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吴为善跨文化交际概论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一、导言1.教学目的和意义:介绍课程意义和目标,为学生明确学习意义及目标;2.课程内容概述:简述课程的内容范围及涵盖的重点领域,引起学生兴趣;3.教学方法与评价:说明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如何评价和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二、跨文化交际概述1.什么是跨文化交际:介绍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概念,明确其重要性;2.跨文化交际的挑战和困惑:探讨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和困惑;3.重要的跨文化交际素养:介绍跨文化交际所必备的素养,如文化敏感度、文化适应力等。
三、文化差异与沟通1.文化对沟通的影响:分析不同文化对沟通方式的影响;2.非语言沟通:介绍非语言沟通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如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等;3.社交礼仪: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交礼仪和行为准则;4.语境和修辞:介绍语境和修辞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
四、文化差异在商务领域的应用1.文化对商务活动的影响:分析不同文化对商务活动的影响;2.跨文化商务沟通技巧:介绍在跨文化商务交流中需要注意的技巧;3.文化差异与商务谈判:介绍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并分享应对策略;4.跨文化商务交际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分析跨文化商务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五、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1.跨文化误解的成因:介绍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误解成因;2.跨文化冲突的解决:分析跨文化冲突的原因,并提供解决方法;3.跨文化解决冲突技巧:介绍在跨文化冲突解决中需要注意的技巧和方法;4.跨文化交际中的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分析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误解和冲突及其解决方法。
六、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能力1.文化适应能力的重要性:介绍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适应能力的重要性;2.发展文化适应能力的方法:提供发展和提升文化适应能力的方法和建议;3.跨文化适应案例分享:通过真实案例分享成功跨文化适应的经验和故事。
七、小组项目学生分组完成跨文化交际项目,如实地调研、报告撰写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跨文化交流概说》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流概说》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21*******课程名称:跨文化交流概说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西方文化概论》、《中国文化通论》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开课教研室: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拓展必修课。
2.课程任务:《跨文化交流概说》是面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有更深入的理解,掌握跨文化交际学的各个主要方面,如语言与文化、跨文化语言交际、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文化模式、东西方文化差异等重要内容,并能够对当今世界文化多样性、价值观念体系、语言等各个方面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成绩考核形式:课程成绩=期终成绩(70%)+平时成绩(期中考核、作业、课堂提问等)(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跨文化交际概论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跨文化交际的概念、意义、历史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历史。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概念,以及本学科研究的定位与发展,以期让学生了解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学科定位与意义。
3.教学重点和难点跨文化交际学概念与学科性质。
4.教学内容一、跨文化交际的定义二、跨文化交际的分类三、学习跨文化交际的意义第二章文化休克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文化冲突和文化休克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常见现象。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文化休克的含义,人们在异文化中的反应。
3.教学重点和难点没有到过异族文化难有深刻的体会。
但跨文化交际者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4.教学内容一、文化休克的定义和特征二、文化休克产生的原因第三章跨文化交际的失误1.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认识到跨文化交际中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了解常见的跨文化交际的失误,要求了解跨文化交际失误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3.教学重点和难点交际失败的深层原因不只是语言问题,而是价值观念,经济基础,道德观念等因素在起作用。
跨文化交际概论
跨文化交际概论
《跨文化交际概论》是200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吴为善,严慧仙。
本教材依据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的教学目的和课程设置的实际需要编写,是跨文化交际通论性教材。
教材以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为主要对象,也可供中文系、外语系本科生及相关的研究生和教师参考。
本教材力避与外语专业同类教材的重复,努力出新,突出对外汉语专业的特点,体现出学术性、实用性和原创性。
在对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等进行界定后,全书从文化背景与跨文化交际、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规范系统与文化过滤、跨文化语用对比分析、跨文化语篇对比分析、非言语行为差异与跨文化交际、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与跨文化交际等角度进行阐述。
教材吸取当前外语学界“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成果,适应对外汉语专业的特点和需要,创建了不同于外语专业“跨文化交际”教材的框架。
教材编写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适当地淡化纯理论的探讨,重在实际案例的分析;弱化对西方文化的系统介绍,强化中国文化的阐述;在分析传统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产生的文化变异现象;转变立足“翻译”的思路,着眼于现时的口语交际。
《跨文化交际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类别选修课适用专业全部开课学期1学分2总学时32理论学时32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语言文化课程,有利于学生文化历史知识的拓展,提高和其他国家人士交往的能力。
