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通史阶段特征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2024年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9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9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含解析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从市场经济走向安排经济时代【阶段特征】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实现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其次次历史性巨变。

三大民主制度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供应了重要保障。

新中国建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952年底国民经济复原任务完成,随之起先一五年安排和三大改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工作完成,公有制占据肯定主体地位,高度集中的安排经济体制建立。

扫盲教化提高了国人的文化教化水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科学探讨工作供应重要指导。

【主要表现】1.政治(1)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纪元。

(2)逐步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外交上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实施“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政策。

2.经济复原国民经济,实行“一化三改”;第一个五年安排,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记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3.思想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确立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民教化方针。

【重点关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社会特点性质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真题再现】1.(2024浙江卷·14)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A.标记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心人民政府施政纲领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气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答案】B【解析】《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是新中国初期的施政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故选B项;1949年10月日开国大典标记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成功,解除A项;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解除C项;1982年宪法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气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除D项。

高考生必备的通史和阶段特征知识

高考生必备的通史和阶段特征知识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20--589) ●总体特征: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发展, 江南经济开始开发 (1)政治: ①分裂---动荡; ②政治制度腐朽:士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 (2)经济: ①北方经济几度破坏和恢复 (原因) ②南方经济开始开发 (原因、表现) (3)民族: 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趋势(方式?)
3.西周简介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是由周
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所建立,定都于 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成王五年营 建东都洛邑。历史上将东迁之前那一时期的 周朝称为西周。西周共传12王,历时275年左 右。从西周开始,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 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 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其它还有夷、蛮、 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少数民族。
16.齐国简介
南齐(公元479—502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
南朝的第二个朝代,也是南朝四个朝代中存 在时间最短的一个,仅有二十三年,为萧道 成所建。史称南齐或南朝齐(以与北朝的北 齐相区别)或萧齐。
17.梁国简介
南朝梁(502年-557年),中国历史上南北
朝时期南朝的第三个朝代。梁朝后期国势败 坏,北齐和西魏相继来攻,失去了大片土地, 注定了北强南弱之势。 557年,陈霸先废帝 自立,改国号陈。
中国通史
中国古代政权(王朝)的演变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阶段特征
一、中国古代政权(王朝)演变
1、中国古代政权(王朝)更替:
夏 商 西周
东周 春秋 战国
(前2070) (前1600)
(前1046-前771) (前770-前475) (前475)
秦(前221)源自(楚汉战争)(前206-前202)
西汉

中国通史阶段划分及阶段特征总结

中国通史阶段划分及阶段特征总结

中国通史阶段划分及阶段特征总结中国通史阶段划分及阶段特征总结⼀、中国古代部分1.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明的初步形成和发展”时期(1)政治: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度)的确⽴、发展。

(2)经济:原始农业出现,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业和商业被官府所垄断。

(3)思想⽂化:礼乐制度是维系等级制度的⼯具,⽂化教育为官府所控制。

2.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转型与⽂明持续发展”时期(1)政治:中国早期政治制度逐步⽡解。

(2)经济:⼩农经济逐步成为中国古代最近本的经济形态。

男耕⼥织、⾃给⾃⾜是其基本特点之⼀。

延续于整个中国古代历史。

(3)思想⽂化: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唯⼀的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基础。

3.秦汉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明的持续发展和繁荣”时期(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确⽴和巩固。

秦朝统⼀后,建⽴起专制主义集权制度,西汉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了中央集权。

(2)经济:⼩农经济继续发展,重农抑商政策进⼀步加强。

(3)思想⽂化: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官⽅思想和中国传统⽂化的主流,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局⾯从此不复存在。

4.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明的繁荣”时期(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对后世产⽣重⼤影响。

(2)经济:曲辕犁、筒车的出现,我国犁耕技术完善,⽔利事业发展,海外贸易进⼀步发展。

(3)⽂化:科技发展,雕版印刷术、⽕药发明;楷书、草书流⾏,唐诗更是流芳百世。

5.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明的繁荣”时期(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消除藩镇割据;元朝实⾏⾏省制度。

(2)经济: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市”“坊”界限被打破;纸币出现;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经济部门;景德镇成为瓷都。

(3)思想⽂化:理学产⽣;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到⾼峰,活字印刷术发明、⽕药⽤于军事、指南针⽤于航海;⽂⼈画、风俗画各领风骚,宋词、元曲丰富中华民族的⽂化宝库。

年高考二轮复习以通史方式整合的历史阶段特征及重点识记内容(11)——中国近现代史(5)

