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荣传播学理论课后答案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 课后习题及其答案
播,其主体是人或组织,客体是信息。属于组织传播。) (8)报纸是一种重要的新闻传播媒介。(传播学意义上的传播,其
主体是人,客体是信息。属于大众传播。)
第三章 传播材料论 一、填空 1.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 _______ ,也 不是 _______ 。”它们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种基本要素。 2.“三论”指的是: _______ 、 _______ 和 _______ 。 二、名词解释 1.信息 2.符号 3.讯息 三、简答 1.信息有哪些特性?举例说明。 2.符号有哪些特性?举例说明。 3.信息、符号、讯息三者的关系如何? 四、练习 1.思考一下,这个客观世界当中,哪些东西是物质的,哪些是能 量的,又有哪些是信息的呢?属于信息范畴的东西能否单独存在? 2.例:甲有一个苹果,乙有一个苹果,两个人交换,各自拥有几 个苹果?甲有一个单位的信息,乙有一个单位的信息,两个人交换,各 自拥有几个单位的信息?上述例子,说明信息的交换,与物质、能量的 交换有什么根本不同? 3.看到红色 ■■■■,你会联想到什么?列举十个你联想到的事 物、意义、观念等。据此,以红色作为符号的一个例子,思考符号的定 义、特性。 4.你和朋友的一次面对面交谈中,使用了哪些符号?在一次电话 交谈中,使用了哪些符号?在一场古代战争中,信息的传播会使用哪些 符号?在一份报纸的版面中,使用了哪些符号?在一期广播节目中,使 用了哪些符号?在一期电视节目中,使用了哪些符号?在一个网站的网 页中,使用了哪些符号?
习题答案 一、填空 1.“传播”的英文是: communicate(动词) communication(名词) 。 2.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 自我传播 、 人际传播 、 组织传播 和 大众传播 。 3.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 符号与信号 时代、 说 话和语言 时代、 文字 时代、 印刷 时代、 大众传播 时代和 网络传播 时代。 二、名词解释 传播:信息的流动过程。 三、论述 简述人类传播历史演进的过程,它有什么基本规律? 答:(1)人类传播的演进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①符号和信号时代 ②说话和语言时代 ③文字时代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传 播【圣才出品】
第三章传播一、概念题1.传播学[北京师范大学2007研]答:传播学是指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
传播学的研究任务是通过对社会信息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它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它的发展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诸多学科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2.传播[华中农大2011研;四川大学2008研;辽宁大学2008研]答: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把握这个定义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社会传播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
3.网络传播时代答:网络传播时代是指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新时代。
它突破了大众传播时代大众化、非目标性、单向、区域传播的障碍,使得传播走向个人化、目标性、双向和全球网络传播。
它是社会走向全球化、信息化的产物,也是信息社会传播的基本形态。
仅有社会的需要和可能,网络传播时代仍然是不会到来的,必须要有坚实的技术基础。
简言之,支持网络传播时代的技术主要有:有线电视(光缆)、卫星通信、计算机和数字技术等。
二、简答题1.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其产生有什么意义?答:(1)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文字。
文字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里程碑,它是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从文字的出现开始,人类不再单纯地依赖体内信息系统来传播信息,而开始向一个功能更强、效率更高的体外化信息系统发展。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十一章.r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20世纪40年代之前:枪弹论的观念认为,受众成员是一个个孤立的人,很容易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枪弹论的缺陷:1、没有实证研究的支持;2、忽略接收者的个人差异,一个大众传播的内容不可能对所有人都产生同样的效果。
(二)有限效果论(强化效果论,最小效果论,无效果论)20世纪40年代—60年代大众传播对于受众没有设想中那么威力无穷,传播者的意图经过中介因素才起作用,最后的效果往往不是态度的转变而是态度的强化。
媒介效果研究开始过渡到全凭观察和实验调查的研究方式,其研究结果对媒介万能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最初,研究者根据受众的心理特征来区分可能的效果,随后又引入了个人与社会环境接触所产生的效果的相关变量;最后,他们还根据受众所关注的媒体的不同来加以区分。
代表性研究1、霍夫兰和耶鲁学派:态度劝服研究劝服效果理论3、拉扎斯费尔德等:两级传播论1940年,伊里调查①来自媒介的信息首先抵达舆论领袖,然后由舆论领袖通过人际传播传递给受其影响的追随者。
这个过程被称为两级传播(两级流动传播)。
②在影响选民的投票决定方面,人际传播的影响似乎不仅比大众媒介更经常,而且更有效。
有限效果论的缺陷:①有限效果论只考虑传播效果对态度的影响,未考虑对其他方面的影响。
②有限效果论只考虑对个人的传播效果,未考虑对社会和群体的传播效果。
③有限效果论只考虑短期的效果,未考虑长期效果。
④有限效果论只从传播者立场上来考虑传播效果,没有从受众的角度考虑。
(三)适度效果论,大众传播对于受众虽然没有枪弹论所认为那样直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不像有限效果论说的那么不堪,它仍然是具有一定影响的,这种影响应该从受众这个角度来衡量,并且从长期效果来衡量。
