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中时间是如何规定的
民事诉讼法规定的送达日期七日是指自然日还是工作日
![民事诉讼法规定的送达日期七日是指自然日还是工作日](https://img.taocdn.com/s3/m/28dfc723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b9.png)
民事诉讼法规定的送达⽇期七⽇是指⾃然⽇还是⼯作⽇民事诉讼⽤以解决各种民事纠纷案件。
当然对于这种民事案件纠纷可以以其他途径进⾏解决,⽐如可以私下进⾏调解或者法院进⾏调解。
下⾯就由店铺⼩编为⼤家整理有关民事诉讼法规定的送达⽇期七⽇是指⾃然⽇还是⼯作⽇的相关内容。
以供⼤家阅读,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民事诉讼法规定的送达⽇期七⽇是指⾃然⽇还是⼯作⽇⼀般以⼯作⽇为准。
《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期间,只有年、⽉、⽇、时的规定,没有⼯作⽇的说法。
该法第⼋⼗⼆条规定,期间包括法定期间和⼈民法院指定的期间。
期间,⽆论是法定期间还是指定期间,都不包括在途时间。
⽐如,诉讼⽂书是邮寄的,在期满前交邮的,不算过期。
确定期满前是否交邮,应当以邮局的邮戳为准,只要邮戳上的时间证明在期间届满前,当事⼈或者⼈民法院已将需邮寄的诉讼⽂书交付邮局,就不算过期。
另考虑到⽬前许多法院不遵守期间的法律规定,或故意利⽤期间损害当事⼈的利益,建议当事⼈⼀定要在期间届满前2-3前将法律⽂书寄发或邮寄。
⼆、如何理解民事诉讼法中关于期间的规定?期间,是指法院、诉讼参加⼈进⾏某种诉讼⾏为的期限。
如⼈民法院收到起诉状,经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内⽴案,并通知当事⼈;当事⼈不服地⽅法院⼀审判决的,从收到判决书之⽇起⼗五⽇内应提起上诉等规定,就属于期间的规定。
民事诉讼法规定期间的⽬的,在于保证当事⼈和其他诉讼参加⼈及时⾏使诉讼权利,履⾏诉讼义务,节省时间、⼈⼒和物⼒,使⼈民法院及时地进⾏审判,使当事⼈的民事争议及时得到解决,保证诉讼⾏为的有效性,稳定民事诉讼关系。
理解期间的概念,必须注意它与期⽇的区别。
期⽇,是指法院指定的开始进⾏某⼀诉讼⾏为的具体时间,如开庭审理⽇期、宣判⽇期等。
期间和期⽇有以下⼏个区别:期⽇是⼀个时间点,只规定开始的时间,不规定终⽌的时间;⽽期间有始期和终期,是⼀段期限。
2、期⽇被确定后,要求⼈民法院和当事⼈以及其他诉讼参与⼈,必须在该期⽇会合在⼀起进⾏某种诉讼⾏为;⽽期间⾃始⾄终则是各诉讼主体单独进⾏诉讼⾏为3、期⽇都是由⼈民法院指定的;⽽期间有的由法律规定,有的由⼈民法院指定。
民事诉讼法的节假日是什么时候?