年高考二轮复习以通史方式整合的历史阶段特征及重点识记内容(11)——中国近现代史(5)

2019年高考二轮复习以通史方式整合的历史阶段特征及重点识记内容(11)——中国近现代史(5)五、过渡时期(1949-1956年)——从市场经济走向计划经济时代【阶段特征】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实现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确立了我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最终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制度,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新中国建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确立三大外交政策,并于1953年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和平统一的局面形成,为经济迅速恢复发展提供了大好时机,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根本好转,恢复任务完成。

1953年党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强调大力发展重工业。

1953开始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开展了三大改造工作。

1956年底,三大改造工作完成,公有制占据绝对主体地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成。

新中国的建立,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在国家各项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

新中国开展了扫盲教育,并确立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科学研究工作提供重要指导。

(1)政治上:主要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两个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两部法律(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最终建成了社会主义制度。

(2)经济上:分为两个阶段,1950-1952年为新中国经济恢复时期,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最终废除了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和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将其直接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使中国共产党迅速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同时实行合理调整工商业的政策,使民族资本主义朝着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方向发展。

高中历史2025届高考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整理

高中历史2025届高考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整理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一、夏商周时期(前2070C—前8C)1.经济上:①井田制盛行,实行集体劳作②官府垄断手工业和商业,即“工商食官”;南北经济文化交流2.政治上: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家国一体”)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④尚未出现真正固定的成文法,国家法律制度尚未健全3.文化上:①“学在官府”,官府垄断教育文化②人文意识增强③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④敬天保民思想,开启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⑤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二、春秋战国(前8C—前221年):社会大变革时期1.经济上:①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②井田制逐渐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形成③小农经济形成与发展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⑤商业有所发展,私商成为商人主体⑥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政治上:①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②列国纷争,传统的政治秩序(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遭到破坏③各国通过变法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君权威④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3.思想上:①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出现“百家争鸣”的思想自由局面4.阶级上:①“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②新兴地主阶级崛起5.民族关系:①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②华夏认同的观念增强③民族交流与融合三、秦朝(前221年—前207年)1.经济上: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③统一货币度量衡,加强经济管理④修筑驰道,交通便利2.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3.思想上:①以法家思想治理国家②“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文化专制③国家认同感的增强,"大一统”意识逐渐形成④统一文字4.民族关系:①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②民族交流与融合四、(西汉建立—汉景帝时期)1.经济上:①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社会经济恢复发展②土地兼并严重2.政治上:①汉承秦制,逐渐稳定②推行郡国并行制,造成王国问题、边境问题严重3.思想上:推行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五、汉武帝时期(前156年一前87年)1.经济上:①小农经济发展并长期占主导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③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发展④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外贸易繁荣⑤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平抑物价,增加财政收入2.政治上: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大一统局面形成②实行察举制,注重官员品行考核3.思想上: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②兴办太学,立五经博士;建立郡国学,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4.民族关系:①民族交流与融合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阶段特征里好多专业名词看不懂、不理解?没关系,高考的重要知识点供大家背诵!快点击下方《高考历史通史复习》六、东汉(公元25年—220年)1.经济上:①土地兼并严重②田庄经济大量涌现2.政治上:①外戚、宦官专政,政治黑暗②豪强地主涌现,地方分裂割据3.文化上:佛教、道教传播,冲击儒学七、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1.经济上:①人口南迁,江南经济得到开发②均田制推行,缓和土地兼并,促进农业生产③土地兼并严重,田庄经济大量涌现2.政治上:①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②门阀士族势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③九品中正制等制度创新④专制主义不断强化⑤社会矛盾尖锐3.文化上:①佛教、道教兴盛,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②三教在相互借鉴中并行发展③玄学产生④文学艺术承上启下、丰富多彩4.民族关系:①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②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八、隋唐(581年—907年)1.经济上:①农耕经济繁荣②赋税制度改革的推动③商品经济发展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外贸易繁荣⑤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2.政治上: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政策开明③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3.文化上:①佛道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逐渐本土化②三教并立、三教合一③中外文化交流频繁4.民族关系:①开明的民族政策②民族交流与融合③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5.军事上: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九、宋元(960年-1368年)【1】进步现象1.政治上: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②科举制的完善与发展③国家由分裂到统一2.经济上:①农耕经济繁荣②不抑兼并,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抑商政策有所松动⑤对外贸易繁荣⑥经济重心南移3.阶级上:市民阶级壮大4.文化上①宋明理学的影响②印刷术,推动文化世俗化、平民化③指南针的运用④重文轻武5.民族关系:①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②民族交流与融合6.社会生活:①市民阶层壮大②社会等级、门第观念弱化③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2】落后现象:1.政治上:①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宦官专政,社会动荡②多民族政权纷争并立,战乱频繁③社会矛盾尖锐2.经济上:①小农经济占主导,阻碍商品经济发展②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3.文化上:①宋明理学束缚人们思想②功利思想盛行③推行重文轻武,导致积贫积弱④门阀观念仍存在影响十、明清(15C中期—1840鸦片战争爆发前)【1】进步现象1.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经济上:①农耕经济发达②高产作物的引进③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④长途贩运贸易发展⑤税制度改革⑥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3.外交上:①新航路开辟,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②推行闭关和海禁政策,对外关系逐渐走向封闭4.文化上:①民主启蒙思想产生②呈现出文艺繁盛和科技停滞的双重特征③西学东渐出现5.民族关系:①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②民族交流与融合【2】落后现象1.政治上: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政治腐败②社会矛盾尖锐,封建制度衰落2.经济上:①小农经济仍占主导,阻碍新经济因素的发展②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3.外交上: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详解一、政治: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1.夏商周时期“天下共主”的确立(1)王位世袭制: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①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②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