2、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的过程:(1)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2)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两个条件:A接触媒介的可能性B 媒介印象即受众对媒介满足需求的评价,这种媒介印象或成为评价是在过去媒介接触使用经验基础上形成的(3)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介和内容开始使用(4)接触使用后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满足需求,一种是未满足(5)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对媒介的期待。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三章
第三章传播第一节传播一、传播的含义Communication共同交换、共享通信、会话、交流、交往、交通、参与……信息的流动传播学中,对传播的定义:1、“共享”说:施拉姆认为,传播“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强调了传播者与接受者对符号的共有性和共享性。
2、“影响”说:沃伏·韦伦认为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
强调了传递信息的目的性和影响性。
3、“反应”说:史蒂文斯的定义是: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和各不相同的反应”。
在强调传播的广泛性和受者反应的必然性的同时,抛弃了传播的社会性和受者的能动性。
4、“互动”说:格伯纳认为:所谓传播就是“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借用社会学术语,强调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通过信息传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5、“过程”说:希伯特认为:“传播的确可视为一个过程,过程就是一系列的活动及运行永远向着一个特定的目标在行动。
强调了信息由传播者经媒介流向受传者这一过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传播是指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从四方面理解: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和沟通。
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能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传播的类型信息的类型、流动的范围和状态等不同传播学研究人类传播自我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自我传播:个体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即个体自我进行的思维活动。
思考;自言自语;陶醉——心理活动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即个人与个人之间互相沟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社会行为。
组织传播:组织内部及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流。
内部:协调关系;外部:适应环境。
大众传播: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演进一、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符号和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时代1,符号和信号时代复杂程度有限传播速度缓慢——生理局限性2,说话和语言时代口语传播的局限1)发声功能传递信息—人体能量限制—近距离内传递和交流;2)音声符号转瞬即逝—保存和积累性弱。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八章r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第八章r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第八章r第八章传播内容第一节大众传播内容一、大众传播内容的特点大众传播的传播内容:具体来说,它是各种媒体产品,如新闻报道、电视剧、电影、音乐节目等。
也就是说,抽象信息的表示。
三个级别的信息:大众传播内容的特点:大量化、复制化1、综合性2、公开性3、开放性4、大众性二、西方大众传播内容1,信息娱乐西方传统将大众传播内容分为信息与娱乐现在,两者不再泾渭分明新闻业:丹·拉瑟的“后院篱笆原则”例: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第五次中东战争,戴安娜王妃诞下小王子――如何排序?与“黄色新闻”有历史渊源它也是商业主义和消费主义对大众传播的侵蚀的产物。
2.口味含量低德弗勒:低级趣味内容即那些不断触怒批评家,广泛传布并拥有广大受众的内容,例如强调暴力的犯罪电视剧,有线电视,录像带和电影中公开的色情、日间电视剧、供认隐私的杂志、犯罪漫画、挑逗性音乐,或其他被广泛认为起到降低情趣、败坏道德或刺激社会所不容许的行为的作用的内容。
“低品味内容”是美国大众传播系统的核心,它可以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吸引大量观众,提高视听率,实现经济效益“从系统的观点看,理想的内容应能够获取受众成员的注意力,说服他们购买货物,同时又保持在道德准则和趣味标准范围之内,以便不引起管制机构的反对行动”――德弗勒西方学者对大众传播内容的分析结论:1。
内容经过高度挑选和抽样;2,相当大量是娱乐性的,而非消息性的。
分散而非集中人们对重要问题的关注;3,形式上简单,内容上通俗平易,以满足最大量受众的需要。
第二节大众传播内容研究一、大众传播内容研究的目的:1.将大众传播内容研究与媒体分析相结合,可以探索大众传播的基本规律和有效技巧,为传播者提供更好的传播内容制作服务。
2、进行大众传播内容研究,和控制分析结合起来,可以透过最终的信息产品分析传播者的意图和观念。
3.对大众传播内容的研究,结合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可以分析什么样的传播内容可以对哪些受众产生什么影响和影响。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传播媒介【圣才出品】
第九章传播媒介一、概念题1.自媒体[南京大学2013研]答:自媒体是指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博客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网络自媒体的数量庞大,网络的隐匿性给网民提供“随心所欲”的空间。
自媒体包括个人微博、个人日志、个人主页、空间、人人网、Facebook等。
它具有平民化、个性化、门槛低、运作简单、交互性强、传播迅速、良莠不齐、可信度低以及相关法律不规范等特点。
2.双重行动模式[中国传媒大学2012研]答:双重行动模式是由巴斯提出的,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完善。
巴斯将“个体把关人”的研究从对单个新闻加工者的研究拓宽为对明显分为两类的多重“把关人”的研究,双重行动是针对新闻把关活动的两个部分而言的。
