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德即知识”

合集下载

浅谈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

浅谈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

浅谈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文/张莉(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摘要: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中心就是“美德即知识”,是其提出的重要的命题。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和知识之间具有同一性,美德指的是人的美好品质,知识则是指一个人对世界的有关理念和有关善的知识。

美德并不是凭空产生,要以善的知识为前提,人的一切有关善恶的行为,都是在其对善的知识的认知基础上形成的。

本文主要从形成背景、具体含义等方面进行了有关分析。

关键词:苏格拉底 美德 知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对伦理学方面的思想建立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最突出的成就是将哲学理论从自然转向人。

也就是说哲学重点讨论的问题从原本自然本质转移到关于人类社会的问题,哲学深入人类现实,对人和社会伦理进行研究。

在其名言中,“认识你自己”就是说人要对自我进行研究、反思。

苏格拉底一直致力于道德教育实践,教人学会做人。

他认为“不经受这种考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1]。

而有关“美德即知识”这一伦理思想,成为哲学家讨论的重要道德思想,对道德方面的教育起到了较大的影响。

一、“美德即知识”的发展背景苏格拉底出生在雅典的盛世时期,后又经历了雅典的衰败,所以,其伦理思想主要代表希腊道德的思索和思想发展的转折,推动希腊的伦理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时期。

苏格拉底经历了希腊政治社会动荡,在这一时期,弱肉强食成为了社会常态,也就代表了当时的“正义”和“公道”。

人和人之间由于存在了利益的冲突,因而产生了对立,个人和希腊城邦之间也存在对立矛盾。

而这样的情况使得社会的秩序发生混乱,对希腊人的精神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使人性道德发生了极大的沦丧。

在苏格拉底看来,希腊社会面对的这次动荡最主要是因为人性和道德的堕落,如果要想改变社会现状,就要对人性和其思想灵魂进行改变,使人们能够认识到善的知识,对道德进行重建,这样社会才能改变现状。

而且苏格拉底还认为,人追求的最终目标不是快乐,而应该是善。

快乐只是属于一种情感,而善才是经过思考后得出的理智产物。

浅谈“德性即知识”

浅谈“德性即知识”

浅谈“德性即知识”【摘要】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并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对于苏格拉底而言认识人自己就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也就是认识德性。

【关键词】苏格拉底;德性;知识在希腊城邦民主制由盛而衰的变革时代,追求道德至善的苏格拉底为了避免回到对传统的教条盲目信任的局面,提出德性即知识这一宣言,希望从思想上唤醒人们对德性和真理的追求。

一、“德性即知识”思想的来源“德性即知识”这一结论是在《美诺篇》中苏格拉底与美诺讨论德性问题时得出的。

文中先以美诺提出德性是否可教这一疑问开始,进而推出德性是什么的探索。

苏格拉底称自己对德性一无所知,于是反问美诺“什么是德性?”美诺分别列举了男人的德性是善于管理城邦事务,女人的德性在于做一个好主妇,孩子和老人也各有自己的德性等不同人所具有的不同德性说明每人都有一种相应的美德与具体不同的功能相连。

苏格拉底对美诺列举的一系列德性的具体表现表示了否认并进一步引导出德性具有什么“共同性质”是什么。

美诺回答这就是“对优秀事物的向往和有能力获得即统治人的能力”。

苏格拉底继续给予否认说这样的德性不能适用于儿童和奴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美诺于是又进一步把德性说成是公正、勇敢、节制、智慧等。

对于所有这些说法,苏格拉底再次进行了否认,认为这种种德性还只是反映德性是怎么样的外在显现,并非“德性本质”,这正如一种颜色并非颜色本身一样。

因此,苏格拉底认为,未经理性审查的生活毫无价值,只有真正认识了人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

由此,他把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德性走向德性的一般定义,最终得出“德性即知识”的结论。

二、“德性即知识”思想的主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所谓“德性”就是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人的德性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

知识,是关于善的本性的一般知识,是理性。

苏格拉底认为,“善”代表“德性”,“理性”代表“知识”。

所以尽管人人都有“德性”,但这并非与生俱来,只有在理性指导下才能认识自己的德性,才能发挥自己的德性。

美德即知识名词解释

美德即知识名词解释

美德即知识名词解释美德即知识名词解释美德即知识美德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它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你的一举一动。

一个美德好的人也必定是一个知识丰富的人。

那么什么是美德呢?请大家跟我来了解一下吧!美德即知识美德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它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你的一举一动。

一个美德好的人也必定是一个知识丰富的人。

那么什么是美德呢?请大家跟我来了解一下吧!美德,指善良的心地、高尚的情操和由此而来的良好的品质,泛指一切有利于人民的思想、品格、作风、精神等。

对中国人来说,美德的表现很多。

比如热爱祖国,关心他人,乐于奉献,诚实守信,勤奋节俭等等。

美德是伴随一个人一生的资本。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传统,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英雄儿女。

美德就是知识美德即知识美德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它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你的一举一动。

一个美德好的人也必定是一个知识丰富的人。

那么什么是美德呢?请大家跟我来了解一下吧!美德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它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你的一举一动。

