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污染及其主要变质微生物
食品生物学-食品腐败变质
食品的腐败变质在我们生活中的食品,放置时间久或者其他环境影响,食品就会腐败变质受到微生物污染以致于不能食用。
食品中常见的微生物如下:第一类细菌,分为:醋酸杆菌属(可将乙醇氧化成乙酸,是制醋工业的生产菌株,在生活中常常危害水果与蔬菜,使酒、果汁变酸。
)、不动杆菌属(在新鲜冷的食品中,如肉制品和乳制品,能引起冷藏鲜肉变质。
)、气单胞菌属(在海水和淡水中,能引起鱼类、蛙类、禽类疾病,引起海产食品腐败变质。
)、产碱杆菌属(在原料乳、水、土壤、腐朽物质、饲料及人和动物的肠道内,引起乳及其他动物性食品发粘而变质。
)、弓形杆菌属(存在猫科动物、哺乳动物及未煮熟的肉类中。
)、节杆菌属(存在土壤、肉及肉制品、乳制品及加工废液中。
)、芽孢杆菌属(在土壤、植物、腐殖质及食品上均存在,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强。
)、拟杆菌属(降解糖能力强,使人和动物致病,污染多种食品。
)、柠檬酸菌属(存在水、人、动物肠道、蔬菜或新鲜肉中引起变质,也可使冷藏食品腐败变质。
)、梭状芽孢杆菌(存在土壤、下水污泥、海水沉淀物、腐败植物、食品、人和哺乳动物肠道中,引起毒素性食物中毒,罐头变质。
)、棒杆菌属(在奶酪、肌肉、鸡蛋、肉类、鱼类中,能感染人、动物的病原菌,但不是主要的变质菌。
)、肠杆菌属(在植物、谷物表面、水、食品中,作为粪便污染指示菌,引起肠道感染)、埃希氏菌属(包括大肠菌、弗格森菌,耐干燥、存活力强,在冷冻食品中易死亡。
)、黄杆菌属(来源水和土壤,可在4℃下使牛乳及乳制品变粘酸败。
)、乳杆菌属(存在鲜乳、酸乳、干酪等乳制品,)、明串珠菌属(牛乳、蔬菜、水果,能产生右旋糖酐,使牛乳及制糖工业中增加糖液粘度,降低产量。
)、利斯特氏菌属(在低温生长,冷藏食品常见,可引起人脑膜炎、肺炎、败血症。
)、微球菌属(分布土壤、水、灰尘、人及动物体表,不洁的容器和用具上,引起乳类、肉类、鱼类、水产制品、大豆制品等腐败。
)、变形杆菌属(分布动物肠道、土壤和水中,引起肉、蛋类变质,引起食物中毒。
食品微生物学-第九章 微生物污染食品的来源及引起食品变质的主要微生物
7 G-兼性厌氧杆菌:包括埃希氏菌属、志贺氏菌属、沙门氏菌属、 兼性厌氧杆菌:包括埃希氏菌属、志贺氏菌属、沙门氏菌属、 变形杆菌属,为重要的肠道病原菌,可引起食物中毒。 变形杆菌属,为重要的肠道病原菌,可引起食物中毒。柠檬酸细菌 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尤其部分为低温菌株,引起冷藏食品变质。 属,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尤其部分为低温菌株,引起冷藏食品变质。 耶尔森氏菌属也污染食品引起食品中毒。 耶尔森氏菌属也污染食品引起食品中毒。 8 G+的球菌: 的球菌: (1)微球菌属:是重要的食品腐败菌,引起肉类、鱼类、水产品 )微球菌属:是重要的食品腐败菌,引起肉类、鱼类、 和豆类制品腐败变质。 和豆类制品腐败变质。 (2)葡萄球菌属:污染食品引起食物中毒,产生毒素。 )葡萄球菌属:污染食品引起食物中毒,产生毒素。 (3)链球菌属、明串株菌属、片球菌属(啤酒片球菌、乳酸片球 )链球菌属、明串株菌属、片球菌属(啤酒片球菌、 戊糖片球菌、嗜盐片球菌),一些是食品发酵的菌种, ),一些是食品发酵的菌种 菌、戊糖片球菌、嗜盐片球菌),一些是食品发酵的菌种,一些也 引起食品腐败变质。 引起食品腐败变质。 9 G+的芽孢杆菌:包括芽孢杆菌属(蜡状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 的芽孢杆菌:包括芽孢杆菌属(蜡状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 巨大芽孢杆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和凝结芽孢杆菌) 巨大芽孢杆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和凝结芽孢杆菌)和梭状芽孢杆 菌属(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解糖嗜热梭状芽孢杆菌), ),是罐头工业 菌属(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解糖嗜热梭状芽孢杆菌),是罐头工业 的杀菌对象。 的杀菌对象。 10 G+的无芽孢杆菌:乳杆菌属。 的无芽孢杆菌:乳杆菌属。
第二节 食品的细菌污染
食品中常见的细菌: 一 食品中常见的细菌: 1 G-需氧或微需氧、运动的螺旋形或弯曲细菌: 弯曲杆菌致病菌。 需氧或微需氧、运动的螺旋形或弯曲细菌: 弯曲杆菌致病菌。 2 G-需氧的杆菌和球菌:假单胞菌属,嗜冷的肉品腐败菌,如荧光 需氧的杆菌和球菌:假单胞菌属,嗜冷的肉品腐败菌, 假单胞菌、生黑色腐败假单胞菌、菠萝软腐病假单胞菌; 假单胞菌、生黑色腐败假单胞菌、菠萝软腐病假单胞菌;盐杆菌 属和盐球菌属,耐盐菌在盐肉、盐渍食品上生长,引起食品腐败。 属和盐球菌属,耐盐菌在盐肉、盐渍食品上生长,引起食品腐败。 3 醋酸杆菌属: 幼龄菌为 -杆菌,老龄菌为 +。无芽孢能运动或 醋酸杆菌属: 幼龄菌为G 杆菌,老龄菌为G 不运动,需氧。对酒类饮料有害, 不运动,需氧。对酒类饮料有害,在发酵的粮食和腐败的水果蔬 菜常常由本属菌引起。 菜常常由本属菌引起。 4 无色杆菌属: G-杆菌,能运动,使肉类食品变质发粘。 无色杆菌属: 杆菌,能运动,使肉类食品变质发粘。 5 产碱杆菌属:G-杆菌,能在培养基上产碱,使肉类食品变质发粘。 产碱杆菌属: 杆菌,能在培养基上产碱,使肉类食品变质发粘。 6 黄杆菌属: G-杆菌,能运动,嗜冷菌,能产生色素使肉类、乳和 黄杆菌属: 杆菌,能运动,嗜冷菌,能产生色素使肉类、 蛋食品腐败变质。 蛋食品腐败变质。
微生物引起的食品污染与腐败变质
过氧化值上升 酸度上升 羰基(醛酮)反应阳性 特有的“哈喇”味 肉、鱼类食品脂肪的超期氧化变黄 鱼类的“油烧”现象
总结
