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盛华 社会心理学 第7章

合集下载

心理咨询师考试——社会心理学学课程大纲

心理咨询师考试——社会心理学学课程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简介简要描述课程主要内容、从学科的定义、研究方向等方面予以介绍,简述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与先修课程或后继课程的关系;2.教学目标要求(1)基本知识掌握引导考生实质进入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掌握其中的基本知识架构的基础知识,理解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能独立解答本课程中各章的练习题;(2)初步学科研究能力引导考生熟悉社会心理学系统研究方法,并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问题,并就某个特定的社会心理问题形成假设,并设计社会心理学研究计划,熟练处理研究中的变量关系;(3)学科知识运用引导考生结合个人生活实践和社会生活观察,运用学科的理论原理,合理分析和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难点: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4.学时分配表注:“*”部分为任选部分,每位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安排。

每章的学时分配可作适当的调整。

二、各部分教学纲要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3学时)教学目标:1.对照多种社会心理学定义,分析本课程的界定和对一个学科进行思考的方法,领会并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定义2.思考社会心理分类系统与社会心理学的定位3.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的特点本章重点: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本章难点: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教学内容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1认识自己2认识他人3认识社会4认识生活的价值第二节什么是社会心理学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2社会心理学与常识3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1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2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于发展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3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分析观察法对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特殊作用2.能分析现场研究和现场实验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有特殊地位3.理懂得社会心理学研究要遵循客观性和伦理性原则本章重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的各种理论本章难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1 假设与理论2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3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与方法1如何提出研究的问题2如何查阅文献3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法4怎样收集研究的数据5研究的设计与进行6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7心理学论文的撰写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生物理论2学习理论3诱因理论4认知理论5角色理论第三章社会认知(8学时)教学目标:1.实记社会知觉的概念2.理解归因理论3.明确自我知觉的构成本章重点:个人认知、社会认知、自我认知、归因理论本章难点:对自己的归因教学内容:第一节个人知觉1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2个人知觉线索第二节自我知觉1自我图式2自我觉知3自尊4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5自我表演6自我障碍策略7自我检控8自证预言9体像第三节社会认知1分类与图式2社会认知法则3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第四节归因问题1对他人行为的归因理论2对自己的归因3归因中的偏误第四章社会行为(6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生物学和社会进化论2.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本章重点:1.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2.人类的亲社会行为3.人类的侵犯行为本章难点:与侵犯行为有关的因素教学内容:第一节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2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3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4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第二节人类的侵犯行为1侵犯行为概述2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3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4传播媒体与暴力行为第三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1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2影响利他与助人行为的因素第五章态度问题(8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态度的本质及态度与有关概念的区别2.了解态度的主要功能3.了解影响态度形成的主要因素本章重点:态度的形成、态度的改变、偏见问题本章难点:通过态度预测行为应当注意的因素教学内容:第一节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2态度与行为3态度的心理功能4态度的测量第二节态度的形成1态度形成与学习2情感因素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3态度形成中的认知理论4文化对态度形成的影响第三节态度改变的理论1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2支持认知失调理论的证据3对认知失调理论的批评第四节说服模型1Hovland的说服模型2说服的中心和外周路径模型3Swars的说服模型4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第五节偏见问题1偏见概述2偏见的影响与克服第六章人际关系(6学时)教学目标:1.掌握亲密关系的发展、维持与结束2.怎样与他人维持亲密关系3.理解怎样利用社会支持来应付关系破裂所造成的问题本章重点:1.问题解决的过程2迁移的类型3.迁移能力的培养本章难点:1.创造性的培养2.为迁移而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具体实施方案教学内容:第一节人际关系1人们互相吸引的两个原因2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3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第二节亲密关系1亲密关系概述2自我展露与亲密关系的发展3爱情4亲密关系的维持5亲密关系的终结6社会支持第三节中国人的人际关系1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形成与特点2中国人人际关系社会取向的特征第七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8学时)教学目标:1.掌握社会交换的基本理论2.文化如何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3.能够实际分析有效克服社会懈怠的方法本章重点:1.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2.社会影响3.从众、顺从与服从4.团体的社会影响本章难点:1.社会促进2.社会懈怠3.去个体化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交换1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2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3社会交换理论的证据4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第二节社会影响1什么是社会影响2社会影响理论3社会影响的表现第四节从众、顺从与服从1从众2顺从3服从第八章团体心理与行为(6学时)教学目标:1.掌握团体的基本概念2.理解如何利用协商解决人际冲突3.掌握克服团体思维的影响本章重点:1.团体概述2.团体领导者3.团体内部的沟通4.团体决策本章难点:1.团体内部共同特性、方式、冲突2.团体极化和团体思维教学内容:第一节团体概述1团体2团体规范3团体凝聚力第二节团体领导1领导定义2有关领导的理论3影响领导效能的其他因素第三节团体沟通1团体沟通的特征2团体沟通3冲突解决第四节团体决策1团体决策的一般问题2团体极化3团体思维4团体决策方法三、教材及教学资源使用教材:侯玉波等,《社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参考书:【1】阿龙森等.《社会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2】金盛华主编.《社会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章志光等主编.《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7】金盛华,张杰著.《当代社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8】周晓虹主编.《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社会心理学金盛华版复习重点

