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修订的八大变化

合集下载

新课标的变化以及带来得思考与感悟

新课标的变化以及带来得思考与感悟

新课标的变化以及带来的思考与感悟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调整。

其中,新课标的推出无疑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改革之一。

新课标的变化不仅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也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思考与探讨。

二、新课标的变化1.课程结构的调整新课标的变化在课程结构上进行了重大调整,将教育的重点由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变为能力培养。

在语文课程中,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被赋予更高的重视;在数学课程中,问题解决能力、思维能力等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这种变化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仅仅将他们培养成知识的接收者。

2.教学方式的改变新课标的推出也带来了教学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被引入实践、体验以及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所取代。

通过教学手段多样化,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学习,培养出更多实际应用能力。

3.学生评价体系的更新随着新课标的变化,学生评价体系也得到了更新。

除了传统的考试成绩外,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表现也会被纳入评价体系,如学科竞赛成绩、科研成果、课外活动等也逐渐受到了重视。

三、思考与感悟1.教育观念的更新新课标的变化呼吁人们更新教育观念,将传统的“知识为王”转变为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这需要教育者从传授知识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方式转变,也需要学生和家长从被动接受教育到主动探究学习的方式转变。

2.课程实施的挑战新课标的变化为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根据课标的变化,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理念。

这也需要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支持,包括教师培训、教学设备等。

3.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新课标的变化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上,这将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也能够培养出更多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新课标的变化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它标志着我国教育理念和体制的不断完善和调整。

高中课程标准内容新变化

高中课程标准内容新变化

高中课程标准内容新变化
高中课程标准内容有以下几个新变化:
1.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是这次课标修订的重点之一,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丰富充实相关内容。

其中,语文课标最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

具体包括内容更全、分量更多、要求更高。

2. 加强革命传统教育:这也是本次课标修订的另一个重点。

语文、历史、思想政治、音乐等课标都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对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要求做了强化。

3. 增加学业质量要求:为了与新高考相衔接,新课标在文本结构、内容及其实施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主要新增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两个部分,内容更全面,结构也更加完整。

4. 强化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从实施需求出发,强化指导性、可操作性。

切实加强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的具体指导。

大部分学科增加了教学和评价案例、命题建议等,便于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标要义,确保课标能够落地,有效发挥统领作用。

综上,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主要围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加学业质量要求和强化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展开,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标的主要变化及教学改革

新课标的主要变化及教学改革

新课标的主要变化及教学改革
新课标是指基于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对现行课程标准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改和完善。

新课标的主要变化如下:
一、教育目标的转变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二、课程的整合
新课标强调知识的跨学科整合,注重知识的联系和应用,避免过于独立的学科设置和教学。

三、课程内容的“瘦身”
新课标要求精简课程内容,重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避免对学生知识的过度灌输。

四、教学方法的创新
新课标要求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互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以上变化对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同时,要求教师注重课程整合,强化跨学科教学。

此外,还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 1 -。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主要变化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主要变化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主要变化
(一)关于课程方案
1.完善了培养目标
明确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2.优化了课程设置
①在保持9522总课时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课程设置;
②初中阶段道法、改革艺术课程设置、开设劳动课,信息技术独立开课。

3.细化了实施要求
①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础要求;
②明确职业、制度规范,教学改革方向及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具体要求;
③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二)关于课程标准
1.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
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2.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①增强内容与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
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3.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4.增强了指导性
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5.加强了学段衔接
幼小衔接、初高衔接。

新旧两版课程标准

新旧两版课程标准

新旧两版课程标准
新旧两版课程标准在很多方面都有显著差异。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变化:
1. 核心素养: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将其细分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强调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2. 课程内容: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了全面更新,新增了主题与载体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课程,以增强课程的思想性。

同时,还新增了6个语文学习任务群,以推动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提升。

3. 评价建议:新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新增了学业水平考试相关要求,强调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实际发展,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学段要求:新课程标准在学段要求上进行了调整,将每学段的“阅读”改为“阅读与鉴赏”,将“写作”“口语交际”合并为“表达与交流”,将“综合性学习”改为“梳理与探究”,具体内容有整合、增加,以更好地反映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

新课标六大变化

新课标六大变化

六大变化新课标涵盖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所有学科,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历史、历史与社会、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初中科学等学科。

对比“旧课标”“新课标”有哪些变化呢?对此,省课程教材中心副主任高定量分析认为,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控制课程容量和难度减轻负担本次修订的“新课标”积极回应了社会各界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关切,从标准层面科学安排了课程容量和难度,为控制学生课业负担奠定基础。

