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中性格化的语言艺术
试论《茶馆》中性格化的语言艺术
![试论《茶馆》中性格化的语言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de15c446cf84b9d528ea7a1f.png)
最先 出场 的是 主人 公—— 茶馆 的掌 柜 王利发 。在这 一幕 里 ,他 紧过 来请安 。用二德 子来 衬托马 五爷 ,太 好了 。前边 是无声 的控 诉 , 才二 十多 岁 ,但 已经深 得父 亲 的真传 ,懂 得如 何在 乱世 中支 撑人 多 到第 三幕 ,老 人上 来 ,就是 有声 的控诉 了。用 了七个 “ 好 ”字 和一 嘴杂 的茶 馆生 意 ,那就 是 “ 多说 话 多请安 ” ,始终 小心 翼翼 ,息 事 个 “ 传 ”字 ,老舍 真厉 害 ,用 最精 炼 的语言 ,最 简练 的动 作 。通过
地 为 我们 进行 教学 服务 !他 的戏 剧语 言来 自于 生 活 ,经过他 下功 夫 给 人 “ 贺喜 ” , “ 王掌 柜 ,你好 ?太太 好 ?少 爷好 ?生意 好 ?”一 提炼 和润 色 ,成为 精 当 、简洁 而又 生动 、性格 化 的语言 。本 人就 以 连 串 的问候 还是 那么周 全 。人物 话语 中折 射 出文化 背景 ,正 是老合
茶 馆》 为例 ,来谈 谈老 合 的戏剧 中性格 化 的语言 艺术 。 《 茶馆 》 中的话剧 语 言 ,具 有北 京 口语的地 方 色彩 ,同老舍 的 小说 语 言一样 ,既生 动形 象 ,又符 合人 物 的个 性 特征 ,剧 中人 物的 人 物描 写艺术 化 的体现 。 第 四位 出场 的常 四爷是 戏 中的三个 主要人 物 之一 。他 的性格 特
对话 经 常 十分简短 ,却在 浓缩 的语 言 中包含 丰 富的 内容 ,三言 两语 他在这 场戏 中的 许多 话都 可 以说明 他的 强悍 而耿直 的性 格 ,如 暗探
便 能写 出一个 人物 的性 格特 征 ,勾画 出一 副生动 的人 物 肖像 。 在 《 茶 馆 》中 ,不仅 三个 主要 人物王 利发 、 的 , 作者 将他 与松二 爷放 在一起 , 正好 形成 强烈 的对 比 。
老舍《茶馆》中的人物语言设计特征分析
![老舍《茶馆》中的人物语言设计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8d1e4a7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61.png)
通过王利发的视角,观众可以看到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和芸芸众生的生 活状态。
同时,老舍还善于通过富有特色的语言来塑造人物性格。他的语言既通俗易 懂又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浓厚的京味儿。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得人物 形象更加鲜活真实,也让《茶馆》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老舍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不仅注重人物性格的表现,还人物 的社会背景和命运变迁。他通过对社会底层人物苦难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 会的黑暗和残酷。他也通过对个别具有进步思想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对未 来的希望和期待。
三、具有社会批判性质的语言
老舍在《茶馆》中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和光怪陆离,也通过人物 的语言对社会进行了批判。例如,剧作中的资本家常四爷,他的语言中充满了对 穷人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而在剧末,王利发对“裕泰茶馆”的倒闭发出 的感慨,也暗含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批判。
四、地方性与民族性的语言
英。这个情节不仅生动有趣,而且把北京社会最底层一无文化、二无政治觉 悟的小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
三、社会风土人情的展现
《茶馆》以北京为背景,通过描述清朝灭亡后十几年间的社会现象,展现了 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老舍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口语和方言,让读者更加真实 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和社会背景。老舍通过生动的人物塑造和情节描写, 把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精神面貌展现得淋漓尽致。
《茶馆》中的人物众多,老舍通过各种生动的描写和细致的刻画,让每一个 角色都鲜活地跃然于舞台之上。无论是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还是清 宫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以及穷困潦倒的农民、特务、打手、警察、流氓、 相士等,
都在他的笔下呈现出各自独特的性格特征,而且每一个人物都是立体丰满的。
浅析《茶馆》的语言特色
![浅析《茶馆》的语言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c0608a0d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d5.png)
浅析《茶馆》的语言特色【摘要】在《茶馆》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老舍其作为一个语言大师的风范。
《茶馆》中,十几个人物依次登台,却个个形象立体,性格鲜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写作语言的性格化,时代化,应人切景;老舍以笑写悲,寓庄于谐,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于三个时代中光怪陆离的丑类;北京化的口语也是本剧一大特色,给穿梭于茶馆中的人物注入生命。
《茶馆》的语言特色丰富多样,本文集中这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关键词】《茶馆》语言特色应人切景幽默风趣京味儿《茶馆》是以北京一座茶馆为舞台,事实上,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和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崩溃前夕三个不同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
《茶馆》是老舍最优秀的戏剧创作,正像曹禺先生所说,它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茶馆》演出已有500场之多.创造了中国话剧史上最受观众喜爱的许多记录,还曾代表中国的话剧艺术到国外演出,为不同人种、不同经历、不同价值观的观众所赞赏,被称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老舍因为其众多优秀作品而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人民艺术家”,而《茶馆》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原因当然也少不了老舍那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力。