巴斯把新闻媒介的把关过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闻采集阶段,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记者在采写新闻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纷纭复杂的现实事件进行取舍与加工;第二部分的把关活动是新闻加工阶段,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新闻媒介输出的所有信息都要经过这道重要关口。
第二部分的把关即新闻加工比第一部分的把关即新闻采集更具有决定性。
3.媒介生态环境[南京大学2013研]答:媒介生态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机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它主要由政策环境、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和竞争环境构成。
其中政策环境对媒介生态环境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从传播学的控制分析的角度讲,任何大众传播机构作为信息的传播者,都不能随心所欲的传播信息,它的传播行为总是受到社会特定的政治制度、政策法规、文化范式构成的潜网的深层控制。
新闻媒介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与其他社会系统存在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的总称称为媒介生态环境。
不同社会制度的媒介生态环境不同,是由所处的社会制度中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社会系统所决定的。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二章
第二章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第一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边缘学科,研究对象、概念、范畴、方法等于其他学科大量重叠——至今无自身核心理论框架施拉姆: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及其在此关系之上共享信息的活动是传播学研究的基本对象。
梅尔文·德弗勒:1,社会如何影响大众媒介?什么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导致大众媒介以目前的形式运作?2,大众传播如何发生?在原理上还是细节上不同于人际关系?3,接触大众传播的好处?如何在心理、社会、文化上影响人们?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活动的科学。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具体研究对象:1,人类传播的发生与发展——人类传播史;2,人类传播形态——人类传播活动的不同类型;3,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传播活动的本体运动规律人类传播过程的研究:1)宏观层面:研究传播活动过程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系统的互动关系;2)微观层面:细分传播活动过程——拉斯维尔5W5W公式的缺陷:A,未考虑社会制度对媒介的影响;B,忽略传播动机(受众心理动机、社会文化动机)——WHY;C,未包含反馈,单向而非双向。
第二节传播学研究方法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特点:方法论基础的多元化;方法的综合性。
定性与定量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概念体系与量化事实体系一、定性研究方法系统定性研究(质化研究)建立一套概念体系,借助理论范式,进行逻辑推演,据此解释或结构假设的命题,最后得出理论性的结论。
1,人文科学的定性研究方法;传播:意义的社会生产——内容内容:特定主体性与美学的表现,特定语境的再现讯息、传播者、再现的社会结构话语、主体性、语境大众传播即是社会现象,又是话语现象语言话语分析2,社会科学的定性研究方法:以长期的、第一手观察的方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的过程。
意义的理解过程参与观察法、符号互动论、民族志学方法、小组座谈法、投影技法民族志(ethnography )方法:描述一个种族或一个团体中的人的生活方式,并解析其与文化中的人、事、时、地、物各因素之交互影响过程。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传播过程【圣才出品】
第六章传播过程一、概念题1.五W模式(拉斯韦尔模式)[上海财大2010研;上海交大2007研;北邮2007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研;华东师范大学2005研]答:五W模式是指哈罗德·拉斯韦尔于1948年在其《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的传播过程模式。
这五个W分别是英语中五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 (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此模式被视为经典模式,人们称之为“拉斯韦尔模式”。
五W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对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可以进行独立的研究。
但这一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方面它过高估计了传播的效果;另一方面它忽视了反馈要素。
2.施拉姆(W.Schramm)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清华大学2007研]答:施拉姆(W.Schramm)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对其之前提出的循环模式的修正,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
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
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联系,又通过大量复制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
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他们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
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但仍然没有考虑更为广泛的社会过程和背景对传播的影响3.传播者[上海大学2005研]答:传播者是指传播内容的发送者,是信息传播链条的第一个环节。
传播者主要解决“传播什么”和“如何传播”,因此,传播者不仅决定着传播过程的存在与发展,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数量与流向。