建议教材《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胡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6主要参考书[1]《跨文化交际》,顾日国.北京:外国语言与研究出版社,2000[2]《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胡文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3]《跨文化交际学》贾玉新.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4]《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许力生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5]《跨文化交际研究》林大津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本课程是一门实用型课程,通过跨文化交际失误案例分析、生活中出现的英汉商标、广告翻译失误分析等形式,深入浅出,生动但系统地讲授英语国家的人文习俗、社会规约、社交礼仪、体势语言、词语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必备知识。
引导学生了解英语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懂得和英语国家的人交往时应该如何遵守相应的社交规约、如何准确使用得体的体势语言、如何理解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同时也是为了能够开启学生新的思维方式,学会以跨文化的视角来看待文化现象及其内涵,扩展语言专业学生的人文知识面,并帮助学生学会以包容的态度对待他者文化,以开放的心态尊重异域习俗。
二、课程章节的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学时分配序号章节教学内容理论实践合计1Chapter1: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44 2Chapter:2:The Hidden Core of Culture44 3Chapter3:Verbal Communication44 4Chapter4:Nonverbal Communication44 5Chapter5: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44 6Chapter6:Social Interaction Custom447Chapter7:Cultural Influences on EducationalContext448Chapter8:Improv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44合计3232三、教学章节教学目的、基本内容要求、重点和难点第一章:交际与文化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教学内容:介绍文化和交际之间的关系,跨文化交际模式,交际中的各种意义等。
《跨文化交流学》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流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XXXXXX教学对象:大学本科生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跨文化交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理解文化差异对交流和互动的影响。
3.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4.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跨文化交流的概述a.跨文化交流的定义和意义b.全球化的影响和挑战c.重要的跨文化概念和理论(文化、文化差异、文化认知等)2.文化差异与交流a.文化的组成和特点b.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与冲突c.文化差异对交流的影响和挑战3.跨文化沟通技巧a.跨文化沟通的原则和方法b.面对文化差异的挑战时的应对策略c.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技巧和方法4.跨文化沟通中的问题和挑战a.语言和非语言交流的障碍b.礼节和行为规范的差异c.文化冲突和误解的解决5.跨文化团队和跨国公司管理a.跨文化团队的特点和挑战b.跨文化领导力和管理技巧c.跨国公司的文化管理和战略6.跨文化交流的案例分析a.通过具体案例学习和探讨跨文化交流的问题和解决方案b.分析跨文化交流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和经验7.跨文化交流实践和体验a.通过模拟情境和角色扮演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b.实地参观和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环境和交流方式教学方法:1.授课讲授:教师通过讲解概念、原理、案例等,向学生传递相关知识。
2.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围绕课堂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促进思考和交流。
4.角色扮演: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跨文化情境,锻炼跨文化沟通能力。
5.实地参观:带领学生参观不同文化环境,提供实际跨文化交流的机会和体验。
教学评价: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
2.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理论运用能力。
跨文化交际概论教案
跨文化交际概论教案教案标题:跨文化交际概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跨文化意识、跨文化知识、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沟通技巧。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3.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4. 跨文化知识的学习。
5. 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6. 跨文化沟通技巧的训练。
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跨文化交际的概念、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跨文化经验和观察,并从中总结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和挑战。
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跨文化场景的角色扮演,锻炼跨文化沟通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跨文化案例,让学生理解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5. 多媒体展示:使用多媒体资料,展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知跨文化交际。
教学资源:1. 教科书:选择一本关于跨文化交际的教材,作为教学指导。
2. 多媒体资料:准备一些关于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视频和图片,用于课堂展示。
3. 案例材料:收集一些真实的跨文化案例,用于学生分析和讨论。
评估方法:1. 学生小组讨论的成果: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