社会心理学金盛华版复习重点

社会心理学一.垄本槪念P59 h社会化二个休在社会影硏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丰那社会技能.赴立礼会经烙并通过白另不断的选样和建沟.形成-応社会所认可的心煜一行为悦":•成为社公成员的过程.胡竹曾:#1个化绘指人类个休衣与社会相"「熄个人生过稈4通过学习社会文化■使自匕〃白物人转变成补公化人.并逐渐形城和发展门己的人格.不Wil&iEH己的价債规念及和应的H会厅为力式的P5 2、社会心環学制究茁会相耳仕用肯杲中人的衬会行为及其心里很眾的科洋•/起一门对个体冇补会悄境中如何从一个生肉人成丘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及其加这一丹他人及b社会相互鸽川过觀中的竹关规律进行科学硏究的学科・3.第一印象:指两个索平村识的人笫一次兄面所形成的卬象•P110 4、首因9SU&1由弟印毀导效的.卷总体卬傲形成上,MtaiJtffi的占息比后*伏利此仁息恋咆更大的现彖。

P112 5、呆轮效应:当认知舀対-个人的杲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屆他兀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耳他力ifii 的特征•达就是晕轮效应。

P116 6、印彖管理:一个人谧过一定的力法去楼"别人对于B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驶符合自己期里的連程.P127 7.社会刻板印缺人们逋过整介许关倍息处个人经妙形成的一种什对特定对狡的吒龙认知模式.P137 8.归因,mtKfi关I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住状态,或依据外存行为衣现卅测行为原因的迪程。

P143 g、丛本归因谋芳:在对他人行为进hi'iw时往往艸因于內邮稳定的个体特此低诂「怡用加用.P144 10、当事者与旁观者倍辜!为nW4<H于他人对此丿川.0 4P247 IK人际关系:人号人之何通过•□接交徉形成起来的柿厅•之何的怙感联札P221 12.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问的相互按納和再厭.P268 13.枕会测fit決从科体的他厦•迄凰地搁可W个畔体的人称关系状况.以攻直枚碎体内人际关系狀况的一种力法.叨7 14、亲社会行为:泛描一切符合社会期里而对他人、护体或社会右益的行为「P301 15、侵犯二一种冇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古行动。

金盛华版社会心理学重点

金盛华版社会心理学重点

金盛华版社会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绪论一、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教材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分为四个层面):(1)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

(2)人际层面: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

(3)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

(4)社会层面:主要研究风俗、时尚、阶层、阶级,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等。

三、社会心理学三阶段:1、史前思想积累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上半叶。

权威人物: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孔子、老子。

1875年,德国学者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一词。

2、产生阶段(1)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属于“经验描述”阶段,罗斯第一次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对待。

(2)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系统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建立的标志:Allport的《社会心理学》(1924年)3、迅速发展阶段(1)认知社会心理学阶段:社会建构理论、话语心理学(2)后现代社会心理学思潮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一)理论建设任务1.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2.批判、继承历史遗产3.丰富和发展对人的心理的全面理解(二)指导社会实践任务1.提高自身素质(1)认识自己以及自己的角色义务(2)将生活意识转化成科学意识(3)提高自身素质2. 提高实践能力预告作用:社会气氛、价值观变化趋势、消费趋势。

中介作用:社会控制、社会规范发挥作用需以社会心理为中介,内心的选择与接受。

第二章社会化一、1、社会化: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全)金盛华主编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全)金盛华主编ppt课件
5、 表现为宏观社会现象的非系统化社会 心理倾向。如传统、风俗、时尚、流行、 阶级与民族心理特点,国民性等。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6、表现为宏观社会现象的系统化社会心理思 想。如哲学、宗教、道德、伦理、政治、 法律等。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任何疾病皆有遗传因素,癌症基因)
老百姓的话:羊在山上晒不黑,猪在圈里 捂不白。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
社会心理学研究将继续向这样两个方向变动:一 是从宏观的社会文化因素入手探讨人类行为的原 因;二是由于现代生物学尤其是分子生物学和分 子遗传学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使人们有可能从超 微观的生物遗传因素入手,重新探讨人类行为的 先天和遗传倾向。
社会心理学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 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 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包括内隐和外 显两个方面)。简言之,他研究人的社会行为或 文化行为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 (周晓虹,P11)
什么是社会行为?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生不逢时”。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
在社会心理学的分析中,
环境—人—行为构成了一个互动系统。
行为不再简单被理解为一种心理过程的终 结,而是另一个心理过程的始点。
行为在这种互动中获得了动态的意义。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
研究取向 比较项目
基本解释项 得自
获得途径 由……激发 整合为 欲图解释的 基本现象

社会心理学五到七章

社会心理学五到七章

第五章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1、什么是人际沟通?什么是无意沟通和个人内沟通?人际沟通一般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的形式。

