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政治教研《文化生活》教材分析资料: 文化传承与创新教材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文化传承与创新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文化传承与创新

比较几种传媒的优点
口语
报纸、杂志、 书
渠道多、 可信度 方法灵, 高、传 意义丰富 播面广 反馈及时 泛
互联网 手机短信 电子读物 内容丰富, 是文字、 对信息理 全球性、 富有娱乐性、 图像、 解更生动、 互动性、 形象和真 主动性 情感性、艺 声音的 术性、哲理 完美结 实 性 合
电视
中国网民数量达4.2亿 手机网民2.77亿
• 材料一 2006年3月22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俄 罗斯文化节”开幕式上,有280年历史的莫斯科大剧 院以200多年来的罕见豪华阵容以及精湛的技艺为京 城观众全面展示了俄罗斯最顶级的艺术魅力。俄罗 斯艺术家们的精彩演出博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 材料二 两国互办国家年,在政治、经贸、人文、军 事等各个领域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必将进一步 增进两国的政治互信,增进两国永为好邻居、好朋 友、好伙伴的社会基础。 • (1)以上两则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 (2)你认为俄罗斯的文化为什么会受到中国观众的欢 迎? • (3)为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我们应怎样对待不同民 族的文化? • (4)我国推动对外文化交流,不断开创对外文化交流 工作新局面有何重要意义?
搜狐CEO张朝阳作为受邀观礼嘉宾,带领网站工作人员携带相机、 笔记本电脑等进入会场,并对婚礼进行网络直播。之后,台湾等地 媒体对“大汪”不满,称其对两岸媒体不公平,扬言要封杀大S。 两位新人委托律师向张朝阳提出在3月24日认错道歉的要求。
(1)何谓传媒?传媒大体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什么是大众传媒? (2) “BLOG”(“网络日记”)是继E-mail、BB S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兴网络交流形式,已渗透到 社会各个方面,比起电话它更易保留,比起信件, 更快捷且成本低廉,是一种新型的沟通桥梁。 • 因特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给大众传媒带 来了哪些变化?

高中政治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课件 新人教必修3

高中政治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课件 新人教必修3
3、教学建议
(1)、要调整课文知识结构,从现象到本质来突破教学。 传播方式—文化传播的含义—大众传媒—传播的使者 (2)、探究传播方式要注重传播了什么 (3)、讲传播的使者要注意思想的升华。 引进与输出—融合 做文化传播友好的使者,文明的使者。
基本要求
1.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 2.明确传统文化继承的具体内容及其影响 3.理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4.认识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作用
不作拓展的内容: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重要根源
5.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1、教学要求
2、教学重点问题分析
第一个问题:如何理解实践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和动力? 1、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2、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4.2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教学要求
2、教学重点问题分析
第一个问题:如何理解继承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1、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2、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3、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是密不可分的。
第二个问题: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社会制度更替 2、科学技术的进步 3、思想运动的兴起 4、教育的特定作用
发展要求
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播的深刻影响,感悟信息技术进步对自身学习和推动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
说明
1.不作拓展的内容: 各种文化传播方式的特点 2.不作要求的内容: 印刷术的演进
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教学要求
2、教学重点问题分析
第一个问题: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1)、商贸活动是重要的文化传播途径。 (2)、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3)、教育具有选择、整理、传递、保存、改造、 和创造文化的重要功能,在文化传承中起着特殊作用。 (4)、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实现的。