![民事诉讼法的节假日是什么时候?](https://img.taocdn.com/s3/m/9a7ed479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fb.png)
民事诉讼法的节假⽇是什么时候?上诉期限包括节假⽇。
最后⼀天如果是节假⽇,可以顺延。
《民事诉讼法》第⼋⼗⼆条期间包括法定期间和⼈民法院指定的期间。
期间以时、⽇、⽉、年计算。
期间开始的时和⽇,不计算在期间内。
期间届满的最后⼀⽇是节假⽇的,以节假⽇后的第⼀⽇为期间届满的⽇期。
法⼀般情况下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时间限制,也不例外。
那么当这些时间限制遇到节假⽇的时候该如何计算呢就成为⼤家应该掌握的⼀个重要的知识。
下⾯⼩编就为⼤家总结归纳⼀下民事诉讼法的节假⽇的有关问题,希望可以对⼤家了解民事诉讼法的节假⽇等⽅⾯的知识有所帮助。
⼀、民事诉讼法的节假⽇包括节假⽇。
最后⼀天如果是节假⽇,可以顺延。
《民事诉讼法》第⼋⼗⼆条规定,期间包括法定期间和⼈民法院指定的期间。
期间以时、⽇、⽉、年计算。
期间开始的时和⽇,不计算在期间内。
期间届满的最后⼀⽇是节假⽇的,以节假⽇后的第⼀⽇为期间届满的⽇期。
期间不包括在途时间,诉讼⽂书在期满前交邮的,不算过期。
上诉期限从第⼈民法院的裁判送达后次⽇起算。
当事⼈各⾃接受裁判的,从各⾃的起算⽇开始;必要共同诉讼中的共同诉讼⼈的上诉期应以最后⼀个收到裁判的共同诉讼⼈的上诉期来计算;普通的共同诉讼中的共同诉讼⼈的上诉期限的计算,与⼀般诉讼中上诉期限的计算⽅法相同。
当事⼈不服⼀审⼈民法院的判决或者裁定,可以在法定期间内向上⼀级⼈民法院提出上诉。
当事⼈不服民事、⾏政判决的上诉期间为15⽇,裁定为10⽇;不服刑事判决的上诉期间为10⽇,裁定为5⽇。
⼆、具体上诉程序时效规定上诉必须在法定的时限内提出。
的上诉期限是送达之⽇起的15⽇内,裁定书的上诉期限是送达之⽇起的10⽇内,但设⽴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的裁定上诉期只有7⽇。
这个期限⾃收到判决书或裁定书后的第⼆⽇起算。
如果各⽅当事⼈收到判决书或裁定书的⽇期不同,上诉期限从各⾃收到判决书或裁定书的次⽇起算。
期间届满的最后⼀⽇是的,以法定节假⽇后的第⼀个⼯作⽇为期间届满的⽇期。
民事诉讼立案与受理的时间是多久
![民事诉讼立案与受理的时间是多久](https://img.taocdn.com/s3/m/917af1f26137ee06eff918ac.png)
民事诉讼立案与受理的时间是多久民事诉讼法中立案和受理的时间一般都是接收到诉讼材料的七天之内,立案和受理本身就是一回事,只要民事法庭已经立案,那就代表着民事法庭受理了当前的民事纠纷,但是民事法院在受理之后的具体开庭时间没有强制性的规定,都是由当地的人民法院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安排的。
▲一、民事诉讼立案与受理的时间是多久?1、民事诉讼立案时间一般为七日内。
2、《民事诉讼法》规定:第一百一十二条人民法院收到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经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认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二、立案的条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08条之规定,起诉的实质要件是】1、原告是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2、有明确的被告;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三、相关规定《民事诉讼法》规定:第一百三十五条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
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第一百四十六条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
第一百一十三条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
被告提出答辩状的,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
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
第一百一十四条人民法院对决定受理的案件,应当在受理案件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中向当事人告知有关的诉讼权利义务,或者口头告知。
第一百一十五条合议庭组成人员确定后,应当在三日内告知当事人。
第一百一十六条审判人员必须认真审核诉讼材料,调查收集必要的证据。
第一百一十七条人民法院派出人员进行调查时,应当向被调查人出示证件。
调查笔录经被调查人校阅后,由被调查人、调查人签名或者盖章。
民事起诉的时间限制
![民事起诉的时间限制](https://img.taocdn.com/s3/m/77103774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39.png)
民事起诉的时间限制民事起诉是指当事人在受到侵权、合同违约等损害后,向法院寻求救济的行为。
然而,在民事诉讼中,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够提起诉讼的,关于起诉时间的限制是有规定的。
本文将对民事起诉的时间限制进行详细介绍。
一、一般民事起诉时效一般来说,民事起诉的时间限制是根据不同的案件性质而有所不同的。
我们先来看一下一些常见案件类型的起诉时效规定:1.侵权责任纠纷:在侵权责任纠纷中,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因人身损害的侵权行为,自受害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害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两年内提起诉讼;因财产损害的侵权行为,自受害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害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三年内提起诉讼。
2.合同纠纷:对于合同纠纷来说,一般遵循民法通则的规定。
从合同履行期限或者违约行为发生之日起起诉时效为三年。
3.所有权纠纷:所有权纠纷中,按照《物权法》的规定,对于非动产的侵权行为,自受害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三年内提起诉讼;对于动产的侵权行为,自受害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一年内提起诉讼。
二、特殊民事起诉时效除了一般的民事起诉时效,还有一些特殊的案件需要特别注意其起诉时效的规定。
比如:1.人身权利纠纷:在人身权利纠纷中,如果是因故意伤害、虐待、遗弃等行为对人身权利造成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在受害后的二十年内提起诉讼。
2.知识产权纠纷:对于知识产权纠纷,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和专利权权属、侵权纠纷的诉讼时效为三年。
3.消费者权益纠纷:如果是消费者与生产者、经营者之间发生的消费争议,消费者可以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两年内提起诉讼。
三、中断、延长和失效除了上述规定的起诉时效外,根据《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起诉时效可以有中断、延长和失效的情况。
中断:当事人在起诉时效期间提出诉讼请求后,即可中断起诉时效。
如果中断发生,起诉时效从中断的那一天起重新开始计算。
延长:在特殊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延长民事诉讼的起诉时效。
民事诉讼流程及时间规定有哪些?
