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_于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9-06-21

作者简介:于佳(1980-),女(汉族),山东平度人,硕士研究生,药剂师,主要从事药物调剂工作,T e l .138********,E -ma i l h e l e n y u 0226@163.c o m 。

文章编号:1006-2858(2009)S 0-0071-05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于 佳,范 青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药剂科,辽宁大连116027)

摘要:目的对中药靶向制剂研究进行了综述。方法查阅21篇文献,对靶向制剂的分类与作用特

点,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别综述。结果靶向制剂可以选择性地作用于靶组织,并提高其药理作用强度和降低全身的不良反应,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给药方式。但中药靶向制剂还处在基础研究阶段,其研究主要是单一有效成分,复方制剂很少。因为目前的靶向给药系统的设计、制备和质量评价理论适用于单一成分的药物,不适合于成分繁多、理化性质复杂的中药。因此,应首先选择药味较少、作用显著、著名中药复方来作为中药复方靶向制剂研究的突破口。结论中药靶向制剂将成为中药制剂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关键词:中药;靶向制剂;微球;脂质体;乳剂中图分类号:R 96 文献标志码:A

靶向给药是近年来国内外一个重要的开发热点。靶向制剂的概念是E h r l i c h p 在1906年提出的。靶向制剂(t a r g e t i n g d r u g s y s t e m ,T D S )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 a r g e t e d d r u g d e l i v e r y s y s t e m ,T D D ),系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有选择性地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1]

,使靶区药物浓度高于其他

正常组织,达到提高疗效、降低全身不良反应的给

药系统。

靶向制剂最初指狭义的抗癌制剂,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在给药途径、靶向的专一性与持效性、药物类型和临床运用方面均有突破性进展。靶向制剂在西药领域已得到广泛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但在中药领域还处在基础研究阶段。本文对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行综述。

1 靶向制剂的分类与作用特点

按作用方式

[2]

的不同,可以分为:被动靶向

制剂(p a s s i v e t a r g e t i n g p r e p a r a t i o n )、主动靶向制剂(a c t i v e t a r g e t i n g p r e p a r a t i o n )、物理靶向制剂(p h y s i c a l t a r g e t i n g p r e p a r a t i o n )。被动靶向制剂指载药微粒在体内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摄取,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等器官,使药物在这些器官富集而发挥作用。主动靶向制剂是指在被动

靶向制剂的基础上,用修饰的药物载体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靶向区浓集而发挥作用。物理靶向制剂是指用物理化学方法使药物在某个部位发挥作用。按作用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口腔给药系

统、直肠给药系统、鼻腔给药系统、结肠给药系统、皮肤给药系统及眼给药系统等。按靶向部位的不同,可以分为:肝靶向制剂、肺靶向制剂、结肠靶向制剂等。

靶向制剂是将药物包裹或嵌入液体、液膜、脂质、类脂蛋白以及生物降解高分子物质中制成微粒、复合型乳剂、脂质体等各种类型的胶体或混悬系统,通过多种给药方式给药后,这些微粒选择性的聚集于肝、脾、淋巴部位释放而发挥疗效。靶向制剂可以提高药物的溶出度和稳定性,增加药物对靶区的指向性,降低对正常细胞的毒性,使药物具有药理活性的专一性,减少剂量,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适于临床运用。

2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2.1 中药微乳靶向制剂

微乳(m i c r o e m u l s i o n )是由油相、水相、乳化剂及助乳化剂在适当比例自发形成的一种透明或半透明、低黏度、各向同性且热力学稳定的油水混合系统。其作为药物载体可用于口服液体制剂、经皮给药制剂、黏膜给药制剂和注射剂。

第26卷增刊2009年7月沈 阳 药 科 大 学 学 报J o u r n a l o f S h e n y a n gP h a r m a c e u t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V o l .26S u p p l .