腐败变质的食品表现出使人难以接受的感官性状,如异常颜色、刺激气味和酸臭味、组织溃烂、 发黏等症状。营养物质分解、营养价值下降。同时食品的腐败变质可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蛋 白质类食品的腐败可生成某些胺类使人中毒,脂肪酸败产物引起人的不良反应有中毒。由于微生物 严重污染食品,因而也增加了致病菌和产毒菌存在的机会。微生物产生的毒素分为细菌毒素和真菌 毒素,它们能引起食物中毒,有些毒素还能引起人体器官的病变及癌症。
(二)微生物的种类
细 菌 霉 菌 酵母菌
(三)食品的外界环境条件
温度 气 体 湿 度
01 掌握食品保藏的原理
02 熟悉控制食品腐败变质的方法:
食品加热杀菌保藏、食品低温抑 菌保藏、食品高渗透压保藏等
针对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采取不同控制措施即食品 保藏技术,可减少甚至消除食品的腐败变质。
有机酸 + 酒精 + 气体等
食品腐败变质的化学过程
1、食品中脂肪的分解
食品中脂肪的变质主要是酸败。 化学过程: • 油脂的自身氧化: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物→醛、酮 • 脂肪水解
食物中不饱和脂肪酸
过氧化物
醛、酮
食物中中性脂肪
微生物脂肪酶
脂肪酸 + 甘油 + 其它产物
食品腐败变质的化学过程
1、食品中脂肪的分解
类群
最低温度 最适温度
嗜冷微生物 -10-5 10-20
嗜温微生物 10-20
20-40
嗜热微生物 40-45
50-60
高温度
举例
20-40 40-45 60-80
引起食物霉变的微生物及其防治
引起食物霉变的微生物及其防治食物腐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特别是炎热潮湿的夏天, 食物更易腐败变质, 尤其是含水分较多的食物, 如鱼、肉、蛋、蔬菜等, 往往在短期内就会发臭、发酵、发霉等, 人吃了这种变质的食物会引起不适或中毒。
通常引起食物腐败变质有如下几种原因: 一是微生物的作用,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等细菌的作用; 二是食物中的各种酶类; 三是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在通常情况下, 食物变质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在阴雨绵绵、湿度高、气温低的时候,许多食品很容易一下多出了一层毛毛的物品。
这一切都是霉菌作的孽。
它生长於面包、皮革、果皮和衣类,可引起水果、蔬菜、谷物及食品的腐败变质,有些种及菌株同时还可产生毒素。
种类很多,约有150多种。
孢子多呈青绿色,所以称青霉菌。
青霉菌的孢子著於孢子梗上,呈串状排列,称分生孢子1.青霉属(Penicillium)青霉菌常青霉的菌丝体无色或浅色,多分枝并具横隔。
由菌丝发育成为具有横隔的分生孢子梗,顶端经过1~2次分支,这些分枝称为副枝和梗基,在梗基上产生许多小梗,小梗顶端着生成串的分生孢子,这一结构称为帚状体。
分生孢子可有不同颜色,如青、灰绿、黄褐色等,帚状体有单轮生、对称多轮生、非对称多轮生。
青霉中只有少数种类形成闭囊壳,产生子囊孢子。
青霉分布广泛,种类很多,常见种类如岛青霉(P.islandicum)、桔青霉(P.citrinum)、黄绿青霉(P.citreo-viride)、红色青霉(P.rubrum)、扩展青霉(P.expansum)、圆弧青霉、纯绿青霉、展开青霉(P.patulum)、斜卧青霉(P.decumbens)等。
2. 曲霉属(Aspergillus)曲霉也是重要的食品污染霉菌,可导致食品发生腐败变质,有些种还产生毒素。
曲霉具有发达的菌丝体,菌丝有隔膜为多细胞。
其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梗不分枝,顶端膨大呈球形或棒槌形,称顶囊。
顶囊上辐射着生一层或二层小梗,小梗顶端着生一串串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不同颜色,如黑色、褐色、黄色等。
食品的细菌污染与腐败变质
二、食品的特性 许多食品本身就是动植物组织的一部分,在宰杀或收 获后的一定时间内,其所含酶类继续进行某些生化过程, 如肉、鱼类的后熟、粮食水果的呼吸等,引起食品组成成 分分解,加速腐败变质。食品营养成分、水分多少、pH值 高低和渗透压大小等,对食品中微生物增殖速度、菌相组 成和优势菌种有重要影响,从而决定食品的耐藏与易腐败 变质的进程和特征。 (一)pH值 各种食品都存在一定的pH值,一般微生物在食品的pH 值接近中性时,都能适应生长。在过于偏向酸性或碱性食 品中,不同类群的微生物可显示出一定的特殊性。同时, 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可以使食品pH值发生改变,使微生物类 群也会改变。 1.微生物生长的pH值范围大多数酵母、霉菌适于酸性 环境pH3—6(范围pHl.5~11.0),大多数细菌及放线菌以 pH6.5~7.5合适(范围pH4~10)。酵母和霉菌耐受的pH值 范围大于细菌。微生物生长的pH值范围见表1-1。
大肠菌群一般都是直接或间接来自人与温血动物粪便。 当粪便排出体外后,初期以典型大肠杆菌占优势,而两周后 典型大肠杆菌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产生生理特性的变异。
食品中检出大肠菌群其卫生意义之一即表示食 品曾受到人与温血动物粪便污染。·
其中典型大肠杆菌说明粪便近期污染,其他菌属可能为 粪便的陈旧污染。大肠菌群在粪便中存在数量较大,食品中 的粪便污染含量只要达到0.001mg/kg即可检出大肠菌群, 因此检验方法不仅简易而且敏感。 鉴于大肠菌群与肠道致病菌来源相同,而且在一般条件 下大肠菌群在外界生存的时间与主要肠道致病菌也是一致的, 故大肠菌群另一重要食品卫生意义是作为肠道致病
