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掌握其发育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定义和分类2. 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3. 主要河流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分布4. 河流地貌在我国的实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发育过程和主要类型。

2. 教学难点: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和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河流地貌的图像和实例。

2. 利用地理模型,直观地展示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不同河流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4. 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河流地貌的图像,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和分类:阐述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介绍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

3. 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讲解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展示地理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4. 讲解主要河流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详细介绍各种河流地貌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5.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典型的河流地貌实例,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在实际中的应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不同河流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7. 总结与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答学生的疑问,给予学生反馈。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学生对河流地貌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发育过程和类型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分析实际河流地貌实例时的地理知识和思维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4.1.1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4.1.1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一、教材版本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1)第二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二、课标解读课标内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为“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的要求为“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课标分析:通过对比两版课标要求可以发现,相较于实验版的课标,2017 年版的更强调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的观念,要求学生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这意味着对地理的教学和学习不能只局限于对地理现象,影响因素等的简单分析和解释,还应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较多包括“河谷的演变”、“冲积平原的形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三个部分,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范畴。

考虑到知识的连贯性和学生学情,我将“河谷的演变”和“冲积平原的形成”合为一个部分,本节课主要是对第一部分内容的探究,学习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对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容的延伸,同时为后续学习“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针对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1.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及成因,并通过读“河谷的演变示意图”,学会判断河流的不同发育阶段,明确河流侵蚀作用和地貌特点的关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了解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通过读“冲积平原的组成示意图”掌握冲击平原的三种地貌类型及形成过程,理解并区分河流凹岸和凸岸(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3.学习河流地貌的发育,了解人类生存的环境,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分析人类活动与河流地貌之间的相互影响,树立热爱家园,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河流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的形成及成因;河谷、冲积平原的类型;河流凹凸岸的判别。

2.2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2.2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课堂互动,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提问、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作业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丰富的河流地貌图片和案例,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围绕河流地貌的形成、特点、影响等展开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实践操作,巩固知识: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运用GIS等软件模拟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深入探究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其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难点在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
6.拓展阅读作业:
推荐学生阅读与河流地貌相关的地理学科普书籍或文章,如《地貌学原理》、《河流地貌与环境保护》等。要求学生撰写一篇阅读心得,字数不少于500字。
1.作业提交截止时间为下一节课前,逾期将影响作业评价。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作业讨论,互相学习、交流,提高作业质量。
3.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并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3.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地图资料,分析河流地貌与流域开发的关系,培养空间分析和综合思维能力。

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7篇)

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7篇)

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7篇)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高考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篇1)随着盛夏的来临,20__——20__学年度渐行渐远,回首来时路,没有惊喜,多的只是一份坦然,踏踏实实又一年。

一年来,按照学校部署和上级安排,我主要承担了七年级的地理课和兼职学校信息稿的书写以及学校博客反思的审核推荐,每月二七区多彩期刊中心校荐稿筛选上传,二七区教师进修网反思审核编辑,校教研组长和区地理兼职教研员。

一切都需要按部就班,一切都需要行走于惯常之间,也为了保证突出重点,我很自然地这样分割自己的时间,每天到校后重点备课、整理课件、导学案,批阅学生的作业、试卷,梳理待发信息稿件,以不耽误上课为基本点。

晚上回家进行策划信息稿方案,以及完成博客审核等,按要求进行教研策划和材料的搜集编撰。

虽然看起来忙了一点儿,但是有挑战就有拓展的空间,有参与就有学习提升的历练,慢慢多了一些从容,也就多了一些淡然。

不经意间,一年来,每周的课都能按时上完,每周平均三篇的信息稿也能及时上传,间周一次的教科研活动也有效上演,博客审核等工作也及时打点儿,另外也见缝插针参与了学习力课题等报告的完善。

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一份付出一分收获,只要自己积极去干,不抱怨,忙中偷闲也会感受到快乐多一点。

比如博客中收获博友的关注和祝愿,让自己的成长看得见,再比如专注于教学方案设计的创新性实践,不断追求基于课程标准教学把握学生的兴趣点,课堂导入重在学习目标的唤醒和切入点,注重课堂中学生的体验和学以致用观,分别代表学校进行了课程纲要分享课和复习课,还进行了区观摩课教研,课堂达标中也频现亮点。

