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 A.由主要到次要 B.由现象到本质 C.由整体到局部 D.由一般到个别 4.能够概括本文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是( ) A.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B.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C.盖简桃核狭者为之 D.技亦灵怪矣哉!
板书设计
核舟记
魏学洢
总说: 奇巧 分说: 船尾——船顶 总结: 通计 照应开头
头
篛篷 窗、栏、字 佛印:绝类弥勒 东坡:共阅手卷 鲁直: 题名
“奇巧”
尾
大 苏 泛 赤 壁
右舟子:若啸呼状 左舟子:若听茶声然
篆章
“灵怪”
明 人 王 叔 远
体裁:说明文 雕刻品的主题——大苏泛赤壁 文章的结构——总、分、总 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 结尾总写,在总述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 评论,跟开头呼应。 分写部分,按照空间顺序写。有详有略。布 局颇具匠心。
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 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 究这样写的原因。
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 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 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 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 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 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 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 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 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 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 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 物品、文字的数目? 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 论。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使人 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 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 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与第 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本文重点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以 这个作为重点? 重点在第二段的第二层(第3节), 这一层中,又以苏东坡为中心,因为这 是核舟雕刻的主题所在,这说明,写文 章一定要紧扣题目,围绕中心,突出重 点。
第二课时
阅读2~5段,分析下列问题 这几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说明,作者是怎样说明的? 可分几个层次。 先说船的正面,再说船的背面。作者按从正面到背 面、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 第二段怎样介绍核舟?有何作用? 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介绍舱旁小 窗和所刻的十六字文句。
突出“奇巧、灵怪”的特点。
三、设想自己是舟上五人中的一个,不改变他们的 位置、动作,以篇一人称,展开想象,描述其 余四人的动作、语言、心理。 四、开放探究
了解清朝人宋起凤写的一篇文章,与《核舟记》有 许多相似之处,试作比较阅读,想一想两文有什么异同。
次加以描述的。文章以概述起头,用
归纳作结,中间主体部分的描述,按
船仓、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加以 描述。
二、划分文章结构:
本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要说明核舟雕刻人 的生活时代、姓名及其精湛技艺,引出核舟的 来历。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5段):对 核舟上全部情景和文字的具体说明。 第三部分(第6段):小结总计 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 赞叹核舟的雕刻技艺。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作者按照 总分总的结构顺序依次介绍,作 者细致的介绍了核舟的形状,描述 了舟中人物的情态,赞美了刻舟者 的精巧的技艺。
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 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 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 术构思和精湛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 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 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雕刻艺人 王叔远,名毅, 号初平山人, 曾刻一枚精致 的核舟赠给魏, 魏学洢赞叹王 叔远的技艺, 便写了《核舟 记》这篇文章, 后来被清人张 潮编入《虞初 新志》。
核 舟 记
魏 学 洢
第一课时
给下列字正音: 罔不( 箬篷( 属 ( 壬戌( ) ) ) ) 贻( ) 髯( ) 袒胸( ) 矫首( ) 奇( ) 衣褶( ) 篆章( ) 黍( )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四、给“红”字注音
1.器皿( 3.篛篷( 5.矫首( 7.啸呼( 9.椎髻( ) )( ) ) )( 2.袒胸( ) 4.篆章( 6.两膝( 8.壬戌( ) 10.修狭( ) ) ) )( )
)
五、填空题:
核舟记中间四段详细介绍核舟,先写核舟的 ______和______,次写船头的______,再写船尾的 _______,最后写船背的_________,重点写_______, 恰与第一自然段_________一句说明核舟题材相吻合。
六、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⒈ 其 ⒉ 为 ⒊ 奇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其船背稍夷( ) 为宫室、器皿、人物( ) 中轩敞者为舱( )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舟尾长约八寸有奇( )
⒋ 名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 人有百口,口有白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
七、单项选择题
1.本文最后一段中“盖简桃核狭者为之”一句与前面 段 落中的哪一句互相照应,以突出王叔远雕刻的特 点? ( ) A.径寸之木 B.罔不因势象形 C.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D.计其长曾不盈寸 2.对“雕栏相望焉”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 A.隔着雕栏和栏杆可以相看 B.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C.石雕和栏杆互相看着 D.雕刻着花纹的栏杆互相看得见
总写:径寸之木
山高月小 中舱
罔不因势象形 水落石出 水波不兴 执卷扶背 如有所语 绝类弥勒 椎鬓仰面 视端容寂
核 舟 记
清风徐来
分说
船头
中为东坡 佛印居右 鲁直居左 居右舟子
船尾 居左舟子
船背:刻文细若纹足勾画了了
总括:通计一舟,技亦灵怪亦灵怪亦哉
阅读思考问题:
文章一开头,作者如何围绕“奇巧”二字介 绍雕刻者王叔远的?