③内容: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

④作用:周王室和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

(3)宗法制①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②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内容:按血缘亲疏,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

④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5)世官制:实行世卿世禄制,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争霸与兼并战争;诸侯变法运动;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2)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从世卿制到任官制;官僚政治雏形出现;郡县制出现。

3.商鞅变法(1)背景①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

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②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进行社会变革,建立地主阶级政权。

各国进行变法。

③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④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出现,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

(2)内容①前期: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②后期:开始于公元前350年。

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政治:推广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习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3)特点①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和巩固改革。

高考历史复习必背清单-世界古代史、近代史

高考历史复习必背清单-世界古代史、近代史

专题04世界古代史、近代史通史知识要点一、世界古代史【阶段特征】:古代希腊以发达的民主政治著称于世,并最早产生人文精神;古代罗马创立了健全的法律体系。

【通史要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古代希腊古代希腊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1)古代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并使其形成了独特的民主政治(2)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伯利克里时期的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海外贸易和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为民主政治和人文精神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古代雅典的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特点,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源头古代罗马古代罗马建立了系统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诉讼程序,对近现代法治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罗马法经历了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的发展历程(2)《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此后公民法不断完善,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3)随着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公民法向万民法的过渡奠定了物质基础人人平等,公平至上的自然法思想的产生标志着罗马法的高度成熟二、世界近代史(一)资本主义兴起阶段的西方文明: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阶段特征】: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前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资产阶级开始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世界。

【通史要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资产阶级开始建立起代议制民主政治,法治取代人治,公民取代臣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使欧洲封建制度加速解体,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不断拓展人文主义思潮兴起并进一步发展;启蒙运动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近代科学技术产生并取得突破,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准备(二)工业革命时代的西方文明:文明多样,世界更加丰富多彩【阶段特征】:西方国家由农业社会跨入工业社会,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人类历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2中国:秦汉时期含解析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2中国:秦汉时期含解析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公元220年曹魏建立)——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阶段特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确立和巩固,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对后世影响深远;思想文化上使百家争鸣局面不复存在,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思想专制的局面开始形成。

【主要表现】1.政治(1)秦朝:完成国家统一;确立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实行郡县制度。

(2)汉朝: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汉朝采用察举制选官,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经济(1)农业: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出现犁壁,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兴修水利;耕作技术进步(代田法);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

(2)手工业: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西汉政府在长安设东西织室(官办);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东汉烧出成熟青瓷;开辟丝绸之路,产品外销。

(3)商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坊市制。

3.文化(1)开创了文化专制主义的先河: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开始了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历史,结束了文化开放的历史。

(2)开创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新时代:造纸术发明并得到改进,地动仪发明,《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氾胜之书》问世等。

(3)教育的发展:汉武帝创立太学并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4)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一方面,借助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华文化开始传播到西方,对西方影响深远;另一方面,外来文化也开始传入中国,如佛教文化的引进和传播。

【重点识记】汉代政治的特点(1)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

【通史复习】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深化——唐宋变革【文字版】

【通史复习】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深化——唐宋变革【文字版】

【通史复习】2021届⾼考历史⼆轮复习知识深化——唐宋变⾰【⽂字版】【阶段特征】唐宋时期是指从618年唐朝建⽴到1279年南宋灭亡的时期(本专题题上延到魏晋,下延⾄元朝)。

