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大气环境(提纲)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总复习提纲 大气环境(一) 新人教版必修1

高考地理总复习提纲 大气环境(一) 新人教版必修1

高考地理总复习提纲大气环境(一)新人教版必修1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二)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正午太阳高度、穿过大气的路程长短
2、下垫面
3、其他:地形(阳坡、阴坡)、气象、日照时数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一)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低纬环流和信风带
中纬环流与西风带
高纬环流与极地东风带
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是以太阳直射赤道为前提的。

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每年都在有规律地南北移动,由此产生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现象。

风带和气压带具有一定的移动规律。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着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如图)。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南半球则恰好相反。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提纲:地球上的大气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提纲:地球上的大气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提纲:地球上的大气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提纲:地球上的大气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提纲:地球上的大气
【大气的水平运动】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地表冷热不均
2.形成风的制约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2)地转偏向力--垂直于大气运动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只改变风的方向,不改变风的大小。

(3)摩檫力--方向与风向相反,既改变风的方向也改变风的大小。

3.不同作用力影响下的风向
(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垂直(理想状态)
(2)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高空状况)
(3)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近地面状况)
【规律总结】
如何在等压线图上确定任一地点的风向?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画水。

高三第一轮复习提纲之《大气环境》第一节到第四节.

高三第一轮复习提纲之《大气环境》第一节到第四节.

高三第一轮复习提纲之《大气环境》第一节到第四节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一、大气的组成——低层大气的组成①干洁空气 N2生物体的基本成分O2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物质(N2 和O2合占干结空气体积的99%)O3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CO2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保温作用②水汽、固体杂质——天气变化的重要角色(成云致雨的必要原料,使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和水体存在的形式;凝结核,促进水汽凝结,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为什么水气和固体杂质都集中在对流层?由于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地面水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固体杂质也主要来自地面,如火山喷发飘入大气的火山灰、被风吹到空中的尘土、物体燃烧时进入大气的烟粒、海水蒸发时散入空中的盐粒等,所以水汽和固体杂质多集中在对流层。

分析大气中气体含量的变化规律:CO2 :城区〉农村;冬季〉夏季;夜间〉白天,阴天〉晴天,与排放量和植物光合作用有关水汽:夏季〉冬季;低纬〉高纬,与蒸发量有关固体杂质:陆〉海;城〉乡;早晚〉午;冬〉夏,与排放量和空气稳定与否有关人类活动引起大气成分比例变化人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二氧化碳————大——危害人体健康——控制类含量增加气——有害活广泛使用电——大气中氟氯烃含量增加——污——影响生存环境——气体动:冰箱、冰柜大气中臭氧总量减少染——影响社会经济——排放二、大气的垂直分布(一)对流层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②对流运动显著(厚度不均)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对流层热量→源于地面→上冷下热→不稳定→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位8~9千米(二)平流层①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22~27千米高度处有臭氧层——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②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利于高空飞行)平流层→热量源于O3吸收紫外线→上热下冷→稳定→平流运动→天气晴朗利于高空飞行(三)高层大气①顶(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高空②80~500千米高空有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1.辐射逆温由于地面辐射强烈冷却而形成逆温,称为辐射逆温。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大气环境》学案 湘教版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大气环境》学案 湘教版

《大气环境》的学案【考纲及课标要求】考纲:(1)大气受热过程。

(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课标:(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4)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考点剖析】本单元内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点,其涉及的问题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实用性强。

本单元高考命题越来越突出对能力,尤其是对读图、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一、命题形式上:以一些天气现象作为背景,要求运用有关大气热力作用原理以及大气垂直分层的特点加以解释;二、考核内容上:侧重对大气成分变化与环境保护、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大气垂直分层的各层特点,尤其是逆温层的特点与成因,以及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等内容的考查;三、能力要求上:强调对读图、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

考核的热点仍然是:第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第二,气候要素的分布规律和天气形势图;第三,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分布及其判断;第四,主要气象灾害的成因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气候资源与人类的关系【知识体系和要点】(一)大气圈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圈的作用:保护作用;使水循环;雕塑地表形态;对生物界和人类影响更为深刻垂直分层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2.大气的热力状况(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有选择性。