2020年高考政治教研《文化生活》教材分析资料: 文化传承与创新教材

2020年高考政治教研《文化生活》教材分析资料: 文化传承与创新教材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有利于维护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要求:全面 理解文化多样性
及其价值
要求:明确文化交流 的意义和措施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1)全面理解文化多样性及其价值
含义: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表现:
民族节日
文化遗产
文化的动态呈现 文化的静态沉淀
教学建议: 关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遗产数据,
科学精神
顺应社会变迁:积极作用 双重性
一成不变:消极作用
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归属感,培养政治认同
精神纽带——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根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全面认识传统文化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
(3)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化必发要展性的/内意在义要
求,也是实现世 界文化繁荣的必 然要求
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各 民族都有自己的文
民化个族性文和化特征与;文 世化又界是文世化界的关,系各
民族文化都是世界 文化中不可缺少的 色彩。
对于文化创新
文化多样性
是文文化化创创新
的重要基础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1)全面理解文化多样性及其价值
必修三《文化生活》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教材分析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 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 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
纵向:文化继承
2、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 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 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 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核心概念:求真务实
思想政治3
文化生活
(精神文明)
核心概念:先进文化
课程标准的设定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导,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同面向现代化、面 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社会主义文化;懂得文化传承、文化交融和 文化创新的意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正确分析各种文化现象,辨识落后文化,抵 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 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文化生活》是一门以中学生的所熟知的文 化现象为依托,以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研 究对象,以提高学生参与文化生活能力为旨 归,以提高学生文化鉴别、文化赏析能力和 文化修养为目的,引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文 化观和价值观的思想政治课程。
二、为什么要增设《文化生活》课程?
第一,这是由文化的功能和地位所决定的。
“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 的人手中,他们使用自己手中掌握的网络控 制权、信息发部权,利用英语的这一强大的 文化语言优势,达到征服和控制世界的目 的”。
-----未来学家托夫勒
美国的文化产业超过了4000亿美元,消费类 视听技术文化产品出口达600亿美元,已经取 代航空航天业,成为美国第一大出口产业。
“文化名人”介绍相关的文化人物的生平、 文化贡献和影响,这一这些栏目增加了教材 的文化气息和可读性。
“名人名言”
综合探究课:意在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贯通起来,提高综合运 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探究活 动提供了进行探究的背景材料,指出了探究 活动的基本思路,是相关单元内容的系统化 和进一步深化,是单元学习不可缺少的部分。
一位政协委员的提案

2020学年高中政治第2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总结与评估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020学年高中政治第2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总结与评估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5.对待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 分析:文化并不是在继承之后才发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 继承。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而 不是先后两个过程,故错误。 6.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发展 的方向。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 7.科学技术发展决定文化的性质。 分析:科学技术进步能极大促进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但不能决定文化的性质,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的性质。 8.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分析: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 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易错分析
1.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需要保持稳定。 分析: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 的文化,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基本内涵不变。 2.传统建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分析: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 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3.传统思想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 之一。 分析: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 形式之一。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 刻影响。 4.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分析: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 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故错误。

《文化生活》教材内容解析

《文化生活》教材内容解析

《文化生活》教材内容解析主讲人: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委员,《文化生活》教材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朱明光主持人:何志攀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何】感谢朱明光老师来给我们进行《文化生活》的内容解析。

《文化生活》的开设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难点。

我们一线教师无论从教材内容还是教材整体理念的把握上都还有不少疑问。

希望得到朱老师的解答。

首先,以往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中,没有关于“文化”问题的专门教材。

新增《文化生活》模块,是基于什么考虑?有什么意义?【朱】:新课程设置《文化生活》,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首先,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需要。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条件。

因此,设置专门模块讲授文化建设,是与时俱进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必要举措。

其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通过《文化生活》的课程设置,比较集中地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内在要求。

第三,是解决学生文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需要。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同时学生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需求日益强烈,生活中的冲突也越来越表现在文化层面,这些都需要有人对相关问题解疑释惑。

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针对性、有效贯彻“三贴近”原则,以学科课程为载体、较为系统地讲授有关文化生活的内容,势在必行。

【何】:这门课程被称为《文化生活》,但是很多人都觉得文化这一概念很难把握。

那么本课程所讲的文化其含义是什么呢?【朱】:这的确是本课程的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不像经济、政治、哲学,文化确实是个很复杂、很难界定的概念。

就当下比较通行的有关文化的概念而言,可以分为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三个层面。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教材分析一、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本单元深入文化现象的内部,从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创新三个角度,对文化本体的运作机制进行分析,使学生把握文化本体特征,了解传播、继承与创新三者的关系:文化传播是多渠道多方式的,这根源于其本身的多样性,传播的主要方式是在交流中进行的。