主要体现在:(1)在课程难度控制上,有些学科直接删去了过难的内容。

如4~6年级的数学中删除了“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等内容,因为这个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抽象;(2)有些学科降低了一些知识点的学习要求,如语文对小学不同年级学生写字量做了适当调整,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在教学建议中提倡“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力争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达“四会”要求的做法。

整个小学阶段识字写字总量保持不变,仍然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

(3)一些学科精选了内容,减少了容量。

如数学“统计与概率”内容做了大的调整,对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大幅减少,由原来的11条具体要求减少为现在的3条,全部删除了有关概率内容的“不确定现象”。

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删除了众数、中位数等内容。

第三学段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删除了极差、频数折线图等内容。

同时,对于难度较大又不宜删除的课程内容,以“选学”的方式处理,既增加了课程弹性,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选择机会,又控制了课程难度,使梯度要求更加清晰。

2各科课程渗透强化德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在各科课程中有机渗透德育,即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进一步加强了德育。

一是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

新课标有哪些变化?

新课标有哪些变化?

新课标有哪些变化?变动一:第—次提出英语核心素养改变“义务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目标突出学科本位、忽略整体育人功能问题,将课程目标从综合言语能力运用转向了由言语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四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目标,并且特别强调了在开展学生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根底上,提升他们的中华文化意识、厚植爱国精神。

变动二:强调主题对课程内容的引领作用以主题为引领是核心素养,以人为本的培养目标的表达。

内容的选取遵循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原则,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表达时代特征,反映社会新开展、科技新成果,聚焦在“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三大主题范畴。

而三大范畴下又分为十大主题群和72个子主题。

变动三:不同英语学段的分级体系重新划分2011版课标对学生等级划分一共有五级,而2022版新课标则按照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内容划分成三个级别。

除此之外,新课标还提出“级别+〞的概念,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选择。

虽然分级变少,但也意味着每一层次间的梯度更大,而“级别+〞的出现也意味着,学生间的知识储藏,技能开展的差距会更大。

变动四:对言语知识和言语技能提出新的要求新课标从原来的初中阶段1600词的要求到“1800+相关主题范围内的200词〞,而言语技能也不同以往按照听说读写分类,而是分成理解性技能:听、读、看以及表达性技能:说、写等。

但课时量的减少,也就意味着以后英语考试难度的增加。

课堂初实践如何将新课标中的理念实践到课堂中呢?我在实际课堂中做了如下尝试与探究:一、把言语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言语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习英语不可防止的涉及与英语和英语国家紧密相关联的文化,有时还会关联到其他非英语国家的文化。

而依据新课标要求,作为英语学习者,我们还需要熟悉并且明白中外文化的异同。

在本学期Unit2 Writing的课程中,是要求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写明信片。

中文中的地址是地点由大到小写,而英文中的地址是由小到大书写。

简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简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简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指国家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所应学习的各门学科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的规定。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简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一、从知识点到素养早期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主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点,即学生需要学习哪些知识点。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知识点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

因此,在新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素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关键词。

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取的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在新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除了知识点外,还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信息素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素养。

二、从课程设置到课程整合早期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各个学科之间的内容相对独立,课程设置也相对分散。

但在新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强调各个学科之间的整合和协调。

例如,语文学科中要求学生掌握写作技能,而社会学科中则要求学生写作社论。

这就要求各个学科之间要进行良好的协调和整合,使得学生能够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有机的衔接和综合运用。

三、从传授知识到培养能力早期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学科教学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

但在新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科教学应该注重能力培养。

例如,在语文学科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语言表达能力外,还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还能够培养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四、从重视考试到强调评价早期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主要是通过考试来进行评价的。

但在新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强调评价应该是多元化和全面性的。

评价应该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考核,还应该考虑学生的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这样,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

五、从单向传授到双向互动早期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学科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传授。

2022新旧课程标准的异同

2022新旧课程标准的异同

2022新旧课程标准的异同新旧课程标准的异同请指出高中新旧课程标准的异同,并对它们的内容进行分析,说出自己的建议。

(一)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注重以生动活泼的呈现形式引入数学知识,注重介绍数学知识的背景来源。

旧教材逻辑性强,比较注重数学知识的形成和便于讲解,对数学知识的背景(实际的和数学内部的)涉及不多,教师在以往教学中自然也比较少涉及到这些。

高中数学新课标要求“高中数学课程应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反映数学的应用价值”。