下面,我们就从谈谈茶馆的语言艺术。
一、应人切景,形象鲜明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应人切情合境便是遣词艺术的基本原则。
老舍说过:“文字的感动力是来自在某个场合中必然的说某种话”;(《我的“话”》)“作者必须苦思熟虑:如此人物,如此地点,如此时机,应该说什么,应该怎么说。
”(《话剧的语言》)在他的作品中,到处可见应人切情合境的遣词,语言有很着明显的性格化和时代化。
老舍特别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通常是寥寥数语就活画出一个人的性格和思想特点。
论《茶馆》的语言特色
![论《茶馆》的语言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3454690b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1e.png)
论《茶馆》的语言特色【摘要】在《茶馆》里,我们可以看到老舍作为一个语言大师的风范,《茶馆》的人物语言十分“个性化”,通过人物的言行的变化来体现时代的变化,“以笑写悲”,以幽默的语言,讽刺揭示了一个时代,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
【关键字】老舍茶馆语言特色个性化时代化幽默风趣老舍是当代语言艺术的大师,他的小说和话剧,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茶馆》是老舍后期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其语言艺术,更达到了炉火纯青、无与伦比的美妙境界。
《茶馆》出场人物众多,人物对话极具性格化,“话到人到”1,“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2,剧中出场的几十个人物,哪怕有的只讲了三五句话,也写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茶馆》的语言特色之一在于“性格化”。
《茶馆》中的对话都是“人物自己应该说的语言”,这就使人物之间的性格区别非常鲜明。
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反应机敏,对答如流,很能显示他茶馆掌柜的身份。
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闯荡多年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
宋恩子、吴祥子的语言则狡猾奸诈、傲慢无理,具有老牌特务的特点。
话剧开始时,松二爷、常四爷和二德子的一段对话:松二爷好像又有事?常四爷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嘛?二德子(凑过去)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常四爷(不肯示弱)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叫谁管着吗?松二爷(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你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
二德子你管我当不当差呢!常四爷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1老舍:《对话浅论》2老舍:《出口成章》,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二德子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这是一场小误会,每个人不过讲了两三句话,但三个人的语言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异。
松二爷的话平稳,周详;常四爷的话硬邦邦,有一股倔劲儿;二德子的话难听,又臭又硬,带有无赖气。
试论《茶馆》中的语言特色
![试论《茶馆》中的语言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818341c6aaea998fcd220e46.png)
试论《茶馆》中的语言特色作者:鲁文婧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7期鲁文婧内容摘要:老舍先生以市民生活中经常的活动场所——茶馆为背景,通过70多个小人物的特色语言,生动描绘了当时社会中普通人的艰苦生活,以及那个复杂纷争时代的人性百态。
《茶馆》中浓郁的老北京色彩的语言,比如儿化音、叠词等的使用,更使该作品充满了感染力。
本文从总体的语言特色以及极具人物个性的特色语言描写几方面来阐述《茶馆》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茶馆》语言特色个性化京味儿老舍先生的《茶馆》以茶馆为场景,透过70多个小人物的特色语言和行为,形象地勾画出了三个时代的社会特征。
这种以小见大,知微见著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老舍先生的写作技巧。
该作品从具体的人物着手,描绘了出现在茶馆中的不同阶层的各类小人物的生活故事体现出大时代的背景[1]。
作为经典戏剧之一,《茶馆》的语言特色尤为人们称道。
老舍先生善于根据人物身份和地位而采用于其相符的个性化语言。
可以说,老舍的语言艺术是《茶馆》成为经典的重要因素之一[2]。
一.总体语言特色作为生于北京、长于北京的地地道道的北京人,老舍先生作品中的京味儿都特别浓郁。
《茶馆》采用了多达200多处的儿化词,如一份儿、没错儿、哥儿们、没错儿等等。
这样的用词可以改变语法的意义和词汇色彩,如缩小词汇程度的“小辫儿”、或者改变词性的“拢在一块儿”、或者变化词意的“白面儿”等等。
这些具有浓郁的老北京色彩的语言与不加儿化音的原词对比,显得更加活泼生动。
大量老北京口语化方言的应用也是《茶馆》的特色之一,这也使其显出浓厚的“京韵”和强烈的老北京市井民风,如极具个人感情色彩的“老梆子”(老家伙),更具乡土气息的“嚼谷”(食物),还有“茶钱我侯了”中的“侯”(付茶钱)的意思等等。
这些方言词语使句子更有表现力[3]。
《茶馆》中的语言也极具时代性,如“喳”、“吃洋饭”、“铁杆庄稼”、“王法”等等。
《茶馆》的另一大语言特色是大量使用叠音词,使语言显得更加生动,如描写人物神态的“ABB”型结构的叠音词“文绉绉”,其它还有“AABB”型结构的词汇如“乱乱哄哄”,“洗洗涮涮”;“ABAB”型结构的“照顾照顾”;“AAB”型结构的“跳跳舞”、“玩玩牌”;“AA”型结构如“坐坐去”、“绕绕”等等。
论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
![论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f7e7a09c4693daef5ef73db9.png)
黔南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论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分校(站、点):年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论文题目论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指导教师职称所学专业研究专长工作单位电子邮箱联系电话选题目的和意义文学艺术的传承对于当代这个纷扰的社会来说可以说是一股清泉,而对于文学艺术的研究便是回归自身内心清净的途径。
老舍先生的《茶馆》则是一部基于语言特色智商的艺术风格研究。
对于它的研究,不仅是有力于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反应,更多是的有利于对人物描写背后社会悲哀的感伤与了解。