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合称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是文化运作机制的重要内容,否则文化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与创新。

文化的继承应该在发展中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所淘汰,有所发扬。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的传播和继承的过程都渗透着文化创新的精神。

因此,在本单元中所谈到的文化传播、传承与创新是三位一体,紧密联系的。

本单元与第一单元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了对文化的全面理解。

在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中,学习的是文化与生活的关系,探讨了作为社会生活三大领域的文化与其他两大领域经济、政治的关系,并且集中讨论了文化对人的性格的影响和塑造,从而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其他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

此单元中谈到的文化与其他社会因素的关系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它是以文化内在特征为推动力的。

文化的继承、传播、创新必然影响到它和经济、政治的关系,同时文化对人也有全面影响,所以自然与人的性格塑造关系密切。

本单元中介绍的文化本体特征为第三单元理解文化核心──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奠定了基础。

第三单元谈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特点,以及民族精神弘扬的重要性,提倡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应该看到,要发扬光大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时代精神,必须采取第二单元所讲到的正确的文化传播、传承与创新的态度与方法。

本单元介绍的文化的传播、传承、创新也是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

第四单元通过讨论选择文化生活、发展先进文化、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重点介绍了如何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怎样在文化生活中选择,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怎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等核心问题,呼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高三政治教案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9篇

高三政治教案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9篇

高三政治教案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9篇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中华文化的两大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文化历史的悠久与一脉相传体现文化的源远流长)(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从而保证了中华文化的延绵不断。

③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它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交流,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注意: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的正式文字从甲骨文开始,按演变的顺序,主要字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和楷书。

注意: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即规模大、存留丰)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二(1)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哪些方面?①中华文化内容的丰富多彩与独特性体现其博大精深---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表现在文艺和科技术上。

◇中华文化中的文艺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文艺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艺,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案:第05课 文化创新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案:第05课 文化创新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案:第05课文化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 5.1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理解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联系具体事例,说明应如何正确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结合自身体会,谈谈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结合分析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提高归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正确把握文化传承中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从而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2、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教学难点】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2、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Array三、教学设计【知识体系】【知识要点】一、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1、社会实践要求进行文化创新:(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作出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①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②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文化创新反作用于社会实践:(1)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①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的。

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失去了创新能力的文化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二、文化创新的原因:1、必要性:(1)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2)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2、重要性(作用/意义):(1)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2)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三、文化创新的措施:1、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求:①自觉地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②向人民群众学习,走同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关注、理解、学习)。

精品2020年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重难点知识总结(最新教材版)

精品2020年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重难点知识总结(最新教材版)

精品2020年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重难点知识总结(最新教材版)《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一、体味文化(1)文化万花筒。

(2)文化是什么。

①文化是相对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②文化的特点: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实践的产物。

B人的文化素养都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C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3)文化的力量。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1)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的影响;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与经济发展不完全同步。

(2)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A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B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C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A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B反对文化渗透、文化霸权是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要提高文化的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一、感受文化影响(1)文化影响面面观。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概要》课件精品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概要》课件精品

4.怎样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 (1)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本民族的文化, 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 (2)原则: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 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 (3)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 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 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6.如何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 ①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 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 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 力。 • ②利用商贸活动、人口迁徙、教育等途径,发挥大众传媒 的作用,推动文化传播与交流。 • ③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 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 繁荣。 • ④在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中,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 营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 ⑤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坚持正确方向,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封闭主义等。
7.传统文化的特点
• (1)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习俗、建 筑、文艺、思想的继承。 •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 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 的内涵又因时而变。 • (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 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8.为什么要进行中外文化交流?
• 必要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 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尊重 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的 多样性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 新的重要基础。 • 意义:(1)对内:①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维护民族文化。②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 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 力,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③有利于学习和 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我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 (2)对外:①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维护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有利于加强两国人民的友谊,发展 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教材分析摘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文化生活》于2005年3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现已投入使用。

该教材的结构安排比较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材内容时代感强,呈现方式多样化,但该教材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新课改理念的把握不够准确,章节之间的逻辑性不强,引用的部分材料不恰当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地进行思考。

