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地质概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原市地质概况(地层)
来源:太原市政府网发布:枫叶时间:2009-10-18 11:05
太原市境内出露地层有中太古界前五台系,上太古界五台系,中元古界长城系,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
二迭系,中生界三迭系,新生界第三系及第四系。
太原市地质图(略)
太古界
太古界地层是境内最古老的结晶基底。现出露有两处:一为西部吕梁山系的娄烦县及古交市西部;一为云中山南
端阳曲县与静乐县、忻州市交界一带。
中太古界前五台系
混合岩化杂岩出露有两处。一处在阳曲县北小店以北地区,由黑云变粒岩、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变粒岩、绿泥透闪岩夹白云石英岩、含矽线石石英片岩、长石石英岩及透镜状磁铁石英岩等组成。岩石普遍遭受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形成各种混合岩化岩石,局部形成条痕—似斑状混合岩体和均质混合岩。岩层出露总厚度2029米~2480米;另一处在娄烦县与古交市西部交界的岔口、天池店、康家坪一带。前五台系杂岩由混合岩化红色浅粒岩、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条纹状石英岩、白云母长石石英片岩等深度变质岩组成。局部则已形成混合岩化花岗岩,出露总厚度2853米~2930米。
上太古界五台系
境内五台系主要为吕梁群的中、下部地层,包括青杨沟组、周家沟组、宁家湾组、袁家村组,出露于娄烦县境内。
下吕梁群(含青杨沟组、周家沟组)
该群为一套变质较深的沉积—火山岩系,分布于东起汾河水库,西南至龙虎山、青杨沟,延展于方山、交城县境
内。
青杨沟组底部为一套碎屑岩,中上部为泥质岩系。主要为云母石英片岩、细粒黑云变粒岩、含石墨二云片岩、斜长角闪岩等,上部出现厚约200米的透闪大理岩、白云大理岩。在大理岩下部与石英岩之间有大片长英质岩石(似变流纹岩)分布,具有流纹构造,向西南则变为混合片麻岩,其原岩可能为中酸性火山岩。本组总厚度1562米。
周家沟组该组地层混合岩化强烈,岩层几乎成为残留体状出露。中部为一套富铁地层,由磁铁石英岩、铁闪石英岩、镁铁闪石岩、透闪岩等组成,均夹于斜长角闪岩中,总厚度约300余米。单层磁铁石英岩厚不足2米,且含铁较贫,其上、下岩系是一套混合岩化的黑云变粒岩、斜长角闪岩,呈基性火山熔岩残余构造。本组总厚度4697米。
中吕梁群(含宁家湾组、袁家村组)
分布于娄烦县与岚县交界一带。为一套中级至低级变质岩系,变质程度北浅南深,于寺头、尖山一带受强烈混合
岩化作用。
宁家湾组底部为黑云绿泥石英片岩,含砾石;下部以千枚岩、石英片岩为主;上部以角闪片岩、角闪片麻岩为主,原岩为基性火山岩、火山凝灰岩。局部地段的绿泥石英片岩中有4米~5米厚的白色粗晶大理岩夹层,东部东
水沟一带夹多层磁铁石英岩。本组总厚度890米。
袁家村组主要岩性为绿泥千枚岩、阳起片岩及原岩为基性火山岩的变辉绿岩。磁铁石英岩主要产于泥质岩及
原岩为基性火山岩的绿泥片岩中。本组总厚度1150米。
上吕梁群(含裴家庄组、近周峪组及杜家沟组)
分布在娄烦县盖家庄以西地段出露下部的裴家庄组地层。
裴家庄组为一套巨厚的浅变质沉积岩系,其底部以白色石英岩与中吕梁群分界,其上为约1000米厚的千枚岩、碳质千枚岩夹变粉砂岩、石英岩,本组总厚度2010米。
元古界
太原境内元古界地层出露很少。除中元古界长城系汉高山群(含霍山砂岩)出露外,其它地层均未出露。
长城系汉高山群该群于娄烦县白家滩附近,出露约3.5平方公里,岩性为砾岩、砂岩、页岩夹安山岩、安山
质凝灰岩。此安山岩称为“小两岭安山岩”,其同位素年龄值为17.8亿年,总厚度大于384米。
另外,在太原北部关口一带的钻孔中见有300米厚的安山玄武岩和英安流纹岩(上部),亦属于汉高山群,称为
“关口火山岩”。
古生界
古生界地层同省内其它地区一样,缺失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的全部地层。寒武系中、上统,奥陶系下、中统,石炭系中、上统及二迭系地层发育齐全。其中石炭系、二迭系标准地层剖面位于太原西山地区。
寒武系