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组织。
传播者具有以下八个特征:①传播者具有政治倾向性;②传播者控制了大众传播的过程;③传播者的受教育程度较高;④传播者大都受过专业训练;⑤传播者有机会对成千上万的人产生影响;⑥传播者与受众一般不直接交流;⑦传播者能获得特殊的双重报酬;⑧传播者的工作紧张程度较高。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传播效果(上)【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上)一、概念题1.刺激—反应理论[中国传媒大学2012研]相关试题:枪弹论[南京大学2009研]答:刺激—反应理论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早期理论之一,认为大众媒介发出的信息能轻而易举让观众接受,这种理论被形象地称之为“枪弹理论”或“皮下注射理论”。
“刺激—反应”机制和媒介效果强大的信念是该理论形成的基础。
早期的传播学者认为,受众在“刺激—反应理论”机制作用下任凭传播内容摆布,只要把价值、思想与信息直接“注射”到每个被动的、原子式的受众个体身上,便可产生一种直接的、不经任何中介环节的效果,因此,媒介效果的实现完全取决于媒介所传播的内容。
大众媒介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2.意见领袖(舆论领袖、舆论权威)[南京理工大学2010研;武汉理工大学2009研;华中农业大学2009研;西安交大2008研;北师2004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2003研;上海交大2006~2007研;华东师范大学2007研;浙大2003研]答:意见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两级传播论(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
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进程并扩大了传播信息的影响。
其特点是: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②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③其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④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3.两级传播[上海大学2013研;北大2010、2006研;西安交大2007研;浙大2004研;北师2007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研;华中科大2002研]答:两级传播是关于“传播流”的一种理论。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意见领袖在传播过程中的存在,提出大众传播的信息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的中介,即表现为“大众传媒→意见领袖→一般个人”的两级过程。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传播类型【圣才出品】
第五章传播类型一、概念题1.集合行为[华南理工2013研]答:集合行为是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该行为发生的基本条件包括:①结构性压力;②触发性事件;③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包括两种: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2.群体规范[华中农大2010研]答:群体规范是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指每个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已经确立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
广义的群体规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纪律、道德、风俗和信仰等,是一个社会里多数成员共有的行为模式。
群体规范在不同的群体中产生的作用不同,利用正式群体中的压力与非正式群体中的内聚力可以产生相应的道德效应。
3.组织传播[南京理工大学2011研;华中农大2009研;人大2006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研;南开大学2005研;北师2003研]答: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组织传播的总体功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它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也是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保持互动的信息桥梁。
组织传播的功能可分为: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4.大众传播[南京理工大学2010研;武汉理工大学2009研;华东师范大学2007研;四川大学2007研;厦门大学2004~2005研;北师2005研;上海交大2005研;复旦大学2004研]答: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①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②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③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④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⑤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⑥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胡正荣 《传播学总论》 试题 答案
一、填空A.信息是能够减少或消除1性的东西。
B.一张身份证通常由2 、3和4 三种符号类型构成。
C.语言符号由能指和所指两部分构成,符号指代的内在概念(语义)即5,而符号外在呈现的声音形象(语音)即6。
手势、表情、目光、姿势,甚至象征性物件、活动等都属于7符号。
D.“自言自语”这种行为属于传播基本类型中的8传播;传播主体地位平等、反馈及时迅速是9传播的显著特点;具有“社会雷达”功能的是10传播;开会是11传播的典型形式。
E.12理论将个体的人际交往心理分为开放区、盲目区、隐私区和未知区四部分。
F.13理论认为,不存在独立的文本,任何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引用、转化,它们相互参照牵连,形成一个交互开放的意义网络。
G.动作片、科幻片、枪战片、喜剧片、恐怖片等影视题材分类反映了媒介文本和内容生产的14特点。
H.15在西方被称为“第四权力”;16被称为“第四媒体”;中国实行从中央到县级的四级办广播(电视)、四级管广播(电视)的广电体制。