![民事诉讼流程及时间规定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adc823ef6f1aff00bfd51e0b.png)
民事诉讼流程及时间规定有哪些?民事诉讼流程及时间规定:民事诉讼的流程分为一审程序和二审程序。
民事诉讼的时间在2017年10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对诉讼时效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
▲一、民事诉讼流程及时间规定有哪些?(一)一审程序:1、原告起诉2、法院受理后将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3、被告在十五日内提交答辩状,法院在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送达原告如果被告不提交答辩状,不影响审理4、决定开庭审理的案件,法院在三日前通知当事人并公告5、法庭调查阶段包括:当事人陈述;告知证人的权利义务,证人作证,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出示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宣读鉴定结论;宣读勘验笔录。
6、法庭辩论包括: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答辩;第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或者答辩;互相辩论。
法庭辩论终结,由审判长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先后顺序征询各方最后意见。
7、法庭辩论终结,应当依法作出判决。
判决前能够调解的,还可以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8、判决宣告二审程序:1、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上诉状应当通过原审人民法院提出,并按照对方当事人或者代表人的人数提出副本。
当事人直接向第二审人民法院上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在五日内将上诉状移交原审人民法院。
2、法院受理3、审理程序大体与一审一样,不同处主要在审查范围和内容上。
(二)诉讼时效1、2017年10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对诉讼时效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
2、侵权行为所生之债的诉讼时效,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事实和加害人之时开始计算。
其中,人身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伤势明显的,从受伤害之日起算,伤害当时未曾发现,后经检查确诊并能证明是由侵害引起的,从伤势确诊之日起算。
民事诉讼立案时间是怎么规定的
![民事诉讼立案时间是怎么规定的](https://img.taocdn.com/s3/m/0af0fd62bceb19e8b9f6ba0e.png)
Bravery never goes out of fashion.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民事诉讼立案时间是怎么规定的导读:民事诉讼的立案审查时间不会超过7天,如果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立案条件,人民法院是一定会立案的,但无论是否立案,人民法院都应该在7天内作出裁定书,并书面通知原告,原告对不予立案的裁定,不服的可以上诉。
一、民事诉讼立案时间是怎么规定的?民事诉讼立案审查时间是7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立案和受理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
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起诉,必须受理。
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二、民事诉讼的管辖法院是怎么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十七条基层法院管辖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但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八条中级法院管辖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民事案件:(一)重大涉外案件;(二)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三)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第十九条高级法院管辖高级人民法院管辖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第一审民事案件。
第二十条最高法院管辖最高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民事案件:(一)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二)认为应当由本院审理的案件。
第二十一条一般地域管辖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第二十二条特别规定下列民事诉讼,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原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一)对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居住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二)对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踪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三)对被采取强制教育措施的人提起的诉讼;(四)对被监禁的人提起的诉讼。
上诉流程时间是怎样规定的
![上诉流程时间是怎样规定的](https://img.taocdn.com/s3/m/9d0999b9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1e.png)
上诉流程时间是怎样规定的
1.上诉期限:
上诉期限是指当事人向上级法院提起上诉的时间限制。
一般来说,上
诉期限是在一审判决书送达之日起计算的。