特别是在市教育局组织的送课下乡中受到与会教师的认同评点。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形成原因及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地质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地质作用。

2. 难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中各地质作用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2. 利用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河流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的定义及形成原因。

2. 讲解:详细讲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地质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河流地貌案例,让学生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河流地貌在实际中的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河流地貌在实际中的应用。

六、教学内容与步骤:1. 河流侵蚀作用:讲解河流侵蚀作用的原理,通过实例分析侵蚀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2. 河流搬运作用:介绍河流搬运作用的过程,展示不同地质时期的河流搬运现象。

3. 河流沉积作用:阐述河流沉积作用的机制,分析沉积物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七、教学内容与步骤:4. 河流地貌类型:介绍常见的河流地貌类型,如河谷、峡谷、三角洲等,并通过图片进行展示。

5. 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分析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解释地貌形成与地质作用的关联。

6. 河流地貌的实际应用:探讨河流地貌在水利工程、土地利用、旅游开发等方面的应用。

八、教学内容与步骤:7. 河流地貌的观察方法:教授学生如何观察和描述河流地貌,提高学生的实地观察能力。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章节一: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河流地貌研究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河流地貌的定义和特点。

河流地貌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思考河流地貌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多样性。

章节二:河流侵蚀作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河流侵蚀作用的原理和过程。

掌握河流侵蚀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河流侵蚀作用的原理和类型。

河流侵蚀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河流侵蚀作用的过程。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河流侵蚀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章节三:河流沉积作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河流沉积作用的原理和过程。

掌握河流沉积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河流沉积作用的原理和类型。

河流沉积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河流沉积作用的过程。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河流沉积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章节四:河流地貌的类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各类型及其特征。

能够识别不同的河流地貌类型。

4.2 教学内容:河谷、峡谷、三角洲、河漫滩等河流地貌类型的定义和特征。

各类型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实例。

4.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让学生了解不同河流地貌类型的特征。

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章节五:河流地貌的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在地理学、环境科学和工程建设等领域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对河流地貌研究的实际意义认识。

5.2 教学内容:河流地貌在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如河流流域规划、水资源管理等方面。

河流地貌在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如河流侵蚀、沉积和水质等方面的研究。

5.3 教学方法: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篇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分析^p 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p 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开展的,开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最强大而普遍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板书)。

[教师精讲]师: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

请看下面两幅图片。

(出示图片“三峡地貌”“崇明岛”)师: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一样吗?生:成因不同。

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师:分析^p 得很正确!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师: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此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

这三种类型是溯侵蚀、下蚀和侧蚀。

(播放录像“虎跳峡”或出示图片)师: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侵蚀的最终结果会使河谷怎样开展?这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生:(讨论后答复)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侵蚀。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2篇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2篇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为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河流地貌的发育。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河流地貌的特征、形成的原因以及不同类型河流地貌的特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不同地区的河流地貌现象。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特征,知道不同类型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河流地貌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1. 河流地貌的特征和形成原因;2. 不同类型河流地貌的特点和分布。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河流地貌的图片、实物等教具;3. 测评题目。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师生对话引入:教师和学生进行简单的对话,了解学生对河流地貌的了解程度,并讨论一些常见的河流地貌。

2. 导入问题:通过问题导入,如「什么是河流地貌?」「你们听说过哪些有名的河流地貌?」等。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 河流地貌的特征:通过PPT等教具,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和特征,如河谷、冲淤平衡、气候、地质等。

2. 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形成原因:结合具体地理实例,讲解不同类型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如冲积平原、峡谷、三角洲等。

3. 河流地貌的演变:简要讲解河流地貌的演变过程,重点讲解河流的侵蚀、冲淤平衡和沉积等问题。

三、案例分析和讨论(15分钟)1. 学生小组活动: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河流地貌进行研究和讨论,了解其特点和形成原因,并向全班进行汇报。

2. 全班讨论:组织全班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对其他组的汇报提出补充和互动的问题。

四、巩固与延伸(15分钟)1. 教师巩固: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梳理,强化重点知识点的记忆,解答学生的疑惑。