I.信息环境并非现实世界的再现,而是通过传媒加工建构的环境,并且越来越和现实环境难以区分。
这种信息环境又称为17 。
J.媒介类型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而不同:英尼斯的媒介偏倚论将媒介分18和19 两类;麦克卢汉根据信息表达的充分程度和受众理解的参与程度将媒介分为20和21两类;哈特(A.Hart)根据对机器手段的依赖程度将媒介分为22、23和24三类;K.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是用户进入互联网的入口和桥梁,其基础业务是向用户提供互联网25服务。
而网络内容提供商又称26。
L.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应该享有利用传媒阐述主张、发表言论的权利,传媒据此必须向受众平等开放。
这是受众的27权。
M.大众传播的起点以19世纪30年代28的出现为标志。
N.报刊一个很重要的社会作用是推动了公共意见,即29的形成。
O.施拉姆提出的媒介选择的或然率= 30 / 31P.印刷媒体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一是发行,二是32。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圣才出品】
第二章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一、概念题1.参与式观察[北大2013研]答:参与式观察,是指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
其优点:可为获得社会现实的真实图像提供很好的方法。
参与观察时,由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以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这也是记者喜欢采取暗访手段的原因。
其缺点:它所得到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
参与式观察的程序是不明确的,观察无系统,它的资料时难以用数量表示,它的研究结果也无法重复。
2.双重偶然性[北邮2009研;厦门大学2006研;武汉理工2008研]答: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是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自然界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条件,便会产生预期的反应。
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还受到精神和心理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3.重点访问[北大2009研]答:重点访问是访问法中无结构访问法的一种。
它是指集中于某一经验及其影响的访问,由美国社会学家默顿等创造。
重点访问的“重点”是指访问所侧重的内容。
具体做法为:先将访问对象置于一定的情景当中,如看一部电影、参与一场政治集会等,然后,再请被访问者自由说明他在这一情景中的主观经验,即个人对情景的认识。
4.调查研究法(survey research)[华南理工大学2010研]答:调查研究法(survey research)是对一部分人或特定“人口”样本(杂志订阅者、报纸读者、电视观众、一个社区或国家的人口)的研究。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第一章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第一章参考书目:《传播学引论·修订版》,李彬著《现代大众传播学》,张国良著《传播学概论》,施拉姆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赛弗林等著《传播学史》,罗杰斯著《报刊的四种理论》,施拉姆《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第一章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传播学孕育于20世纪10年代至20年代诞生于40年代至50年代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人类社会建立在人们利用符号进行互动的基础上。
人类传播的四次飞跃1、第一次飞跃:从本能传播到主动传播2、第二次飞跃:4万年前,语言产生3、第三次飞跃:3500年前,文字产生4、第四次飞跃:19世纪中叶近代传播工具诞生5、第五次飞跃:?施拉姆的“最后7分钟”比喻: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等于一天。
这一天中,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下: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分别为1946、1947、1957年)施拉姆:”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传播史上几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后7分钟。
”最早的传播研究: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国语》、《论语》、《战国策》未实现传播研究向传播学的转变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20世纪四五十年代,诞生于美国社会基础、社会需要、学科基础与需要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垄断:生产活动与范围延伸跨国企业:对信息需要增加大众报业、电影、广播、电视:传播业成为独立产业两次科技革命——两次思想革命:人类认识能力大幅度提高传播学产生于美国的背景:(一)政治背景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尤其战争时期一战:美国公共信息委员会;协约国联合宣传委员会——宣传战争的广告、新闻电影等一战宣传的研究:坎珀尔·史图尔特的《克尔之家的秘密》(英国)、施杰林·鲁贝尔特的《宣传是政治武器》(德国)、伊·普策克《德国宣传:关于宣传是实用社会科学学说》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1927年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Propaganda Technique In The World War)美国“宣传分析研究所”1937年《宣传的艺术》(1939年)艾尔费雷德·李伊丽莎白·李七种常用宣传手法咒骂法(Name Calling)粉饰法(Glittering Generality)转移法(Transfer)证言法(Testimonial)平民法(Plain Folks)堆牌法(Card Stacking)乐队花车法(Band Wagon)二战:美国陆军部新闻与教育署卡尔·霍夫兰研究影响士兵对战争的认识,鼓舞参战士气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传播活动与实践直接催化了传播学的形成。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7~9章)【圣才出品】