按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上诉期限为十五日(国家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如果当事人错过了
上诉期限,就不能再提起上诉,一审判决生效。
2.上诉审理时间:
3.上诉结果公告时间:
上诉结果公告时间是指上诉案件审理完毕后,法院公布最终判决或裁
定的时间。
一般情况下,当事人可以通过法院官方网站、庭审公告牌等途
径查询上诉结果。
按照法律规定,法院应当在判决作出后五日内公告结果。
如果案件审理需要更长的时间,也可以适当延长公告时间。
总的来说,上诉流程时间是根据法律法规设定的,以确保当事人的诉
求得到及时审理和解决。
法院在处理上诉案件时应当尽快作出判决或裁定,并及时公告结果,以保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当然,由于案件的复杂性和
特殊性,上诉流程时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变动和有限的延长。
民事诉讼中的诉讼时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条
![民事诉讼中的诉讼时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条](https://img.taocdn.com/s3/m/e5a6d724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44.png)
民事诉讼中的诉讼时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条民事诉讼中的诉讼时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条规定在民事诉讼中,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主体根据民事法律规定,通过向法院提起诉讼来保护自己的权利的时间限制。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条对诉讼时效做出了具体规定。
一、诉讼时效的作用诉讼时效的设立目的在于保护法律权益,促使当事人及时行使诉讼权利,维护司法秩序。
如果当事人在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限内未行使诉讼权利,将丧失主动权。
因此,了解和掌握适用于不同案件的诉讼时效是每一位参与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识。
二、诉讼时效的计算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条的规定,诉讼时效的计算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
如权利人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权益侵害之日起一年内未依法起诉,则其诉讼权利将被消灭,除法律另有规定外。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诉讼时效的计算可能存在延续、中断或者终止的情况,此时应根据具体法律规定进行计算。
三、诉讼时效的种类及适用范围1.诉讼时效的种类根据不同案件的性质和法律规定,诉讼时效可以分为普通诉讼时效和特殊诉讼时效。
普通诉讼时效适用于一般的民事案件,如财产权物的诉讼、合同纠纷的诉讼等。
特殊诉讼时效则适用于特定的民事案件,例如侵权责任纠纷的诉讼。
2.普通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条的规定,普通诉讼时效一般为三年。
但在特定的民事案件中,法律规定了不同的诉讼时效。
特殊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特殊诉讼时效根据不同民事案件的特殊性质和法律规定而定。
例如,在侵权责任纠纷中,因不同的侵权行为或损害后果有不同的诉讼时效规定。
在知识产权案件中,也有特定的诉讼时效规定。
四、诉讼时效的效力诉讼时效的到期将导致诉讼权利的消灭或限制,权利人将无法向法院提起诉讼。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被告方可以主张诉讼时效,以推翻原告的诉讼请求。
被告可以在答辩中申请法院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以诉讼时效作为辩护。
五、相关问题与建议1.了解适用于不同案件的诉讼时效:根据民事诉讼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了解适用于不同案件的诉讼时效。
民事诉讼法时间一览表
![民事诉讼法时间一览表](https://img.taocdn.com/s3/m/57a4a708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f0.png)
民事诉讼法时间一览表一、起诉时限根据《民事诉讼法》,起诉时限是指民事诉讼的起诉阶段必须遵守的时间限制。
具体规定如下:1.普通民事案件对普通民事案件提起诉讼的时限,根据案件的性质和特殊情况而有所不同。
在一般情况下,起诉时限为两年。
但对于房屋买卖、建筑工程、医疗事故等特殊民事案件,起诉时限可以延长至三年。
2.合同纠纷涉及合同纠纷的民事诉讼,起诉时限一般为两年。
但如果合同中约定了更长或更短的起诉时限,双方应当遵守合同的约定。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合同中约定了质量保证期或者过渡期,起诉时限从该期满之日起计算。
3.人格权纠纷涉及人格权纠纷的民事诉讼,起诉时限为一年,自侵权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
4.劳动争议涉及劳动争议的民事诉讼,起诉时限为一年。
5.知识产权纠纷对于知识产权相关纠纷的民事诉讼,起诉时限为三年。
这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的维权案件。
二、中止时限中止时限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法院内部或外部因素导致案件无法继续审理的一种时间限制。
以下是部分常见的中止时限:1.举证期限在一般的民事诉讼中,原告在起诉状中应当附上证据材料。
被告在法庭开庭前提交答辩状时,应当附上本人的证据材料。
当事人应当在开庭前告知对方当事人证据的种类和数量。
举证期限一般不超过开庭前十五日。
2.申请证人出庭的时间在需要证人出庭作证的案件中,对证人的传票应当提前五日送达。
一般情况下,证人应当在收到传票后三日内到达法院。
3.申请鉴定的时间对需要鉴定的案件,当事人应当在开庭前申请鉴定,并提供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的信息。
鉴定结果应当在开庭前五日提交法院。
三、裁判时限裁判时限是指法院在民事诉讼案件中作出判决或裁定的时间限制。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法院作出判决或裁定的时限为:1.一审案件对于一审案件,法院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后六个月内作出判决。
特殊情况下,可适当延长至十个月。