一个美德好的人也必定是一个知识丰富的人。

那么什么是美德呢?请大家跟我来了解一下吧!美德,指善良的心地、高尚的情操和由此而来的良好的品质,泛指一切有利于人民的思想、品格、作风、精神等。

对中国人来说,美德的表现很多。

比如热爱祖国,关心他人,乐于奉献,诚实守信,勤奋节俭等等。

美德是伴随一个人一生的资本。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传统,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英雄儿女。

品德良好,道德优秀,既可称为“美德”,也可以称为“智慧”,更是成功的基石。

美德,我国古代对人们提出的修养境界的最高标准。

美德是做人之根本。

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缺乏美德,甚至道德败坏;而一些人却因拥有美德而感到自豪。

同样的错误,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却迥然不同。

究其原因,还是有无美德在起作用。

所以,讲美德很重要。

而道德败坏的根源正在于缺少美德。

简述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定义与内涵

简述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定义与内涵

简述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定义与内涵
苏格拉底,古希腊的哲学家,他对美德的理解与定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德即为知识,是人类最高尚的品质。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拥有真正的知识,才能达到真理和智慧的境地。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一种知识,而不是一种天赋或者先天的能力。

他坚信人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和思考来获得美德。

美德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它可以通过正确认识和思考来培养和发展。

苏格拉底提倡自我反省和自我审视的方法,通过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人们可以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和美德。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他认为真正的知识不仅仅是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思考和探索事物的本质。

只有通过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真实含义和内涵。

苏格拉底强调了思辨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不断质疑和探索,人们可以逐渐接近真理和智慧。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一种与道德伦理相关的品质。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才能算是真正具备美德。

苏格拉底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他认为美德与道德是紧密相关的,只有具备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才能实现真正的美德。

总结起来,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的定义与内涵是通过学习和思考
来培养和发展美德,美德是一种智慧的表现,需要通过深入思考和探索来理解事物的本质;美德也与道德伦理相关,只有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才能算是真正具备美德。

苏格拉底的观点对后世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启示着我们在追求美德和知识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和探索。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观点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观点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观点对高校德育的启示摘要: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这是他哲学和伦理学的核心观点,也是他教育思想的基础。

他认为知识是美德的源泉,一切美德都来自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存在于一切美德之中。

既然美德就是知识,那么美德就是可以教授的,人们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再通过自己的反思和领悟从而获得美德,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从而成为合格的治国人才。

从这样的观点出发考察高校德育工作,无疑会对当前高校德育起到启示作用。

关键词:美德;知识;高校德育;启示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我国经济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社会文化和社会思想日趋多元化,这对高校德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德育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涉及到培养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直面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从而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认为美德就是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源泉,一切美德都来源于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存在于一切美德之中,人们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再通过自己的反思和领悟获得美德,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从而成为合格的治国人才。

苏格拉德观点的提出尽管距今已经2000多年,但对于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仍然有宝贵的借鉴意义,因为其中包含的美德、善、知识都是高校德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高校德育的现状(一)“知识”与“美德”背道而驰在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知识是一种稀缺资源,受教育的机会极其宝贵,因此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

但是在现代社会,随着教育的普及,人类知识的积累,获得知识的途径大大增加了,但人的道德水准并没有随着知识的增加而增长,反而出现了大量的“不道德”现象,甚至许多高学历、拥有丰富知识的人却做出了违背社会公德、违反伦理道德的事情,如损人利己、贪污腐败、以权谋私、违法犯罪等等,这些人的知识不但没有使他们的道德水准提高,从而做出对自己、对社会有利的事情,反而成为他们堕落的帮凶,这都说明“知识”和“美德”并不总是协调发展的,苏格拉底“知识就是美德”的论断往往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

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教育启示

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教育启示

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教育启示作为西方教育的起源,古希腊教育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

而作为古希腊著名教育家的苏格拉底,其教育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世的教育。

故研究其教育思想,对于理解和改善当代的教育非常有帮助。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对于后世影响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是,德智统一论和产婆术。

产婆术被后世称为苏格拉底教学法,分为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四个内容。

这种教学法在教育实践中,一直得到了充分的应用,甚至当代教育,我们依旧在实践着这种古老实用的教学法。

相较而言,苏格拉底的德智统一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却似乎一直不尽人意。

要么被过分阐释,要么被忽视,例如对伦理教育的过分强调,或者对伦理教育的过分轻视。

德智统一论的内涵,苏格拉底明确的给出了解释。

苏格拉底提出的命题是“美德即知识。

”这一命题通常被解释为,“知识是使一个人成为有美德的人的充分条件。

”①(泰勒《从开端到柏拉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P339)或者可以这样解释,“没有一个人是明知而又故意犯罪的,因此使一切人德行完美所必需的就只是知识。

”②(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册)》商务印刷出版社,2009.P128)足见,苏格拉底的这种关怀主要是集中在社会伦理方面,而非科学或者其他方面。

在了解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这个命题的含义之后,有必要将苏格拉底“善”和“美德”这两个中心词语进行分析。

在古希腊用语中,“善”的含义相当于今天的“好”,也是一个道德意味比较浓重的词语;而“美德”是指任何形式的“好”。

可见,在古希腊语境中,“善”和“美德”都是超越道德范畴的词语,而在苏格拉底语境中,他试图将这种语意的限制加强,使更广泛意义上的“善”和“美德”被束缚在道德领域内,以构成一个社会价值核心的牵引,促进社会伦理的发展。