(二)能分解淀粉的微生物 其中大多数的霉菌都有利用简单碳水化合物的能力, 如毛壳霉月、灰色土霉、曲霉属中的黑曲霉、土曲霉、烟 曲霉、青霉属中的黄青霉、淡黄青霉。纤维素分解力特别 强的为绿色木霉和黑曲霉。分解果胶质的霉菌中,以黑曲 霉、米曲霉、灰绿青霉最强。细菌对淀粉的分解较强者仅 是少数,主要是芽胞杆菌属中的枯草芽胞杆菌、马铃薯芽 胞杆菌、丁酸梭菌。能分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的细菌较少, 主要是芽胞杆菌属、八叠球菌属和梭状芽胞杆菌属中的一 些菌种。能分解果胶的细菌有欧氏植病杆菌属,如胡萝卜 软腐病欧文氏菌)、软腐病欧氏杆菌等;芽胞杆菌属中的 环状芽胞杆菌、多粘芽胞杆菌;梭状芽胞杆菌属中的费地 浸麻梭状芽胞杆菌等。酵母通常不能使淀粉分解,但少数 特殊的酵母,如彭身裂殖酵母和拟内胞霉属中某些酵母能 分解多糖。胞壁酵母能使乳糖发酵。球拟酵母属和假丝酵 母属中有些酵母能分解蔗糖,这常是使果汁饮料、含糖酸 性饮料变质的原因。
食品微生物-第十章-食品腐败菌群及腐败类型(自学)
常由鼠伤寒沙门氏菌、猪 霍乱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 氏菌引起。
b. 病原大肠杆菌 最常见为大肠杆菌O157:H7。曾多次污染汉堡
包的牛肉馅,导致食物中毒;1997年在日本导致 近万人食物中毒。
c. 肉毒梭菌 严格厌氧菌,可污染肉类,尤其是罐装肉制
品,产生毒性很强的肉毒毒素,引起以神经麻 痹为主要症状且病死率很高的食物中毒。
d. 产气荚膜梭菌、蜡样芽孢杆菌、变形杆菌
e. 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葡萄球菌的一些菌株,
污染肉品,在生长过程中能产生与食品中毒有 关的肠毒素。肠毒素的耐热性很高,可引起急 性肠炎症状。
② 可通过肉品传播的人兽共患疾病病原菌
常见有:炭疽杆菌、结核杆菌、布氏杆 菌、沙门氏菌、病原性链球菌、致病性葡 萄球菌、钩端螺旋体等。
中酸性食品:pH=5.3~4.5,包括 蔬菜、瓜类等食品;
酸性食品:pH=4.5~3.7,包括水 果类等食品;
高酸性食品:pH<3.7,包括酸菜、 果酱等食品。
不同罐头食品的成分及腐败微生物类型
罐头食品类型
原料成分
引起腐败的微生物类型
低酸性
动物性食品原料为 能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 主,富含蛋白质
中酸性 酸性 高酸性
罐头的杀菌温度是根据肉毒梭 菌的耐热能力制定,一般条件为 中心温度121℃ 5~6min,杀菌后 的罐头中一般可能只有嗜热芽孢 菌残存。
(二)罐藏食品中的微生物学
1. 罐藏食品概论
罐藏食品:指食品原料经过预处理、装罐、密封、杀 菌之后而制成的食品。
罐藏食品 分类(按pH)
低酸性食品:pH>5.3,包括谷类、 豆类、鱼、肉、乳和蔬菜等食品;
细菌
能分解碳水化合物的细菌较少。主要为 芽孢杆菌属、八叠球菌属和梭状芽孢杆菌属 中的一部分菌种。
食品微生物污染及其主要变质微生物复习题定稿版
食品微生物污染及其主要变质微生物复习题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第八章食品微生物污染及其主要变质微生物复习题1.简述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及途径?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1 土壤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可被微生物利用的碳源和氮源,还含有大量的硫、磷、钾、钙、镁等无机元素及硼、钼、锌、锰等微量元素,加之土壤具有一定的保水性、通气性及适宜的酸碱度(pH3.5~10.5),土壤温度变化范围通常在10~30℃之间,而且表面土壤的覆盖有保护微生物免遭太阳紫外线的危害。
可见,土壤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
因此,土壤素有“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和“微生物大本营”之称。
2 空气空气中不具备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和充足的水分条件,加之室外经常接受来自日光的紫外线照射,所以空气不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场所。
然而空气中也确实含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是随风飘扬而悬浮在大气中或附着在飞扬起来的尘埃或液滴上。
这些微生物可来自土壤、水、人和动植物体表的脱落物和呼吸道、消化道的排泄物。
空气中的微生物主要为霉菌、放线菌的孢子和细菌的芽孢及酵母。
3 水自然界中的江、河、湖、海等各种淡水与咸水水域中都生存着相应的微生物。
由于不同水域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种类和含量、温度、酸碱度、含盐量、含氧量及不同深度光照度等的差异,因而各种水域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呈明显差异。
通常水中微生物的数量主要取决于水中有机物质的含量,有机物质含量越多,其中微生物的数量也就越大。
4 人及动物体人体及各种动物,如犬、猫、鼠等的皮肤、毛发、口腔、消化道、呼吸道均带有大量的微生物,如未经清洗的动物被毛、皮肤微生物数量可达105~106/cm2。
当人或动物感染了病原微生物后,体内会存在有不同数量的病原微生物,其中有些菌种是人畜共患病原微生物,如沙门氏菌、结核杆菌、布氏杆菌(Bacterium burgeri)。
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
第二节
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的条件
二 食品基质特性