这便是本题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内对于老舍先生作品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对于其语言艺术的研究以及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人物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状以及那个时代所带有的悲哀。
而在国内的学者研究来看,有野很多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
例如梁素芳……《茶馆》语言艺术初探中对于老舍先生《茶馆》中对于人物语言艺术的研究以及人物性格的推敲研究。
除此之外还有郑榕《茶馆》的艺术感染力中对于语言文字艺术感染力以及对于情感喷发式表达的意识渗透力的研究。
以上便是国内外对于老舍先生《茶馆》的研究动态以及研究方向。
拟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主要问题1.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创作背景。
2.《茶馆》的语言艺术风格。
3.《茶馆》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4.《茶馆》最终所要呐喊的精神以及所表达的时代悲哀。
重要观点1.作者的创作经历以及所处在的时代背景都会对作品的意境体现有所影响。
2.《茶馆》中艺术风格所具有幽默诙谐特点。
3.“人到话到的性格化”的艺术风格的展现。
4.《茶馆》整篇作品所展现的那段艰苦岁月与动荡的社会。
研究方法、手段和途径论文研究方法、手段:(一)档案法:通过查找有关老舍《茶馆》语言艺术风格的相关资料,为之后研究提供基础。
(二)归纳分析法:通过对收集的资料进一步归纳分析,旨在找出语言特色对于整部作品艺术风格展示的重要意义。
(三)具体分析法:通过对《茶馆》中具体语言风格的研究与推敲,分析出语言特色的艺术影响力。
试论《茶馆》中性格化的语言艺术
![试论《茶馆》中性格化的语言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88636acd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98.png)
试论《茶馆》中性格化的语言艺术
《茶馆》是由中国著名作家鲁迅创作的一部话剧,通过描绘晚清至民国时期的一个茶馆,展现了不同人物的生活故事和社会风貌。
在该剧中,鲁迅巧妙地运用了性格化的语言艺术,使人物形象鲜明且富有个性,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鲁迅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口头禅和行为举动等细节,巧妙地展示了每个角色的性格特点。
比如茶馆老板王府井,他为人谨慎、精明,常常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公事公办,一丝不苟;而茶馆的掌柜韦春芳则是一个精明能干、机智过人的女性,她善于掌握时机,对待顾客也常常婉言善意地教训着。
其次,鲁迅还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深入展示了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
比如,典型的绅士谢采明,他注重仁义道德,看不惯现实中的种种丑陋,对权势和贪污等现象深感厌恶和愤怒;而想象力丰富、语言幽默的艺人马百货,则是一个对现实抱有乐观和幽默态度的人,他用戏谑和讽刺的语言揭露社会上的种种荒谬与不公。
此外,鲁迅还巧妙地通过人物的台词和语言来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
比如,“冯公公”冯梅嶓就是通过诙谐幽默的表达方式,展现了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见解,具有独特的思考能力和独立的精神;而杨光缺则以粗鲁的话语和行为表现出自己内心的愤怒和不满,是一个具有反叛精神的角色。
《茶馆》中性格化的语言艺术使得每个角色都拥有独特的个性
与价值观,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和对话互动,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下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同时也让观众对当今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有所思考。
这种性格化的语言艺术大大丰富了《茶馆》这部作品的内涵,使其成为经典之作。
浅析《茶馆》语言特色
![浅析《茶馆》语言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3dd41ba2f524ccbff12184d5.png)
浅析《茶馆》的语言特色摘要:老舍是语言艺术大师。
《茶馆》的语言就直接体现了老舍作为语言大师的风范。
《茶馆》里10几个人物,之所以个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得力于语言的性格化,时代化。
出于“葬送3个时代”的需要,老舍以特有的幽默语言尖锐地讽刺与嘲笑了那些光怪陆离的丑类;同时他运用经过提炼的北京话,赋予人物以生命。
《茶馆》的语言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就这3个方面加以说明。
关键词:性格化时代化幽默京味儿《茶馆》中还有许多语言幽默的地方。
作者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祖国的热爱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含着严肃和悲哀,形成自己独特的幽默的风格。
这种幽默寓庄于谐,能给读者以回味和思考的余地。
一、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戏剧中每一句台词都是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显示人物的性格。
老舍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
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反应机敏,对答如流,很能显示他茶馆掌柜的身份。
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闯荡多年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
宋恩子、吴祥子的语言则狡猾奸诈、傲慢无理,具有老牌特务的特点。
出场的人物不论台词多少,都写得活灵活现。
如常四爷“凭力气挣饭吃,我的身上更有劲了!”“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其正直、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和爱国心从中表现出来。
康顺子“我饿死不要紧,可不能饿死这个无倚无靠的好孩子!”“洗洗涮涮、缝缝补补、作家常饭,都会!我是乡下人,我能吃苦,只要不再作太监的老婆,什么苦处都是甜的!”“有三顿饭吃,有个地方睡觉,够大力上学的,就行!”四个感叹句,写出她的勤劳质朴、吃苦耐劳和心地善良。
其余如松二爷的胆小怕事、懒散无能,崔九峰的老气横秋、深深绝望等,也是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展现出来的。
王利发的台词不但符合其茶馆老板的身份,而且表现了他性格的发展变化。
剧的第一幕,王利发正当青年时期,雄心勃勃,精明干练,一心要使祖传的大茶馆发达兴旺起来。
台词的艺术魅力_从_茶馆_第一幕每位人物的一句典型台词看老舍精湛的语言艺术
![台词的艺术魅力_从_茶馆_第一幕每位人物的一句典型台词看老舍精湛的语言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8ca5463143323968011c9251.png)