对此理念下的新教材使用后调查发现,35.7%的老师认为新教材在讲解相关知识的背景、来源方面做得“很好”、“非常重要”,53.5%的老师认为“一般”,7.1%的老师认为“差”,3.5%的老师认为“较差”。

可见,大部分老师认同了教材重视数学知识的背景、来源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他们也将重点使用这一部分内容,以生动活泼的呈现形式,体现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渗透数学的文化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

比较典型的例子:《不等式》这一章的第一节举了我国1970年的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与2003年飞船“神舟五号”各项数据对比的例子,教师通过这个实例教学不但让学生更清楚地发现了不等关系,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二)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旧的教学方式对概念的引入一般都是先给出定义,然后再举相应的一些例子予以说明。

这样教学逻辑性是强了,但不能照顾到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长期以来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较差。

新课程改革的改革重点之一是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在这种理念下出版的新教材相对于旧教材在问题设置方面变化较大,问题意识贯穿在整个教材的始终。

对于穿插在正文中的“观察”、“思考”、“探究”、“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信息技术应用”等拓展性栏目,近90%教师认为非常合适,有效的调节了数学学习的气氛,改变了传统数学教材的呆板面目,为新教材增色不少。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目标的主要变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目标的主要变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目标的主要变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中国教育部近期公布的最新课程标准,它对小
学、初中、高中各个年级的数学课程实行了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的新改革。

其中,课程目
标也提出了比原来更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将为今后全国各地数学
教育带来深刻的变化。

首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让学生“通过学习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应
用能力,掌握数学知识,构建系统的数学经验,提升对数学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
能力”作为课程目标,这种目标是科学性、实用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而不是仅仅灌输知
识。

其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学生提供一个遵循“以数字、表达式、图表、语言和实验等多种形式进行数学学习”的新平台,这一点也是对以往数学课设置的
一个重大改革。

此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同时将新兴的知识领域,如大数据、机器
学习、量子宇宙科学等等,编入作为关键词,培养学生正确、全面、系统地理解和使用我
国新一轮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科技概念,培养具有现代科学精神与创造性思维定力的学生全
面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这次变化,无疑将我国数学教育提升到一个新
的高度,不仅更符合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为未来社会发展做好有效的铺垫,还将为
学生培养更全面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提供机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做出的变化实际上代表了一种进步,它给我们带来的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一次革新,
将会给当代的学生带来更多的有用知识和丰富的收获。

22版课标的主要变化

22版课标的主要变化

22版课标的主要变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标准也在不断更新与调整。

22版课标的发布,对教育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22版课标的主要变化。

一、知识内容的调整22版课标对知识内容进行了全面的调整。

其中,科学、数学、语文等主要科目的知识点进行了重新梳理和优化。

在科学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强调实践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语文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的转变22版课标在教学目标方面进行了明确和细化。

在德育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智育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体育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竞技精神。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22版课标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交技能。

四、评价方式的改变22版课标对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

传统的单一方式评价被逐渐淘汰,多元评价方式得到了重视。

除了传统的考试和作业评价外,还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培养。

五、教材的更新与优化22版课标对教材进行了更新和优化。

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材编写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

22版课标的主要变化体现在知识内容的调整、教学目标的转变、教学方法的创新、评价方式的改变和教材的更新与优化等方面。

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

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

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一、课程标准的“八大变化”(1)总体框架的变化2001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内容,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2)数学观的变化2001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011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3)基本理念的变化1、“三句”变“两句”2001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6条”改“5条”2001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2011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4)课程理念中心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几个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5)“双基”变“四基”2001版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版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6)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2001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2011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7)课程内容的变化(8)实施建议的变化二、课标核心概念的变化2001版: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推理能力、应用意识。

2011版: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2022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修订变化梳理

2022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修订变化梳理

2022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修订变化梳理一、课程性质原课标中将化学课程定义为基础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注重与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中将化学课程深化为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是材料、生命、环境、能源等多种科学的重要基础,与物理学共同构成物质科学的基础。

强调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

二、课程理念新课标更重视与小学科学课程和高中化学课程的衔接,也关注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强调重视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

具体化学课程理念主要包含:1.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2.整体规划素养立意的课程目标3.构建大概念统领的化学课程内容体系4.重视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5.倡导实施促进发展的评价三、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由原来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改为围绕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展开。

四、课程内容新旧课标的课程内容都包含5大主题,但部分内容有少量更改。

例如“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被并入了“物质的性质与应用”,“化学与社会发展”中加入了“跨学科实践”的内容等。