可见,在苏格拉底的诸多概念中,“善”和“美德”是两个关联密切,却不能等同的道德概念。

其中“美德”的范畴要大于“善”的范围,当两者特指个人道德的时候,可以被看做同义词。

“美德即知识”的源流与质疑

“美德即知识”的源流与质疑

“美德即知识”的源流与质疑美德即知识,这是一个古老而深刻的概念,涉及到道德、哲学、教育等多个领域。

在本文中,我们将梳理这一主题的源流,并探讨对其的质疑和反对意见,进一步思考这一主题对于我们的启示和价值。

这个观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一种知识,可以通过教育和对话的方式传授。

他的学生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美德是一种理性和公正的思维方式,可以通过哲学思考和辩证法来培养。

到了近代,德国哲学家康德也认同美德即知识的观点。

他认为,道德法则是一切美德的根源,而这种法则可以通过理性思考和道德实践来获取。

同时,康德也强调了教育和个人修养在培养美德中的重要性。

尽管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在历史上得到了许多支持,但也有一些哲学家和思想家对其提出了质疑和反对意见。

例如,休谟认为,美德和知识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不能简单地将它们等同起来。

他认为,美德是一种品质或习惯,而知识则是一种认知状态,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另外,尼采也反对将美德和知识等同起来。

他认为,美德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是人们超越自身局限和追求更高目标的动力,而知识则是一种弱小的力量,往往被用来限制和束缚人类的行为。

因此,尼采认为美德和知识是相互对立的。

针对休谟和尼采等思想家对美德即知识的质疑,我们可以进行以下辨析:美德和知识确实是有区别的概念,但它们并不是相互对立的。

美德强调的是行为和品质的优秀,而知识则强调的是认知和理解的准确性。

然而,在实践中有一种普遍的现象,即拥有广博知识的人往往更容易表现出高尚的品德。

这表明美德和知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

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并不仅仅是将美德视为一种知识状态,更重要的是将美德视为一种理性的选择和实践。

这种选择和实践需要我们对道德准则进行思考、探讨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因此,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实际上强调了知识在道德领域的作用。

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在源流上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并在近代得到了一些重要思想家的支持。

德行即知识[5篇材料]

德行即知识[5篇材料]

德行即知识[5篇材料]第一篇:德行即知识试论苏格拉底的知识即善摘要:对知识的独到理解以及与之相关的对善的理解,把知识与善等同起来应用于理性主义伦理学,是苏格拉底在伦理学上最主要的贡献。

关键词:苏格拉底;知识;善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出生在雅典,自师从阿纳克萨戈拉的学生阿尔克劳接受了哲学教育之后,他就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爱智”的事业。

苏格拉底光明磊落的人格和对哲学的重大贡献,赢得了“圣人”的赞誉。

苏格拉底把知识即善等同起来的观点,奠定了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基础,本文将就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界定以及对知识即善的观点依次予以评述。

一、苏格拉底的知识如果知识即善,善就是知识,那么善所认识的是什么?换言之,究竟什么样的知识才能被砍做事真正的知识?苏格拉底的回答是,认识的目的在于认识事物的“是什么”,或者说,认识事物的定义或概念,及我们所说的“本质规定”。

苏格拉底的对话大多以追问“是什么”为其主题,如“什么是勇敢”、“什么是节制”、“什么是正义”等等,而且他所追问的并不是具体的和特殊的“勇敢”或“正义”,而是“勇敢自身”或“正义自身”,亦即“勇敢”或“正义”的类本质。

由此可见,苏格拉底要求认识的是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质规定,因而他所理解的知识乃是对事物之一般、普遍的类本质的认识,唯有它才是局偶确定性、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

二、“知识即善”“善”是自然万物的内在原因和目的,具体到人身上,就是“德性”。

所谓“德性”,在希腊语中原值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亦即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而人的德性就是人之为人的本性,所以后来便有了伦理上的意义。

对苏格拉底而言,认识人自己就是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亦即认识善。

未经理性审查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了他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善的人。

因此,他把善与知识等同起来,得出了:“知识及善,无知即罪恶”、“无人有意作恶”的结论。

美德即知识的理解

美德即知识的理解

美德即知识的理解美德即知识,这是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它的含义是说,一个人的美德和他的知识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可以从这句话中得到很多的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美德和知识是相互关联的,没有美德就没有真正的知识,没有知识也不可能有真正的美德。

在我们的生活中,美德是非常重要的,它涵盖了诚实、勇敢、公正、慈悲、宽容等等很多方面。

这些美德不仅仅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遵循的道德准则,更是我们在事业上和社会上必须具备的素质。

有了这些美德,我们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做出正确的决策,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而知识则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窗口,它让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事物。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所以说,美德即知识,意味着一个人必须同时具备美德和知识。

没有美德的知识,不仅仅是没有用处的,而且还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比如说,一个有着很多知识的人,但是却没有道德的约束,他可能会利用自己的知识去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这样不仅会伤害他人,也会给他自己带来很多的麻烦。