2. 角色扮演表现: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展示的跨文化沟通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跨文化案例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期末考试:设计一份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的考试,测试学生对跨文化交际概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进度安排:本教案建议将跨文化交际概论课程分为10个教学小时进行教学,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引入跨文化交际概念和重要性(课堂讲授)- 第二课时: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和原则(课堂讲授)- 第三课时: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小组讨论)- 第四课时:跨文化知识的学习(课堂讲授+多媒体展示)- 第五课时: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角色扮演)- 第六课时:跨文化沟通技巧的训练(课堂讲授+案例分析)- 第七课时:复习和总结(课堂讲授)- 第八课时:学生小组讨论和准备案例分析报告- 第九课时:学生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讨论- 第十课时:期末考试以上是一个基本的教案框架,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课程内容:第一单元: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和原则1.1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作用1.2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1.3跨文化交际的挑战和机遇第二单元:文化差异与意识2.1文化的定义和特征2.2文化差异的原因和表现2.3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重要性第三单元:语言与文化的关系3.1语言的定义和作用3.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3.3语言的文化差异和应对策略第四单元:非语言交际与文化4.1非语言交际的定义和类型4.2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4.3非语言交际的意义和应用第五单元:跨文化沟通技巧5.1有效倾听与观察5.2调整自己的言语和行为5.3解决跨文化沟通中的问题和冲突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讨论、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等。
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小组活动表现等。
2.课堂作业:包括课后练习、案例分析报告等。
3.期末考试: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行考核。
参考教材:3. Bennett, M.J. (1993). Towards Ethnorelativism: A 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In R. M. Paige (Ed.), Education for the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 (pp. 21-71). Yarmouth, ME: Intercultural Press.教学大纲制定者:XXX教授。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设计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设计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和技巧,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敏感性。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沟通技巧,同时增加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二、教学目标1.了解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历史和发展;2.理解文化的定义和要素,掌握文化差异的分类和解读方法;3.掌握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和解决跨文化冲突的方法;4.培养跨文化意识和敏感性,增加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5.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教学内容1.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历史和发展a.跨文化交际的定义b.跨文化交际的历史和发展趋势c.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和挑战2.文化的定义和要素a.文化的定义和特点b.文化的要素:价值观、信仰、行为规范等c.文化因素对交际行为的影响3.跨文化差异的分类和解读方法a.地理文化差异:气候、地理环境等b.社会文化差异:宗教、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c.非语言文化差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目光接触等d.解读跨文化差异的方法和技巧4.跨文化沟通的方法a.语言和交流方式的适应性b.姿态和守则:尊重、礼貌、包容、灵活c.解决跨文化冲突的方法:倾听、理解、互动5.跨文化意识和敏感性的培养a.增加对他人文化的理解和尊重b.提高对自身文化的反思和认知c.跨文化体验的重要性和方法6.跨文化交际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a.跨文化交际的挑战和困惑b.跨文化交际的成功案例和实践经验分享c.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估和提升四、教学方法1.授课讲授:概念、理论的讲解和分析2.小组讨论:案例分析、问题研讨3.视频观摩:真实场景的跨文化交际实例观看和讨论4.角色扮演:模拟跨文化交际场景,进行实践操作5.跨文化体验活动:参观文化场所、参与文化节庆等五、教学评估1.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小组报告、课后阅读和思考题2.期中考试:对课程知识和理论的检测。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课程概述同英语国家的人们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流是学习英语的重要目的之一。
然而有效的交流不仅仅是一个语言技巧问题,还涉及到许多文化因素。
本课程的主旨是帮助学员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问题。
本课程共8个单元。
第1单元介绍一些有关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关系的一些基本概念。
其余7个单元主要为学员提供在处理跨文化交际中一些微妙问题时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使他们意识到在同外国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中会因文化差异引起种种误解,以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质量。
二、学习目标通过8 个单元的学习,学员应能够认识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各类交际形式有所认识;对对象国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更有效地进行交流;预料和避免由于不同的文化期望而产生的误解;解释手势和其他形式的体态语;讨论有关文化适应和相容的问题。
三、建议学习方法主要学习方法包括:典型实例分析、模拟交流练习、听公开讲座(磁带)、交际失误分析、英汉双向练习等。
四、考核本课程的考核由形成性考核及课程终结性考试两部分组成。
形成性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20%,课程终结性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80%。
形成性考核内容和方式严格按照《形成性考核及学习档案》的要求执行,课程终结性考试包括笔试和口试两个部分。
(具体见考核说明)五、各章简述第一单元语言、文化与交际内容:介绍语言、文化和交际之间的关系,跨文化交流模式,交流中的各种意义教学目的:帮助学员认识到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的,对语言的充分理解需要文化意识。
学习目标: 通过各种练习了解决定交际质量的基本要素,认识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的交互作用,把握交际场合的定义、程式和价值观等。