2. 拓展延伸: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拓展材料或自主学习任务,如阅读一篇相关的地理杂志文章,撰写一份针对某个地理问题的报告等。

河流地貌的发育的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的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概念及其成因。

2. 使学生掌握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观察和研究地表形态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概念:河流在侵蚀、搬运、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地貌。

2. 河流地貌的成因: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3. 河流地貌的类型:河谷、峡谷、瀑布、三角洲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河流地貌的概念、成因和类型。

难点: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具体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河流地貌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利用模型或实地考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3.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地貌的特点和成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河流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河流地貌的概念: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 讲解河流地貌的成因:分别讲解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4. 展示河流地貌类型:通过图片和模型,介绍河谷、峡谷、瀑布、三角洲等河流地貌类型。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河流地貌的特点和成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一幅河流地貌示意图,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地描述河流地貌的概念,理解其成因,并能识别不同的河流地貌类型。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分析的方法,研究地表形态的变化,并能通过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或模型制作,来加深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通过学习河流地貌的形成,认识到自然力量的伟大和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河流地貌的图片、视频资料和模型。

必修一地理人教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必修一地理人教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3)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河流地貌对城市建设、农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如长江三峡、黄河壶口瀑布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河流地貌的魅力。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深入理解;
(3)如何将河流地貌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分析中。
(二)教学设想
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本章节的教学设想如下: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类型。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如:“为什么河流会形成峡谷?”“冲积扇和三角洲是如何形成的?”等。
3.实地考察:利用周末或假期,进行一次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河流地貌,了解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要求:拍摄照片,记录考察过程,撰写考察报告,不少于800字。
4.小组讨论:针对课堂讨论的问题,进一步深入探究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出合理建议。
要求: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形成书面报告,不少于1000字。
5.创作展示:结合所学知识,创作一份关于河流地貌的手抄报或PPT,展示河流地貌的美丽风光和地理意义。
5.学生在团队合作、讨论交流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探讨,提高课堂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河流地貌的形成原理及主要类型;
(2)我国主要河流地貌的分布特点;
(3)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教学难点:
(1)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的区分;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河流地貌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提高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分类。

2.教学难点: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动力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河流相关知识,如河流的源地、流域、流域面积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河流在地表形态上会产生哪些影响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河流地貌的发育。

2.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3.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1)讲解河流侵蚀作用,展示河流侵蚀地貌实例,如峡谷、河流侵蚀岸等。

(2)讲解河流搬运作用,展示河流搬运物质的过程及特点。

(3)讲解河流沉积作用,展示河流沉积地貌实例,如三角洲、河流沉积平原等。

4.河流地貌的类型及特点(1)分析河流地貌的类型,如侵蚀地貌、搬运地貌、沉积地貌等。

(2)展示各类型河流地貌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5.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1)分析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水资源的利用、土地的开发等。

(2)讨论人类活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如河道整治、水资源保护等。

6.课堂小结(2)强调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7.作业布置(1)整理课堂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2)观察身边的河流地貌,分析其成因及特点。

四、教学反思1.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

2.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3.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重难点补充:1.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教师展示侵蚀、搬运、沉积的动画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大家能解释一下这个侵蚀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解释:“河流侵蚀作用主要是由水流的冲刷和侵蚀力,它能够塑造出峡谷等侵蚀地貌。

我们看搬运作用,水流如何搬运物质呢?”教师通过实例解释:“水流搬运物质的大小和数量取决于流速和流量,较大的石块会在河床滚动,而细小的沙粒则随水流悬浮。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河流侵蚀地貌和堆集地貌的特征,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河流地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对地理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河流侵蚀地貌和堆集地貌的典型实例,分析形成原因。

2. 教学难点: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观察相结合。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地图、实物模型、图片等。