同样地,没有知识的美德也是不够的。

一个人可能有着很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却缺乏知识,他可能会做出一些错误的决策,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因此,只有同时具备美德和知识,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人。

那么,如何才能够同时具备美德和知识呢?首先,我们应该注重学习和积累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参加培训、听取讲座等方式来不断地增长自己的知识储备。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发展自己的美德,遵循道德准则,做一个诚实、勇敢、公正、慈悲、宽容的人。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行动来实现美德即知识的理念。

比如说,我们可以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我们也可以关注一些公益事业,并为之捐赠一些力所能及的资金;我们还可以在工作中遵循道德准则,做出正确的决策,赢得他人的尊敬。

美德即知识的理解

美德即知识的理解

美德即知识的理解一、引言美德和知识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析美德即知识的理解,深入探讨美德与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为读者提供一些用于实践的方法和思考。

二、美德与知识的定义2.1 美德的定义美德是指一种良好的品质或行为准则,体现了个人或社会在道德、伦理等方面的优秀表现。

美德通常包括正义、勇气、诚实、宽容、尊重、责任等。

它们是社会和个人共同推崇的精神财富。

2.2 知识的定义知识指的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经验、信息、规律等的认识和理解。

它是通过学习、思考、实践等方式获得的,可以反映出人类的认知水平和智慧。

三、美德与知识的相互关系3.1 美德是知识的一种体现美德是人们对于社会伦理准则的理解和实践,它需要基于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智慧才能实现。

只有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人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美德。

3.2 美德培养需要知识的支持培养美德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作为指导,而这些都需要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授来实现。

知识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什么是美德,为人们提供实践美德的方法和路径。

3.3 知识对美德的影响知识的积累和理解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美德的价值,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的美德水平。

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识别和理解美德的内涵,从而更好地在生活中践行美德。

3.4 美德促进知识的发展美德的实践可以为人们提供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行为准则,这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获取和运用知识。

在美德的推动下,人们能够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探索,拥有更丰富的知识和更高的认知水平。

四、如何将美德与知识结合起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结合美德与知识。

4.1 学习和传承经典文化经典文化包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人生智慧,通过学习经典文化可以了解和感悟美德的精髓。

同时,将经典文化传承给后代,可以培养他们的美德意识和知识储备。

4.2 实践与反思只有实践才能真正地体现美德,通过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美德。

浅议苏格拉底_美德即知识_

浅议苏格拉底_美德即知识_

广角视野 wide angle浅议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聂怡东(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 650031)【摘 要】苏格拉底提出的“美德即是知识”在哲学和伦理学上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也是其本人道德哲学中最基本的命题。

“美德即知识”命题一方面规定了知识的对象仅限于作为类概念的人的本质;另一方面,它还包括认识了人的本质即意味着人会自然去实现这些本质,使之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出来。

但是亚里士多德针对苏格拉底的看法也进行了批判。

【关键词】美德;知识;正义;德性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也是世界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中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命题。

但是,一方面苏格拉底本人并无著作,而记载其言行的古希腊的史料又有待考证哪些确实能表现其本人的思想;另一方面,在翻译过程中,不论是直接从希腊文翻译成汉语还是从英语转译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

(这个失真一般来讲与译者无关,而是因为某些哲学中的概念本身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中就找不到对等的概念,而译成另一种文字又必须寻找一个相近的概念来对其进行替换,这种替换发生之后,便难免有毫厘千里之谬。

)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使得我们对苏格拉底这一命题的理解容易产生一种绝对化,片面化认识的倾向。

因此,对这一命题的来龙去脉及其内在涵义的阐释成为必要。

苏格拉底本人虽然不同于一般智者,而且对智者持批判的态度,但实际上苏格拉底受智者影响甚大。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本身即是一个智者,但可以说是最后一个智者。

苏格拉底对早期希腊哲学家所提出的宇宙论体系的看法和一般的智者没有什么两样,即都认为它们都是建立在不可靠的感觉的基础上的,而感觉却是个人的,因此,它们不可能具有普遍性。

这一看法使得他在两个方面同早期自然哲学家相区别。

一个方面,是哲学研究的领域的不同。

苏格拉底将哲学思想从外在的自然界拉回人类社会之中,致力于伦理学和道德领域问题的研究。

另一方面,苏格拉底认为要获得普遍性的知识则必须抛开感觉走另一条道路。

苏格拉底“美德”思想探析

苏格拉底“美德”思想探析

苏格拉底“美德”思想探析苏格拉底是述而不作的哲学家,他没有留下任何著作,其弟子柏拉图的《申辩篇》被学术界认为是能够基本反映苏格拉底思想的哲学篇章。

《申辩篇》中苏格拉底首先提出“我对自己一无所知”,进而提出“认识你自己”这一原则,其哲学思想关注点开始从自然哲学转向人的现实世界。

苏格拉底认为人的心灵的最大程度上的改善才是人生活的价值,即“美德即知识”这一原则的目的所在。

苏格拉底把世界归结为一种善的目的,并始终在劝人们行善,直至生命结束。

标签:苏格拉底;美德;知识;《申辩篇》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70年的雅典,成长于雅典的黄金时代,继承了古希腊哲学的优秀思想。