标签:《文化生活》;教材分析;框架结构;特点;存在的问题1 《文化生活》教材的框架结构《文化生活》教材一共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后面还设置了一个“综合探究”内容,前面我们已经说过,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在编写时应该注意在思想层面上要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而《文化生活》教材的四个单元的正是按照这样的逻辑关系排列的,并且每个单元的内容也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编写的。

朱明光在《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解读》这本书里说到。

《文化生活》课程的四个主题,大体遵循“是什么:文化的概念”“为什么;文化的发展”怎么看“民族精神”“怎么办:文化建设”的逻辑顺序排列,而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内在联系,按照这一逻辑顺序编写教材。

第一单元主要介绍文化是什么,文化对社会有什么作用,以及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等。

通过这些内容让学生对“文化”这一概念有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围绕文化的发展展开的,详细介绍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过程。

本单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知道了文化是什么以后,接下来要进一步阐述文化为什么会发展,为后面的内容作铺垫,在这一单元,学生将了解到文化是通过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文化还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围绕怎么看待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问题展开的,主要介绍了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内容、特点和意义。

就是在知道了文化的发展过程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是我国的优良文化传统,通过学习,学生将会看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民族精神则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这一单元的内容在思想较前两个单元有了一个提升的过程。

高中政治《文化与生活》知识点 第五课 文化创新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文化与生活》知识点 第五课 文化创新 新人教版必修3

山东省临朐县实验中学高中政治《文化与生活》知识点第五课文化创新新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

2、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1)[必要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巨大作用]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做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为什么?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有着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我们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1、文化创新的途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重要途径: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为什么?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模式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020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复习课件: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共3讲145张PPT)

2020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复习课件: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共3讲145张PPT)

误区:文化遗产就是世界遗产。 误区:民族节日与传统习俗。
1.(2014年课标卷Ⅰ,19)历史上,中华文化曾经成为法国社 会的时尚,在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和凡尔赛宫的装饰中都能找到 中华文化元素。同样,法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深深吸引着 广大中国读者。建交50年来,中法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各 自文化的繁荣,因为两国文化( )
3.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 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同时, 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 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 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形成文化的多样性,不会形成世界 文化五彩缤纷的景象。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 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 不可缺少的色彩。
①在长期交流中达到了相互融合 ②都体现着人类进步的价值追求 ③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独特的个性 ④都源远流长,具有相似的历史传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14年福建卷,29)精湛绝伦、底蕴深厚的木拱桥传 统营造技艺,琴瑟齐鸣、管弦和谐的南音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 产,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世人的青睐。不过有人认为,一些 面临失传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 淘汰。对此,正确的态度是( )
A.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C.不同民族文化的逐渐融合 D.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2013年浙江卷,31)斯瓦希里语版的中国电视剧《媳 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热播。坦桑尼亚观众在 欢笑中领略中国媳妇处理婆媳关系时的善良和智慧,在感动中 体会中国“和”文化的美好。该剧成功走出国门说明(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不同阶层的 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观察来源与日常生活 体察文化需求 界定、理解、认识文化
三、对文化的认识
• 参加村委会或居委会选举,考虑“我这一票 投给谁”。 • 参观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各种展览。 • 到市场上购物,挑选满意的商品。 • 到银行办理存款业务。 • 就交通管理或环境问题向有关部门提意见。 • 参加校学雷锋主题活动月的活动。 • 旁听一次听证会。 你能对上述活动按经济、政治、文化分 类吗?
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 文化多样性的含义 文化多样性的地位 文化多样性的实质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五、文化多样性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展现不 同民族文化的差异,确认文化多样性的 价值,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 民族节日、文学艺术、体育运动、建筑饮食等 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可适当补充素材 学生介绍、 你是否接受?是否喜欢? 讲述与教师 外国人是否接受?是否喜欢? 把控相结合 民族节日、文化遗产
增强特色文化自信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一《文化生活》编写意图
进行马克思主 义基本文化观点教 育,是体现思想政 治课程性的根本要 求。
德育性质
编写意图
当前,文化与 经济、政治相互交 融,在综合国力竞 争中的地位越来越 突出。弘扬优秀传 统文化,增强文化 自觉、文化自信。
始终代表中国先 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是“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的重要内容;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发展道路,建设社 会主义文化强国,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中国梦的必要条件。 十九大提出坚定道路、 理论、制度、文化自 信。 文化现象已成为 学生关注的焦点,他 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 富、文化需求日益强 烈,生活中的冲突也 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文 化层面。(道德)