UNIT 1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CommunicationObjectives: by the end of the unit you will be able to:1.distinguish types of communication2.understand the basics of communication3.design a model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4.understand a variety of meanings in communication5.be aware of mutual monitoring process in a social situation6.be aware of different definitions of a social situation7.be aware of situational schema8.be aware of different values in communication9.be aware of non-verbal signals in communication10.reflect on conditions of effective speaker and listener in communication第二单元文化冲击内容:介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触时常常感到的种种“文化诧异”现象教学目的:通过对各种“文化诧异”现象的分析培养学员的文化意识。
(完整版)吴为善跨文化交际概论教学大纲
(完整版)吴为善跨文化交际概论教学大纲上海师范大学精品课程/上海市重点课程全国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系列教材之一上海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跨文化语言交际(In tercultural Commu nicatio n )学分:3学分总学时:54学时开课专业:对外汉语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跨文化语言交际是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在这个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生拓展视野,构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提高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必不可少的课程。
本课程阐述了跨文化语言交际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内容和范围,对影响交际的变量进行了精确的分类,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所提供的变量不仅涉及到深层的文化背景,而且还涉及到具体的社会背景、社会心理和交际环境层面。
课堂的教学以及课外的实践能使学生对跨文化语言交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对培养学生的双语双文化素养、提高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成为对外汉语教学和管理以及从事各类涉外工作的新颖复合型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二、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第一章跨文化语言交际概述(第1 - 2 周,共6 课时)第一节文化、语言和交际第二节跨文化语言交际第二章文化背景与跨文化交际(第3 - 4 周,共6 课时)第一节文化因素与跨文化交际第二节心理因素与跨文化交际第三章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第5 - 6 周,共6 课时)第一节社会情景与跨文化交际第二节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第四章规范、符号及代码系统(第7 - 8 周,共6 课时)第一节规范与跨文化交际第二节符号与代码系统期中考核(第9 - 10 周,6 课时)社会调查:收集、编写跨文化语言交际情景案例课堂交流:交流案例,并评选优秀案例第五章跨文化语言对比分析(第11- 12 周,共6 课时)第一节汉英句法差异分析第二节汉英语义差异分析第六章跨文化语用对比分析(第13 - 14 周,共6 课时)第一节交往规则的文化差异第二节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第七章非言语行为及其文化差(第15 - 16 周,共6 课时)第一节非言语行为分类及社会功能第二节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对比第八章性别差异及其跨性别交际(第17 - 18 周,共6 课时)第一节性别文化的形成第二节跨性别文化交际三、教材和参考书目:1、教材:吴为善《跨文化语言交际》,商务印书馆,20072 、参考书目:详见“参考文献目录”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
《跨文化交流导论》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流导论》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跨文化交流导论课程代码:XXXXX学分:3学分周课时:2课时课程类型:必修课适用专业:全专业先修课程:无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在跨文化背景下的沟通和合作技能。
具体目标包括:1.了解跨文化交流的概念、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2.掌握跨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和技巧,提高文化敏感度。
3.学习和贯彻跨文化交流的道德和职业规范,培养文化尊重意识。
4.分析和解决跨文化交流中的问题,促进跨文化合作。
5.学习和运用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工具和策略,提高交际效果。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第一讲:导论-跨文化交流的概念与定义-跨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课程目标和要求介绍2.第二讲:跨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和技巧-文化敏感度与文化智商-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和冲突-基本的跨文化交流技巧:倾听、观察、提问等3.第三讲:跨文化交流的道德和职业规范-文化尊重和包容的重要性-跨文化交流中的道德和职业问题-跨文化交流的道德和职业规范4.第四讲:跨文化交流中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跨文化交流中常见的问题与挑战-跨文化问题分析和解决的方法与技巧-跨文化合作的关键因素和策略5.第五讲:跨文化沟通工具和策略-跨文化沟通中的非语言交流-语言翻译、口译和书面翻译的技巧-在线跨文化交流的工具和策略6.第六讲:案例分析与实践演练-分析具体跨文化交流案例-进行实践演练,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课程总结与反思四、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1.教学方法-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解,介绍跨文化交流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讨论与互动:通过学生讨论和互动,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思考和学习。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加深学生对跨文化交流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
-实践演练:通过课堂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技能和实践能力。
2.评估方式-课堂表现:对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践演练中的积极参与度和表现进行评估。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人文素质课课程代码:W30242总学时:32学时学分:2适用专业:任何非英语本科专业先修课程:无先修课程要求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人文素质课。
其任务是:1. 培养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的文化意识、文化比较意识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2. 向学生介绍语篇分析法、人际交际的基本概念、跨语篇交际的理论和哲学思想、具体的语篇系统,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提高知识共享和如何处理交际失误。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1.了解、掌握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了解、掌握人际交际的基本概念。