但在暮年时雅典民主制面临着危机,雅典人缺乏信仰而追逐名利,苏格拉底以“牛虻”自诩,用刺激、警醒的言语来拯救雅典人日益麻木的灵魂,却遭到了一些雅典人的敌视。

近七十岁的苏格拉底受到了两项指控,指他腐蚀青年人的心灵,相信他自己发明的神灵,而不相信国家认可的神。

苏格拉底虽在法庭上作了精彩申辩,最终还是被判有罪。

苏格拉底坦然接受审判结果,拒绝了所有人的帮助,甘愿用自己的生命来唤醒雅典人的醒悟。

苏格拉底是述而不作的哲学家,他没有留下任何著作,其弟子柏拉图撰写《申辩篇》来记录苏格拉底在法庭申辩的言行,借以怀念恩师。

一、“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美德思想的起点苏格拉底深刻地认识到,雅典人把自己生活的幸福定位于身体或财富,并视两者为他们优先关注的对象。

苏格拉底前瞻性地认为财富和地位不能带来善,但是善能为个人及国家带来财富等不能带来的东西。

“认识你自己”这一命题把哲学研究的重点从自然哲学转向人的现实世界,从而关注在人的心灵上,苏格拉底由此也建立了自己的美德观念。

苏格拉底从“认识你自己”这一原则出发,他首先认为自己一无所知,抱着这样的态度才能关注人自身美德的完善即善这一目的。

进而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把美德和知识等同起来,并认为美德是可教的,学习美德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

浅析“美德即知识兼论其对道德建设的启示

浅析“美德即知识兼论其对道德建设的启示

浅析“美德即知识兼论其对道德建设的启示(一)【论文关键词】美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实践道德建设道德教育【论文摘要】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论题开启了西方道德理性主义的先河。

他认为美德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

而实际上知识并不总是与美德相伴而行,而美德也并不总是和知识统一在一起。

从对“美德即知识”的评析可得出两大启示:(1)从道德理性走向道德情感是道德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2)道德哲学应当涉及实践领域。

因此,我国的道德建设必须从对传统道德的理性主义批判入手,充分认识情感在道德哲学中的意义,实现道德向情感的回归。

在道德教育中不能把道德作为一种纯粹的知识加以传授和灌输,要让道德教育在实践中逐步丰富自己的道德规范并内化为自我道德需要,外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

一、对“美德即知识”的评析“美德”在希腊文中不仅指人的优秀品质,也指任何事物的优点、长处和美好的本性。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著名论题开启了西方道德理性主义的先河,他认为引导人之德性的就是一种关于善的知识、有理性知识。

苏格拉底认为,从伦理道德本身来说,“无人故意为恶”,人们之所以为恶是不具备“善”的知识。

也就是说,有理性知识的人必定会是道德的,有道德的知就必定会导致道德的行。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知识并不总是与美德相伴而行,而美德也并不总是和知识统一在一起。

比如,一个小偷知道偷窃是不对的,但他却仍旧行窃。

同样,众多知识层次高的人利用高科技犯罪也比比皆是,可见,苏格拉底夸大了理性的作用,把人类的道德行为全都归结为理性认知,从而忽略了心灵的非理性部分(如情感、意志、习惯等)对于道德形成的作用。

其后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人的灵魂分成理智、激情和欲望三个部分,并且认为这三者各司其职、和谐相处的状态是灵魂的正义的状态。

亚里士多德曾批评苏格拉底抹煞了灵魂中的非理性部分在道德培养中所起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对“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作了深刻的分析,他承认作为智慧的知识对于德性是不可缺少的,但除了知识外,还需要意志和激情,才能促使人们按照德I 生行动。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核心命题,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一命题进行分析:第一,“美德即知识”评析;第二,“美德即知识”对我国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美德;知识;道德知识;道德建设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人生哲学家,也是西方教育史上最早的大教育家。

他的“美德即知识”著名论题开启了西方道德理性主义的先河。

在当今德育教育中如何看待“美德即知识”,如何认识知识和道德的关系,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值得我们深思。

一、“美德即知识”评析“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关于理性的人的品质的论述,也是关于道德伦理的论述。

它大致具有三重意思: 首先,苏格拉底认为人贵在“自知”,且要困而学,因此,对智慧,对理性知识的追求是人必须具有的美德。

第二,苏格拉底认为,从道德伦理本身来说,“无人故意为恶”,人们之所以恶是因为不具备“善”的知识,而具有了道德知识的人必定会选择“善”的行为,也即是说,有理性知识的人必定会是道德的,有道德的“知”就必然会导致道德的“行”。

第三,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就是美德”,是要求人们对道德的理性把握,更具有践行美德的智慧,这里的理性已不仅是道德知识。

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欧谛德漠有关正义的对话。

欧谛德漠首先将虚伪、偷盗、欺骗、奴役等归为非正义,于是苏格拉底以将军为鼓励士兵的士气而欺骗士兵援军到来,父亲欺骗孩子吃药以治好病,有人偷走朋友用于自杀的枪等例子,来提出反问,结果使欧谛德漠去重新思考正义的问题[ 1 ]。