船头仨人的神态有何不同?哪些描写突出 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前二人是士大夫兼诗人、学者,受世俗礼 法的束缚,显得拘谨,严肃;后者是僧人,不 拘礼节,放浪形骸。 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 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 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
这一段描写“舟子”的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 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 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 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 课文内容。
整体把握文章:
3.理清文章说明内容及顺序。 本文是从整体到部分,又从部分 到整体(总——分——总),按照核
舟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依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w2nɡ) 膝(x~) 髻(j#) 倚(y@) 篆(zhu3n) 八分有(y7u) 诎(q$)右臂支船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褶(zhě) 戌(x$) 奇(j~)
1. “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 核舟 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
教师总结:
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 想像空间。作者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 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象,进行了艺术上 的再创造,赋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 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平实的,而应该 是能打动人的,给人以想象的。
请五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为东 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其余两 个为舟子,注意表现他们的位置、 姿态、动作。
练 习 一、解释下列“红”字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2.尝贻余核舟一。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4.高可二黍许。 5.其两膝相比者。 6.其船背稍夷。 8.舟尾衡卧一楫。
二、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wk.baidu.com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左手倚一衡木。 3.诎右臂支船。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翻译句中画横线的内容
“奇巧”意为奇妙精巧,反映出王叔远雕刻技艺 的特点。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用“径木”强调雕刻 材料的微小:用“宫室”“皿”“物”“鸟兽”“木 石”概括指出其雕刻题材之广泛;用“因势象形,各 具情态”突出其雕刻手艺之卓越;用“罔不”说明所 雕刻的东西无一不精,进 一步印证“奇巧”。
找出表示核舟主题的 句子。
第三课时
活动与探究
一、语文实践活动设计
请同学依据课文内容提示,用橡皮泥试着捏一个 “核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能力。
二、口语表达活动设计
按空间顺序口头介绍一件你所喜欢的工艺品。 (注意:让学生广开思路,在如实摹写实物的前提 下,也可以加进合理的想像,最好是预先准备发言稿。 口头介绍可以先分小组进行,谁介绍得好,再说给全班 同学听)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是谁? 为什么?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当然 是东坡。作者除了交代了三人在船头的位置, 而且还刻画了东坡的肖像——“峨冠而多髯”。 之所以这样描写,一是因为苏东坡的主要游览 者,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二是雕刻 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 者不能违背其初衷。
提问: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 “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 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 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 “泛赤壁”呢? 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第一,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 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可 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 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 舟”。
两“舟子”虽神情有异,右边的舟子突出他“右 手攀右趾”的粗犷和“若啸呼状”的悠闲自在;左边 的舟子突出“视端容寂”的平静神态。但两人的神情 动作均表现了一种共同的氛围——愉悦、轻松、活泼 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 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是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 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 烘托或者沟通,从而突出 “大苏泛赤壁”的“泛”。
雕刻者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 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这两句话分别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和 《赤壁赋》,写的是苏轼泛舟赤壁之所见、所 感。将它们刻在小窗上,既能通过小窗启闭景 象的分别说明,使读者体会王叔远刀法的精细 又能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题,照应第一段的 “大苏泛赤壁”,使读者惊叹 王叔远构思的奇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