J u l .2009p .071

2.1.1 口服液体微乳制剂

由于微乳表面张力较低,易通过胃肠道的水化层,所以药物能直接和胃肠道上皮细胞接触,促进药物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选择合适的乳化剂和其他成乳材料后,亦可增强其靶向性。袁泉等[3]制备了型水飞蓟素微乳浓缩液,采用大鼠在体小肠段回流实验并测定药物浓度,得出水飞蓟素微乳在空肠的吸收明显高于胶束溶液,且混合胶束对空肠赫膜有较强的刺激性,显示了微乳作为水飞蓟素载体的优越性。K a n g等[4]制备了辛伐他汀的自乳化微乳给药系统,测定人工肠液中的溶出度,药物溶出速率高于片剂;b e a g l e狗口服微乳硬胶囊,生物利用度是片剂的115倍。可见,自乳化微乳给药系统有助于辛伐他汀的快速起效。

2.1.2 经皮给药微乳制剂

微乳作为透皮给药制剂的载体,具有增加亲脂或亲水性药物的溶解度、提高药物的透皮速率、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等优点。其透皮机理是微乳对亲脂或亲水性药物均有较高的溶解度,给药后能够产生较高的浓度梯度微乳中的某些组分具有促透作用油相的种类及用量可改变药物的亲和力,有利于药物进人角质层。微乳中的一些弱酸或弱碱性药物可以形成离子对通过皮肤,或其粒径与人体毛囊大小相近,直接通过表皮。国内已有报道以微乳作为透皮吸收药物载体的处方进行研究。C h e n等[5]制备了雷公藤内酯微乳,用离体鼠皮试验,微乳制剂中的经皮渗透系数和经皮透过量都是丙二醇水溶液的2.3倍,载药量与透皮速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G u p a t等[6]制备的5 -氟尿嘧啶W/O型微乳,研究表明,与水溶液相比,药物的皮肤渗透量增加8倍,且药物的渗透量依赖于微乳中水和表面活性剂的浓度。

2.1.3 黏膜给药微乳制剂

黏膜给药是用适合的载体使药物通过口腔、鼻、眼、直肠等粘膜进人体循环而起到全身作用的给药方式。微乳因其较强的促透能力,在黏膜给药方面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王新春等[7]在大黄复方液体喷雾剂的制备中借助三元相图的研究手段确定微乳配方,使复方中的挥发油形成微乳后稳定分散于制剂中。通过微乳增加了中药复方制剂中难溶性挥发油类药物的溶解度,提高了中药复方液体制剂的稳定性,对中药复方制剂的开发有积极意义。2.1.4 注射用微乳制剂

注射微乳热力学稳定,可热压灭菌,或通过微孔滤膜,易于工业化生产。微乳注射剂在提高原药的载药量,改善原剂型的不良反应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分布迅速并有淋巴导向性,根据需要还可达到缓释或靶向的目的。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制剂的溶血性、致敏性、毒性、刺激性和安全稳定性都需要严谨对待。张宁等[8]采用超声-高压匀质法制备了静注用丹参酮微乳,所得微乳稳定性好,平均粒径为50n m以下且分布范围窄,该工艺可行性强,制得的微乳可以达到静注使用的要求。张莉等[9]制备了去甲斑蝥素(N C T D)的微乳注射液,用于抑制肝脏肿瘤细胞。在相同剂量下,微乳制剂延长了体内循环时间,其消除半衰期和平均驻留时间分别增加了2.48倍和1.27倍, A U C增加了3.21倍。N C T D微乳在肝、肾中的靶向指数分别为0.43和0.12,说明对肝脏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亲和性和靶向性。可见,微乳作为药物释放体系能改变药物的体内分布,从而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不良反应。

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中药微乳基础研究还不够深入,药动学、药理学、毒理学方面的研究也不够多。微乳作为药物载体具有其他载体所不能代替的优势,但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刺激性、安全性及其稀释时能否保持原有的稳定性依然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阻碍了微乳制剂药物向临床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当所载药物为中药的有效成分时,如何制备尚需大量试验研究,况且微乳的微观结构和增溶理论还不够成熟,尚需进一步深人研究。

2.2 脂质体靶向制剂

脂质体(l i p o s o m e)是磷脂分散在水中时形成的磷脂双分子层,其内部为水相的闭合囊泡。由于其结构类似生物膜,故又称人工生物膜(a r t i f i-c i a l b i o l o g i c a l m e m b r a n e)[10]据实验和临床应用的需要,可以改变脂质体的脂质成分提高脂质体的靶向性。

脂质体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脂质体作为抗癌药物的载体,静脉注射后除被网状内皮系统认作外源分子,被吞噬细胞所吞噬,主要聚集于肝、脾及骨髓外,还可进人实质性肿瘤、炎症组织和高血压血管损伤等部位,因这些部位的毛细血管比正常血管通透性高。因而应用脂质体携载抗瘤药物比游离药物更易聚集在肿瘤部位,发挥更

72沈 阳 药 科 大 学 学 报第26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