老舍的话剧《茶馆》第一幕,出场说话的人物有22位,这些人物的台词朴素简洁,生动传神,每个人物的语言都十分符合其身份、地位及性格特征。
本文通过对出场说话的22位人物各自的一句典型台词进行分析研究,来欣赏老舍精湛的语言艺术,领略其在人物塑造和全剧中的特殊价值。
一、中心人物和平民百姓及部分茶客的台词(一)中心人物的台词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老板。
在第一幕里,他二十多岁,因父亲死得早,他年纪轻轻就当上了茶馆掌柜。
王利发精明、干练、善于经营,在乱世风云中竭力维持茶馆的生存。
他是该幕里说话次数最多的人,一共说了28次,其中,最能代表他性格的台词是:“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
”和气生财,是生意人的一个信条,也是王利发主持茶馆的为人之道、经营之道、发家之道。
他就是按照父亲所遗留的这种做人做事的办法,见人就磕头作揖,把人缘放在了非常特殊的位置,以求生意顺溜。
当茶客议论时局的时侯,王利发及时制止,不让谈国事,他是害怕国事影响茶馆生意,害怕封建政治让他丢掉饭碗。
对庞太监及流氓、特务极力奉承,委曲求全,已是王利发迎合权势的家常便饭。
为了摆脱经营困境,他四面讨好,八面玲珑,是一个非常世俗的人。
这些已经清楚地表露出了他的处世心态,对人对事、对天对地,对自己身外的一切都讨好,以求生意兴隆,赚钱发财。
他的这句台词刻画了他的典型性格,精明、干练,见风使舵,顺应潮流,又胆小怕事,委曲求全,逆来顺受。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忙了一辈子“改良”、既精明又圆滑的小商人,仍然没有逃出时代的悲剧怪圈。
在四十多年后,落得个痛失茶馆、家破人亡、一贫如洗、走投无路的悲惨结局,被时代套上了“绞索”,吊死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里。
常四爷是裕泰茶馆的主顾,是一个宫廷“旗人”,是吃俸禄的“铁杆庄稼”。
他说了21次话。
常四爷个性刚强耿直,有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心,他敢当面指责流氓打手二德子。
他不善于向别人作揖、哀求,一生只盼国家像个样儿,不受外国欺台词的艺术魅力———从《茶馆》第一幕每位人物的一句典型台词看老舍精湛的语言艺术董克林本栏主持刘勤侮。
浅谈《茶馆》的语言艺术
![浅谈《茶馆》的语言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47468e58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3a.png)
浅谈《茶馆》的语言艺术一、口语化表达,做到雅俗共赏在阅读老舍的文学作品时,读者不难发现,他的语言十分接地气,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亲切感,并且还包含着浓郁的“京味特色”,浓厚的北京色彩就是老舍创作的独特性之一。
在《茶馆》中,他提炼北京的方言,然后再利用群众的口语达到极佳的表达效果。
在文章中,一些人物的语言、动作及神态描写等,他都运用口语,这样能给人带来新鲜的感觉,从中体会到北京口语的特色。
二、语言丰富多彩,富含艺术气息《茶馆》描写了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都在历史的潮流中不断变化。
该作品是在黑暗的社会背景下创作出来的,表达了作者憎恨黑暗社会的不公,对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强烈渴望。
他以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为出发点,深刻地体会人们水深火热的生活状态,然后利用幽默的语言,达到以笑转悲的效果。
“欢聚后更加凄凉”,通过以笑写悲更能将悲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表现出人们生活的无奈。
例如,在《茶馆》中,唐铁嘴的语言就颇具特点。
他是一个小市民,拥有一定的知识,利用自身的知识为人看相,但人很油滑,经常骗吃骗喝,对于自己吸毒的问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先说“自己已经不吃大烟了”,又说“我改抽白面儿啦”,读到这里,人们可能会有些失望,可能也会因为其诙谐的说辞而发笑。
笑过以后,其中蕴含的深意,十分耐人寻味。
这一幕正是当时部分人的真实写照,人们变成了帝国主义精神上的奴隶,这是充满仇恨的嘲笑,同时也揭示了人物的悲惨命运。
三、语言特色明显,北京味道浓郁《茶馆》的故事发生在老北京,因此,文章无论是言语还是喝茶方法,都具有浓厚的北京特色,彰显出民间风俗。
作者因受北京文化的影响,文章必然会带有本土的语言气息和特点,京味语言也就在茶馆中得以展现。
例如,常四爷与二德子发生口角时,马二爷说:有啥事好好说,别动不动的就讲打。
二德子:嗻!您说得对!我去后头坐着去。
李三,今天的茶钱我候啦!这两句对话节奏鲜明,到处都有北京语言的独特魅力,十分接地气。
北京语言的应用,不仅可以彰显出北京的文化气息,还能通过语言的描写精准地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浅谈《茶馆》语言艺术
![浅谈《茶馆》语言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ef8e251ef90f76c660371a4d.png)
浅谈《茶馆》语言艺术摘要: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京味”,他的语言追求平和幽默。
在他的作品中,多用北京城内外平民化的生活语言,如:多儿化词、多叠音词,并结合了多种修辞手法。
话剧《茶馆》就是通过这些来表现那浓浓的“京味”的。
关键词:儿化词叠音词修辞幽默京味老舍在《茶馆》中使用多种语言技巧来表现人物性格,介绍故事背景,展开故事情节,值得我们细细去品味。
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浅析《茶馆》的语言艺术。
一、带有浓重地方、民族、时代色彩的口语老舍在话剧语言中说的:戏剧语言要给听众以弦外之音,好像给舞台留出一些空隙,耐人寻味。
《茶馆》的语言堪称这个理念的典范。
(一) 赋予地方色彩的儿化词作者对《茶馆》中的儿化词做了统计,共有100余处。
诸如:事儿、哥们儿、早班儿、全村儿、狠劲儿、味儿、煤球儿、照顾主儿、烟泡儿、一会儿、人缘儿、官厅儿、两半儿、铜子儿、叫座儿、小辫儿、干活儿、白面儿、赶明儿、抓早儿、没错儿、洋玩意儿、话儿、词儿、三轮儿、调魂儿等等,俯拾即是。
儿化词是北方语言特色之一,如“赶明儿”、“抓早儿”等在南方是很少有的。
这些词听来亲切、感人,能让人身临其境于北方语言环境中,拉近了读者与人物情景的距离。
(二)大量叠音词的使用据作者统计,《茶馆》中的叠音词有近50处,如:外边蹓蹓、管教管教、遛遛、可怜可怜、算算命、帮帮忙、活动活动、说说理、照顾照顾、硬硬朗朗、表表功、跳跳舞、玩玩牌、喝喝咖啡、转转等。
这些鲜明生动的叠音词表现了深刻的内涵。
文中几次提到“溜溜”“转转”“玩玩”“蹓蹓”等动作性很强的词,这些可持续的动作动词重叠表示了该动作的短暂或是轻微,从而更进一步表现悠闲和慢慢悠悠的感觉,与当时多变紧急的政治形势形成鲜明的对比。
通过这些把老北京人那种随意、悠闲、懒散、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看尽了他们的可笑与可悲。
“我给你说说看”“表表功”“活动活动”“搜查搜查”等叠音词,把小人物那种贪婪的丑恶嘴脸刻画得惟妙惟肖。
说说茶馆的语言艺术
![说说茶馆的语言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cb58b34fddccda38376bafae.png)
说说《茶馆》的语言艺术老舍是语言艺术大师,特别是对于北京味儿的语言造诣早已达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的作品是学习和研究语言艺术的范本。
仅《茶馆》就有不少经典的台词,流传至今。