苏格拉底没有对属于“美德”之一的“正义”做直接解答,一方面,体现了苏格拉底与人讨论问题的方法,追问其思考不足之处,使人产生努力求知的欲望,不断反思;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苏格拉底关于道德的智慧的看法。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论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摘要:苏格拉底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所提出的“美德即知识”的哲学命题, 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核心命题,在哲学和伦理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拟对这一命题作出概括和理论分析。

关键词:美德;知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也是西方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

苏格拉底的贡献主要是使哲学从自然向人的转变。

这一转变使哲学不再仅仅关注自然的本原问题,而更多地关注人类社会伦理的问题。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要求人们关注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灵魂。

他认为“不经受这种考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

他一生都在考察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美德,并在进行道德实践。

特别是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著名论题开启了西方道德理性主义的先河,他把道德和思维、意识紧密联系起来,认为引导人之德性的就是一种关于善的知识,有理性知识的人必定会是道德的。

把道德行为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把知识和道德统一起来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德育教育中如何看待“美德即知识”,如何理解知识和道德的关系,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值得我们深思。

一、“美德即知识”的背景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399年),苏格拉底的一生经历了雅典全盛和开始衰落的时期,体验了雅典的繁荣和不幸。

因此他的伦理思想反映着希腊道德思考和伦理思想发展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开创了希腊伦理思想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当时长达27年之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使得全希腊的政治、社会秩序陷入了极度混乱,弱肉强食就是“正义”和“公道”。

当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就产生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对立,个人与城邦之间的对立。

这种对立对社会秩序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而这种政治动乱又给希腊人精神世界带来了极大的混乱和危机,使得人性普遍堕落,传统道德处于崩溃堕落的边缘。

苏格拉底认为,整个危机是由道德和人性堕落、社会政治秩序混乱造成的。

因此,拯救社会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善灵魂和人的本性,引导人们追求和认识道德的善,从而达到重振道德、改善政治以复兴雅典乃至全希腊的宏图。

浅议苏格拉底美德观

浅议苏格拉底美德观

浅议苏格拉底美德观中文摘要著名哲古希腊学家苏格拉底所提出的“美德即是知识”的哲学观点在哲学和伦理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美德即知识”命题一方面规定了知识的对象仅限于作为类概念的人的本质;另一方面,它还包括认识了人的本质即意味着人会自然去实现这些本质,使之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出来。

本文简要就苏格拉底的美德观的主要思想进行了分析,并对智者和苏格拉底的美德观的异同进行了思考并得出相应的启示。

关键词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智者一、苏格拉底与“美德即知识”关于美德,苏格拉底有一个比较著名的观点:美德即知识。

正因为美德属于意识的范畴,它就有了可以通过教育来获得的可能性。

实际上,苏格拉底毕生都在实践自己的信念,他坚信人人都有智慧,这种智慧是与生俱来的,每一个人只要运用自身的常识,通过思考就能拥有真正的智慧。

苏格拉底是一位大众教育家,也是一位平民教育家。

他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市中心广场和市场等地与他遇见的任何人哪怕是一个奴隶的闲谈上。

这种“闲谈”是带着目的性的,旨在让对方通过运用自身所拥有的常识而有所觉悟,从而获得真正的智慧。

他所使用的方法我们称之为“产婆术”。

苏格拉底认为他的谈话艺术就像是替人接生一样,接生的人本身不是生孩子的人,他要帮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而正确的思想导致正确的行动。

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这一点跟智者学派的观点有所不同。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论点的主要哲学依据是“要认识你自己”,“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一无所知的人”,因为明白自己一无所知,所以他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也正是这种信念促使他成了雅典最聪明的人。

同时,苏格拉底还寻求一种“普遍”的道德,这种道德是一种永恒的理性,也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真理。

他想为是非对错找出一个清楚明白,而且放诸四海皆准的定义,相信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

也就是说,人如果违反自己的理性就不会快乐,那些快乐者必定遵照自己的理性行事。

知识与美德

知识与美德

知识即美德——浅谈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苏格拉底,古希腊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

他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以及辩证法,都是人类社会中灿烂的篇章。

他智慧的火光不仅仅照亮了远去的一代又一代,对于今天的我们,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美德即知识,美德即智慧,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经典,选自柏拉图的《美诺篇》。

这个命题的实质其实不是美德是不是知识,而是“美德需要知识”。

我们从苏格拉底的这句话里知道了要讨论一个事物的性质,必须先明确它的“本性”。

而美德的“本性”是什么呢?苏格拉底提出了两个假设:“美德是知识”,“美德是善”。

但知识与善是什么关系呢?苏格拉底认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美德就是知识,那它肯定是需要教育的;另一种是善独立于知识之外。

于是苏格拉底着重论述善是否需要教育,他先界定善的特征是“有益”,但有益的事物,同时也会是有害的,在列举了许多有益的事物同时也可能有害之后,得出:决定“益”与“害”的是智慧。

也就是说,善不是自然就善的,那么什么产生了善?只能是教育。

所以到最后,苏格拉底总结说:如果善不是由于本性就是善的,岂不是由于教育而成为善的吗?因此,苏格拉底从美德是善开始,经过善不是天生的,善是需要教育的,最后终于得到“美德需要教育”的命题。