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①君主制进⼀步发展,中枢权⼒机构由三省向⼀省制发展;②中央集权进⼀步强化,汉、唐、宋监察区转为⾏政区的现象;③国家统⼀到民族政权并⽴,再到逐步⾛向国家统⼀,农牧⽂化逐渐融合;④科举制度创⽴并不断完善,⽂官制度发展。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①宽松的经济政策:唐中期均⽥制崩溃;宋代“不抑兼并”,租佃制发达;经济重⼼南移。

②紧张的政府财政:巨额的军费开⽀;⽂官政府的形成。

③活跃的商业经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宋代“商业⾰命”出现;唐宋城市功能转变。

④成长的市民阶层:市民阶层壮⼤。

思想⽂化⾛向全⾯繁荣。

①三教合⼀的理学:宋代儒学的哲学化和思辨化,程朱理学地位确⽴;②科技创新的⾼峰:科学技术发展出现⾼峰,印刷术、指南针和⽕药发明与外传。

③⾛向⼤众的⽂学艺术:⽂学艺术世俗性增强,多元发展,出现了⽂⼈的世界。

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加强:民族政权并⽴;民族交流加快;民族空间压缩;民族意识增强。

对外交往:航海技术发达,对外贸易繁荣。

【基础梳理】⼀、隋唐时期(⼀)政治【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1、演变:确⽴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2、唐代:三省六部制(1)内容:①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设六部。

②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下设吏、户、礼、兵、刑、⼯六部。

③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政的场所。

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相职。

(2)特点①相权三分,相互牵制;②职责明确,提⾼效率;③协商政务,集思⼴益;④制度约束,节制君权。

(3)影响①在当时的作⽤:相权⼀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了⾏政效率,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结构效能,加强了中央的统治⼒量。

高中历史通史主干知识梳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

高中历史通史主干知识梳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

高中历史通史主干知识梳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及中华文明曲折发展时期。

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但经济重心仍在北方;隋唐时期(581-907年),封建社会全面发展、繁荣,该时期是中华文明鼎盛时期;宋元时期(960-1368年)是封建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农耕文明继续发展时期。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我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政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隋唐时期,中央集权得到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中枢权力体制(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科举制);在此基础上,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加强,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经济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得到不断开发;隋唐和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中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海上和陆路的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文化上:思想方面,在社会的剧变中,儒学完成复兴,建立了全新的理学体系;科技方面,火药、活字印刷术等发明的应用使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文艺方面,科举制度的推行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一、政治1.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1)中央体制: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2.隋唐时期(581—907年)(1)中央体制: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2)地方行政: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度,唐末设置节度使,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3)选官制度:科举制形成,取代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扩大了统治基础。

二、经济1.魏晋南北朝时期(1)农业:实行耕耙耱技术,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北魏推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2)手工业:发明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方烧制白瓷。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2、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5--1912) ①政治: A.列强侵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清王朝推行新政,但最终走向覆亡。 C.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斗争不断:如戊戌变法、义和团 运动和辛亥革命。 ②经济: A.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并掀起 瓜分中国的狂潮。 B.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 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③思想: 民主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兴起维新思潮、实业救国 思潮和民主共和思潮。 ④社会:断发、不缠足运动、电影、见面礼
1、19世纪中后期(1840--1894)
①政治:A.列强侵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新式军队诞生(海军、陆军) C.中国外交: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对外开放(五口通商、 总理衙门) ②经济:A.列强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 B.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 b.近代工业出现:洋务企业、民族工业 ③思想: A.开始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师夷长技以制 夷”----“中体西用”) B.民主思想开始产生(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 ④社会:易服;报刊;铁路、轮船航运;邮政、电报
4、 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①政治上: A.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国民政府实现名义上的国 家统一----国民党对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数次反革命围剿 并迫使红军长征----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由“不抵抗” 到 “攘外必先安内”,再到联共抗日 B.中共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和进行土地革命的方针---开创工农武装据道路(南方革命根据地)----制定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C.日本开始局部的侵华战争 D.社会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日益转向民族矛盾。 ②经济上: A.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期” B.官僚资本开始形成 ③思想上: 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完整版)中国古代史(通史)

(完整版)中国古代史(通史)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时期【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时期,是奴隶社会形成、发展、繁荣、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

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和奠基时期一、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二、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三、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知识整合】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

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地方行政“封建时代”的开始①背景:A、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

B、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加之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周公执政后,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

高考历史阶段特征总结(超全面)

高考历史阶段特征总结(超全面)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远古~1840年)1.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1)原始社会(远古~BC2070年)——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中国历史早在17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就开始了。