大多数情况下,沟通都是有一定目的的.此为有意沟通.但是,有时人们事实上在与别人进行着信息交流,而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沟通的发生.这种情况下,沟通是无意沟通.2、什么是“犯错误效应”?其基本内容是什么?即白璧微瑕要比洁白无瑕的人更令人喜爱。

小小的错误会使有才能的人吸引力更增加一层。

后来心理学家称这一现象为“犯错误效应”。

犯错误效应直接受性别角色与自尊心的影响。

在性别方面,男性更喜爱犯了错误的才能出众的男性。

而女性则更喜欢能力出众而没有错误的人,对男女对象都是如此。

在自尊心方面,中等水平自尊心的男性,更喜欢能力出众而有错误的人,而低自尊的男性则更偏爱没有错误的能力出众者。

这种现象意味着,人们对喜爱对象的选择,会受到他自我价值保护心理的影响。

中等自尊心的被试,自觉与才能出众者相去不远,而才能出众者有错误,会使双方的距离缩短.而对于低自尊者,能力出众者已是高高在上,反而是双方的距离更大一些,可以减少社会比较的压力.3、什么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怎样解释这种效应的原因?对爱情展开科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发现,就是确认了如果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恋爱的双方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心理学家德瑞斯考尔等人借名莎士比亚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称这种现象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按照认知不协调理论,如果选择是自愿的,人们会倾向于增加对所选择对象的喜欢程度。

而当选择是强迫的时候,人们会降低对所选择对象的好感。

因此,当强迫人们作出没偶中选择时,人们对这种选择会产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的选择,并实际上增加对自己所选择对象的喜欢。

因此,当外在压力要求人们放弃自己选择的恋人时,由于心理抗拒的作用,人们反而更转向自己自由选择的恋人,并增加对于恋人的喜欢程度。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笔记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界定一、两种研究倾‎向心理学取向‎社会学取向‎界定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研究不同水‎平的交往,如如何受到他‎人存在的影‎响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强调重点个体团体和社会‎理解行为的‎途径分析状态和‎人格等分析社会变‎量(地位角色)首要目标预测行为描述行为方法以实验为主‎兼调查调查与参与‎观察二、社会心理学‎的界定几个较具影‎响的界定Allpo‎r t(1968):是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到真‎实或想象的‎他人存在的‎影响的学科‎Myers‎(2002):是研究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的‎科学。

Baron‎(2003):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如何表现出‎其特殊的社‎会行为,如何表达其‎内在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为什么‎会表现出其‎特殊的社会‎行为,为什么会产‎生其特殊的‎社会思想和‎情感。

金盛华(2005):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研究取向与‎侧重点着眼于社会‎本身,注重社会、群体结构、功能变化等‎问题着眼于社会‎背景下的个‎人,关注社会相互作用对‎人的影响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法‎相关性研究‎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注重因果关‎系的揭示二、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个性的结构‎等人在社会情‎境下的行为‎研究着眼点‎个体差异在某一社会‎情境下的共‎性研究层面有关人的行‎为的基本理论探索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社会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研究三、社会心理学‎与人类文化‎学人类文化学‎社会心理学‎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行为研究研究对象不同文化背‎景下或同一‎区域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的行‎为比较研究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法‎资料分析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研究范畴一、社会心理发‎展二、社会认知三、社会互动四、社会影响第四节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19世纪上‎半叶)●古希腊时期‎(哲学思辨)代表人物:孔子、孙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推动社会心‎理学发展的‎直接原因:19世纪下‎半叶社会和‎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人口增长、犯罪增加、竞争、失业)●1897,鲍德温创造‎―社会心理学‎‖提法二、产生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2‎0年代)3个重要事‎件,4位重要人‎物●1、1908 罗斯和麦独‎孤分别出版‎《社会心理学‎》●2、1919冯‎特完成十卷‎本《民族心理学‎:对于语言、神话和道德‎的发展规律‎的探讨》●3、1924 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教材三、迅速发展期‎●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社会认知的‎研究●后现代思潮‎的影响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大‎基本原则:1、S.P应该也确‎实有一个基‎本的研究领‎域;2、在该领域可‎以找到人类‎行为的普遍‎特征;3、最可靠的方‎法是实证法‎;4、可以建立一‎套可靠而中‎立的真理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大原则的变‎化:1、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只是‎在特定的社‎会常规中运‎作的结果;2、无法在研究‎领域里找到‎普遍性规律‎;3、研究工具有‎时会成为误‎导人思维的‎工具;4、实证研究是‎否是获得真‎理的必要途‎径值得怀疑‎。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笔记(修订版)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笔记(修订版)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界定一、两种研究倾向几个较具影响的界定Allport(1968):是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到真实或想象的他人存在的影响的学科Myers(2002):是研究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的科学。

Baron(2003):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如何表现出其特殊的社会行为,如何表达其内在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为什么会表现出其特殊的社会行为,为什么会产生其特殊的社会思想和情感。