2. 准备教学材料:相关文献资料、视频素材。

3. 安排教学环境:保持教室整洁,安置适当的地理学习氛围。

4. 安排学生预习:提前安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初步了解。

高中地理课程《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河流地貌的类型和形成过程。

2. 掌握河流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2. 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河流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 培养观察、思考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讲述河流地貌的类型和形成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观察、思考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对象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同时,他们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可以通过实验或实地考察等方式来了解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河流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类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同时,简要介绍河流地貌的基本观点和分类。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及分类;(2)掌握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及其对地貌形成的影响;(3)能够分析不同河流地貌的特点及成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河流地貌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3)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河流地貌的分类及特点;(2)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及其对地貌形成的影响;(3)实际案例分析,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定量关系;(2)不同河流地貌成因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河流地貌图片及案例;(2)准备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相关教学资料;(3)制定课堂讨论方案。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课文内容;(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河流地貌的实例;(3)准备小组讨论发言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河流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地理环境;(2)提问:“你们听说过哪些河流地貌?它们是如何形成的?”2. 课堂讲解:(1)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及分类;(2)阐述河流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及其对地貌形成的影响;(3)分析不同河流地貌的特点及成因。

3. 课堂互动:(1)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所了解的河流地貌实例;(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解答学生疑问;(3)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实际案例,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强调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2. 作业布置:(1)绘制河流地貌示意图,标注各种地貌类型;(3)收集相关资料,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定义、特点和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河流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河流地貌的类型、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

2. 难点:河流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具体过程和机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河流地貌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我国典型河流地貌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形成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定义与特点2. 河流侵蚀作用及其对河流地貌的影响3. 河流搬运作用及其对河流地貌的影响4. 河流沉积作用及其对河流地貌的影响5. 我国典型河流地貌案例分析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河流地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与特点:阐述河流地貌的概念、形成原因和主要类型。

3. 分析河流侵蚀作用:讲解河流侵蚀作用的原因和过程,通过实例展示侵蚀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4. 分析河流搬运作用:讲解河流搬运作用的原因和过程,通过实例展示搬运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5. 分析河流沉积作用:讲解河流沉积作用的原因和过程,通过实例展示沉积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6. 案例分析:以我国典型河流地貌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形成过程。

7.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河流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具体表现。

8.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0.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a. 学生对河流地貌的定义、特点和形成原因的理解程度。

b. 学生对河流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掌握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和影响因素。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河流地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发育过程。

2.难点:河流地貌的发育机制及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1.教材: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章节。

2.教具:地形图、河流地貌模型、PPT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PPT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如长江、黄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河流地貌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所了解的河流地貌,激发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1.讲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1)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河流地貌的空间分布。

(2)讲解河流地貌的分类,如河流阶地、河流三角洲、河流冲积扇等。

2.讲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1)利用河流地貌模型,演示河流侵蚀、搬运、堆积等过程。

(2)分析河流地貌发育的不同阶段,如初期侵蚀阶段、中期拓宽阶段、晚期堆积阶段等。

3.讲解河流地貌的影响因素。

(1)分析气候、地形、植被等自然因素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2)讲解人为因素,如水利工程、土地利用等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以某地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其成因及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对该地区河流地貌的保护和利用建议。

(四)课堂小结2.强调河流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

(五)课后作业1.结合所学内容,绘制某地河流地貌示意图。

2.分析家乡河流地貌的特点,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资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河流地貌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但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内容可能未能充分展开,需在课后加强辅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教师:“同学们,请大家观察这张地形图,你能找出几种不同的河流地貌类型?”学生:“这里有一个河流三角洲,那里有一个河流阶地。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2.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2.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4)巩固提高:通过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针对教学难点,采取以下措施: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动画、模型等,形象生动地展示河流地貌发育的内外动力作用,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2)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河流地貌的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保护河流地貌、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4.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选取家乡的一条河流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河流地貌的类型、特征,分析其发育过程及内外动力因素,并撰写一篇考察报告。报告要求图文并茂,字数不少于800字。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PPT、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情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2.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地理现象的内在动机。
3.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地理环境,增强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责任感。
4.学会运用地图、遥感影像等资料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规律,提高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河流地貌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学原理,探讨河流地貌的形成与发育过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3.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分享,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其发展过程;2.掌握河流地貌的基本特征;3.了解河流地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1.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2.掌握河流地貌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1.掌握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2.了解河流地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师:PPT、河流地貌示意图;学生:笔记本、教材。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10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河流地貌的视频,引起学生对河流地貌的兴趣,并提问:“你们在生活中看到过哪些河流?有没有观察到河流的形状、大小、流速等差异?”引导学生回顾对河流的初步认识。