2. 食品的氢离子浓度 食品中氢离子浓度也影响原生质生长过程和酶的作 用。我们知道,在一定的氢离子浓度下,微生物的酶系统 才能发挥最大的催化作用,如果氢离子浓度改变,酶的催 化就会减弱或消失,必然影响到微生物正常代谢。 各种食品都具有一定的氢离子浓度,动植物食品原料 的pH几乎都在7以下,有的可低到2-3。根据食品pH值不 同,一般将食品分为酸性食品和非酸性食品。
质问题。
二
腐败
腐败指的是由微生物引起蛋白质食品发生的变质。 食物 + 分解Pr的微生物 AA + 胺 + 硫化氢等
三 发酵
发酵指的是由微生物引起糖类物质的变质。 碳水化合物 + 分解糖类的微生物 有机酸 + 酒精 + 气体
四 酸败
酸败指的是由微生物引起脂肪类物质发生的变质,脂肪 发生变质的特征是产生酸和刺激性的“油哈”气味。 脂肪食物 + 解脂微生物 脂肪酸 + 甘油及其它产物
第11章
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
第一节 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别
第二节 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的条件
(一)微生物
(二)食品的基质特性
(三)食品的外界环境条件
第三节 食品腐败变质的机理
第四章
一
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
食品腐败变质
食品受到外界有害因素的污染以后,食品原有色、 香、味和营养成分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结果使 食品的质量降低或完全不能食用,这个过程称为食品腐 败变质。 由于习惯的原因常常把食品腐败变质称为食品变质 ,实际上食品腐败是食品变质的一个方面。 造成食品变质的原因较多,有物理的、化学的,也 有生物的,这里只讲生物原因中由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变
食品微生物学 第六章微生物引起的食品污染与腐败变质 第三节不同食品的腐败变质
④ 酪酸菌。这是一类能分解碳水化合物产生酪酸、CO2 和H2的细菌。
⑤ 产气细菌。 一类能分解糖类产酸又产气的细菌,如 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
⑥ 产碱菌。这类细菌能分解乳中的有机酸、碳酸盐和 其他物质,使牛乳的pH上升。主要是革兰氏阴性的需氧性细 菌,如粪产碱杆菌、黏乳产碱杆菌。这些菌在牛乳中生长除 产碱外,还可使牛乳变得粘稠。
② 胨化细菌。胨化细菌可使不溶解状态的蛋白质变成 溶解状态。乳液由于乳酸菌产酸使蛋白质凝固或由细菌的乳 凝酶作用使乳中酪蛋白凝固。而胨化细菌能产生蛋白酶,使 凝固的蛋白质消化成为溶解状态。乳中常见的胨化细菌有枯 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荧光假单孢菌、 腐败假单孢菌等。
微生物引起的食品污染与腐败变质
微生物引起的食品污染与腐败变质
(3)乳杆菌期 当乳链球菌在乳液中繁殖,乳液的pH值 下降至4.5以下时,由于乳酸杆菌耐酸力较强,尚能继续繁 殖并产酸。在此时期,乳中可出现大量乳凝块,并有大量乳 清析出,这个时期约有2d。
(4) 真菌期 当酸度继续下降至pH值3.0~3.5时,绝 大多数的细菌生长受到抑制或死亡。而霉菌和酵母菌尚能适 应高酸环境,并利用乳酸作为营养来源而开始大量生长繁殖。 由于酸被利用,乳液的pH值回升,逐渐接近中性。
微生物引起的食品污染与腐败变质
(3)甜炼乳 甜炼乳是在消毒乳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蔗糖、 经加热浓缩至原有体积的2/5~1/3,使蔗糖浓度达40%~45%, 装罐后一般不再灭菌,而是依靠高浓度糖分形成的高渗环境 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如果原料污染严 重或加工工艺粗放造成再度污染以及蔗糖含量不足,可使甜 炼乳中微生物生长而引起变质。例如炼乳球拟酵母等分解蔗 糖而产生大量气体,芽孢杆菌、微球菌、葡萄球菌、乳酸菌 等生长产生乳酸、酪酸、琥珀酸等有机酸以及这些菌产生的 凝乳酶等,使炼乳变稠不易倾出,当罐内残存有一定的空气, 又有霉菌污染时,会出现白、黄、红等多种颜色的形似钮扣 状的干酪样凝块,并呈现金属味、干酪味等异味。在甜炼乳 中生长的霉菌有匍匐曲霉、芽枝霉等。
食品中常见的19种微生物污染
食品中常见的19种微生物污染食源性微生物是影响食品安全的第一大危害,也是全球性的威胁。
以下总结了食品中常见的19种微生物污染,供检测同行们参考。
1、大肠菌群大肠菌群,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
大肠菌群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人和温血动物的粪便。
一般食品中大肠菌群超标,表示食品受动温血动物的粪便污染,其中典型大肠杆菌为粪便近期污染,其他菌属则可能为粪便的陈旧污染。
人吃了大肠菌群超标的食物可能会导致: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等。
2、霉菌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发霉的真菌',它们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丝体,但又不像蘑菇那样产生大型的子实体。
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长出一些肉眼可见的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菌落,那就是霉菌。
霉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比较青睐于温暖潮湿的环境,一有合适的环境就会大量的繁殖,必须采取措施来阻止霉菌的繁殖或切断其传播途径,就可以摆脱霉菌的污染。
霉菌对食物的污染,降低食品的食用品质外,还会产生霉菌毒素。
霉菌毒素对人主要毒性表现在神经和内分泌紊乱、免疫抑制、致癌致畸、肝肾损伤、繁殖障碍等。