高考政治专项复习《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高考政治专项复习《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阶段提升复习五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核 心 知 识 整 合

长效热点透析

5.增强自信自立 建设文化强国


常考题型突破
4.体现反映类主观题
课时精练
< 长效热点透析 >
5.增强自信自立 建设文化强国
热点缘由: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 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 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 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命题角度3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谢中国共产党,百姓冷暖记心上。美丽村居号角响,齐鲁样板
聚昭阳……”一曲铿锵有力的端鼓腔从远处传来,惊起芦苇丛中水鸟。 这是微山县“端鼓腔庄户”宣讲团乘船渡水,为散居在船帮和庄台上的 渔民宣传党的二十大政策的场景,也是微山县打造“习语润儒乡·微湖 桨声”宣讲品牌的一个缩影。
2.从讴歌红船精神的《百年红船》、颂扬延安精神的《延安颂》,到礼
赞抗洪精神的《为了谁》,再到歌颂抗疫精神的《人民至上》,一首首
红色韵律谱写着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的伟大飞跃中凝聚的宝贵精神。传唱红色歌曲的意义在于
①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②构筑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凝聚民族复兴的坚定意志
开幕式上,无重金属物质、低硫的高科技环保焰火让中国传统民俗 的烟花更“绿色”;运动员入场脚踏蜀锦制成的“锦绣之路”则由超级 大屏幕投影而来;川剧脸谱样式的吉祥物“蓉宝”手办、“太空蓉宝” 虚拟数字文创为蜀地特色插上了时尚和科技的翅膀……

2019-2020年高考政治 文化生活 第2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基本知识点归纳

2019-2020年高考政治 文化生活 第2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基本知识点归纳

2019-2020年高考政治文化生活第2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基本知识点归纳1、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感受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1)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传统民族节日的文化内涵)(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地位)。

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意义和作用)。

世界遗产分为三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含有文化与自然两方面因素的双重遗产。

(中国4处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黄龙、九寨沟、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并流;中国4处双重遗产:泰山、黄山、峨嵋山-乐山大佛、武夷山)2、正确认识文化多样性(1)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世界各种文化的多样性,是通过民族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的。

(2)文化多样性表现为: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伦理、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的多样性。

(3)民族文化多样性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各民族之间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4)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但是,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理解。 培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传统习俗
讲好中国故事
圆形 家庭 和和美美

传统文化具有 继承性的特点
和谐共生 传统文艺 合作、和睦 传统建筑
四合院画作
四合院
(黑白对比)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3、第五课 文化创新
考纲要求: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新的意义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视频链接: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物质生活的需要
精神生活的需要
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
推动中华优秀传 推动文化内容形
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式、体制机制、
创新性发展
传播手段创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 作导向,创造无愧于时 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政治认同
• 第三、还要处理好文化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分不 开的,文化发展存在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之中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3)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培养科学精神
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 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横向:文化交流
实质:文化创新
4、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 创造活力;
一、 单元结构
目录
二、 教材变化
三、 评价探索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单元结构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了解单元地位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了解本单元在《文化生活》的地位