第二步:讲授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2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包括降雨、地势、岩石的差异、植被覆盖等因素。

并且结合实例讲解,如冲积平原、峡谷、三角洲等。

第三步:探究河流地貌的基本特征(30分钟)教师根据教材,展示不同形态的河流地貌示意图,包括由上游到下游依次为峡谷、河谷、冲积平原和三角洲等。

学生根据示意图和教材内容,讨论并总结不同河流地貌的基本特征。

第四步:分组讨论河流地貌发育过程(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河流地貌形态进行深入研究。

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讨论和总结该河流地貌形成的过程,并利用PPT或海报等形式呈现给全班。

第五步:讨论河流地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0分钟)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讨论和总结河流地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包括供水、发电、运输、农业发展等方面,以及可能带来的自然灾害。

第六步: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河流地貌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查找一个实际案例,了解该案例中河流地貌对当地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并写一篇综述报告。

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形态的河流地貌;2.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者地理学者来校进行专题讲座,深入了解河流地貌的相关知识。

3.请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查找河流地貌形成的经典案例,并做出报告。

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课比赛)

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课比赛)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教师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概述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类型及特点,如峡谷、河谷、冲积平原、三角洲等;
2.详细讲解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阐述内外因素在河流地貌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3.通过地图、剖面图等工具,分析河流地貌的分布、发育规律,使学生了解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阶段,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河流地貌的类型、特点、发育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1.河流地貌类型:峡谷、河谷、冲积平原、三角洲等;
2.河流地貌发育过程: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
3.影响因素:地质构造、气候、水文、地形等;
4.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水资源、土地利用等。
(3)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河流地貌对当地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影响的短文,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选做作业:
(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其他著名河流地貌的分布、特点及成因,制作成PPT,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2)开展实地考察,观察家乡附近的河流地貌,拍摄照片或录制视频,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貌形成过程;
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课比赛)
一、教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认识河流地貌的类型及特点,如峡谷、河谷、冲积平原、三角洲等。
2.掌握河流地貌发育的内外因素,了解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3.学会运用地图、剖面图等工具,分析河流地貌的分布、发育规律及其与地质构造、气候、水文等要素的关系。
(3)针对本章节学习内容,提出一个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开展小课题研究。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地貌作用的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观察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

2. 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地貌作用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河流地貌形成机制的理解。

2. 实际地貌现象与河流地貌作用的对应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利用图表、案例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概念及其分类。

2. 河流侵蚀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峡谷、V 形谷等。

3. 河流搬运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河流阶地、洪积扇等。

4. 河流沉积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三角洲、河漫滩等。

5. 河流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意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河流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地貌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原因和特点的理解。

2. 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拓展:1. 邀请地理专业人士进行讲座,分享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案例。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河流地貌现象,提高实践能力。

九、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地理教材相关章节。

2. 图片:河流地貌图片及案例。

3. 视频:有关河流地貌形成的视频资料。

4. 练习题:相关习题及答案。

十、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讲解河流地貌的概念及其分类。

2. 第2周:讲解河流侵蚀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过程,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引导学生认识河流地貌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1. 描述河流地貌的概念;2. 简述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3. 说出河流地貌的主要特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第二章: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2.1 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本节介绍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包括河流的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

2.2 河流侵蚀作用讲解河流侵蚀作用的概念、原因及侵蚀类型,引导学生观察河流侵蚀地貌实例。

2.3 河流搬运作用介绍河流搬运作用的概念、原因及搬运类型,引导学生观察河流搬运地貌实例。

2.4 河流沉积作用讲解河流沉积作用的概念、原因及沉积类型,引导学生观察河流沉积地貌实例。

第三章:河流地貌的主要特点3.1 河流地貌的类型介绍河流地貌的主要类型,如峡谷、河谷、冲积扇、三角洲等,并引导学生观察实例。

3.2 河流地貌的形成条件讲解河流地貌形成的地质、气候、水文等条件,分析不同条件下河流地貌的形成特点。

3.3 河流地貌的影响因素探讨河流地貌发育的影响因素,如地形、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河流地貌的形成。