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吸收较长的红外线,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很少反射: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散射:有选择性。

蓝、紫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天空呈现蔚蓝色削弱作用与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大的地区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短,削弱得少 [见例1](2)大气的保温效应温度高低与波长长短关系:温度高,辐射最强部分波长短。

高中 地理 专题三 大气环境

高中 地理 专题三 大气环境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三步骤两作用、温室原理运用二、热力环流和风(大气的水平运动):三、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四、气候类型:分布规律、特点、成因、对应自然带:五、气温、降水:全球分布特点、影响因素六、常见的天气系统:答题模板一、逆温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地图P291.阻碍大气的对流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等的扩散、从而加剧大气污染。

2.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降低,容易导致交通事故、不便人们出行。

3.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对飞机起降带来不便。

但如果出现在高空,大气稳定、减小颠簸,利于飞机飞行。

4.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其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二、谷中多夜雨、多雾、多逆温的原因:三、气温、降水:分析描述/比较特点、影响因素提升练习右图为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及逐时气温(℃)变化图。

读图回答1-2题:1.气温日较差大的月份是()A 1月B 4月C 7月D 10月2.该山地()A 冬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B 因台风暴雨引发的滑坡多C 基带的景观为热带雨林D 山顶海拔低于1000米图甲为某区域25日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图乙为某地25日、26日气温日变化图。

读图回答3-4题:3.图甲中甲处风向可能是()A 东北风B 东南风C 西南风D 西北风4.图乙所示气温变化可能出现在图甲中的()A A 地B B 地C C 地D D地专题三大气环境被称为高速公路“流动杀手"的团雾,大多是由于局部区域近地面空气辐射降温而形成的浓雾,具有突发性、局地性、尺度小、浓度大的特征。

江苏省近年来由团雾引起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比例高达18%左右。

下图是沪宁高速公路示意图。

据此完成5-7题:5.一天当中,团雾的多发时段往往是()A0一6时B6一12时C12一18时D18一24时6.团雾多出现在高速公路上的主要原因是()A汽车尾气排放量大B沿线工业污染严重C路面昼夜温差较大D临近河湖与林草地7.沪宁高速公路团雾发生频率最大的地点是()A①B②C③D④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两部分:一是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称为太阳直接辐射;一是经过大气中的小水滴、尘埃等质点散射后,自天空投射到地面的,称为散射辐射,两者之和称为总辐射。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大气环境(提纲).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大气环境(提纲).

大气环境专题二【考情分析】1.立足人气关系,关注全球性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和酸雨均是大气成分变化的结果。

2.以天气预报的数值图及天气系统图为案例,考查天气变化过程。

3.由单纯考查气候图像向与太阳高度变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综合方面转化;从重点考查地带性规律逐渐转向重点考查非地带性因素对气候特点形成的影响。

4.通过图、表等资料分析判断气候类型,并考查某气候类型的纬度和海陆分布,成因,特点等基础知识,以及气候对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和农业;建筑、交通、旅游等人文社会生产生活影响;5.运用等值线分布图等图表分析气温、降水、和气压分布状况,内在联系;与天气变化、风的大小、方向以及形成原因等进行分析。

【知识汇总】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2、垂直分层①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②各层的特点及原因:二、大气的热力作用2、大气的保温效应大气把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吸收(长波辐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保存了热量。

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返还地面,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起到“地球外衣”的作用。

三、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1、作用原理:由于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温高的地区,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由于空气的堆积形成高压;气温低的地区,空气冷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于由空气下沉而形成低压。

在水平永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就形成了近地面与高空的热力环流。

示意图如下:M :气温高气压低,N 气温低气压高;P :气温高气压高,Q 气温低气压低 四地的气温排序:M ﹥N ﹥P ﹥Q ;气压排列顺序:N ﹥M ﹥P ﹥Q 2、热力环流的表现3、气压高低的判读垂直方向:气压由低向高降低,即海拔越低气压越高,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水平方向:等压面向上弯曲气压高,等压面向下弯曲气压低,近地面和高空一致。