3、酵母酵母是一些单细胞真菌,并非系统演化分类的单元。
是子囊菌、担子菌等几科单细胞真菌的通称,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有的对食品加工有益,如发酵粉、酿酒酵母,有的为致病菌。
空气中、人体中都存在一定数量的酵母菌,只要在合适的环境就会快速繁殖。
吃了致病性酵母菌污染的食品易造成食物中毒,有些免疫力低的人群亦可能发生酵母菌感染。
4、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病原菌,隶属于葡萄球菌属,有“嗜肉菌'的别称,是革兰氏阳性菌的代表,可引起许多严重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空气、水、灰尘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
因此,食品受到污染的时机很多。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占第二位,仅次于大肠杆菌。
食品生物性污染与主要途径讲解
③自由基产物发生聚合与裂解反应,生成非自由 基产物,氧化反应终止,称为终止阶段。
3 .影响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
这些组织中的酶在屠宰或收获后,仍 能保持一段时间的活性并对食品中大分子 物质进行分解,使食品向腐败变质的方向 发展。
(2)碳水化合物的分解 碳水化合物的腐败主要 是在细菌、霉菌或酵母产生的酶的作用下发生酵 解,产生醇、酸、醛、酮等低分子物质,并产生 二氧化碳和水,使含碳水化合物较高的食品如粮 食及其制品、蔬菜水果等的腐败具有酸味并产气 。
(3)脂肪的酸败 脂肪的酸败以油脂的自 身氧化为主,反应经三个阶段:
①脂肪酸在热、光线及铜、铁等引发剂的作用下 ,生成不稳定的自由基R+和H,是油脂酸败的引 发阶段。
3. 食品细菌污染的检验
检验食品是否受细菌污染及污染程度主要采用细 菌总数、大肠菌群及肠道致病菌的检验。
⑴细菌总数的检验 食品的细菌总数是指被检测食 品中单位质量(g)、体积(mL)或表面积(c㎡) 内所含的细菌数。
(2)大肠菌群 肠杆菌科的埃希氏菌属、柠檬酸 杆菌属、肠杆菌属和克雷伯菌属统称为大肠菌群 。它们均来自人或温血动物的肠道,为革兰氏阴 性杆菌,需氧与兼性厌氧,不形成芽孢,在35~ 37℃下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
1 .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
(1) 食品本身的因素 大分子物质在酶或非酶因素的作用下可以发生以 分解为主的变化。
(2) 微生物 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微生物包括细菌 、霉菌与酵母。
2. 食品腐败变质的过程
(1) 蛋白质的分解 食品中的蛋白质在食品本身 的酶及微生物酶的作用下,首先被分解成多肽, 然后断链形成氨基酸,氨基酸进一步分解产生具 有腐败特征的低分子物质。
食品微生物学 第六章微生物引起的食品污染与腐败变质 第四节食品中腐败微生物的防治与食品保藏
微生物引起的食品污染与腐败变质
冻结时冰晶的大小与通过最大冰晶生成带的时间有关。 肉、鱼等食品通常在-1℃至-5℃的温度范围为其最大冰晶生 成带。冻结速度越快,形成的晶核多,冰晶越小,且均匀分 布于细胞内,不致损伤细胞组织,解冻后复原情况也较好。 因此快速冻结有利于保持食品(尤其是生鲜食品)的品质。
微生物引起的食品污染与腐败变质
6.4.1.1 冷藏
一般的冷藏是指在不冻结状态下的低温贮藏。病原菌和 腐败菌大多为中温菌,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0~40℃,在10℃ 以下大多数微生物便难于生长繁殖;-10℃以下仅有少数嗜 冷性微生物还能活动;-18℃以下几乎所有的微生物不再发 育。因此,低温保藏只有在-18℃以下才是较为安全的。低 温下食品内原有的酶的活性大大降低,大多数酶的适宜活动 温度为30~40℃,温度维持在10℃以下,酶的活性将受到很 大程度的抑制,因此冷藏可延缓食品的变质。冷藏的温度一 般设定在-1~10℃范围内,冷藏也只能是食品贮藏的短期行 为(一般为数天或数周)。
微生物引起的食品污染与腐败变质
通常是利用流动的冷空气、水、盐水、水冰混合物等作 为解冻媒体进行解冻,温度控制在0~10℃为好,可防止食 品在过高温度下造成微生物和酶的活动,防止水分的蒸发。 对于即食食品的解冻,可以用高温快速加热。用微波解冻是 较好的解冻方法,能量在冻品内外同时发生,解冻时间短, 渗出液少,可以保持解冻品的优良品质。
6.4.1.3 解冻
解冻是冻结的逆过程。通常是冻品表面先升温解冻,并 与冻品中心保持一定的温度梯度。由于各种原因,解冻后的 食品并不一定能恢复到冻结前的状态。
冻结食品解冻时,冰晶升温而溶解,食品物料因冰晶溶 解而软化,微生物和酶开始活跃。因此解冻过程的设计要尽 可能避免因解冻而可能遭受损失。对不同的食品,应采取不 同的解冻方式。
食品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食品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第2章微生物主要类群及其形态与结构1 原核微生物类菌体:鞭毛:着生在细菌体表波曲长丝状的蛋白质附属物。
细菌的运动器官。
芽孢:有些细菌当生长到一定时期繁殖速度下降,细胞原生质浓缩,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孢子。
荚膜:在细菌细胞壁外的具有一定外形的粘性多糖类物质。
荚膜:细菌在其表面分泌的一层松散透明的粘液物质,该物质具有一定的外形,相对稳定地附于细胞壁外面,称为荚膜菌胶团:多个荚膜融合在一起,里面含有多个菌体的结构。
质粒:细菌细胞中核以外的遗传物质(环状DNA分子)附加体:附着在染色体上的质粒。
革兰氏染色法:中间体(间体):1伞毛(菌毛):细菌表面生的、短而细、多而直的毛蛋白质附属物,不同于鞭毛,它不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2胞囊:某些细菌在细胞外面沉积的数层保护膜。
