的牧羊人》人音版,学生边听边记录自己的感受和印象,并注意听歌曲的旋律和常见音符。
3. 歌曲分析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对乐曲进行分析,例如:
•歌曲的主旋律是什么?它听起来怎样?
•歌曲节奏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常见音符?
•歌曲中的乐器有哪些?它们各自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4. 学生练习
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音符和节奏,引导学生模仿演唱《孤独的牧羊人》中的部分旋律与节奏,并让学生自己编创一些新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5. 小结活动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鼓励学生继续学习音乐,提高音乐表达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效果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可以对乐曲《孤独的牧羊人》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对音乐的表达和欣赏能力有所提高。
同时,通过模仿和自己编创旋律和节奏的练习,学生可以在音乐表达和创作的道路上得到更多体验和启发。
新人音版三年级下册欣赏课《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个性设计
一、教学过程:
二、新课导入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用掌声表示一下你有多喜欢!”(掌声热烈而持久足以表明你们非常喜欢看动画片!)
师:老师说一句动画片中的台词,请大家说出是哪部动画片中的?是谁说的?
师:“嗨!海绵宝宝!加油啊!”“悟空,休得无礼”“妖怪,你哪里走!”
2、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乐曲的色彩比较暗淡、忧伤等等)
师讲解:这段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八岁的印度男孩被父母送到寄宿学校,他伤心、孤独、沮丧,觉得被亲人抛弃了,因此他不再和任何人说话,他把自己的心完全的封锁了起来,这段音乐就是渲染一种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加深观众对影片的理解。
3、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乐曲的情绪比较热情、欢快等等)
创设意图:以学生最感兴趣的动漫音乐导入新课,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影视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聆听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1、初听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师:“边听边想想:这首歌曲给人以什么样的感受?
生:音乐轻松、愉快、充满活力(活泼、欢快)
2、老师讲解作品出处
师:首先这首歌曲是一个影视歌曲,它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音乐之声》又是一部音乐剧,曾获得第三十八届奥斯卡五项金像奖,影片叙述了一个发生于1938年奥地利的真实故事。一个退役的海军军官,妻子早年去世,留下了七个调皮的孩子,为了调教好孩子,他聘用了一名女教师,叫玛丽亚,这位女教师能歌善舞,非常喜爱这些孩子。她教他们唱歌、跳舞,他用音乐唤醒了孩子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热情,最终和七个孩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同时也赢得了男主人公的爱情。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这部影片中的插曲,但与影片内容并无直接关系,它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是玛丽亚带孩子们一起表演木偶戏时演唱的歌曲。我们来欣赏一下这段精彩的木偶戏!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孤独的牧羊人》说课稿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孤独的牧羊人》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孤独的牧羊人》是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的一首歌曲。
歌曲以优美的旋律和富有诗意的歌词描绘了一个牧羊人在草原上孤独牧羊的情景。
歌曲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以牧羊人的孤独为主题,旋律悠扬,节奏自由;第二乐段以牧羊人欢唱为主题,旋律活泼,节奏明快。
歌曲难度适中,适合三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学会了识谱、唱歌和简单的音乐欣赏。
但他们在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方面还有待提高。
针对这一学情,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孤独的牧羊人》的旋律和歌词,能够独立演唱。
2.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使他们在演唱过程中能够做到情感饱满、自然。
3.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合唱。
4.让学生了解牧羊人的生活情景,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歌曲《孤独的牧羊人》的旋律和歌词,能够独立演唱。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高音演唱能力,以及他们在合唱中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示范法,教师先为学生示范演唱,让学生跟随教师学唱。
2.采用分组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唱练习。
3.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想象自己是在草原上牧羊,从而更好地表现歌曲情感。
4.采用激励评价法,及时鼓励学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在草原上牧羊的情景,激发他们对歌曲的兴趣。
2.学唱歌曲:教师为学生示范演唱,学生跟随学唱,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和节奏。
3.分组合唱: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唱练习,注意指导学生做到音量平衡、和谐。
4.歌曲处理:教师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情感处理,使演唱更加富有表现力。
5.展示环节:让学生分组上台展示演唱成果,给予表扬和鼓励。
6.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牧羊人的孤独和欢唱情感。
孤独的牧羊人-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孤独的牧羊人-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理解和演唱“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歌曲;2.能正确领悟和表现歌曲所表达的音乐意境;3.能理解和领会口语表达和歌曲表演的基本规范。