1.老李:“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2.常四爷:“我爱我们的国啊!可谁爱我呀?”“我爱大清国,怕它完了。
”“当年有牙没有花生米,现在有花生米却没有了牙齿。
”3.秦二爷:“你们就找吧,可着全世界地找,你们还能找着这么混蛋的政府吗?”“他是越来越有钱了!可是他那点事业,哼,洋人只要伸出一个小指头,就把他推倒在地,再也爬不起来了!”4.唐铁嘴:“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5.黄胖子:“官厅儿管不了的事,我管!官厅儿能管的事呀,我不便多嘴!是不是?”6.松二爷:嗻,还是黄鸟!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有了点精神)你看看,看看,(打开罩子)多么体面!一看见它呀,我就舍不得死啦!可以这样说,一部《茶馆》就是一座老舍语言艺术的宝库。
学习戏剧的诀窍,关键在于理清人物关系图,通过人物关系,梳理人物之间的繁复的事件,进而通过人物的事件、言行来分析人物的形象。
人物关系图谱:老人乡妇常四爷(松二爷)康六(康顺子)秦仲义王利发(茶客)黄胖子(二德子)马五爷宋恩子(吴祥子)刘麻子庞太监通过以上人物关系图谱,可以概括出本幕写了下列事件:A.马五爷施威。
B.康六卖女。
(乡妇卖女。
)C.常四爷骂洋货。
D.鸽子之争。
E.秦仲义梦想实业救国。
F.秦庞交锋。
G.茶客对话。
H.常四爷被抓。
I.庞太监买妻。
这些事件多侧面、多角度反映了晚清社会的腐朽、黑暗、荒诞,其灭亡也是必然的:达官贵人为了一只鸽子而大打出手;贫苦八十多岁的老翁却无人问津;荒淫无耻的老太监要卖妻;亲生父母却被逼得卖掉自己的儿女;常四爷爱国却因为一句话而被抓去坐牢,真是爱国有罪,报国无门;维新运动根本得不到茶客的半点理解,反而加以指责;不可一世的流氓二德子却在马五爷面前服服帖帖。
论老舍《茶馆》里的语言特色
![论老舍《茶馆》里的语言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b7ceb78cddccda38366bafdf.png)
论老舍《茶馆》里的语言特色摘要:《茶馆》作为老舍先生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在语言运用方面独具特色,本篇文章主要从性格化、京味儿化以及幽默化三个方面对其语言特色进行了分类阐述。
关键词:老舍;《茶馆》;语言特色;性格化;京味儿;幽默风趣老舍作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留下了众多传世名作。
其中话剧《茶馆》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涵,同时在语言的运用方面也独具特色,是老舍重要代表作之一。
通过阅读《茶馆》,我们可以从中窥见老舍作为一名语言大师对文学语言运用的纯熟功底。
他往往借助独具个性的语言来体现不同的人物特征,同时以幽默风趣的隐喻对社会环境,尤其是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加以辛辣的讽刺,借此带给读者酣畅的文学阅读体验和深刻的思考。
本篇文章将对老舍《茶馆》里的语言特色进行归类分析。
一、性格分明在《茶馆》这部作品中出现了众多的人物,这些人物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
在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时,作者做到了语言与性格相对应,体现出人物性格分明的特点。
例如茶馆掌柜王利发做事圆滑、八面玲珑,与人交谈时语言非常谦逊谨慎,非常符合其身份特征。
而常四爷讲话则是直来直往,这与其闯荡江湖多年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而宋恩子、吴祥子讲话则狡猾奸诈,时时处处体现出特务的职业和性格特点。
其中有一个对话片段通过语言将人物性格描画得淋漓尽致。
三人看到外面发生了一些事情之后发生了这样的对话:松二爷看着看热闹的两个人说不关我们的事,我们都是场外人,二德子却反驳道:“你管我当不当差呢?”而常四爷则讽刺二德子说:“要抖威风,洋人干去……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我们读这段对话,会觉得三个人非常有意思。
这是一场小误会,却从这个对话中体现出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特征。
同样的一件事,三个人的看法不同,在开展对话时所运用的语言以及从中体现出来的特点也各具特色。
松二爷讲话的平稳自如;二德子语言则像粪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同时透露出一股无赖的气息;而常四爷则在话里话外透露出一股匪气。
你怎么绕着脖子骂我呢——浅析《茶馆》的语言艺术
![你怎么绕着脖子骂我呢——浅析《茶馆》的语言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8d7033f5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f0.png)
南腔北调 83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名家忆远
二 .“爸爸不是人,是畜生”
《茶馆》的语言具有含沙射影的特性,表现之一 语言“能指”对象,反而从侧面体现出话剧中的人物
是老舍围绕批判旧社会的主题,描写了底层人物在黑 似乎意识到了个人身处旧社会的悲哀命运。污水养污
《茶馆》里的语言虽然批判旧社会不着一字,但 是却处处显示着对黑暗旧社会的痛骂。可以这么说, 《茶馆》的骂法,就像是王大拴骂小二德子乱打人的 骂法,是“绕着脖子”的,不是直截了当地骂。老舍 不同于同时代受文化政策影响的一些作家,他不是通
过直接喊口号的方式直白地表达对旧社会的痛恶、对 新中国的称颂,而是把读者与观众作为创作元素,将 艺术形象与读者、观众的思想联系起来。他没有让“人 物变成剧作者的广播员”[2],而是通过含蓄的艺术语 言,让读者、观众自己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从而“能够以精辟的语言道出深湛的思想和真挚深厚 的感情”[3]。
暗的社会中不得好过、甚至被迫做出背叛人性的事情 鱼,污鱼和污浊的社会融合在一起,如鱼得水。污浊
的艰难生存困境。康六卖女儿的时候,骂自己“不是人, 的社会里容不下像王利发这样“没做过缺德的事、伤
是畜牲”,通过分析话语会发现,他在骂自己的时候, 天害理的事”的人,也容不下像秦仲义这样怀着爱国
其实就是在痛骂旧社会对人的无情压迫。
〔茶客甲、乙上。 王利发 二位早班儿!带着叶子哪?老大拿开水 去!(王大拴下)二位,对不起,茶钱先付! 茶客甲 没听说过! 王利发 我开过几十年茶馆,也没听说过!可是, 您圣明:茶叶、煤球儿都一会儿一个价钱,也许您正 喝着茶,茶叶又长了价钱!您看,先收茶钱不是省得 麻烦吗? 茶客乙 我看哪,不喝更省事!(同茶客甲下) 王大拴 (提来开水)怎么?走啦! 王利发 这你就明白了! 在这一场景里,王利发对儿子王大拴说了这么一 句话:“这你就明白了!”到底明白了什么呢?王利 发没有说,后面也没有王大拴的疑问,这反而像是把 问题丢给了读者与观众,去琢磨这“明白”的内容。
论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
![论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2a559d28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e0.png)
论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一、本文概述老舍先生的《茶馆》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探讨《茶馆》的语言艺术,分析老舍如何通过精湛的语言运用,将这部作品塑造成一个生动的社会缩影和历史见证。