金盛华(2005):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三、社会心理学与人类文化学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研究范畴一、社会心理发展二、社会认知三、社会互动四、社会影响第四节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19世纪上半叶)●古希腊时期(哲学思辨)代表人物:孔子、孙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推动社会心理学发展的直接原因:19世纪下半叶社会和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人口增长、犯罪增加、竞争、失业)●1897,鲍德温创造“社会心理学”提法二、产生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20年代) 3个重要事件,4位重要人物●1、1908 罗斯和麦独孤分别出版《社会心理学》●2、1919冯特完成十卷本《民族心理学:对于语言、神话和道德的发展规律的探讨》●3、1924 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教材三、迅速发展期●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社会认知的研究●后现代思潮的影响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大基本原则:1、S.P应该也确实有一个基本的研究领域;2、在该领域可以找到人类行为的普遍特征;3、最可靠的方法是实证法;4、可以建立一套可靠而中立的真理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大原则的变化:1、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只是在特定的社会常规中运作的结果;2、无法在研究领域里找到普遍性规律;3、研究工具有时会成为误导人思维的工具;4、实证研究是否是获得真理的必要途径值得怀疑。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

一、影响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因素
(三)从个体自身条件和情况看
1、态度与个人的关联程度:程度高则一致, 反之则不一致 2、人格因素
一、影响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因素
(四)环境压力:压力大不一致,反之 则一致
二、预测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1、态度的可获得性:
二、预测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2、态度和行为的测量都处于同样 的 特异性水平时,态度就是行为的良好预 测指标。
一、影响因素
(二)家庭
(三)团体 (四)社会环境 (五)个体的学习:联想、强化、观察
二、具体研究
(一)1924年Allport 在《社会心理学》
中描述的关于暗示与模仿在态度形成中 的研究
形成方式: 经验的积累 分化 特殊反应倾向凝固
模仿或学习
二、具体研究
(二)凯尔曼(Kelman):服从、同化、
O +
O
O +
+
+
P
O +
+
P O
X
O
P
-
X
X
P
P
+ X O P
+ +
+ X P O
+
+ X
X P
-
X
三、态度转变的理论
(三)认知平衡理论 2、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Festinger
(1959)认为人的认知因素有些是独立的,有 些是相互关联的,当两个相互关联的认知不一 致时,就会感到冲突,促使其改变或放弃认知 之一,迁就另一认知(此认知泛指所有包含认 知成分的一切思想、观念、态度、行为等等)
三、偏见
对某一个人或其他团体持有的缺乏

社会心理学第二版金盛华主编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第二版金盛华主编复习资料

社会⼼理学第⼆版⾦盛华主编复习资料第⼀章社会⼼理学概述1.⼼理学研究⽅法:2.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指通过有⽬的、有组织的直接观察,收集有关⼈类社会⾏为的各种⾮语⾔资料,从⽽分析、判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法。

分类:参与观察(公开与隐蔽)与⾮参与观察(前者研究⼈员为参与者,后者为旁观者)3.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它的现实性。

它主要研究在现实⽣活条件下发⽣的过程,没有研究者⼈为安排的场⾯;⽽且这种研究可以在长时间内进⾏,因⽽能够得到有关⾏为发⽣顺序和发展过程的资料。

4.观察法的主要缺点是:第⼀,由于对⾃变量缺乏控制,所以难以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第⼆,在使⽤观察法时,如果被观察者意识到他们正在受到观察,那么⾏为表现就有可能不同,使得观察结果不够真实;第三,观察者⾃⾝的主观愿望易于影响观察过程及观察结果。

5.实验法(experiments method):根据⼀定的研究假设,系统地操纵⼀个或多个变量,对额外变量进⾏控制(使其对所有被试保持常数,消除可能使结果出现误差的⽅⾯和挑选条件相同或近似的被试者),并观察这种操纵对其他变量的影响,从⽽发现因果关系的⼀种⽅法。

分类:实验室实验、模拟实验、⾃然(现场)实验6.调查法(survey method)⼜称询问法。

它的基本做法是研究者拟定⼀系列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要求他们作出回答,然后整理所获得的资料,从中得出结果。

调查法分为两种,⼀种是访谈法(interview method),另⼀种是问卷法(questionaire method)。

访谈法是研究者亲⾃访问被调查者,向他们直接提问,并对回答作出记录;问卷法则是以书⾯形式向被调查者提问,让他们填写问卷。

7.采⽤调查法进⾏社会⼼理学研究时要注意两个问题:第⼀,要注意研究范围,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套问题。