第四章:河流地貌与人类生活4.1 河流地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分析河流地貌对人类生活的积极作用,如提供水资源、交通通道、土地资源等,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洪水、泥石流等。

4.2 人类活动与河流地貌的关系探讨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河流地貌的发育,如水利工程、土地利用变化等,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河流地貌的相互影响。

4.3 河流地貌的保育与利用介绍河流地貌的保育与利用方法,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旅游开发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保护河流地貌的合理利用这些资源。

第五章:案例分析5.1 案例一:长江三峡地貌形成原因及特点分析长江三峡地貌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观察三峡地貌的特点,讨论三峡地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教材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地貌及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运用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现实中的张家界河谷的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推测。

能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是地理课学以致用的体现。

2.教材第二部分介绍了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及其形成过程。

【三维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1.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并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洪积-冲击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发生的位置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能力目标1.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

【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图片导入投影展示:师问:看投影上的几幅图,看看这些地貌的形成与什么因素影响有关?(学生看图回答)生答:第一幅主要受内力作用,其余三幅受外力作用。

教师总结:这些图片所反映的地貌还受到流水、风、冰川、生物等的影响。

引出外力作用的含义。

过渡:我们生活在黄河入海口,流水形成的地貌比较常见,尤其是河流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是最常见的地貌之一。

(创设意境,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思维空间,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

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导入地理课,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学生联系前面的知识,回忆河流可以形成哪些地貌。

)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

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河流侵蚀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投影展示小实验视频:(联系实际生活中流水的流动状况,请同学合作探究后填写下面表格)投影表格表:河流侵蚀的类型及对河谷的影响过渡实际上河谷的形成过程正是由于以上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地形成河谷的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下一个问题:河谷的形成原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内容,思考河谷作为一种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是如何一步步发育成熟的?(投影河流发育的各个阶段的图片,并绘制剖面图。

利用图形分段讲解,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图1教师讲解:图1反映的是发育初期的河谷形状,从这幅图可以看出,它的集水面积比较小,横剖面呈“V”字形。

它刚开始形成时一般为沟谷。

当降水或冰雪融水在地表流动过程中,逐渐汇聚成为沟谷流水。

若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能量集中,就形成下蚀和溯源侵蚀,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

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

由于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发育成为河谷。

(学生对照图形理解。

)注意:河谷是从沟谷发育而来,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稳定的水源,即沟谷一旦获得稳定的水源补给就变成河谷。

图2教师讲解:从图2可以看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这是当“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的结果。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

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如图3所示)图3(对于难以理解的问题,尽量用图形来解释,注意河漫滩形成,为后面将要学习的内容作准备。

)图4教师讲解:河流不断地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并在河谷内堆积了大量泥沙。

这时,河谷发育进入成熟期。

从图4中可以看出成熟期的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槽形。

图5(用一条河流的上中下游概括河流的发育过程。

)过渡: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河流侵蚀作用下,沟谷最终发育成了一条河谷,那么,在发育形成的河流中,图5中,A、B、C的名称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们是否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河流的侵蚀地貌呢?(不是)那么它们是什么地貌呢?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下一个问题。

(学生阅读相关教材,熟悉ABC三类地貌。

)图62.河流堆积地貌1.冲积平面的组成。

(讲解)冲积平原一般是由 A.洪积—冲积平原,B.河漫滩平原,C.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

2.冲积平原的形成原理。

(讲解)图中A所代表的就是洪积—冲积平原。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它们的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

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流速放慢,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

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最终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

河流出山后,比降显著减小,水流又分成许多支汊,成扇状向外流动,河流能量显著降低,大量物质堆积下来,又有利于河流改道。

随着各支汊的不断堆积和变迁,就形成冲积扇。

冲积扇的物质结构,一般是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沙、砾,随着水流搬运能力向边缘减弱,堆积的物质逐渐变细,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粘土,分选性较好,所以冲积扇是较好的含水层,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

若山地河谷随山地间歇抬升,也可形成叠置冲积扇。

(讲解)河漫滩平原一般分布在中下游地区。

在这里,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

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

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

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如图7所示)图7(讲解)三角洲平原分布在河口地区。

这里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积占优势。

河流到达海洋入海口处,由于流速减缓、水流扩散,将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积下来,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