二级主题在原来的“理解”“能力”“实践”“表示”等认知性内容的基础上,新增了一些“思路”“方法”“使用”“应对”等实用性内容,具体如下:1.科学探究→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新增“化学科学本质”“化学实验探究的思路与方法”“科学探究的态度”。

将原来的“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和“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合并为“实验探究”,原来的“完成基本的学生实验”,更改为“学生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

2. 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的性质与应用“身边的化学物质”现仅为二级主题,其中“我们周围的空气”改为“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改为“常见酸、碱、盐”。

新增“物质的多样性”“认识物质性质的思路与方法”“物质性质的广泛应用及化学品的合理使用”“学生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3.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内容完全重组,原本的“认识化学元素”“物质组成的表示”等都放在了“元素、分子、原子与物质”所在的三级主题中。

义务教育新课标主要变化

义务教育新课标主要变化

义务教育新课标主要变化
义务教育新课标是教育部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原有课程进行修订和完善的产物。

新课标主要变化如下:
一、课程内容更新
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加了一些新的学科和课程,如信息技术、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品德与法治等。

二、课程设置调整
新课标调整了课程设置,特别是小学阶段,减少了功课负担,增加了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三、教学方法创新
新课标倡导探究式、实践式、合作式、创新式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四、评价方式改变
新课标评价方式从单纯的考试评价转变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品展示、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等,注重评价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

总之,新课标的推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和支持,也为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动力。

- 1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八大变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八大变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八大变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八大变化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意图、方向和程度,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评价以及教材编写等教育行为的指针。

本文所指“课程目标”是指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学习应该达到的目标。

“2022版课标”在“课程目标”中围绕“核心素养内涵”以及“总目标”“学段目标”三个方面展开了阐述。

本文试图分析“2022版课标”在核心素养方面的具体要求,进而厘清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及其阶段表现,以寻求对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启示,供广大一线教师参考。

课程目标壹核心素养的产生背景“2011版课标”在前言中指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2022版课标”在课程性质中保留了这一界定的同时,分别在前言、课程性质、课程理念中特别强调了“核心素养”,在课程目标中具体阐述了核心素养内涵,在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中更是围绕核心素养进行具体展开与对应要求,这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要求,这也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全面进入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新时代。

资料显示,作为教育的核心素养,是1997年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早提出来的,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以及美国等国家都开始研究核心素养。

(史宁中等《关于高中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核心素养》,载《课程·教材·教法》,2017年第4期)受国际教育对核心素养研究的影响,我国教育对核心素养的关注也日剧增强,经历了从理念向实践的逐步转变过程。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举行,引起了教育内外的充分关注。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课程标准的五大变化

课程标准的五大变化

课程标准的五大变化1.从知识为中心到能力为中心:传统的教育课程强调学生的知识掌握,而新的课程标准则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课程标准的修订使得教育目标更加明确,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素养,以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

2.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新的课程标准则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实践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从纯粹学术到实践应用:传统的教育课程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术能力的培养,而新的课程标准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从个别划分到跨学科整合:传统的教育课程将知识划分为不同的学科,而新的课程标准则更加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和跨学科的融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

5.从传统评价到综合评价:传统的教育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而新的课程标准鼓励综合评价的采用。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成绩。

总之,课程标准的修订是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和教育的需要,从知识为中心到能力为中心,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从纯粹学术到实践应用,从个别划分到跨学科整合,从传统评价到综合评价,这五大变化使得教育课程更加贴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能力培养。

新课标与老课标对比变化整理

新课标与老课标对比变化整理

修订后的英语课标与原文变化整理一、具体修订内容改动摘要(加黑部分为核心变化)(一)前言部分突出外语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国民素质教育,是国家开放的需要,是对外交流的需要,并强调其在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等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二)课程性质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三)基本理念基本理念部分的修订以突出英语学科特点的思想为原则,修订原小标题及内容,使英语教育的特点一目了然,同时,在每一条理念中再次强调英语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以及语言学习的渐进性与持续性特点。

(四)课程设计思路明确指出了了英语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先进的外语课程理念为指导,综合考虑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现状,从义务教育阶段起,建立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系统而持续渐进的英语课程体系。

(其中,七级为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八级和九级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中学生设计的目标。

)(五)课程目标本次修订将课程目标按照总目标与分目标进行表述。

保留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描述英语课程目标。

1.总目标将原课程性质部分的“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移至课程总目标部分,修改描述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五个方面相辅相成。

课程总目标还从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意识的发展等方面进一步阐述了课程总目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紧密结合的特征。

