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公开课优质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想要的
舍弃
译鱼文,: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 ,(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 (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 ,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 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 义了。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
比……更重要 比
一、一词多义
1、与
通“欤”,语气词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 与

例句:呼尔而与之
2.于
比 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对于 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3.是
这种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作法 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4.得
得到,拥有 例句:二者不可得兼
通“德”,感激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
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紧接着“非 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 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 “贤者”能够保有它。
第2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 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 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 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 评和嘲讽。
论证(正面)所欲甚于生 义高于生
所恶甚于死
(假设·反面)莫甚于生者 生高于义
莫甚于死者
结论
所欲甚于生 舍生取义
所恶甚于死
探究 1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 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2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 “可以止”。
3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 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探究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 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 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 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 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 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 的中心论点。
探究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 指哪些事情?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事例一;嗟来之食 1、行道之人弗受
(正面)
2、乞人不屑
这一事例说明人们把义看得比生命更为珍贵,
在两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是没有丧失
本心的表现。
事例二:万钟之禄 1、宫室之美
(反面)
2、妻妾之奉
3、所识穷乏 者得我
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给 饥饿的过路人 用脚践踏着。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译文: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 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 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 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 高位厚禄 通“辨”,辨别 有什么好处
三、古今异义 1.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钟 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2.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 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四、词类活用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名词作动词 。
四 虚词
之助词
读wéi, 苟且偷生 动词,
做,干
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读Wù,动词,厌恶。 与“欲”相反
名词,祸患,灾难 通“避”,躲避
译文: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 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 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 亡的事,所以有灾祸我不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通过这种方法。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
因此,由此可见。
译文: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 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 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 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 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 吆喝。尔,助词。
不仅仅 这种思想
不丧失。
译文:
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辨别“义’’与“不义”, 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孟子认为人生下来 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 罢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 通“向”,从前。为了,介词 wèi 做,动词 wéi 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
这一事例说明有些人为了利丧失了本心。

舍生取义

嗟来 之食

1、行道之人弗受 2、乞人不屑




1、宫室之美


2、妻妾之奉 排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么不直接 提出来?
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 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 “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 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 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 “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假如,假使
那么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没有
动词,做,干
译文: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 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 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 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 干呢?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指示代词。这个,这样) 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练习: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此可见,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 要的,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厉害的.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 丧耳。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心,人人都有这颗
相当于“称作”“叫做” 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停止,放弃
天性
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 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 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 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 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本心)。
甚于死(不义) 故不避患

所欲
莫甚于生 (最喜生)
设 何不用
分 (不择手段求生)
析 所恶 莫甚于死
(反面)
(最恶死) 何不为
(不择手段躲祸)
因 由是则生 不用 有甚于生者
果 分
(结果) (原因)
析 由是避患 不为 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

升华 人皆有 进
主题


贤者勿丧
比喻 论证
对比 论证
论点(设喻)鱼——熊掌 舍生取义
《 孟 子 》
孟子的名言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
主要思想 施仁政 民贵君轻 人性本善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 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 种子,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 “本心”。
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 自己的“本心”。
字音
不为苟得也 wéi 为宫室之美为之 wèi wéi
所恶莫甚于死者 wù
箪 dān
乡 xiàng 羹 gēng 蹴 cù
“辩”通“辨”;辨别。
④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色的字词。
①二者不可得兼( 同时占有)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假使,假如 ) ③此之谓失其本心( 天性、本性) ④贤者能勿丧耳( 丧失、丢掉 ) ⑤故患有所不辟也( 祸患、突难 )
⑥呼尔而与之( 助词 )
比较下列各组的词,看看意思是否相同?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欤”,语气词,表示反问。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给)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表示修饰,连接修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饰语和中心语。 ) (但是,表转折)
3、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介词。表示比较。
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心 ,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 3.万钟于我何加焉!
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4.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做失去了本来的良心(也就是忘了本)
什么是本心?
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 恭敬心、是非心。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么 不直接提出来?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 论述的?
行道之人弗受 的
此之谓失其本心 宾语提前,这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不译
代词
呼尔而与之 他 人皆有之 指羞恶之心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指不辨礼义而受之这件事
于:介词
所恶有甚于死者
表示比较,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
表示对象,对、对于
而:连词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表示并列,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示转折,却
课堂练习
1.给下列加色字注音
所恶( wù ) 一箪食(dān) 一豆羹( gēng) 蹴( cù ) 苟得( gǒu) 不屑(xiè)
2、指出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①乡为生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无实义。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呼尔而与之
表示修饰,不译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表示承接,就
乡为身死而不受 表示转折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表示承接,就
为:
介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了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为了
动词: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故不为苟得也

做,接受
则:连词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表示假设,如果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示结果,就
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侍奉
通“德”,感激通“欤”,语气助词
译文: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 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 吗? (注:“于我何加焉”即“何加于我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停顿及重音
妾 qiè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能愿动词,喜爱
动词,同时得到或占有.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兼欲”也是,副义词状,语亦置我后.
表示并列,不译 生命
大义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 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 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情。不合法 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 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辨 所欲


析 所恶
(正面)
甚于生(义) 故不苟得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鱼,我所欲也。 “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
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
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 “我”。 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 舍。
5.尔
助词
例句:呼尔而与之
代词,你 例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6.为
为了 例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

例句: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二、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词。 5.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