教学内容在本课中,我们将学习以下内容:1.了解“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歌曲的来历和创作意图;2.学习这首歌曲的曲谱和歌词,并理解其基本音乐元素;3.学习唱歌的基本姿势和发声方法;4.模仿专业歌唱家的唱法,正确领悟歌曲表达的情感和意境;5.学习如何在歌曲演唱中正确发声,让每一个音符更加准确地表达意思。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唱歌的形式,向学生们介绍“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歌曲的前奏及曲调,并让学生们听觉感知歌曲的曲调和感觉。
2. 学习歌曲1.学生们将歌曲的歌词进行分段,理解歌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2.教师向学生们展示歌曲的曲谱,讲解歌曲的基本音乐元素和旋律规律;3.学生根据定调,结合曲谱进行音乐训练,逐步理解歌曲的歌名;4.学生们跟随教师的节奏进行演奏,学习歌曲整体的节奏、速度等基本元素;5.学生们根据歌曲的情感和意境,体验唱歌的感觉,并结合表情和动作,完整演唱这首歌曲。
3. 学习发声1.要求学生们学会正确的唱歌姿势,保持正确的身体自然姿态,且舌头放在下颌后面,喉部不要用力;2.通过音调测试,帮助学生们掌握正确可感觉到的发声方法;3.通过听力训练和发声练习,帮助学生们正确地发声,尤其是在高音区域。
4. 课堂小结教师将课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们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评价他们临场演唱这首歌曲的表现。
教学效果评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刻刻观察学生们的学习状况,及时纠正错误,以防止错误的出现。
通过一个月的时间,教师根据学生们的评论、发音、表情等“可见”和“不可见”的表现为学生们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总结“孤独的牧羊人”是一首意境深刻的歌曲,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立足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化,并且贯彻个性化课程思想,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2015年新编)《6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2015年新编)《6孤独的牧羊人》(教案)一. 教材分析《孤独的牧羊人》是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2015年新编)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富有诗意,描绘了一个牧羊人孤独的生活。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他们喜欢唱歌,对旋律和节奏有一定的感知能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歌曲中的情感表达还不够敏感,需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来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孤独的牧羊人》。
2.让学生理解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感受音乐的美感。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2.歌曲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五. 教学方法采用聆听、演唱、讲解、示范、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感,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歌曲《孤独的牧羊人》的乐谱。
2.准备录音机或音响设备,以便播放歌曲。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播放《孤独的牧羊人》的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纠正发音和节奏错误。
分组进行演唱,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再次播放歌曲,让学生独立演唱,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话语描述歌曲的意境。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节奏和旋律,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跟家人分享《孤独的牧羊人》的歌曲,并用文字或绘画表达自己对歌曲的感受。
8.板书(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歌曲的关键词,如节奏、旋律、情感等,方便学生复习。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独唱《孤独的牧羊人》(中文)说课稿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独唱《孤独的牧羊人》(中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孤独的牧羊人》是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的一首独唱曲目,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富有诗意,描绘了一个牧羊人在草原上孤独放牧的情景。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对旋律、节奏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和感知能力。
但学生在音乐的表现力和情感传达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孤独的牧羊人》,理解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含义,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等方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表现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魅力,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地演唱《孤独的牧羊人》,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学生对音乐节奏、旋律的把握,以及音乐情感的传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聆听、演唱、演奏、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的意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引导学生聆听和分析音乐,运用乐器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孤独的牧羊人》歌曲,引导学生聆听并感受歌曲的美感。