2.二审案件对于二审案件,法院应当在收到上诉状后三个月内作出判决。
特殊情况下,可适当延长至六个月。
民事诉讼的判决时间规定
![民事诉讼的判决时间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d68d44f0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8f.png)
民事诉讼的判决时间规定在民事诉讼中,虽然打官司的时间一般都很长,但是我国已经规定了民事诉讼的判决时间了,今天店铺为你们介绍民事诉讼多久判决的内容,欢迎阅读。
民事诉讼的判决时间规定民事案件的审限弹性很大,因为院长及上级法院审限届满时可决定延长,延长期限法律有的并没有明确规定。
民诉中关于期间的规定主要下面三条:1、一审简易程序三个月,不能延长。
2、一审普通程序六个月,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3、人民法院审理对判决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
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
民事诉讼判决生效时间依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双方当事人对一审民事判决书有提出上诉的权利,一审民事判决书因此而不立即发生法律效力,而是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处于效力待定的状态。
双方当事人中有一方当事人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上诉的,那么当然地不存在对一审民事判决书申请执行的问题。
但如果双方当事人在法定的期限内均未对一审民事判决书提出上诉,那么该一审民事判决书则发生法律效力,义务人在判决书确定的履行期间内未自动履行义务的,申请执行人就可依此生效法律文书申请执行,而开始计算期限应分为二种:(1)被告逾期不履行义务时,原告已收到民事判决并表示不上诉或已丧失上诉权,申请执行的期限应从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
(2)被告逾期不履行义务时,原告未收到生效法律文书,申请执行期限应以原告收到生效法律文书并明确表示不上诉或逾期未上诉时起算。
民事诉讼多久判决上文已经做了解答,一般来讲,如果案件适用的是简易程序,那么法院就要在三个月之内作出判决,如果是普通程序的,适用六个月的期限,但是如果有特殊的原因需要延长期限时,必须经过上级法院的批准才行,在这里还要提醒大家,民事诉讼判决下来之后,败诉方最好即使履行判决,以免给自己带来麻烦。
民事诉讼请求具体内容民事诉讼主要是违约之诉和侵权之诉。
民事诉讼的立案时间有什么规定
![民事诉讼的立案时间有什么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a57c1be5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f4.png)
民事诉讼的⽴案时间有什么规定民事诉讼作为⼀种维护公民利益的⼀项措施。
那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是如何规定民事诉讼的相关内容的呢?下⾯就由店铺⼩编为⼤家整理有关民事诉讼的⽴案时间有什么规定的相关内容。
以供⼤家阅读,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民事诉讼的⽴案时间有什么规定1、民事诉讼⽴案时间⼀般为七⽇内。
2、《民事诉讼法》规定:第⼀百⼀⼗⼆条⼈民法院收到起诉状或者⼝头起诉,经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内⽴案,并通知当事⼈;认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内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关于民事诉讼⽴案时间的其他相关知识点《民事诉讼法》规定:第⼀百三⼗五条⼈民法院适⽤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案之⽇起六个⽉内审结。
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民法院批准。
第⼀百四⼗六条⼈民法院适⽤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案之⽇起三个⽉内审结。
第⼀百⼀⼗三条⼈民法院应当在⽴案之⽇起五⽇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在收到之⽇起⼗五⽇内提出答辩状。
被告提出答辩状的,⼈民法院应当在收到之⽇起五⽇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
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民法院审理。
第⼀百⼀⼗四条⼈民法院对决定受理的案件,应当在受理案件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中向当事⼈告知有关的诉讼权利义务,或者⼝头告知。
第⼀百⼀⼗五条合议庭组成⼈员确定后,应当在三⽇内告知当事⼈。
第⼀百⼀⼗六条审判⼈员必须认真审核诉讼材料,调查收集必要的证据。
第⼀百⼀⼗七条⼈民法院派出⼈员进⾏调查时,应当向被调查⼈出⽰证件。
调查笔录经被调查⼈校阅后,由被调查⼈、调查⼈签名或者盖章。
第⼀百⼀⼗⼋条⼈民法院在必要时可以委托外地⼈民法院调查。
委托调查,必须提出明确的项⽬和要求。
受委托⼈民法院可以主动补充调查。
受委托⼈民法院收到委托书后,应当在三⼗⽇内完成调查,因故不能完成的,应当在上述期限内函告委托⼈民法院。
民事诉讼中的受理时间1、受理是指:法院对诉讼主体提交的材料经过初步审查属于职责范围且⼿续基本齐全的予以接受的⼀道程序;2、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百⼆⼗三条,“⼈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
民事法律案件的立案时间(3篇)
![民事法律案件的立案时间(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cb1f5be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53.png)
第1篇一、引言民事法律案件是指涉及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案件。
立案是民事法律案件处理的第一步,也是整个诉讼程序的开端。