第七章传播者一、概念题1.媒介责任理论[中国传媒大学2013研]答:媒介责任理论是指要求媒体在报道新闻中体现职业伦理规范,在新闻传播中尊重公民人格尊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履行公共文化使命,不传播可能给观众带来伤害的信息。
在媒介责任理论中,社会责任从来就与自由报道同时存在。
从社会责任的角度看,新闻报道自由并非绝对的“自然权利”,而是以承担相应义务为基础的“道德权利”,要求媒介在对社会负责的前提下开展活动。
媒体有责任从公共利益出发,客观公正地报道和评述新闻,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这也是大多数国家赋予新闻业的首要责任。
在迅速发布新闻后,能否全面、深入地报道事件进展,不仅将决定报道的质量,展现媒体的持续和深度报道能力,也是媒体的专业品质和水准的体现,更是履行媒介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
2.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上海财大2010研]答: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盛行于美国。
其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具体包括:(1)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3)“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4)对事实的信念。
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
该理论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标准。
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3.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暨南大学2010研;中国传媒大学2008研;北邮2008研;北师2008研;华南理工大学2008研;华东师范大学2007研;上海交大2007研;武汉理工大学2006研;华中科大2005研;浙大2004研]答: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一种媒介规范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这一理论是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40年代提出,其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自由与负责的报刊》一书。
社会责任理论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2)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3)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4)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传播内容【圣才出品】
第八章传播内容一、概念题1.叙事分析[中国传媒大学2011研]答:叙事分析是指一种社会研究方法,源自叙事学,叙事学则源自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叙事学认为任何一个文本都会有背后的讲述人进行叙事,一切大众媒介的内容都是叙事,通过分析这些文化实践和媒介内容等,可以得出研究结论。
一个文本是有自身的一定的结构的,媒介内容就是通过这些二元对立冲突及发展来讲述的。
这种结构可以说存在于任何一个叙事文本中。
叙事分析就通过寻找并分析这些二元对立,继而挖掘出意识形态是如何讲述二元对立的。
在叙事分析中不仅仅关注叙事的内容,而且把注意力放在叙事方式上,所有的这些方面,构成了叙事分析中重要的方面。
2.大众文化答:大众文化是指为普通民众所拥有、为普通民众所享用、为普通民众所钟爱的文化。
大众文化的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界定:①大众文化是多数人的文化。
“多数人”一方面意味着这种文化产品和文化实践所涉及的范围之广泛;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它在内容和形式上必然持有某种较低的标准.。
②大众文化是草根性的文化。
它与社会底层和普罗大众的知识水平、审美口味、文化实践息息相关。
3.文化研究学派答:文化研究学派起源于英国,以1964年在伯明翰大学成立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为核心,其代表人物包括霍加特、威廉斯、汤普森、霍尔、莫利、费斯克等人。
这个学派的学者延续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认为大众传播生产了大众文化,其中容纳了丰富的意识形态内容,反映了斗争之下形成的权力关系。
文化研究学者更多关注了受众的解读,认为由于符号的多义性以及受众社会背景的多样性,受众可能对文本做出偏好性、妥协性、对抗性等不同的阅读,这其中就蕴含着反抗的可能性。
二、简答题1.媒介内容有哪些类型,如何加以分析?答:(1)媒介内容的类型根据信息满足功能和叙事策略的不同,大众传媒的内容可分为多种类型,包括新闻、言论、知识、娱乐等。
(2)分析方法①从宏观上看,对传播有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即把传播看作是信息的传递过程,还是意义的产生、传递与创造过程?从中又导出内容研究的两大类型。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传播效果(下)【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传播效果(下)一、概念题1.议程设置理论[复旦2013研;四川大学2008~2009研;华南理工大学2009研;西安交大2007研]答:“议程设置理论”是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中最早提出的。
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大众传媒的有利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重要的作用。
“议程设置理论”中所包含的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把西方主流传播学长期以来力图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人们面前。
2.第三人效果[南京大学2013研;华南理工2013研;清华大学2008研;北大2007研]答:第三人效果(the third person effect)由美国学者戴维森提出。
它的假设是人们倾向于夸大大众媒介消息对其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第三人效果的基本思想是:特定的消息“对你我这样的人没有什么效果,但是一般读者很可能受到很大影响”。
其假设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与感受有关,假设“人们认为,大众传播的消息对其他人会比对自己有较大的效果。