我们需要认识到《茶馆》的语言艺术不仅仅是对话的流畅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更是老舍先生对于北京方言的巧妙运用和对白话文戏剧语言的创新。
老舍先生通过对于北京话的精准把握和巧妙运用,使得剧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同时也让整个戏剧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老舍在《茶馆》中展现了其卓越的语言驾驭能力,他通过对话和独白的形式,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王利发的世故圆滑,还是常四爷的正直不阿,或是秦二爷的豪放不羁,每一种语言风格都与其社会地位和个性特征紧密相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深刻的社会揭示。
老舍在《茶馆》中还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俗语、谚语和歌谣,这些语言元素不仅丰富了戏剧的表现力,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这些地道的语言表达,老舍成功地再现了清末民初北京城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使得《茶馆》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茶馆》的语言艺术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体现在对白的生动传神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上,更体现在老舍对于北京方言的深入挖掘和对白话文戏剧语言的创新上。
通过对《茶馆》的语言艺术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老舍先生的艺术成就,以及《茶馆》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老舍的语言风格与特点老舍先生是北京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
在《茶馆》中,老舍运用了地道的北京话,使得人物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了地方特色。
这种语言的使用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北京的历史和文化,也为人物的塑造增添了真实感。
老舍的语言风格中,幽默与讽刺是两个显著的特点。
在《茶馆》中,他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独白,巧妙地运用幽默和讽刺手法,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评。
《茶馆》语言特色
![《茶馆》语言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d29a1e02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6b.png)
《茶馆》语言特色《茶馆》作为老舍先生剧作品的典范,其体现了老舍先生炉火纯青的写作技巧。
也因此,众多学者对《茶馆》语言风格进行了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聚焦在形象化的语言,具有京味特色的通俗朴实的语言风格以及其幽默讽刺的手法。
本文在整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从不空泛、浅白与机趣中针砭时弊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不空泛老舍先生的语言艺术功力非凡。
尽管《茶馆》只有短短的三幕,但他却能用用高度凝练、准确传神的语言,刻画并传达出了独特的内容与丰富的思想感情。
李渔认为,戏剧语言可要符合人物的形象,什么样的人物就应该说什么样的话,也就是要将语言与人物对应,否则就会让观众感觉不真实。
“均是常谈俗语,有当用于此者,有当用于彼者。
”[1]显然,老舍先生遵循了《闲情偶记》中的的“戒浮泛”理论,其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将各种人物形象勾勒出来。
语言的形象化是所有关于《茶馆》语言特色的研究都会提及的重点。
梁嘉欣认为在没有复杂的结构与跌宕的情节的情况下,老舍对人物语言运用的能力是《茶馆》的魅力所在。
[2]《茶馆》中出场角色的有几十个,老舍就有这样的能力,让他们在三言两语之间就暴露自己的性格,达到“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3]”的效果。
《茶馆》中的老板王利发就是出现次数最多(出场229次),并且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人物人物。
邱梅认为他是个性最鲜明、形象最丰满的人物。
[4]《茶馆》一剧的三幕都以他为主角而串联的。
《茶馆》中的第一句台词“唐先生,你外边遛遛吧”,是茶馆店主王利发不仅是说给唐铁嘴听的,也是说给茶馆内的客人们听的。
唐铁嘴在《茶馆》中是一个吸食鸦片、整日混饭的二流子,他经常来喝茶,却总是赊欠茶钱,王利发对唐铁嘴自然是十分厌恶的。
但对于这种人,王利发并没有直接破口大骂,为了不影响自己的生意,打发唐铁嘴离开茶馆时还称呼其为“唐先生”,甚至给唐铁嘴送了一壶茶。
王利发的这一举动一是防止唐铁嘴撒泼,让茶馆卷入是非之中。
二是能够引来其它食客的好感。
试析老舍《茶馆》中的语言艺术与整体结构特征
![试析老舍《茶馆》中的语言艺术与整体结构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0d2d2eda0b4c2e3f5627631a.png)
试析老舍《茶馆》中的语言艺术与整体结构特征摘要:老舍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而且在我国文学史上,他也是十分杰出的语言大师。
同时,在我国的话剧史上,《茶馆》也是话剧艺术的经典之作。
这一作品创造性的优化了常见的戏剧结构,而是将人物展览式结构应用过来,通过一系列代表性人物群像的生动塑造,将我国五十年的历史变迁给深刻反映出来,“埋葬三个时代”的作品主题得到充分凸显。
本文就《茶馆》这部作品所运用的语言艺术与整体结构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老舍《茶馆》语言结构特征老舍的《茶馆》是中国当代话剧艺术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话剧中,故事的地点是高度集中的,主要讲述了在裕泰茶馆中的故事,但是时间的跨度很大,有三个时代背景,其中汇聚了各色人物,描摹了社会上的三教九流。
可以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用一个茶馆描写社会人生,是老舍先生对于深刻主题的挖掘和结构特色缩小化的体现。
加强对这一作品的研究,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茶馆》的时代主题老舍先生于1956 年将《茶馆》本部作品创作出来,其不仅是老舍先生的重要代表作品,也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茶馆》的内容十分精炼,但却将丰富的思想情感与时代主题反映出来。
故事于裕泰茶馆展开,在茶馆兴衰过程中,生动描述了诸多人物的人生变迁,将清末、民国初年、抗战胜利等三个时代的社会面貌给淋漓尽致呈现出来,作品既是对旧中国黑暗、罪恶的彰显与批判,又将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发展规律给深刻揭示出来。
《茶馆》本部作品涉及到了三幕话剧,每一幕剧开始的时候,就表明了时间,确保读者能够清晰的认识到每一幕剧的历史背景。
在这三个不同的时代中,虽然事件不一样,但却都是一样的萧索和悲凉,都蕴含着同样的民生疾苦。