立案时间的确定对于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提高司法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民事法律案件的立案时间的相关法律法规、立案程序、影响因素以及特殊情况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民事法律案件立案时间的法律规定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起诉状之日起十五日内立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人民法院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向当事人发出受理通知书。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条规定:“人民法院认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十五日内裁定不予受理,并告知当事人。
”三、民事法律案件立案程序1. 当事人提交起诉状: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应当包括当事人的基本信息、诉讼请求、事实与理由等。
2. 法院审查起诉状:人民法院对起诉状进行审查,审查内容包括起诉是否符合法定条件、起诉状内容是否完整等。
3. 立案决定:法院审查后,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法定期限内立案;认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法定期限内裁定不予受理。
4. 发出受理通知书:法院立案后,向当事人发出受理通知书,告知当事人诉讼程序的相关事项。
四、民事法律案件立案时间的影响因素1. 当事人提交材料的时间:当事人提交的材料齐全、符合要求,有利于缩短立案时间。
2. 法院审查效率:法院审查起诉状的速度、质量直接影响立案时间。
3. 法院工作负荷:法院工作量较大时,立案时间可能较长。
4. 法院信息化程度:法院信息化程度较高,可以提高立案效率,缩短立案时间。
五、特殊情况下的立案时间1. 重大、复杂案件:对于重大、复杂案件,法院可能需要延长审查期限,因此立案时间可能较长。
2. 当事人申请延期:当事人因特殊情况申请延期,法院经审查认为合理,可以同意延期,从而影响立案时间。
北京民事诉讼流程及时间规定
![北京民事诉讼流程及时间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9a647a2b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c9.png)
北京民事诉讼流程及时间规定
一、北京民事诉讼的管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北京市法院对发生在北京市行政区域内的第一审民事案件,除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都由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北京市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二、北京民事诉讼的基本流程
北京民事诉讼的基本流程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立案阶段
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起诉,法院会对案件是否属于本院管辖、是否符合法定条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立案。
2. 审理阶段
法院受理案件后,会依法组成合议庭,通知当事人,举行开庭审理。
审理中,法院会询问当事人,宣布举证,询问证人,查阅证据材料等。
3. 裁判阶段
法院根据审理情况,作出判决、裁定。
判决、裁定送达当事人后即发生法律效力。
4. 执行阶段
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胜诉方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三、北京民事诉讼的法定时限
北京民事诉讼中主要的法定时限有:
1. 起诉时效:根据《民法典》,不同类型的民事案件的起诉时效一般为1-3年。
2. 诉讼时限:第一审普通程序案件,法院应当自受理之日起6个月内审结;简易程序案件为3个月。
3. 上诉时限:第一审判决书送达后15日内可以上诉。
4. 申请执行时效:民事判决确定的义务,当事人应当自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2年内申请执行,否则视为自动履行。
以上是北京民事诉讼的基本流程和主要时间规定,当事人应当注意相关法定时限,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民事诉讼中公告送达的时间怎么确定
![民事诉讼中公告送达的时间怎么确定](https://img.taocdn.com/s3/m/a3233efa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8b.png)
民事诉讼中公告送达的时间怎么确定
依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事案件的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民事诉讼法送达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
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三十日,即视为送达。
关于民事诉讼中公告送达的时间怎么确定的问题,下面由我为你详细解答。
一、民事诉讼中公告送达的时间怎么确定
1、民事案件的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民事诉讼法送达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
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三十日,即视为送达。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九十五条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节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
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三十日,即视为送达。
公告送达,应当在案卷中记明原因和经过。
二、民诉法对公告送达有哪些要求
1.公告送达是在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情况下,所适用的一种送达方式。
2.公告的法定期限是60日。
自公告之日起,经过60日,即视为送达。
3.公告的方式。
可以是在仲裁机构的公告栏、受送达人原住所地张贴公告,也可以在报纸上刊登公告。
4.公告的内容。
公告送达仲裁应诉通知的,应当说明申请书要点、
受送达人答辩期限以及逾期不答辩的法律后果;公告开庭通知的,应当说明开庭时间、地点以及逾期不出庭的后果;公告送达裁决书、决定书的,应当说明裁判或者决定的主要内容,并说明起诉期限和起诉的人民法院。
