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拨效应理论模型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拨效应理论模型综述
作者:张微
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5年第11期
【摘要】反拨效应是近二十年来语言测试领域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也成为评价考试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介绍了反拨效应的四种理论模型,通过对各个理论模型的分析,发现其对教、学以及反拨效应研究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关键词】反拨效应理论模型
反拨效应(washback),又称反拨作用,通常指考试对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和学产生的影响。

从20世纪90年代起,语言测试领域的学者开始关注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

通过对反拨效应实证研究的不断探索,一些学者提出了反拨效应的运行机制,从而不断地揭示了复杂的反拨效应的本质。

一、Alderson & Wall’s Washback Hypotheses
反拨效应假设模型共有15个假设,其中有5个是测试对教学的反拨效应,6个是测试对学习的反拨效应,有4个是关于反拨效应的强度。

这些假设为反拨效应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反拨效应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方向。

但是这些假设只大概介绍了测试对教和学的反拨效应,并没有仔细介绍反拨效应具体的内容。

例如,假设中只说明测试会对教师、学生产生影响,并没有说明教师和学生受到的影响结果之间是有联系的。

因此,这一模型只展示了反拨效应的单一性,没有揭示出反拨效应的复杂本质。

而且,这其中涉及的反拨效应的强度只是反拨效应众多特性中的一个,没有涉及到其他特性,例如方向性、长度、意图性和特定性等。

二、Hughes’ Trichotomy Model
第二个模型是Hughes(1993)提出的三分模型。

Hughes提出了反拨效应运行的机制,区分了教和学过程中的参与者、过程和结果,认为这三者均受到测试的影响。

Hughes认为,参与者包括学生、授课教师、考试管理者、考试材料的编者和出版者,过程包括考试参与者所做的任何有利于学习过程的行为,结果包括学习的内容和质量。

三分模型包括的参与者、过程和结果构建了一个基本的反拨效应模型。

测试在本质上首先影响的是参与者对教授内容和学习内容的态度,然后这种态度会影响参与者做事的行为,包括练习考试会涉及到的题目等,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这一模型明显优于反拨效应假设,因其考虑到了更多的影响因素,揭示出了反拨效应中的错综复杂关系。

三、Bailey’s Basic Model of Washback
Bailey(1996)提出了反拨效应的基本模型。

基本模型是建立在反拨效应假设和三分模型的基础之上的。

在这一模型中,测试直接影响各个过程中的参与者,致使每一类参与者的反拨效应结果都不同。

而且,这一模型也展示了参与者对测试可能产生的影响。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模型展现了更为复杂的反拨效应现象,不仅涉及测试与参与者、过程和结果之间的联系,还涉及到结果的各个成份之间的关系。

因此,通过这个模型可以看到,不仅仅学生会影响学习,教学也会影响到学习。

新的课程材料和研究结果都会影响其相应的参与者,最终也会影响测试。

不同的参与者会导致不同的特定结果,但同时这整个过程中又有互动,就像Hughes所说的一样,不是所有参与者的过程都会直接导致学习,他们也会导致一些副产品,这些都会促进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四、Shih’s Washback Model of Students’ Learning
Shih(2007)通过研究台湾通用英语水平考试对学生学习的反拨效应发现现有的反拨效应理论不足以完全解释该考试对教育环境的反拨效应,因此提出了一个新的反拨效应模型,即学生学习反拨效应模型,该模型是针对探究考试对学生学习的反拨效应而建立的。

Shih认为反拨效应非常错综复杂,测试本身只是影响反拨效应的一个因素。

在学生学习反拨效应模型中,Shih将影响考试对学生学习的反拨效应的因素分为3类:外在因素、内在因素、测试因素,其中外在因素又分为4类,内在因素分为3类,测试因素分为12类。

这3类因素与模型内的其他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基本完整的体现了考试对学生的反拨效应的形成。

但是,该模型是针对台湾通用英语水平考试(GEPT)而建立的,因此,其中一些详细的影响因素不一定适合其他的语言测试。

五、小结
通过对这四种反拨效应模型的分析可以发现,有关反拨效应的研究在不断的丰富和细化。

从简单的描述反拨效应涉及的领域到详细阐释反拨效应的运行机制,从将反拨效应对教和学合为一体到专注测试对学生的反拨效应,从认为测试只对教师和学生有影响扩展到教材编者及考生家人等,这些过程都不断揭示出反拨效应错综复杂的本质。

参考文献:
[1]Alderson,J.& Wall,D.(1993).Does washback exist?Applied Linguistics,14(2),115-129.
[2]Bailey,K.(1996).Working for washback:A review of the washback concept in language nguage Testing,13(3),257-279.
[3]Hughes,A.(1993).Backwash and TOEFL 2000.Unpublished manuscript,University of Reading.
[4]Shih,C.(2007).A new washback model of students’learning.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64(1),135-1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