第⼆,要注意对被调查对象的取样问题。

取样正确,才能保证结果有代表性。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攻击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攻击
8
挫折—攻击假说认为,“攻击总是挫折的结 果……,攻击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 为前提,而且挫折的存在总是导致某种形式 的攻击”。
这个理论的一个吸引人的特点是它的简明性。
9
注意,这些心理学家认为,攻击只有一个起 因(挫折),挫折只有一个反应(攻击)。
学生因上不了光荣榜而受挫,老鼠因找不到 食物而受挫,
26
这种考察挫折─攻击的新方式与早期假设 相比有几个优势。
首先,新模式可解释为什么挫折不是经常 导致攻击。
挫折只为攻击提供了不愉快的强度上的条 件。
其次,该模型阐述了为什么一些想法会增 加或减少行动攻击性的概率。
27
例如,如果你在考试中失败了,是因为你室 友驾车回家度周末而你的课本在他的后备箱 里,你可能感到很受挫折。
雷霆,或者一个运气不好的篮球运动员破 口大骂偶然推到他的对手。
38
简单地说,一些经验的调查支持挫折会导 致替代性攻击的说法,也证实了挫折─攻 击假说的一个方面和弗洛伊德对这个主题 的一些早期想法。
39
宣泄与攻击听人说,你应该适度地宣泄自己, 而不要盛怒之下做出一些后悔事。
根据这种分析,任何不愉快情绪都会导致 攻击。
例如,研究者发现令人不舒服的高温增加 了攻击,这温度至少超过人的正常温度 (Anderson & Anderson,1998)。
25
类似的呛人的烟味和嘈杂的噪音会增加人 们给予无辜旁观者的惩罚量(Berkowitz, 1989)。
因此,问题不在于一件事情是否使人受到 挫折,而在于它使人的情绪如何地不愉快。
他们提出,挫折有时导致一种间接表达的攻 击。
14
间接攻击能用多种形式表达。 一种就是把攻击迁移到一个新的目标上。 比如把工作中的挫折发泄到配偶身上。

社会心理学课件(金盛华)-价值取向

社会心理学课件(金盛华)-价值取向
可能诱导价值观 的形成
行为
行为的改变会导致价值 观的改变 (哪怕是表面的、暂时 的妥协)
四、价值取向的本土化研究
(一)国内价值取向研究的阶段
阶段1:20世纪80年代前
——全面介绍、移植和验证阶段
阶段2:20世纪80年代后
——“中国化”或“本土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定向的价值取向
研究
杨中芳(1994)

二、价值观理论
(一)Allport的六分类
Spranger( 《人的类型》 1928): 理论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审 美的、宗教的
价值观研究量表 (Allport&Vernon1960 )
√ 经济型的人务实,对有用的东西感兴趣;
√ 理论型的人以发现真理为主要追求;
√ 审美型的人以美的原则评价事物;
4、人情与面子
黄光国(1983)——《人情与面子:中国人 的权力游戏》 资源支配者的心理历程可能存在三种不 同的关系以及相应的做事法则和决策策略。 √工具性关系→公平法则→客观决策;
√ 情感性关系→需求法则→亲情困境;
√混合性关系→人情法则→人情困境。
◇西方人社会——工具性关系——公平法 则;
◇中国人社会——情感性关系(或接近情 感性关系的混合型关系)——需求法则和 人情法则。
2、 以社会、关系、情境为中心的价值观

杨国枢(1992) 人类社会→生活圈(两种主要运作方式) √个我取向(individualorientation)— —以自主性为重 √社会取向(social orientation)—— 以融合性为重
中国人是比较典型的社会取向。具体表现为: √家族取向
√关系取向
文化价值观是一个文化中的成员在社会 化过程中被教导的一套价值,大体上,这 一套价值是共存于文化成员之中的。

金盛华版社会心理学重点

金盛华版社会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绪论一、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教材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分为四个层面):(1)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

(2)人际层面: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

(3)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

(4)社会层面:主要研究风俗、时尚、阶层、阶级,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等。

三、社会心理学三阶段:1、史前思想积累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上半叶。

权威人物: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孔子、老子。

1875年,德国学者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一词。

2、产生阶段(1)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属于“经验描述”阶段,罗斯第一次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对待。

(2)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系统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建立的标志:Allport的《社会心理学》(1924年)3、迅速发展阶段(1)认知社会心理学阶段:社会建构理论、话语心理学(2)后现代社会心理学思潮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一)理论建设任务1.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2.批判、继承历史遗产3.丰富和发展对人的心理的全面理解(二)指导社会实践任务1.提高自身素质(1)认识自己以及自己的角色义务(2)将生活意识转化成科学意识(3)提高自身素质2. 提高实践能力预告作用:社会气氛、价值观变化趋势、消费趋势。

中介作用:社会控制、社会规范发挥作用需以社会心理为中介,内心的选择与接受。

第二章社会化一、1、社会化: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第7节 人际沟通.txt

社会心理学第7节 人际沟通.txt

沟通的概念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第七节人际沟通第一单元沟通的结构与功能沟通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是一种面对面的直接沟通形式。