3.了解跨语篇交际的理论和哲学思想。
4.掌握交际失误的处理方法。
这是一门新学科,它所包含的实际内容仍在不断丰富,牵涉到的理论问题人们也仍在探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1、Introduction and course requirements(2学时)2、Discourse approach(2学时)The topic; The limits of language; Successful inter-discourse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Approaches tointer-discourse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3、Doing things with words(2学时)Sentence meaning and speaker meaning; Speech acts, speech events, speech situation; Grammar of context.4、Interpersonal politeness and power(4学时)Communicative style or register; Face; the “self” as a communicative identity; The paradox of face:Involvement and independence; Politeness strategies; Politeness system; Miscommunication.5、Conversational inference: interpretation in spoken discourse(2学时)How do we understand discourse; Cohesive devices: lexical and grammatical; Cognitive schemata;Prosodic patterning; Metacommunication; Interactive intelligence.6、Topic and face: inductive and deductive patterns in discourse(4学时)Definition; Topic, turn taking, and timing; Deductive monologue; The inductive pattern; Inductive anddeductive rhetorical strategies; Topic and face systems; Face relationships in written discourse; Limitingambiguity.7、Ideologies of discourse(2学时)Three concepts of discourse; The utilitarian discourse system; Multiple discourse systems.8、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stereotyping(4学时)Definition of culture; Culture and discourse systems; Cultural ideology and stereotypes; Negativestereotypes; Positive stereotypes.9、Corporate discourse(2学时)Discourse systems; The corporate discourse system (corporate culture).10、Professional discourse(2学时)the professional discourse system.11、Generational discourse(2学时)Involuntary discourse systems; Asian generational discourse systems; Communication betweengenerations.12、Gendre discourse(2学时)Intergendre discourse; Discourse systems and the individual; Intersystem communication.四、教学方法的原则建议教学重点:文化意识、文化比较意识、语篇分析法、人际交际的基本概念、跨语篇交际的理论和哲学思想、具体的语篇系统。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跨文化交际是指在多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应能力、理解能力和沟通技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增进国际间的理解与友谊。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1.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2.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和技巧;3.培养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与合作的能力;4.增进对其他文化的尊重、欣赏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将涵盖以下主题:1.文化概论a) 文化的定义和特点b) 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c) 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和重要性2.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a) 文化差异的原因和表现形式b) 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误解c) 跨文化冲突的解决方法3.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a) 尊重他人的文化和价值观b) 适应不同的礼节和行为准则c) 理解和应对文化差异4.误解和歧视a) 语言和行为的误解b) 非理性的偏见和歧视c) 打破误解和歧视的方法和策略5.跨文化交际的实践a) 跨文化团队合作b) 跨文化销售与市场营销c) 跨文化外交与国际关系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主要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教师通过讲解理论和案例,介绍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和技巧;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其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和问题;3.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的形式,促进学生对跨文化交际问题的思考和理解;4.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跨文化交际中可能遇到的情境,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实践机会;5.案例研究:学生将选择一个真实的跨文化案例,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五、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包括出勤情况、参与度和小组合作等;2.课堂作业:包括阅读理解、写作和案例分析等;3.个人报告:学生需选择一个跨文化交际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报告;4.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原理和技巧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跨文化交际导论》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导论》教学大纲李小龙编写学术论文写作目录一、前言 (2)二、课程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2)三、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2)四、相关教学环节 (2)五、使用教材 (2)六、教学参考书 (2)七、教学内容 (2)1外院德专2 一、前言跨文化交际导论为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开设时间为第五学期。
德语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在结束基础阶段的纯粹语言学习之后,需要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将所学语言活学活用。