3黏液:在细菌细胞壁外的薄而易扩散且容易消失的粘性多糖类物质。
2真核微生物锁状联合:菌丝体:菌丝是由细胞壁包被的一种管状细丝,大多透明无色。
菌丝有分枝,分枝的菌丝相互交错而成的群体称为菌丝体。
3 病毒烈性噬菌体:侵入寄主细胞后,能引起寄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之。
温和噬菌体:侵入寄主细胞后,不引起寄主细胞的裂解,而是将噬菌体的核酸整合到寄主细胞的染色体上,与其进行同步复制,并随宿主细胞的分裂而传给子细胞,这类噬菌体称之。
包涵体:类病毒:是一个裸露的闭合环状RNA分子,它能感染寄主细胞并在其中进行自我复制使细胞产生病症。
类病毒分子质量小,仅为最小RNA病毒的十分之一,约1万u。
溶原现象:温和噬菌体与细菌的寄生关系称溶源性关系或溶源现象。
溶原细胞:含有温和噬菌体的寄主细胞。
原噬菌体:在溶源细胞内的噬菌体核酸溶源细胞的复愈:溶源细胞消失了其中的原噬菌体,变成为非溶源细胞的现象,称为溶源细胞的复愈或非溶源化。
1全抗原:即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反应原性的抗原。
如细菌、病毒、毒素、血清、酪蛋白、卵蛋白、花粉蛋白等2完全抗原:是指不能单独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若与蛋白质结合即可成为完全抗原的物质。
引起罐头食品变质的微生物
3、中温性需氧菌
这类细菌属芽胞杆菌属,为能产生芽胞的 中温性细菌,其耐热能力较差,许多细菌 的芽胞在100~C或更低一些的温度下,短 时间内就能被杀死,常见的引起罐头腐败 变质的中温性需氧芽胞菌有:枯草芽胞杆 菌、巨大芽胞杆菌和蜡样芽胞杆菌等。
罐头内几乎呈现的真空状态,使它们的活 动受到抑制,这类细菌可分解蛋白质和糖, 糖分解后绝大多数产酸不产气,因而也为平 酸腐败,但多粘芽胞杆菌和浸麻芽胞杆菌能 分解糖类、产酸产气,造成胖听。
经高压蒸汽杀菌的罐头内残留的微生物大都 是耐热性的芽胞,如果罐头贮存温度不超过 43℃,通常不会引起内容物变质。
2.杀菌后发生漏罐 罐头经杀菌后,若封罐不严则容易造成漏
罐致使微生物污染。
1)重要污染源是冷却水,这是因为罐头经 热处理后需通过冷却水进行冷却,冷却水 中的微生物就有可能通过漏罐处而进入罐 内。
一、罐头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来源
1.杀菌不彻底致罐头内残留有微生物
罐头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为了保持产品 正常的感官性状和营养价值,在进行加热 杀菌时,不可能使罐头食品完全无菌,只 强调杀死病原菌,产毒菌,实质上只是达 到商业灭菌程度
罐内残留的一些非致病性微生物在一定的保 存期限内,一般不会生长繁殖,但是如果罐 内条件发生变化,贮存条件发生改变,这部 分微生物就会生长繁殖,造成罐头变质。
杀菌不彻底致罐头内残留有微生物罐头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为了保持产品正常的感官性状和营养价值在进行加热杀菌时不可能使罐头食品完全无菌只强调杀死病原菌产毒菌实质上只是达到商业灭菌程度罐内残留的一些非致病性微生物在一定的保存期限内一般不会生长繁殖但是如果罐内条件发生变化贮存条件发生改变这部分微生物就会生长繁殖造成罐头变质
(1)平酸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章食品微生物污染及其主要变质微生物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1. 掌握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及途径,并了解其在食品中的消长规律和特点。
2. 了解食品中常见的细菌的种类及它们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3. 掌握食品中细菌数量和大肠菌群的含义及其食品卫生学意义。
4. 熟悉产毒霉菌的种类,掌握霉菌污染食品及其产毒的特点、毒素性质,以及霉菌及其毒素的食品卫生学意义。
食品微生物污染是指食品在加工、运输、贮藏、销售过程中被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
研究并弄清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源和途径及其在食品中的消长规律,对于切断污染途径、控制其对食品的污染、延长食品保藏期、防止食品腐败变质与食物中毒的发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食品微生物的污染主要包括细菌及细菌毒素污染和霉菌及霉菌毒素污染。
1. 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及其途径一方面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十分广泛,不同的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类型和数量不尽相同,另一方面食品从原料、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到烹调等各个环节,常常与环境发生各种方式的接触,进而导致微生物的污染。
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可分为土壤、空气、水、操作人员、动植物、加工设备、包装材料等方面。
1.1 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1.1.1 土壤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可被微生物利用的碳源和氮源,还含有大量的硫、磷、钾、钙、镁等无机元素及硼、钼、锌、锰等微量元素,加之土壤具有一定的保水性、通气性及适宜的酸碱度(pH3.5~10.5),土壤温度变化范围通常在10~30℃之间,而且表面土壤的覆盖有保护微生物免遭太阳紫外线的危害。