2.讲解:教师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讲解音乐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3.学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演唱歌曲,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和节奏,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4.分组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演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教学。
5.展示:学生代表进行演唱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总结并进行点评。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6课《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6课《孤独的牧羊人》教案一. 教材分析《孤独的牧羊人》是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6课的一首歌曲。
歌曲以欢快的节奏和简单的旋律表现了牧羊人孤独的生活。
歌曲共有两个乐段,第一乐段节奏明快,旋律简洁;第二乐段节奏稍慢,旋律优美。
这首歌旨在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不同节奏和旋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现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能认识简单的五线谱和简谱,能唱一些简单的歌曲。
但对于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的感知还有待提高。
在情感方面,学生对歌曲的表现力和欣赏能力还有待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旋律,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能正确演唱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2.能感知和体验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现力。
4.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主题,感受牧羊人的孤独生活。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的把握。
2.歌曲的表现力和欣赏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学唱。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演唱,相互交流学习。
4.情感体验法:通过故事讲解,让学生理解歌曲的主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音频、视频资料,图片等。
2.乐器:钢琴、吉他等。
3.教具: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孤独的牧羊人》,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和情感。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歌曲的乐谱,引导学生认识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演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把握节奏和旋律。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演唱,相互交流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5.拓展(5分钟)教师讲解歌曲的主题,让学生理解牧羊人的孤独生活。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7.家庭作业(2分钟)学生回家后,练习演唱歌曲,家长签字确认。
三年级下册音乐说课稿-6《孤独的牧羊人》 ︳人音版 (五线谱)
一、课程背景音乐是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课,能够使学生情感得到释放,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本次教学将学习一首大家熟悉的经典曲目《孤独的牧羊人》。
这首曲子由中国20世纪著名作曲家胡伯涛先生所作,曲子节奏鲜明,旋律婉转悠扬,表达了一位孤独的牧羊人在广袤的草原上忧郁的心情。
本堂课将通过听、唱、说、演的方式,让学生全面感受并理解胡伯涛先生的音乐意境,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二、教学目标了解《孤独的牧羊人》曲子的创作背景和故事情节。
通过音乐欣赏,感受音乐的情感表现和意境描绘。
学会简单的合唱技巧和音乐表现技巧,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发挥孩子的想象力,通过自己的演唱表现,达到自我表达的目的。
三、教学流程安排 1. 课前准备在课前,老师应该准备好教学内容,包括学习的曲谱,歌词以及合唱的分声部。
此外,还可以为课堂做些装饰,如打印出《孤独的牧羊人》的画像展示在教室墙上,吊起一个中国古风的灯笼等。
2. 音乐欣赏让学生先听一遍《孤独的牧羊人》的音乐,感受音乐的韵律和情感表现,体验胡伯涛先生的音乐艺术。
然后,让学生讲述这首歌曲在他们听来所传递出的情感和意境。
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吟诵出《孤独的牧羊人》的歌词。
这些活动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意境。
3. 合唱(1)学生分组让同学分为A组、B组、C组、D组四组,每组学生人数应尽量均衡。
在分组前,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音域和音色来决定分组,从而让差异不至于太大。
老师有时候也可以参考学生的性格和互动情况来确定分组。
(2)分声部练习让同学分别练习自己所分配到的声部,也可以根据学生个人的口感和特点让学生进行相应的调整。
每个小组应分别练习自己所负责的声部,老师可以专门给小组进行指导帮助其提高唱歌技巧。
老师还应该多给同学适当的鼓励,调整学生状态。
(3)唱歌合唱当老师和同学感觉到每个小组分别熟悉自己的部分后,就可以开始专入到全班合唱的环节了,让同学跟着音乐的韵律,顺畅地完成整首歌曲的演奏。
人音版小学三年级《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人音版小学三年级《孤独的牧羊人》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孤独的牧羊人》是美国影片《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2/4拍,音乐轻松愉快、幽默诙谐,其演唱运用了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具有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格特点。
[学生分析]就三年级学生来说,已经对打击乐很熟悉,包括演奏方法、音色听辨,在演唱方面其习惯、技能已初步建立;在音乐知识方面已经能够正确区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感受作品轻松。
过程与方法:示范、合作、体验、比较。
知识与技能:尝试打击乐合奏,记忆并模咱音乐主题。
[教学方法]示范、合作、体验、比较。
二、教学过程(一)初听:打击乐器实践参与。
5.听音乐完整练习(二)复听:模唱记忆音乐主题1.提问: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2.教师示范演唱,并讲解尔范“真假声结合的演咱方法”。