用老舍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要“葬送三个时代”。
由此可见,《茶馆》这部作品就相当于老舍先生专门为旧社会而制作的挽歌,其将老舍先生对旧社会的憎恨之情充分展现出来。
二、《茶馆》中的语言艺术老舍先生在语言艺术方面造诣较高,通过提炼十分平淡的日常语言,将宏达的故事以及深邃的思想展现出来。
论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
![论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27d189c3a2161479161128c5.png)
论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黔南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论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分校(站、点):年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目录一、背景研究 (1)二、作者经历 (1)三、《茶馆》幽默语言艺术的形成 (1)1、老舍先生文学造诣 (1)2、人物性格化 (1)四、舍《茶馆》的语言艺术特点 (2)1、幽默诙谐,以笑写悲 (2)2、京味十足,语言特色 (3)五、“人到话到的性格化”的语言艺术 (3)六、总结 (5)注释 (5)参考文献 (5)论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姓名:XXX摘要:时代,是造就英雄的基础。
而对于文学领域来说,时代因素的加入使得文学作品更加的具有时代灵魂,显得更加具有活力。
而老舍先生的《茶馆》便是在这样的创作潮流之下产生的一部经典之作。
《茶馆》中以一个狭小的场景诉说了几十个鲜明人物在那个时代的悲欢离愁,以人物的小世界描述真实的大世界。
而对于人物语言艺术详细的研究,才是真正开启了深入《茶馆》的大门。
这也是本题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老舍作品语言艺术性格化一、背景研究一部好的作品往往是具有时代的使命感的,并且这种时代使命感会深深融入于作品之中,展现于作品的微小细节之中。
这也是在研究一部作品时对于作品背景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必然性。
《茶馆》这一作品的整个时代背景跨度较大,涵括三个较大的历史变迁。
而这三大历史变迁,也正是作品整个章节趋势的发展走向。
这三个重大历史时期分别是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时期、军阀混战后的民国初年以及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
这三个历史时期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社会现状以及不同的发展主流,而在此历史时代背景上塑造的《茶馆》,人物的描写以及语言艺术的描述,都深受各个时期当权文化的影响,这也是在研究《茶馆》语言艺术之前先进行北京研究的重要原因以及重要意义所在。
二、作者经历老舍先生是我国当代的文化巨星之一,被誉为“人民艺术家”和“语言大师”。
《茶馆》语言的艺术特色(节选)
![《茶馆》语言的艺术特色(节选)](https://img.taocdn.com/s3/m/024cd38b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fb.png)
《茶馆》语言的艺术特色(节选)品读名著老舍,被人们誉为“人民艺术家”“语言大师”是当之无愧的。
解放后他创作的文学剧本《茶馆》不仅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征服了读者,而且也以其准确、洗炼、深刻、生动、幽默的语言艺术赢得了国内外文坛的好评。
在《茶馆》里,老舍先生所用的纯粹北京话,已达出神入化、无懈可击之境地,完全可以作为戏剧文学语言的典范。
戏剧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是为舞台表演提供二度审美创造的主要信息,是推动剧情发展、揭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家思想倾向和创作意图的主要手段,因此,要求剧中什么人说什么话,以充分展现其个性化的特征,就显得更为重要。
《茶馆》里设计了几十个人物,可以说,这些人物一开口,就“说一人,肖一人”(李渔),不雷同,不浮泛。
例如第一幕中,茶客常四爷和老朋友松二爷就茶馆里出出进进的人物所带来的不平常的气氛说了几句闲话,在善朴营当差的二德子就找岔儿上来:二德子: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常四爷:(不肯示弱)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松二爷:(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你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
二德子: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常四爷: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
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二德子: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
(要动手)(别的茶客依旧进行他们的事,王利发急忙跑过来。
)王利发: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
德爷,您后面坐。
(二德子不听王利发的话,一下子把一盖碗搂下桌去,摔碎!翻手要抓常四爷的脖项。
)常四爷:(闪过)你要怎么着?二德子: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这段四个人的对话,每人最少只说一句话,最多也不过说三五句话,但一下子就把二德子这个满清政府的爪牙那种无事寻衅、飞扬跋扈、蛮不讲理、欺压善良的性格特征及其丑恶嘴脸暴露无遗,也把常四爷对外来侵略的愤怒、对清廷卖国的不满、对朝廷公差人员的蔑视等情感特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还有王利发的怕事、松二爷的和事等个性特征也得到完满的表现。
茶馆语言艺术浅析
![茶馆语言艺术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f662c6ec5ef7ba0d4a733bf1.png)
《茶馆》的语言艺术特色浅析桑摘要:《茶馆》是老舍最优秀的戏剧创作,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茶馆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与它语言方面的成就是分不开的。
茶馆的语言艺术可以归纳以下几点:浓郁的地方色彩;极具个性化的语言;悲喜融合的幽默风格;善用人物语言展现命运和时代变化的特点。
关键词:茶馆语言艺术个性化幽默正文:话剧《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 正像曹禺先生所说,它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茶馆就像是一枝傲霜的腊梅,历尽考验,越开越茂盛。
《茶馆》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与它的语言特色是分不开的,因此在本文中来讨论以下对于《茶馆》语言艺术特色的看法。