可见,土壤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
因此,土壤素有“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和“微生物大本营”之称。
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可达107~109个/g。
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十分庞杂,其中细菌占有比例最大,可达70%~80%,放线菌占5%~30%,其次是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
不同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很大差异,在地面下3~25cm 是微生物最活跃的场所,肥沃的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较多,果园土壤中酵母的数量较多。
土壤中的微生物除了自身发展外,分布在空气、水和人及动植物体的微生物也会不断进入土壤中。
许多病原微生物就是随着动植物残体以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进入土壤的。
因此,土壤中的微生物既有非病原的,也有病原的。
通常无芽孢菌在土壤中生存的时间较短,而有芽孢菌在土壤中生存时间较长。
例如沙门氏菌只能生存数天至数周,炭疽芽孢杆菌却能生存数年或更长时间。
同时土壤中还存在着能够长期生活的土源性病原菌。
霉菌及放线菌的孢子在土壤中也能生存较长时间。
1.1.2 空气空气中不具备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和充足的水分条件,加之室外经常接受来自日光的紫外线照射,所以空气不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场所。
然而空气中也确实含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是随风飘扬而悬浮在大气中或附着在飞扬起来的尘埃或液滴上。
这些微生物可来自土壤、水、人和动植物体表的脱落物和呼吸道、消化道的排泄物。
空气中的微生物主要为霉菌、放线菌的孢子和细菌的芽孢及酵母。
不同环境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有很大差异。
公共场所、街道、畜舍、屠宰场及通气不良处的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较高。
空气中的尘埃越多,所含微生物的数量也就越多。
室内污染严重的空气微生物数量可达106个/m3,海洋、高山、乡村、森林等空气清新的地方微生物的数量较少。
空气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病原微生物、它们直接来自人或动物呼吸道、皮肤干燥脱落物及排泄物或间接来自土壤,如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流感嗜血杆菌和病毒等。
患病者口腔喷出的飞沫小滴含有1~2万个细菌。
1.1.3 水自然界中的江、河、湖、海等各种淡水与咸水水域中都生存着相应的微生物。
由于不同水域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种类和含量、温度、酸碱度、含盐量、含氧量及不同深度光照度等的差异,因而各种水域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呈明显差异。
通常水中微生物的数量主要取决于水中有机物质的含量,有机物质含量越多,其中微生物的数量也就越大。
淡水域中的微生物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清水型水生微生物,这类微生物习惯于在洁净的湖泊和水库中生活,以自养型微生物为主,可被看作是水体环境中的土居微生物,如硫细菌、铁细菌、衣细菌及含有光合色素的蓝细菌、绿硫细菌和紫细菌等。
也有部分腐生性细菌,如色杆菌属(Chromobacterium),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和微球菌属(M icrococcus)的一些种就能在低含量营养物的清水中生长。
霉菌中也有一些水生性种类,如水霉属(Saprolegnia)和绵霉属(Achlya)的一些种可以生长于腐烂的有机残体上。
此外还要单细胞和丝状的藻类以及一些原生动物常在水中生长,通常它们的数量不大。
另一类是腐败型水生微生物,它们是随腐败的有机物质进入水域,获得营养而大量繁殖的,是造成水体污染、传播疾病的重要原因。
其中数量最大的上G—细菌,如变形杆菌属(Proteus)、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和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等,还有芽孢杆菌属、弧菌属(Vibrio)和螺菌属(Spirillu m)中的一些种。
当水体受到土壤和人畜排泄物的污染后,会使肠道菌的数量增加,如大肠杆菌、粪链球菌(Streptoco ccus faecalis)和魏氏梭菌(Clostridium welchii)、沙门氏菌、产气荚膜芽孢杆菌(B.perfringens)、炭疽杆菌(B.an thracis)、破伤风芽孢杆菌(B.tetani)。
污水中还会有纤毛虫类、鞭毛虫类和根足虫类原生动物。
进入水体的动植物致病菌,通常因水体环境条件不能完全满足其生长繁殖的要求,故一般难以长期生存,但也有少数病原菌可以生存达数月之久。
海水中也含有大量的水生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它们均具有嗜盐性。