作为外语专业学生,其跨文化交际的机会相比其他专业更加突出,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外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其不可或缺的能力。
本课程的编写人员博士研究方向为跨文化研究,对于跨文化交际有着较高的理论知识系统,同时有着与德语国家人员较为丰富的实际交流经验,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建构初步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框架,也为开拓学生的全球化视野有着一定理论指导,为其今后可能的专业深造打下一定的基础。
本大纲编写人员为李小龙。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跨文化交际导论课程的教学目的包括:1.学生应掌握基本的跨文化交际概念,培养跨文化研究意识2.掌握基本的跨文化交际理论,构建基本的相关理论体系,可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实践中出现的跨文化问题提供可能的解决方式3.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德语的语言阅读和听力理解能力三、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开设一学期,共2学分,课内学时为36学时,每周2学时。
按单元为单位讲解,总共5个不同的单位,第一单元计划授课8课时,第二单元计划授课10课时,第三单元计划课时6课时,第四单元计划课时8课时,第五单元计划课时为4课时。
四、相关教学环节本课程为导论课程,教学过程以教师教授为主,同时通过具体事例,调动学生对于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兴趣,逐渐构建较为完整的跨文化交际体系,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可以对于具体的简单跨文化交际问题给予解决建议,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此外还强调“授之以渔”的原则,除了传授语言知识,训练语言能力以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完整版)《吴为善跨文化交际概论》课程各章节内容要点
《吴为善跨文化交际概论》课程各章节内容要点第一章跨文化语言交际概述第一节文化、语言和交际一、关于文化的概念(一)文化的内涵和特性1、关于文化的内涵概括地讲,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言(言语和非言语)、所为、所觉的总和。
在不同的生态或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
交际即文化,文化即交际,如果没有交际,文化是难以形成的.科学的提法是:“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
”2、关于文化的特性(1)文化由人们的内稳和外显的行为组成。
(2)文化是通过符号被人们习得和传授的知识.(3)文化是群体行为规则的集合。
(4)文化与社会是潜在现实中两种类型或两个层面上的概念。
(5)文化是历史所衍生及选择的传统观念。
(6)文化和交际具有同一性。
(7)文化是动态多变的。
(8)文化具有选择性。
(9)文化是群体或民族中心主义的意识产物。
(10)文化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二)文化定势、群体文化、亚文化1、文化定势和群体文化世界上大多数社会中都可能存在着若干群体或社团,这些群体或社团对地域、历史、生活方式、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共享,使其成员形成并发展和强化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与其相关的交际文化。
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范畴:一是全民族的文化,即整体的文化形象,二是具体的个性文化,即是按个人的社会情况或个人所属文化群体为基础的文化,有的学者把这种文化称之为群体文化或副文化。
2、亚文化与亚群体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对文化分类的一种较为传统的做法是把文化分成主流文化和亚文化。
亚文化是指存在于某一主流文化之中的一种非主流文化,某一少数群体的文化,这一文化中的行为模式区别于主流文化的行为模式。
二、关于语言的概念(一)语言是交际工具1、交际媒介言语交际是人类社会中必需的另一种交换活动,交换的是信息、思想、情感.语言就是一个符号系统,一个人脑子里贮存了符号和符号的组合规则,他就可以和别人交际,传情达意,沟通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师范大学精品课程/ 上海市重点课程
全国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系列教材之一
上海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跨文化语言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学分:3 学分
总学时:54 学时
开课专业:对外汉语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
跨文化语言交际是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在这个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生拓展视野,构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提高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必不可少的课程。
本课程阐述了跨文化语言交际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内容和范围,对影响交际的变量进行了精确的分类,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所提供的变量不仅涉及到深层的文化背景,而且还涉及到具体的社会背景、社会心理和交际环境层面。
课堂的教学以及课外的实践能使学生对跨文化语言交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对培养学生的双语双文化素养、提高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成为对外汉语教学和管理以及从事各类涉外工作的新颖复合型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
第一章跨文化语言交际概述(第1 - 2周,共6课时)
第一节文化、语言和交际
第二节跨文化语言交际
第二章文化背景与跨文化交际(第3 - 4周,共6课时)
第一节文化因素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心理因素与跨文化交际
第三章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第5 - 6周,共6课时)
第一节社会情景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第四章规范、符号及代码系统(第7 - 8周,共6课时)
第一节规范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符号与代码系统
期中考核(第9 - 10周,6课时)
社会调查:收集、编写跨文化语言交际情景案例
课堂交流:交流案例,并评选优秀案例
第五章跨文化语言对比分析(第11- 12周,共6课时)
第一节汉英句法差异分析
第二节汉英语义差异分析
第六章跨文化语用对比分析(第13 - 14周,共6课时)
第一节交往规则的文化差异
第二节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
第七章非言语行为及其文化差(第15 - 16周,共6课时)
第一节非言语行为分类及社会功能
第二节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对比
第八章性别差异及其跨性别交际(第17 - 18周,共6课时)第一节性别文化的形成
第二节跨性别文化交际
三、教材和参考书目:
1、教材:
吴为善《跨文化语言交际》,商务印书馆,2007
2、参考书目:详见“参考文献目录”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选读》,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3。
四、课外学习要求:
1、阅读指定参考书目,做好笔记。
2、进行一次社会调查,收集、编写跨文化语言交际情景案例。
3、参加两次跨文化交际活动,写出调查报告。
五、考核方式:
调查报告作为平时成绩,占20 % ;
交际情景案例作为期中考核成绩,占30 % ;期末考核为书面考试,占5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