大众沟通,亦称传媒沟通,是一种通过媒体(如影视、报刊、网络)中介的沟通过程。

二、沟通的结构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等七个因素构成。

图2-3是沟通过程及其构成要素的关系。

图2-3沟通模式(本图引自L.L.贝克尔《沟通>,1987年第4版,第9页)(一)信息源在人际沟通中,信息源是具有信息并试图沟通的个体。

他始发沟通过程,确定沟通对象,选择沟通目的。

在沟通前一般还需要一个准备阶段,整理思绪使自我心理感受清晰与明确。

(二)信息信息是沟通者传达给他人的观念和情感。

但个体的感受必须转化为各种不同的可以为他人觉察的信号。

在各种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是词语。

词语可以是声音信号,也可以是形象符号(文字);面对面沟通除了词语本身的信息外,还有沟通者的心理状态的信息,使沟通双方产生情绪的互相感染。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通道通道是沟通的信息载体。

个体的感官均可接受信息,其中视听信息占的比例较大际沟通是以视听沟通为主的沟通。

(四)信息接受者信息接受者是沟通的另一方。

个体在接受带有信息的各种音形符号后,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把它"转译"为沟通者试图发送的信息或态度、情感。

(五)反馈反馈使沟通成为一个双向的相互过程。

在沟通中,双方都不断把信息回送给对方。

这种信息回返过程叫反馈。

反馈可告知发送者,接受者所接受和理解信息的状态。

(六)障碍人际沟通常常发生障碍。

例如信息源的信息不充分或不明确,编码不正确,信息没有正确转化为沟通信号,误用载体及沟通方式,接受者的误解以及信息自然的增强与衰减等。

此外,沟通双方的主观因素也可能造成障碍。

如果彼此缺乏共同经验,也难以沟通。

社会心理学第二版金盛华主编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第二版金盛华主编复习资料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研究方法:2.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指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直接观察,收集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的各种非语言资料,从而分析、判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

分类:参与观察(公开与隐蔽)与非参与观察(前者研究人员为参与者,后者为旁观者)3.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它的现实性。

它主要研究在现实生活条件下发生的过程,没有研究者人为安排的场面;而且这种研究可以在长时间内进行,因而能够得到有关行为发生顺序和发展过程的资料。

4.观察法的主要缺点是:第一,由于对自变量缺乏控制,所以难以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第二,在使用观察法时,如果被观察者意识到他们正在受到观察,那么行为表现就有可能不同,使得观察结果不够真实;第三,观察者自身的主观愿望易于影响观察过程及观察结果。

5.实验法(experiments method):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系统地操纵一个或多个变量,对额外变量进行控制(使其对所有被试保持常数,消除可能使结果出现误差的方面和挑选条件相同或近似的被试者),并观察这种操纵对其他变量的影响,从而发现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

分类:实验室实验、模拟实验、自然(现场)实验6.调查法(survey method)又称询问法。

它的基本做法是研究者拟定一系列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要求他们作出回答,然后整理所获得的资料,从中得出结果。

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访谈法(interview method),另一种是问卷法(questionaire method)。

访谈法是研究者亲自访问被调查者,向他们直接提问,并对回答作出记录;问卷法则是以书面形式向被调查者提问,让他们填写问卷。

7.采用调查法进行社会心理学研究时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要注意研究范围,有针对性地设计出一套问题。

第二,要注意对被调查对象的取样问题。

取样正确,才能保证结果有代表性。

8.调查法的优点在于直截了当,针对性强,比较省时省力,收集的信息量较大。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第7章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第7章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弱势群体的社会认同 有关弱势群体的研究,得出了与社会认同理论观点不同的结果,即个体对某一外群体有更积极的刻板印象,褒奖外群体(即外群体偏向),而对内群体却存有消极的刻版印象,贬损内群体(即内群体贬损)
刻板印象具有相当大的合理性,它的出现是人类认知进化的必然产物(王沛,2000)。
相应推断理论
第三节 归因与归因理论
由人的外显行为来推断其内在动机和人格特质,内在动机和人格是外显行为的原因。 在做相应推断的时候,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行为结果的严重性 社会赞许性 非共同性效应 选择自由性 丰富了海德的归因理论,在内外因的基础上,应考虑到情境因素与个人因素的相互制约。 强调了影响归因的外部因素主要是社会准则、道德规范等外在压力。
4
3
动机因素
社会分层
2
1
社会化历程
认知因素
偏见与歧视的成因
第二节 偏见与歧视
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
种族歧视
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型性别成员,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歧视。
第二节 偏见与歧视
对抗刻板印象
平等接触
创造消除偏见的环境
减少偏见和歧视的方法
第二节 偏见与歧视
归因的概念
归因理论
第三节 归因与归因理论
当某个行为有个体的自我卷入的时候,个体在归因过程中,会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作用,即归因回朝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面倾斜。自我服务偏差往往随自我卷入的深浅而不同,自我卷入越深,自我服务的程度越高。
自我服务偏差
第四节 归因偏差
05
06
什么是刻板印象?举例说明刻板印象在社会现实中的不良影响。
举例说明偏见实质是一种误区。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