3.学生边画旋律线边学唱这两句特色乐句。
4.教师钢琴伴奏,学生练习演唱并找出乐句出现的规律。
5.教师组织学生以男女生对唱、分小组演唱、个人接龙等方式巩固演唱。
6.听原声演唱并参与两乐句演唱。
7.打击乐伴奏与乐句演唱结合,完整表现音乐。
8.学生描述音乐情绪,教师点题《孤独的牧羊人》风格特点,并阐述美国乡村音乐。
(1)轻松、愉悦、幽默、诙谐。
(2)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方法。
(三)评价与检测1.问题:下面三首乐曲的情绪哪一首与《孤独的牧羊人》相似,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听到的音乐。
2.播放《摇篮曲》《哦,苏珊娜》《中因少年先锋队队歌》。
3.学生回答:第二首《哦,苏珊娜》相似。
4.点评学生本节课表现.奖励大家观看木偶剧《孤独的牧羊人》。
三、课例点评《孤独的牧羊人》这节课上得很成功,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有明确的目标教师在对《孤独的牧羊人》这首音乐作品理性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感受轻松诙谐音乐情绪的教学目标,并以此为轴,设计了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反映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仅仅是一首又一首的歌(乐)曲,而是看到了隐藏在教材中的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线索,并力求使之明确、具体。
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孤独的牧羊人》教学内容分析:《孤独的牧羊人》是曾荣获五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它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表现影片中女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歌曲为表演唱。
歌曲的第一部分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
第二部分的音调较平稳,节奏也稍作拉宽。
歌曲尾声部分是由音阶后四个音( 5 6 7 i)的上下八度的节奏的变化而成。
歌中的衬词“来咿噢都”可视为牧羊人所唱的歌声,使歌曲更为诙谐、有趣。
演唱时常常提高嗓音,用假声突然翻高的方法,这是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之一。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欣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感受好音乐所带来的丰富情感体验。
2、通过听赏模仿,让学生感受歌曲欢快活泼、幽默诙谐的音乐风格,在模唱、创编、合作的活动中,充分融入音乐中,获得愉悦的感受和体验。
3、通过教师有效的层层递进的引导,能够找到而且准确的模唱歌曲的主要旋律,并能够创编多种方式表现音乐。
重点难点:1、感受歌曲的情绪,哼唱主题旋律,八度及九度大跳得准确模唱。
2、创编恰当的节奏与动作加入到音乐的表现中。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性情活泼好动,且有小部分音乐欣赏作品的积累,大致能从节奏、旋律、情绪等音乐要素来理解音乐作品,但对外国民歌的风格特点还不甚了解,然而学生在音乐教学中对节奏明朗、曲调欢快的器乐曲往往比较敏感和青睐,通过身体动作表现对音乐的理解更是如鱼得水,《孤独的牧羊人》这首节奏明快的作品较能迎合低中年段学生的口味和兴趣,教师基于此特点有效利用音乐游戏、律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去感受美国乡村音乐“蓝色约德尔调”的风格。
教学准备:电子琴、课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聆听全曲(一)导课: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电影中的插曲,名字叫做《孤独的牧羊人》。
谁知道牧羊人是做什么的?看到这个名字你能想像一下歌曲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歌曲,请你用表情告诉大家你感受到的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月日12周2节
学科音乐年级来自三年制作人王小东
课题
《牧童之歌》
审核人
蒋麟
教学内容
《孤独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的聆听,了解演唱中的真假声互换的演唱技巧,并感受其带来的艺术风格。
2.能够为歌曲区分段落,并用舞蹈动作的形式来进行表现,能够通过对歌曲《孤独的牧羊人》的欣赏,初步感受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格,接受多元文化。
重点、难点
1、体验歌曲所表现的诙谐幽默的情绪。
2、体验音乐风格的特点,能够用舞蹈方式进行表演。
教法
讲授法、欣赏法、练习法、情境法、讨论法等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具
多媒体、电子琴、打击乐等
教
材
分
析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音乐剧《音乐之声》中的插曲,但与影片内容并无直接关系,它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的。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木偶戏表演,歌曲为表演时所唱,使用了约德尔唱法。歌曲的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体会了真假声的混合演唱,虽然在短时间内还存在音准的问题,但是,老师依然能感受到这首歌曲给你们带来的快乐。
创设意图:老师和学生分角色演唱歌曲,共同体验美国乡村音乐的演唱风格,同时激发学生歌唱的学习兴趣。
四、拓展、延伸
师:《音乐之声》这部音乐剧中还有很多广为流传的歌曲,《哆来咪》就是其中的一首,是玛利亚教孩子们唱歌时的情景,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段音乐!
创设意图:以学生最感兴趣的动漫音乐导入新课,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影视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聆听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1、初听歌曲《孤独的牧羊人》。
师:“边听边想想:这首歌曲给人以什么样的感受?
生:音乐轻松、愉快、充满活力(活泼、欢快)
2、老师讲解作品出处
师:首先这首歌曲是一个影视歌曲,它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音乐之声》又是一部音乐剧,曾获得第三十八届奥斯卡五项金像奖,影片叙述了一个发生于1938年奥地利的真实故事。一个退役的海军军官,妻子早年去世,留下了七个调皮的孩子,为了调教好孩子,他聘用了一名女教师,叫玛丽亚,这位女教师能歌善舞,非常喜爱这些孩子。她教他们唱歌、跳舞,他用音乐唤醒了孩子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热情,最终和七个孩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同时也赢得了男主人公的爱情。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这部影片中的插曲,但与影片内容并无直接关系,它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是玛丽亚带孩子们一起表演木偶戏时演唱的歌曲。我们来欣赏一下这段精彩的木偶戏!