2.分目标为了更好体现不同级别之间的差异和过度,本次修订对分目标中一至五级分级整体目标描述作了仔细的文字修改使之更为准确,以体现级别间的差异和进阶关系。

(六)内容标准此次修订对各级别总体目标要求保持不变,只在具体要求上做适当调整。

具体调整如下:1.根据全国反馈意见与建议,在语言技能(听、说、读、写)的要求上进行调整,有的适当降低难度,有的修改文字以更好地体现表述的准确性,有的个别目标要求也略有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4
基本理念
(3)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 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学生学习:生动活泼的、主动的 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师教学: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和已有经验为基础。
13
4
基本理念
(3)教学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 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 的重要方式。
35
8
实施建议
⑦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
◆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36
8
实施建议
(2)评价建议
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 ②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 ③情感态度的评价 ④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⑤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式多样化 ⑥恰当地呈现和利用评价结果 ⑦合理设计与实施书面测验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 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8
3
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 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 性和发展性。
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 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 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二)图形与几何
(三)统计与概率 (四)综合与实践
29
7
课程内容
(一)数与代数——基本不变
(1)第一学段略有增加。(增加算盘、
小括号、口算要求等)
(2)第二学段略有微调。(删除百分
数大小比较、增加数量关系等)
30
7
课程内容
(二)图形与几何——变化不大 (1)第一、二学段基本不变。
(2)第三学段稍作调整。
课程目标
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 素养的重要标志。 ◇过程性目标实现的标志是学生形成基
本活动经验。
27
6
课程目标
■能力目标——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哈尔斯)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28
7
课程内容
(一)数与代数
24
6
课程目标
掌握基本技能—— ◆基本技能一般包括基本的运算、测
量、绘图等技能。 ◇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
但要适度。
25
6
课程目标
感悟基本思想——
◆数学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数学抽象的思 想、数学推理的思想和数学模型的思想。
◇基本思想是数学内容的魂,是建立知
识体系和解决问题的主线。
26
6
——马云鹏
20
6
课程目标
■总目标——
知识技能 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 情感态目标:
了解 理解 掌握 应用
过程目标:
经历 体验
探索
22
6
课程目标
■基本目标—— “四基” 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基本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
23
6
课程目标
理解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一般是指数学课程中所涉
及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法则、 基本公式等。 ◇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 点”。
31
7
课程内容
(三)统计与概率——调整较大
(1)第一学段大幅减少。(删除了有
关概率内容、平均数、条形图等)
(2)第二学段降低难度。(删除众数、
中位数等)
32
7
课程内容
(四)综合与实践——修改较大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
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
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 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
33
8
实施建议
(1)教学建议
(2)评价建议
(3)教材编写建议 (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34
8
实施建议
(1)教学建议
①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②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③注重“双基”的理解和掌握 ④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⑤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⑥合理把握“综合与实践”的实施 ⑦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
是“小改”而 不是“大改”
5
课程标准修订的八大变化
1 2 3 4
整体框架 数学意义
5 6 7 8
核心概念 课程目标
课程性质
基本理念
课程内容
实施建议
6
1
整体框架
一、前言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内容 四、实施建议
附录1——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附录2——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7
2
数学意义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14
4
基本理念
(3)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15
4
基本理念
(4)学习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 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16
4
基本理念
(5)信息技术
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 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7
5
核心概念
9
4
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 (2)课程内容 (3)教学活动 (4)学习评价 (5)信息技术
10
4
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1
4
基本理念
(2)课程内容 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符 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无论结果如何,再出发……
3

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 课程标准修订的历程——
2003年 2005年 2007年 2011年 沈阳会议 全国“两会” 完成初稿 正式发布 1 2 3 4
4
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变化
史宁中:《要明了数学的教育价值在哪里》
——《中国教育报》2012.04.12
调整了体例结构 完善了基本理念 理清了设计思路 丰富了培养目标 修改的具体内容
1

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 课改中的四次主要争论——
1 2 3 4
2004年:“发霉的奶酪”
2005年:“理论基础模糊”
2008年:“历史的倒退”
2010年:“穿新鞋走老路”
2

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 课改后的反思与再出发—— 不足—— 课程价值取向 课程内容组织 教学方式选择
1 2 3 4
成绩—— 教师观念改变 教学方式变革 评价方法多元
数感 空间观念 推理能力 应用意识 符号意识
几何直观 运算能力
数据分析观念
模型思想
创新意识
18
5
核心概念
数感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 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几何直观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 模型思想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 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
19
5
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体现数学内容的本质。” “核心概念是数学教学的统领和主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