江西师大复试社会心理学重点金盛华版

江西师大复试社会心理学重点金盛华版

第一章1、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里根据的科学。

/ 是一门对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如何从一个生物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及其在这一与他人及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有关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2、发展阶段:1、史前思想积累阶段(哲学思辨阶段);2、产生阶段(以实证方法为主流)3、迅速发展阶段3、1924年,美奥尔波特出版了以实验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学》,标志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第二章1、理论强化理论(联结、强化、模仿)(1)强化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直接、替代、自我强化;注意保持复制动机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采用了强化心理学和经济学的原理,将人际相互作用比作是经济交易,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

将强化的元素引入交往,认为交往本质上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

个体得到的奖赏越多,越愉快,越倾向于增加该行为或活动。

当前的活动与过去受到奖赏的活动越相似,个体越容易由于收益期待而发生这种活动。

个体得到的奖赏越多,往后同样的奖赏引发相同行为的单位价值就越小。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在交往中尽量扩大自己的收益,减少付出的代价。

当收益大于代价或代价持平时,相互作用得以维持。

收益小于代价或无收益时,相互作用不能维持。

基本假设(2)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社会同一性理论 (塔吉菲尔)自我类化理论基本假设:用人的认知过程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将社会行为置于心理意识现象中考察,强调内部心理积极性和主动性。

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取决于人对社会情境的知觉和加工过程,受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影响,认知理论认为人对环境的知觉,不是被动地照搬,而是主动地组织、解释、加工。

认知失调理论:当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主体会产生认知失调。

这种认知失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人改变有关观念或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这种失调。

失调产生条件:逻辑的违背、文化价值的冲突、观念层次的冲突、新旧经验的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 二、刻板印象的具体表现
(一)性别和职业刻板印象
1.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
性别 vs 性别角色
性别(sex):生理差异(man,women)
性别角色(gender):男女心理、社会差异(male ,female)
性别刻板印象(gender role stereotype):人们对男女“应 当”具有的特定行为、特征的相对稳固的信念,是特定社会或 群体按照人的男女性别规定的不同行为模式。
推荐读物
1. 王沛. (2002).刻板印象的理论与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2. 梁晓声. (1998).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香港:天地出版社. 3. Jacques-Philippe Leyens, Vincent Yzerbyt,Georges Schadron. (1994).Stereotype and Social Cognition.SAGE Publications. 4. Matras, J. (1990).社会不平等-社会阶层化与流动(李明 译).台湾: 桂冠图书出版公司. 5. 孙晔等. (1987).社会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6. 石俊杰. (1993).应用心理学.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7. 孙非等. (1987).社会心理学导论.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8. Wetherell, M.(Ed.). (1996).Social Psychology: Identities, Groups, & Social Issues. London: The Open University.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 三、刻板印象的形成、作用与改变
(一)刻板印象的形成
1.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刻板印象是社会分类和比较的结果。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总是倾向于以一定的标 准将人进行归类,使信息的提取和运用结构化。 刻板印象的产生和内-外群体效应的出现是相关联的,与 群体成员希望从所属群体中获得对自己更积极的认同有密切 的关系。
歧视是指不平地看待和对待某个特定对象,其核心是将 特定对象看得比自己低劣,并使自己的压迫、强制、剥夺对 方的行动合理化,造成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的不平等。
第二节 偏见与歧视
(二)偏见与歧视的成因
1. 社会化历程
2. 认知因素 3. 动机因素 4.社会分层
第二节 偏见与歧视
• 二、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
(一)性别歧视 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型性别成员,尤其是男性对 女性的歧视。 (二)种族歧视
第二节 偏见与歧视
• 三、减少偏见和歧视的方法
(一)对抗刻板印象
(二)平等接触 (三)创造消除偏见的环境