比较下面各图中各点气压的高低:A ﹥B ﹥D ﹥C 陆﹥海 N ﹥M ﹥Q ﹥P线指向低压。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大气环境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大气环境

高考地理复习·第二轮专题专题2 大气环境一、考情深度解读1.考点分布二、主干知识整合一、气温高低1. 影响某地气温高低的因素。

(1)地面—大气系统的热量收入太阳辐射、支出(由于地面和大气反射、散射辐射而射向宇宙空间的热量)状况;(2)地面状况如热容量大小(水体热容量大,陆地小)地形等;(3)大气运动与洋流的热能输送和交换情况;(4)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大气成分与地面状况,释放人为废热等)。

2. 分析方法:(1)太阳辐射是根本原因——分析纬度位置、太阳高度;(2)大气自身条件(天气状况、大气透明度、大气密度)——主要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强弱;(3)下垫面(海陆差异、洋流、地形、地面反射率等)——大气的直接热源,影响热量的吸收和再分配;(4)人类活动——影响大气和下垫面。

二、气温的时间变化:取决于地面储热量的多少,落后于太阳高度的日变化与年变化。

1. 日变化:一天中,若无明显天气过程干扰,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即当地地方时14:00)左右。

如下图所示:首先,要明确气温日变化取决于地面热量的收支(储热)状况。

其次,明确地面的主要收入项为太阳辐射,支出项为地面辐射。

右图中BD之间,太阳辐射曲线位于地面辐射曲线之上,说明收大于支,热量盈余,此阶段气温升高;D点右侧,太阳辐射曲线在地面辐射曲线之下,说明收小于支,热量亏损,此阶段气温下降。

图中A点为太阳辐射最强时刻,即正午12点;D点为地面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的时刻,即地面储热量最多时刻,它比A 点在时间上滞后约1小时。

然后再经历一段时间将此热量传递给大气,使气温达到最高,因此C点又比D点在时间上滞后约1小时。

气温最高时刻C点,是一天中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最强的时刻。

2.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的变化幅度。

一般规律:大陆性气候大于海洋性气候;凹地(山谷)大于高地(山峰);低纬度大于高纬度;晴天大于阴天。

3. 年变化:(注意:回归线之间赤道附近地区为双波型:最高为4、10月,最低为7、1月。

高三地理大气环境总复习纲要 人教版

高三地理大气环境总复习纲要 人教版

高三地理大气环境总复习纲要人教版涟源一中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大气(低层大气)的组成:(1)大气成分及作用:氮:含量最多(78%)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干洁氧:含量第二(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空气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组成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保护伞;少量紫外线有杀菌作用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雨后的空气是清新的。

固体杂质(2)大气各成分含量分析:①干洁空气中各种气体所占比例基本上不变,但人类活动影响改变二氧化碳——矿物燃料燃烧、毁林——“温室效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矿物燃料燃烧、交通——“酸雨”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汽车尾气——“光化学烟雾”氟氯烃——致冷剂的使用而排放,工业革命后才从无到有——破坏臭氧层,产生臭氧层空洞②水汽随时间、地点和气象条件而变化。

水汽主要集中在大气底层,夏季大于冬季,低纬大于高纬,海上大于陆上。

森林、水库水汽的相变产生一系列天气现象,并伴随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水汽吸收或放出长波辐射,有“温室效应”,并反射太阳辐射。