依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事案件的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民事诉讼法送达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
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三十日,即视为送达。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你有所帮助。
民事案件的审理期限是多长时间
![民事案件的审理期限是多长时间](https://img.taocdn.com/s3/m/59964e56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ba.png)
民事案件的审理期限是多长时间民法事案件的审理期限分为普通程序、简易程序、特别程序,不同程序的审理期限不同。
⼀审审限⼀般6个⽉。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民法院适⽤普通程序审理⼀审民事案件的审限为6个⽉;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6个⽉;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法院批准。
下⾯,⼩编就为⼤家整理了这⽅⾯的知识,欢迎阅读。
⼀、民事案件的审理期限是多久1、根据《最⾼⼈民法院关于严格执⾏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规定》的规定,适⽤普通程序审理的第⼀审民事案件,期限为6个⽉;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法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6个⽉,还需延长的,报请上⼀级⼈民法院批准,可以再延长3个⽉。
适⽤简易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期限为3个⽉。
适⽤特别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期限为30⽇;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法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30⽇,但审理选民资格案件必须在选举⽇前审结。
2、审理第⼀审船舶碰撞、共同海损案件的期限为1年;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法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6个⽉。
审理对民事判决的上诉案件,审理期限为3个⽉;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法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3个⽉。
审理对民事裁定的上诉案件,审理期限为30⽇。
对罚款、拘留民事决定不服申请复议的,审理期限为5⽇。
审理涉外民事案件,审理涉港、澳、台的民事案件的期限,不受上述案件审理期限的限制。
裁定再审的民事案件,根据再审适⽤的不同程序,分别执⾏第⼀审或第⼆审审理期限的规定。
3、下列期间不计⼊民事案件的审理期限:公告、鉴定期间;审理当事⼈提出的管辖权异议和处理法院之间的管辖争议的期间;案件由有关专业机构进⾏审计、评估、资产清理的期间;中⽌诉讼、中⽌审理或执⾏⾄恢复诉讼、恢复审理或执⾏的期间;当事⼈达成执⾏和解或者提供执⾏担保后,执⾏法院决定暂缓执⾏的期间;上级⼈民法院通知暂缓执⾏的期间;执⾏中拍卖、变卖被查封、扣押财产的期间。
⼆、延期审理计⼊审理期限吗1、不能。
民事诉讼抗诉的时效期是多长时间
![民事诉讼抗诉的时效期是多长时间](https://img.taocdn.com/s3/m/11efd9df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38.png)
民事诉讼抗诉的时效期是多长时间在民事诉讼中,如果⼈民法院判决有错误的,当事⼈不服时,可以提起上诉。
如果判决已经⽣效的,可以申请再审,如果认为再审结果有错误的,可以提出抗诉。
⽽对抗诉的时效期没有具体的规定,抗诉分为检察院提出抗诉和当事⼈申请抗诉两种,那么和店铺⼩编⼀起来看看民事诉讼抗诉的时效期的相关规定吧。
⼀、民事诉讼抗诉的时效期是多长时间1、在民事诉讼中,对提出抗诉的时效期没有具体的规定,⽽检察院受理抗诉申请后,应当在三个⽉内决定是否受理。
2、相关法律依据:《中华⼈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百零⼋条检察院抗诉最⾼⼈民检察院对各级⼈民法院已经发⽣法律效⼒的判决、裁定,上级⼈民检察院对下级⼈民法院已经发⽣法律效⼒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百条规定情形之⼀的,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提出抗诉。
地⽅各级⼈民检察院对同级⼈民法院已经发⽣法律效⼒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百条规定情形之⼀的,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级⼈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并报上级⼈民检察院备案;也可以提请上级⼈民检察院向同级⼈民法院提出抗诉。
各级⼈民检察院对审判监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审判程序中审判⼈员的违法⾏为,有权向同级⼈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
第⼆百零九条申请检察院建议或抗诉有下列情形之⼀的,当事⼈可以向⼈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民法院驳回再审申请的;(⼆)⼈民法院逾期未对再审申请作出裁定的;(三)再审判决、裁定有明显错误的。
⼈民检察院对当事⼈的申请应当在三个⽉内进⾏审查,作出提出或者不予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的决定。
当事⼈不得再次向⼈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
⼆、上诉⼈撤诉的条件是什么1、申请⼈必须是原告、上诉⼈及其法定代理⼈,经原告特别授权的诉讼代理⼈也可以提出撤诉申请。
有独⽴请求权的第三⼈也可以提出撤诉申请,但不得影响原告和被告之间的诉讼正常进⾏。
2、申请撤诉必须⾃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事诉讼法中时间是如何规定的
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
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