为海相沉积岩,其岩性各地虽有差异,但以碳酸盐岩、泥质岩相为主。下统多为砂岩、页岩、泥灰岩等;中统为页岩、灰岩、鲕状灰岩;上统为竹叶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总厚度为164米~346米,自东而西厚度逐渐变薄。分布面积较广,可分三个区:西部娄烦县盖家庄至马家庄一带;中部娄烦县赤泥泉至新庄,呈南北向带状分布;
北及东北部,西起阳曲县北小店,东至麻黄沟,呈近东西向分布。
寒武纪海侵自南而北、由东而西,因此,寒武纪沉积自中统底部毛庄组开始,以前沉积缺失。
中统毛庄组中下部以碎屑岩为主,即紫红色粉砂岩、细砂岩、砂质页岩、页岩,局部含砂砾岩。东部地区则以碳酸盐岩为主,即薄层白云质泥灰岩夹钙质砂岩、中厚层灰岩及白云质页岩;上部以深灰色薄层灰岩、结晶灰岩为主。东部地区为薄层和中厚层泥质白云岩及角砾状泥质白云岩。本组东厚西薄,总厚度0米~58米。
中统徐庄组中下部为紫色页岩、砂质页岩、细砂岩及细粒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西凌井一带夹薄层鲕状灰岩,东凌井一带夹中厚层灰岩及生物碎屑灰岩;上部西凌井以西为薄层和中厚层鲕状灰岩、灰岩、竹叶状灰岩,东凌井一带主要为薄层泥质条带灰岩;顶部为中厚层泥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及竹叶状灰岩。本组厚62米~99米。
中统张夏组中下部为灰色中厚层和厚层灰岩夹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白云质灰岩。东部地区白云岩厚度增大并夹页岩及泥质灰岩;上部为浅灰色薄层和中厚层鲕状灰岩、灰岩及竹叶状灰岩。本组厚度55米~141米。
上统崮山组下部为薄层灰岩及灰、紫色竹叶状灰岩互层,北小店一带夹生物碎屑岩,而东部一带地区紫灰黄色页岩增多;中上部为灰色薄层和中厚层灰岩,东部地区为夹竹叶状灰岩。由东而西白云质含量增高成为白云质灰岩
或白云岩。本组厚37米~101米。
上统长山组为薄层夹竹叶状灰岩。西凌井一带为紫色和灰色竹叶状灰岩互层,而东部地区白云质含量增高,呈薄层和中厚层泥质白云岩,夹中厚层竹叶状白云质灰岩,及含海绿石生物碎屑灰岩。本组厚7米~27米。
上统风山组下部为黄灰色薄层、中厚层泥质白云岩与薄层、中厚层竹叶状白云岩互层,夹白云质页岩;中上部为灰白和灰黑色中厚层、厚层白云岩。本组厚93米~122米。
奥陶系
为海相沉积岩,与寒武系为连续沉积,以碳酸盐岩为主。除上统缺失外,中、下统地层发育齐全。分布地域与寒
武系相同,但范围更广泛。
下统冶里组系舟山一带上部为灰黄色中厚层、厚层泥质白云岩,含燧石条带及结核白云岩;下中部夹灰黑色白云质页岩及深灰色、灰紫色竹叶状白云岩;底部为薄层竹叶状白云质页岩。西凌井一带上中部为黄灰白色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夹竹叶状白云岩;下部夹黄绿色页岩、泥灰岩或竹叶状白云岩。本组厚53米~74米。
下统亮甲山组东部一带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夹薄层灰质及泥质白云岩、含燧石条带或结核白云岩;中西部西凌井一带为灰白色白云岩夹鲕状灰岩。本组东厚西薄,总厚度42米~90米。
中统下马家沟组下部为灰黄色泥灰岩、角砾状泥灰岩夹钙质页岩;中部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至巨厚层灰岩,并含白云质灰岩及中厚层豹皮状灰岩;上部为灰色、深灰色薄层和中厚层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顶部局部为灰黑色
角砾状灰岩。本组厚154米~157米。
中统上马家沟组下部为灰白色、土黄色泥灰岩,夹灰黑色中厚层泥质白云岩、角砾状灰岩;中部为深灰色、浅灰黄色中厚层和厚层豹皮状灰岩夹深灰色中厚层灰岩,其底部局部地段为角砾状灰岩;上部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和厚层灰岩、豹皮状灰岩夹灰白色薄层泥质白云岩、泥质灰岩及鲕状白云岩。本组厚294米。
中统峰峰组下段上部为浅灰色薄层角砾状泥灰岩、泥质白云岩夹石膏、硬石膏、粘土质石膏(上石膏带);中部为深灰色厚层灰岩;下部为灰黄色角砾状泥岩、泥灰岩夹石膏层(下石膏带)。上段为深灰色、灰黑色厚层灰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