③固体杂质多集中于大气底层,随地区、时间和天气条件而变。

陆上大于海上,早晨和夜晚大于午后,冬季大于夏季。

人类活动中:矿物燃料燃烧、工矿建筑、交通;森林有吸烟滞尘作用;城市大于乡村——雾和低云比郊区多——“湿岛效应”。

固体杂质对太阳辐射有反射、散射等削弱作用,并影响大气质量。

2.垂直分层①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大气热状况决定大气垂直运动状况②各层的特点及原因:层次特点原因对流层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上升100米降低0.6℃②对流动动显著(对流层厚度:低纬17~18、中纬10~12、高纬8~9千米)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热量绝大部分来自地面上冷下热,差异大,对流强水汽杂质多、对流运动显著平流层起初气温变化小,30千米以上气温迅速上升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高空飞行臭氧吸收紫外线上热下冷水汽杂质少、水平运动高层大气底部温度垂直递减,上部垂直递增底部对流运动,上部平流运动存在若干电离层(80~500千米),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氧原子吸收紫外线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③大气热状况差异——即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④对流层厚度分析: 大气热状况 大气对流运动强弱 不同纬度对流层厚度差异 ⑤臭氧层分析 A 、形成: 大致在地面以上10千米以上,臭氧含量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在20千米—30千米处臭氧含量最大,然后逐渐减少,大致在60千米以上,臭氧含量极少了。

新会考复习大气环境知识提纲

新会考复习大气环境知识提纲

第三章大气环境基础知识复习提纲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①大气垂直分层大气层自下而上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三层。

对流层厚度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干洁空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

总体来看,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

吸收作用:____选择性,______和_________吸收红外线,_____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______________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___选择性,_____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____选择性,对于波长较___的____光易被散射。

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③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好、大气辐射的相互关系(b)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____辐射增温,产生_____辐射。

对流层大气,特别是大气中的_____和___________等,能够吸收大部分_____辐射,把______辐射的大部分热量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_______辐射又将热量归还给地面,直接补偿地面的热量损失。

这就是大气对地面所起到到的保温作用。

深秋晴朗的夜晚容易发生霜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影响地面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b)影响地面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因素和__________因素。

第三节大气环境复习提纲

第三节大气环境复习提纲

第三节大气环境(二)--热力环流和风分类:高一地理复习提纲一.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根本原因.运动形式.意义二、关于气压的知识:1.大气的密度与气压呈正相关;大气遇热膨胀上升,遇冷收缩下沉.2.同一条等压线上气压值相同;3 .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4.同一水平方向上气压高处等压线向高空弯曲,气压低处等压线向低空弯曲;5. 受热均匀的条件下,等压面(线)与地面平行6. (热力作用下)同一水平面上,温度高处气压低,温度低处气压高;同一地点近地面若为低压区,其垂直方向上高空为高压区, 近地面若为高压区,其垂直方向上高空为低压区;7.所谓高压区.低压区是指同一水平方向上比较而言的.而非垂直方向上比较的;8. 同一水平面上空气从高气压处向低压入流动,形成风;9.气流上升地区多阴雨天气; .气流下沉地区多晴朗干燥天气;三、热力环流—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1、形成过程:地表的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力---气流的水平运动,可见地表的冷热不均是引起热力环流的主要原因。

2、热力环流的实例:(1)城市风: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境。

(1原因:a)城市生产,生活排放废热多b)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c)建筑物高大稠密散热慢。

2影响:a) 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卫星城和污染大气的工厂要建在城市风热力环流圈的范围之外。

b) 绿化带建在城市风热力环流圈的范围之内。

c)城市降雨,大雾天气比郊区多。

)(2)海陆风:白天--海风;晚上—陆风(影响:滨海气温日较差减小;降雨增多)(3)山谷风:白天--谷风;晚上—山风;(a.谷底易形成逆温层;b)易出现巴山多夜雨现象)(4)焚风:空气越过山脉后,沿坡下降,空气绝热增温,使背风坡空气温度比迎风坡高,这种现象叫焚风。

四、空气的水平运动---风:1、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地表的冷热不均;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环境专题二【考情分析】1.立足人气关系,关注全球性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和酸雨均是大气成分变化的结果。

2.以天气预报的数值图及天气系统图为案例,考查天气变化过程。

3.由单纯考查气候图像向与太阳高度变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综合方面转化;从重点考查地带性规律逐渐转向重点考查非地带性因素对气候特点形成的影响。

4.通过图、表等资料分析判断气候类型,并考查某气候类型的纬度和海陆分布,成因,特点等基础知识,以及气候对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和农业;建筑、交通、旅游等人文社会生产生活影响;5.运用等值线分布图等图表分析气温、降水、和气压分布状况,内在联系;与天气变化、风的大小、方向以及形成原因等进行分析。