”另一个部分与效果有关,因为有了这样的感受,人们会采取各种行动。
这些行动就组成了原本消息的效果——虽然不是很直接的效果。
3.“知沟”理论[人大2013研;暨南大学2013研;复旦大学2011研;华南理工大学2010、2007研;四川大学2009研;南开大学2007研;华中科大2006研;武汉理工大学2006研]答:“知沟”理论是关于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与社会阶层化问题的理论,由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于1970年提出。
这一理论假说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总论》(胡正荣)强化习题及答案第一章传播学论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08-8-10浏览次数:1847[大] [中] [小]第一章传播学论一、填空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_______ 和 _______ 。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 _______ 、_______ 和 _______ 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 _______ 、心理学家 _______ 、社会学家 _______ 和心理学家 _______ 。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 _______ 。
二、名词解释1.两级传播论2.施拉姆三、简答1.传播学为何在20世纪初的美国兴起?2.试述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差异。
3.简述传播学五位早期学者的主要贡献。
四、论述结合实际工作谈谈你所认识的传播学研究对象。
五、练习翻阅重要的新闻传播学刊物,如《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等,了解当代中国传播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研究方法,及热点问题。
习题答案一、填空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二、名词解释1.两级传播论答: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通过伊里调查发现,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经过了两个阶段,首先从大众传播到舆论领袖,然后从舆论领袖传到社会公众。
他们提出的理论称为两级传播论。
两级传播论认为人际传播比大众传播在态度改变上更有效。
是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2.施拉姆答: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美国传播学者,被称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
他将传播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提出来,并力图使之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
他创立传播学的标志是1949年编纂的第一本权威性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
他一生中著有《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览》等30余本著作,创立了衣阿华民意调查中心、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夏威夷大学东西方研究中心传播研究所等四所研究机构,培养了许多学生,是传播学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三、简答1.传播学为何在20世纪初的美国兴起?答:作为资本主义阵营中最为发达的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传播学诞生的摇篮,除了具备基本的社会、学科前提条件以外,还有其独特的社会、学科条件。
首先,在美国,传媒一直在政治生活中至关重要。
美国的政治家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
另外在战争时期, 政治家对传播媒介的依附更凸显出来。
其次,在经济上,美国是资本主义阵营中唯一的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加强经济实力的国家。
一方面,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需要垄断资本家向国内、国际市场扩展,须对广告、公关、消费者以及媒介的经营与竞争进行研究。
另一方面,美国的大众传播业在两次大战之中和以后日益壮大。
大众传播业客观上和主观上都需要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再次,在社会上,美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互动中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显现出来。
一方面手中可以从更多的渠道获取信息,促进社会繁荣;另一方面,媒介内容中的暴力、色情等严重影响着受众,特别是少年儿童。
(最后,在学术基础上,许多欧洲学者流亡美国,造成各种人文社会学科和领域的繁荣,如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三论”、政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统计学、符号学等等,直接导致了传播学这个边缘学科的诞生。
)2.试述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差异。
答:传播学的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集中在研究目的、研究焦点及研究方法三个方面。
研究目的的差异:美国的传统学派的研究目的是要维护现在的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因而实用性、经验性明显。
而欧洲的批判学派是将传播活动置于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从哲学、社会学质化分析的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矛盾与冲突。
利用对现存传播状况的研究改变既存事实、促进社会变化,因而要对现有的状态进行分析、批判。
研究焦点的差异:由于传播学传统学派研究目的在于维护,在于实用,因而它的研究焦点就放在了传播效果与受众上。
批判学派着重点在于宏观的传播体制的研究、传播者和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关系上。
这与它希望找到变革的社会原因和根本动力的出发点不无关系。
研究方法的差异:传播学传统学派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
批判学派强调定性分析,注重思辩、理论、宏观、全面。