一、浓郁的地方特色提到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京味十足”随即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他是第一个用正宗的北京话进行创作的作家,这使得他作品中的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异常浓烈。
他使用的语言活泼有趣,雅俗共赏。
其所使用的语词、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态气韵,都渗透着北京文化。
《茶馆》中的人物语言都是纯正的北京口语,句子短、句法灵活而又生动传神,自然贴切地传递着北京的政治文化气息和北京市民的个性化特点。
如第二幕开头,茶馆老伙计李三的语言。
在清朝灭亡了十几年之后,李三还是不肯剪掉他的小辫子,他有自个儿的“说道儿”:“改良!改良!越改越良,冰凉!……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这几句话是纯粹的北京大白话,却把北京社会最底层一无文化、二无政治觉悟的小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同时也传递出世道比前清还糟糕政治气息。
再看第二幕中,常四爷与特务宋恩子、吴祥子在相隔十多年后在茶馆里又见面后的一段对话。
宋恩子、吴祥子:“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现而今……”“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告诉你,常四爷,要我们效力的都仗着洋人撑腰!没有洋枪洋炮,怎能打起仗来呢?”这两个特务, 毫不掩饰地表现了他们的生活态度。
这一句极普通的话,从他们口中说出, 是多么有力地揭示了特务们有奶便是娘的无耻而又丑恶的灵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茶馆》中性格化的语言艺术
【摘要】老舍是著名的语言大师,他的戏剧《茶馆》时代气氛足,语言精炼、幽默。
以极其普通的日常口语将人物的身份、性格展现出来。
《茶馆》的剧中人物对话经常十分简短,却在浓缩的语言中包含丰富的内容,三言两语便能写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勾画出一幅幅生动的人物形象,充分显示出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
【关键词】语言大师;性格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生活或学习工作中对语言的要求越来越高,语言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突出。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顺利地进行交际和工作,必须好好学习语言。
我们通过学习老舍的语言艺术,可以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锤炼我们的语言,从而更好地为我们进行教学服务!他的戏剧语言来自于生活,经过他下功夫提炼和润色,成为精当、简洁而又生动、性格化的语言。
本人就以《茶馆》为例,来谈谈老舍的戏剧中性格化的语言艺术。
《茶馆》中的话剧语言,具有北京口语的地方色彩,同老舍的小说语言一样,既生动形象,又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剧中人物的对话经常十分简短,却在浓缩的语言中包含丰富的内容,三言两语便能写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勾画出一副生动的人物肖像。
在《茶馆》中,不仅三个主要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写得真实生动、性格鲜明,就是许多只出一次场、只讲三五句话的人物,也被牢牢地“钉”在那个巧手绘成的社会风俗画的画面上,叫人过
目难忘。
正是这些人物,各自以自己的命运反映出那个时代的面貌。
剧本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体现其人物性格。
下面就以《茶馆》的第一幕为例,浅析语言大师老舍剧本独特的语言风格特色。
最先出场的是主人公——茶馆的掌柜王利发。
在这一幕里,他才二十多岁,但已经深得父亲的真传,懂得如何在乱世中支撑人多嘴杂的茶馆生意,那就是”多说话多请安”,始终小心翼翼,息事宁人,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因此,在第一幕里,最能体现他性格的台词就应该是当茶客甲乙丙丁等人在议论谭嗣同问斩时所说的:“诸位主顾,咱们还是莫谈国事吧!”王利发对唐铁嘴说的:“唐先生,你外边遛遛吧!”一个“遛”字,在口语中何等常见,但在这里又是用得何等出色!王利发对唐铁嘴的讨厌、无奈的情绪,他本人的谨慎、小心的商人性格等,都通过这一个词很好地表现出来了。
到了第二幕,王利发显得老气横秋起来。
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而他的茶馆居然没倒闭,就因为他“懂得改良”。
而到了最后,社会的恶势力逼得他再也活不下去的时候,他喊出:“我可没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谁出的主意?”这是一个本份、改良的生意人对不公的世道做的控诉和反抗,也是刻画人物性格发展的有力一笔!我们看到了社会演变的轨迹,也了解了人物的性格和形象是如何丰满起来的。
第三位出场的是松二爷。
他与常四爷一样,也是旗人,也是吃“铁杆庄稼”的却是一个怕事却又经常惹事的“松包”,作者为他取名“松二爷”恐怕也是此意。
在这幕的后部,暗探宋恩子与吴
祥子来抓常四爷时,他说的“我们都地道的老好人”,应该最能体现他的性格。
他是在中国古老文化熏陶下的老好人。
他的为人处世、言谈举止,处处体现着华夏文明的古风。
松二爷在潦倒之际仍不忘给人“贺喜”,“王掌柜,你好?太太好?少爷好?生意好?”一连串的问候还是那么周全。
人物话语中折射出文化背景,正是老舍人物描写艺术化的体现。
第四位出场的常四爷是戏中的三个主要人物之一。
他的性格特征是最鲜明的,作者将他与松二爷放在一起,正好形成强烈的对比。
他在这场戏中的许多话都可以说明他的强悍而耿直的性格,如暗探宋恩子与吴祥子来抓他时,他说的“告诉你们,我可是旗人!”和“甭锁,我跑不了!”等等,但最能体现他性格的还应该是他惹祸的那句“我看哪,大清国要完!”除了他,没人敢说这样的话,也没人说得出这样的话。
语言好,人物也活,几笔就勾出来了,画龙点睛式的手法。
抓得准确,人物一上场,三言两语就出来了。
如马五爷,二德子那么凶,他只说“二德子,你威风呵!”连站都不站起来,二德子就赶紧过来请安。
用二德子来衬托马五爷,太好了。
前边是无声的控诉,到第三幕,老人上来,就是有声的控诉了。
用了七个“好”字和一个“传”字,老舍真厉害,用最精炼的语言,最简练的动作。
通过这些对话,我们似乎可以触摸到人物的存在,不仅可以像见到他们的活灵活现的神色,而且可以窥见其内心。
老舍主张,剧作家必须能使人物“说出掏心窝子的话来”(注《戏剧语言》)。
《茶馆》中的几
十个人物,性格各殊,谈吐迥异,彼此区别得十分鲜明,原因就在于老舍让他们各自都“说出掏心窝子的话来”,这是真正性格化的语言,是话剧艺术的至高境界。
总而言之,《茶馆》是中国当代话剧的巅峰之作。
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保留剧目和中国当代话剧的代表。
虽然中国当代的戏剧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进入了萧条局面,但在戏剧漫长的发展长河中仅仅是短短的一瞬,我们不需要在宋词时代呼喊唐诗的危机,在进入历史新时代,下一代人可能从屏幕之前和网络之中分身出来,回归剧场,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娱方式可能也会返璞归真,舞台艺术一定会重新焕发青春与活力,就让本文为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吹起觉醒的号角。
(责任编辑: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