民事诉讼案件的审理必须严格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要求来,民事诉讼法中时间是非常严格的,对于起诉时间,上诉时间都作出明确规定,任何的法律行为都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容提起才有效。
民事诉讼法是一切诉讼案件的行为准则和法律依据。
具体的内容,可以随小编一起去看看。
一、民事诉讼法中时间是如何规定的
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
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
人民法院对起诉进行审查并决定受理案件后,审理前的准备工作包括:
1、依法发送起诉状、答辩状。
人民法院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向被告发送起诉状副本;被告收到起诉状副本后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人民法院收到答辩状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
2、告知当事人有关诉讼权利和义务。
人民法院决定受理的案件,应当在受理案件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中告知当事人有关的诉讼权利和义务。
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主要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申请回避,收集、提出证据,进行辩论,请求调解,提起上诉,申请执行,查阅或复制本案的有关材料,自行和解;原告可以放弃或者变更诉讼请求;被告可以承认或者反驳诉讼请求并有权提起反诉等。
诉讼义务主要有:必须依法行使诉讼权利、遵守诉讼秩序,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等。
3、依法组成合议庭。
适用第一审普通程序审理案件,应当依法组成合议庭。
从开庭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到案件审结,都应当在合议庭所有成员的参与下进行,合议庭成员自始至终应对全案的审理负责,
以充分发挥合议庭的作用,保证办案质量。
合议庭组成人员确定后,应当在三日内告知当事人,如果在受理、立案后就已确定了合议庭组成人员的,也可以将合议庭组成人员在受理案件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中连同当事人诉讼权利义务一并告知当事人。
4、审核诉讼材料,调查、收集必要的证据。
合议庭组成人员要认真审核诉讼材料,轮流阅卷。
通过阅卷,找出双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明确下一步需要收集哪些必要的证据和需要进一步查证的内容,以便做好其他准备工作。
调查收集必要的证据,这是审理前的准备工作的重要内容。
应当指出,在民事案件中,进一步强调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是完全必要的。
这就是说,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请求和需要证明的事实必须提供证据。
在当事人举不出证据而法院也收集不到证据的情况下,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要承担败诉的法律后果。
但当事人举证和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相结合,是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特点。
5、依法追加当事人。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必须共同进行诉讼的当事人没有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参加诉讼,追加为当事人。
这一规定说明,普通的共同诉讼不发生追加当事人的问题,只有必要的共同诉讼才能适用此条规定。
追加当事人既可以由当事人提出申请,也可以由人民法院依职权主动追加。
当事人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进行审查,申请无理由的,不予追加;申
请有理的,应当及时书面通知被追加的当事人参加诉讼。
追加的当事人可以是这一案件的共同原告,也可以是共同被告。
属于共同原告的,如果被追加的当事人放弃实体权利,不愿参加诉讼的,可不予追加;如果既不放弃实体权利,又不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列为共同原告适用缺席判决,属于共同被告的,在接到追加当事人的通知后拒不到庭的,如果符合法律规定的拘传条件,可以适用拘传,不是必须到庭的被告,也可以适用缺席判决。
这里要注意的是,人民法院不能依职权更换当事人。
因为更换原告,涉及到原来的原告是否愿意退出诉讼,新更换的原告又是否愿意参加诉讼。
尤其在多数原告的情况下,还可能发生有的愿意参加诉讼,有的不愿意参加诉讼的问题;如果更换被告,也涉及到原告是否愿意告这个被告的问题。
为了尊重当事人的诉权,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如果发生了起诉或应诉的人不符合当事人条件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不予受理,是否更换,由当事人自己决定,人民法院不应依职权主动更换。
二、民事诉讼法开庭方式有哪些
(一)公开审理和不公开审理
开庭审理是合议庭对案件进行实体审理的阶段。
其方式主要是有公开审理和不公开审理。
其中,公开审理是原则,不公开审理是例外或补充。
以民事诉讼为例: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20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
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
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由此可知,离婚案件一般也公开审理,但如果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其决定权在于人民法院。
法律之所以规定“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是因为离婚案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在审理中可能会涉及到个人隐私、感情上的一些不愿意公之于众的内容。
因此,如果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法庭一般都会允许。
(二)适用简易程序和和适用普通程序。
如上诉的时间、一审二审的时间,都是有最长时间要求的。
规定时间一方面是减少当事人等待的时间,一方面是为了确保诉讼效率和诉讼的规范,防止一些故意拖延的行为存在。
大家对于诉讼时间的计算还有不清楚的,可以咨询在线律师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