原始人类经历了群居到氏族公社的发展,主要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

当时的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

在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了禅让制,原始手工业有所发展,并出现了原始绘画(鹳鱼石斧图)。

(2)夏商西周(BC2070~BC771)——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政治上: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开始出现。

在西周取代商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使西周成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经济上:商周时代,出现了青铜农具,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文化上:夏朝时有了“夏历”,商朝出现了甲骨文,当时教育“学在官府”,教育由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春秋战国时期:(BC770~BC476~BC221年)——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政治上: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经济上:由于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纺织业、冶铁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文化上: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法家、儒家、墨家成为主要的流派。

天文学发达,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氏星表》。

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2.秦汉时期(BC221~220年)——封建大一统政治上:秦代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了中央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地方王国势力的壮大,最终酿成“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

2024年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1中国:先秦时期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1中国:先秦时期含解析

先秦时期(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阶段特征】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社会转型,经验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主要表现】一、夏、商、西周的“三代圣世”1.政治国家的政治设计:中心:中心官制机构相当完备,国家统一措施有诸多设计;政治中心和边缘的关系。

地方:分封制与君民体制。

选官:世官制(贵族政治)。

宗法制:宗法伦理,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家国同构特征,解决权力继承问题和政治亲疏关系问题。

总体特征:从原始社会到国家形态的过渡,体现为地方分权模式和贵族政治的设计。

2.经济(1)农业: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旧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西周有了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商周实行井田制,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耕作。

(2)手工业:夏商周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西周晚期已有铁器;商朝已有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商朝出现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3.文化国家的文化设计:礼乐制:协助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政治化的文化等级制度,具有重视教化和文化,为政治服务的自觉设计特征。

天命观:从重天命到重人事、德政。

雅文化与俗文化并存:《诗经》。

天下观与夷夏观。

文化区域性特征明显:面临文化多元统一命题。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政治(1)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崩溃。

(2)战国时期:诸侯称王,卿大夫夺位;各国纷纷变法改革(商鞅变法);秦国发动兼并六国的统一斗争。

2.经济(1)农业: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鲁国初税亩、秦国商鞅变法);自耕农在春秋时期出现,“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起先成为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2)手工业:独创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私营手工业勃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通史阶段特

高考历史通史阶段特征
荡和政治危机。

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运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摆脱了经济危机,并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二战后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承和借鉴。

②十月革命后苏俄、苏联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探索,并在30年代形成了斯大林经济模式,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二战中打败法西斯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上: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处于武装对峙与竞争共处状态。

①十月革命宣告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形成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30年代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②30年代大危机爆发后,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统治,意大利强化了法西斯专政。

英、法、美坚持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道路,在法西斯国家挑起世界大战后被迫投入战争,并与苏联等国参加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最终战胜了法西斯国家。

3、思想文化上: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出现推动了物理学和人类思想的巨大革命,为现代科技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由于战争及工业化给人们所带来的普遍的精神危机,推动了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取代现实主义成为主流文学。

4、国际关系上:一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突出表现为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两个方面。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秩序,使得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

30年代大危机的打击下,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家市场争夺,法西斯国家加紧侵略扩张,世界动荡不安。

二、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20世纪90年代初)
1、经济上:
①1945年至50年代初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时期。

以美国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货币(金融)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构成了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欧美各国利用国家政权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国有化政策),借助于第三次科技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在50年代到70年代初,进入相对稳定的高速发展时期,被称为“黄金时期”。

以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为起点,资本主义各国进入“滞胀”时期。

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

80年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加强。

②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南斯拉夫)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而发展困难重重,为纠正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再到戈尔巴乔夫不断对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但多有失误。

中国在经历曲折之后,开始了符合本国国情模式的探索,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政治上: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在竞争对峙中共同发展。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呈现出新的不平衡,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格局。

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基础上欧亚诞生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形成社会主义阵营。

大多数国家(除南期拉夫)都仿照苏联,建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随着苏联霸权主义的加强,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分化,各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都着手进行了改革,苏联和东欧各国在改革过程中出现重大挫折,导致连续的政治动荡,最终导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中国在经历曲折之后,开始了符合本国国情模式的探索,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70年代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3、思想文化上: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以现代信息技术、原子能和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就其规模、深度、影响来说,远远超过了前两次工业革命,它对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推动力,使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改变了世界面貌,给各国经济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二战以来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流派更加色彩纷呈,影视艺术日新月异。

4.、国际关系上: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形成:全球性的特征更加突出,联合国成为国际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织。

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被打破,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的雅尔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