共 性
化 一 般

个国

文 化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是什么) 文化概念的界定;文化的作用
化必发要展性的/内意在义要
求,也是实现世 界文化繁荣的必 然要求
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各 民族都有自己的文
民化个族性文和化特征与;文 世化又界是文世化界的关,系各
民族文化都是世界 文化中不可缺少的 色彩。
对于文化创新
文化多样性
是文文化化创创新
的重要基础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1)全面理解文化多样性及其价值
④ 如何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
态度 要求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
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原则 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
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 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 民族的文化。②在文化交流中,要 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共处, 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文化与经济政治
(2)关于中外文化交流 明确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措施
尊重文化多样性,认同本民族 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态度
方向
反对封闭主义,反对民族 虚无主义
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 平等原则
原则
如何进行
走出去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提升国际影响力
文化交流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途径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
科学技术的作用
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第四课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发展科学事业 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有利于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五) 50页宋体第二段第1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站到更高层级的历史方位上。
以我为主 发展 为我所用
外来 反对 文化
封闭主义
民族 反对 民族
文化
虚无主义
克服四种错误倾向
必由之路
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五课
二、教材变动
共47处 变动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 27页 第6行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传统文化的继承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辩证、全面地 看待传统文化
文化继承
文化发展
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全面认识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特点、表现 继承性(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相对稳定性、
鲜明的民族性、
(2)传统文化的作用、地位
引进来 我为主,为我所用,吸收
手段
借鉴外国优秀成果
发挥大众传媒在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等方面的特定功能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2、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考纲要求: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科学精神
顺应社会变迁:积极作用 双重性
一成不变:消极作用
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归属感,培养政治认同
精神纽带——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根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全面认识传统文化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
(3)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 秀文明成果,又要做中外文化
任务 交流的使者,主动地推动中华
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 国际影响力。
核心素养:公共参与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前提和要求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有利于维护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要求:全面 理解文化多样性
及其价值
要求:明确文化交流 的意义和措施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互动展览——数字故宫
传统文化+科技
发挥了新技术在 文物征集、保护、 储存等方面的功能
角度 文化与经济
(第一单元)
文化交流 (第二单元)
文化发展 (第二单元)
中华文化 (第三单元)
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单元)
思想道德建设 (第四单元)
拓展:全面认识科学技术的作用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三) 36页宋体第二段第2行:
注意印刷术和印刷媒体的区别:印刷术是一种技术,印刷媒体是媒介,是 印刷术的承载工具,包括报纸、杂志、期刊等各类印刷出版物。 将印刷媒体替换为印刷术更为准确,全面。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四) 45页关于科学技术的插图
数字故宫,通过数字化的展示方式,不仅可以让我们看清楚每个细节,还 能激发民众对文物的兴趣,对文化的兴趣,从而让他们更多地去了解中国 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去传播我们中华的传统文明。
(要继承)
辩证否定
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要发展)
? 继承 对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
必要 必然 前提 要求
发展 对传统文化 创新性发展
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
有 加创借 以鉴 改造价 造中值 ,的 赋华内 予涵 其文和 新化陈 的旧 时的的 代表 内新现 涵辉形 和式 现 代煌表达,形提式,高激活国其家生命文力。化软
树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培养政治认同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自信、政治认同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1)全面理解文化多正确样处理性民及族文其化价和世值界文化的关系
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培养科学精神
地位
文化多样性 是人类社会
的地基本位特征,
也是人类文 明进步的重 要动力
必要性/意义
尊重文化多样性 是实现本民族文
(六) 55页宋体第三段第1行
“本来”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艺传统, “外来”就是从外面或外部而来 面向未来,就是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就是不忘源头,尊重、继承和弘扬
优秀传统文化。它文既化是继民承族之魂,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具有多样性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文化具有继承性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第五课 文化创新
是什么 源泉 动力 主体
为什么
怎么办
必要性 重要性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五课 文化创新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
源泉 动力 主体
必要性
重要性
社会实践 人民 群众
文化 发展 的实质
社会实践 发展的 必然要求
④ 必须反对两种错误态度:
一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二是全盘肯定的守旧主义和保守主义。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四课
课题: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设置议题:传统文化是包袱还是财富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围绕 以下问题展开交流讨论) 1、你了解身边的哪些传统文化? 2、你认为这些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社会 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 3、你是否赞同漫画中的观点?请谈谈你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有利于维护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要求:全面 理解文化多样性
及其价值
要求:明确文化交流 的意义和措施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1)全面理解文化多样性及其价值
含义: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表现:
民族节日
文化遗产
文化的动态呈现 文化的静态沉淀
教学建议: 关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遗产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