第三节 归因与归因理论
一、归因的概念 二、归因理论
第三节 归因与归因理论
• 一、归因的概念
归因(attribution)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 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 因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
社会心理学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本章要点
*刻板印象的概念
*刻板印象形成 *偏见形成的原因
*如何消除偏见
*性别角色的形成 *归因理论 *归因偏差
第七章 刻板印象与归因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第二节 偏见与歧视
第三节 归因与归因理论
第四节 归因偏差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一、刻板印象的概念
二、刻板印象的具体表现
推荐读物
9. Feldman, Robert S. (1998).Social Psychology (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 J.: Prentice Hall, Inc. 10. Michener, H. A., Delamter, J. D. (1996).Social Psychology (3rd Ed.). Fort Worth: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媒体信息对受众的刻板印象的影响能力
呈现反刻板印象的信息会削弱人们对刻板印象的使用
第二节 偏见与歧视
一、偏见与歧视的概念和成因
二、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
三、减少偏见和歧视的方法
第二节 偏见与歧视 • 一、偏见与歧视的概念和成因
(一)偏见和歧视的概念
偏见(prejudice)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 特点人或事物的情感色彩明显的倾向性态度。
第四节 归因偏差 • 二、活动者—观察者效应
行动者对自身行为归因不同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 认知 到的是同一个行为 ,行动者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为个人,把失败 归因于情境;而观察者则会更多的把成功归因于情境。失败 归因于个人的特质 。
行动者与观察者的视角不同,行动者注意外在情境因素;而 观察者则更关注行动者。
第三节 归因与归因理论
(二)相应推断理论 由人的外显行为来推断其内在动机和人格特质,内在动机和人格 是外显行为的原因。 在做相应推断的时候,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行为结果的严重性
2.社会赞许性
3.非共同性效应 4.选择自由性
丰富了海德的归因理论,在内外因的基础上,应考虑到情境因素 与个人因素的相互制约。
第三节 归因与归因理论
(四)凯利的三维理论 人们通过检查三个独立维度的信息来进行归因: 区别性:行为者的反应是否是针对于特殊刺激物的。 一致性:行动者的反应是否与其他人的一致。
一贯性:行动者的反应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
将外部归因进一步区分为刺激物和情境,使归因更为明 确。详细描述了人们如何根据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归因的机制, 有利于更准确地分析行为的原因。 但是归因模型过于理想化,实际中人们常常得不到一贯 性、一致性、区别性的全部信息,也不会进行如此科学、复 杂的分析。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2.性别刻板印象的产生 性别刻板印象源于性别角色的分化。男女两性在体力和 其他生理能力上的差异,导致出现不同的社会分工,也出现 了男女两性的责任分化。最初的劳动分工,反复实践,成为 一种社会规范传承。 人类早期的社会分工、社会文化、生物学等因素,共同 导致了人类社会的性别角色分化,铸成了人类对男女性别的 刻板印象。
行动者与观察者的信息拥有量不同,行动者了解自己的过去 和本性,而观察者则较强调现实因素(此时此地)。
第四节 归因偏差 • 三、自我服务偏差
个体一般都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 的、欠妥的行为则会否认自己的责任。 当某个行为有个体的自我卷入的时候,个体在归因过程 中,会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作用,即归因回朝有利于自我 价值确立的方面倾斜。自我服务偏差往往随自我卷入的深浅 而不同,自我卷入越深,自我服务的程度越高。
11. Breen, R., & Rottman, D. (1995). Class Stratificatio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London: Harvester Wheatsheaf, Inc. 12. Leung, B. (1996).Perspectives on Hong Kong Society.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二)地域和种族刻板印象 “北方人豪爽耿直、南方人精明细致”,“上海人精细、 东北人豪爽”,“德国人严谨、法国人浪漫、美国人开放、 中国人含蓄”等对特定地域的人的特征评论,这些都是人们 心目中传统的地域刻板印象,即知觉者关于某个地区人群群 体的刻板印象。 种族刻板印象,因为种族演化是以地理为基础的,如亚 洲地区的居住者多为黄种人,赤道附近的人多为黑色皮肤, 而接近南、北极的地区则多为白色皮肤。 二者的区别在于地域刻板印象以地域进行划分,而种族 刻板印象一般根据肤色、发色、面部骨骼结构等遗传决定的 身体形态进行划分。
三、刻板印象的形成、作用与改变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 一、刻板印象的概念
(一)定义
刻板印象/类属性思维(Stereotype):人们通过整合有关 信息和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的认知模式。
(二)图式与刻板印象
图式(schema):过去经验中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 等的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架构,它可以是语言材料的图 式,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图式,还可以是其它材料的图式。 图式加工(schematic processing):人在接触外界事物时, 在记忆中检索那些与输入信息最符合的图式与之对照,加以 理解和解释。
作业与参考题
1、什么是刻板印象?举例说明刻板印象在社会现实中的不 良影响。 2、举例说明偏见实质是一种误区。 3、 结合你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举例说明如何消除社会阶层 之间的偏见。 3、性别刻板印象在家庭中可能会有哪些不良影响。 4、什么是归因,结合具体事例尝试运用不同归因理论追寻 事情的真正原因。 5、联系生活实例,思考在归因过程中会出现哪些偏差,如 何避免。
积极作用:通过刻板印象简化认知过程,迅速获得关于 特定对象的概念、形成印象,便于适应环境。
消极作用:经常是对信息的扭曲,过度简化或过度夸大 群体特性,忽略各成员的异质性,产生先入为主、以偏概全 的偏差;夸大群体间的差异性,产生偏见和歧视。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三)影响刻板印象改变的因素 直接接触不符合原有刻板印象的群体成员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三)刻板印象的准确性 分类学说认为,由于类属性思维是社会分类的结果, 所以存在于人脑中的分类符合客观实际的程度决定了类 属性思维的准确性程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受知觉者过去 经验的影响。 或然性模型认为,类属性思维是建立在可能性的基 础上,而非“全”或“无”的判断,所以只能说它在某 些条件下是准确的,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是不准确的,而不能 绝对地判定某个类属性思维是“对的”或“错的”。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在信息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利用已经形成的 图式对个人进行类推;而且人们可以利用图式来加快信息 加工速度。 刻板印象的“图式过滤器模型”(schema filter model)认为,刻板印象是以概括化的知识结构(即“图 式”)为表征存储于记忆中的。这些结构实际上是大量知识 的存储库,不仅指明了某一类型的人所具有的特性,而且 也指明了他们可能做出的行为,指引着人们对信息的编码 和表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