师:你觉得这首歌曲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来伊噢都”)请同学们再来欣赏这段音乐,并在(“来伊噢都”)处轻轻地合着拍子拍手。
创设意图:通过让学生观看木偶剧视频,体会歌曲的风格特点,感受歌曲幽默、活泼、诙谐的特点.并通过木偶剧使学生了解什么是”音乐剧?
4、复听歌曲《孤独的牧羊人》学生体验什么是约德尔唱法?感受美国乡村音乐的演唱特点。
生:派大星唐僧孙悟空等。
师:想不想看一看?
2、老师播放动画片《西游记》中的片段,通过“无声画面”和“有声画面”的对比,导入新课------影视音乐。
师:“同学们,通过有声画面和无声画面的对比,你觉得哪个更好看?谈一谈你的理由?
生:略
师小结:同学们刚谈到自己的感受,为什么加上音乐好看呢?是因为作曲家在作曲时,也是尽力把音乐形象(比如孙悟空与妖怪打斗的激烈场面)与画面内容保持高度的一致,形成比较精确的音乐与画面的对位。因此,一部没有音乐的动画,就像一个说话没有表情的人一样,让人觉得单调、无味,动漫中缺少音乐,就像是人缺少灵魂一样重要。因此,光有精美的动画制作是不够的,只有配上美妙的音乐才能满足我们观众听觉和视觉上的需求。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出现在电影或电视剧的音乐,我们把他称为影视音乐。影视音乐又分为:影视歌曲和影视乐曲,影视歌曲又分为:片头曲、片尾曲和插曲。接下来我们在来聆听一首电影插曲《孤独的牧羊人》。
5、学生参与体验“约德尔”唱法
学生跟老师学唱“来伊噢都”。
创设意图:学生通过参与体验,理解什么是约德尔唱法?感受美国乡村音乐的演唱特点。
6、分角色演唱歌曲(第一段与第二段角色互换)
学生分为:王子、农夫、餐桌旁边的人们、喝啤酒的男人们、穿粉红衣服的小姑娘。老师扮演牧羊人唱“来伊噢都”,可以互换。目的是体验美国乡村音乐的演唱风格,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与师生活动(集体内容)
个性设计
一、教学过程:
二、新课导入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用掌声表示一下你有多喜欢!”(掌声热烈而持久足以表明你们非常喜欢看动画片!)
师:老师说一句动画片中的台词,请大家说出是哪部动画片中的?是谁说的?
师:“嗨!海绵宝宝!加油啊!”“悟空,休得无礼”“妖怪,你哪里走!”
师小结: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奥地利,但这是一部美国的音乐剧,所以这首歌曲具有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格,尤其是“来伊噢都”是用假声唱法,这是地道的美国乡村歌曲的演唱特点。这种演唱又被称为“约德尔”唱法,它的特点是:真声和假声不断的交替,一会高八度,一会低八度,形成了一个奇特的音响效果,让人觉得特别有趣。牧羊人正是用了这种“约德尔”唱法,一边放牧一边歌唱,使得大家都听到了他嘹亮而美妙的歌声,他用歌声向人们传递着快乐。我们也来体会一下这种唱法。
创设意图:初听歌曲,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3、观看木偶剧视频:
播放电影视频《孤独的牧羊人》
师:“同学们,看完木偶戏,你觉得这段木偶戏在风格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引起我们哈哈大笑?
生:(一起讲讲风格特点:很好玩、幽默、风趣、滑稽)(“来伊噢都”)
师小结:正是由于木偶戏中木偶们生动滑稽的形象以及玛利亚和孩子们一边歌唱一边表演,才使得歌曲的风格上更加诙谐幽默,这就是“音乐剧”,“音乐剧”就是用唱歌和舞蹈来演故事。
师小结:从玛利亚和孩子们热情洋溢的歌声和表演中,依然能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除了这部影片以外,还有很多经典的电影音乐,比如印度影片《地球上的星星》中的插曲就很有感染力。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1、播放电影插曲《地球上的星星》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刻画人物形象,推动剧情,渲染特定的环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