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九年级历史与社会 第五单元 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人教新课标版
课程标准
结合历史与现实中的实例,表达欣赏不同民族文化的感受,领会保持、珍重民族文化传统的意义。
教学要求
1.通过具体案例的描述与分析,加深对世界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2.尝试多角度、多方面寻找材料,特别是从身边的事例入手,理解文化传播中的交融、选择与创新。
3.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欣赏、珍视中国的世界遗产。
结构分析
本单元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展示当今国际社会的多彩面貌。本课就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探讨全球化趋势的重要表现之一:多元文化的交融。“多彩的世界”──主要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诠释多彩世界的内涵。教材首先给出结论:在全球化日益加强的趋势下,人们更加珍视民族的文化传统。在此基础上,分别交待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教材特别强调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国家完整而丰富的文
化传统和它们多种多样的传承形式。最后与前文相呼应,指出文化多样性对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与后一主题衔接。
.“冷战”的终结宣告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来临。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它给世界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如何正确看待全球化趋势下文化的发展是人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教材在讲述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基础上,展示了不同民族文化在相互交融中呈现的异彩纷呈的景象,以此引发学生对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兴趣和思考。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是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展望中国现代文艺的走向时,发出的引人警醒的著名论断。为了更好地诠释“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教材选取了两个典型案例:上海成功申办世界博览会和北京xx奥运会会徽。前者是五个城市在传统优势与特色上的竞争,上海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与现代时尚,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而北京xx奥运会会徽的诞生,则包含了更加丰富的中华传统与现代文化完美结合的内涵。
“文化的交融与选择”──进一步阐述文化多样性的特点之一,即传播过程中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与选择。教材首先呈现了文化传播过程中互相交融的现象,然后说明文化多样性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特点和它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为了加深学生对全球化趋势下文化多样性的理解,教材列举相关案例,强调全球化在根本上强化了民族传统。最后,对全球化促进文化发展进行了展望。
从历史发展来看,各地区、各民族一方面在努力维系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同时,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发展,各地交往日益频繁,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也日渐加强。全球化是一种发展趋势,在它带给世界积极变化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或加剧一系列问题。就文化发展来看,一些大国的流行文化当道,使得全球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费孝通先生xx年讲到世界上各民族、各文化和平相处时提出的十六字。也就是说,在世界上生活着的各个群体,在认为自己的传统价值标准是“美”的之外,各群体之间还应求同存异,相互理解,承认别人的传统价值标准也是“美”的,做到“美人之美”。在这个基础上,全人类建立起一套大家愿意共同实行的价值标准,达到全人类和平共处、“美美与共”的境界,实现“天下大同”。
“世界遗产在中国”──将落脚点放在中国,突出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以世界遗产为切入点,探究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教材先以简练的语言说明世界遗产就在我们身边,就在中国。然后,从全球化角度阐明当今世界的文化发展也面临着挑战,指出保护世界遗产的重要意义,以及国际保护世界遗产的行动。最后,说明中国的世界遗产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世界遗产的评定,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独有的珍贵遗产在一种约定的框架下,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一项深受各国欢迎的国际合作活动,也是该组织最具影响力的项目之一。
以上内容环环相扣,从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交融与选择及中国的世界遗产三方面分别对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下的人类文化发展予以阐释。通过具体内容的阐述及相关专题探究的学习,可让学生明白生活在当代国际社会,只有彼此尊重,才能促进文明和谐发展。
教学评价建议
由于本课是放在全球化的舞台上展开叙述的,因此,在进行评价时,要看学生能否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了解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趋势,抓住文化发展的主线,理解文化多样性的内涵;能否较好地把握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能否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加深对全球化趋势下文化发展的理解。教材中涉及到的概念性词汇和定义较少,不要求学生记忆具体内容,关键是让学生通过教材中的案例,做到举一反三。
文化存在在人们的生活中,也存在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们接触到了广泛的文化,受这些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元的价值观。民族文化在学生生活中和观念中的影响却在不断的减弱,本课的教学既要让学生理解文化的民族性,又要接受文化的多样性,接受世界各种文化的和平相处。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多彩的世界
第二课时
文化的交融与选择
第三课时
世界遗产在中国
一、课程目标
1、开展综合性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通过多渠道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积累丰富的语言。
二、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
收集资料、观看VCD、拓展阅读、交流分享
教学目标:
l、观赏、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感受这些“世界遗产”的魅力。
2、通过多渠道阅读,激发探究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
3、培养学生自觉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与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将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感受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我们搜集与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图片、诗词、楹联、故事、传说等资料与同学共享,建立“游中国的世界遗产”的资料本,进一步感受这些“世界遗产”的魅力。
二、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初步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感受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1、学生同位交换收集的资料,并欣赏文中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
2、学生分小组交流对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这些世界遗产的印象、感受。
3、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在全班交流。
三、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
1、学生把搜集资料自由的与全班同学分享信息。读一读文字,看一看图片,查一查地图,谈一谈感受。
2、教师补充一些图片或录象资料,激发学生继续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愿望。
3、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有关世界遗产的文章,如选读课文中《迷人的张家界》,《碧水丹山话武夷》、《庐山落霞》、《黄山记》、《仰望布拉达》等,从作品中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
四、课外延伸、拓展。