3.简述传播学五位早期学者的主要贡献。
答:(1)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上。
他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具有非常强的经验性和可操作性;此外他还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明确提出传播过程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向谁传播和传播的效果怎样。
此文还从外部功能上分析了传播活动的作用,指出传播的三大作用或三大功能:即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
(2)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是心理学中“场论”和“群体动力论”的最先提出者,并创立群体动力研究中心。
群体动力论主要研究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和影响。
从研究中可以得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如此紧密,以至于群体的规范可以直接制约和影响个人的行为。
二战中他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对军队士气问题的研究,同时还进行了劝诱人们改变饮食习惯的研究。
卢因的群体动力论对美国传播学的建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层面和方法。
(3)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费尔德他最早进行实例调查研究,著有《马里兰城里失业的人》一书。
之后又以总统选举为课题,于1948年将研究成果汇集出版,即《人民的选择》。
书中的结论显示:决定人们投票意向的,主要不是传播媒介的影响力,而是人际传播的影响力。
在对人际传播的进一步研究中,他提出了“舆论领袖”和“两级传播”的概念。
正是拉扎斯费尔德的竞选研究极其发现结束了“枪弹论”理论统治传播学研究的时代。
(4)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他毕生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具体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态度与形成的转变,说服的方式,技巧与能力等。
其中集中在实验方法研究人的态度与说服之间的关系。
如二战期间主要研究陆军部拍摄的军事教育影片对军人的影响。
四、论述结合实际工作谈谈你所认识的传播学研究对象。
答:(1)人类传播的产生与发展。
简言之,就是要研究人类传播的历史。
对人类传播发生、发展的历史研究设计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重要的包括传播思想的发展、传播时间的发展、传播技术的发展等等。
(2)人类传播的形态。
我们所说的传播形态是指人类传播活动的不同类型。
由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形态不同,产生了许多不同的传播形态。
同时在一个社会中,因社会所需功能的不同又存在着众多的传播形态。
比如:传播四种形态的研究(即人们的内向交流、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文化传播、发展传播及新闻、舆论、宣传、广告、公关、营销等等研究。
(3)人类传播的过程(结构)。
所有人类传播活动都可以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或静态的结构。
从普遍意义上,对人类传播活动的过程进行研究,是传播学的深化研究,即深刻地研究传播的本体活动。
(4)结合自身经验谈。
五、练习翻阅重要的新闻传播学刊物,如《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等,了解当代中国传播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研究方法,及热点问题。
第二章传播论一、填空1.“传播”的英文是:_______(动词)_______(名词)。
2.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和 _______ 。
3.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 _______ 时代、 _______ 时代、 _______ 时代、 _____ __ 时代、 _______ 时代和 _______ 时代。
二、名词解释传播三、论述简述人类传播历史演进的过程,它有什么基本规律?四、练习请用“传播”造十个句子,或者在不同的书本报章中找十个包含“传播”的句子,分析其含义的不同。
如,哪些属于词典意义上的传播,哪些属于传播学意义上的传播?其主体是人、动植物,还是其他事物?其客体是信息、疾病还是其他事物?如果是人类传播的话,分别属于传播四种基本类型中的哪一种?习题答案一、填空1.“传播”的英文是: communicate(动词)communication(名词)。
2.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符号与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二、名词解释传播:信息的流动过程。
三、论述简述人类传播历史演进的过程,它有什么基本规律?答:(1)人类传播的演进可以分为六个阶段:①符号和信号时代②说话和语言时代③文字时代④印刷时代⑤大众传播时代⑥网络传播时代(2)通过上述对传播历史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传播在以下方面呈现出的特征及规律:①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的进步贯穿整个人类存在过程,而且其发展进步呈加速度发展趋势,是叠加式而不是替代式的。
②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
传播本身正是人类文化创造和积累的产物。
③传播是经济及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
一种传播必定是一种社会类型的反应。
四、练习请用“传播”造十个句子,或者在不同的书本报章中找十个包含“传播”的句子,分析其含义的不同。
如,哪些属于词典意义上的传播,哪些属于传播学意义上的传播?其主体是人、动植物,还是其他事物?其客体是信息、疾病还是其他事物?如果是人类传播的话,分别属于传播四种基本类型中的哪一种?答:例如:(1)蜜蜂传播花粉。
(词典意义上的传播,其传播主体是动物,传播客体是花粉。
)(2)SARS病毒通过各种渠道传播。
(词典意义上的传播,其传播主体是人、动物等,客体是病菌。
)(3)计算机病毒预警系统能够防范电脑网络中的病毒传播情况。
(词典意义上的传播,其传播主体是人或电脑网络,客体是电脑病毒。
)(4)传播中外,咸使知闻。
(传播学意义上的传播,其主体是人,客体是信息。
)(5)人类古代传播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口口相传。
(传播学意义上的传播,其主体是人,客体是信息。
)(6)关于那位明星的小道消息四处传播开来。
(传播学意义上的传播,其主体是人,客体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