苏格拉底的伦理学是建立在知识理论基础上的,他认为德性就等于知识,而恶便是无知。

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永恒、普遍的概念的认识。

把德性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产生于知识,这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根本特点。

对知识的认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道德水准的高低,社会状态的失序必然与人们的整体的道德感知水平的降低有着内在的联系。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苏格拉底关于“美德即知识”的论点对当今德育教育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道德教育应该重视知识的传授,认识是行动的先导,知识是德性的基本条件,蔡元培说:“苟无知识以辨善恶,则何以知恶之不当为,而善之当行乎?”知善才能行善,知恶才能避恶,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判断是道德行为的基础。

美德即知识的基本观点

美德即知识的基本观点

美德即知识的基本观点引言美德是指人们内心中具备的良好品质和道德准则,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知识则是指人们通过学习和掌握获得的有关事物的信息和理解。

美德和知识在人类社会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本文将探讨美德即知识的基本观点,阐述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美德与知识的内在联系1.1 美德与道德教育美德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涉及到个体行为准则、价值观念以及为人处世等方面。

而知识则为培养美德提供了必要条件,通过学习和了解各种知识,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什么是美善、什么是恶劣,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

1.2 知识对美德养成的作用知识不仅可以提供理论支持,还可以通过启迪个体的思维、拓宽视野等方式对美德的养成产生积极影响。

例如,通过学习关于公平正义的知识,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并秉持这些原则,在实践中坚守公平和正义的价值观。

1.3 美德对知识获取的影响美德对个体获取知识起着重要作用。

具备良好品质和道德准则的人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从而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同时,美德也能够培养个体内心的善意和温暖,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专注、努力。

二、美德即知识对个体的重要意义2.1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格美德即知识能够培养个体全面发展的人格。

通过学习和掌握各类知识,个体不仅能够提升自身智力水平,还能够塑造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

同时,美德也能够引导个体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并在行为中展现出高尚品质。

2.2 增强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美德即知识使个体具备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学习和了解各种知识,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从而在与他人交往中更加得心应手、顺利沟通。

同时,美德也能够培养个体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使其在团队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3 提升个体的生活质量美德即知识对个体的生活质量有着积极影响。

具备丰富知识和良好品质的人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更加从容和坚定,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并取得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美德即知识”
摘要: 苏格拉底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伦理问题是苏格拉底哲学的主题,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题。

他的一生都在以伦理的要求自励并以之教人。

而“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哲学的重要命题,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

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相应的知识。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整个哲学的主旋律。

关键词:苏格拉底;美德;知识;哲学。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的中等阶级家庭,他是古希腊也是世界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其重要性主要是使哲学从自然向人的转变。

这一转变使哲学不再仅仅关注自然的本原问题,更多的是关注人类社会的问题。

对其哲学思想的认识,也便成为认识和研究整个西方哲学的基础和前提。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中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命题。

在对美德的本质论述中,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重要命题。

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

它表明美德的本性是知识,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苏格拉底说,内在于心灵的原则就是德行。

“德行”指过好生活或做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艺。

他认为这是一种每一个人都能够学会、或可以确定地知道的原则。

在此意义上,他把德行等同于知识。

“德行就是知识”与“认识你自己”是两条相互呼应的原则:一个对他自己的认识,就是关于德行的知识。

他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人自称知道一件事是善,但又不去实现这件事,这恰恰说明,他实际上并未真正知道这件事的好处(善),他并没有关于这件事的知识。

相反,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善,必然会行善;知道善而又不实行善是自相矛盾的,因而是不可能的。

苏格拉底相信,一切恶行都是在不知道善的情况下这样做的。

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的“无人有意作恶”这一断言有这样的概述:“如果人们不相信一件事是最好的事,他们就不会去做这件事:如果他们这样做了,那只是出去无知”。

苏格拉底提出“德行就是知识”的主要目的,在于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道理。

他并没有仔细考虑到那些直到后世才产生的复杂的理论上的区分,他只
是身体力行自己认识到的真理。

可以说,苏格拉底的道德实践就是对“德性就是知识”的最好注释。

当他被判处极刑之后,他多次有生的选择:他可以交付一笔赎金,换取生命,他的朋友也愿意代替他交付赎金;他还看可以把亲自和孩子带上法庭求情,用妇孺之情感化陪审团;在临刑前夕,朋友又为他安排好了出逃的道路。

但是他认为,这些行为都是与法律相抵触的不正义的行为,他在知道什么是正义之后不能再做不正义的事。

他宁可承受不正义的惩罚,也不愿意做不正义的事。

因为人们对他不正义的惩罚乃是出去无知,而他若做不正义的事便是出于自愿。

他为“美德即知识”“无人有意作恶”的道理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关于理性的人的品质的论述,也是关于道德伦理的论述。

它大致具有三重意思:首先,苏格拉底认为人贵在“自知”,困而学,因此,对智慧性知识的追求是人必须具有的美德。

第二,苏格拉底认为,从道德伦理本身来说,“无人有意为恶”,人们之所以恶是因为不具备“善”的知识,而具有了道德知识的人必定会选择“善”的行为,也即是说,有理性知识的人必定会是道德的,有道德的“知”就必然会导致道德的“行”。