【知识汇总】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2、垂直分层①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②各层的特点及原因:二、大气的热力作用2、大气的保温效应大气把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吸收(长波辐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保存了热量。

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返还地面,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起到“地球外衣”的作用。

三、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1、作用原理:由于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温高的地区,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由于空气的堆积形成高压;气温低的地区,空气冷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于由空气下沉而形成低压。

在水平永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就形成了近地面与高空的热力环流。

示意图如下:M :气温高气压低,N 气温低气压高;P :气温高气压高,Q 气温低气压低 四地的气温排序:M ﹥N ﹥P ﹥Q ;气压排列顺序:N ﹥M ﹥P ﹥Q 2、热力环流的表现3、气压高低的判读垂直方向:气压由低向高降低,即海拔越低气压越高,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水平方向:等压面向上弯曲气压高,等压面向下弯曲气压低,近地面和高空一致。

比较下面各图中各点气压的高低:A ﹥B ﹥D ﹥C 陆﹥海 N ﹥M ﹥Q ﹥P线指向低压。

其次,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基础上,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按一定的角度偏转(450),偏转以后的箭头方向即为风的方向。

6、风力大小的判读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 等压距越大,风力越大;等压距越小,风力越小不同比例尺的等压线图,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在,比例尺越小风力越小 下垫面性质不同,海面风力大,陆地风力小公式:某一高空T实﹥T理时,该高度出现逆温T空﹥T地-T率出现逆温现象,T空≦T地-T率出现顺温现象,逆温现象结束。

一般情况下,逆温现象发生在夜晚。

日出后2小时,由于地面升温,逆温现象结束。

四、全球性大气环流1、三圈环流的形成及表现条件: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匀。

形成因素:①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②地转偏向力。

形成及分布:包括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 0°)。

画图说明:近地面表现:近地面形成了7个气压带,6个风带。

影响:影响全球降水分布,如四个降水带的形成:赤道多雨带、副热带少雨带、温带多雨带、极地少雨带;影响部分地区气候的形成,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

移动方向: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在春秋分的基础上移动10个纬度。

产生的影响:使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季节受不同的环流控制,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很多气候类型的形成均与此有关,如: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等。

3、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南半球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影响:形成季风环流五、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对天气的影响1、气团与天气性质分类:暖气团和冷气团;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气晴朗。

影响我国气候的气团: 夏季:热带海洋气团(太平洋)——东南季风:降水多——我国东部地区 赤道气团(印度洋) ————西南季风:降水多——我国西南地区冬季:极地大陆气团————西北季风:降水少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气温较高,气压较单一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低,气压较高出现阴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多形成连续性降水准静止锋逆时针辅合顺时针辅合顺时针辅散逆时针辅散面气旋。

如图所示,这是一个北半球的低气压区域,低气压向外延伸的狭长区域称为低压槽,如同地形上的山谷,图中AB、CD为两条槽线,锋面一般形成于地面气旋的低压槽中。

图中气旋东部偏南风来自较低的纬度,气温较高,当它向北移动时,遇到较高纬度的冷空气就形成了暖锋(图中CD附近)。

同样的,气旋西部气流是来源于北方高纬度地区的偏北风,南下会遇到较低纬度的暖空气而形成冷锋(图中AB附近),这样地面天气系统中的锋面气旋便形成了。

六、气候1、气候形成因子(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影响气候的最基本的因素,它决定了全球气候从低纬向高纬由热带向亚热带、温带、寒带过渡的总体分布特征(是“以温定带”的基础);(2)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对气候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大气环流在海陆间、高低纬间进行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交换,对全球降水分布产生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大气环流本身也是重要的气候现象,大气环流使同一气候带内由于降水差异而形成不同的气候(是“以水定型”的条件);(3)下垫面(地面状况)则使各地气候进一步复杂化。

因为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不同的下垫面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具体表现有:海洋与陆地: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温度变化小、变化慢;降水丰富,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小,形成海洋性气候;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温度变化大、变化快;降水少,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形成大陆性气候。