近海中常见的细菌有:假单胞菌、无色杆菌、黄杆菌、微球菌属、芽孢杆菌属和噬纤维菌属(Cytophaga),它们能引起海产动植物的腐败,有的是海产鱼类的病原菌。
海水中还存在有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的病原菌,如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矿泉水及深井水中通常含有很少的微生物数量。
1.1.4 人及动物体人体及各种动物,如犬、猫、鼠等的皮肤、毛发、口腔、消化道、呼吸道均带有大量的微生物,如未经清洗的动物被毛、皮肤微生物数量可达105~106/cm2。
当人或动物感染了病原微生物后,体内会存在有不同数量的病原微生物,其中有些菌种是人畜共患病原微生物,如沙门氏菌、结核杆菌、布氏杆菌(Bacterium burgeri)。
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或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向体外排出而污染食品。
蚊、蝇及蟑螂等各种昆虫也都携带有大量的微生物,其中可能有多种病原微生物,它们接触食品同样会造成微生物的污染。
1.1.5 加工机械及设备各种加工机械设备本身没有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但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由于食品的汁液或颗粒粘附于内表面,食品生产结束时机械设备没有得到彻底的灭菌,使原本少量的微生物得以在其上大量生长繁殖,成为微生物的污染源。
这种机械设备在后来的使用中会通过与食品接触而造成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1.1.6 包装材料各种包装材料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带有微生物。
一次性包装材料通常比循环使用的材料所带有的微生物数量要少。
塑料包装材料由于带有电荷会吸附灰尘及微生物。
1.1.7 原料及辅料1.1.7.1 动物性原料屠宰前健康的畜禽具有健全而完整的免疫系统,能有效地防御和阻止微生物的侵入和在肌肉组织内扩散。
所以正常机体组织内部(包括肌肉、脂肪、心、肝、肾等)一般是无菌的,而畜禽体表、被毛、消化道、上呼吸道等器官总是有微生物存在,如未经清洗的动物被毛、皮肤微生物数量可达105~106个/cm2。
如果被毛和皮肤污染了粪便,微生物的数量会更多。
刚排出的家畜粪便微生物数量可多达107个/g、瘤胃成分中微生物的数量可达109个/g。
患病的畜禽其器官及组织内部可能有微生物存在,如病牛体内可能带有结核杆菌、口蹄疫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能够冲破机体的防御系统,扩散至机体的其他部位,此多为致病菌。
动物皮肤发生刺伤、咬伤或化脓感染时,淋巴结会有细菌存在。
其中一部分细菌会被机体的防御系统吞噬或消除掉,而另一部分细菌可能存留下来导致机体病变。
畜禽感染病原菌后有的呈现临床症状,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为无症状带菌者,这部分畜禽在运输和圈养过程中,由于拥挤、疲劳、饥饿、惊恐等刺激,机体免疫力下降而呈现临床症状,并向外界扩散病原菌,造成畜禽相互感染。
屠宰后的畜禽即丧失了先天的防御机能,微生物侵入组织后迅速繁殖。
屠宰过程卫生管理不当将造成微生物广泛污染的机会。
最初污染微生物是在使用非灭菌的刀具放血时,将微生物引入血液中的,随着血液短暂的微弱循环而扩散至胴体的各部位。
在屠宰、分割、加工、贮存和肉的配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微生物的污染都可能发生。
屠宰前畜禽的状态也很重要。
屠宰前给予充分休息和良好的饲养,使其处于安静舒适的条件,此种状态下进行屠宰其肌肉中的糖元将转变为乳酸。
在屠宰后6~7h内由于乳酸的增加使胴体的pH降低到5.6~5.7,24h内pH降低至5.3~5. 7。
在此pH条件下,污染的细菌不易繁殖。
如果宰前家畜处于应激和兴奋状态,则将动用贮备糖元,宰后动物组织的p H接近于7,在这样的条件下腐败细菌的侵染会更加迅速。
健康禽类所产生的鲜蛋内部本应是无菌的,但是鲜蛋中经常可发现微生物存在,即使是刚产出的鲜蛋也是如此。
微生物污染的来源:1)卵巢内。
病原菌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卵巢,在蛋黄形成时进入蛋中。
常见的感染菌有雏沙门氏菌(S.pul lora)、鸡沙门氏菌(S.gallinarum)等。
2)排泄腔(生殖道)。
禽类的排泄腔内含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当蛋从排泄腔排出体外时,由于蛋内遇冷收缩,附在蛋壳上的微生物可穿过蛋壳进入蛋内。
3)环境。
鲜蛋蛋壳的屏障作用有限,蛋壳上有许多大小为4~6μm的气孔,外界的各种微生物都有可能进入,特别是贮存期长或经过洗涤的蛋,在高温、潮湿的条件下,环境中的微生物更容易借水的渗透作用侵入蛋内。
刚生产出来的鲜乳总是会含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这是由于既使是健康乳畜的乳房内,也可能生存有一些细菌,特别是乳头管及其分枝,常生存着特定的乳房菌群。
主要有微球菌属、链球菌属、乳杆菌属。
当乳畜患乳房炎时,乳房内还会含有引起乳房炎的病原菌,如无乳链球菌(Str.agalactia)、化脓棒状杆菌(Cor.pyogenes)、乳房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患有结核或布氏杆菌病时,乳中可能有相应的病原菌存在。
鱼类生活在水域中,由于水域中含有多种微生物,所以鱼的体表、鳃、消化道内都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