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外形略似顶点朝向陆地的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且纵横交错,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黄河是一条多沙的河流,中上游每年输出泥沙16亿吨,经河口入海的约有12亿吨。

而黄河在利津入海口的潮流作用很弱,河口潮流的落差通常只有0.8~1.0米。

由于潮流弱、搬运能力差,黄河入海的泥沙约有40%在河口附近淤积,河口两侧的堆积体以每年2~3千米的速度向海洋延伸,黄河三角洲也以很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

(讲解)以上我们讲解了河流塑造的众多地貌的一般知识,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为我们人类服务,那么河流地貌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这里主要探讨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河流流经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课堂活动:请思考,河流及河流的冲积平原对聚落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学生思考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向思考。

答案:有利方面:河流可以起到供水、航运的作用;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利于建设和对外联系。

不利方面: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易受到洪水的威胁,山区河谷中易受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影响。

教师讲述:在平原低地,聚落一般沿河呈线状分布,通常要加高、加固河堤。

我国华北平原耕地连片,常形成大规模乡村,空间形态多为团块状;江南水乡河网密布,耕地破碎,乡村规模较小,一般沿河分布。

活动探究:根据教材“聚落的位置与发展”图分析:(1)为什么在河流上游,聚落位置选择在地势较低的A 地;而在河流中下游,聚落位置选择在地势稍高的B 地?(2)A 、B 两地的聚落哪个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为什么?答案:(1)河流的上游在山区,地势较为陡峭,A 地海拔相对较低,地势相对平坦。

离河流近,便于取水。

B 地在冲积扇上。

地势平坦开阔,同时在两河交汇处,交通便利,地势较高,有利于抵御洪水。

(2)河流干、支流汇合处,地势平坦,利于农耕和基建;便于人、物流的集聚和中转;同时还为城市提供充足水源,因此是城市发育的较理想环境。

(说明河流对城市的选址有深远影响)(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河流干、支流汇合处,地势平坦,利于农耕和基建;便于人、物流的集聚和中转;同时还为城市提供充足水源,因此是城市发育的较理想环境。

)【板书设计】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流侵蚀地貌:以河谷为例河流堆积地貌:以冲积平原为例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5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1.河流地貌是自然界最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_________________地貌和_____________________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思路解析:河流地貌按成因可以分为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

答案:侵蚀 沉积2.下列地貌类型中属于沉积地貌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珠江三角洲 ②成都平原 ③“V ”形谷 ④“U ”形谷 ⑤华北平原 ⑥长江三峡思路解析: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华北平原是流水的沉积地貌;“V ”形谷是流水的侵蚀地貌,长江三峡也是长江水切断峡谷,所以也属于流水的侵蚀地貌;“U ”形谷是冰川侵蚀地貌。

答案:①②⑤3.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这种侵蚀作用叫做()A.溯源侵蚀B.下蚀C.侧蚀D.上蚀思路解析:本题考查溯源侵蚀的概念。

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的流水侵蚀为溯源侵蚀。

答案:A10 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下列平原,在地堑的基础上经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是()A.渭河平原B.松嫩平原C.华北平原D.太湖平原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主要知识。

四个选项都是经流水的沉积作用而形成的,但是在地堑基础上形成的却只有渭河平原。

答案:A2.对黄淮海平原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是()A.流水侵蚀作用B.河流堆积作用C.冰川侵蚀作用D.风化作用思路解析:黄淮海平原地处黄河下游,是由黄河、淮河、海河等高含沙河流共同冲积而成的,河流的堆积作用对黄淮海平原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

答案:B3.河流的溯源侵蚀、下蚀、侧蚀对河谷的影响依次是()A.伸长、加深、展宽B.展宽、加深、伸长C.伸长、展宽、加深D.展宽、伸长、加深思路解析:河流溯源侵蚀使河流向源头方向延伸,下蚀使河流加深,侧蚀使河流加宽。

答案:A4.据图4-3-1判断,岛屿若干年后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图4-3-1思路解析:先根据纬度判断该河在北半球,再根据地转偏向力,北右南左,所以该河B岸(右岸)侵蚀严重,故若干年后,岛屿将与A岸(左岸)相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