地形地势:山地比附近平原温度低,温度变化小;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垂直差异。

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反射率:新雪>冰面>裸露地面>植被覆盖地面>海洋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CO2等增多,温度升高)(4)人类活动改变地表物理特性和生物特性(兴修水库、植树造林影响气候)2、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1)理解大气温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对流层大气气温的垂直变化随着海拔高的的增加而递减,这是因为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地面。

气温的水平分布有以下几个特点:气温都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南半球等温线要比北半球平直;在同一纬度,大陆与海洋之间,冬季大陆气温低,等温线向低纬度凸出,海洋向高纬度凸出,夏季相反,这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致;在大陆和海洋的内部,由于大气运动、洋流、地形等下垫面状况的不同,气温的分布又有明显的差异,在海洋上,如果有暖流经过,气温比周围偏高;如果有寒流经过,气温比周围偏低;在陆地内部,由于地形的不同,气温的分布状况也不同,山地比周围平原地区气温低,盆地(谷地)比周围地区气温高;迎风坡与背风坡气温也有差异。

(2)降水的类型与降水的世界分布降水的世界分布3、气候类型(1)特殊分布:A远离亦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十地形迎风坡十沿岸暖流”热带雨林气候大致分布在赤道南北纬10°之间的地区,受纬度位置及大气环流的影响,具有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主要位于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及亚洲印度尼西亚等地。

那些远离赤道的地区,只要气温、降水量等达到一定数值也可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这样的地方在地球上有四处,即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

它们虽然远离赤道,但由于处于来自海洋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洋面又有暖流的加温加湿作用,从而使上述地区不但气温较高,降水也较为丰富,符合形成热带雨林的条件,所以发育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B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热带草原气候大致分布于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位于热带雨林气候的两侧,因处在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之下而形成。

赤道穿过东非高原,本地区理应为热带雨林气候,但由于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气温相对低,对流不旺盛,降水少,从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C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西风带内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温带大陆性气候一般分布于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距海洋较远,干旱少雨。

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东面距海洋较近,并处于西风带内,但该地处于安第斯山脉东侧的背风地带,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因此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D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上可以看到,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地区。

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及南美大陆西岸狭长地带,许多人误以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只分布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事实上,只要是温带地区,又能受到西风的影响,终年有暖湿空气从海洋面上吹来,就可以形成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如澳大利亚东南部及新西兰南北二岛、智利火地岛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七、大气环境问题【思想方法】一、等压线图的判读与应用在等压线图中判断天气系统是地理学习能力再生点之一。

其基本判读方法如下。

1.根据等压线数值分布特征,判读高压中心、低压中心,高压脊、低压槽、鞍部等气压场名称。

2.根据气压差异判读风向,基本原理: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高空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与等压线斜交。

3.根据气压梯度判断风力,同一等压线图中看等压线疏密(密大疏小),不同等压线图中看单位距离上的气压差(既要看气压差的大小,更要注意比例尺的大小)。

4.不同地点天气状况分析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低压中心因气流上升而多阴雨天气,如台风天气;高压中心因气流下沉而天气晴好,如寒图1 北半球低压槽天气状况潮、伏旱天气;低压槽附近因冷暖气流交汇常伴有阴雨天气(如图1),高压脊控制则为晴朗天气。

二、季风对中国降水量和旱涝的影响中国降水量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如图所示。

1.中国降水量主要由湿热的夏季风带来。

2.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降水量的时间分布规律:集中夏秋季节(5—10月),南方地区雨带到达早,退出迟,雨季长;北方地区雨带到达迟,退出早,雨季短。

4.夏季风的强弱、迟早的不稳定性,决定了我国多旱涝灾害。

夏季风主要源于“副高”(专指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因此副高的位置与强弱影响着我国降水的多少及分布,正常情况,受“副高”的推动,每年4~5月,雨带位于华南地区;6~7月,雨带到达江淮地区;7~8月,雨带移至东北、华北;9月开始南撤,10月撤出我国大陆。

当夏季副高发展强大伸至我国大陆,位置持续偏南时,易造成江淮地区的洪涝灾害(如98长江流域的特大洪灾),而北方易发生旱灾;当副高季节性北跃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时,则北方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易出现旱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