第三,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就是美德”,要求人们对道德的理性把握,更具有践行美德的智慧。

“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在当代社会被人们广泛使用,但是许多人并不知知道其明确含义,甚至没有弄清这一口号的缘由,因而对这一命题产生了片面的甚至错误的理解。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命题,虽然现在看来,其知识的内涵是片面的、狭窄的,然而,这一命题的哲学价值和教育价值,对我们进行素质教育却有重要的启示。

在进行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对以下两种关系进行认真思考:其一,美德与知识的关系。

人的美德和人所具有的知识是什么关系,二者是否能成正比,人的知识越多其美德就会越好,换句话说,在今天学历社会中,人的学历越高,其道德水平就越高;而没受过教育的人,或者说没有知识的人就没有美德,这些问题当然都不能肯定回答。

但长期形成的错觉,有时却使我们不能全面地、认真地处理好这种关系,以至于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高分低德”、“高分无德”和“高德低分”的现象。

其二,美德与教育的关系。

教育传授美德,美德由教育而来,这已经形成共识。

然而为什么在教育实践中会出现有人受了很高的教育道德却败坏,而很少受过教育有的人却很有美德。

所以说,美德与教
育的关系不是简单地成正比,美德是教育的目的,不一定是结果;教育是美德的来源,却不是唯一的来源。

苏格拉底所以主张“美德就是知识”,这和他的政治、哲学观有很大关系。

在政治立场上,苏格拉底倾向于奴隶主贵族统治,他认为治理国家只有极少数优秀人物才能胜任,而只有这些少数优秀人物才具有“思想力”,因而才能具有美德。

他不相信大众的政治理解力和能力,认为大众缺乏理智,只能冲动和盲从。

所以,在社会动荡时期,只有少数奴隶主贵族才具有“思想力”才有知识。

出于这种政治观点,苏格拉底在哲学思想上的名言就是“要认识你自己”,他把这句话当成自己的座右铭,无论谈话还是演讲都以此立论。

在他看来,神创造了人,而人的灵魂是人的最高品质,灵魂指导着人的身体和行为,因此,一切美德都必须从此为基础和出发点。

他说:“神在人的身体中安排了能思考的灵魂,人有了灵魂就知道靠锻炼来获得力量,靠劳动来获得知识。

”所以,所谓认识自己在他看来,就要是提高自己的自我意识,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灵魂、有理性的人,人应该觉悟到人所具有的尊严,应该能够运用思考,对事物作出独立的判断。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论,苏格拉底确定教育目的在于通过认识自己达到获得知识,最终成为有智慧、有完善美德的人。

美德既然是知识,那么美德和知识从哪里来?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美德不是天生的,知识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实现人的美德,必须使人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而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离不开教育。

这样,苏格拉底就把教育看成了美德的来源,从而也就突出了教育对于人发展的重要性。

但是,苏格拉底强调教育的重要,不是指社会、哲学家和教育者对大众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他认为哲学家和教育者的任务不是臆造和传授知识真理,而应当做一个新生思想的“产婆”去接生新的思想,哲学家和教师的任务是帮助人们发现自己内心的知识真理以达到认识自己实现美德的目的。

因此,他在讲学和辩论时经常采用谈话、问答、讨论或提问等方式来揭露对方的矛盾、讽刺对方的错误,他并不直接告诉对方自己的观点。

在争辩中,使对方不得不承认自己观点的错误,从而接受苏格拉底的观点。

他的这种方法后来被人称为“产婆术”或“精神助产术”,正是运用这种方法,苏格拉底在辩论中又进一步论证了自己的“美德就是知识”、“要认识你自己”和“美德从
教育中来”的命题。

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对后世影响很大,可以说,它是最早的发现式教学法,也是西方教学思想中崇尚辩论→鼓励创新→逻辑推理→科学论证的思想源头之一。

他的“美德从教育中来”的认识,对于后世人们重视教育的作用,以及重视教育对于美德的培养,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今天我们的素质教育,就个人而言其本质是主体的一种教育实践,因此,需要我们的教育者要善于用“助产”的方法来引导教育者理解、接受社会主义的美德观。

这样通过自身实践所形成的美德观,是真实的,可信的、持久的;否则,没有主体的积极实践,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许多道德没有经过认识的冲突、情感的体验、意志的磨炼以及行为的困感与矛盾,就很可能形成一些虚假“美德”和“双面人格”,在利益和冲突前面,道德就会成为某些人的装饰品,从而对社会和他人带来危害。

苏格拉底的“美德就是知识”的教育命题,有其阶级的局限性,方法上有一些片面性,在哲学依据上有一些主观色彩,但作为教育思想的起步时期无疑是后来西方哲学教育和科学教育的重要源头。

也正是基于这些萌芽时期的认识,后来教育家们都从哲学和科学的角度来认识道德和知识,以至于“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扛起复兴古希腊人文主义的大旗,倡导自然人性观、和谐发展观和个性解放的理论,喊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

我们探讨苏格拉底的教育命题,就是要使我们正确地认识教育思想中美德与知识的关系,科学地分析美德和知识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使人在求知的过程中形成美德,使任何一种美德都具备科学知识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